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祛湿第一方
张仲景祛湿第一方推荐文章1:医圣张仲景经典祛湿方,4味药,健脾祛湿,从源头做起
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气重已成为影响当代人健康的难题之一,今天刘医生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个万能祛湿经典方,帮助大家解决湿气重的问题。
医圣张仲景对湿气的研究很透彻,他发明了祛湿名方—苓桂术甘汤,组成只有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张仲景认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所以祛湿的关键在于健脾化湿。方中茯苓渗湿利水以达健脾之效,消除已经积聚在体内的湿气;桂枝有温煦作用,能够温化脾胃的水湿之邪,让湿邪通过蒸发排出体外;白术既可以辅助茯苓补气健脾,又可以辅助桂枝燥湿利尿;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全方搭配在一起,温而不燥、攻补兼施,健脾祛湿效果十分显著。
既然祛湿效果这么好,那这个方子适宜哪些人群呢?
一是“心下逆满”,心下指的就是脾胃的位置,逆满就是脾胃的水湿太多了,有胀满和上冲的感觉,常常表现为喝点水就想打嗝或者呕吐等。
二是“气上冲胸”,意思就是心下逆满的情况进一步加重了,水湿到了胸部这个位置就会受到阻挡,对胸膈有顶撞冲击之势,会出现心悸、胸闷等不舒服的感觉。
三是“起则头眩”,坐位起立,或者蹲着站起来就会有头晕目眩个感觉,那就是湿气太重了,上冲于头目,影响血液循环就会导致脑部缺血而头晕,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因为纯血虚导致的,还是需要鉴别。
四是“身为阵阵摇”,就是走路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身体摇晃,就像是小舟在水面上摇晃一样,同样,这也是因为体内的水湿太盛,肌肉失去濡养所导致的。另外,湿气重的人一伸出舌头会发现舌头是又胖又大、还有齿痕。
苓桂术甘汤的作用大家应该都了解了,如果你也受到湿气重的困扰,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都会一一解答。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了,大家学会了吗?
张仲景祛湿第一方推荐文章2:千古第一祛湿方,来自医圣仲景,仅需四味药,就能从根上断绝湿气
古人云:“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人体很多疾病的产生和发展,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等,其实都和体内的湿气过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那么我们的身体里为什么会有湿气,又该如何去祛除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人体内为什么会有湿气
虽然自然界中的潮湿气候会造成湿气侵犯人体,但湿气在体内大量堆积的主要原因是人体的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现代人以肉食为主,或喜肥甘厚味,且室内久坐,长期缺乏锻炼,加之冷饮、非当令果蔬、熬夜等诸多不利因素。
最终导致脾胃阳气受损,运化水湿能力下降,湿气就会在体内堆积。
二、湿气会带来哪些危害
湿气给人体增加的不仅仅是体重,还会引起多种疾病。
湿气最容易渗透,会渗透到身体的各个脏器、关节、肌肉、皮肤等,还容易与体外邪气里应外合,遇寒则成为寒湿,遇热则成为湿热,遇风则成为风湿等。
如果湿气在体内某处长时间无法清除,还会逐渐酿浊成痰湿。
痰湿结于喉结之处,就是甲状腺结节;到了乳腺,就是乳腺结节、乳腺增生;停于肺部,就是肺结节;还会在胃、肝、子宫等部位停滞,形成肌瘤。
除此之外,当痰湿积于男性生殖系统时,还会导致阴囊潮湿、举而不坚、难以持续、生育能力下降等问题。
三、体内有湿气该如何自辨
1.头发爱出油;
2.面部油亮;
3.睡觉流口水、口臭 ;
4. 舌头胖大,两侧有齿痕,舌苔厚腻;
5. 大便不成形,容易粘马桶,难冲干净。
6.小肚子大;
7. 头脑昏沉,身体困重
8.阴部潮湿;
四、如何预防体内湿气过重
1、规律饮食,注意饮食清洁卫生,以及因人因时因地适宜的饮食习惯;
2、戒烟限酒;
3、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锻炼方式;
4、注意调畅情绪,保持心情平静,避免精神刺激;
5、避免长期居住和工作在潮湿的环境中;
6.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劳逸结合,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锻炼。
五、体内湿气重该如何祛除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临床上经常会用到的方子——苓桂术甘汤。
此方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被誉为祛湿的鼻祖名方。后来的很多祛湿方子,基本上都是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
方子也很简单,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四味药组成。
方中茯苓,从脾胃往下走,把水湿往下带,然后通过二便排出去;
白术,从脾胃往上走,升发清阳,把多余的水湿重新利用起来,重新变成身体需要的津液。
桂枝能强心阳,温热脏腑,所以在这里用它唤醒脾胃。
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在这里主要是补正气。
四味药配伍,有升有降,有阴有阳,有补有泄。不光排掉了湿气,还能把湿气产生的根源给调理好。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试一试。
张仲景祛湿第一方推荐文章3:千寒易祛,一湿难除!医圣张仲景三大祛湿法,清除从头到脚的湿气
中医有云:“千寒易祛,一湿难除。” 这句古训深刻地道出了湿气的难缠。寒邪入侵,我们可以通过保暖、喝姜汤等简单方法快速驱散,可湿气一旦在体内扎根,想要彻底祛除绝非易事。
湿气,作为中医理论里“六淫邪气”之一,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它的极为广泛,不良的饮食习惯,像长期贪食生冷、油腻食物;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比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还有外部环境因素,如久居潮湿之地、淋雨涉水等,都可能为湿气的滋生创造条件。当湿气在体内积聚,逐步侵蚀我们的健康,引发一系列身体不适。
为何千寒易祛,“湿邪”却难除?
