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城隍庙肉火烧
潍坊城隍庙肉火烧推荐文章1:一家店一天能卖近2000个,潍坊肉火烧火了几百年还在火
吴昊 潍坊道
近日,山东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印发《关于公布商河马蹄烧饼制作等30个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的通知》。其中,潍坊肉火烧专项制作被纳入其中。
作为潍坊人家喻户晓的一道地方美食,潍坊肉火烧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寄托。潍坊肉火烧承载了人们怎样的情感,与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有何关联,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又是如何不断进步与变化的?近日,记者通过采访潍坊肉火烧非遗传承人等相关从业人员,记录潍坊肉火烧背后的故事。
在潍坊,肉火烧家喻户晓,顾客经常要排队购买。
一家肉火烧铺
一天能用300斤面粉
清晨6点,老潍县城隍庙火烧铺的店里已经坐了很多吃肉火烧的市民。“老板,来三个肉火烧,要刚从炉子里掏出来的。”市民吴先生熟练地拿起一个盛肉火烧的小竹筐,店员把两个热气腾腾的肉火烧放进他的筐里,只见他端着火烧筐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下,他的妻子王女士则在火烧铺的另一侧排队买豆腐脑。不一会儿,王女士端着两碗豆腐脑也过来坐下。
吴先生手里的肉火烧已经吃了大半,火烧铺里到处都是一股肉香。吃完一个肉火烧,吴先生拿着火烧筐又去找店员要了一个刚出炉的肉火烧。地道的老潍坊人都知道,这肉火烧最好吃的时候就是刚从炉子里掏出来的那几分钟,一口下去还冒着热气,肉香混着火烧皮的酥脆,一起在舌尖起舞,一定要吃完一个再去找店员要下一个,才能保证吃到的每一个肉火烧都是最美味的。
这家火烧铺的老板叫王丽英,是潍坊市非遗项目城隍庙肉火烧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王丽英从事肉火烧制作已经有30多年了,1991年,她的父亲王金城在城隍庙街开起了火烧铺。“那时候我白天要去毛纺厂上班,中午和晚上下班回家就跟着父亲学打火烧,父亲是个仔细人,干活利索又认真,从调馅、和面、包火烧到烤火烧,他都反复琢磨,时间长了我也跟着学会了不少。”王丽英说,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她逐渐掌握了老潍县肉火烧制作的所有技艺。1996年,王丽英开始全身心地帮父亲经营火烧铺。2010年7月,城隍庙肉火烧制作技艺被列为潍城区非遗保护项目,王金城被潍城区政府命名为城隍庙肉火烧传承人。2017年12月,王丽英的城隍庙肉火烧制作技艺入选潍坊市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王丽英告诉记者,每天早上4点多她的店就开门,店里加上她一共有7个人,一大早大家就来洗菜、剁馅,肉馅是提前一晚就酱好放在冰箱里的,不然不入味,素馅的火烧要一大早去买菜调馅,这样做出来的火烧才新鲜好吃。清晨5点多,第一炉火烧就出炉了,王丽英一直坚持用传统土炉作为烤火烧的工具,土炉烤出来的火烧是一个接着一个循环出来的,烤之前还要把包好的火烧在土炉上面“腾一下”,这样放进烤炉之后不会粘黏,烤出来的火烧也更焦香酥脆。
“这几年潍坊的文旅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到了节假日有不少外地游客专门到我这儿来打卡吃火烧,他们觉得好吃,还会买真空包装的火烧带回去,一买就是一大袋子。”王丽英最忙的时候店里一天能用完6袋50斤的面粉,能做近2000个肉火烧。火烧铺外面排着长长的队伍,火烧铺里面店员们努力打着火烧,整条街上都飘散着一股肉火烧的香味。
“学徒”遍布各地
潍坊肉火烧逐渐走向全国
“潍坊肉火烧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技术是烤火烧,三分包,七分烤,火小了火烧会被烤干,火大了会煳,一定要用中火烤制。再就是和面用温水,调馅要够味,放鸡蛋糕、木耳、葱花等跟新鲜的五花肉一块调制,能让肉火烧吃起来口感更丰富也更香。”王丽英说起潍坊肉火烧的制作技艺,可谓滔滔不绝。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潍坊肉火烧的制作形式与馅料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最初只有土炉烤制的传统肉火烧,到现在的电烤肉火烧,制作的方式越来越多了,做肉火烧的手艺人也越来越多了。
在王丽英看来,其实现在市面上对于潍坊肉火烧制作的技艺都差不了太多,决定一个肉火烧好不好吃的关键还是在于原材料的选择与搭配使用上。成为非遗传承人之后,王丽英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这些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少“学徒”都慕名前来找王丽英学习怎么制作潍坊肉火烧。对此,王丽英统统选择“来者不拒”,只要有人来跟自己学,她就愿意倾囊相授,大部分人学会了都是为了回自己老家那边开店,最远的学徒有来自广东佛山的。
对此,有人问王丽英不会觉得“教会了徒弟就饿死师傅”,王丽英笑着说:“潍坊有很多做肉火烧的都是跟我学的,这么多年了我的店也没受到过影响。外地的店就更不会对我产生影响了,要是咱们潍坊的肉火烧能走上全国人民的饭桌,我还是做了一件好事呢!”
