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平洋机甲图片推荐文章2:《环太平洋》机甲系列:切尔诺·阿尔法,双头鹰最后的堡垒

  虽然切尔诺·阿尔法(Cherno Alpha)在电影中是留存下来的四台机甲中最古老的一款,而且在香港战役中早早就被两头怪兽击毁,但是这台机甲的实力不容小觑,作为俄罗斯联邦最后的荣耀,曾经镇守西伯利亚海岸线将近10年之久。


  俄罗斯是“耶格计划”被提出时,最早投入资金进行机甲研发的国家之一,他们的机甲项目最终由涅夫斯基设计局提交的“切尔诺·阿尔法”方案中标,于2015年在海参崴组装下线。


  切尔诺(Cherno)这个名字来自斯拉夫民间传说中的黑神(切尔诺伯格),与白神对应,象征着黑夜和死亡。


动力系统

  切尔诺·阿尔法并没有采用流行的核反应堆作为自己的动力,反而采用了更为保守的“晕眩08”电力核心,这让它成了所有Mark I型机甲中,作战续航能力最差的一款。


  不过这主要源于俄罗斯人对机甲作战的独特理解,他们认为机甲只是国土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应该在强大的地面和空中火力支援下进行立体作战。所以切尔诺·阿尔法的设计思路十分独特,尤其注重防御能力,即使会牺牲一部分运动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也在所不惜。


  不过这样也带来一个好处,就是机组成员不用担心核反应堆的巨量辐射对自己身体造成的影响,早期使用核动力的机甲会对驾驶员身体造成极大伤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甲的战斗力,这个问题在Mark III型问世后才最终得以解决,但是需要在驾驶舱周围附着厚重的防辐射层。


装甲

  这就是为什么切尔诺·阿尔法有那样一个巨大而丑陋的“头部”设计,它作为整个机体最沉重的部件,相当于一块巨大的“盾牌”,用来承受怪兽的大部分功击。其“头部”外层使用聚合陶瓷等复合材料,内层则是钛镍合金,据说能够抵挡战术核武器的打击。


  电影中史塔克·本德考斯特元帅曾经将切尔诺·阿尔法称为俄国人最后的“T-90”,也是在称赞其出色的防御能力。


  切尔诺·阿尔法的“头部”被设计成抵抗怪兽打击的“沙包”,那么其驾驶舱(也称连接舱)只能下降到机体胸部位置,且用厚重的装甲保护。这虽然牺牲了一部分视野,但是也获得了极好的防护性能。


  “头部”内的巨大空间被用于存放电池和燃油。


  俄罗斯人的驾驶舱采用模拟信号设计,虽然相比起数字信号,这样的设计过于保守,且传输效率较低,但是考虑到切尔诺·阿尔法经常需要在寒冷的西伯利亚海岸线作战,模拟信号比起数字信号要更为可靠,这样的设计也就可以理解了。


  部署在阿拉斯加海岸线作战的“危险流浪者”同样也采用了模拟信号传输的驾驶舱设计,也是基于同样的考虑。


武器

  由于只是国土防御体系的一部分,作为阻挡怪兽进攻的防御型机甲,切尔诺·阿尔法的进攻手段不多,主要以近战为主,但这并不代表它不致命。


  切尔诺·阿尔法的手部放弃了复杂的五指型设计,用结构简单的扳手型手掌代替,仅仅能够进行简单的抓握动作,但是这种设计在严寒地区十分可靠且能够省下大量的维护成本。


  特别加固的手部装甲在击打对手的同时,还能通过手臂上的特斯拉线圈形成电弧脉冲,瞬间释放超过500KV的电流,往往能将怪兽打至瘫痪。另外手臂独特的伸缩式设计能够让机体在不做大幅度姿态调整的情况下持续挥拳击打,俄国人称其为“袜子里的硬币”(过去街头流氓打架时使用的一种简易武器)。


  在将对手击倒后,其头部两侧的涡轮焚化器会将内部储存的燃油以高压方式点燃喷出,将对手彻底摧毁。


  为了平衡巨大头部的重量,切尔诺·阿尔法的足部不得不设计得较为粗壮,而且俄国人还在脚踝处安装了爆炸式钢钉。在必要时它会将抱住对手,用钢钉打入地下固定住自己,让自身携带的燃油近距离焚烧对手,同时呼叫地面和空中火力用饱和打击彻底消灭怪兽,维护国境线安全。


