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推荐文章1:神话:迦叶尊者
一、传奇人生启幕
迦叶尊者出生在一个富贵无比的婆罗门家庭,其家族财富据说超越了国王。他一出生便带有传奇色彩,母亲在大毕钵罗树下休息时,天衣飘落,他随之降生,故取名毕钵罗耶那,意为树下生。
自幼,迦叶尊者就与众不同,他讨厌世间的欢乐,对情欲和不净之事充满厌恶,常常渴望离群独居。八岁时,他受婆罗门戒条,开始学习各种学问,从祭祀法到书画、算术、文学、五明、四吠陀,乃至星宿运行、阴阳吉凶、地震雷鸣、音乐歌舞等,凭借聪明才智,每一样都研究得极为彻底。他的学习能力令人惊叹,在如此多复杂的课程中,他都能无一不精地完成,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和沉稳的性格。即使在孩童时期,他离开父母也不会想念,这种独特的性格为他日后的修行之路奠定了基础。在那个充满尘世喧嚣的时代,迦叶尊者宛如一股清流,坚定地朝着自己内心的方向前行,开启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之旅。
二、奇妙姻缘与坚守
(一)特殊的婚姻之约
迦叶尊者少年时,父母要为他娶妻,他手指着一件用金子铸造的美女艺术品说:“你们一定要我娶妻,请找个像这金像一样的美女,否则,我立志一辈子都不娶。” 他的父母无奈,只得派人拿着金像四处探寻。从王舍城到北方地区毗舍离城,历经波折,终于在毗舍离城郊外迦罗毗迦村找到了婆罗门富商迦毗罗的女儿妙贤。这妙贤女子与金像美女一模一样。来人将迦叶的情况详述给迦毗罗,迦毗罗非常满意,立即应允了这门婚事。
结婚之后,新娘妙贤整日愁眉苦脸,郁郁寡欢。经过迦叶的再三追问,妙贤终于说出了真情:“我本憎恶五欲,愿净修梵行,而我父亲受你家财宝的诱惑,把我嫁给你,多年的心愿就要毁掉了。” 迦叶一听,心中大喜,原来两人志同道合,他亦厌烦爱欲,乐修净行。于是两人约定分床而眠,作名义上的夫妻。然而,听说新婚夫妇分床不祥,迦叶父母叫人拆了一张床。无奈之下,两人轮着睡觉,一人初夜中夜睡觉,一人在房间内经行或坐禅。就这样,他们一起生活了 12 年时间,传为人间的佳话。
在这十二年里,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约定,共同抵御着外界的压力和诱惑。尽管身处婚姻之中,却始终保持着内心的纯净和对修行的执着。他们的故事,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传奇,激励着无数人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升华。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坚守和信仰,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三、非凡成就与地位
(一)禅宗初祖的由来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说法,突然拈花示众,众人皆默然,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佛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自此,迦叶尊者成为禅宗初祖。
佛陀还嘱托迦叶尊者,在他涅槃后不准死,要等到下一个劫,弥勒成佛的时候,把衣钵交给他。于是,迦叶尊者来到云南鸡足山入定,等待弥勒出世。据说,虚云老和尚曾在鸡足山搭茅棚居住好几年,夜里常常听到岩石里有念经、敲木鱼的声音。
(二)佛教地位显尊崇
迦叶尊者作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赖。他被尊为头陀第一,即使在晚年,身体衰老,释迦牟尼劝他不要再修苦行,他依然坚持,这种坚定的修行态度得到了佛陀的赞许。
在佛陀入灭后,迦叶尊者成为教团的统率者。他发现佛陀生前宣诵的教法被不同的人传颂的版本不一,甚至教义、教理也有所不同。为了避免佛法的混乱,他召集了 500 个大阿罗汉,将经藏、论藏、律藏等经典整理结集,并在所有经典前面加上 “如是我闻”,为佛教的传承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十八罗汉之降龙
迦叶尊者在十八罗汉中被称为降龙罗汉,排第十七位。传说古印度有龙王用洪水淹那竭国,将佛经藏于龙宫。后来降龙尊者(即迦叶尊者)降服了龙王取回佛经,立了大功,故称他为降龙罗汉。
在佛教中,罗汉级别相对较低,属于护法神。在十八罗汉中,降龙罗汉的地位也不是特别高,在民间,降龙罗汉最著名的化现是宋代的济公和尚。济公和尚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却学问渊博、行善积德,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的形象。
四、传奇故事流传
(一)佛珠开花度浪子
