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起点和终点推荐文章1:【四史微课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线路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线路图


  时间:1934年8月—1936年10月


  描述: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红军主力8.6万余人,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大转移——长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经过长征,党和红军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长征后,党和红军终于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站稳了脚跟,为开展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长征的起点和终点推荐文章2:记者手记:长征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参加再走长征路记者团的记者在位于重庆市綦江石壕镇的当年中央红军走过的长征路上进行体验式采访(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新华社重庆7月17日电 题:记者手记:长征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新华社记者丁玫


  “重走长征路”,是一次听其名就令人热血沸腾的采访活动,行前各种来自书本和影视剧的想象,在第一天的行走中化为真切的感受——长征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重庆段的起点在綦江石壕镇,这里是中央红军走过的地方。第一天的日程里,有一段体验式采访,沿着当年中央红军走过的一条山村小路,步行4.5公里。


  参加再走长征路记者团的记者在位于重庆市綦江石壕镇的当年中央红军走过的长征路上进行体验式采访(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壮 摄


  这段路原本是从高山村红军桥出发,一路上坡,止于石泉村。为了减轻我们的“行军”强度,当地同志带着我们从石泉村启程,走下坡路,向红军桥前进。


  对于这段徒步,我丝毫没有迟疑过,虽然不擅长运动,但对自己的步行能力还比较有信心。


  离开大路走上“红军路”,最初脚下是田间窄路,两人错身都不易。有人停下来拍照,身后的人都只能停下来等着。路边是快要成熟的庄稼,看着硕大的玉米穗,我们很有兴致地边走边讨论北方的玉米和南方的玉米之异同。大家彼此招呼着,拍下见证此行的照片。


  很快坡路变陡了,队员们开始呼吸不太均匀,时不时有人停下来休息。但脚下的路,却是已经被简单硬化过的,有粗糙的台阶。


  参加再走长征路记者团的记者在位于重庆市綦江石壕镇的当年中央红军走过的长征路上进行体验式采访(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路程大约过半,脚下的路回归了土石相间的“原生态”。想起昨晚綦江区委书记袁勤华介绍“红军路”时说,尽可能保留当年原貌,这样今天的人们才能真切体会到红军走过长征的艰辛。


  翻过一个山头,走在前面的兄弟媒体记者回头笑问: 你们感觉挺好吧?我努力平衡着步伐,回答他: 天上没有敌机轰炸,背后没有敌军追杀,挺好的。此时的革命乐观主义还溢于言表。


  当脚下的路变得泥泞,不留神就会打滑,我在一次短暂的滑行后侥幸站稳。忽然想起,红军队伍里可能根本没有我这么“高龄”的人……不由得自问,如果事先知道这么难走,我还有没有勇气踏上这条路?


  长征开始的时候,大家也不知道要走多远,最终要走到哪里去,但一定知道“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前路漫漫,征程艰险。是信仰的力量鼓舞着万千将士,他们一路“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投入战斗,坚定前行。


  参加再走长征路记者团的记者在位于重庆市綦江石壕镇的当年中央红军走过的长征路上进行体验式采访(7月15日摄)。新华社发(张学成 摄)


  泥泞的山路越来越陡峭,我们的队伍里,年轻的女记者连续滑倒,已经不得不手脚并用,小伙子们白色的T恤上,也蹭了不少绿色的苔藓。向导朝我们喊话,还有最后500米。


  这500米真的很漫长,每一次落脚,每一个转身,都可能滑倒甚至踩落石块,每个人都大汗淋漓了。大多数人的照相机和手机,已经“刀枪入库”,只有最敬业的摄影记者和视频记者,还在拍摄此行的艰难。新华社队伍里,记者曾迎迎和丁鹏,一路在摄制纪录体验式采访的视频,曾迎迎一边行进一边讲解,不慎两次摔倒,成就了最具现场感的短片。


  一个半小时后,我们终于翻越这座名为“高山”的山。我赶紧在手机上搜索求证,红军队伍里年龄最大的徐特立“特老”,出生于1877年,长征开始时57岁,据史料记载: “他年纪大不畏苦,职位高不自矜,处处以普通一兵的姿态出现。”


  “徐特立每天背上8斤炒麦子干粮,拿着一根自己做的竹杖,和大家一同行军,衣服破了自己补,草鞋坏了自己编。”看到这里我很惭愧,我和当年的“特老”同龄,穿的是运动鞋,我的小背包,出发不久就到了小伙伴肩上。


  在终点的路牌上,看到了这样的介绍: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后,按照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红一军团8000余人从贵州松坎出发,经箭头垭到达重庆石壕场,在此驻扎两天后,部队于1月22日开拔,前往贵州开始一渡赤水。


