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是不是布谷鸟推荐文章1:潇潇暮雨子规啼——说杜鹃

  古诗词中常常出现“子规”“杜宇”之类的词语,其实它们代表的是同一种动物——杜鹃鸟。在诗词中传唱不休的杜鹃鸟究竟长什么样呢?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身体呈黑灰色,腹部有黑色横纹,尾巴有白色斑点,鸟嘴外形纤弱且微微弯曲,细小的脚共有四趾,两趾向前,两趾向后,站立时尾巴常常上翘,翅膀下垂。杜鹃鸟常常栖息在植被比较稠密的地方,性子胆怯,很善于隐藏,常常闻得鸟鸣却不见身形,在初夏时节会昼夜不停地鸣叫。


  杜鹃科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在全球温带和热带地区都有分布,其中在东半球热带分布的种类尤其多。我国的杜鹃鸟种类也很多,如大杜鹃、中杜鹃、小杜鹃、四声杜鹃、八声杜鹃、鹰鹃等,其中大杜鹃最为常见。


  杜鹃鸟是不折不扣的森林卫士,因为它们是捕虫能手,从小就能捕食大量的农林害虫。松毛虫等害虫时常会侵害森林,使树木大片大片地枯死,较为严重时还会造成松树大面积死亡。因为松毛虫身上长有毛,一般的鸟类不敢捕食,但杜鹃鸟却毫不畏惧,灭虫能力很强。除松毛虫外,杜鹃鸟还喜爱捕食蝗虫、金龟子、蝶等鳞翅目的幼虫,是出色的食虫益鸟。


  但杜鹃鸟也有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在生育后代上:不筑巢,不孵蛋,也不养育自己的子女。杜鹃鸟在产卵前会先观察别的鸟类所筑的巢穴,在鸟巢主人外出后,就偷偷地将自己的卵产在其中。有时也会把卵产在地上,然后用嘴衔起来放入其他鸟的巢穴中,从而“鸠占鹊巢”,让别的鸟帮它养育后代。一只杜鹃鸟一次能产10至15枚卵,它们会把这些卵分别寄放到不同的鸟巢里,一个鸟巢只放一个卵。它们很聪明,会把卵放到有相同颜色的卵的鸟巢中,好以假乱真,不被鸟巢主人发现。之后还会前来检查,如果发现自己的卵不见了,便会再补上一个。


  杜鹃鸟的蛋孵化期并不长,只需13天左右,小杜鹃便会破壳而出,它们通常比鸟巢中的其它小鸟早出生几天,全靠“养父母”喂养长大。刚出生的小杜鹃还会钻到巢中其他的鸟蛋底下,将它们逐个移到巢边,再努力推出巢外,使得还未出生的小鸟无辜被摔死,以独占巢穴,获得单独喂养。


  诗词中常有“杜鹃啼血”的意象,古人认为是杜鹃鸟不停地鸣叫,直至嘴流鲜血。实际上,这类啼血杜鹃指的是俗称布谷鸟的四声杜鹃,因它们的口腔上皮和舌部均为红色,所以古人误认为它们是在啼血。


  虽然杜鹃鸟孕育后代的习性很难让人理解,但是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自有其发展演化的道理,在诗词中流传至今的杜鹃鸟仍旧值得我们好好保护。


  本文由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高级教师李艳芝进行科学性把关。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杜鹃是不是布谷鸟推荐文章2:杜鹃鸟的叫声 杜鹃叫起来是布谷布谷的

  杜鹃鸟的叫声,杜鹃鸟我想大家肯定不陌生,在我们生活中,它们喜欢吃害虫 然而对于饲养杜鹃的人来说肯定很喜欢听他的叫,布谷布谷的很动听,所以我们也叫它布谷鸟。下面就由爱宠网的小编带你好好了解下杜鹃鸟,对于喜欢杜鹃鸟的人可以进来看下哦。


