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推荐文章1:「齐齐哈尔历史上的今天」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在延安成立

  在83年前的今天,1937年1月20日(农历1936年12月8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在延安成立。


  1937年1月20日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在延安成立,原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副校长。“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毛泽东还亲自为“抗大”制定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抗大”第一期的学员﹐约 300人。“抗大”有教职员共1000余人﹐其中包括校务部﹑训练部和政治部等各方面的干部。全校学员最多时有1万多人﹐其中有女学员1000多人﹐抗战8年间,抗大共培养了20多万名党政干部,其中有身经百战﹑统率千军万马的八路军﹑新四军将领和各级指挥员﹐也有深入敌后带领群众开展斗争的各级干部。成为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干部学校的典范,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是1937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全体教职员在延安合影。


  (看齐整理自历史上的今天)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推荐文章2:88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成立

  1937 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在延安成立,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抗战 8 年间,抗大共培养了 20 多万名党政干部,成为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干部学校的典范,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除此之外,中国历史上的1月20日还发生了以下大事:


  · 宗泽出生:1060年1月20日,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出生。宗泽在抗金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民族英雄。


  ·1861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命恭亲王奕訢为首席大臣。其职责包括办理外交事务、派出驻各国公使、兼管通商海关等,并管辖三口通商大臣和五口通商大臣。总理衙门成为凌驾于六部之上的重要决策机构。


  ·1924 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共产党人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出席。大会通过了由共产党人帮助起草的宣言和党章,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1941 年: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1955 年:中国与阿富汗伊斯兰国建交。


  ·1992 年:中国与白俄罗斯共和国建交。


  ·1974年:中国人民海军在西沙群岛海域进行了自卫反击战,成功击退了南越军队的侵略,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1977 年:西藏海拔 4200 米的昌都地区首次发现了恐龙化石。


  1987 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颁布。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推荐文章3:毛泽东与抗日军政大学

  文/孙国林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其前身是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创办于1936年6月1日。1937年1月迁到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它是延安时期我党创办的一所培养军政干部的专门学校,前后办了8期,另有分布在大江南北的12所分校,时间约近10年,培养了军政干部20万余人,对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于我军的成长和发展,都起到重大作用。毛泽东对抗大倾注了大量心血,指引着它创建、发展,使其成为名扬天下的“窑洞大学”和“背包大学”。“抗大”这个革命的熔炉,是一个奇迹,必将永留史册,彪炳千秋。


  领导创建抗大


  毛泽东历来重视创办革命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创办红大是毛泽东和党中央根据形势作出的决定。1936年5月9日,党中央在延川县大相寺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作《目前形势与今后战略方针》的告。指出:“必须大数量地培养干部。党要有成百上千的新干部,一批又一批地送到各方面的前线上去”,“没有大批干部是不行的,现在不解决这个问题,将来会犯罪。”


  5月14日,毛泽东在大相寺团以上干部会上讲话,为红大招生发出号召。他说:应该利用全面抗战开始之前的时机,抽调大批干部,从军团领导到连排基层干部,进红军大学学习。并要求各部队党委必须把选送干部入学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保质保量地把优秀干部选送到学校培养、训练。于是各团立即行动,都完成了选送学员的任务。


  5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在瓦窑堡召开,专门讨论创办红军大学问题。会上,毛泽东就未来红大的学习时间、教育内容和方法、学校干部等内容,作了详尽的说明。可见,毛泽东对于红大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会后,又发布红大招生广告,明确办学宗旨是培养抗日军政领导人才,造就大批红军抗日干部。毛泽东还明确指出:“革命青年”四个大字,就是红大入学的条件。要求做到:“革命青年,来者不拒”,要求把红大的招生广告,从延安贴到西安,每根电线杆上都贴上一张,向全国青年大开入学之门。


  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瓦窑堡米粮山上一座旧庙前举行了开学典礼。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出席并讲话。毛泽东指出:我们党创办抗日红军大学,是为了准备迎接民族革命战争的到来。为了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需要培养干部,提高干部。因此我们的干部需要重新学习,重新训练,以便将来出校以后,能够独当一面地去工作。接着,毛泽东鼓励大家说:第一次大革命时有一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成功,但到现在它的革命任务还未完成。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的力量,即是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


