孙子兵法是谁写的
孙子兵法是谁写的推荐文章1:揭秘|《孙子兵法》到底是谁?
大家都知道《孙子兵法》被誉为第一“兵家圣典”,像“谋定而后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等军事思想,至今仍然被奉为至理名言。《孙子兵法》的,如今公认为孙武,也被誉为中国十大军事家之首,历代军事家都对他推崇备至。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人,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可是,早从南宋开始学术界就掀起了否认《孙子兵法》为孙武所著的观点。
▲ 孙武画像
南宋大学者叶适认为《孙子兵法》是一个不知名的人士写的。叶适的理由是先前的历史资料上没有记载孙武的事迹,而且孙武既然这么厉害,为什么没有被吴国封为卿?要知道,“善用兵者为卿”,这是春秋时各国的普遍作法。
事实上,《史记》上有关于孙武的记载非常简略,《史记》之后的相关书籍对孙武的记载才开始逐渐丰富起来,但也出现了不少矛盾之处,也有不少人对《孙子兵法》中一些叙述产生质疑。比如:春秋时的战争烈度较小,多是几百乘战车,而《孙子兵法》经常提到“车千乘、甲十万”,这明显不符合春秋时期各国的实力状况。甚至连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认为《孙子兵法》是战国时某人托名孙武所作。
▲ 孙膑画像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孙子兵法》确实是“孙子”所作,但这个“孙子”不是春秋时的吴国孙武,而是战国时的齐国孙膑。
因为相较于孙武,与孙膑有关的故事确实更多,著名的“田忌赛马”、“围魏救赵”都是孙膑的得意之作,于是,只有“齐孙子”没有“吴孙子”之说便一时赢得很多人的认同。
不过,明朝大学者宋濂则认为,孙武与孙膑是两个人,他在《诸子辩》中说,《左传》上没记载的名人很多,又不只是孙武一个人。
那么,《孙子兵法》到底何人所著?孙武和孙膑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呢?学术界争论不休,一直到1972年才划上了句号。
▲《孙子兵法》宋本
1972年,文物考古部门在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发掘了两座汉代古墓,在墓中发现了很多竹简,让很多名著重见天日,比如《姜太公六韬》《尉缭子》《墨子》《管子》等等。
但最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墓中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在编号为0233号的竹简上,有“吴王问孙子曰”的字样,在第0108号竹简上,有“齐威王问用兵孙子曰”的字样。
这里吴王面对的孙子是孙武,而与齐威王谈论用兵之策的则是孙膑。至此,《孙子兵法》的是孙武无疑,迷雾掩盖下的兵圣孙武在世人眼中也越来越清晰。
★:厦门卫视《两岸秘密档案》栏目
编辑:胡志强
责编:杨 青
编审:房慧萍
孙子兵法是谁写的推荐文章2:《孙子兵法》是一本伪书,并非孙武本人所作?
《史记》里为两位春秋时期的军事理论家列传,一位是司马穰苴,另一位是孙武;前者著有《司马穰苴兵法》,后者则有《孙子兵法》传世。
司马穰苴是“田完之苗裔”,与田氏齐国同宗共祖,他生活在齐景公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期。《司马穰苴列传》说:“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为了应对晋、燕两国的入侵,晏婴向齐景公举荐了司马穰苴。齐景公与司马穰苴交谈过后,立即拜其为大将。司马穰苴甫一上任,就斩杀庄贾,在军中树立起威信。结果“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使得司马穰苴威名大震。到了战国之时,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由此可知,《司马法》和《司马穰苴兵法》都不是司马穰苴的亲笔作品,是后人附会编辑而成的,就像《论语》、《孔子家语》并不出自孔子之手一样。在《汉书·艺文志》中,也没有《司马穰苴兵法》这本书,而《司马法》则列入礼部的书籍行列,并不视为兵书。
至于司马穰苴其人是否真的存在也很成问题。《司马穰苴列传》里说的晋燕侵齐之事并不见于《春秋》和《左传》,也不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在齐景公时期,齐晋两国交好,景公曾分别朝拜过晋平公与晋昭公。当时燕国的国君被大臣驱逐,逃奔到齐国避难,齐景公请求晋国帮忙平定燕国内乱。得到允许后,齐国讨伐燕国,送燕君归位。这位国君《左传》写作燕简公,《史记·燕世家》则误以为是燕惠公。既然晋燕侵齐之事存疑,那么名不见《左传》的司马穰苴其人也就存疑了。
同样的,《孙子吴起列传》说孙武曾帮助吴王阖庐“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并有《孙子兵法》十三篇传世。然而孙武却像司马穰苴一样,并未被《左传》提及,就连战国时的诸子也只提到吴起,很少说到与其齐名的孙武——孙武可能也是个虚构的人物?