从前,有一个小沙弥,是一位得道僧人的徒弟。小沙弥聪明伶俐,悟性极高,老僧人很是喜爱,决定将一生修为传给他。一日,小沙弥下山化缘,被山下的热闹繁华吸引,最终沉迷俗世。多年后,小沙弥变成了浪子。某天,他忆起山上生活,顿感悔恨,决定重返山上求佛祖和师父原谅。他跪在佛祖和师父面前乞求原谅,师父却道:“太晚了,除非我手中佛珠开花。” 小沙弥失望下山。次日,师父醒来步入禅房,竟发现佛珠颗颗绽放美丽花朵。师父望着山下,流下两行清泪,感叹这世上没有不可原谅的人,只有不肯原谅的心。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佛法的宽容与力量,即使是一时迷失的浪子,也能在佛法的感召下获得救赎。
(二)善巧度众的比丘
有一位出家修行之人,修得正道后拥有神通。他发现母亲在地狱受苦,想尽办法却无法超度。后来得知一小国国王因杀父将堕入地狱,且与母亲在同一地狱,便想出一计。他施展神通在国王寝宫现半身大喊,国王惊恐挥刀,人头落地又飞回。待国王平静后,比丘告知其七天后将死并堕入地狱。国王惊恐求法,比丘让其念 “南无佛”。国王依言而行,七日后死去,灵魂念诵着 “南无佛” 来到地狱门口,地狱因他的念诵变得极冷,大门打开,地狱众生包括比丘的母亲都逃了出来。比丘早已守候,为众人讲解佛法,使他们得到超度。这个故事展现了比丘的善巧智慧和慈悲之心,为救母亲不惜借助国王灵魂,最终成功超度地狱众生。
(三)入灭因缘展担当
世尊灭度后,所有佛弟子都十分悲伤,许多阿罗汉甚至决定跟随佛陀入涅槃。迦叶尊者得知后,集合五百位阿罗汉,宣布要集结佛的教法,让众生了达真如法性的道理,于是命他们以神通力前往十方恒河沙刹土,召集八亿四千位阿罗汉来结集经藏。佛弟子中,阿难能记持佛陀所有教法且可背诵,但因未证得阿罗汉果未能入列。迦叶尊者为提升阿难道业,施以激将法,阿难不分昼夜精进用功,七日后证得阿罗汉果。结集会上,阿难升座准备宣读佛陀教法,迦叶尊者叮咛阿难应依经藏类别集着一处,谨慎小心不能缺漏。当阿难诵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叶尊者及众阿罗汉皆泪流悲泣。经藏集结后,迦叶尊者继续领导僧团二十余年,最后将法传给阿难尊者,并交代要好好守护,永续传承。
(四)小沙弥与迦叶殿
来到鸡足山,看到了神秘的迦叶殿。殿前一棵树下面坐着一个儒雅安静的人,他并非来拜迦叶尊者,而是来看看他。在交谈中,此人讲述了迦叶尊者的故事。迦叶尊者原本是外道,有 500 个弟子,在尾提河边的山里面修头陀道,即苦行。即使后来年纪大了,释迦牟尼劝他不要再苦行,他也不肯。从这个人的讲述中,深刻理解了迦叶尊者头陀苦行的大秘密。苦行是主动抛开舒服的生活条件,锻炼自己的意志。在如今内卷压力大的时代,我们虽无法像迦叶尊者那样行头陀行,但可以换个想法看待生活,从他的精神中汲取力量,找到心灵宁静的方式去应对生活中的苦。
五、深远影响与启示
迦叶尊者在佛法的传承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作为禅宗初祖,以拈花微笑的传奇方式传承了佛陀的正法眼藏,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在佛陀入灭后,他又担当起教团统率者的重任,召集众多阿罗汉整理结集经典,确保了佛法的准确传承,避免了教义的混乱。他的苦行精神更是激励着后世无数修行者,成为了追求精神升华的榜样。
迦叶尊者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人生启示。他自幼厌恶世间的欢乐与不净,坚定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理,这种对信仰的坚守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他与妙贤的特殊婚姻,展现了在困境中坚守初心的力量,即使面临外界的压力,也能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尊者的苦行告诉我们,人生的真正幸福并不在于物质的享受,而是内心的富足与宁静。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物质欲望所束缚,追求无尽的财富和舒适,却忽略了内心的需求。迦叶尊者的苦行精神提醒我们,要学会放下过多的欲望,追求简单、清苦的生活,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不对贪爱有半点妥协,从而获得心灵的清凉自在。
他在佛法传承中的担当和责任感也值得我们学习。在佛陀入灭后,他勇敢地承担起集结经典的重任,为了众生的福祉,不辞辛劳地领导僧团。这种担当精神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为了社会的进步和他人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迦叶尊者虽历经岁月,但其精神依然熠熠生辉。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守信仰,追求内心的宁静,勇于担当责任,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推荐文章2:“梦”能预测未来吉凶吗?