  6月21日,红大随党中央迁至保安。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大都住在石窑洞里。一次,毛泽东来红大讲课时诙谐地说:你们是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此时,中央军委决定改组和加强红大教育委员会,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兼任校务委员会主席。同时建立了政治部、训练部等机构。毛泽东亲自在抗大讲授哲学《辩证唯物论》。他还为抗大选调得力干部,强调抗大的领导干部是“干部的干部”,必须要强,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于是,林彪、刘伯承、罗瑞卿、徐向前、莫文骅、胡耀邦等一大批军政高级干部来校担任重要工作。一批学者、教授,如艾思奇、任白戈、徐懋庸等来校任教。此后,毛泽东经常过问抗大的工作和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批评的“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这个事例,就是他在抗大了解到的。


  ◆1937年拍摄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校门(原延安师范学校校址)。


  1937年1月,红大迁到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声名远扬。全国各地知识青年从西安步行800里来到延安,大都要求进抗大学习。每次够了百人,毛泽东都要接见一次。他对这些青年说:你们到延安找共产党,方向是对的,很不容易,这是很大的考验。进抗大没有考试,大家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到延安,这是最好的考试。毛泽东指着天空说:这就是我们的教室,没有桌椅。同志们要准备吃苦,只有吃苦,才能革命。我们的学校是研究革命道理的学校,是研究民族解放、社会解放的大学。我们大学的人很多,有几千人;我们的理想很大,要解放全中国。这样的大学,过去是没有的,世界上也是没有的。


  在毛泽东的关心和指导下,抗大这列革命的列车鸣笛起航、呼啸前进了!


  语重心长的讲话


  抗大从成立那天起,一直是在毛泽东的关怀、指导下成长和发展的。关怀的形式有讲课、讲话、指示、批示、题词、谈话、回函等。次数之多,数量之大,足以编成一本厚书。研究发现,凡是抗大每期学员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要活动,学校的重大工作、教学方针、学员思想,以及政治形势变化的重要关头,他都及时到抗大讲话,引导师生们的思想统一到党的方针上来,完成教育计划。


  早在1936年8月26日,鉴于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第三科学员文化水平较低,毛泽东致信校长林彪:“三科的文化教育(识字、作文、看书等能力的养成),是整个教育计划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部分之一”,要求增加文化课的授课时间,表示了对学员学习和教学的极大关怀。10月27日,毛泽东在保安红军大学第一科(上干队),开始讲《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系统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说明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一系列问题。12月28日,毛泽东到红大作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告。他说:蒋介石出于无奈,已经承认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全国人民要进一步努力,逼迫蒋介石执行达成的和平协议。他还用“前拉后推,逼驴上山”,形象地说明“逼蒋抗日”的道理。


  ◆毛泽东为抗大学员演讲。


  1937年1月21日,毛泽东出席抗大第二期开学典礼并讲话。他说:抗大像一块磨刀石,把那些小资产阶级意识——感情冲动、粗暴浮躁、没有耐心等磨个精光,把自己变成一把雪亮的利刃,去打倒日本,去创造新社会。七八月间,毛泽东应邀在抗大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对中国革命经验进行深刻的哲学总结,对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进行了彻底批判。他的讲授在每周二、四上午进行,下午还参加学员讨论,共讲了110多个小时,历时3个多月。《实践论》、《矛盾论》就是其中的主要部分。此后,抗大各期和各分校,都以毛泽东的“讲授提纲”和“两论”作为基本教材,进行哲学教学。


  1938年,是毛泽东对抗大讲话最多的一年,至少有17次。3月15日,毛泽东出席在中央礼堂举行的抗大第三期三大队毕业典礼。他语重心长地讲了毕业后的工作方法问题:一、尊重对象;二、了解对象;三、继续干下去,不要畏难。他说:社会是个学校,一切要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书”。


  4月2日,毛泽东对即将从延安迁到瓦窑堡的抗大第四期第一大队,做临行讲话。他说,抗日军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要开展,知大局,顾大体;二要积极,有政治热情和积极性,能战胜困难;三要有朝气,蓬勃向上。4月30日,在第三期第二大队毕业典礼上讲话,要求大家在实际中做全国的模范,实行马克思主义;学习愚公挖山精神,移掉“三座大山”。