兵圣孙武
孙武与孙膑是否是同一个人?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提出一个观点,认为春秋时代并没有孙武这个人,孙武只是孙膑的原名而已。
《史记》把孙武与孙膑分为两人,二者相差百馀岁,后者是前者的子孙。《汉书·艺文志》中有“《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可见历史上存在两个“孙子”,并且有两部《孙子兵法》。
然而钱穆认为孙武这个人不见于《左传》,故而身份存疑,可能是后人把孙膑的事迹讹传成了另一个人。司马迁《任少卿书》里有“孙子膑脚”的说法,可知“膑”并非孙子的本名,只因他被庞涓迫害而导致双腿残疾,才以此为名,就如瞽叟、黥布之类,孙膑的本名可能就是孙武。
《史记·魏世家》里把魏哀襄王误分为魏襄王和魏哀王两人,《孙子吴起列传》中也有可能把“孙子”误分为孙武和孙膑两人。孙膑晚年随田忌奔楚,在吴地写出了《孙子兵法》,所以钱穆说:“后人说兵法者,递相附益,均托之孙子。或曰吴,或曰齐,世遂莫能辨,而史公亦误分以为二人也。”
然而钱穆忽略了《孙子兵法》这本书中的内容,《九地篇》写道: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虚实篇》又说: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这显然是围绕吴越相争的问题而发表的议论,并且是站在吴国的立场,认为越国虽然兵马众多,但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败。如果《孙子兵法》是孙膑写的,那么当时已经是战国之世,吴国早就灭亡了,越国也已被楚国所吞并,孙膑为什么还要在书中发表这种怪论呢?
其次,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膑兵法》也最终证实《汉书·艺文志》里的《吴孙子》和《齐孙子》是两本不同的书,传世的《孙子兵法》并非孙膑所作。
孙武是否是虚构的人物?对《孙子兵法》的成书年代,历来就有很多人怀疑过。例如南宋的叶适认为春秋之世,凡用兵作战的卿大夫《左传》都会记载其名字,然而吴楚之战时,《左传》和《国语》只提到伍子胥、夫概王等人,无一字提及孙武。倘若孙武是吴国重臣的话,不应没有记载。因此,叶适说:“凡谓穰苴、孙武者,皆辨士之妄相标指,非事实。”
然而事实上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说孙武是吴国称霸的关键人物,那个“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的人是指吴王,孙武只是“与有力焉”。后人理解错误,反而质疑说太史公既然认为孙武“显名诸侯”,为何却名不见于《左传》——既然不见于《左传》,便实无其人。这种逻辑真可谓牛头不对马嘴。
《左传》里缺失的人物其实并不少,例如辅助齐桓公称霸的宁戚、东郭牙等都名不见经传,只出现在先秦子书中;《左传》全书也只提到大夫种一次,而没有说及同样重要的范蠡。《左传》没有提到就不存在,这种逻辑不能成立。
孙武是个优秀的军事理论家,但他不一定也非得是优秀的军事指挥家,就如《战争论》的克劳塞维茨一样。叶适想当然地把孙武类比孙膑,认为写《孙子兵法》的人必然也会有出色的实战成绩。然而《汉书·艺文志》里也有《丁子》、《景子》等兵书,其皆名不见经传,并非写兵书的人就都是名将。孙武因写出《孙子兵法》这本书而知名,《孙膑兵法》则因是孙膑这个人所写才受到关注,彼此不矛盾。
孙武活着的时候可能官位不高
《孙子兵法》是否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孙子兵法》一书提到“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和“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其所指的战争规模已经超过了十万众,引起后人的怀疑。如清人姚鼐认为“春秋大国用兵,不过数百乘,未有兴师十万也。是书所言,皆战国事耳。”章学诚也断言“春秋用兵,未有至十万者。”被钱穆引以为据。然而,这些言论反映了说者对春秋历史缺乏了解,并且多少有些书生气。我们只需理顺春秋各场战争的规模,便可将其论点攻破。
春秋之时,晋、秦、齐、宋联军在城濮与楚军交战时,《左传》说:“晋车七百乘”,杜预注曰:“五万二千五百人”。这是当时晋军投入的数量。杜预又说:“古者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所以我们可以据此来估算春秋时代各场战争投入的兵力。
春秋初年,郑庄公出兵二百乘伐大叔段,约投入一万五千人;楚成王初年,令尹子元以车六百乘伐郑,投入兵力约四万五千人;之后赵盾以诸侯之师八百乘平定邾国内乱,有兵约六万人。这是春秋初期大国的用兵数量。