  顺便说一句,切尔诺·阿尔法是少有的驾驶舱不配备逃生系统的机甲,一方面俄国人对自己的装甲有足够的信心,另一方面体现了毛子的死磕精神,要么你被我干掉,要么我被你干掉,撤退是不存在的。


机组

  和大部分机甲一样,切尔诺·阿尔法使用双人并列的驾驶模式,两名机组成员阿莱克斯·卡德诺夫斯基和萨沙·卡德诺夫斯卡娃是一对夫妻,在早年作为“耶格计划”候选人时在选拔阶段产生感情,两人结婚后一直配合无间。


  阿莱克斯和萨沙一直保持着“神经元桥接”(共情)时间的世界记录,长达18个小时,是有史以来桥接最为稳定的一对机组成员。在镇守西伯利亚的日子里,两人共击杀了六头怪兽,俄罗斯的东部海岸线“反怪兽墙”有长达六年的未突破记录。


  在香港战役中,切尔诺·阿尔法在面对两头IV级怪兽“尾立鼠”和“棱背龟”时不敌,胸部装甲遭到突破,阿莱克斯当场死亡,而萨沙虽然被搜救队救出,但是由于伤势严重,回到“破碎穹顶”基地后也很快去世,死前她将自己的大脑捐出用于“耶格学院”的教学。


  萨沙·卡德诺夫斯卡娃


后续型号

  俄国人其实在切尔诺·阿尔法之后还陆续开发了“伊甸园刺客”(Eden Assassin,Mark II型)和“蓝星”(Blue Star,Mark IV型)两款新型核动力机甲。其中“伊甸园刺客”在2024年同切尔诺·阿尔法一起在库页岛执行反怪兽任务时,被一头III级怪兽咬穿了驾驶舱导致两名机组成员当场死亡。


  伊甸园刺客概念图


  而“蓝星”还没来得及完工,P.P.D.C便将重心转向了“反怪兽墙项目”,机甲这种需要吞噬巨量资金的项目在俄罗斯国内也引发了不少反对声音,他们认为其广袤荒凉的西伯利亚并不是怪兽的主要攻击目标,其东部国土防御依靠“反怪兽墙”就已经足够。


  蓝星概念图


  好了,有关切尔诺·阿尔法的资料就为您总结到这里,如果您觉得还不错,点击关注我吧,我会持续为您带来这方面的内容。


  《环太平洋》完整时间线整理(长文)


  #原创##环太平洋##机甲#


  环太平洋机甲图片推荐文章3:《环太平洋》机甲系列:被用错了地方的赤红风暴

  赤红风暴(Crimson Typhoon)是香港战役中最早被击毁的机甲,当时笔者看的时候影院内就一片扼腕,作为四台机甲中最具特色和设计感的一款,赤红风暴的作战能力显然被人为降低了,可以说许多原有的设定都没有在电影中体现出来。


  赤红风暴属于中国的四代机甲,设计上算是轻装甲支援型,重量只有1700多吨(俄罗斯的切尔诺·阿尔法重达2400多吨),让一个并不擅长近战的小个子去和怪兽肉搏那不吃亏才怪。


我们先来看看几款中国的早期型号机甲

  作为西太平洋的主要大国,中国有着绵长的海岸线,并且大部分重要的经济区都位于沿海,所以中国是“耶格计划”和P.P.D.C最积极的参与方。


地平线勇士(Horizon Brave)

  “地平线勇士”是中国的第一款机甲,属于Mark I型,于2015年3月定型,其后在常州“耶格工厂”经过6个月的总装,首台机甲在9月份正式下线。中国在启动自己的机甲计划没多久,就已经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开建世界上第一座综合保障基地“破碎穹顶”。


  根据环太平洋共同防御协定,中国还需要协防从中南半岛延伸至到菲律宾群岛的一大片海域,所以将基地选在香港(中国的北方渤海湾由俄罗斯的海参崴基地协防)。


  “地平线勇士”属于重装甲防御型,重量超过2200吨,且采用了一个小型核反应堆作为动力,这让它的理论作战续航近乎无限,而且省下了大量内部空间。其肩膀上是两个巨大的炮弹形储气罐,用来储存大量液氦,这些液氦能够通过腹部的四个炮口向外喷出,将怪兽的肢体冰封后击杀,最大程度地减少怪兽蓝血造成的污染。


