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修禊社谢两园
上巳修禊社谢两园推荐文章1:三月初三上巳节:修禊事·流杯亭
农历三月初三,是古代的上巳节。中国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月、日。上巳日,是指三月上旬的巳日。古人在这一天,要举行祓禊仪式。
祓禊,音“服戏”,祓同拂,意思是去除。《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是月(即三月)上巳,官民皆絜(同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音趁,疾病),为大絜。”就是说,这一天无论是官长还是百姓,都要到水滨去洗濯,不仅洗掉身上的泥垢,也去除疾病和不祥。所谓,“为大絜”,可以理解为“彻底干净一下”。因为捂了一冬天了,也着实该洗个澡了,不仅清洁身心,也为了预防疾病。
上巳日祓禊的起源,与春秋时期的孔子和他的学生不无关系。《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共坐,孔子问四人各自的志向。三个人依次说了之后,孔子都不以为然。曾皙是最后一个说的,他说他最向往的就是:暮春三月,换上春装,和一伙年轻人结伴去沂水之滨洗浴、登上雩坛在风中跳舞,然后唱着歌回家!(“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道:“跟我的想法一样啊!”曾皙所说的,即是后来上巳日的祓禊。雩(音鱼)坛,在沂水之滨,高三丈,祭天求雨之用。曾皙的想法,当然也来自生活。《韩诗》中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绩魄,秉兰草祓除不祥。”溱、洧两水,都位于今天的河南。似有这样一种可能:上巳日祓禊起于民间,由于孔圣人的倡导,被汉朝确定为节日,于是这个风俗便流传开来。
魏晋以后,将上巳节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晋代王羲之写下著名的《兰亭序》,记载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在三月初三这天,王羲之偕好友谢安等四十余人,在兰亭举行修禊活动,留下了千古佳话。《兰亭序》中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由此之后,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为后世文人所效仿。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在湖南湖北地区,每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流杯曲水或曲水流觞,就是大家分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游放置酒杯,让酒杯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吟诗。这种方式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据说是始于周公。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
上巳日的祓禊仪式,逐渐失传,三月三到水滨洗浴,也被春游所取代。唯有曲水流觞、临流赋诗的风雅之举,被文人骚客们保留下来,但也不再到野外去找溪流了,而是在专门打造的流杯亭里举行。亭内凿有弯曲回绕的水槽,客人们依次围坐,任酒杯在水槽内流动,饮酒赋诗,以此为乐。
明仇英绘《曲水流觞图》
中国最早的流杯亭始见于三国时期的洛阳天渊池。天渊池是魏黄初五年(224年)魏文帝曹丕时期所凿,每岁三月上巳,百官公卿以至庶民多修禊于此。此后,许多地方都建有流杯亭。连邻国的高丽、日本都有了。
据统计,北京地区有过至少七座流杯亭。其中圆明园的两座已不存;妙高峰上七王别墅只剩下刻有水槽的石座。现存中南海里的流水音、故宫乾隆花园里的禊赏亭、恭王府花园的沁秋亭、潭柘寺的猗玕亭。
流水音为明代所建,为北京现存流杯亭中最古老的一座。位于中南海南岸、韵古堂东面,是建于水中的一座方亭。亭内石地上凿刻有九曲水槽,康熙皇帝题额“曲涧浮花”,乾隆题“流水音”。联曰:“积素坠枝全作雨,悬流落涧半成冰。”亭后假山上有人造瀑布流泉,水引入亭后,在水道中宛转回流之后排入湖中。乾隆有诗题流杯亭:“凭栏俯碧流,佳景喜相酬。素色因心静,清音与耳谋。仙人捧醇酎,春鸟弄箜篌。恶旨思前戒,盈科悟进修。”新疆大小和卓木叛乱被平定后,乾隆皇帝曾于上巳日在此处赐宴有功将士。
禊赏亭位于故宫乾隆花园古华轩西侧,建于乾隆年间。重檐攒尖顶,平面呈“凸”字形。亭四周绕以汉白玉栏杆,东西突出的抱厦内,地面凿有蜿蜒曲折、如龙似蛇的水槽。亭南有假山,山后有井,井前有缸,缸底有洞。人工从井中汲水注缸,水从洞中流出,经过假山流入亭中水槽。
潭柘寺的猗玕亭位于行宫院内,是为皇帝驻跸于此而建造的。这里有古松竹林,环境清幽。地面用汉白玉铺砌而成,蜿蜒曲折的水槽构成了一幅南龙北虎的图案。泉水从亭东北角的石雕龙口中吐出,顺石槽水道流入亭内,前后回旋,左盘右转,缓缓流过。乾隆皇帝曾作有题为“猗玕亭”的七言绝句一首:“扫径猗猗有绿筠,频伽鸟语说经频。引流何必浮觞效,岂是兰亭修禊人。”大意是说,此地风景宜人,来此赏游,不必效仿王羲之等人的修禊和曲水流觞。辛亥革命后,猗玕亭可供平民游览,成为潭柘寺十景之一“御亭流杯”。民国时旅行家田树藩有诗赞曰:“猗玕亭畔景殊出,修竹风清送晚秋。隔院钟声传耳底,石间泉水入亭留。”
恭王府花园里的沁秋亭位于园门东侧,为传统木质单围柱和方形屋顶,在建筑结构上,采用八角攒尖顶。亭后假山中隐有一眼老井。主客临流作乐时,令人从井中汲水注入水渠,井水缓缓流入亭内水槽。水槽从东西看像流水的水字,南北看像长寿的寿字,取“水常流,寿常有”之意。
在流杯亭里饮酒吟诗,那是有皇帝的年代王公贵族们附庸风雅的游戏。而普通百姓会在这一天携酒踏青,到大自然中去享受春天。《康熙宛平县志·风俗》记载:“三月三日,风和景丽,(百姓)临流醉歌,有古修禊遗风焉。”(宗春启)
上巳修禊社谢两园推荐文章2:从上巳修禊到清明踏青:一场穿越千年的春日盛宴
在中国人的时序年轮里,春游是镌刻在基因里的生命仪式。从《诗经》里“溱与洧,方涣涣兮”的河畔欢歌,到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郊盛景,这场穿越三千年的春日之约,承载着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敬畏,凝结着文人墨客的诗酒风流,更见证着民俗文化的传承变迁。
一、先秦:春水初生的浪漫与祭祀
周代的天子迎春礼,是春游最早的制度雏形。立春那日,周天子的青幡仪仗如春水般漫过东郊,青铜礼器在晨光中闪烁,三公九卿的衣袂翻飞,仿佛要接住天边第一缕春风。这种庄严的仪式逐渐流入民间,齐鲁大地“放春三月观于野”的习俗,让春游成为全民参与的节令狂欢。
