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推荐文章2:中华历史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带领80万大军征讨东晋。东晋派出大将谢石、谢玄带兵八万前去迎战。两军最后夹淝水两岸对峙。起初,苻坚很是自负,不料他登上寿阳城头,看到晋军阵营整齐,斗志激昂,并把八公山上的一草一木都看成晋军士兵,顿时大惊失色。在淝水决战的时候,秦军溃败,损失极大。苻坚仓皇逃窜,路上听见风声和鸟声也认为是追兵将至。于是后人就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比喻处在慌乱之中的人,稍有一点动静,就会惊慌失措。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推荐文章3:美欲全面封禁中国5G设备?耿爽奉送三个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痴人说梦

  【环球时-环球网道 记者 白云怡】据媒体道,美方有关人士向特朗普政府提出建议,要求在美国使用的下一代5G手机设备完全在中国境外设计和制造。有评论称,此举一旦实施,将可能重塑全球制造业,并进一步加剧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24日回应称,在全球化时代,试图通过隔绝和割裂的办法来寻求自身所谓的“绝对安全和可控”,“完全是在痴人说梦”。


  耿爽 资料图


  耿爽在当天举行的外交部记者会上批评美方部分人士称,他们一直生活在自我制造的恐慌中,“已达到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变态状态”。他表示,在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分工空前分化,社会化大生产也空前广泛。在这一状态下,试图通过隔绝割裂的办法来寻求自身所谓的“绝对安全和可控”,完全是在痴人说梦。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推荐文章4: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二)"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汉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前秦氐族政权南下侵扰东晋是福是祸?‘’淝水之战"给你答案。

  ‘’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南北朝对峙之前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八万将士击溃八十余万敌军,淝水之战也因而闻名于世。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教科书,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此战役也是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5个成语的出处。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八王之乱”,严重动摇了其统治基础。北方多个少数民族趁机大举进攻中原,司马氏政权弃北方百姓于不顾,“衣冠南渡”,偏安江南,史称“东晋”,短命的西晋随之灭亡,而中国北方则进入了最黑暗的“五胡乱华”时期。此时各少数民族在中原大地上纷纷称帝称王,建立了20多个政权,最有代表性的就有16个,史称“十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长达100多年。当时的中国北方地区成为了这些野蛮部族的狩猎场,汉族人口遭到大规模屠戮,由2000多万锐减到400万。若不是中间出了一个汉人建立的“冉魏政权”进行反击,汉人将会被灭种,华夏文明可能中断。


  公元350年,“五胡”之一的氐族苻健西入长安,占据关陇,351年自立为王,建立政权,因其地为古秦国领地,故国号秦,为与其后叛将姚苌所篡继的秦相区别,史称“前秦”。


  前秦(351年~394年)是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至大秦天王(不称皇帝)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之后 ,国力至鼎盛时期,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北并吞鲜卑 拓跋氏之代国,西方兼并前凉,远征西域,一统北方。


  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坚的南进政策,且劝苻坚不要攻击东晋王朝,因为他认为前秦的国力虽比东晋强,但由于前秦刚刚才统一北方,时机未成熟,加上东晋有长江天险。王猛死后七年,苻坚认为时机成熟,决定进击东晋,但遭朝中大臣劝阻,指出东晋由汉族人建立,受国人拥戴;而且有长江天险,不易攻下,但苻坚却不屑地回应:“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马鞭投入长江,足可把江水断流,长江天险还有什么好怕的?”成语“投鞭断流”就源于此,形容军队阵容威武,实力强大等。


  苻坚画像


  公元383年8月,苻坚发兵长安,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号称百万大军,开始大举南下,企望一统江南,完成霸业。


  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经常在会稽东山与王羲之等名流游山玩水,吟诗做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栋梁之才,有人推举他出来做官,在短暂出仕后又退隐江湖,蛰居东山。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在朝廷的多次征召之下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人们把他重新出来做官称为“ 东山再起”。后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或重新崛起。


  谢安画像


  东晋王朝任命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举荐弟弟谢石为大将,侄子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苻坚的25万先头部队在洛涧附近被晋军偷袭,被打得溃不成军,不但令秦兵士气受挫,亦令一向骄傲的苻坚信心动摇。他得知晋军正向寿阳前进,便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晋军动静。他看见对岸的晋兵,排列整齐,战船密布,心中觉得晋兵训练有素。再望向北面的八公山,山上长满无数草木,北风吹过,草木晃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即时大惊,跟苻融说道:“晋兵是一支多么强大的对手,你怎么说他们是弱旅?”后来,人们以“草木皆兵”形容人在高度紧张的时候神经过敏及疑神疑鬼。


