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有多少人口推荐文章1:近500万人的桂林 如何进一步释放人口红利?

  7月11日是第27个世界人口日。人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显示,到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市常住人口为493.11万人,年龄结构中15-59岁占比达到了60.04%。


  男女性别比趋于平衡、“银发经济”市场需求旺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质量型人口红利成发展新引擎……“七普”数据折射出了一个发展势头蓬勃的桂林。


  在“七普”一年半以后,我市的人口构成有了哪些变化?未来将有哪些趋势?如何依托桂林的旅游、工业、康养等产业,放大高校集聚效应,让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更好地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服务?


  2021年末


  我市常住人口494.59万人,


  比“七普”时期增加1.48万人


  常住人口总数位列全区第三


  城镇人口数量为264.20万人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42%


  人口密度约为178人/平方千米


  争取目标


  到2030年常住人口规模达547.08万人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62%


  “七普”过后我市人口呈现这些特征


  2020年,我市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普查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年中,我市常住人口平均每年以0.38%的速度增长。男女性别比更趋于平衡,康养产业等“银发经济”市场需求更旺盛。随着我市居民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质量型人口红利渐成我市发展新引擎。


  “七普”完成后,我市人口构成大方向没有变化,但有几个数据值得关注。据2021年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显示,2021年末,我市常住人口达到494.59万人,比上年末也就是“七普”时期增加1.48万人。这一数据意味着,我市继续稳坐广西“前三甲”,常住人口总数位列全区第三,第一、第二分别是南宁883.28万、玉林581.58万。在全国地级市常住人口数量排名中,我市居第95位。


  在494.59万人中,我市城镇人口数量为264.2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42%,比上年末提高0.8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市城镇化人口集聚能力凸显,发展潜力进一步提升。


  人口密度是地方发展的风向标之一,这是因为越大的人口密度,越能够有条件实现社会精细化分工。分工更精细、更专业,反过来又会促使社会经济向前发展。2021年,我市的人口密度约为178人/平方千米,与城市规模和发展规模相适配。


  记者还注意到了一组数据,2021年我市出生人口4.03万人,增长率为8.33‰;死亡人口3.57万人,死亡率7.18‰,自然增长率为1.15‰。而在此前的2016年至2020年,全市人口出生率分别为10.7‰、12.4‰、9.71‰、8.98‰、7.60‰,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6.23‰、7.09‰、5.04‰、3.25‰、2.22‰,“二孩”出生占比分别为62.9%、55.64%、51.58%、54.05%、52.46%。“二孩”生育堆积效应趋于结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生育养育成本偏高,导致了我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当然,“一老一少”(“老龄化”和“少子化”)两头持续加重的人口格局并非桂林特有,全国皆如此。


  为降低“灰犀牛”效应,我市做了这些人口工作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人口与未来”网站联合创始人黄文政预判,我国人口大概率将在“十四五”期间进入负增长的拐点。


  在金融界,人们通常用“灰犀牛”来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灰犀牛”效应同样也冲击着我市的人口构成。受“二孩”政策鼓舞,我市群众生育意愿在2016年、2017年形成一个小高峰,之后逐渐回落。


  近年来,为了减少低出生率、低增长率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市做了大量扎实的人口工作。市卫生健康委人口科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一直保留着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对人口计生工作高度重视由此可见一斑。针对“生不出、养不起、没人带”等市民普遍关注的问题,人口相关部门已经多次向发改、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征集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意见,并开闸了一系列调研工作。同时,通过大数据来加强全市人口监测,分析发展形势,打好优生优育“组合拳”。


  对于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我市也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对失独家庭,我市还积极发动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计划生育协会会员、计划生育志愿者,对其开展各类关怀慰问行动。


  “一对夫妻、四个老人、两个孩子”是很理想的家庭配置。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很多家庭抚育重任最终还是落在了年轻人身上。市民孙女士表示,她的家庭就是典型的年轻人包揽所有类型,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年事已高并患有慢性病,无法胜任带孩子的繁重工作。在小孩0-3岁,她和丈夫只能边工作边轮流带孩子,非常吃力,但也没有办法。也正因为照护成本太高、牵制精力太多,孙女士和丈夫想要二胎却迟迟鼓不起勇气。