  1、生长繁殖


  杜鹃(布谷鸟)是典型的巢寄生鸟类,它不筑巢,不孵卵、不哺育雏鸟,这些工作全由小杜鹃的义父母代劳。关于这些,有许多有趣的秘密。首先是杜鹃怎样能将卵寄生在别的鸟巢中而阴谋不会被发现?春夏之交,雌杜鹃要产卵前,它会用心寻找画眉、苇莺等小鸟的巢穴,目标选定后,便充分利用自己和鹞形状、大小及体色都相似的特点,从远处飞至。杜鹃飞翔姿式也很像猛禽岩鹞;飞得很低,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地急剧转弯。间或拍打着翅膀,拍打得很响,用来恫吓正在孵卵的小鸟。正在孵卵的小鸟看见低空翱翔而来的猛禽的身影,吓得弃家逃命时,杜鹃就达到了它恫吓的目的。


  杜鹃(布谷鸟)怎样把自己的蛋丢进别人的巢中呢?有的是直接产下去,而对于太小的或是难以钻进去的鸟巢,它就会先产下蛋,然后用喙小心地把蛋放到其它鸟蛋中间去。但是在放自己的蛋之前,杜鹃常常会从巢中把别人的蛋弄走一只(吃掉或扔掉)。杜鹃的体型比一些小鸟大得多,可是它产的蛋却很小,再加杜鹃蛋与巢主鸟的蛋在形状,色彩等方面又有惊人的相似(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就可以鱼目混珠,其它小鸟也就难辨真假了。杜鹃蛋虽然小,发育却很快,往往会比巢主鸟的蛋早孵化或者同时孵化出来。小杜鹃一出世就忙着当搬运工:背着另一个小鸟(或者鸟蛋),用它那尚未发育健全的翅膀支撑着它,小心翼翼地向巢边爬去。它低下头,用额头顶着巢底,忽然急剧地向后仰去,将那只伏在它“肩”上的小雏鸟(或者鸟蛋)向上一扬,翻出巢外去。接着这个小“搬运工”滑到巢底,又钻到另一个牺牲品的下面,继续它的搬运工作。小杜鹃在其孵化出来的几小时以后就产生了要把巢中所有东西甩掉的欲望。当义母回来,看见巢中只剩下唯一的幼雏,还会把这个凶手当宠儿来疼爱,更加精心地哺育小杜鹃。小杜鹃羽毛丰满后,它就不辞而别,远走高飞了。


  大约三分之二的杜鹃,包括所有北美的种类,会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鸟;只有大约 35%的杜鹃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它们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布谷鸟的叫声意味着春天的到来。交配后,雌性布谷鸟就准备产蛋了,但它却不会自己筑巢。趁其他鸟没看见时,布谷鸟在它们的巢中产蛋,它必须非常迅速地做完这件事。由于它的蛋有着特别厚的外壳,因此蛋落入巢中时就不会碎掉了。通常布谷鸟会来到像知更鸟、刺嘴莺等那些比它小的鸟类的巢中,移走原来的那窝蛋中的一个,用自己的蛋来取而代之。相对于它的体形来说,它的蛋是偏小的,而且蛋上的斑纹同它混入的其他鸟的蛋也非常相似,所以不易被分辨出来。如果不是这样,它的蛋肯定会被扔出去。由此,布谷鸟被称为动物界的十大坏妈妈之一。


  布谷鸟的鸟蛋比其他鸟蛋早孵化。幼鸟出来后,会立刻把其他的蛋扔出巢外。它之所以这样做, 是因为它不久就会长得很大,需要吃光养母所能找到的全部食物。一只布谷鸟的幼鸟需要的食物相当于3---4只其养母亲生的幼鸟本来需要进食的总量。布谷鸟在春天返回原地时,停歇在木桩上、树枝上或电线上,呼响配偶。布谷鸟得名于它的叫声:一种很易辨别的“布谷”声。