上巳节则更富烟火气。郑国的溱洧河畔,春水初涨,冰裂河开的声音清脆如铃。青年男女手持兰草,衣袂在春风中猎猎作响,他们互相泼水祓禊,笑语盈盈。《诗经·溱洧》中“士与女,殷其盈矣”的场景,定格了先秦春游最生动的画面——芍药花被当作定情信物,姑娘们鬓边的荠菜花与河面的粼粼波光相映成趣。
二、汉唐:盛世春游的狂欢与雅致
汉代的春游,是帝王巡游的浩荡与百姓采风的欢腾。汉武帝“三月行幸河东”时,旌旗蔽日,马蹄声碎,所过之处百姓“皆青幡帻,迎春于东郭外”。地方官吏的“春行”更添实用主义色彩:他们劝课农桑,却在田埂上采撷民歌,让《汉书·食货志》里“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的记载,浸透了泥土的芬芳。
唐代的春游,是长安城的流动的盛宴。曲江池畔,新科进士的簪花马蹄踏过落英,贵妃醉酒的胭脂染红春水。白居易笔下“九陌芳菲莺自啭”的景致,在画匠张萱的《虢国夫人春游图》中化为具象:杨氏姐妹的襦裙如彩云流转,马队扬起的尘埃里,飘散着胡饼与葡萄酒的香气。
三、宋元:市井烟火与文人雅趣
宋代的春游,是城市经济的缩影。汴京郊外的“四野如市”,杂耍艺人吞吐火焰,说书人拍响惊堂木,小吃摊的炊烟与文人墨客的吟哦交织。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用细腻的笔触,定格了虹桥上拥挤的游人:挑担的货郎、骑马的士绅、轿中的闺秀,共同演绎着市井春日的浮世绘。
江南的春游更显雅致。临安西湖的孤山,梅花破雪而开,暗香浮动。苏堤上,文人雅士设“斗茶会”,建窑兔毫盏中的茶汤泛起涟漪,与湖面的波光遥相呼应。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的“西湖十景”,在春游时节化作流动的诗篇。
四、明清:民俗狂欢与文化整合
明清时期,春游习俗完成整合。扬州瘦西湖“虹桥修禊”三次雅集,堪称江南文化的盛世。王士禛、孔尚任等名士在红桥畔流觞曲水,郑板桥的竹枝词与金农的梅花图,让春游成为风雅与世俗的奇妙融合。民间更添生活气息:南京人三月三荠菜煮蛋,华佗的偏方在春日的灶台上氤氲成祛病的祝福。
北京的厂甸庙会,四百年的灯火照亮老北京的民俗记忆。琉璃厂的古籍在春风中泛黄,大糖葫芦的焦香混着空竹的嗡鸣,让春游成为五感交织的狂欢。春饼薄如蝉翼,卷着酱肘子与豆芽菜;青团碧如翡翠,包裹着艾草与豆沙的甜润。
五、现代:传统的转译与新生
当代春游早已突破传统框架。野餐篮里的三明治与寿司,折射全球化饮食的交融;樱花树下汉服少女的倩影,完成传统服饰的现代转译。故宫博物院推出“春日赏花地图”,让慈宁宫的海棠与承乾宫的梨花,成为年轻人镜头里的国风大片。
乡野民宿的星空露营,重构城市与自然的对话方式。篝火噼啪作响,烧烤架上的鸡翅滴落油脂,孩子们举着荧光棒追逐萤火虫。春风里,每一朵花都在讲述传承与创新的春日故事——从先秦的祭祀之舞,到唐宋的诗酒风流,再到明清的民俗狂欢,春游始终是中国人丈量四季的标尺。
上巳修禊社谢两园推荐文章3:三月初三上巳节:修禊事·流杯亭
农历三月初三,是古代的上巳节。中国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月、日。上巳日,是指三月上旬的巳日。古人在这一天,要举行祓禊仪式。
祓禊,音“服戏”,祓同拂,意思是去除。《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是月(即三月)上巳,官民皆絜(同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音趁,疾病),为大絜。”就是说,这一天无论是官长还是百姓,都要到水滨去洗濯,不仅洗掉身上的泥垢,也去除疾病和不祥。所谓,“为大絜”,可以理解为“彻底干净一下”。因为捂了一冬天了,也着实该洗个澡了,不仅清洁身心,也为了预防疾病。
上巳日祓禊的起源,与春秋时期的孔子和他的学生不无关系。《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共坐,孔子问四人各自的志向。三个人依次说了之后,孔子都不以为然。曾皙是最后一个说的,他说他最向往的就是:暮春三月,换上春装,和一伙年轻人结伴去沂水之滨洗浴、登上雩坛在风中跳舞,然后唱着歌回家!(“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道:“跟我的想法一样啊!”曾皙所说的,即是后来上巳日的祓禊。雩(音鱼)坛,在沂水之滨,高三丈,祭天求雨之用。曾皙的想法,当然也来自生活。《韩诗》中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绩魄,秉兰草祓除不祥。”溱、洧两水,都位于今天的河南。似有这样一种可能:上巳日祓禊起于民间,由于孔圣人的倡导,被汉朝确定为节日,于是这个风俗便流传开来。
魏晋以后,将上巳节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晋代王羲之写下著名的《兰亭序》,记载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在三月初三这天,王羲之偕好友谢安等四十余人,在兰亭举行修禊活动,留下了千古佳话。《兰亭序》中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由此之后,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为后世文人所效仿。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在湖南湖北地区,每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流杯曲水或曲水流觞,就是大家分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游放置酒杯,让酒杯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吟诗。这种方式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据说是始于周公。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
上巳日的祓禊仪式,逐渐失传,三月三到水滨洗浴,也被春游所取代。唯有曲水流觞、临流赋诗的风雅之举,被文人骚客们保留下来,但也不再到野外去找溪流了,而是在专门打造的流杯亭里举行。亭内凿有弯曲回绕的水槽,客人们依次围坐,任酒杯在水槽内流动,饮酒赋诗,以此为乐。
明仇英绘《曲水流觞图》
中国最早的流杯亭始见于三国时期的洛阳天渊池。天渊池是魏黄初五年(224年)魏文帝曹丕时期所凿,每岁三月上巳,百官公卿以至庶民多修禊于此。此后,许多地方都建有流杯亭。连邻国的高丽、日本都有了。
据统计,北京地区有过至少七座流杯亭。其中圆明园的两座已不存;妙高峰上七王别墅只剩下刻有水槽的石座。现存中南海里的流水音、故宫乾隆花园里的禊赏亭、恭王府花园的沁秋亭、潭柘寺的猗玕亭。