  “地平线勇士”在设计之初便被寄予厚望,由于中国协防范围还包括大片东南亚地区,所以该型机甲的设计和生产也得到了菲律宾和新加坡这些国家的注资,再加上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地平线勇士”原计划生产两台,实际却生产了四台,是整个“耶格计划”中数量最多的量产型号。


  四台“地平线勇士”陆续被部署在香港基地,除一号验证机用作“耶格学员”的实操训练之外,其余三台机甲都曾被派往不同区域执行任务且都取得了不俗战果。


  到了2021年,“地平线勇士”二号机和四号机分别在新加坡和马尼拉作战时被摧毁至不可修复状态。三号机在2023年前往秘鲁首都利马的“破碎穹顶基地”支援时,被一头III级怪兽摧毁。


  利马基地


“少林小子”(Shaolin Rogue)

  “芹泽分级”出现后,中国很快开始加紧研发下一代机甲,而且“地平线勇士”在作战时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也急需在下一代机甲中得到改进。军方发现机甲与怪兽的作战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两个小时,而且双人“神经元桥接”(共情)的时间也一般在3至4个小时便会到达极限,再加上反应堆的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所以原先使用的核动力方案被放弃,转而采用传统化学能。


  “少林小子”作为一款Mark III综合型机甲属于“地平线勇士”的远程火力补充,它搭载了当时刚刚研发成功的IB-20电浆炮,能够在击伤怪兽的同时蒸发一部分体内的蓝血。


  该型机甲在2017年下线,只生产了一台便被后续型号“赤红风暴”代替,2023年在上海崇明岛遭到怪兽摧毁。


  “少林小子”概念图


“赤红风暴”(Crimson Typhoon)

  2017年中国定型了自己的Mark IV型机甲方案“赤红风暴”,于2018年8月在常州“耶格工厂”总装下线。它在“少林小子”的设计思路上作了一些改进,增加了部分近战能力,不过本质上还是“地平线勇士”作为“肉盾”挡住怪兽进攻后的远程支援型。


驾驶舱和机组

  “赤红风暴”最出彩的设计便是其“矩阵式三人神经元链路”,能够稳定桥接三个大脑,让机体执行更为复杂的规避动作。


  “赤红风暴”驾驶舱


  驾驶舱被部署在机甲的“头部”位置,采用大独眼造型,具有生物识别功能。颈部的咬合器十分灵活,能够让驾驶舱实现360度旋转,但是这样的设计突出了机甲的灵活性优势,却带来一个致命缺陷,头部严重缺乏防护,无法对机组成员提供有效的保护。


  “赤红风暴”的机组成员是魏氏兄弟三人,他们早年都是香港街头的古惑仔。2014年第一头怪兽出现在东南亚开始,他们便加入了当地的民兵组织帮助正规军抵抗怪兽入侵。2015年魏氏兄弟被选入香港战区的“耶格学院”成为储备驾驶员,2018年正式成为“赤红风暴”的机组,直至2025年在香港战役全部战死,期间三人驾驶“赤红风暴”击杀了7头怪兽,是全世界机甲当中第二高的击杀记录。


战斗能力

  作为轻型机甲,“赤红风暴”的护甲只能算是中下水平,不过它的机体全部用钛合金打造,整体强度不错,所以能施展后空翻这种动作。


  “赤红风暴”最为突出的是它的进攻手段,左侧的机械臂是一门IB-22多瓣叶电浆炮(原始剧本的设定,但是到了电影中被改成了隐藏式的雷云电锯);右侧则是两条机械臂,配备了雷云电锯,用作近战时的自卫。


  IB-22多瓣叶电浆炮


  三条手臂的设计再配合全战场感知度的驾驶舱,让“赤红风暴”成为一款既能提供远程大火力支援,也能在近战保护自己全身而退的机甲,如果在防御型机甲“地平线勇士”的配合下,必然能取得不错的战果。


  “赤红风暴”