  孙女士这样的家庭情况不多见,但也有不少。为了切实减轻抚育负担,提升婴幼儿科学照护水平,近年来,我市铺开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在全区率先出台了《县级婴幼儿照护指导中心建设规范(试行)》,目前已成立市本级、阳朔县和全州县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市本级及17个县区均建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今年2月和5月,我市分别组织召开了全市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开展托育机构消防安全及疫情防控检查。目前,全市申请备案的托育机构有41家,通过备案的托育机构共32家,可提供托位约1900个。其中有一个托育机构获得首批广西示范性托育机构称号。


  专家:要数量更要质量,要人口红利更要人才红利


  在《桂林市人口发展规划(2020-2030年)》中,明确了我市未来人口目标:到2030年全市户籍人口规模要达到572.71万人左右,常住人口规模达到547.08万人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从2020年的52.2%提升到62%左右;人均预期寿命更长,达到80岁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要超过12年。


  如何充分立足于桂林人口特色,充分释放人口红利、人才红利?研究员、中共桂林市委政策研究室原调研员、市经济学学会会长王清荣分析说,从2021年末的几个数据指标可以看出,当前我市的城镇人口集聚能力在不断增强,这种集聚力可以进一步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力;全市目前的经济总量还不够大,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实现产业能级跃迁。此外,我市老龄化社会的速度在加快,需要调整人口年龄结构,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与创新能力。


  王清荣表示,未来我市人口与经济发展将呈现三个趋势:首先,在政策利好不断释放的前提下,我市将有望逐步实现一对夫妻生育2个小孩的目标,这样就将尽可能延缓老龄化社会的速度,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人口基础。再者,在稳定人口增长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人口质量的提升,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相应的人口资源和人力资源。第三个趋势是,高质量人口将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宏伟目标。


  与千万人口大市相比,桂林有不少短板,比如经济总量不够大、人口基数及消费总量相对较小、城市基础设施及创新能力不足,等等。但是,桂林也有自己的优势,如生态环境优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独特、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特色鲜明、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位居全国非省会地级市前列,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使命,这是为桂林量身定制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因此,未来我市的人口工作就要围绕这一点展开。王清荣建议,在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过程中,既要依托桂林现有的人口特色,构建与世界级旅游城市相匹配的绿色循环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拓宽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发展的路子,又要依托桂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集聚效应,加快培养各类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创办桂林旅游大学,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培养更多的旅游人才。这样,才能真正在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过程中,充分释放人口红利、人力资源红利和人才红利,从而尽快实现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目标。


  致力于区域、国别和全球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向研究的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修志则表示,就2021年到2022年我市人口数据来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是稳中有进的。但相较于全国发达地区而言,无论是市域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城镇化水平,都还存在不小差距。以城镇化率指标看,桂林市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水平则更低。当然,这也反映了中西部地区市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在上一轮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的整体滞后状态。至于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指标则与全国平均水平大体相当。


  王修志说,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新阶段后,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人口发展过程中,会形成人口机会窗口。合理利用机会窗口,则有可能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因此,未来我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完全有可能实现良性互动。


  王修志建议,我市首先要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契机,发挥文旅产业在公共服务、历史人文、自然生态、信息流动、要素集聚等维度独特的产业生态溢出效应,打破过去较长时期由于产业瓶颈约束而“引不来人、留不住人”的城市发展困境。依托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共生共荣的复合型现代产业体系,桂林的“人—产—城”融合水平将显著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的优势将日益凸显。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人—产—城”融合发展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其中,驻桂林高校与城市的融合、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和城市的融合,以及依托相关高校和企业而吸引、留下高水平人才,已经有不少成功范例。


  其次,新一轮县域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宝贵契机。这意味着,桂林市的县域城镇化水平也有望显著提升,从而增强人口集聚效应,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桂林市共有17个县级行政区划,这在全国都较为少见。近500万人口中,有大概80%分布在各县(市)。当前,中央已明确提出县域城镇化发展战略,把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视为打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举措。桂林市尤其是各县区应该抓住这个战略机遇,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为优秀人才和优势、潜力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优秀人才、优秀企业和特色产业必将虹吸更多人才、先进要素向县域集聚。在这方面,桂林要充分发挥驻桂林高校、中职院校每年常态蓄积约30万大中专学生的人力资源优势,让“数量型”人口转向为“质量型”人口,不断释放人口红利乃至人才红利,创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发展的人口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最终形成规模适度、素质提升、结构合理、治理有序、服务均等的人口发展新格局。


  |记者韦莎妮娜


  桂林日社新媒体运营部出品


  桂林市有多少人口推荐文章2:桂林:坐拥9座高铁站的旅游名城,为何20年等不来一条地铁?