  2、被称作“森林卫士”


  每当春临武夷山,到处便可听到“布谷,布谷”的阵阵鸟啼声,像是在催人不误农时,及早春播,这就是神秘的杜鹃鸟鸣声。关于杜鹃,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为其赋诗作文。在春夏之际,四声杜鹃会彻夜不停地啼鸣,它那凄凉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们的多种情思,加上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因而引出许多关于“杜鹃啼血”、“啼血深怨”的传说和诗篇。


  杜鹃虽然育雏习性不好,但它是著名的嗜食松树大敌松毛虫的鸟类。松毛虫是许多鸟类不喜欢吃的害虫,而杜鹃却偏喜欢其美味。有人观察过,一只杜鹃每小时能捕食100多条毛虫。另外,杜鹃也食其它农林害虫,所以人们又称它是“森林卫士”。


  小提示:


  爱宠网微信公众号“ichong123”; 欢迎打开微信点击添加好友搜索我们的公众账户,喜欢宠物的都来关注哦!


  杜鹃是不是布谷鸟推荐文章3:科学分清楚:古诗词中布谷鸟,子规,杜宇和杜鹃鸟,不能再混淆了

  我们常说的杜鹃,就是指杜鹃鸟,而杜鹃鸟是杜鹃科鸟类的通称。


  杜鹃科,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鹃形目中的一个科,叫作杜鹃科。杜鹃科,全世界计有40属139种。中国境内已知有7属25种。


  杜鹃科,下属又可划分为杜鹃亚科,鸡鹃亚科,地鹃亚科,犀鹃亚科,鸦鹃亚科和岛鹃亚科6个亚科。


  其中,人们常说的杜鹃,多指杜鹃亚科和地鹃亚科的约60种树栖种类的杜鹃鸟。


  在我国常见的杜鹃,也是古诗词中最多提及的杜鹃科中杜鹃鸟有以下几种:


  四声杜鹃,大杜鹃,中杜鹃,小杜鹃,三声杜鹃,八声杜鹃,噪鹃,鹰鹃等几种。


  这些品种的杜鹃,不仅在体型外貌颜色上差异很大,它们在叫声上更是千差万别,尤其显著,也各具特色。也可以说,杜鹃之所以在古代,在古诗词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不仅杜鹃和人们的感情生活息息相关,还有一个核心原因就是杜鹃的五花八门不同叫声。


  对杜鹃来说,听声识鸟,听杜鹃的声音来辨别是哪种杜鹃,在今天看来就意义重大了。


  可以说,也只有通过声音来辨别,才能得到古诗词中古人说的杜鹃,子规,杜宇,布谷,光棍鸟等等,它们到底是只什么鸟?


  如果通过古代文学作品所表达出来杜鹃的声音进行判断:


  在我国古代古诗词中,古代老百姓的生活中,最常见的杜鹃,有大杜鹃,四声杜鹃,八声杜鹃,噪鹃等。


  一,大杜鹃就是常说的布谷鸟。


  大杜鹃叫声属于两声一度,仔细听就像发出“布谷”的声音,所以叫作布谷或者布谷鸟。


  大杜鹃的叫声比较清新明亮,古人非常喜欢。古诗词中说的布谷鸟,就是指大杜鹃布谷鸟,不是那种叫声非常哀怨的杜鹃,这点古人是非常清晰的。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赠从弟冽》“及此桑叶绿,春蚕起中闺。日出布谷鸣,田家拥锄犁”。杜甫《洗兵马》“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都是描写四月谷雨前后,布谷鸟声声,农村农耕社会一片喜庆的气氛。