  八公山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命令部队在淝水西岸安营扎寨,布阵列兵,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扭转战局。苻坚自认为凭借自己压倒性的优势兵力,晋军必败。于是派前秦尚书朱序前去晋军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梁州刺史。东晋太元三年(378),前秦大军进攻东晋襄阳城,当时襄阳由朱序镇守。经过8个月的相持,襄阳城破,朱序被俘,做了一名管理财政的官员——尚书。但他始终身在曹营心在汉,见到谢石、谢玄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二谢献计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军心不稳,且还在进军中,如果待其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有全部抵达,立足未稳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淝水之战形势图


  谢玄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挑战:“请贵军后退让出一块阵地,让我军渡过淝水决以胜负。贵军兵多将广,糜耗巨大,旷日持久,必不战自败。”秦军众将领都认为应坚守淝水,不能让晋军过河。须待后续大军抵达,方可与晋军决战,且一战必胜。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上岸,一半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于是秦军拔营后退。


  当秦军开始掉头时,晋军突然渡水攻击,秦军大乱。朱序和同自己一起被俘的晋军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天王被俘了!”秦军官兵不知就里,各自逃命,端的是兵败如山倒。随后晋军全力追击,前秦大将苻融战死,苻坚中箭,率领残兵拚命北逃。途中赶赴前线的秦军见天王狼狈回窜,也回头跟随逃命,人马相互践踏,伤亡惨重。当他们听到大风呼呼吹过的声音及天上飞鹤鸣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兵仍在后面穷追不舍,于是他们日夜奔逃,饥寒交迫,结果当他们回到北方时,百万大军已失去了十之七八。后人便以“风声鹤唳”形容人在受过刺激后,心灵变得脆弱不堪,一旦风吹草动都会受不了,或者亦可形容岌岌可危的处境。


  淝水之战遗址


  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捷。当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放在旁边,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忍不住问谢安:“战况如何?”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客人听了,高兴不已,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齿”的来历,后人用来形容兴奋至极。


  淝水之战前后秦晋版图变化


  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被覆灭的各少数民族政权重新崛起,或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被姚苌所杀,前秦随之灭亡,南北统一的进程又推迟了200多年。


  从现在看,当时中国北方地区胡人占统治地位,中华文明传承岌岌可危。淝水之战使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更重要的是使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大一统汉族王朝的文明传承和文化建设。


  淝水之战遗址现貌


  从某种意义上说,淝水之战是中华文化的保卫战,使在“五胡乱华”几被摧毁的华夏文明获得重新崛起的机会。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推荐文章5:跟着成语游淮南 | 品读“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背后的故事

  品读“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背后的故事


  淮南八公山 宋桂全 摄


  说起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是其中之一。可您知道“淝水之战”古战场在哪里吗?与“淝水之战”相关的成语典故有哪些?今天,记者带你一起走进“淝水之战”古战场,品读“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成语背后的故事。


  淝水之战古战场 孙景芳 摄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语出《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国,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秦王苻坚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放在眼里。可是,谁料作为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望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士气高昂,心中暗暗吃惊,又见八公山上草木摇动,以为都是埋伏的晋兵。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寿县一带进行了一场大战,史称“淝水之战”, 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秦军因战术不当,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即出于此,后世用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形容人惊慌时疑神疑鬼的样子。


  淝水之战 孙景芳 摄


  今天的寿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成语典故之城”,因历史文化厚重,文物众多,有“地下博物馆”之称。寿县古城是楚国最后的都城,是中国保存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如今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附近的八公山地质公园、八公山森林公园均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淮南市强化文旅融合发展理念,推进寿县古城保护性开发,积极创建寿州古城、八公山等5A级景区,擦亮“一山、一水、一古城”旅游名片,把文旅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建设全国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


  淮南日全媒体记者 朱庆磊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


  ▼


  点分享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推荐搜索词:

  

  1.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意思是什么

  

  2.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出处和故事

  

  3.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哪种情绪状态

  

本文标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