到了春秋中期,鲁宣公二年之时,郑国与宋国交战,郑国俘虏了宋国的华元,斩杀乐吕“及甲车四百六十乘”,可知此战宋国损失三万四千五百人,小国间的战争规模已扩大。鲁成公二年,郤克向晋景公请兵伐齐,景公许之以七百乘,郤克嫌少,最终增兵到八百乘,再加上鲁、卫联军,最终击败齐国。
到了春秋中后期,鲁襄公十八年,晋国讨伐齐国,范文子对齐国的使者说:“鲁人、莒人皆请以车千乘自其乡入,既许之矣。”此役,晋军投入七万五千人以上的兵力,令齐国人胆寒。之后,郑国伐陈,投入了七百乘的兵力,与城濮之战时晋国相当,相比于春秋初年,各国的武装力量都出现增长。秦公子针奔晋时,竟然带走了秦国的千乘车马,华贵至极。鲁昭公八年,鲁国阅兵,“革车千乘”;五年后,晋国也进行了一次阅兵,“甲车四千乘”,参加检阅的士兵约有三十万人,故而叔向夸口说:“寡君有甲车四千乘在,虽以无道行之,必可畏也。”可见,到了春秋末期,诸侯用兵早已不是“数百乘”了。春秋即将结束的时候,吴王夫差北上伐齐,杀国书、公孙夏等,获革车八百乘,约六万人以上。
《孙子兵法》里提到的“兴师十万”正好反映的是春秋末期的战争规模,取十万为整数并非过分夸大,而且《孙子》是兵书又不是史书,并不需要非得严谨地说“兴师数万”不可。
春秋初期战争规模小,所以基本都是速决战、大会战,例如韩之战、城濮之战等都在一天内便可分出胜负;而到了中期,开始出现楚庄王攻宋不能下的情况,粮草后勤变得益发重要。到了孙武的时代,范氏与中行氏龟守朝歌,赵简子讨伐了五六年才将城门攻破;而越王灭吴、知伯讨伐晋阳也都持续三年之久,战争变得越来越长,规模也越来越大。所以《孙子兵法》中强调的因粮于敌、不战而屈人之兵,力求避免“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的情况,这正是对战争类型变化的反映。
至于《孙子》里的∶“主孰有道”、“主不可因怒而兴师”,称“主”而不称“君”,也正是反映宋之会(公元前546年)以后,诸侯政自大夫出的现实情况。这年鲁国的叔孙豹、晋国的赵武、楚国的屈建、蔡国的公孙归生、卫国的石恶、陈国的孔奂和郑国的良霄会盟于宋国,标志着诸侯会盟转变成大夫会盟。从这以后,国君领兵打仗的现象变得很罕见,接着楚公子围弑君、鲁三桓逐昭公、田氏专其国之政、赵氏为晋国正卿,真正掌权的早已不是作为诸侯的“君”了,而是作为大夫的“主”。
因此,说历史上没有孙武这个人,显得证据不足;说《孙子兵法》是战国时的作品,也失之于武断。
孙子兵法是谁写的推荐文章3:毛主席如何评价孙武?他的很多军事思想,都来自《孙子兵法》
【毛主席点评历代名将之孙武】
在中国军事史上,孙武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称为“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不过,研究孙武的军事生涯,我们找不到他打过什么重要的战役,能让他名垂青史的,就是因为他写的那本伟大的兵书:《孙子兵法》。
唐太宗李世民在与李靖谈论军事时,就曾高度评价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
《孙子兵法》一共有13篇,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而且,这部兵书不但影响着后世的军事,还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领域同样影响深远,被译为多种语种版本,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
应该注意的是,在《孙子兵法》之前,我国古代也有军事上的著述出现,比如《曹刿论战》等等,但是,这些军事著述并没有对军事做具体系统的论述,而《孙子兵法》却是自成体系,所以说,《孙子兵法》应该是中国第一部成体系的兵书。
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也非常推崇《孙子兵法》,在一次和工作人员聊天时,就说:“在几千年前,中国就有这样的兵书,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实际上,毛主席对孙武的评价和认识,也大都是体现在对《孙子兵法》的评价上。
早在1913年,毛主席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国文老师袁仲谦讲《孙子集注序》时,毛主席就做过这样的学习笔记:“孙武子以兵为不得已,以久战多杀非理,以赫然之功为耻,岂徒谈兵之祖,抑庶几立言君子矣。”
可见,毛主席对孙武“止战”的军事思想是非常推崇的。
1936年,长征刚刚结束后,毛主席就致信叶剑英、刘鼎,说:“买来的军事书多不合用,多是战术技术的,我们要的是战役指挥与战略的,请按此标准选买若干。买一部《孙子兵法》来。”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着急买《孙子兵法》呢?