  7月8日,关于抗大招生问题,毛泽东等电告各地负责人:第五期招收大批学生,不限名额,不分男女、年龄、学历、出身,来者不拒。7月9日,毛泽东在抗大纪念“七一”、“七七”及突击运动总结大会上讲话,他说:突击队员是有名英雄,还有许多无名英雄,有名英雄是从无名英雄中产生出来的,二者不能分离。军队与人民、官长与士兵、领袖与士兵的关系,也是如此。7月底,毛泽东在听取罗瑞卿等汇学员中存在自由主义表现时说:抗大是党领导的军事性质的学校,不是什么统一战线的组织。但抗大有思想自由、政治民主。抗大的整个领导权全都在共产党手里,学生绝大多数是共产主义者,或倾向共产主义的,所以抗大比昔日黄埔更革命,更进步,能够为民族和社会的解放,作出更伟大的贡献。之后,他又特地来抗大作了《抗大的民主问题》告,对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关系,作了精辟的阐述。


  ◆抗大学员上课。


  11月13日,毛泽东出席抗大女生大队(第八大队)成立典礼,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反对一切对妇女的压迫,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妇女的侮辱。我们的抗日,不仅要求得民族的解放,而且要求得妇女的解放。只有民族的解放,才有妇女的解放。12月15日,毛泽东对即将毕业分配工作的抗大第八大队讲统一战线问题。他说:打日本必须有一个持久战,革命者要有持久性,准备应付各种曲折。世界上无论什么事情,都是走曲线的“之”字路,而不是走直线的“一”字路。


  1939年4月1日,中央书记处听取罗瑞卿汇抗大工作检查告。毛泽东发表意见:一、关于道德教育:今后要注意人格的教育与陶冶,即思想意识的锻炼;二、新老干部问题:欢迎新干部,帮助老干部,新老干部要结合起来;三、抗大工作:今后抗大招生工作,归中央干部教育部负责。4月8日,毛泽东在抗大检查工作总结大会上作时事告,指出抗战是长期的,国共需要长期合作。抗战到底的“底”是在鸭绿江。


  5月26日,毛泽东写成《抗大三周年纪念》,指出:“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全世界闻名,就是因为它比较其他的军事学校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奋斗。”投降派顽固派起劲反对抗大,证明了抗大的革命性进步性,增加了抗大的光荣。“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1942年,延安进行整风运动,中央领导人分工时,毛泽东自负责指导抗大的整风。结果避免了康生的插手,抗大的运动发展比较健康。


  1945年10月25日,毛泽东在抗大七分校作告,欢送上前线的学员,讲了三条意见:一是我们的总任务是为全国和平而斗争,打垮反动派;二是希望你们扩大和巩固自己的队伍,把官兵关系、党内民主搞好;三是要和老百姓搞好关系。


  意义深远的题词


  题词,是用简要的文字表示纪念、期望或鼓励。毛泽东对抗大有许多题词,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表达了他的殷切希望与祝愿,鼓舞着抗大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1937年3月2日,毛泽东同朱德出席抗大第二期开学典礼,并在会上讲话,之后为第二队学员题词:“要学习朱总司令气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为学员们指出学习的榜样。


  7月,全面抗战爆发,抗大有一些教员想上前线抗日,不愿意当教员。为此,毛泽东为教员们题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他解释说:同志们想一想,你们在抗大当教员,每个队七八十人,如果他们将来都当连长,就会有七八十个连;如果都当营长,就有七八十个营;如果当团长、师长呢,教育工作就是革命工作,要树立死也要死在延安,埋在清凉山的决心。


  ◆毛主席为抗大开展大生产运动题词。


  8月,毛泽东为抗大第二期毕业同学证书题词:“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款题词,指明了抗大精神的要义和学习目的。


  10月,抗大第三期学员挖窑洞、建校舍取得很大成绩,毛泽东闻讯高兴地题词:“我们伟大的事业。”他还说,不要小看挖窑洞,这是挖开知识分子同工农隔开的一堵墙啊!不久,学校将毛泽东的题词制成匾额,悬挂在礼堂门口的上方,时时激励着师生们艰苦奋斗。