   在中国高铁版图上,桂林是个特殊存在。这座常住人口不足500万的城市,竟在广袤的喀斯特地貌中铺就了9座高铁站,平均每50万人就拥有一座高铁站,密度远超多数省会城市。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2004年首次提出轨道交通规划,整整20年过去,桂林人依然在地铁时代的门外徘徊。这种独特的交通图景,折射出一个旅游名城的深层发展焦虑。


   一、高铁网络里的"另类繁荣"


   桂林的高铁布局堪称奇观:桂林站、桂林北站、桂林西站构成主城铁三角,阳朔站、恭城站、五通站等站点如珍珠般散落山水之间。这种布局背后,是地方政府打造"高铁旅游经济带"的雄心——通过高铁将银子岩、龙脊梯田等分散景点串珠成链,让游客实现"快旅慢游"。


   数据显示,贵广高铁开通后,桂林年接待游客量从4000万跃升至1.5亿人次,高铁站点周边的酒店集群以每年15%的速度扩张。阳朔站开通当日,十里画廊景区瞬时客流激增40%,这种"高铁效应"让地方政府尝到了甜头。但这种表面繁荣难掩隐忧:节假日高铁站周边道路瘫痪成常态,旅游大巴与私家车的混流让城市毛细血管不堪重负。


   二、地铁规划二十年"卡壳"之谜


   翻开桂林交通规划史,轨道交通的构想从未缺席。2004年版规划提出建设"十字型"轻轨网络,2012年调整为云轨方案,2017年获批的旅游专线试验段却在完成90%土建工程后戛然而止。这些夭折的方案,在桂林城建档案馆里堆成了三米高的图纸。


   地质条件是首道难关。喀斯特地貌下,地下溶洞探测如同"地质扫雷",地铁隧道每推进一米都要与不可知的地质风险博弈。更现实的是经济账:建设1公里地铁需耗资7-10亿元,这对年财政收入刚突破200亿的桂林来说,无异于"小马拉大车"。而国家地铁审批的硬指标——市区常住人口300万、GDP3000亿元、财政收入300亿元,桂林至今仍未全部达标。


   三、破局之路上的多维博弈


   在轨道交通暂时缺位的现实中,桂林正进行着立体交通实验。2023年投用的智能公交系统,通过5G信号实现景区接驳车"绿波通行";两江国际机场T3航站楼设计预留了空轨接口;阳朔试点的新型旅游专列,用氢能源列车串联遇龙河沿岸村落。这些"小而美"的解决方案,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交通阵痛。


   更深层的变革正在发生。自治区层面推动的"交通强市"战略,将桂林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最新规划显示,湘桂运河工程将打通长江-珠江水系,平陆运河建设带来的海铁联运机遇,或许能让桂林跳出单一陆路交通思维,在更大格局中重构交通网络。


   站在2024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桂林的交通困局实则是中国旅游城市转型的缩影。当"网红经济"催生打卡式旅游,当"特种兵旅行"挑战传统接待能力,这座城市在高铁与地铁的抉择中,正经历着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蜕变的阵痛。或许答案不在是否修建地铁,而在于如何构建与山水共生的可持续交通体系——这既需要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更要跨越发展思维的藩篱。


  桂林市有多少人口推荐文章3:桂林市常住人口排行榜

  桂林市495.07万


  1全州县56.90万


  2临桂区55.75万


  3灵川县42.72万


  4七星区38.85万


  5平乐县34.19万


  6荔浦市33.6万


  7兴安县30.76万


  8象山区28.77万


  9阳朔县27.39万


  10恭城瑶族自治县24.6万


  11永福县22.92万


  12灌阳县20.88万


  13叠彩区20.37万


  14秀峰区16.2万


  15龙胜各族自治县13.98万


  16资源县13.95万


  17雁山区13.29万


  桂林市有多少人口推荐文章4:

  桂林市有多少人口推荐文章5:桂林17区县人口一览:全州县84万,象山区29万

  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风景游览城市,是广西东北部地区及桂湘交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是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


  桂林市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下辖6个市辖区(秀峰区、叠彩区、象山区、七星区、雁山区、临桂区)、10个县(阳朔县、灵川县、全州县、兴安县、永福县、灌阳县、龙胜县、资源县、平乐县、恭城县)、1个县级市(荔浦市)共计17个县级行政区,2019年末2020年初全市户籍总人口540.60万人、常住人口511.23万人,


  以下为桂林17区县人口分布情况:


  全州县位于桂林市东北部、湘江上游,素有“广西北大门”之称,泉南高速、厦蓉高速在境内交汇,湘桂铁路、衡柳高铁、国道322线穿境而过,户籍人口84.5万人。


  临桂区位于桂林市老城区西面,是桂林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桂林市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2013年撤销临桂县改设桂林市临桂区,户籍人口52.12万人。


  平乐县位于桂林市东南部,荔江、漓江、茶江于县城西面交汇,为漓江、桂江分界点,以北称漓江、以南称桂江,户籍人口46.45万人。


  灵川县位于桂林市中部,东、南、西三面环抱桂林市区,国道322线、桂海高速、桂梧高速、桂兴高速、贵广高铁、漓江水道贯穿县境,户籍人口39.59万人。


  荔浦市位于桂林市南部,背靠大西南,面向珠三角,居柳州、桂林、梧州、贺州、来宾五市之间,是“中国衣架之都”,户籍人口38.51万人。


  兴安县位于桂林市中北部,是湘江、漓江的发源地,被誉为“兴盛之都、安定之邑”,是中国银杏、毛竹、商品粮、生猪和柑桔生产基地县,户籍人口39.28万人。


  七星区位于桂林市区东部,设立于1979年,桂林绕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桂林两江国际机场28千米,距桂林北站(高铁站)2千米,常住人口30.89万人。


  象山区位于桂林市区中南部,以象鼻山而得名,是桂林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湘桂铁路穿境而过,境内的象山景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常住人口29.61万人。


  阳朔县位于桂林市区东南部,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9中国最美县域、2020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户籍人口33.14万人。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桂林市东南部,是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月柿之乡、中国椪柑之乡,户籍人口30.48万人。


  永福县位于桂林市西南部,是中国罗汉果之乡、广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优质谷生产基地、广西中药材产业十强县,户籍人口29.07万人。


  灌阳县位于桂林东部、都庞岭西麓、桂湘两省交界处,灌江自西南而东北纵贯全境,把全县分为东西两部分,是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户籍人口29.72万人。


  叠彩区位于桂林市区北部,设立于1979年,湘桂铁路、322国道纵贯全境,距桂林两江国际机场26千米,常住人口18.93万人。


  秀峰区位于桂林市城区中西部,因辖区内矗立的“南天一柱”——独秀峰而得名,设立于1979年,321国道、322国道、湘桂铁路穿境而过,常住人口16.68万人。


  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桂林市西北部,是湘西南、黔东南与四川进入广西之咽喉与物资集散地,拥有龙脊梯田、龙胜温泉、花坪原始森林保护区等景点,户籍人口17.37万人。


  资源县位于桂林市正北部、越城岭山脉腹地,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大门,是一个山区县,境内的猫儿山是华南第一高峰,户籍人口18.12万人。


  雁山区位于桂林市区东南部,前身为桂林市郊区,1996年12月桂林市郊区更名为雁山区,桂柳、桂梧高速公路在区内交汇,常住人口14万人。


  桂林17区县,你看好谁?


  桂林市有多少人口推荐搜索词:

  

  1.桂林市有多少人口2024年

  

  2.广西桂林市有多少人口

  

  3.桂林市有多少人口2023

  

本文标题:桂林市有多少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