流水音为明代所建,为北京现存流杯亭中最古老的一座。位于中南海南岸、韵古堂东面,是建于水中的一座方亭。亭内石地上凿刻有九曲水槽,康熙皇帝题额“曲涧浮花”,乾隆题“流水音”。联曰:“积素坠枝全作雨,悬流落涧半成冰。”亭后假山上有人造瀑布流泉,水引入亭后,在水道中宛转回流之后排入湖中。乾隆有诗题流杯亭:“凭栏俯碧流,佳景喜相酬。素色因心静,清音与耳谋。仙人捧醇酎,春鸟弄箜篌。恶旨思前戒,盈科悟进修。”新疆大小和卓木叛乱被平定后,乾隆皇帝曾于上巳日在此处赐宴有功将士。
禊赏亭位于故宫乾隆花园古华轩西侧,建于乾隆年间。重檐攒尖顶,平面呈“凸”字形。亭四周绕以汉白玉栏杆,东西突出的抱厦内,地面凿有蜿蜒曲折、如龙似蛇的水槽。亭南有假山,山后有井,井前有缸,缸底有洞。人工从井中汲水注缸,水从洞中流出,经过假山流入亭中水槽。
潭柘寺的猗玕亭位于行宫院内,是为皇帝驻跸于此而建造的。这里有古松竹林,环境清幽。地面用汉白玉铺砌而成,蜿蜒曲折的水槽构成了一幅南龙北虎的图案。泉水从亭东北角的石雕龙口中吐出,顺石槽水道流入亭内,前后回旋,左盘右转,缓缓流过。乾隆皇帝曾作有题为“猗玕亭”的七言绝句一首:“扫径猗猗有绿筠,频伽鸟语说经频。引流何必浮觞效,岂是兰亭修禊人。”大意是说,此地风景宜人,来此赏游,不必效仿王羲之等人的修禊和曲水流觞。辛亥革命后,猗玕亭可供平民游览,成为潭柘寺十景之一“御亭流杯”。民国时旅行家田树藩有诗赞曰:“猗玕亭畔景殊出,修竹风清送晚秋。隔院钟声传耳底,石间泉水入亭留。”
恭王府花园里的沁秋亭位于园门东侧,为传统木质单围柱和方形屋顶,在建筑结构上,采用八角攒尖顶。亭后假山中隐有一眼老井。主客临流作乐时,令人从井中汲水注入水渠,井水缓缓流入亭内水槽。水槽从东西看像流水的水字,南北看像长寿的寿字,取“水常流,寿常有”之意。
在流杯亭里饮酒吟诗,那是有皇帝的年代王公贵族们附庸风雅的游戏。而普通百姓会在这一天携酒踏青,到大自然中去享受春天。《康熙宛平县志·风俗》记载:“三月三日,风和景丽,(百姓)临流醉歌,有古修禊遗风焉。”
上巳修禊社谢两园推荐文章4:三节合一话清明
春山访友图(局部) 黄山寿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张萱
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兼具节气与节日二重属性,兼有自然与人文两层内涵,又兼备哀伤与欢乐双重情感,这就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节”融合而成的岁时节日“清明节”。清明节以“农事生产”“祭祖怀远”“游春祈福”为核心节俗,饱含着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感恩”“传承”“立德”的主题,反映出人们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与追求。
寒食祭祖 敬畏生命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以纷纷暮春雨中的神伤,与灼灼杏花林下的酒肆,勾勒出一幅交织着哀思与生机的清明之景,被人们千古传诵。关于清明节的描绘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因为唐代是清明正式成为民俗节日的时期。唐宋以来,清明节逐渐融合寒食祭祀、上巳游春等节俗,传承至今。
唐代以前的清明,是作为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而存在的。清明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民间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这体现了人们顺天时而动、相地利而为,使生命节奏与自然节律和谐共振的智慧。
清明自唐宋以来融入寒食祭祀先祖的节俗后,便不再仅仅是标志自然时间的符号,而成为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时间节点。作为清明节重要之一的寒食节由来甚久,历史可以上溯到周代。寒食节一般在清明前一两日,其禁烟火、吃冷食的节俗,源于上古时代的“禁火”“改火”旧习。古时,人们在未完全掌握生火技能时,常保存火种用以生火,在季节更替时,换不同种类的木头钻取新火。但春季气候干燥,易产生火灾,所以古人在此时举行祭祀仪式,并禁火一段时间,期间只吃冷食,以避灾难。《周礼》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先秦时期已经有了严格的禁火制度。汉代以后,民间将寒食禁火附会以介子推割股啖君、焚身绵山的传说,这一传说使介子推忠义、淡泊的隐士形象深入人心,遂逐渐成为对寒食节由来的主流解释,增添了寒食节的纪念意义。
清明节扫墓祭祖这一核心民俗,亦源于唐代寒食上墓之俗。唐代民间寒食上墓之风盛行,且得到朝廷大力支持。《唐会要》记载,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四年颁布政令,设“寒食、清明四日为假”,而后休假时间又延长至七日,这为人们扫墓祭祖提供了条件。唐代,寒食与清明并重,实现了清明“节气”与“节日”的融合升华,清明节也因拥有了扫墓祭祖这一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品格直接相连的核心民俗,而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清明节扫墓祭祖在形式上既有家祭,又有公祭。前者主要是对家族祖先与已故亲人的祭祀,作用是表达思念,并通过强调家族的血缘关系,提升家族的内聚力;后者则主要是对人文始祖与民族先贤的祭祀,作用是表达感恩,并通过追忆共同的历史,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西黄陵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传承至今仍颇具影响力。清明节的祭祀追远,反映着中国人的生死观念、忠孝思想与祖先崇拜意识,这些都体现着人们对生命伦理的深刻认知。
游春踏青 禳灾祈福
清明时节不仅弥漫着追远怀人的幽思,更充盈着万物生长的喜悦。清明节游春踏青、禳灾祈福等重要节俗,亦源于古老的寒食节与上巳节。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节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与清明节气相近,魏晋以后则固定在三月初三,此时正是春游的大好时节。早在先秦时期,人们便在上巳节进行迎春游嬉、滨水宴饮、沐浴祓禊等春游活动。祓禊是上巳节俗的重要内容,即临河洗浴。古人认为生命的起源与水有关,以春水洗礼便可祓除不祥,获得生命的力量。妇女们在上巳节到河边沐浴,亦有祈求生育平安之意。上巳节郊游、求子的习俗,兼有男女交往、野外游乐性质,可视为古代的一种情人节、求育节。早期的上巳节,也以祭祀高禖为主要活动。高禖是掌管婚姻和生育之神,因其神祠大多在郊外,而亦称郊禖。传说高辛氏之妃简狄于高禖神坛下食神鸟遗卵而生下商始祖契,后世遂拜祭高禖祈求生育,且产生了上巳节临水浮卵的习俗,即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随波飘浮,拾者食之。如今许多地区仍流传着清明节吃鸡蛋的风俗,但其目的不再只是祈求生育,更是祈求平安健康。