梦里明明有六趣
醒后空空无大千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
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吗?
“梦”能预测身体健康吗?
“梦”能预测未来吉凶吗?
“梦境”与“现实”有什么关联?
本期讲堂
我们就来聊一聊 “梦”
“梦”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都做过“梦”,有时梦里的感受太过真实,梦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甚至与清醒时的感觉差不多。但即使“梦”中的感受再真实,“梦”也总会有醒来的时候。在梦醒来后,大多数人都会多多少少地认为,梦境或许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关联。然而“梦境”和“现实”真是有关联的吗?关于“梦境”的产生,佛教又是如何看待的?
01中国:《周公解梦》
说起“梦”,对于我们国人来说,最熟悉的一本书,就应该是《周公解梦》了。相信很多人在梦见有亲人死去,或者结婚、怀孕、杀戮的梦境,亦或是奇怪的梦境后,都用过此书来查询。
02西方:《梦的解析》
在西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很是有名,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称为“导致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经典作品”。在这部著作,不只是解析了梦,更是通过梦境与心理的分析,解释心理疾病的原理。
03中医:《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对梦境也有一定的解释。其书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环境的变化会引起人体内在脏腑的感应,从而通过梦像反映出来。梦像虽然是心神活动,但其变化与形体密不可分,由此可以了解脏腑阴阳气血的变化,通过梦境就能辨阴阳之虚实。
1、肝在五行属木。肝气盛,则可能梦到发怒;肝气虚,则可能梦见蘑菇等生草,或者梦到趴在树下不敢起来。 2、肺在五行属金。肺气盛,则可能梦到恐惧、哭泣、飞扬。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到人斩血交横,则可能会梦到交兵战斗。 3、心在五行属火。心气盛,则可能梦到常笑而恐惧;心气虚,则可能梦见救火和阳性特征明显的物品,或者梦到火在燃烧。 4、脾在五行属土。脾气盛,则可能梦到唱歌、身体重或难以活动;脾气虚,则可能梦见饮食不足,或者梦见筑墙盖房。 5、肾在五行属水。肾气盛,则梦腰脊分开而不相连属。肾气虚,则可能使人梦见舟船溺人,或者梦到淹没在水中而非常恐惧。 6、人体内阴阳功能。人体内属阴的功能强盛,就可能会梦到渡大水而感到恐惧;属阳的功能强盛,就可能会梦到大火烧灼;阴阳俱盛就可能会梦到相杀毁伤。 7、身体上下部气机。身体上部气机旺盛则可能梦到飞翔;身体下部气机旺盛则梦到下坠。吃得过饱则可能梦到给予别人东西;非常饥饿则可能梦到去取东西吃。 8、若体内有寄生虫。短虫多则可能梦到聚众;长虫多则可能梦到互相打斗毁伤。
04佛家:《大智度论》
而在佛教的经典中,像《善见律毗婆沙》《大毗婆沙论》《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等,也说到了身心不调会引起的梦境,其中《大智度论》中说:
梦有五种:
1、若身中不调,若热气多,则多梦见火,见黄、见赤;
2、若冷气多,则多见水、见白;
3、若风气多,则多见飞、见黑;
4、又复所闻见事多思惟念故,则梦见;
5、或天与梦,欲令知未来事故。
前面三种情况的梦境,都是因四大不调引起的。除此之外,有些梦境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有佛菩萨加持入梦给我们启示的,而这是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我们不可执着佛菩萨入梦,一旦执着便容易着魔。
“梦” 真能预测未来吗?““””
“梦境”可以应用于医学,不过大众最关注、最好奇的,还是梦对与未来吉凶的预测与启示。古代有专门为皇帝解梦的人,如佛法的东传,缘起于汉明帝之梦
01佛法传入中国,因汉明帝之梦