  这次穿插时间很短,战略意义重大。中央红军长征到綦江,确保了中央军委经赤水北上战略计划的完成,为四渡赤水制造了宝贵战机。


  红军在石壕的这一夜,正是寒冬腊月,多数人却露宿在街巷道旁,或者老百姓屋檐下。在老百姓家借灶做饭时,自带盐和米,走时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军队,80多年来一直被当地群众怀念着。


  居住在红军桥头的高山村村民陈文全,从小听爷爷和父亲讲红军的故事,全家人对红军充满感情。20世纪90年代他出资买了3000块新瓦,其他村民也自愿出工出力,共同翻新了红军桥的风雨檐。几十年来,他和家人每天都会清扫桥头附近的地面。记者问他红军给当地留下了什么,他吟诵起石壕民间流传至今的歌谣:


  “石壕哪年不过兵,


  过兵百姓不安宁,


  唯独当年红军过,


  一来一去很清静,


  不拿东西不拿钱,


  走时地下扫干净。”


  扫干净老百姓的灶间,红军穿着草鞋走上了翻越高山峻岭的长征。我们今天走过的路途,只是长征这部史诗里的一个短句,而这短短的4.5公里,让我们领悟到一支军队是如何在逆境中前行,为何获得人民的拥护。最后的胜利,是一枪一弹打出来的,是一草一木积累起来的,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长征的起点和终点推荐文章3:91年前,红军踏上长征路!为啥叫长征?走了多久?多少人参与?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spark


  编辑|t


  

引言

  “红军长征到底有没有两万五千里?”有人用GPS质疑,有人翻地图计算,最后绕来绕去,却发现这段路根本不是公里能丈量的。今天咱不吵概念,就从红军到底走了多久、走了多远、谁参与了,捋一遍这段真实又传奇的“世界奇迹”。


  

到底叫啥?走了半年才想起叫长征

  1934年10月10日,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于都等地悄然出发。这支队伍不是旅游团,不是演出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战略主力,正在实施一场艰难的战略转移。可那时候,这场事关民族命运的大行动,并没有“长征”这个响亮的名字。


  当时的文件里,这场转移被称为“突围”“远征”“战略转移”或者“西征”,听上去都像是临时起意的命名,缺乏份量感。


  直到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告工农劳苦群众书》,第一次正式在文书中使用了“长征”二字。而真正点燃这场称谓变革的是朱德。


  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四川冕宁彝族地区。朱德在这里发布《中国工农红军布告》,文中写道:“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


  这句话的分量不只在于语言有力,更在于它第一次把“长征”这个词扣在了实际行动上。紧接着,在冕宁县革委会的大会上,朱德再次公开讲到“长征”。这标志着,红军自己终于给自己的苦旅起了个名字。


  6月10日,《前进》首次用“长途远征”描述红军行动,语言更接近今天的新闻叙事。6月12日,张国焘、徐向前等人在给毛泽东的电中写道:“西征军万里长征,屡克名城,迭摧强敌。”这封电末尾的“向前代草”三个字,算是徐向前为“长征”下了第一次书面定语。


  到了8月5日,中共中央毛儿盖政治局会议形成《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里面用的是“一方面军的一万八千里长征”,这一回,正式文件中第一次精准地使用了“长征”的概念。


  1935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从江西瑞金出发算起,正好整整十二个月零九天。毛泽东在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到:“最多的部队走了二万五千里。”


  11月13日,中共中央更在对外宣言中正式称这场伟大战略转移为“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命名从此流传至今,写进史书,刻进石碑,印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里。


  所以说,“长征”不是谁坐办公室里突发奇想写出来的,它是红军战士一步步踏出来的,是朱德、毛泽东、徐向前他们边走边总结出来的。


  而“二万五千里”这串数字,也不是拍脑袋估的,是根据战地行军日志、作战路线图、团以上司令部的每日行程,逐段累加出来的平均值。


  不是一开始就叫“长征”,是因为这路,走到一半才发现——这不是简单跑路,是历史拐点,是民族转机,是一场没有回头的生死之行。


  

真走了两万五?有人拿GPS测量

  2002年秋天,两位英国人搞了个“了不起的重走”。一位叫马普安,一位叫李爱德,自称是《红星照耀中国》的粉丝。他们做了五个月的体能训练,背起行囊,从江西南部出发,一路向西,打算走红军当年的长征路线。


  这两个英国人行走了一年,最后在2003年11月抵达陕北。他们在旅途中使用了GPS系统进行路线测量,还沿途采访了大量老红军和当年目击者。回去之后,他们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两个人的长征》。


  可书没热,里面的数据倒先炸了。马普安和李爱德宣称:红军长征并非“二万五千里”,实际只走了12000到13000公里,即1.2万至1.3万华里。他们说,根据他们的测量,红军“夸大了数字”。


  这一下,舆论哗然。一个问题摆上台面:红军长征到底走了多远?


