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推荐文章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推荐文章2:《论语》子罕篇(二十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原文】


  9.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①,匹夫不可夺志也②。”


  【注释】


  ①三军:古代大国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②匹夫:男子汉,泛指普通老百姓。


  【翻译】


  孔子说:“一国的军队,可以强行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可以强行夺去他的志向。”


  【解读】


  高贵的志节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是传诵千古的名言。这句话强调了人格的高贵,志向的尊严。同时,这也是孔子通过对人的内在志节的肯定,间接肯定了人的价值。与西方以神为主导宗教文化不同,儒学一开始就认可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价值,倡导人们通过道德修养和能力提升,最终建功立业,实现一个充实而壮美的人生。这种思想,是典型的人文主义,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文化才进人人文主义阶段。


  三军夺帅”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但比这更难的的是夺人之志。孔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夺帅”是可以靠夕卜力完成的,而“夺匹夫之志”绝非外力能够实现的。在此处,孔子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肯定了人的尊严,将坚定的志向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在告诫人们人格的尊严要比生命更加可贵。


  一个人的志向,可以说是人们自身所有思想的,是一种独立的人格,任何人都没有能力侵犯剥夺,只要自尊自爱,每个人都可以维护好自己的人格尊严。正因为志节是如此的高贵,所以每个人都应当坚守住个人的志向,珍惜自己的人格。但是,前提是自己内心有这样远大的志向与崇高的志节。而这种志节,只有在学习圣贤之道,不断体认自己生命意义的过程中才能确立,也只有在摆脱各方面的威胁与诱惑之后,才能坚守住。这一点,就像孔子在《述而榴》中所言,“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就是说,心中有志向才能有所守。


  一个人能不能坚守住自己的志向,完全在于自己,成也由己,败也由己。虽然一个人的性命可能随时都会丢掉,但其思想却是很难被外力所改变。例如,元世祖在率兵攻打南宋之时,可以说是杀人无数。在俘虏了文天祥以后,虽然花了三年的时间,尝尽了各种办法,却拿文天祥毫无办法。最终,元世祖只能又爱又恨地将其杀掉。面对强权,临节不变,这就是匹夫不可夺志的表现。


  可是,反观我们近现代的历史,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大家可以看到不少汉奸的身影。如汪精卫等人,为了一己私利,竟无视人民的死活。而且,他们的变节行为也没有人逼迫,敌人只是对他们稍加诱惑,他们就心甘情愿地加人了叛国变节的队伍,怎能不遭人唾弃?


  在当今的社会,身为一名领导者,当你的职位越高时,你所受到的诱惑就越大、越频繁。此时,你能否保持得住自己的志向不会发生偏移,关键还得看你自身的定力如何。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自身的修养高了,自然不怕恶鬼缠身,但若修养低了,恐怕只能堕人万劫不复之地了。


  另外,对于那些没有权力、没有金钱的人而言,在权力与财富面前,千万不能气短,更得坚定自己的信念,矢志不移地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正所谓,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无论外界的威胁与诱惑有多大,只有靠着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功,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既是为人的根本,也是做事的道理。


  一个人只有坚定了自己的志向,才能不断地奋发向上,提升着自身的人格和精神上修养,抵受得住任何的威胁与诱惑。只要有着这股信念作为支撑,无论大家的奋斗是否有成果,都不会留下任何的遗憾。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推荐文章3:解悟《论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原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解: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住在那儿,怎么会鄙陋呢?”