  12月11日,抗大第三期第九队建成救亡室(即俱乐部),在一个可容纳百人的大房间内,经常举行演讲、歌咏、戏剧、诗歌朗诵等活动。毛泽东高兴地为它题词:“九队的同志们:庆祝你们成立了救亡室,这‘救亡’二字就是你们及全国人民在现阶段上唯一的总目标。达到这个目标的道路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希望你们学习这个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方法。唯有统一战线,才能达到救亡之目的。”年底,经毛泽东审定,由凯丰作词、吕骥作曲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诞生,很快,“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的歌声,唱遍各根据地,唱遍全国。毛泽东审阅歌词时说:“写得不错,完全符合抗大的办学方针。”


  1938年5月24日,毛泽东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不远万里来抗大学习,他高兴地为抗大学员们题词:“学会好本领,好上前线去。”这款题词既对学员们提出了希望——学好本领;又指明了意义——好上前线。只有学好本领,才能更好地上前线。学员们受到很大鼓舞。8月1日,毛泽东出席抗大第四期一、二、六大队的毕业典礼,并题词:“继续努力,以求贯彻。”8月5日,又题词:“不但要有革命热忱,而且要有实际精神”,希望抗大学员将求实精神与热情结合起来。


  1939年3月,毛泽东为抗大开展大生产运动题词:“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4月19日,毛泽东为抗大第四期毕业同学题词:“知识分子成为革命的或不革命的分界线,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结合工农民众,他们的分界线仅仅在这一点上。”这年,毛泽东还为胡耀邦主编的抗大校刊《抗大》题词:“努力奋斗,再接再厉,光明就在前面。”12月,喜闻抗大出色地完成生产任务,毛泽东高兴地为其题词:“现在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将来一面作战,一面生产,这就是抗大的作风,是足以战胜任何敌人的。”


  1941年6月6日,毛泽东为抗大五周年题词:“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又一次为抗大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制定教育方针


  早在1936年12月,毛泽东就指出军事学校教育方针的重要性。他说:“一个军事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后来,他为抗大制定了著名的教育方针,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指引着抗大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壮大,对抗战胜利和之后的军队、革命建设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制定的抗大教育方针,并不是在抗大建校之初就制定出来的,更不是一次完成的。他从1938年春开始酝酿,之后经过五次斟酌变化,直到1939年5月末,抗大教育方针的文本才最终确定下来,前后经历了一年多的时光。


  1937年1月,红大由保安迁至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毛泽东说:成立抗大,“这是共产党的大事,不是小事”。毛泽东在这次讲话中,并未涉及抗大的教育方针这样的原则性、全局性问题。毛泽东当时只为抗大制定了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年年底诞生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中,也只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这样的内容。


  ◆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建校三周年纪念会上。


  1938年初,在毛泽东头脑中萌生关于抗大教育全局问题的思考。当时学校成立了一个“抗大同学会”,抗大教育长罗瑞卿应同学们的要求,请毛泽东为同学会题词。经过一段时间的构思,毛泽东挥墨写出这样一款题词:“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便一定能够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同学会收到毛泽东的题词,当即在午饭前集合同学们进行宣布展示,并要求大家都要背下来,努力做到。之后,同学会把它装裱悬挂在活动室的显要处。这款题词的意义在于:毛泽东把指导抗大教育的思想归纳为“政治方向”、“工作作风”和“战略战术”这三个方面。此后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都是循此思路进行的,只是对三者的修饰词不同而已。