  红军长征是不是走了二万五千里?红军有没有“虚”?这事不能靠嘴说,要靠脚算。最早的“二万五千里”提法出自毛泽东在六盘山的《清平乐·六盘山》词中:“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之后,中共中央在1935年11月13日的《抗日救国宣言》中正式明确了这个数字。


  为什么说这数字不是“胡编”?因为红军每日行军都有记录。军以上部队每天记录行程,中央机关每日也有日志。据毛泽东回忆,他在1937年抗大讲话时明确解释这个算法——按平均每天70里算,走了365天,共计约25550里。


  而且,红军行军不是走直线。他们要绕敌军据点、翻越雪山、穿越草地,经常走S形、U形、甚至来回折返。比如四渡赤水,仅在赤水河来回就走了四次;再如抢占泸定桥时,部队曾在一天之内急行军240华里。敌强我弱、地形复杂,加上频繁转移,造成红军部队“打着圈走”。


  那英国人呢?他们走的多是县城到县城的公路,路上还休息、生病、住宾馆、打的车。他们走的是2000年代的中国,不是1930年代的战火边缘。他们的测量路径避开了雪山、草地、无人区,也没走那些敌占区绕道的羊肠小道,自然少了。


  而且,红军部队到一个宿营地后,不是马上休息。要四处警戒、找水源、筹粮食、安排伤员,这些路可没人帮他们记录,但每一步都在加码他们的行程。


  所以说,拿今天的GPS去丈量当年红军的脚印,是用尺子量云彩。你走了一年穿了两双鞋,他们一天走240里用的是草鞋。你是在徒步在旅行,红军当年可是在拼命。


  

走了多久?多少人?结束时的人数令人痛心

  红军长征不光路长、命苦,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场需要“活着到最后”的接力。


  从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自江西于都、瑞金等地出发,到1936年10月22日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整整走了两年零十二天。


  长征不是一支部队的事,而是四大红军主力的壮举。四支部队在不同时间、不同方向、不同路线出发,但都奔着一个目标——陕北。最终,1936年10月22日,会宁战场,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那走了多远呢?以红一方面军为主的“二万五千里”是指他们从江西出发跨越的十一省(旧行政区划),途经福建、广东、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总行程约12500公里。红四方面军行程约1万里,红二方面军约1.9万里,红二十五军也走了近万里。


  那出发多少人?能活着回来多少人?


  出发时总兵力近19万人:红一方面军约86800人,红四方面军约80000人,红二方面军约17000人,红二十五军约2900人。


  然而最终到达陕北时,仅剩约5.8万人:红一方面军到达时仅剩7000人,红四方面军约33000人,红二方面军约14300人,红二十五军增加至3400人。


  整整损失了13万人。这就是生死考验,是血肉之躯翻越雪山草地、穿越枪林弹雨的远征。


  会宁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这些活下来的人,后来成为了抗日战争的骨干、新中国的奠基者。长征没有虚词,全是实打实的脚印和牺牲。至今,“二万五千里”这五个字,不是夸张,是信仰,是当年草鞋底下磨出来的共和国根基。


  参考资料


  史料链接:“长征”名称的-人民网-2016年08月08日


  竟有人质疑红军长征不到两万五千里?揭秘长征究竟走了多少路!-央视网-2018年04月01日


  长征的起点和终点推荐文章4:长征:艰难而正确的抉择从何而来

  :中国军网-解放军


  ——专访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宇


  ■本记者 宫玉聪


  陈宇,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从事长征史研究30多年,10余次组队全程考察长征路,出版长征专著《草地龙虎》《长征精神万岁》《长征精神论》《谁最早口述长征》《蒋介石败战长征路》《长征:一本读不完的书》《红军长征年谱长编》等。


  怎样走近长征这段80年前的历史?浴血重生的红军将士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经验?对我们今天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让我们听听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长征史专家陈宇的看法。


  记者:时光荏苒,80年前长征途中的枪声远去,但对长征的研究、纪念和宣传从没停止。80年后的今天,我们如何走近这段历史?