对于潍坊肉火烧专项制作被纳入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之中,王丽英表示信心满满,她说不管什么时候考她怎么制作潍坊肉火烧,她都能做出来正宗又美味的地道潍坊肉火烧,她要继续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现在她的女儿已经基本掌握了她的手艺,未来她希望能有更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掌握潍坊肉火烧的制作技艺,让潍坊肉火烧不仅仅是潍坊人的早餐首选之一,也能逐渐成为全国人民的早餐首选之一。
在发展中不断改良
肉火烧有了更多口味
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中,潍坊肉火烧的馅料和制作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潍坊人在保持传统口味不变的前提下,也在“绞尽脑汁”让潍坊肉火烧焕发新生。
坐落在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的味香园电烤火烧已经营业29年了,老板于俊丽是个地道的老潍坊人,1995年3月,于俊丽跟丈夫开了味香园电烤火烧,那时候的潍坊,电烤火烧还比较少,大部分的肉火烧铺子还是采用传统的土炉烤制法。
“我打小就喜欢吃咱们老潍坊的肉火烧,但是我胃不太好,吃多了炉子烤的那种火烧皮容易不舒服,当时我就想怎么才能让像我这种脾胃比较弱的人也可以随心所欲吃肉火烧。”于俊丽说,当年一个在南方打工的亲戚告诉她,用烤箱做面食再加上特殊技艺能让面皮更酥脆,所以于俊丽在此基础上改良了传统潍坊肉火烧的做法,将原本的面皮改为了半发面,并在火烧面皮的制作上添加了酥,让电烤出来的肉火烧在口感上能更酥脆,也让更多跟她一样脾胃不好的人有了更多选择。
在此基础上,于俊丽还跟自己的儿媳妇一起研发了许多不同口味的肉火烧,传统的潍坊肉火烧是采用猪五花肉作为基本原材料,于俊丽的儿媳妇还开发出了用鸡肉和圆葱酱制的奥尔良口味肉火烧,也深受附近市民喜爱,一经推出就有很多人经常来买。
“其实不管是什么做法还是什么馅料,它的基础都是潍坊肉火烧,只要用料安全实在,口味地道好吃,就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全潍坊做肉火烧的店数不胜数,我们每一家都不需要跟别人比,而是跟自己比,只要今天做出来的肉火烧比昨天更好,那我们就都是成功的。”于俊丽说,现在她已经把味香园电烤火烧交给儿媳妇管理了,只是在原材料的购买上还是她亲自把关。她相信儿媳妇能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要是有来找她拜师学艺的,她还是很愿意将自己会的所有潍坊肉火烧的技术倾囊相授。
在潍坊,几乎每一条街上都有好几家肉火烧铺,每一家的口味都不一样,每一家的做法却又十分相似,这些数不清的肉火烧铺勾勒成城市的美食印记,生生不息,延绵不断。
一个圆圆的肉火烧,一份鲜香嫩滑的肉馅,是团圆亦是幸福的象征,是老潍县人勤劳乐观的时代印记,也是潍坊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通过味蕾代代传承,浪漫又愉悦。
新闻线索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料!