《黄帝内经》中对湿邪特性早有记载,它具有黏滞、重浊的特点 。湿邪黏滞,意味着湿邪致病时,起病隐匿且病程漫长,一旦附着在身体里,便难以快速分离。当我们感受湿邪而患上感冒,往往病程比普通感冒更长,症状也缠绵难愈。而且,湿邪致病后还容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长期困扰。
湿邪重浊,则让人体会到明显的沉重感。被湿邪侵袭后,人们常感觉身体困重,仿佛身上背负着沉重的负担。早晨起床时,即便经过一夜休息,仍觉得浑身乏力,头脑昏沉,好似被一块湿布包裹着,难以清醒。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使得湿气常常在人体下部积聚,导致下肢水肿、脚气等问题。
湿气的四个危害,对照看下自己
1、湿气侵犯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一旦受损,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大便溏稀等症状。长期如此,还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
2、湿气重易引起水肿,湿气影响人体的水液代谢,致使水液停滞,形成水肿。湿气重的人,常常会在早晨醒来发现眼皮浮肿,下肢也有明显的肿胀感,按压后会出现凹陷,且久久不能恢复。严重的水肿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更大威胁。
3、湿气还会引发皮肤问题。湿疹、痤疮、瘙痒等皮肤疾病,很多时候都与体内湿气过重有关。湿性黏滞,使得皮肤的新陈代谢受到阻碍,毒素无法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在皮肤上表现出各种症状。湿气重的人,皮肤往往油腻粗糙,容易长痘、长斑,影响外貌形象,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
4、湿气还会影响人体的精神状态,让人感到困倦、乏力、嗜睡,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和学习效率大幅下降。长期受湿气困扰,还可能导致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身心健康造成双重打击。 由此可见,祛湿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体内湿气问题。
医圣张仲景:三大祛湿法,辨证施治效果佳
1、上焦祛湿:降逆化痰之法
当痰湿凝结在上焦时,会阻碍肺的正常功能,导致气机不畅 。半夏厚朴汤便能发挥神奇功效。半夏厚朴汤由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五味中药组成。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能将上逆的气机理顺,有效清除体内多余的湿浊;厚朴燥湿化痰、行气消胀,助力改善因湿气过重引发的胸闷、腹胀等不适;茯苓健脾除湿,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从根源上断绝痰湿的生成;生姜解表散寒、化痰止咳,其性温,可驱散上焦的寒邪,帮助痰液排出;苏叶则宽中理气,舒缓因湿气停滞导致的不适感。
2、中焦祛湿:温脾利湿之方
中焦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若脾胃阳气不足,运化功能就会失常,导致湿气在中焦积聚 。苓桂术甘汤,正是针对中焦脾胃湿气的经典方剂。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组成。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能引导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同时增强脾胃功能;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可振奋中焦阳气,驱散寒邪;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加强脾胃的运化能力,有效祛除体内湿气;甘草调和诸药,使方剂的功效得以更好地发挥。
该方通过温阳化饮、健脾祛湿,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使中焦的气机恢复通畅,从而将体内的湿气逐步排出体外。
3、下焦祛湿:温肾利水之剂
当下焦出现湿寒时,会对肾脏和膀胱的功能产生影响,导致不适症状 。真武汤便是张仲景为下焦湿寒所设的良方。真武汤由茯苓、白术、附子、生姜、白芍组成。
方中附子温肾助阳、散寒止痛,为温阳散寒的要药,能有效改善肾阳不足导致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茯苓健脾利湿、宁心安神,可促进水液代谢,使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白术健脾燥湿、利水渗湿,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协助茯苓祛湿;生姜温散水气,既能助附子温阳散寒,又能和胃止呕;白芍敛阴缓急,与附子相伍,可制约附子的温燥之性,使全方温阳而不伤阴。