汉明帝有一天晚上,梦到一个发金光的人,头上、背后都有光,在他的金銮殿前自由地飞着,他在梦中特别舒服,醒来的时候,念念不忘,就询问大臣,这梦境的吉凶,当时的太史官傅毅就说:“历史有记载,西方有大圣人,号之曰‘佛’,身出金光,项背有光明,他的圣教,在一千年后会传到中国来,您梦到的可能就是这位西方圣人啊!”汉明帝听后,就派十八位大臣出访西域,迎请佛法。后来遇到了摄摩腾、竺法兰,把他们请到中原,白马驮经来到洛阳,佛法就正式传到了中原。汉明帝之所以会梦到佛,自然是中国的弘法因缘成熟了,当时的皇帝可能也比较重视梦境的吉凶征兆。所以,佛就用梦境示现,通过这样的因缘,让佛法以皇帝的因缘传入中国。
02佛降兜率,摩耶夫人梦白象
在佛经中也有很多关于“梦境”的记载。如佛陀降生母胎的时候,他的母亲摩耶夫人曾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夫人的右肋而入,她顿时觉得身体轻灵快乐,像喝了甘露一样。醒来之后,感觉还存在,她就把梦中的景象跟净饭王说了。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询问摩耶夫人的梦境有什么预兆,就有相师说:“这是一个好梦啊,王后已经怀上王子,王子是位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
03佛法兴衰,阿难七梦预示
至于佛法的兴衰,在《阿难七梦经》中也有预示。阿难梦见江河火炎滔天,预示未来僧团善心微弱,斗诤坚固。阿难梦见日月星辰隐没,预示佛陀要涅槃,诸大弟子也跟随入灭。阿难梦见大象弃小象,预示未来末法时代,邪见炽盛,破坏佛法,有德之人,都隐没不现了。阿难梦见狮子死后,狮子身上虫,食狮子身上肉,预示着佛弟子自坏佛法。
04玄奘因梦,从那烂陀返回大唐
如果你看过《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你一定对玄奘法师的几个梦境记忆深刻。玄奘法师在那烂陀留学时,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他梦到那烂陀寺的破败,到处栓着水牛,看不见一个僧侣。他从幼日王院的西门进去,忽然看见第四重阁上站着一位金人,光明庄严,内心很是欢喜,他想往上爬,却爬不上去,只好请金人接引,金人告诉他说:“我是文殊菩萨,由于你业缘未尽,现在还不能到这里来。”说完指着寺外的景象给他看,玄奘法师看到一片火海,那烂陀寺外村落全部化为灰烬,金人又告诉他说:“你赶快回国,十年后戒日王驾崩,印度将会陷入一片荒乱,盗贼四起,掳掠烧杀......”玄奘法师惊醒后,甚为感叹,因为眼前的那烂陀寺依旧辉煌。等到第二天他把梦境告诉了胜军论师,胜军论师说:“三界本来就是无常的,也许梦境将来会成为事实,菩萨既指示这样的预兆,你就自行安排行程吧!”后来在唐朝的永徽末年,戒日王驾崩,印度陷入兵荒马乱之中,与玄奘法师梦中所预言的一样。
05梦参长老,因梦出家
梦参长老于1915年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开通县。1931年,他就读于东北讲武堂军校,那时他作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掉到冰冷的海里,一位老太太摇着小船迅速将他救起,送至岸边,告知他顺着这条路上走,当遇到几间不是平常所见的房子,那就是你一生的归宿。那时的他根本不懂何为佛法僧三宝,甚至连寺院的形式也不清楚,但是他能理解一生归宿的含义,于是就寻梦到北京房山县上方山兜率寺发心出家了。这个梦巧妙的将他手中的枪杆换成佛珠,将杀戮的战场转为了度化众生的菩提道场。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推荐文章3: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推荐文章4:蒲松龄为何爱写狐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这是清代康熙时期的“文坛领袖”王士祯写给《聊斋志异》的题诗。首句典出自苏东坡,末句源自李贺,暗示蒲松龄怀大才而不遇。
蒲松龄与王士祯只见过一面,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时王士祯53岁,蒲松龄47岁。二人地位悬殊,王士祯是少詹事(正四品)兼翰林院侍讲,因父丧暂居家;蒲松龄则是无品级的乡村教书先生,坐馆的东家毕家是王士祯远亲,作为陪侍,得以会面。