  由此可见,不能说杜鹃是属于布谷鸟,布谷鸟不是杜鹃的别称或者说俗称,布谷鸟只是特指这种唯一能发出“布谷”声音的大杜鹃。


  同时,大杜鹃的嘴角微微有一抹红色或者说黄褐色。这个细节非常重要,因为有几种杜鹃都略略的带有这样一个特征,比如四声杜鹃,八声杜鹃,噪鹃等。


  古人强调说的“杜鹃啼血”就是看到了这几种杜鹃嘴角的红色了。当然,古人强调说杜鹃啼血,也只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表达需求或者是杜鹃啼血传说中一种情感需求。


  古人不古,智慧了得,古人非常清楚,杜鹃是不会叫到吐血的程度。


  二,四声杜鹃,在我国最典型最常见的杜鹃,从古至今就广布于全国各地。


  四声杜鹃,在古诗词中,在我国古代农耕生活中,是出现最多的杜鹃鸟。每一年的春季就开始平凡地叫了起来,叫声格外响亮高昂,似乎在提醒人们可以下地种田干活啦,老百姓非常喜欢这种杜鹃。


  四声杜鹃,顾名思义,就是这种杜鹃鸟的鸣叫发出四声一度,四声一度,音似“快快布谷”或如“割麦割谷”或“光棍好苦”等。


  每隔2-3秒钟一叫,有时彻夜不停。


  四声杜鹃的叫声,听起来很神奇。


  白天辛勤的劳动人们听着是洪亮悦耳的“快快布谷”;晚上孤独的人听着就像是在叫“光棍好苦”。


  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光棍鸟就是指这种四声杜鹃了。


  三,古诗词中说的“怨鸟”,“悲鸟”等,声音哀婉凄凉,昼夜交替不停地叫,甚至叫到吐血叫到人心惶惶的杜鹃,就是噪鹃。


  噪鹃为我国常见的留鸟,古时候也非常多见。叫两声“堵啊”,“堵啊”,“堵啊”,叫声哀怨。它们通身黑色或者深灰色,公母鸟颜色略有差异。


  古代老百姓认为这种鸟不吉利,所以古诗词中说的哀怨哀伤的杜鹃,包括子规啼血杜宇典故中,多指的就是噪鹃。


  也有一种可能是鹰鹃。鹰鹃叫声也非常哀婉凄凉,昼夜不停,但是鹰鹃多喜欢居于高峻山岭林地之中,平原不常见,和老百姓生活关系不十分密切。但是常年居住在山岭里的人们,听到鹰鹃的哀婉凄凉的声音,也在情理之中。


  同样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宣城见杜鹃花》中写道:“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里的子规鸟,就是指噪鹃(鹰娟较少,不常见),“一叫一断肠”有哀怨了吧?


  同时,噪鹃,鹰鹃及八声杜鹃都非常喜欢在夜晚名叫,听起来也是一样的冷落凄凉。


  李白说“又闻子规啼夜月,空山愁”,这里的子规也许就是鹰鹃了吧。


  这里的子规肯定不是指布谷鸟了。


  明朝医学家李时珍说:“杜鹃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装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尤甚,昼夜不止,其声哀切。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惟食虫蠹,不能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则藏蛰。”,李时珍说的这种体型颜色和叫声特点的杜鹃,也是多指噪鹃或鹰鹃,也不是指大杜鹃布谷鸟。


  杜鹃,杜鹃鸟称呼的形成和历史典故:


  我们现在知道了,杜鹃是一种鸟类。但古人没有有这种认识,也还没有形成这么完整的鸟类知识体系。古人说的杜鹃就是常见的这几种杜鹃鸟。


  杜鹃,最早在记载中被称作鸠。鸠占鹊巢,这个成语典故中的鸠,就是指杜鹃。


  《夏小正·三月》中,就记载了“摄桑,委扬;……鸣鸠”。


  大约到了汉代的时候,杜鹃鸟中的大杜鹃,发出“布谷”的声音,开始有了布谷鸟的称呼,其实今天我们知道了,布谷只是杜鹃的一种。


  在关于杜鹃的传说之中,杜鹃啼血,子规啼血,望帝化身子规鸟等等典故,逐渐演变形成了子规,子鹃,杜宇,杜鹃等称呼。


  扬雄《蜀王本纪》记载:蜀地的方志《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时值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史记·蜀王本纪》:言蜀国王望帝一位叫着杜宇的人,禅位后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每到春季,杜鹃鸟叫唤人们“快快布谷!”或者是二声一度叫“布谷”,还有的是二声连续两次叫,意思是“不如归去”,也就是对亲人过来的期盼,化为杜鹃的叫声,称为子规鸟了。