  陈宇:很多重大的历史事实,留到最后就是几句概括性的语言。当历史只是写在纸上的一个结论的时候,我们就断了历史的脐血。弘扬长征精神,需要我们走近这段历史,重温长征路上的细节,这里面有着几万人的生离死别,有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只有走近他们,我们才能清晰地认识到当年的红军面临着怎样的心理考验、生理考验,为何能够坚持下来。


  讲述长征故事的经典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是我们重温这段历史的一个窗口。现在回看电视剧《长征》,当红军战士挽起手来在松潘草地迎着暴雨唱起“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的时候,我依然会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10余次重走长征路,从很多历史见证者的口中,了解到更真实的长征。站在湘江边上,会更懂得“湘江一战,损失过半”的悲壮;立在娄山关前,会真切地感受到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


  记者:走在长征路上,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中,您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陈宇:最深刻的印象可以归结为一个“难”字。过草地时,我感受到了随时倒下的危险。当年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脚穿草鞋,在几乎没有雨具又饥寒交迫的情况下跋涉草地,面临着比今日凶险几十倍的处境。自然环境的恶劣只是一方面,要面临外部的围追堵截、内部的弥合分裂、牺牲与逃亡……


  正因为有了长征,红军将士脚穿草鞋跋涉了祖国最险的山和最恶的水,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中华民族最坚强的灵魂。这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英雄,在经受过血与火的考验后,成为革命队伍中的骨干,从长征胜利的终点出发,走上了抗日救国、解放全国的坦途大路。同时,长征也砥砺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并将其提升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引导我们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记者:长征中,我们党领导红军经受住了各种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考验,夺取了长征的胜利。当前,党领导人民群众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同样也面临着急流险滩、重重关隘。


  陈宇:恩格斯说“历史的必然通过大量的历史偶然去实现”。历史不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安排好了的,而是靠人的努力、奋斗、牺牲。不是说革命必然胜利,它就自然而然会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会经过许多路口,经受各种考验。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与红军长征时不同,但任务使命同样艰巨,时间更加漫长。我们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新问题、新矛盾、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改革也是一场深刻革命,改革与发展中的这些陷阱和潜伏的危机,犹如长征途中的大渡河、腊子口、毛尔盖雪山。涉险滩、克险关要有勇气,没有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勇气,就不可能成功。直面艰难困苦,敢于迎难而上,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是长征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记者:从您墙上的这张红军长征路线图可以看出红军转战10多个省,战胜重重艰难险阻的曲折历程。


  陈宇:曲折路线图的背后是红军一次次突破敌人重围,折射出长征中一次次艰难的抉择。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甘,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的,途中多次变更落脚点,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抉择过程。长征最后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关系到长征的成败和中国革命的前途。然而,能不能建立新的根据地,并不完全取决于党和红军的主观意愿,还要取决于敌我双方力量上的较量。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不得不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随时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计划,作出符合实际情况和有利于革命发展的新抉择。


  刘伯承元帅回忆中提到,红军长征到了川西北的时候,谁都不知道往哪儿走。张国焘说,这儿多好呀,我们就在这儿建立个红色政权吧。毛泽东说,藏区这样偏僻荒凉的地方,你在这儿能发展什么呢?共产党要发展,还要抗日,要到抗日前线去,老百姓才能拥护你,这样才能发展壮大。


  这些艰难而正确的抉择从何而来?来自于共产主义信念的支撑、民族大义的坚守、坦诚自纠的创新胆略、不惧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这些品质永远不会过时。大到国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小到个人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进退去留,都能从中汲取丰富的养分。


  记者: 您认为红军能够排除万难,争取最后胜利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对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有何启示?


  陈宇:1938年4月,张闻天在给陕北公学学生的演讲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为什么二万五千里长征能够有这样伟大的影响呢?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这次长征中充分表现出了她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在这次长征中,我们的确曾经碰到了无数的困难。困难几乎是不能克服的。然而那时我们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无论如何要克服这些困难,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


  “坚持到底”“奋斗到底”是张闻天对长征精神的诠释。这份“坚持”是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在当时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如果没有信仰的支撑,根本坚持不了多久。在信仰的感召下,红军战士的生命意志和生命能量空前迸发。这份坚持需要战胜内心对于死亡的恐惧,抵制住外界的诱惑。一路上有不少扩红进来的新兵,实在吃不了那份苦就不辞而别。这份坚持体现了对革命必然会取得胜利的自信,无论道路多么曲折,始终坚信前途依然光明。


  从红军长征到当前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接力赛。比起80年前那段远征,当前至未来的这条道路更长、更伟大。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继续保有内心的那份坚持:坚持红军长征时的初心和理想,坚持抵制诱惑、砥砺信念,坚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定成功!


  长征的起点和终点推荐文章5:史诗!一张长图看长征

  1934年10月,红军在江西于都县集结出发,开始了漫漫长征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抵达陕北。1936年10月,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两年间,中国工农红军历经曲折,征服雪山,穿越草地,粉碎上百万敌军围追堵截……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远征,也是人类历史的壮举!


  今年正值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今天,“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央媒记者再走长征路”活动启动,让我们用一张图回顾波澜壮阔的长征史诗。


  ▼


  长征的起点和终点推荐搜索词:

  

  1.长征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里

  

  2.长征的起点和终点在哪

  

  3.中国红军长征的起点和终点

  

本文标题:长征的起点和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