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四宝是指什么推荐文章1:“秦岭四宝”火遍全网,你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吗?

  3月15日,西安市开展新一轮大区域核酸筛查。做完核酸检测的市民可以拿到核酸筛查点统一发放的“羚牛”漫画贴纸。就像前几天的“熊猫”“金丝猴”贴纸一样,做完核酸采样后,人们拍照打卡发朋友圈、微博。“西安全城派发核酸贴纸”一度冲上了西安同城热搜第一名。


  做完核酸采样的市民拿到的这些贴纸,还成为他们出入小区、单位和公共场所的有效凭证。从网友晒出的“秦岭四宝”(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贴纸图片,不少细心人发现,这组“秦岭四宝”贴纸动漫形象都有中国古代服饰的元素,分别体现了周、秦、汉、唐服饰特点。市民纷纷表示,把原来在纸上盖章子的形式调整为发放贴纸的形式,不仅提高了核酸采样效率,也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动漫贴纸助力抗疫


  白纸红章的“出门证”换成“秦岭四宝”后,每当手机背面再添一方身着古装的动物漫画贴纸时,人们的困倦、疲惫、寒意随之而去。“抗疫贴”火起来的背后,是公众对历史文化和创意产业的认可。


  记者观察已经获取的三枚“秦岭四宝”贴纸,有了有趣的发现——中国古代服饰经过千年的发展与积淀,每个要素都有特别的含义。如唐代建立后,国力强盛,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妇女地位提高,唐代女性日常服装充分表现了其大胆开放,“秦岭四宝”贴纸,熊猫穿的大袖衫就是贵族妇女的日常着装。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服饰种类已有了祭礼服、朝会服、戎服等区分,美学特点主要是整洁、雅致、和谐、注重仪容仪礼。在“秦岭四宝”贴纸中,羚牛的服饰在设计上体现了蔽膝在礼服上的使用。秦朝崇尚武力,组建了强大的军队,并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兵马俑,这成为记录秦朝服饰文化最为重要的形象资料。在“秦岭四宝”贴纸中,金丝猴服饰体现了秦朝铠甲的基本形象。汉朝时,服饰文化随着国力的增强而逐渐丰富,曲裾深衣盛行,妇女上衣下裙的日常服装成为后世汉族妇女着装样式之模本,“朱鹮贴纸”便体现出了这一服饰特点。


  “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安女孩,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设计‘秦岭四宝’这组抗疫贴纸的初衷是为了宣传陕西的历史文化和秦岭的自然宝藏。希望自己创作的‘四宝’动漫贴为陕西抗疫加油,为公众带来温馨感受。” 陕西目客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的设计策划总监贾斯涵介绍,设计灵感于自己生活了30年的这座古城,“秦岭四宝”生活在陕西秦岭的山中,陕西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是三秦儿女熟悉的资源,也是他们的骄傲。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设计者让“四宝”融合了西周男服、秦兵马俑甲胄、汉男服、大唐仕女体型和妆容,其实“四宝”抗疫贴纸也属于文创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关注到了文创产业,陕西各大博物馆也都在开发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


  陕西文物系统积极推动博物馆的文化产业发展,搭建陕西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与社会企业联合发起成立陕西“互联网+中华文明”文博创意产业联盟,签署“互联网+中华文明”“文化+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互联网+文物教育”平台,多次成功举办“陕西历史文化动漫游戏大赛”,组织全省相关文博单位联合组队参与各类博览会、中国国际品牌授权展览会并多次获奖,体现了陕西各文博单位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进行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品质。


  陕西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引导全省博物馆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文物背后故事的挖掘,培养跨界意识和横贯古今的视野,陕西每年都要进行业务培训、学习相关文件,已连续三年举办“全省优秀文创作品评选”活动。多次讨论定义文创开发元素,采用高质量的文物漫画、摄影作品,并配以文物主题的散文、诗词歌赋文案来宣传历史和文物,营造文物主题的文化艺术氛围,持续推荐了一批以图形、LOGO、UI设计为主要展现形式的知识产权产品,并培育出多个成熟IP形象。


  由依托西安半坡博物馆人面鱼纹盆开发的“半坡姑娘”讲述史前故事、由依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多个秦俑形象开发的“秦俑”讲述秦文化、由依托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塑衣式彩绘跽坐女俑开发的“姗姗”讲述汉文化、由依托陕西历史博物馆多个唐代仕女俑开发的“唐妞”讲述唐文化……陕西文化、文物以这样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此外,还有动漫卡通文物IP为其所属的博物馆代言,通过虚拟IP形象的口吻讲述文物故事,也俘获了年轻粉丝的心。