上巳节临水浮卵的古俗后来又演化出曲水流觞的形式,即投杯于水之上游,听其流下,止于何处,则其人取而饮酒,并赋诗一首,这成为魏晋以来文人雅士水边宴饮赏春、愉悦身心的风雅活动。唐代此风犹盛,之后逐渐淡化。历史上最著名的关于上巳修禊、曲水流觞的记载,当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上巳节的兰亭雅集中,王羲之仰观天地、体悟人事,因感叹人生之苦短,更珍惜当下之欢娱。
魏晋南北朝以后,上巳节的习俗表现出更为多样化的形式,并在唐宋期间逐渐与寒食、清明的活动连为一体,形成内容丰富的清明节俗。除祭祀、踏青活动外,人们还在清明节进行蹴鞠、拔河、斗鸡、荡秋千、放风筝等游艺竞技活动,也有食子推燕、青团、润饼、节蛋等食俗。这些继承了古时禳灾祈福遗俗的活动,不仅渲染了清明的节日氛围,更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
清明插柳,亦是人们消灾祈福、催护新生的重要活动。柳条是清明节的象征之物,古人认为柳的强大生命力能够催生阳气,便将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以驱疫辟邪。也有说插柳之风源于唐代的改火制度,即经历寒食禁火,待到清明出新火,朝廷便会举行赐火典礼。因皇帝会用柳条将新火赐予群臣,柳条便被赋予了吉祥之意,后人遂加以仿效,相沿成习。不论是哪一种解释,都表明清明节的插柳习俗源于人们对生命的关护与珍爱。同样出于对生命的关爱,清明节亦有植树习俗。清明前后是植树的最佳时节,农谚说“栽树莫要过清明,种上棒槌也发青”。
总之,不论是沐浴祓禊、临水浮卵、曲水流觞的古俗,还是传承至今的植树插柳、郊游踏青、饮食游嬉,清明节的丰富游春活动,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使人们在亲近自然中提升对生命的感知,传达着人们珍爱生命、享受生活、护佑新生的生命关怀意识。
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
中国文化中的“清明”,不仅指自然物象的清洁明净,更引申为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与人文修养的清净明理,这一自然与人文的共通品质,是人们共同追求的道德标准。自古以来,中国人重视清明节,最深层原因,就是将其作为关于生命教育的节日,使人们从对自然和先祖的敬畏、感恩情感中,从对万物更迭、四季轮转的体悟中,从对肉体生命的有限与精神生命的永恒认识中,生发出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从而明确自身之于家族、之于社会、之于民族的责任担当。
清明节祭祀先祖,是建立人伦秩序的必要仪式,是回溯生命之源、回养育之恩的重要时机,更是饮水思源、本反始观念的集中表达与传承途径。儒家认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人们在清明节恭敬地追思已故的亲人、虔诚地敬奉生命所从出的祖先、崇敬地祭祀立德立功立言的圣贤,进而继承先人遗志、传承祖宗德业、弘扬民族精神。
如今,我们也在清明节举行公祭活动,以缅怀纪念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献身的革命英烈。也有许多民众在清明节自发前往烈士陵园悼念,表达对英烈的怀念感恩之情。而慎终追远之所以能“厚民德”,就在于人们希望以积极向上的生活和生命价值的实现来告慰先人与英灵。
“清明”对“道德”的表征,是清明节得以不断传承的一个重要因素。千百年来,人们以介子推的传说解释清明节的源流,在清明节纪念介子推,使其忠臣形象深入人心,也推动了寒食、插柳等清明节俗的流行。这都是因为传说中介子推割股啖君之忠、功成身隐之德,与中国人所追求的忠君爱国、淡泊名利的高尚人格相符合。
气清景明的清明时节,也为人们亲近自然、体悟生命提供了天时地利的条件。我国自古就有暮春时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雅趣,这便是在自然之美中提升个人修养。清明节对于生命的启悟如春风化雨,使人们在万物更迭中领会生命绵延不绝的意义。个体生命上承先祖,下接子孙,形成生生不息的生命长链,以个体生命融入民族生命、以精神生命超越肉体生命,这便是子子孙孙无穷尽,愚公移山终始成的道理。
在新时代,我们更当以追思、寄语、赏春、饮食、诗歌、植树、体育活动等符合时代文明新风的节俗形式,表达对亲人、先祖的怀念与崇敬,提升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关怀,净化身心、坚定生活、展望未来,内化性地传承“生命意识”这一清明文化的精神内核,这才是我们过清明节的应有之意。
(:王卫华,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徐睿凝,系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 光明日
上巳修禊社谢两园推荐文章5:诗画民俗|三月初三:兰亭修禊 ,惟时上巳
今天是三月初三,上巳节,乃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
古人于是日祭祀祖先,谓之祓禊、修禊、禊祭,或者单称禊,此后逐渐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王羲之的《兰亭序》,记录了永和九年的上巳节雅集。自此之后,上巳节和书法融为一体,与雅集密不可分。最早创作“兰亭图”的是北宋李公麟,惜乎没有真迹存世。南宋诗人、画家俞紫芝参照李公麟底本所创作的《兰亭集序图卷》,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兰亭图”。
中国人很多重要的节日,都是“叠数”,如正月初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等。三月初三是上巳节,乃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周朝称为“元巳”,是指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汉代以前定在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禊祭,或者单称禊,此后逐渐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所谓水边饮宴,被称之为“流杯曲水之饮”。所谓“流杯”,也称“流觞”,就是投杯于水的上游,听其随波而下,止于某处,则其人取而饮之。这就是王羲之《兰亭序》中所写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如今说到上巳,必然先想到绍兴兰亭,乃至《兰亭序》,以及由此而生的雅集。这一切要归功于王羲之,是王羲之赋予了上巳节有关书法的内涵。从兰亭这样一个地名,到《兰亭序》名篇问世,再到“兰亭”相关的研究,令人回味感怀。在王羲之身后,《兰亭序》便成为民间书法爱好者广泛临摹的版本。