  传说是丰富多彩扑朔迷离的,由于望帝的名字叫杜宇,又和哀鸣的子鹃鸟联系前来,望帝已经化身子鹃鸟,子规鸟,所以后来才有杜鹃的称呼。


  这个典故的最大作用和其历史价值,就是千百年来演绎了出,子规,子鹃,杜宇,和杜鹃的称呼。


  从现在科学的角度来说,杜鹃是一种鸟类,但“杜鹃”这一称呼在子规,杜宇之后;另外,古人说的子规,杜宇,包括古诗词中说的杜鹃,只是杜鹃科鸟类的是几个品种,代表不了杜鹃科鸟类全部。


  杜宇,子规出自典故传说,可以等同概念,都可以称为杜鹃,但是,我们不能说杜鹃是子规,杜宇的别称,不严谨;同时布谷,布谷鸟只是特指大杜鹃一种杜鹃鸟,因此更加不能说布谷鸟是杜鹃的一种别称,非常不严谨。


  最有趣的是,望帝啼鹃或者说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典故中,到底是哪种杜鹃鸟呢?


  既然是传说,重点是要看这只杜鹃发出什么样的叫声了。


  如果是两声一度“布谷”,就是大杜鹃布谷鸟;如果是二声两度连续“不如归去”,就是子规;如果是四声一度,“快快割谷”,就是四声杜鹃;如果是哀鸣不断,昼夜不分,天天“堵啊”,“堵啊”地叫,那估计就是烦人的噪鹃了。


  还有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杜鹃已比较少见了,生活中如果偶尔听到一下杜鹃的叫声,确实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在江南地区的四月谷雨前后,总是可以听到一种“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咕”的鸟叫声,此起彼伏,其实这是发情期野斑鸠的叫声,与布谷鸟或者说其他杜鹃鸟没有一点点关系。


  宋朝朱淑真在《蝶恋花》:“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古诗词中之所以如此在乎这些鸟叫。只是在四月暮春时节,春天即将过去,人们对春天的即将离去,有些依依不舍而已。


  以上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不妥立即删除。


  杜鹃是不是布谷鸟推荐文章4:极度残忍自私自利的杜鹃,使科学家甘愿为其花费毕生心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鸟类的影子无处不在。在我们民族的图腾中,有一种时常和龙相提并论的生物,那就是凤凰。凤凰也和龙一样是一种幻想中的生物,它的身上集合了多种鸟类的特点,同时还是一种“永生”的神鸟,并且管理着世界上所有的鸟类,在民间有名为《百鸟朝凤》的乐曲。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凤凰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鸟类,但其他真实的鸟儿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喜鹊、丹顶鹤、孔雀、野鸡等等,其中有一种鸟儿以它独特的的叫声闻名,那就是布谷鸟,它的叫声就是“布谷,布谷”,十分有自己的特色。


  李商隐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诗叫《锦瑟》,其中一句便是“望帝春心托杜鹃”,这背后还有一个感人的传说故事。据说古蜀国的时候,有蚕丛、鱼凫作为统治者领导人民,在他们之后的则是杜宇,传说是一个从天上降下来的人,他教会人们种植农作物,人们将他称为“望帝”,最后,他将王位让给了更加有能力的开明氏。


  在杜宇死后,他依旧放心不下蜀国的人民,化作了一只鸟儿,每到春天就在树上叫着“布谷,布谷”,提醒人们应该播种了。杜鹃鸟在中国有不少品种,我们常说的布谷鸟其实就是杜鹃的一种,因此说“望帝春心托杜鹃”没什么问题。