  “活”起来才会“火”起来


  本次西安核酸检测“秦岭四宝”贴纸中出现的历史、文化、地理、动物符号受到关注,充分证明让历史、文物等资源“活起来”,才能得到受众的接受、认可和喜爱。


  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刘冰冰表示,素有“衣冠之国”之称的中国,创造了无数精美绝伦的服装,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博大精深。服饰经过几千年的变迁,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一种文化价值载体,源源不断地影响着我们。“当今,随着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重新发现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西安博物院研究员孙黎表示, 服饰既是一种历史记忆,也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做核酸、集贴纸”受到市民青睐,人们大多愿意加入到“领贴纸”“集四宝”的行列,这是在深切的感触与深入灵魂的感动中获取共鸣。“抗疫贴”再次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魅力,也将激励博物馆与企业深化合作,提高文创研发能力,积极扩展历史文化资源服务社会的功能,为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不断满足公众文化需求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贾斯涵看来,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融合、传统文化与流行时尚融合、古代生活与现实生活融合,把传统文化引入当今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传统文化,这才是饱含传统文化的现代社会。(:马凤霞 本记者 任丽;编辑:杨硕)


  原题:《陕西:小小“抗疫贴” 满载大文化》


  秦岭四宝是指什么推荐文章2:老于说全运(3)十四运的吉祥物秦岭四宝 你知道多少?

  9月15日,第十四届全运会就要正式开幕了。这几天,在西安市的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看到与十四运有关的内容。这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要算是本届全运会的吉祥物——秦岭四宝了。对于秦岭四宝,你知道多少?有幸,中国吉林网记者今天在主新闻中心领取媒体包的时候,也拿到了一套本届全运会的吉祥物挂件。


  秦岭四宝分别是:朱鹮、大熊猫、羚牛、金丝猴,本届全运会的吉祥物,就是以这四宝为原型,设计的卡通形象,他们的名字分别是——“朱朱”“熊熊”“羚羚”“金金”。


  吉祥物组合中代表朱鹮的“朱朱”排在第一位。为保护朱鹮,秦岭深处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止开矿、狩猎、伐木;设立了乡村朱鹮保护站、救护饲养中心,引导农民保留天然湿地和冬水田,方便朱鹮觅食,并在食物匮乏季向水田投放泥鳅、小鱼。


  而排在第二位的“熊熊”代表秦岭大熊猫。目前,陕西已建成相对连片的自然保护区32处,总面积5591平方公里,约76%的野生大熊猫及56%的大熊猫栖息地得到严格保护。秦岭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形成了完整的人工繁育技术体系,建成全球第三大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基地。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由20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加到345只。


  吉祥物中的羚牛在奔跑中不时“回眸”,而这个精彩“回眸”正是生活在秦岭高海拔地区、纵横于悬崖峭壁之间的羚牛的习惯动作。秦岭地区建立了17个羚牛自然保护区,秦岭羚牛种群数量已超过5000只。


  吉祥物“金金”象征了秦岭金丝猴。秦岭已建立多个国家级及省级自然保护区,有的还在实施人工造林规划,为野生金丝猴建立绿色走廊。随着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和人工繁育的成功进行,秦岭金丝猴数量增加到5000只左右。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特派西安记者 于洋


  秦岭四宝是指什么推荐文章3:这里不止有“四宝”

  【自然笔记】


  :赵序茅(兰州大学青年研究员)


  秦岭是中国南北方的重要分界线,也是物种多样性的宝库。它地处我国南北之间,复杂的地形遇到多变的气流,孕育出多样的山地气候类型,这为物种的生存提供了庇护,也成就了物种交流的基因宝库。我研究灵长类动物,每年都会来秦岭进行实地考察,多数情况下都能遇见传说中的“秦岭四宝”——大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它们是秦岭万千珍稀物种的代表。


  大熊猫“善仔”在陕西洋县华阳镇的“秦岭四宝园”熊猫谷爬树。新华社发


  我对朱鹮的认知始于2014年对陕西洋县的考察。本以为这种稀世珍禽很难见到,不承想它们就在农家院子里的大树上筑巢,在稻田里觅食,与当地农户相处得其乐融融,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殊不知,朱鹮的命运极为坎坷,曾经一度徘徊在灭绝的边缘。据文献记载,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北起西伯利亚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南到中国的台湾,东至日本的岩手县,西抵中国的甘肃省。但它的数量自19世纪后逐渐减少,尤其是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环境破坏,加之食物资源缺乏、捕猎、缺乏营巢树木以及湿地面积缩小等原因,朱鹮的数量急剧下降。1978年,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刘荫增根据历史分布开展调查,历时3年却仅发现7只朱鹮。为了拯救野生朱鹮,从1990年起,洋县开始建立朱鹮人工种群,至1998年种群数量已达到53只,且在种群中出现子二代。2000年,经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朱鹮从极度濒危降为濒危。如今,经过30多年的努力,朱鹮野外种群数量已经超过6100只,分布范围也由洋县扩展到周边县市。