我现在手头搜集到的历代名家临《兰亭序》的图片资料,超过两百多件,蔚然大观。真正兴盛的开端应该是唐代冯褚欧虞四大摹本。这当然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推波助澜,而且这一个体系是永远不封闭的,不断有人添加进来,像赵孟頫、董其昌、文徵明和王铎等人,一遍又一遍地反复临,乐此不疲。临摹《兰亭序》,不仅仅是获取技法,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传承。后世的文人书家也好,书家文人也罢,崇拜王羲之本人也好,或者说倾慕这种散诸怀抱的风流精神也罢,都不约而同地结缘《兰亭序》,仿《兰亭》、画《兰亭》、说《兰亭》……
唐 冯承素《兰亭序》(神龙本),癸丑上巳
唐 褚摹《兰亭序》卷
冯承素摹本最为有名,被誉为“神龙本”。“神龙”二字恰恰见证了中国文化的特点。王羲之贵为“书圣”,竟无一件真迹传世,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冯承素除了这件《兰亭序》摹本外,再无真迹传世,也有“神隐”的特点。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一一呈现,整幅作品一气呵成、气息贯通,笔法自然流畅,牵连处细如发丝,变化自然,无丝毫犹豫、迟滞之感,就连“破锋”和“贼毫”也都摹写得很细腻,改写的字迹也显示出先后层次,行笔踪迹、墨色浓淡十分清晰,间架结构也做到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自然生动。作为公认的最佳摹本,名不虚传。
《兰亭序》最初是“传家宝”,一直传到七世孙智永手中。欧阳修《集古录》中曾谈及《兰亭序》的下落:“世言真本葬在昭陵,唐末之乱,为温韬所发,其所藏书,尽皆剔取其装轴金玉而弃之,于是晋魏以来,诸贤墨迹复落人间。”主要意思是《兰亭序》未必在昭陵,可能已经永诀人间。然而,此后的数千年间,世人对《兰亭序》的踪迹依然充满兴趣。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的字,因得不到《兰亭序》而倍觉遗憾。房玄龄推荐了梁元帝的曾孙,多才善谋的监察御史萧翼用计从智永弟子辩才骗取了《兰亭序》。阎立本所绘《萧翼赚兰亭》犹如场景再现,一个“赚”字,令人感慨万千,欣赏高超技法和古典意境的同时,兼具现代剧情,局中局、计中计,成了一段“公案”。
唐 阎立本 绘 《萧翼赚兰亭》(竖图见文末)
最早创作“兰亭图”的是北宋李公麟,惜乎没有真迹存世。现在所见赵伯驹作品,乃是伪托。南宋诗人、画家俞紫芝参照李公麟底本所创作的《兰亭集序图卷》,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兰亭图”。自此之后,历代几乎都有《兰亭修契图》问世,形成“画兰亭”系列。
南宋 俞紫芝《兰亭集序图卷》(竖图见文末)
俞紫芝《兰亭集序图卷》画出了兰亭活动的全景。以王羲之为首的四十二位文人,全部依序坐在溪水两侧。在这幅画中,将每个人的名字标上,可以直观地找到前来参加的文人。图中人物线条简洁严谨,工整柔和。此画有写实之功,尺幅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咫尺之间凝聚着十足的雅趣。赵孟頫题耑“曲水流觞”四个大字,天趣飞动。
赵孟頫平生临《兰亭序》有十余本,其中还有缩临本,反复体验,可见钟情之意。赵孟頫所倡导的“复古”,本质就是以回归二王为主的创新。对比来看,宋代对于“二王”用加法,元代对“二王”用减法。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写道:“古法终不可失”。公元1310年9月,赵孟頫时年五十七岁,奉诏自湖州乘舟北上,前往大都。船行至浙江南浔,前来送行的独孤长老拿出一件宋拓《定武兰亭》。赵爱不释手,在舟中历时一月有余,旅途无事,得以赏玩两本《定武兰亭》,并对“独孤本”时时展读、临习,颇有心得,共写下了十三段跋文,后人称之为《十三跋》,此即大名鼎鼎的“火烧本”。这不仅仅是赵孟頫的传奇,也是有关《兰亭序》的传奇。
元 赵孟頫 绘 《兰亭修契图》(竖图见文末)
赵孟頫书画兼善,有《兰亭修契图》传世,实践了他所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主张,倡导“不求形似”,致力于和士大夫画相结合,再施以“师法自然”的主张,由此奠定了元代文人画的理论基础,愈加符合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明人王世贞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赵孟頫以画来抒发自己的“兰亭一梦”,不仅仅是对王羲之的仰慕,更是自己内心的一种写真,宁静淡泊的高雅之姿和渊深之景,给人带来了唯美的艺术享受。
与赵孟頫钟情《兰亭序》之深足以相颉颃的是文徵明。相比赵孟頫身居庙堂之上,文徵明一直身处江湖之远,科举不中,志在林泉,对于王羲之潇洒无尘的人生态度,更是心有戚戚。文徵明一生所绘《兰亭修契图》有多幅,分别有存于辽博的《兰亭雅集图卷》,北京故宫藏《兰亭修禊图卷》和台北故宫藏《兰亭修禊图轴》,皆为代表作。此处所见为辽博藏本。文徵明采用手卷逐渐铺陈的形式引导观者进入“兰亭雅集”的场景中,左侧若干人在亭中书写、赏景,往右可见几十人盘坐于绵延不断不见尽头的清溪旁,掩映在竹林下,三五成群,或流觞、或吟诗、或抚琴、或下棋、或漫步、或汲水、或仰观、或俯察,好不惬意!亭前小桥侧有二人闲谈,最右端有一人驻足观瀑。整体的人物布局聚散有致,虚实相间,丰富多姿,青绿点染,勾皴工稳的崇山峻岭、苍松翠柏,增添了些许春意。文徵明擅用小笔触画大场景,整个画面细腻紧密,“和明悦畅之意,恍然在目”。
明 文徵明绘《兰亭雅集图卷》之 清 王澍题纶“兰亭”篆书
明 文徵明绘 《兰亭雅集图卷》(竖图见文末)
文氏所绘实是为祝允明书《兰亭序》的补图之作,其后还有小楷作跋文,颇多感慨:“祝希哲书《兰亭叙》不下数本,余所见惟朱性甫孝廉、石民望文学二君所藏为最佳。今又见此本,全法《争座位帖》,而稍参以《圣教序》。希哲于古帖靡所不摹,而又纵横如意,真书中之圣也。余见而心赏之,特为补图。偶得赵松雪画卷,精润可爱。故行笔设色,一一宗之,不免效颦之诮。安能如希哲学书,师心匠意,前无古人也。”加上清人王澍在卷首书铁线篆“兰亭”二字,堪称“三璧”。王澍所题“兰亭”二字尽显闲雅之气,“亭”字中下方“个”部处理,弧线生成了动感。款字有“祝京兆书,文待诏补图,王奉直篆额”。这何尝不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关乎心灵的“雅集”?