  3月19日,毛泽东在抗大第四期第五大队开学典礼上讲话时,再一次谈到抗大的指导思想。他要求学员们:“在抗大要学到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和灵活的战略战术。”毛泽东这里讲的“政治方向”、“革命作风”、“战略战术”这三条,与他为抗大同学会题词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可以看出,毛泽东已经明确认定,这三条对于抗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4月9日,毛泽东在抗大第四期第三大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要求学员们在抗大要学到抗日救国这样一个宗旨。为此,“你们在这里要学到正确坚定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灵活的战略战术。有了这三样东西,我们便能够最后战败敌人。”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这次讲话中还对这三条的关系作了阐述,他指出:政治方向有各种各样,一定要学到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是要打日本;工作作风是达到及完成政治方向的保证;一个军人还要学灵活的战略战术,三者缺一不可。那么,什么是灵活的战略战术呢?毛泽东解释说:“我们的战略战术不是呆板的,而是灵活的,就是无论敌人用什么方法来进攻,我们都有一种办法对付,敌人用这种方法打过来,我们用另一种方法打过去。等到敌人技穷了,我们便可以打胜他”;“在军事上要用八路军的打法,就是要‘活’打,不要‘死’打”。他还说:“灵活地使用兵力,是转变敌我形势争取主动地位的最重要的手段”,“灵活地使用兵力这件事,是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


  6月间,有一批抗大学员毕业,需要制作毕业证书,5月,罗瑞卿再次找毛泽东,请他为学生的毕业证书题词。因为毛泽东已经有过一次为抗大题词、两次讲话中对同一问题的说明,此时第四次遇到这个问题,他的思想就比较明确,所以很快就题写出来:“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用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设新中国。”这款为毕业证书的题词,几乎是本年3月为抗大同学会题词的重写,只是文字上作了修改,更精炼了。


  1939年4月8日下午,毛泽东在抗大检查工作总结大会上讲话时,明确提出:抗大要有坚定的政治方针,艰苦的工作作风,灵活的战略战术。它与前四次对这三句话表述的不同之处有三:一是把第一句中的“方向”改为“方针”;二是文字更简约,每句话的定语只剩下一个,即“坚定”、“艰苦”、“灵活”。


  值得注意的是,这年的5月1日,延安各界3万人在南门外公共体育场举行盛大集会,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毛泽东作《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告时,又一次谈到政治方向与工作作风的关系。他说:“共产党历来提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毛泽东对这二者关系的深入思考和表述。


  抗大的历史,要从1936年6月1日在瓦窑堡成立“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算起。到1939年6月1日,它已经走过三周年了。为纪念抗大成立三周年,5月26日,延安《新中华》刊登了毛泽东的《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一文。其中明确指出:“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三者是造成一个抗日的革命的军人所不可缺的。抗大的职员、教员、学生,都是根据这三者去进行教育,从事学习的。” 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指出,这三句话就是“抗大的教育方针”。这表达准确、语言精炼、句式相同、字数相等的三句话,就是抗大教育方针的最终文本定稿。此后,毛泽东的谈话和文章,以及党的一切文件,凡涉及抗大的教育方针时,均照录这个终稿文本。


  6月1日,党中央在延安南门外体育场,隆重举行了纪念抗大成立三周年大会,毛泽东作抗大教育方针的讲话。会后,毛泽东亲笔书写抗大教育方针终稿的三句话和校训八个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后来,人们把这“三句话”和“八个字”,概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八作风”,作为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被广泛宣传着,实践着。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推荐文章4:历史上的今天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成立

  1937年1月20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在延安成立。抗战8年间,抗大共培养了20多万名党政干部,成为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干部学校的典范,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大的前身是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红军学校,1933年扩建为红军大学,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改称“干部团”。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红大恢复创建于陕北瓦窑堡,红军干部团和陕北红军学校合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不久改称“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周昆任校长,袁国平任政治委员。


  1936年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为基础,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校址为保安县)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出席并发表讲话。


  1937年1月20日,红大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学校成立后,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罗瑞卿为教育长,刘亚楼为训练部长,杨至成为校务部长。副校长刘伯承不久调任援西军司令员,并没有负责抗大工作。第一期学员称为红大一期,后来也直接转为抗大一期。一期一科学员是红军军级干部和部分师级干部,由校长林彪抽调。保安校舍是学员自己动手挖的窑洞。


  抗大的学生开始主要是中国工农红军中高级干部,后来也招收从陕甘宁边区外奔向延安的爱国青年。


  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迁入延安。学制从4个月到半年、8个月、1年、3年多不等。抗大一期和抗大二期的学制都只有半年左右,第8期为3年多。这些毕业生很快就成为新组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要骨干。