杜鹃对人类的影响

  整个杜鹃属的鸟类其实都有相似的习性,因此我们在这里主要讲的都是杜鹃属鸟类共同的特点。杜鹃基本上都是“肉食动物”,它们最爱的食物就是各种昆虫,而这些昆虫中有不少都对我们种植的农作物有害,所以人类十分欢迎的杜鹃,这是毫无疑问是一种农业上的益鸟。


  而且,很多害虫因为有毒,其他的鸟儿都不怎么吃,但是杜鹃却愿意吃。也正因如此,我们才将它视作明君望帝的化身,是一种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正面影响的鸟儿,因为对于人类来说,农业生产就是我们生存的命脉之一。


  在遥远的欧洲,杜鹃鸟同样代表了春天和希望,因为杜鹃是一种候鸟,在寒冷的冬季它将会去到遥远的北非,等到了春天才回来。毫无疑问,对于全人类来说,春天都代表着希望和温暖,那么带来春日阳光的杜鹃鸟,自然也是美好生灵的象征之一。


  但是,科学家们在对杜鹃的习性进行研究之后,也发现这种鸟儿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十全十美”,它对于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灵来说不仅算不得“高尚”,甚至还是一种极度残忍无情、自私自利到了极点的生物。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杜鹃鸟的“自私”特性

  尽管在人类的社会中,自私并不算一种美好的品格,但这种道德也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所决定,因为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够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但是在大自然中,自私只能够说得上是一个中性词,因为动物只有足够自私才能够在弱肉强食的大自然中存活下去。


  而且如果严格来说,人类也是“自私自利”的,只不过我们的自私自利是针对整个种族而言。但就算是在物竞天择的自然界中,杜鹃堪称是格外残忍,因为它们是一种为了自己种族延续会去破坏其他鸟类生存的动物。


  简单来说,就是杜鹃不会自己进行育儿,它会将自己的卵产在别的鸟的巢里,让别的鸟儿帮自己育儿。不仅如此,杜鹃的雏鸟还要将“养父母”的孩子杀死,只留下自己活着,可谓是“恩将仇”,极度残忍。


  而“养父母”不仅要失去自己的孩子,还要将“仇人”的孩子费心费力地养大。这种情况在整个自然界中也不算多见,因此科学家也专门对杜鹃鸟的神秘特性进行了研究,甚至有科学家甘愿花费毕生心血去研究杜鹃习性。那么,研究者最终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杜鹃鸟究竟是用什么方法去完成自己的繁殖大业的?


杜鹃的繁殖

  在自然界中,鸟类绝对算是在育儿方面最为“上心”的动物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幼鸟在学会飞行之前,基本上处在一个极度脆弱的状态里,不仅无法自己觅食,任何一种捕食者都可以杀死幼鸟,因此鸟类父母需要一边给幼鸟寻找食物,还要一边防范天敌的进攻。


  但是杜鹃却没那么“勤劳”,它们直接选择逃避哺育幼鸟的繁重工作,让别的鸟“代劳”。令人惊讶的是,杜鹃甚至连自己的巢穴都不修建。到了繁殖季节,杜鹃会凑在一起求偶、交配,然后雌鸟便开始寻找“受害者”。


  一般来说,杜鹃选择的“保姆”是体型比较小的鸟类,这样更方便之后的一系列“操作”。科学家进行研究的主要是一种名叫芦苇莺的鸟,它们主要在芦苇丛和水域附近觅食,巢穴也修建在这里。


  专家推测杜鹃之所以选择这种鸟作为“保姆”,是因为建在芦苇丛中的芦苇莺巢穴便于观察,能够知道芦苇莺成鸟什么时候离开。当观察到芦苇莺产卵并离开自己的巢之后,杜鹃就会迅速到对方的巢穴里吃掉其中一枚卵,然后在几秒钟之内产下自己的卵。