原来,长征胜利后,红军到达了陕北,毛主席有了一些相对安稳的时间,就想把中国的革命经验好好总结一下,既要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也要研究一下中国革命的战略战术,而要完成这些研究,必须要借鉴参考一些资料,因此,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孙子兵法》等著作,就成为毛主席经常翻阅的资料。
1936年冬天,毛主席完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并在红军大学做了演讲,引起了学员们的热烈欢迎。后来,这篇演讲稿全文出版,顿时热销。
在这篇演讲稿中,毛主席就说,孙武是“中国古代军事学家”,并在文中引述了很多《孙子兵法》的观点。
毛主席不但自己熟读《孙子兵法》,还经常引导其他人读,他的军事参谋郭化若,就是深受其指导和要求,开始研究《孙子兵法》,后来写成了《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成为研究《孙子兵法》的重要权威著作。
1960年5月27日,毛主席接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再次提到了《孙子兵法》,对蒙哥马利说:“你没有看过2000年以前我国的《孙子兵法》吧?里面很有些好东西。”
蒙哥马利问:“是不是提到了更多的军事原则?”
毛主席点了点头,说:“一些很好的原则,一共有十三篇。”
众所周知,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博大精深,有很多非常实用的战略战术,其实有不少东西都是来自于《孙子兵法》的启迪和发挥。
首先,就是“知己知彼”的观点。
孙武在《孙子兵法》里讲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毛主席在《实践论》《矛盾论》里,都曾引述过这个观点,在《论持久战》中也强调说:“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毛主席做出这样的论断,就是对“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战争精髓的深刻把握,而且,毛主席还做了更深入的发挥,不光要知道敌军和我军的情况,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双方,才能更好地指导战争。
第二,就是“以十击一”的观点。
孙武在《孙子兵法》里说:“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
早在井冈山时期,毛主席就强调说:“红军以集中为原则。”
1936年,毛主席又专门把“集中优势兵力”作为“十大军事原则”之一,强调说:“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五倍或是六倍)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
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毛主席再次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不但必须应用于战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须应用于战术的部署方面。”
“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是我军从开始建军起十余年以来的优良传统。……这种战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歼;二能速决。全歼,方能最有效地打击敌军,使敌军被歼一团少一团,被歼一旅少一旅。对于缺乏第二线兵力的敌人,这种战法最为有用。”
第三,就是“避其锐气”的观点。
孙武在《孙子兵法》里说:“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这个观点,同样被毛主席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写道:“孙子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是指的使敌人疲劳沮丧,以求减杀其优势。”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毛主席经常带领红军指战员与敌军“兜圈子”,把敌人拖得一点脾气没有,等敌人泄气的时候,红军再果断出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还有著名的红军游击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其实也是对“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这一军事思想的发挥。
可见,毛主席对《孙子兵法》的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难怪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佩服地说:“《孙子兵法》问世已两千余年,这部含有对战略、外交和战争深刻认识的兵法在今天依然是一部军事思想经典,在20世纪中国内战时期,毛主席就出神入化地运用了孙子的法则。”
孙子兵法是谁写的推荐文章4:《孙子兵法》:百代谈兵之祖
《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联袂出土!