潍坊城隍庙肉火烧推荐文章2:「寻味潍坊」潍坊肉火烧,民间美味第一香
时隔多年,在城隍庙街那几间平房里吃肉火烧喝咸粘粥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火烧店很简陋,前面几间破旧平房,后面带个小院。两位老人忙前忙后招呼客人,据说那是老掌柜老两口。不管哪次去,这家“潍坊最正宗”的城隍庙肉火烧店门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轿车更是挤满了整条街。
屋里的,屋外的,本地的,外地的,年老的,年轻的,坐着吃的,蹲着的吃的,站着的吃的……能抢到个小马扎做到桌子边上,那你可是“烧了高香”了。
终于等到那两个属于自己的肉火烧。看着那外焦里嫩,肚儿鼓鼓的肉火烧,早已垂涎欲滴,但此时还不能大块朵颐。用嘴试探着在火烧边上咬开一个小口,一股夹杂着葱香和肉香的热气扑鼻而来……
刚出炉的火烧用纸包着还是热,往那个咬开的小口里吹气也解决了不问题,手还得不停地在火烧上挪动。手动的同时,那嘴早已禁不住诱惑,已经转着圈地在火烧上开咬了。虽然被烫得嘴里直“吸溜”,但不等热度减少几分,一个肉火烧早已不见了踪影。
老掌柜的讲,城隍庙肉火烧制作那是很讲究的,馅由猪肉加入大葱、鸡蛋糕、虾米、花椒水等佐料相拌而成。肉一定要鲜,更讲究的肉要用刀切丁。一个肉火烧在炉火中经过烙、烤、烘、蒸、烧等多道工序方能出炉。
炉子最好用传统的火炉。传统火炉外形呈圆桶状,上层是圆形平锅,下层是烤箱,箱壁用家乡的泥土做成。烤箱中间是个圆形的炭火炉,外围是个环状的平锅。那肉火烧先上圆形平锅,再进烤箱中的环形平锅,在炭火的烘烤下,滋滋冒油,浓浓的肉香透出烤炉,引得食客翘首以待。
国家一级作家、潍坊诗人陈显荣曾写有《咏潍坊肉火烧》诗一首,盛赞这一家乡美食。诗云:
春赶晨星秋醉霜,土炉生火早开张。
大江南北舌尖过,美味民间第一香。
吃火烧的间隙,端起碗喝一口咸粘粥,还是那种“滋滋”有声的喝。如果你看到有食客转着碗喝,而且嘴还在碗沿上不停地换着地方喝,大冬天的都能喝得前额直冒汗,那一准是老潍坊人。他们喝的不仅仅是咸粘粥,还有喝咸粘粥时的那种感觉。
· 肉火烧老潍坊人喝咸粘粥讲究个正宗。正宗的咸粘粥是用小米、绿豆经水捞后,用小磨磨成糊状下锅,开锅后加煮熟的豇豆、粉条、葱、姜、香油、菠菜、豆腐条等佐料制成。这个豇豆要特别讲究,因为不容易烂,所以煮的时候要提前将它蒸烂了。这样做出来的咸粘粥喝起来不但香味扑鼻,而且松爽顺口。相传,1925年康有为到潍县时,就曾品尝过咸粘粥,并高兴夸奖其为“仙人喝的粥”。
如今,朋友再来潍坊,早餐我还是会领他去吃城隍庙肉火烧喝咸粘粥,因为那是我们早餐待客的顶级配置。虽然那几间平房随着棚改已经不复存在,但肉火烧和咸粘粥早已开枝散叶,遍布到了城隍庙街,遍布了潍城,遍布了潍坊……
潍坊广电记者 李敬友
点和提醒更多人!
潍坊城隍庙肉火烧推荐文章3:追忆潍坊“城隍庙肉火烧一条街”的历史现象
1992年至2012年,潍坊市曾出现过“城隍庙火烧辉煌二十年”的现象。该现象承载了潍坊市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成果新气象。潍县首富家的饭食,变成了普通百姓的早餐。城隍庙肉火烧,大饱了老百姓的口福,成为了古老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欲罢不能的三鲜肉火烧
原始的土炉子
肉火烧的诱惑极具有穿透力!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潍坊市的肉火烧曾一度消失。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肉火烧重新浮出水面。1991年城隍庙居委会主任王宝荣邀请火烧匠王金城承包居委会火烧铺。王金城(1932-2014),东北关人氏,12岁跟着姐夫张玉成学打火烧。16岁在玄家下崖打火烧。潍县十几种火烧样样精通。他与老伴孙秀兰、女儿王丽英三人承包了城隍庙路北的火烧铺子。前面三间营业,后面作为宿舍。院子里打上棚子,街上摆上条几,吃肉火烧,佐以咸粘粥、豆腐脑。王金城将原来的花椒肉火烧改进为三鲜肉火烧,味道更加鲜美,深受消费者的好评,“城隍庙火烧”名声大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享用肉火烧的人越来越多。