明 文徵明 绘 《兰亭雅集图卷》之 跋祝允明书《兰亭序》
当时的“吴门书画”圈子,很多名家都青睐画《兰亭》。仇英《兰亭修契图》卷后,又有文徵明的“题跋”。说是题跋,其实很特别。文徵明将《兰亭序》又写了一遍,估计也不知道是第n遍,可以倒背如流。这里是仇画文书,前面是祝书文画,文徵明的勤奋和执着由此可见。在书毕《兰亭序》全篇后,文氏写道:“尝见赵文敏公所书《兰亭记》不下数十百本,或大或小,虽有不同,而规模位置未尝少异,其精妙一至于此。偶阅仇实甫所作《兰亭图》,漫书一过,既脱矩度,遂变颜面,有愧于文敏多矣。”看来,不仅董其昌一辈子在和赵孟頫较劲,看似老实巴交的文徵明,在内心深处也憋着一口气。换个角度来说,在他们的心目中,赵孟頫可以作为偶像,想要超越偶像,不管结果如何,一定要让自己有足够的分量。
明 仇英 绘《兰亭修契图》(竖图见文末)
同属吴门的尤求所绘《兰亭修禊图》用笔雅健,因皴染较多,颇有元代吴镇意趣。起首有水亭,所描绘的并不是王羲之伏案观鹅,而是力主表现了四位动态各异的文士,或展卷、或观看、或倚栏、或交谈。其他参与雅集的文士,很多人身侧都放有卷轴和书册。新加入这些元素,应该与晚明文人嗜古的习俗和鉴藏图书名画的风气有关。尤求出身低微,以卖画为生,或言其为仇英外甥。不管如何,肯定是受到了仇英极大的影响,并且与当时苏州文坛名士王世贞兄弟、张凤冀、周天球等多有交往。
明 尤求 绘《兰亭修禊图》
黄宸传世作品极少,代表作之一即是《曲水流觞图》。以白描手法,在人物之间穿插了山石林木的布局,颇具匠心,充满着文人温雅精致的情调。前段绘就王羲之于亭中观鹅,二童子侍立左右,一童子在屏风后温酒,其后为茂林修竹中四十一名文士,列坐于弯曲的溪水两岸,饮酒赋诗,畅叙幽情。此图完整地再现了兰亭修禊、曲水流觞时的情形,是依据李公麟的图本绘制,但在取景布局及山石林木等具体画法上,又有一定的变化。
活跃于明代万历年间的许光祚,曾作《兰亭图》,且书序卷于其后。此图突出以山水为背景,表现兰亭修禊雅事。虽然大体继承了宋元以来所会亭中观鹅、岸边赋诗的构图方式,但从图中人物的服饰、动态及人数等来看,画家表现的更像是明代文人模仿王羲之等兰亭雅集时的情形,而不是真实地再现当时的原貌。溪流两岸边绘众文士及童子,文士们分组而坐,卷首山脚下,二文士携三童子而来,往前溪水边有一亭,亭中间置一桌,一文士在桌上挥毫,一文士坐于侧。人物姿态各异,观摩名画者有之,水中濯足者有之,袒胸宽衣者有之,手舞足蹈者有之,或凝思、或交谈、或观摩、或挥毫。画中甚至还着意表现了一对喝交杯酒的文士,席地而坐,赫然互相擎杯至对方唇下,两人年龄有少长之分,少者对长者的趋承之意颇为明显,周围的人对他们视若无睹,见惯不惊。这些行为虽在李公麟的图中也有出现,但总体来说,此图中所示行为更加放浪、夸张,可以看出明晚期文人放浪不羁的习气。少数人物衣服施以粉红色,形成特殊效果。
明 许光祚 绘《兰亭图》卷
清代前期画家吕学与赵孟頫是老乡,号海岳,亦与米芾“有缘”。《兰亭修禊图》不仅有茂林修竹,曲水流畅,同时既是青绿山水画佳构,又成为人物画杰作。用笔工整秀逸,其造型与笔法与仇英《桃源仙境图》等一类风格尤为接近。在颜色运用方面,以青金、石青、花青勾染,人物衣着的“白”与山石的“青”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是对仇英一路风格的承传与发扬。青绿重彩既可渲染出灿烂绚丽之美,也可营造出疏朗秀丽之境,更能够提炼出雅逸清新的品格。恽南田说:“青绿重色,为浓厚易,为浅淡难,为浅澹矣,而愈见浓厚,尤为难”,因此,青绿设色贵在“愈浅淡愈见浓厚”。要知道,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吴门画派”诸家无疑是明清青绿山水画的重要代表,影响巨大。
清 吕学 绘《兰亭修禊图》
如果说临写《兰亭》和系列的《兰亭图》画卷,是明面上的“兰亭情结”,与上巳节相关的书画印创作,则是隐形的“兰亭情结”。
倪瓒以画水墨山水见长,《雨后空林图》为其少有的设色作品之一。倪瓒的多数作品,写景极简,这件作品写高大山川,整个画面布局充实饱满,平稳而有变,景象开阔,山体绵延、重峦叠嶂。画中山石多用披麻、折带皴,干笔淡墨,浓墨点苔,敷色清淡温和。所绘高大山岭,细瀑从山涧穿石而下,汇入山脚一片水域之中。山前有一条小河蜿蜒曲折,缓缓流动,石桥横跨,水波不兴。两岸地势低平,疏林空落,林下一间屋舍,人去屋空的景象。江南雨后山林,一切都显得氤氤氲氲、空空荡荡,呈现雨霁林空之景,清淡萧疏之境。题款写道:“雨后空林生白烟,山中处处有流泉。因寻陆羽幽栖去,独听钟声思罔然”,借助这首诗,可以充分感悟倪瓒作画时的心境和情怀。小楷款字古雅的格调,与画面浑然一体。
元 倪瓒 绘 《雨后空林图》,戊申上巳