  杜鹃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自己的两项“绝活”,其中一项是准确判断“保姆”动向的能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就需要完成一系列操作,这其中如果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自己就会失去后代。尽管芦苇莺没有能力打败杜鹃,但是它们会在发现窝里的“不速之客”之后将这枚不属于自己的卵扔出去。


  因此,杜鹃的卵不仅要找准时机落在芦苇莺的巢里,大小、花色也要和芦苇莺的卵极为相似,这样才不会让鸟“保姆”看出什么异常。在做完这一系列事情后,杜鹃就会离开这里,完全不管接下来的情况了。


幼年杜鹃的策略

  你以为“鸠占鹊巢”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其实远远没有,剩下的时间才是最为关键的。一般来说,杜鹃幼鸟的孵化时间会比芦苇莺本身的卵要早,或者是处在同一时间,这样就能够让杜鹃的幼鸟能够有机会将“养父母”的孩子杀死。


  在孵化之后,体型更大的杜鹃幼鸟在力量上明显占优,而且还有特别健壮的背部。尽管连眼睛都还没有睁开,但是杜鹃幼鸟会根据自己的本能去将巢穴里其他的幼鸟全部挤出去,只剩下自己。


  杜鹃幼鸟之所以会这样做,主要是因为杜鹃本身的体型就很大,如果不是占据了“养父母”全部的喂养精力是很难长大的。在将芦苇莺本来的孩子杀死之后,杜鹃幼鸟将会越来越大,挤满整个巢穴,在学会飞行之前就是养父母体型的几倍了。那么,为什么养父母不会发现自己喂养的不是自己亲生孩子?


  这主要是因为芦苇莺不是靠着视觉来辨认自己的幼鸟,而是根据幼鸟发出的“求食”声音来辨认幼鸟,杜鹃幼鸟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芦苇莺幼鸟的声音,甚至还要更加急促,让养父母给自己提供更多的食物。


杜鹃的绝活

  这样看来,杜鹃也并不是单纯因为“懒惰”才选择让别的鸟类给自己育儿,它同样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将自己的生存之道发扬到了极致。


  谁又能说它们选择产卵的时机,将自己的大体型幼鸟藏在一枚小小的卵里,并且小鸟一出生就有杀死其他幼鸟的能力,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绝活”?只能说这些行为看起来残忍自私,但却是大自然演化出来的现象,我们并不能够用人类的道德去评价它是对是错。


  对于整个生态链来说,杜鹃的这种生存方式也并不是没有意义。尽管杀死“保姆”孩子的行为很残忍,但从客观上也控制了芦苇莺等小型鸟类的数量,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就和掠食者捕捉鸟类作为食物是一样,只不过杜鹃“顺便”将育儿的重任也交给了这些鸟而已。


  因此,人类千万不能够因为觉得杜鹃“残忍”就去阻止它们甚至是猎杀它们,因为在生物圈中这些互相竞争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不管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都不得不面对。


结语

  就算我们了解了杜鹃残忍的育儿方式,它对于人类来说依然是一种重要的益鸟,每年守护着农田的“和平”。如果没有杜鹃和其他的食虫鸟类,那么我们的农作物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伤害。


  而农药不仅对于大自然本身有害,对于我们自己也没什么好处,如果在吃的时候不将残留的农药洗净,那么这些有害化学物质就将留在我们的身体里,甚至在当时就会中毒,让自然环境保持平衡远比我们纯粹用人造的物质去杀灭昆虫更好。


  杜鹃在文化层面上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鸟,在生物学层面上也是。科学家们经过对这种鸟儿的研究,不但弄清楚了类似鸟类的繁育方式,也弄清楚了那些被寄宿的鸟类的习性,比如它们是怎么分辨自己的孩子,怎么进行喂养……


  所以,世界上没有一种事物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只要我们愿意去探究,那么就会让我们的见识更加广博,让人类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我们的文明也能够继续向前发展,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因此,我们在未来也需要保护这些美丽的鸟类,给予他们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


  杜鹃是不是布谷鸟推荐文章5:既是花,又是鸟,它的名字叫杜鹃

  它是一种特别的花,鸟咯的血染红了它;


  它是一种特别的鸟,乃古蜀国王的精魄所化。


  它映红了漫山遍野,它呼唤着“布谷”……


  既是花,也是鸟,它是什么呢?