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的这一惊人发现,证明了孙武和孙膑是两个人,从而打翻了一连串学者的研究成果。
从南宋的叶适,到清代的全祖望、姚鼐,再到现代的钱穆,都怀疑没有孙武这个人。有人考证《孙子兵法》应是孙膑所作。出土实物让孙武和《孙子兵法》牢不可破地联在一起。
不过,钱穆们的疑问并没有完全获得解答,比如记录了492起战争的《左传》,一次也没提过大军事家孙武,有些不可思议。的确,对于孙武本人,由于史料太少,翻来覆去就是《史记》里那几句话,只从操练宫女的故事,看不出他实际用兵有何奇妙之处,面目模糊不清。
但这并不妨碍《孙子兵法》清清楚楚地展示出中国军事学著作所达到的高度。英国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认为,在西方,只有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可以和《孙子兵法》相提并论,而《孙子兵法》更深刻。此外,虽然比《战争论》早问世2000多年,但《孙子兵法》更理性,不像《战争论》那样强调暴力的无限作用。
这般推崇,并非溢美之词。
《孙子兵法》被称为“百代谈兵之祖”,共13篇,6000多字,是一个完整有机的体系,章与章的划分,篇与篇的排列,井井有条;逻辑严谨,层层递进,从战争的准备、战略的制定、战术的选择,到行军的门道、保障的重要、战法的运用,均有层次分明、贯通一致的阐述。正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所说,“其言甚有次序”。
以第一篇《计》篇为例,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讲军事是国之大事,第二段讲定计的依据,第三段讲用计于实战,第四段讲通过计算可预知胜负。这四段,一头一尾短,中间详细,典型的橄榄型结构。开头点题,中间论证,收尾总结,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先讲定计,再讲用计,相映成趣,逻辑自洽。整篇写法,简洁明了,榫卯相接。
全部13篇都是如此,就好像“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恰到好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也说:“十三篇结构缜密,次序井然,固有不能增减一字,不能颠倒一篇者。”
行军打仗颇有一套的曹操很推崇《孙子兵法》,他说他看过很多兵书,要说道理深刻,还得属此书。不光读,曹操还给《孙子兵法》做注解,写了一本书叫《孙子略解》,对难懂的地方进行解释说明。今天我们看到的《孙子兵法》,最早的就是曹操的注解本。
按内容来看,全书可分为四组,前两组侧重军事理论,后两组侧重应用技术。
第一组,权谋组,包括《计》《作战》《谋攻》3篇,讲庙算、野战、攻城。庙算是开战前君臣谋划阶段,野战是打败敌人有生力量,攻城是拿下对方关键据点。这是完整的战争三部曲,是对战争的全景扫描。
第二组,形势组,包括《形》《势》《虚实》3篇,讲如何分配兵力,强调快速机动,灵活反应。形和势是一对矛盾,虚和实是一对矛盾,这两对矛盾如何调整,如何运用,如何转化,讲得精彩纷呈。
第三组,战斗组,包括《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5篇,是承接上一组文章思路,展开具体讨论,围绕“打”和“走”做文章。“走”是为了“打”,“打”要依靠“走”,主要讲“走”,“走好”才能“打好”。
第四组,技术组,包括《火攻》《用间》2篇,是更加具体的作战指导。一篇讲武器的使用,一篇讲间谍的使用,都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实用性、技术性。在古代,火是最厉害的武器,火攻是“高科技战法”;用人上,如何使用间谍,学问最大。
相比先秦时期的很多书都是由只言片语、零章碎句组成,像《论语》那样,东一言西一语,不成体系,《孙子兵法》厕身其中,鹤立鸡群,简直不像同一时代的产物。这就体现了《孙子兵法》的超越性,不为时代所限,不为国界所囿。
今天,先秦古书中,《孙子兵法》的读者群应该是数一数二的。从商业竞争、企业管理、金融投资,到政治统御、外交艺术、科技创新,再到医疗卫生、体育竞技、心灵鸡汤……各个领域都有人以《孙子兵法》来作为指导。最近的热播剧《狂飙》里,也有角色苦读《孙子兵法》以求成功。
如此读法,这样应用,实质是把《孙子兵法》读小了,读轻了,读窄了。《孙子兵法》是哲学书。要把哲学理论应用到实际,得从哲学的高楼,一层一层往下走,中间要有层次转换,千万别一头扎下去,不然就变成《三十六计》了。所以,对于《孙子兵法》,得老老实实读,先把书原原本本读好,再谈扩展应用,这才有可能读懂孙子。(熊 建)
: 人民日海外版
孙子兵法是谁写的推荐文章5:《孙子兵法》的孙武真是鬼谷子的老师吗?
军事家孙子真是鬼谷子的老师吗?