  2019年冬季,我到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一天,我和护林员在山路上行走,忽然听到路边竹林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敏锐的护林员告诉我,是大熊猫!果不其然,密密麻麻的竹隙中,一只大熊猫正在进食,丝毫不被我们两个“两脚兽”干扰。在路边,我们还发现了大熊猫的粪便。好奇的我俯下身子闻了闻,不仅不臭,还散发出一种清香。原来,大熊猫作为肉食动物,依靠体内的肠道微生物就能完成对竹子的消化吸收,因此拉出的“臭臭”并不臭。这不禁令人感慨:在进化历史上,大熊猫无疑是成功者,和它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剑齿象等动物都已相继灭绝,但它却历经漫长的进化和多次自然浩劫考验,由肉食性转变为草食性,最后成为专食性——这是长期进化历程中一次又一次适应的结果。


  一年后,我来到陕西佛坪的熊猫谷公园。雪后游客稀少,沿着步道往里走,可独享大自然的静谧。到了野人谷,我发现左侧山坡上,几十只川金丝猴正在枯树林中嬉戏。作为疣猴亚科的一员,川金丝猴栖息在环境寒冷且潮湿的陕西、四川、甘肃和湖北等地的高山森林中,常数百只群居。这种庞大的群体在一个地区活动或迁移时所表现出的严密社会组织和结构,在其他灵长类动物中少见。为了更好地研究野外川金丝猴的习性,科学家们需要将猴群习惯化。所谓习惯化,就是通过长期跟踪并辅助野外投食,让野外猴群习惯人类的存在,有点类似于将野外的猴子“招安”。我所见到的这群猴子,正是被习惯化的野外猴群。


  羚牛则是秦岭地区的“巨无霸”,我曾经在2021年的夏季近距离接触过它们。羚牛体型大,脾气也大,常有它们在路上撵人或下山闯入农舍撞人的道。然而,我们的研究发现,它们其实害怕人。在羚牛眼中,人类是一种可怕的“两脚兽”,因此它们在活动时会时刻警惕周围的人类。如果发现有人类或者其他天敌靠近,它们会警觉地观察并判断危险等级,随后通过鼻腔发出特殊的声音向同伴示警,最后进入御敌阶段。当群牛中有亚成体及幼仔时,雄牛会守卫在外围向具有威胁性的对象进逼,母牛则带领亚成体及幼仔逃走。因此,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羚牛才会袭击人。如今,羚牛以集群方式生活在亚高山地区的森林生境中,与其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豹和豺才是其主要天敌。猛兽的减少给羚牛等草食动物提供了生存机会,再加上近几年生态环境的改善,羚牛的数量增长迅速。在秦岭这片土地上,无论是数量、体重还是力量,人类都无法和羚牛相比。只有距离才能产生美,尤其是绝大多数物种都将人类当作天敌时,这种距离就显得格外重要。


  如果“秦岭四宝”会说话,它们将如何看待人类?人类确实为保护它们作出了重要贡献,否则它们可能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从这个角度看,它们应该感激人类。可是反过来想,当年大熊猫、朱鹮、羚牛、川金丝猴的濒临灭绝,不也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吗?若不是人类的打扰,它们本可以在大自然中自由地栖息。因此,“秦岭四宝”是幸运的,人类的及时觉醒挽救了它们。可是,还有一些同它们一样濒危的物种,得到的保护力度远远不够。


  “秦岭四宝”只是秦岭物种多样性的代表,但秦岭不止有“四宝”。让我们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并期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梦想早日实现。


  《光明日》( 2022年08月27日09版)


  : 光明网-《光明日》


  秦岭四宝是指什么推荐文章4:

  秦岭四宝是指什么推荐文章5:

  秦岭四宝是指什么推荐搜索词:

  

  1.秦岭四宝是指什么动物

  

  2.秦岭四宝是指什么四种珍稀动物

  

  3.秦岭四宝是指什么图片

  

本文标题:秦岭四宝是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