倪瓒书画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心性和遗民心态塑造的。分属不同时代的遗民八大山人,一生喜临《兰亭》。目前传下来的有近二十件《兰亭序》,准确地说,有一部分名为《临河叙》。用《临河序》而不用《兰亭序》,喜旧厌新,字里行间所折射出的,乃是独标一格的心气,以及故国难忘的遗恨。八大成熟期的书风,主要是以篆法写楷,以楷法写草,个性强烈激越,风格奇崛,不类寻常,正是个人心态的写照。其早年书风宗法董其昌,根基仍然在帖学,一个是本相,一个是变相。八大临作看上去与《兰亭序》本身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又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如前所述,临学《兰亭序》,不仅仅只是技法,更主要是精神因素。如果不能读懂王羲之的内心世界,技法也只有皮相。学王字为什么会变俗,原因正在这里。
清 八大山人 临《兰亭序》
元代书坛,赵孟頫属于一手遮天式的人物。随着各种资料不断发掘,元代其他书家不断重新发掘,愈加丰富。其中杨铁崖、康里子山要写章草,鲜于枢和张雨初学赵孟頫,而后来开了距离。张雨更多野怪之色,鲜于枢大多着意创作的作品,不脱赵氏窠臼,而题跋、手札则有精雅或激越之风,呈现个人面目。鲜于枢此跋有古淡之韵,有《圣教序》之笔,兼得老米之势,灵动自然,面目一新。
王铎在整个王羲之的书学体系中,声浪最高,他有“吾家羲献”的自豪感,也有作为“贰臣”的痛楚和沉重感,亟需证明属于正脉的资本。王铎曾反复临摹《兰亭序》和《圣教序》,以《圣教》笔法写《兰亭》。王铎平生临帖不可计数,目前传世的有三百多件左右,对于极为垂青的书家会反复临习,不厌其烦,这其中,除了二王,就是褚遂良、米芾等居多。王铎临《兰亭序》青睐的是褚遂良摹本,可谓是一举三得:学二王、学褚,兼及老米,褚遂良是米芾一生中罕见的未见任何微词的书家,“举从动人,而别有一种娇色”,可见心仪之极,褚遂良是米芾的偶像,米芾又是王铎的偶像,这样一层又一层能够贴近的关系,不言而喻。
清 王铎临 褚摹《兰亭序》本
王铎临欧阳询《脚气帖》时在“庚寅上巳”,年近花甲。这是王铎晚年进行的“拓而为大”的尝试,数个字甚至十数字一笔而贯,一气呵成,笔势连绵奔腾,跌宕多姿,放浪形骸,酣畅淋漓,有沉雄之风,乃成巨制。通过字形内部空间进而影响整体上的疏密对比变化,墨色变化自然,虚实对比强烈。
清 王铎 临《欧阳询脚气帖》 绫本,庚寅上巳
有意思的是,王铎有时也会选择一些“冷门”的书家,尤其是到了暮年,找出《淳化阁帖》,逐一“抄”过去,所实践的是“一家为主、多家为辅”的思路。款字有:“丁亥三月上巳日,偶仿太宗书,时年五十有六,在燕京。”所用是“仿”,不是临,也不是摹,严格来说,三个字略有细微区别。“燕京”二字充满了苦楚。王铎降清,心情郁闷,唯有以书法排遣。笔势激越,字态飞动,笔画粗细跌宕,偶有连笔,经意或不经意,往往可见纵意所如之处,法随意生,意由心生,不拘成法,随心所欲。最有意思的是,最后补写——“‘上□’讹为‘上巳’,辨之”。不在“上巳日”,却下意识写成“上巳日”,可见王铎内心对王羲之的迷恋。
偶见王铎《天津观海口》诗长卷,款字署“丁亥上巳”,也就是说,两件作品即便不在同一天,书写时间也非常相近,但笔法差异极大。此长卷笔法实源自王铎55岁所书《梁简文帝谢敕赉方诸剑等启》,很多字形几乎就是搬过来的,对于极富创造力的王铎来说,必定是不可能的,所以是伪作无疑。
王铎《天津观海口》诗长卷
同样是学王、学颜、学米,董其昌的字可谓秀色可餐,隐约流露出王颜米风韵,似又非似,将秀逸清雅的特点发挥到极致。不管任何书家,将某一种风格发挥到极致,都是有可圈可点之处。其中有唐卢纶的诗:“昭阳伴里最聪明,出到人间才长成。遥知禁曲难翻处,犹是君王说小名。”最后写了唐王维的诗:“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已”,将这一首诗放在最后,别有深意,成为书写时间的“节点”,由此不禁想到宋黄升《贺新郎》中的句子:“相妩媚,试凝伫,风流坐上挥谈尘。更多情、多才多调,缓歌金缕”。
乾隆如果按照实际的书法水准来说,纯粹是“打酱油”,但他对“二王”有特殊的嗜好,发自内心,溢于言表,凭借帝王之力,硬生生地整出一个“三希堂”。乾隆48岁那年的上巳日,专门在三希堂临《兰亭序》,足见心有所系。虽然乾隆常见的作品笔画臃软肥滞,难掩俗气,所临《兰亭序》发挥很好,别见风致,极力忠实原帖,用笔细腻自然,笔画清秀流利而结体多变,可以看出乾隆书法的另一面。
清 乾隆临《兰亭序》,戊寅上巳
“花香鸟语物昭荡,丽日和风春澹苏”对联,进一步见证了乾隆对王羲之乃至对书法的一腔热情。乾隆书法从学习赵孟俯入手,心慕手追,身体力行。点画圆润均匀,结体婉转流畅,多见纵长,楷书中含有行书笔意,行书中又往往夹杂草书韵味,书风圆润秀发、丰肥雍容,整体上缺少变化和韵味,评者称其“虽有承平之象,终少雄武之风”,可谓一语中的。临创结合来看,彼此关系微妙,临作有所依傍,难度降低,创作是“凭空而来”,难度要高一些,其实两者同样是出新意难,有古有我难,前者难在无意,得时时有意,后者难在有意,需时时无意,无意于佳乃佳。
乾隆 “花香鸟语物昭荡,丽日和风春澹苏”对联