蒲松龄善诗,“一代诗宗”王士祯看罢,略加批注,便不再关注,倒是对《聊斋志异》极感兴趣,只看了数条,便大加赞赏。后王士祯两次致函蒲松龄,讨要原稿阅读,并做了36条批语,将其中5篇文章略加修改,编入自己的史料笔记《池北偶谈》中。
为什么王士祯如此推重《聊斋志异》?原因复杂,但至少包括一点:蒲松龄善写狐妖,与前代创作皆不同,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尽扫宋明理学的泼污。清代倪鸿曾称:“国朝小说家谈狐说鬼之书,以淄川蒲留仙(松龄)《聊斋志异》为第一。”
《聊斋志异》的俗称即《鬼狐传》,近500篇作品中,写狐的达82篇,占全书1/6,且多精品,篇幅亦长。引人好奇:为何蒲松龄喜欢写狐妖?蒲松龄笔下的狐妖,究竟有什么特色?本文略作钩沉,以纪念蒲松龄去世310周年。
清代《聊斋全图·辛十四娘》古人敬狐又怕狐
狐妖之说,其源甚早。
《山海经》多处记载了狐,如“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狐被视为祥瑞,汉纬书《潜潭巴》称:“白狐至,国民利。”《史记·五帝本纪》也称: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其中貔,《尔雅》释为“白狐”。
一方面,古人认可狐的道德。《说文解字》称:“狐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首丘。”“其色中和”指狐狸毛色棕黄,在五色(青、赤、白、黑、黄)中较和谐;“小前大后”指头小尾大,有尊卑之序;“死则首丘”指狐狸死时头朝洞穴,不忘本。
另一方面,古人又怕狐。同样是《说文解字》,称:“狐,祅(同妖)兽也。鬼所乘之。”或与狐狸昼伏夜出、诡计多端的习性有关,狐身体小,常钻入墓穴吃死尸,且叫声恐怖。
《山海经》中记三种类狐兽,皆凶兆。一是“朱獳(音如儒)”,“如狐而鱼翼”,叫声如“朱獳”,“见则其国有恐”;二是“獙獙(音如必)”,“状如狐而有翼”,叫声似鸿雁,“见则天下大旱”;三是“扡(音如野)狼”,“状如狐而白尾长耳”,“见则国内有兵”。
敬狐又怕狐,可能与汉代兴起的“物老为精”观有关,葛洪在《抱朴子》中说:“狐狸豺狼皆寿八百岁,满五百岁则善变为人形。”而东晋郭璞在《玄中记》中,又开了个“速成班”:“狐五十岁,能变代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惑,使人迷惑失智。”
狐狸为何坏了名声
从南北朝起,狐狸突然变成妖兽。
李炳海先生在《部落文化与先秦文学》的青丘射虎一节中说:“先秦文学中,狐形象是君主、权势的象征,或是作为男性配偶出现,或者是眷恋旧居的形象。”据此学者夏侯轩指出,狐代表的是有力量的君主,而先秦掌握权力的基本上都是男性,故狐形象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现的,是与历史的走向一致的。秦汉以后,修炼成仙或成精的基本上都是雄狐。魏晋六朝时期志怪狐妖以博学、智计见长,出现较多的是雄狐。但此时,雌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到了唐宋时期,明显出现了狐妖雌化的倾向,甚至进一步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狐妓形象。
原因有二。
一是胡人进入中原后,时人常借“狐”骂“胡”。哥舒翰曾说“野狐向窟嗥,不祥”,致胡人安禄山当场翻脸。《洛阳伽蓝记》中记了一个故事:“后魏有挽歌者孙岩,取妻三年,妻不脱衣而卧。岩私怪之,伺其睡,阴解其衣,有尾长三尺似狐尾。岩惧而出之,甫临去,将刀截岩发而走。邻人逐之,变为一狐,追之不得。其后京邑被截发者一百三十人。”狐狸给人剃发,也是在暗讽游牧民族习俗。
二是道教与佛教相互竞争,双方都创作了一些狐狸故事,讽刺对方没有镇妖的本事,狐狸成了众矢之的。比如《六度集经》,称狐化为人形,乞食以供养道人,后经轮回,变成“阿难”。
在民间,乡民们仍信仰狐狸。据《太平广记》载:“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
朱熹成了“反狐先锋”
到了宋代,形势急转直下。学者任志彊在《中国古代狐精故事研究》一文中表示:“与唐人开阔的胸襟相比,宋人显得敏感自闭,这种差异也显现在对狐狸的观念上。宋明文士普遍丑化狐狸,狐狸形象一落千丈。”
朱熹极端“厌狐”,注《诗经》中“匪赤莫狐”时,写道:“狐,兽名,似犬黄赤色,不祥之物,人所恶见者也,所见无非此物,国将危乱可知。”注“有狐绥绥”时,写道:“狐者,妖媚之兽。”任志彊指出:“《诗经》时代,狐狸并未出现妖化现象。宋之前的解经者对狐狸的解释,都从普通动物角度出发,并未将狐狸与人事吉凶相牵连。”