通过温肾助阳、利水渗湿,真武汤能改善肾脏和膀胱的功能,使下焦的湿寒之邪得以排出,恢复身体的正常水液代谢。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每个人的体质、病情都有所不同,同一种病症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在使用这些经方之前,务必寻求专业中医的帮助,让医生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辨证,判断是否适合使用该方剂,以及确定合适的剂量和疗程。
张仲景祛湿第一方推荐文章4:每日一膳|这道补虚祛湿汤不简单,来自“医圣”张仲景
古代膳方:赤小豆当归散
今天选择的古代膳方是东汉名医张仲景的赤小豆当归散, 原方由赤小豆和当归两味药物组成,具有养血、清热、祛湿的功效。十分适合大众在近期潮湿闷热的天气下饮用。
今日推荐——赤小豆当归鲫鱼汤
材料:
赤小豆50~80克,当归15~30克,鲫鱼1条(约300克),生姜5片,陈皮1瓣,花生油、食盐适量。
做法:
(1)先将鲫鱼宰好洗净,热油起锅,下生姜爆香,下鲫鱼两面煎香,再倒入开水先煮10分钟。
(2)连鱼带汤转入另一汤锅中,把赤小豆、陈皮及当归放入锅内,煮40~50分钟至汤成乳白色,调味即可。
栏目特约养生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教授
专家点评:
鲫鱼蛋白质丰富,且含有多种的微量元素,易于消化吸收。赤小豆性平味甘,具有明显的祛湿、利水的功效;当归味甘性辛温,具有补血活血的作用;两药合用可以清热活血,祛瘀生新。搭配陈皮行气化湿,生姜温中和胃,祛除鱼腥味,整个汤膳达到补虚祛湿的功效。其特别适合痰湿或湿热体质,见反复痤疮、皮肤油腻以及痛经兼白带色黄者,也是近段时间的大众时令保健汤膳。
小贴士:
(1)热重于湿的人士加5克的槐花或银花,清热利湿的效果更好。
(2)孕妇不作推荐。
本期值班医师:
张晓轩,主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广东省体质健康管理学会委员。师从杨志敏教授、柳长华教授、吕英教授、吴万垠教授。擅长:儿童体质、孕前孕后以及各种恶性肿瘤的中医调理;各种症状的亚健康状态如失眠、痤疮、便秘、易疲劳、易上火、易感冒等调治。临床以人为本,用药以顾护患者元气为要,善于以圆运动理论为辨证法则,以中药汤剂、膏方、食疗等多种方法进行个性化调理。
每日一膳,每日一善,让我们一起健康为乐,助人为乐!
【记者】严慧芳
【】 严慧芳
【】 每日一膳南方号
张仲景祛湿第一方推荐文章5:张仲景祛湿第一方,利湿、渗湿、燥湿,帮你把体内的湿气“吸干”
大家好,我是刘医生。俗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为什么说湿气难除呢?湿气就像油揉进了面里一样,一旦进去就很难再清除出来。今天刘医生就你推荐一个祛湿第一方,帮你利湿、渗湿、燥湿,祛除一身之湿气。
你有没有总是感觉胸口闷得慌,严重时候还会上不来气。还老是咳嗽,总是感觉身体困重,没有精神,容易犯困。还经常拉肚子。平时口水也比较多,每天早上或者午休的时候醒来枕头上全是水。早上醒来还感觉身体有点肿,全身都胖了一圈。有时候还会感觉头晕目眩的,食欲也不好,这时伸出舌头一看会发现舌头有比较胖大,舌苔还比较厚腻。这就是体内湿重的表现。
那这些湿气是如何产生的呢,现在生活比较便利,大家运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平时还喜欢吹空调、吃一些冰冷的东西,喝冷饮等,都会产生寒湿。现在脾胃虚弱的人越来越多了,脾胃虚弱也会产生湿气。
下面我们给大家分享一个,祛湿第一方张仲景的苓桂术甘汤。为什么说它为祛湿第一方呢?是因为我们平时所见的祛湿方全是以他为基础进行加减的。我们祛湿一般会采用利湿、渗湿、燥湿这几种方法。
利湿,把湿气通过尿液排泄出去;
渗湿,就是像我们平时出汗一样,借助汗液把湿气排泄出去;
燥湿,就是像我们平时烤东西一样,把湿的东西给烤干一样。
而“苓桂术甘汤”的厉害之处就是这几点它都能满足,不仅可以利水渗湿还能温阳行水。
它主要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四种药物组成。下面,我们看看这四味药在这个方子里起的作用。
茯苓味道甘淡,归心脾肾三经,主要功效便是利水渗湿,水湿聚集在一起就形成痰饮。而茯苓利水渗湿的功效,直接从根源上切断了痰饮的生成。它的优点就在于它在祛湿过程中还能保护我们的脾胃。可以治疗我们痰饮而导致的胸闷,咳嗽、身体困倦等症状。
桂枝,温阳行水,化气利水。和茯苓搭配可加强温阳行水的功效。主要治疗我们身体上由阳虚水液停聚所引起的手脚冰凉,水肿,胸闷等症状。
白术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我们说水湿聚集成痰,脾虚运化水液失常就会产生水湿。白术和茯苓同用会加强健脾,祛湿的功效,直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它还可以治疗脾虚引起食欲不振,流口水啊等症状。
而甘草的作用就是来调和这些药物,让它们发挥更好的药效。四个药一起用不仅可以消散痰饮,还能输布津液,健脾利水。
不过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一人一方,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也需要在方子的基础上,做一些药物和剂量的调整,今天的内容只是为了大家的学习参考,大家不要自己盲目服用,必须在医生辩证后,加减使用,以免加重病情,延误病情。
张仲景祛湿第一方推荐搜索词:
1.张仲景祛湿第一方中成药
2.张仲景祛湿第一方的药方剂量
3.张仲景祛湿第一方原方
本文标题:张仲景祛湿第一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