  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道德的人注重的是自己的德行,而不是其他。


  原文: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解: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以后,才把音乐进行了整理,《雅》和《颂》都有了适当的位置。。”


  悟:规律要慢慢反复的积累与修正的。


  原文: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解:孔子说:“在外便侍公卿,入门便侍奉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勉力去办,不被酒所困扰,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


  悟:君子慎独。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孔子在河边说:“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分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悟:光阴似箭。


  原文: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解: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还能好德的人。”


  悟:好色则离道,离道无德。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解: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候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比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悟:明道就是知止知行。


  原文: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解: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悟:知而行之是知也,知而不行是瑕知。


  原文: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解: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悟:明道如流水,举一反三,一知百知。因为世界上的很多道理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原文: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解:孔子说:“庄稼有只长苗而不开花的吧!有开了花却不结果实的吧。”


  悟:道,无有相变,各执一端,万物应化。


  原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解: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一个人如果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名望,这样的人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悟:明道是需要时间积累的。


  原文: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解:孔子说:“合乎礼法原则的话,能够不听从吗?但只有按它来改正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听了能够不高兴吗?但只有分析鉴别以后才是可贵的。只顾高兴而不加以分析,表面听从而不加以改正,我也没有什么办法来对付这种人了。”


  悟:要做到顺道而行,应道而动,其过程是非常复杂反复的,会有不断的顺从和不断的修正。如果不这样做,人是不会修得真道的。


  原文: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解:孔子说:“君子应该亲近忠诚和讲信义的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悟:人是很容易被环境影响的,特别是自己还没有完全明道的时候。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孔子说:“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悟:明道则志在,行则顺道,所以,大道不朽,人之志亦不灭。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推荐文章4: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推荐文章5:《论语》第九篇子罕(23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


  【杨伯峻】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主张。”


  【李泽厚】孔子说:“可以剥夺三军主帅的权力,休想剥夺一个普通人的意志。”


  【钱 穆】先生说:“三军之众,可把它元帅夺了。匹夫立志,谁也夺不成。”


  【夜辰心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话高声诵读之下,顿感金戈铁马、豪情万丈。不禁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场景,一边是三军列阵、杀气腾腾;一边是孤身匹夫,虽形单影支,却气势如宏,山岳般耸峙对立。


  古代的“三军”,并不是现在的陆、海、空三军,更多的是指国家总兵力数量的多少。春秋时期,天子拥有六军,诸侯大国设有“上中下或者左中右”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每军大概一万二千五百人。


  《朱注》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人们都知道,三军之中取将帅首级可谓难于上青天。孔夫子运用极尽形容的手法,以三军可夺帅为参照,衬托匹夫之志不可夺的可贵。


  为什么不可夺?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一个是借助别人的力量,一个是自己拥有的力量。从这点可以看出,志的一个特性就是不可夺,可夺不足谓之志。


  那么,何谓志?王阳明说:“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濬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有志之人与无志之人,或立志不坚之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一个是恒定,一个是随变。有志之人,心若定海神珍,任凭风高浪急,我自岿然不动;无志之人,心如浮萍,随波逐流,有利则趋之若鹜,无利则避之不及。


  人们常说,一条鱼病了,是鱼的错;一池鱼病了,就是水的错。那么试问,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村沦陷投降了,一个镇沦陷投降了,都投降了,都叛国了,这是敌人的错,还是环境的错?现代社会,官员受贿被抓,医生收红包被告,常找的借口就是大气候如此,谁都不可避免,好像又是环境的错。


  其实,这里面的深层逻辑是:数量多不等同于质量好。一万个人、十万个人、一百万个人叛变,其结果也不能说明环境使其如此,归根到底还是个人心志不坚,这就是“匹夫不可夺志”的可贵之处。


  李泽厚先生说,“梁漱溟在‘批孔’高潮中,以此句抵挡不可一世的帝王权势与群众狂潮,不愧为身体力行的孔学门徒,值得称赞。”可见,真儒生矢志不渝,用其行动证明何为“匹夫不可夺志”,彰显“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丈夫气概。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学习《论语》,立志圣贤,修身君子,每遇利益诱惑、每处危险困境犹豫动摇时,当以此句激励警示自己。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推荐搜索词: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下一句是什么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全文翻译

  

本文标题:子曰三军可夺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