此时,城隍庙街像一块磁铁,吸引众多打火烧的匠人一起涌向了城隍庙街,在同一条街上同卖一种食品。这些人中有:潍城人徐晓燕、昌乐人胡吉芹、潍城槐埠人卞友刚、潍城西门里于衍华。王金城老人高风亮节,对同行们的到来表示欢迎,经常与同行们传授切磋技艺,共谋发展。2001年,城隍庙火烧持续升温,顾客暴增,早上排起了二三十人的队伍,排队时间多达半小时之久。于是,王金城在原来两支火烧炉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支炉子。人多的时候,三支炉子同时开打……
王金城的女儿王丽英经过十年的磨砺,完全掌握了打火烧的技术。2002年7月开始独立门户,在城隍庙街西首的北门大街上开起了火烧铺子。由于技术过硬,同样顾客盈门。王丽英店在早上高峰时,也开启了三支火烧炉子。2007年,王金城到国家工商总局办理了“老潍县城隍庙”商标注册。王金城的两个儿子王安泰、王安和也投身到火烧铺的工作之中来。此时,百米长的城隍庙街上,肉火烧铺子增加到6家,火烧炉子9支。每天早上,吃肉火烧的人流如织,路边停满了小轿车,从此有了“城隍庙肉火烧一条街”的称谓。
这一切,造就了城隍庙火烧二十年的辉煌,承载了我市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成果新气象。潍县首富家的饭食,变成了普通百姓的早餐。城隍庙肉火烧,大饱了老百姓的口福,成为了古老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2012年4月,城隍庙街进行旧城改造,王金城先生所开的城隍庙火烧铺停业。“老潍县城隍庙”的商标注册持有人由王金城过户给女儿王丽英,城隍庙火烧的大旗由王丽英擎起。为了保持老味道,她仍然坚持用原始的土炉子加工火烧,新的历史由王丽英与她的同仁们在续写中……
每天早上城隍庙街上停满了轿车,人们到此吃肉火烧成为一种时尚!
不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大家要上几个肉火烧,再来一碗豆腐脑或咸粘粥,马扎一坐吃起来,享受人间美味!
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潍坊市政府授予城隍庙火烧铺为“潍坊老字号”的称谓,这是赋予了城隍庙火烧铺一种更高的责任与担当。潍坊名小吃肉火烧一定保持原汁原味,在全市肉火烧行业中真正当好排头兵的角色。将潍坊肉火烧打造成为国家级著名品牌,争创“中华名小吃”的最高荣誉。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潍县乡贤丁善宝,乐善好施,泽被苍生。他开发了坊子煤矿,修建了北方园林明珠十笏园,创作了大量的诗存,发明了精典小吃肉火烧……十笏园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单位,潍县肉火烧必将会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享受这一美食奇葩。
潍坊城隍庙肉火烧推荐文章4:这一味,只有潍坊人才懂——肉火烧,对你爱爱爱不完
“白浪河水浪滔滔,月亮像个肉火烧”,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潍坊人可谓耳熟能详,也表达了潍坊人对肉火烧的浓浓深情。对土生土长的潍坊人来说,肉火烧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份乡愁、一种记忆,一份厚重的情感寄托。从诞生之初的“奢侈品”到如今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中间有萌芽、有发展、有兴盛,也有创新。8月22日至28日连续多天,记者辗转采访了潍坊肉火烧非遗传承人王丽英及多名相关从业者,挖掘这道让人魂牵梦萦的舌尖美食背后的故事。
镜头
1、热气腾腾肉火烧,潍坊早餐“天花板”
“老板,两个肉火烧,一碗豆腐脑,在这吃。” 8月23日上午9时许,位于潍城区北门大街的“老潍县城隍庙火烧铺”顾客仍络绎不绝。不一会儿,香喷喷、热乎乎、色泽金黄还冒着热气的滚烫肉火烧便上了桌。小心翼翼咬出一个小口,热气瞬间冒出,起了好几层酥的外壳在嘴里“咯吱”作响,香气扑鼻的肉馅儿滴答着汁水,吮吸一口,麦香味、肉香味、火燎香味掺杂在一起在口腔迸发。咬上一口酥脆外皮,忍着烫再来一口肉馅,“哧溜哧溜”挖两勺豆腐脑,浑身上下的毛孔都舒坦了,整个人从身体到心灵都熨帖圆满了。
顾客在王丽英店里吃早餐。