宋代理学勃兴,主张理性接管日常生活,可民间巫术常借狐狸说事,文人普遍“厌狐”,诗人苏舜卿称狐狸是“皮为榻上籍,肉作盘中脍”。
据任志彊统计,宋明狐精故事创作量锐减。从现存文献看,唐代有68个狐精故事,宋代仅21个,明代仅19个。洪迈的《夷坚志》是宋代志怪的代表,共420卷,故事多达千则,却只有13个狐精故事。宋代的《太平广记》有83个狐精故事,却只是汇集前人创作。
数量少,质量还低。魏晋时期,男狐故事有7篇,占总量的50%,唐代有27篇,也多于40%,可“宋朝之后,狐精几乎全面女性化,化为女子的狐精往往吸人精血,丧人性命”,甚至写成狐妓,暴露出宋代社会的困境。宋代重商,世风糜烂,即“宋人今时娼妓满布天下,其大都会之地,动以千百计,其他偏州僻邑,往往有之,终日倚门卖笑,卖淫为活,生活至此,亦可怜矣”。
幸亏还有蒲松龄
《聊斋志异》中狐精的形象被彻底逆转。
一是蒲松龄刻意遮蔽了狐精的兽性。学者张美洲、王军涛指出,以《狐嫁女》为例,嫁女的狐翁,对偷窥者不仅不生气,反而称“不意有触贵人,望勿深罪”,邀其做客,比人类还懂礼节,
二是平等看待人狐感情。比如《鸦头》中,刻画了一位忠贞于爱情的狐女,不惜离家出走、与母为敌。人怕狐精,因其是异类,可“吾生之前、死之后,安知其不为异类”,人与狐妖的区别只是轮回的阶段不同,众生之间本应平等。
三是呈现狐精的“多具人情,和易可亲”一面。据学者林春虹钩沉,《嫦娥》中写到狐女颠当为成全宗子美与嫦娥的婚事,宁愿自己避开,且力劝修仙的嫦娥留在宗子美身边;《阿绣》中狐女,因刘子固对阿绣的痴情,化身为阿绣的模样与之亲近,并帮刘子固得到了阿绣;《辛十四娘》中的冯生“少轻脱,纵酒”,他费尽心机,得到了狐女辛十四娘的爱,却品性不改,惹来杀身之祸,辛十四娘救了冯生,最终还是离他而去……在这些故事中,狐精充满人性光辉,敢爱敢恨,勇于自我牺牲。
四是狐精们不仅有智慧,还善于反省自己。据学者林春虹钩沉,《董生》中狐女惑董生患病,董生等人残酷复,狐惨然说:“余杀人多矣,今死已晚;然忍哉君乎?”《雨钱》中,狐妖仰慕秀才博学,与之结交,秀才却让狐翁为他偷钱,狐妖故意让秀才空欢喜一场,并骂道:“我本与君文字交,不谋与君作贼。”在《红玉》中,蒲松龄写道:“非特人侠,狐亦侠也。”
纪晓岚不懂蒲松龄
《聊斋志异》丰富而复杂,对于它的主题,历来争议颇多。
学者林春虹指出,蒲松龄写了这么多狐精的故事,表达出他对人类社会的不满——“自以为人在宇宙万物中居于中心地位,因而鄙视或者排斥异物的存在,轻易占用他物满足自己的需求,甚至扼杀他物”。
学者黄洽则认为,《聊斋志异》中写狐精的作品多完成于蒲松龄在毕家当家庭教师期间,整整30年,独卧空斋、郁闷无聊,“不得已而设想于杳冥荒怪之域,以为异类有情,或者尚堪晤对”,靠想象美丽、善良、真诚的狐仙,以讽浊世。
当时能看懂蒲松龄的人并不多。
写出志怪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的纪晓岚便没看懂,他说:“夫著书者必取熔经义,而后宗旨正;必参酌史裁而后条理明;必博涉诸子百家而后变化尽……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剧场关目,随意装点。”意思是蒲松龄的狐精故事好看,但缺乏教育意义,且文法不对,“一书而兼二体”。
纪晓岚认为文言小说分两体,一种是传记,必须忠于史实;一种是小说,应严格按照《神女传》《夷坚志》等旧小说体例,让读者迅速看清。纪晓岚认为《聊斋志异》汪洋恣肆,在文体上不纯洁,只是“才子之笔”,不成体统。
纪晓岚始终未将《聊斋志异》列入《四库提要》名单,因“今燕昵之词,媟(音如卸,意为轻慢)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
纪晓岚的弟子盛时彦也附和说:“先生之书(指纪晓岚的书),虽托之小说而义存劝戒,无一非典型之言,此天下之所知也。”
《聊斋志异》很传统
今天读者不易明白纪晓岚的意见,看不出蒲松龄的功夫究竟下在哪里。学者刘瑞明在《蒲松龄对志怪狐狸精的扬弃》一文中,指出《聊斋志异》的传统一面。
比如《汾州狐》中称“狐不能过河”,出自《易经》;《嫦娥》中,嫦娥欲夺狐精颠当所爱,偷走其香囊,致骚味无法掩盖,出自《搜神后记》;在《聊斋志异》中,狐精共有胡、黄、辛、封、真、马、翁、皮、吴、皇甫十个姓,姓胡出自《太平广记》,狐能制皮草,故姓皮,毛色黄,故姓黄或皇甫;《辛十四娘》“日以纫织为事”,反用“狐不制衣”的旧说,因狐狸有皮,无需衣服,蒲松龄却调皮地将狐精改成裁缝;《雨钱》对应了“狐善盗”,狐性喜偷鸡,谐音成“偷技”,被视为盗窃高手……
《风俗通义》中记:狐老无毛,怕人发现,天未明便结髻,是用人的头发做成假发;古代传说狐叫声似婴儿;狐狸拜北斗;狐狸守印等,这些信息虽猎奇,但无助人物塑造,便被蒲松龄抛弃。