  它是杜鹃。


  花与鸟,那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杜鹃花是一株带着古色古香意味的花朵,和一种精灵般的鸟儿同名。它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儿呢?“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芭行》有杜鹃声声啼叫,直叫到嘴里淌血;“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中同样有杜鹃鸟的传说。


  “望帝春心托杜鹃”中的望帝是古蜀国的国王杜宇,号为望帝。相传望帝主政古蜀时期(大约是西周末期),洪水为灾,民不聊生。一个名叫鳖灵的楚国人,死后尸体逆流而上,到蜀地时竟奇迹般地悠悠醒转。蜀王杜宇认为:此乃神人也!便封鳖灵为宰相,把治理洪水的重任交给了他。鳖灵不负重托,凿巫山,开三峡,除了水患。杜宇见他功高,便把帝位禅让于他,自己隐居于西山中。


  杜宇生前注意教民务农,死后仍不改其本心,他化身为鸟(望帝名为杜宇,化鸟便是杜鹃),每到春天,总要呼唤人们“布谷”“快快布谷”以提醒人们及时播种。所以杜鹃又叫“布谷鸟”;杜鹃的叫声凄婉哀伤,啼声又听似在叫“不如归去”,所以又名为“子归”。古人因见杜鹃嘴上有一块红斑,认为是哭啼而流出的鲜血。杜鹃呼唤“布谷”时,满山遍野恰都开满了鲜红的花朵,人们自然而然地把这花朵叫作杜鹃花,便有了杜鹃花的艳红是杜鹃鸟啼血染成之说。恰如唐代诗人成彦雄《杜鹃花》中所写:“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有着这样千回百转的传说,让杜鹃花超脱了普通植株的限制,成为充满深远文化底蕴、美丽意象的花。


  生于南,遍山开满映山红


  拥有上古传说的花卉肯定不会是近百年才从国外引进的洋品种了。杜鹃花,双子叶植物纲、杜鹃花科、杜鹃属的常绿灌木、落叶灌木,是中国本土花卉,基本分布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北半球温带及亚热带,主要生长在东亚及东南亚等地区。在我国西南部以横断山脉为中心的高山丘陵地带是杜鹃花主要生长局域,这里的杜鹃花成片生长,娇艳的红花漫山遍野,所以,杜鹃花又名映山红。


  映山红这个名字小伙伴们应该耳熟能详,一首革命歌曲就有“岭上开遍了映山红”的唱段。在革命战争年代,映山红是革命的花,抗争的花,不是杜鹃啼血,而是革命志士的鲜血染红了它。


  杜鹃花最早的名字却不怎么美,最早记载杜鹃花的是《神农本草经》,此书中它叫“羊踟蹰”,羊看见它想吃却不敢吃,因此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判定这种让羊犹豫不敢下口的花是有毒植株。然而,正是它的毒性却使杜鹃花有极大的药用价值。杜鹃全株皆可入药,有行气活血、补虚,治疗内伤咳嗽、肾虚耳聋,风湿等功效。


  掌上兰州·兰州晨记者 陈曙


  杜鹃是不是布谷鸟推荐搜索词:

  

  1.杜鹃是不是布谷鸟类

  

  2.杜鹃是不是布谷鸟呢

  

  3.杜鹃是不是布谷鸟的叫声

  

本文标题:杜鹃是不是布谷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