  1939年7月,抗大总校、陕北公学等5000人在副校长罗瑞卿带领下迁往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太行根据地)。在陕北留下抗大三分校。抗日战争时期,各个大的根据地都组建了抗大分校,一般由根据地负责人兼任校长。


  延安的抗大总校也曾辗转于陕北、山西、河北等地坚持办学,1943年1月返回陕甘宁边区,3月,徐向前出任校长兼中央处理委员会主任。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抗大也完成了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抗大从1936年创立到1945年结束的9年办学期间,总校共培训了8期干部,创办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在艰苦复杂的战争环境中,抗大总校辗转迁移,校址几经变更。这种做法隐含了和国民党的黄埔军校大搞分校建设进行对垒的意味,国共双方都在积极扩充军校,准备军事干部。


  1945年10月,原抗大总校一部分教职学员奉中央军委命令,在副校长何长工带领下向东北进军,1946年2月底到达吉林通化,筹办“东北军政大学”。新中国建立后迁入北京,发展成国防大学。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推荐文章5:中国历史上的军校:保定军校,黄埔军校,抗日军政大学,国防科大

  过年了,不扯什么大学专业了,过年就谈谈历史,谈谈文化,年轻人对军事都比较感兴趣,今天小编就简单介绍一下军校,


  提到军校,不少人都想到了著名军事家:孙子,孙滨等,不过他们都不是正规军校毕业,而是属于自学成才,在中国历史上,军事院校最早可追溯到前秦。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前秦皇帝苻坚于公元380年2月办教武堂,这是历史上最早军事院校, 不过自古文人相轻,理科生看不起工科生,工科生看不起文科生,文科生看不起当兵的,教武堂办起来之后,却遇到了一些文武大臣的反对。最后只能关门,除了历史上留名外,其他啥也没留下。


  在保定军校前,还有不少地方军事院校,1866年,湘军出身的闽浙总督左宗棠开始筹备了中国第一所军事学校,福州船政学堂。


  船政学堂,前学堂目的是培育船舶制造和设计人才,主设有造船专业,后学堂为驾驶学堂,旨在培养海上航行驾驶人员和海军船长,主要专业为驾驶专业,以后增设了轮机专业。


  1907年的云南讲武学堂,1909年正式开学,1928年结束。原武备学堂学生分甲、乙、丙三班,设步、骑、炮、工4个兵科。


  1906年,清政府奉天将军赵尔巽创立“东三省陆军讲武堂”,1919年2月,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重新设立“东三省陆军讲武堂”。1927年9月改称“东北陆军讲武堂”。1928年3月复改称“陆军讲武堂”


  不过最著名的应该是黄埔军校,其实黄埔军校之前最著名的保定军官学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最早叫清朝北洋陆军的陆军速成学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化高等军事院校。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学制最正规的一所军事学府,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工举9期,毕业生6000多,不少成为军事教官。


  毕业于保定军校的牛人,太多了,看看名单吧。


  而后来的黄埔军校呢,其实名字也叫陆军军官学校,是在广州建校,黄埔军校名气远大于保定军校,而黄埔军校的老师基本都是保定军校毕业


  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 ,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1924~1949年,从第一期到第二十三期,军校共培养32万各级军官。其中1924年到1929年共培养了七期13000余人。这些人中的多数形成了国民党中央军的骨干,新中国十大元帅,5个都毕业于于黄埔军校。


  当年你说你是黄埔军校毕业,好比你说你是清华北大毕业一样。


  当然同时也有一所著名军校-抗日军政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


  抗日军政大学后来发展为多所军校,一分校发展为现在的临沂大学


  抗大二分校后更名为华北军政大学,就是现在的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现在成为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


  四分校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


  现在著名的军校,基本上在历史上有传承,国防大学基本上继承了抗日军政大学的血脉。


  而现在著名的国防科大,起源于哈军工,最早起源于河南的豫陕鄂军政大学。


  老铁们,看明白没?


  著名军校:保定军校,黄埔军校,抗日军政大学,国防科大,国防科大。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推荐搜索词:

  

  1.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

  

  2.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在哪里

  

  3.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本文标题:中国抗日军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