嘉庆十七年上巳,59岁的伊秉绶留下一册诗稿,没有明显的涂改痕迹,推测应当是抄录成稿。“淋漓墨沈误人多,博士名高卦影峨。自谓书家传晋法,如何晚节叛逃东坡。”伊秉绶一生十分仰慕苏东坡,两人有着某种默契和隔世缘分,同为饱学才子,精通诗书画,均为封建循吏,政声颇佳;都研究美食,苏轼在惠州为官时开发了“烤羊蝎子”,伊秉绶则创造出“伊面”。伊秉绶一生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分别是惠州和扬州,苏轼也都待过。伊秉绶在四年惠州知府任上,和苏轼一样,“问民疾苦,裁汰陋规,行法不避豪右”,大办教育,重建丰湖书院,寄托了个人理想。《新柳》写景诗记:“裁倚朱栏疑暮烟,便攀楼角欲摩天。老来最感恒司马,曾慰腰支寒食前。”这里再次提及苏轼,虽然没有直接点名,然而苏子《寒食帖》闻名天下。伊秉绶具有强烈个人面目的隶书称雄清代书坛,重、大、拙、厚,其行书虽学颜,却从李东阳那里获取启示,以细笔出之,轻、秀、细、巧,与隶书形成强烈反差对比。伊秉绶无疑是最具“现代意识”的书家。
伊立勋是伊秉绶玄孙,能传家法,有功力而少情趣,应验了“学书贵在法而其妙在人”。伊立勋平素喜集《峄山碑》,传世尤多。“德义维明功能既着,经纪有道利泽攸长”联上款所题“谨守古法,与汉碑题额自不同也”,值得玩味,“谨守古法”所言不虚,恪守中锋,追求静穆之态,高古之风,但用笔却出汉篆,尤其是字形以正方或接近正方居多,并非上密下疏,故觉平实。伊立勋能够不盲从“家法”,力主创新,只惜未能进一步深入,呈现拘谨之态。
清 伊立勋“德义经纪”篆书联,庚申上巳
袁枚是乾隆时代的大才子和名士。抬头的“榆村”是袁枚老友、名医徐灵胎之子徐燨。这一身份与信札中所言病情之事能够对应起来。“花朝节后二日”接到信,回复的日期则是“上巳前一日”。开篇叙事,说了自己的病情,关键是“八十衰翁元气大伤”之语,说明此札写于袁枚耄耋之年。袁枚自号“随园老人”,所以有“老怀老人”之谦称,因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从小备受呵护,曾在《秋夜杂诗》里自嘲说:“我年甫五岁,祖母爱家珍。抱置老人怀,弱冠如闺人。”袁枚一生极为勤奋,愈是年迈反倒愈如此,最终助他延缓衰老,成为文坛常青树。1797年,袁枚曾作《病后自觉衰颓而笔墨应酬人云未老》诗一首:“一病方知老,容颜瘦鹤同。腰围三寸减,衣叩满身松。见客先寻杖,看花便怯风。只提双管笔,不像八旬翁。”诗中所言和信札所叙可以对得上,从而能够推算出书写时间。全札笔笔精湛,一笔不苟,偶有牵丝连带,略带行意,师法赵孟俯、文征明出而文气十足,令人回味,丝毫看不出衰疲老态。
清 伊秉绶 “壬申初草” 二十四开册页(选二),壬申上巳
孙星衍是清代篆书名家,大藏书家。行书少见,此题《胡雒君环山小隐图》两首乃个人精品之作,“曲曲青溪忆钓游,萧萧丛桂足淹留。旁人问讯陶潜宅,千仞山围万卷楼。”“经学传家自安定,皋比夺席到兰台。蒲轮莫负求贤诏,小隐还招大隐来。”字里行间,文气充盈,取法董其昌、王文治而略变其法,取李北海而拟其大意,法意兼得。“嘉庆五年”之际,孙星衍时48岁。关键是后四字“书于山阴”,正是绍兴兰亭之地,可能是“朝圣”之便,有感而书,添了一段佳话。
清 孙星衍“谢安杜宏” 篆书联,壬申上巳
孙氏篆书八言“谢安石有山泽闲度,杜宏治是神仙中人”集史语而成,文雅娴静,虽似吴让之而又有别,以圆笔为主,但又不同于莫友芝。清代篆书家辈出,高密度形式,能够有一席之地,殊为不易。此联内容有临泉之意,与个人心志是相匹配的。两件作品创作相距十二年,然气息、格调乃至总的意趣,一以贯之。
何绍基所书《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篆书四屏,内容正是庾信为上巳节所作的一首诗。何时年近古稀。暮年眼疾,作书以意为之,笔轻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然每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其篆书妙处和功夫全在用笔,生涩老辣,金石书卷之气盎然,自有一家风范。用金文之笔写小篆,又见行草笔意,变化生动,不可端倪。妙在一个拙字,兼得一个趣字!
清 何绍基书 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丁卯上巳
读黄士陵所刻“我生之初,岁在丙辰,惟时上巳”,不禁想到《离骚经》中的“惟庚寅吾以降”。此印用单刀,纵横捭阖,意趣天成,以隶法改造篆字,字形扁方出之。印面中大胆启用几处斜笔,如“我、初、岁、惟”四字,使得印面动感顿生,打破平正。笔画收放生成不经意的留红,使气息空灵,因为笔画较细,故而朱白对比别见韵致。边款记:“《朱博残石》出土末远,余至京师,先睹为快,隶法瘦劲,似汉人镌铜,碑碣中绝无而仅有者,余缓之甚,用七缗购归,置案间耽玩久之,兴酣落笔,为蕴贞仿制此印,蕴贞见之,当知余用心之深也”。此言见证了黄士陵到北京的前后三年间,曾广泛地涉猎周金汉石,转益多师,入古终能自化的发展变化历程。
清 黄士陵刻 我生之初,岁在丙辰,惟时上巳
“卧盘陀”为清代史焕所
本文标题:上巳修禊社谢两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