《聊斋志异》还给狐精设了籍贯。《娇娜》中皇甫公子“祖居陕”,《狐谐》中的狐女“本陕中人”,《胡四相公》“陕中产”,看来狐精的祖籍都在陕中。
这些信息链接着巨大的知识库,取舍、升级、美化……都有深意,写需付出惊人劳动,难怪不认可《聊斋志异》的纪晓岚也承认:“留仙(蒲松龄)之才,余诚莫逮其万一。”蒲松龄则自叹“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了。可惜下功夫最多的具体写作部分,因文言文教育不足,读者已难读懂。(责编:沈沣)
:北京晚·五色土
: 蔡辉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推荐文章5: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里的中国典籍
意大利罗马,是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收藏有丰富的中国典籍,除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和“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两种丛书外,据该馆编中文典籍目录所列的书目及刊刻时间,共收藏有16世纪末到20世纪初,也就是明中后期到民国时期的中国典籍五百多种,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一、明清通俗文学,其中又以明清白话小说居多。如《金瓶梅》《今古奇观》《儿女英雄传》《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二度梅传》《好逑传》《西汉演义》《花月痕》《红楼梦》《品花宝鉴》《聊斋志异》《说唐》《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乐田演义》《雷峰塔》《龙图公案》等等。戏曲有《西厢记》《琵琶记》《风筝误》《巧团圆》《意中缘》《纳书楹曲谱》《缀白裘新集合编》,还有如《太平广记》等文言小说。
二、科考相关文献。如《中枢政考》《科场条例》《河南乡试第七房同门录》《后七家试帖选辑注》《湖北乡试题名录》《中州试牍》《近科考卷约选》等。
三、儒释道思想类文献。如《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佛说弥勒下生经》《一切经音义》《禅门日诵》《性理大全》《朱子全书》《老子道德经》《儒释道平心论》《感应篇直讲》《关帝圣迹图志全集》等。
四、西学汉籍著作。如《畸人十篇》《齐家西学》《七克》《筹算》《主制群徵》《中国十进分类法》《西讲孟子》《西方答问》《西儒耳目资》等。
五、中医类古籍。如《本草医方合编》《本草蒙筌备要》《本草万方针线》等。
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的馆藏应该是不同时期、不同渠道收藏在该馆的。据目前所知,该馆最珍贵的藏品是16世纪中国国家药典《御制本草品汇精要》,目前已经由九州出版社全套复制出版。罗马本原藏于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的安乐堂。这一明代抄本由怡亲王府流落民间以后,约在道光末年被意大利传教士罗类思获得带回罗马,书卷中有“安乐堂藏书记”钤印。
传教士对中医典籍颇为重视。据王宇和潘德利著《中国古籍流散与回归》介绍,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于1579年到达澳门传教,1588年回欧洲述职时,带走了他收集的大量中国古籍,今存于意大利国家图书馆。利玛窦在中国传教近30年,是最早涉及中、西医活动的传教士。他同一些传教士选择了中医的脉学、针灸学和本草学三部分内容向欧洲传播中国的医药知识。在1700—1840年的140年中,西方人根据中国医书翻译出版的书籍共60余种。1840—1949年间,根据传教士收集寄回的中国古籍译述的中医书籍有:《内经》《难经》《脉经》《达生篇》《产育宝庆集》《卫生要旨》《遵生八笺》《医林改错》《寿世编》等几十种。
19世纪意大利汉学家的捐赠也是馆藏之一。汉学家汪瑟士从1877年到1896年去世前,先后把自己收藏的多种文集和全部藏书出售或捐献给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