《孙子兵法》被称为镇国之宝,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孙子兵法》是是孙武,而孙子的后人孙膑又是鬼谷子的弟子。当然这并不能证明什么,但《鬼谷子》一书里却多次出现了《孙子兵法》的内容,比如《孙子兵法》里的致人而不致于人,到了鬼谷子里则成了制人而不制于人,这样的思想比比皆是。有时候不客观的说,鬼谷子其实是起着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孙子,下启孙膑。《鬼谷子》一度被称为文兵法,而《孙子兵法》则被称为武兵法。实则上读懂了孙子兵法也就读懂了鬼谷子,反之也是一样。有一点可以确定,鬼谷子必然读过《孙子兵法》。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纵横家鬼谷子的弟子孙膑和庞涓是通晓兵法,称为军事家的原因。
鬼谷子是一个操盘者,是一个布局者。对于每一盘棋,每一个人,鬼谷子强调一定要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这样才能任用。用人是门学问,鬼谷子在谋篇洋洋洒洒说了数百字,归根结底就是谋人谋事。
鬼谷子的主动权游戏
用那些我们了解的人,对于不了解的人,哪怕有一丝一毫不了解也不能任用。鬼谷子说谋者是不会任用那些不可知的人。所以关键在于制人,而不受制于人。凡事处于主动控制,而不能处于被动控制。兵法家孙武在《孙子兵法》里也说到,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以此论证,《鬼谷子》与《孙子兵法》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
制人就要掌握主动权,而被他人控制,则不得不被他人操纵。实则上游说也好,谋划也好,战争也好,拼的就是主动权游戏。圣人和愚人的区别在于,圣人之道的属性是阴,而愚人之道的属性是阳。这句话其实在讲一个道理,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阳谋,有的只有阴谋。有人肯定要问了,怎么会呢?你看诸葛亮不就是阳谋高手吗?实则是我们看到的所谓阳谋,归根结底也是阴谋的一种表现形式。正因为有了阴谋,所以圣人才会化难为简,化险为夷。而愚人则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所以鬼谷子在全书快要结束的时候,告诉后人这个道理。
智商不等于智慧
鬼谷子把归类分为圣人与愚人两种,实则遥相呼应了第一篇捭阖,还记得那句话“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
所以说智者能成事儿,愚者能败事儿。再推导下去,灭亡就不能再生存,而危险也不会转化成安全。这都是有定数的。这就是圣人与愚人的根本差别。
有人说,我是高智商,我的智商140以上,学历本科,硕士,博士。鬼谷子看来智商高当然是好事情,但并不能称为智慧,真正的智慧是无为的。圣人的智慧之用,众人既不会知道也不会发现。圣人用智,首先会思考可否,然后选择事情而为,是自为。发现不可行,选择事情而为是为他人。所以圣人之道的属性是阴的。
常言道,天地之变,在于天高地厚,圣人的制人之道在于隐匿。不是只为是了迷信忠信,仁义,是中正而已。心存大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能明白这个奥义的人,才可以与其沟通,行事。因此,利用制人之术,让远近制人无不臣服。
鬼谷子与伯乐
鬼谷子在谋篇里有一句话,大致分为两个版本,分别为陈蒲清,许富宏一版,陶弘景一版: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陶弘景
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许富宏
见可:被认可。道藏本原作"见可否",俞樾《读书余录》云:"此以见可、见不可相对为文,不当云见可否也。否,衍字。"道藏本注:"亦既用智,先己而后人。所见可否,择事为之,将此自为;所见不可,择事而为之,将此为人。亦犹伯乐教所亲相驽骀,教所憎相千里也。"陈蒲清与许富宏是认同这个版本,而南朝陶弘景的内容却与之不同。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捭阖篇》里的这句话,不妨作为打开这句话的钥匙。《谋篇》的最后一段,其实是在讲圣人与愚人的关系。所以鬼谷子认为可以行之是为己。不可为而为之是为人。
就如伯乐教亲近的人相劣马,而教厌恶的人相千里马一般。皆是因人而异。伯乐尚且根据亲疏关系而教人相马,所以被称为智者。谋也同样如此,谋也有为己谋和为人谋。为己谋是指自己和周边的结盟者,所以必须知可为而行之。而为人谋,利在于他,不在于己,则见不可而为之。所以谋略施行的总纲依然是捭阖,依然是亲疏关系。
喜欢国学鬼谷子智慧的朋友,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号【guiguzi7619299】吧!每天更新最有价值的国学鬼谷子智慧文章。30000名鬼谷子爱好者智慧社群欢迎你的加入!
孙子兵法是谁写的推荐搜索词:
1.孙子兵法是谁写的?
2.孙子兵法是谁写的是孙膑还是孙武
3.36计孙子兵法是谁写的
本文标题:孙子兵法是谁写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