说不清肉火烧究竟有什么魔力,但是它就这么牢牢吸引着这个城市人的脚步和味蕾。王丽英是潍坊肉火烧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守着这个火烧铺29年,她的肉火烧已经成为无数人的必备早餐。王丽英说,做肉火烧是个辛苦活,和面、调馅、包火烧、烤制,每一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马虎不得。和面既不能用滚烫的热水,也不能用凉水,夏天和面的水温要控制在60℃上下,冬天水温至少要80℃,如此和面烤出来的火烧才会带有黄灿灿的色泽。调馅儿必须用上好的猪前肘、后肘肉,肉馅儿用花椒水腌制才够味儿。三分包,七分烤,烤制的过程是关键,火小了火烧会被烤干,火大了会糊,一个火烧炉内烤制7-8分钟便熟。日复一日与肉火烧为伴,每天凌晨三四点便要起床,虽然辛苦,但是看到这么多人喜欢这一口美味,她一切都觉得值得了。
吃肉火烧,一定要配上一碗咸粘粥或者豆腐脑,热气腾腾肉火烧下肚,汤汤水水暖胃,在无数潍坊人心中,这绝对是潍坊早餐界的“天花板”。
2、“老字号”人气旺,想吃上得排队
王丽英告诉记者,1992年,父亲和母亲在城隍庙街上开起了火烧铺。那时,她每天早上就到火烧铺帮忙。在她的记忆里,当时的火烧铺前面三间屋营业,后面是宿舍,院子里有棚子,街上摆着条几,来这里吃肉火烧的人络绎不绝。2002年7月她开始独立门户,在城隍庙街西首的北门大街上开起了火烧铺子,生意同样火爆。如今,她除了北门大街的老店之外,还分别在四平路民生街、泰华后门街开了两家分店,生意一直红红火火。
王记肉火烧门前排起长队。
记者结合实地探访、网友评论等了解到,潍坊有几家备受市民追捧的肉火烧店,想吃上得排长队。8月28日上午8时许,记者来到潍州路院校街附近的王记肉火烧看到,店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店内座无虚席,店外十几个市民在耐心等候。截止到上午9时40分,排队情况才得到缓解。即便如此,肉火烧店内一上午也“没断过人”。王记肉火烧老板王海朋表示,店里生意一直较忙,每天排队是正常现场,到了国庆节、五一假期时,很多外地人也慕名来吃肉火烧,店外能排40多个顾客,“从店门口一直排到潍州路还打个拐。”王海朋说。
张吉祥花椒肉火烧门口等餐的食客。
8月27日上午8时许,记者来到位于福寿街东方路附近的老潍县美食街,位于东头的“张吉祥花椒肉火烧”门前也排着长长的队伍。该肉火烧老板张吉祥告诉记者,他们店在潍坊也算小有名气,每天早上排队到9时30分左右是“正常现象”。
家住高新区新富公寓小区的刘女士表示,在银枫路桐荫街附近也有一家肉火烧店,生意很好,很多人专门找过去吃。家住潍城区玫瑰国际小区的相女士表示,在月河路福寿街也有一家“月河王记肉火烧”生意不错。“潍坊知名的肉火烧店就这么几家,爱吃肉火烧的市民都知道。”相女士说。
情结
外地上大学,寒假回来一口气吃10个
对于潍坊肉火烧的深情,还有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王丽英告诉记者,她有一个忠实客户是四个孩子的妈妈,平时一直在广东生活,由于太想念这一口肉火烧,这个客户干脆驱车几千里,一路从广东开回了潍坊,下车第一件事便是来到店里痛痛快快吃了一顿肉火烧。吃完不罢休,她还打包了十几个肉火烧带走。“当时她跟我说,在外地生活实在是太想念肉火烧了。”王丽英说,至今她还在微信上跟这个客户保持着良好沟通,对方馋肉火烧了也会跟她唠叨几句暂解相思之苦。
王丽英在打火烧。
家住奎文区名门现代城小区的高女士表示,她和几个好闺蜜都是肉火烧的忠实爱好者。大学毕业后,她留在了潍坊,好闺蜜们则在上海扎根。每次姐妹们聚会,她都在闺蜜们的“软磨硬泡”和“威逼利诱”下,从火烧铺里买上20个刚出炉的肉火烧,打个“高铁”给闺蜜们送去。四个多小时的车程,下了车后肉火烧还是温热的,每一次闺蜜们都吃得狼吞虎咽、无比满足。
家住高新区银枫小区的王先生在厦门读的大学,在外地无比想念家乡的肉火烧。一次放寒假,他下了火车第一时间没有回家,而是来到了附近的肉火烧店,一口气吃了10个肉火烧才罢休。“现在说起来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实实在在是真事儿。”王先生笑着说。
王记肉火烧铺桌桌爆满。
肉火烧仿佛有一种魔力,不仅深深吸引着潍坊本地人,还牢牢抓住了外地人的胃。无论是谁,但凡尝过这一美味,总是念念不忘。远在南京的宋先生告诉记者,他平均每年都会来潍坊出差几次,每来潍坊,他都会放弃星级酒店的高档自助餐,与朋友结伴寻觅一个肉火烧铺,大快朵颐饱餐一顿。对他们来说,这一口地道的当地美食,比昂
本文标题:潍坊城隍庙肉火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