目前,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藏的这些中文典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还没有人进行过整理,更没有将这些馆藏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个案进行整体研究。尽管这些中国古籍主要是明清时期出版的儒家典籍、史书、小说、通俗类书籍和字典等,与大量流散在域外的珍本古籍和珍品文物比较起来价值并不算很高,但对于中西文化交流仍具有不容小觑的意义和价值。
一方面,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中国典籍,时间跨度在明清两代,又以清代典籍为多,探讨这些中国典籍在域外传播的过程,可以考察中国文化在域外的接受和影响。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小说,曾经被传教士特别是耶稣会士编入汉语读本。如意大利耶稣会士晁德莅所编五卷本《中国文化教程》,在第一卷便节选编入了《今古奇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好逑传》《玉娇梨》《平山冷燕》等小说。此外,意大利汉学家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译介,有的是以法文译本或德文译本为底本,有的是以域外藏中国汉籍为译介底本。19世纪,法国汉学家儒莲非常重视中国通俗文学,他曾翻译《赵氏孤儿》《西厢记》《玉娇梨》《平山冷燕》等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作品。有两位意大利汉学家师从儒莲研究中国白话文学,其中阿尔冯索·安得罗齐将《水浒传》译成拉丁文出版。另一位汉学家安泰尔莫·塞韦里尼的学生卡洛·普意尼1872年发表了根据《龙图公案》改编的7个短篇故事,题目为《中国小说——龙图公案》。1900年,艾博·科尔邦辛将《聊斋志异》中的26个故事翻译成意大利文在罗马出版。目前关于意大利汉学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译介整体面貌并不是非常清晰,而对于域外汉籍的整理,有助于了解这些汉学家译介中国古代文学的底本和方法。
另一方面,通过整理、介绍和研究这些古籍,可以促进意大利汉学的发展。意大利汉学家兰乔蒂说:“意大利的汉学研究,在欧洲是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欧洲汉学研究滥觞于意大利。《马可·波罗游记》可谓欧洲游记汉学时期的一个符号。16—17世纪,以传教士为主体的意大利汉学,对欧洲近代文明的诞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意大利汉学研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进入低谷,欧洲汉学中心转移到法国。兰乔蒂在《意大利汉学:从1945年至今》一文介绍了20世纪中叶至今意大利高校科研机构专业汉学的发展情况。1959年,白佐良出版了《中国文学史》,兰乔蒂则推进了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他在《中国文学》一书中对唐传奇、宋元话本等古代小说作品做了详细介绍。除此之外,意大利汉学家们也做了大量的中国文化译介工作。
总而言之,有关方面若能对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的意大利藏中国典籍进行整理,可以使其受到意大利汉学家们的重视,成为他们在本土研究中国文化可资利用的资源,对于复兴意大利的汉学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刘海燕,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推荐搜索词:
1.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原文
2.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解全集
3.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义
本文标题: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