  随着联合国削减了P.P.D.C和“耶格计划”的资金,各国的机甲逐渐无以为继,鼎盛时期保有六台机甲的香港“破碎穹顶基地”也独木难支,只能将这支机甲部队拆分开来协防不同的区域。随着那几台“地平线勇士”相继被消耗掉,剩下的“赤红风暴”无法构成有效的作战体系,被击毁也是迟早的事情。


  好了,有关赤红风暴的资料就为您总结到这里,如果您觉得还不错,点击关注我吧,我会持续为您带来这方面的内容。


  《环太平洋》机甲系列:切尔诺·阿尔法,双头鹰最后的堡垒


  《环太平洋》完整时间线整理(长文)


  #机甲##原创##环太平洋#


  环太平洋机甲图片推荐文章4:《环太平洋2》新机甲与怪兽科普,全网最全,机甲、怪兽迷请入!

  《环太平洋:雷霆再起》上映6天,票房节节攀升的同时,评分却降到了5.8。虽然它可能不是第一部《环太》迷们心中所期盼的续集,但机甲和怪兽的搏斗场面依然让人心潮澎湃。


  

  想来现在大部分影迷应该都已经看过电影了,那么,是时候来一波新机甲和怪兽的科普了。请还没看的朋友迅速撤离,因为以下将是全程剧透!


  

  剧透预警!!!


  注:以下内容均来自电影和网络资料,并未参考《环太平洋:雷霆再起》的前传小说《Pacific Rim Uprising: Ascension》。


  历史背景


  2025年,人类艰难地战胜了在外星人“先驱”控制下入侵地球的开菊兽,摧毁了它们进入地球的虫洞,虽然代价惨烈,牺牲了所有机甲和大部分机甲战士,但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换来了难得的和平。


  然而机甲计划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在和平年代,人类依然在研发新一代机甲,速度、力量、武器装备较之从前都有很大提升,同时机身更轻,护甲却更坚硬。


  

  PPDC中国莫玉兰基地


  只是机甲不再有国别之分,而是作为由环太平洋联合军防部队(PPDC)统一管理的一支全球化的武装防御力量,守卫环太平洋地区的城市。


  PPDC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中一条便是所有机甲必须记录在册,私人不允许私自建造机甲。


  

  十年过去,森麻子(菊地凛子饰)已从机甲驾驶员成长为PPDC的秘书长


  然而出于对机甲的迷恋或对怪兽的余悸,违反者还是大有人在。他们从机甲废弃场偷取废铁、零件、以及还能运作的武器来组装自己的机甲,黑市也应运而生。当然,被抓到就必须接受惩罚。


  此外,PPDC也组建了机甲学院,向全世界招募优秀学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中国的莫玉兰训练基地。由于新机甲依然需要双人通感操作,驾驶员越年轻,他们之间越容易建立稳定的神经连接,因此学员也越来越年轻化。


  

  除了PPDC生产的机甲,中国的军事供应商邵氏工业也在自主研发可远程操控的无人机甲并积极申请使用许可证,试图以无人机甲取代现有的人工操作机甲。


  

  邵氏总裁邵丽雯(景甜饰)


  与此同时,Anteverse星球的“先驱”也没闲着,它们研制的怪兽也在进化,发展出更庞大的身躯和更变态的技能。


  

  纽特博士(查理·戴饰)离开了PPDC,加入了邵氏


  2035年,先驱通过精神感应控制了曾与它们通感的纽特博士,让他成为它们的人类内应。而纽特则利用自己在邵氏的职务便利,先是造出机甲狂怒黑曜石到悉尼攻击PPDC总部,后又支配了大量无人机甲突袭莫玉兰基地并打开环太平洋各地的虫洞。


  

  无人机甲企图打开海底虫洞


  在邵氏总裁邵丽雯的及时阻止下,虫洞全部关闭,但还是有三只怪兽进入了地球。它们向着日本的活火山富士山进发,目的是利用它们的血液触发富士山喷发,进而引起整个环太平洋火山带的爆发,释放出地心的有毒元素,把地球污染成适合先驱居住的环境,然后先驱将登陆地球,成为殖民者。


  

  三只怪兽入侵东京


  在邵丽雯的帮助下,莫玉兰基地的四台机甲被修复,迅速前往东京,投入到消灭怪兽的战斗中去。


  机甲篇


  

  注:以下仅罗列《环太平洋:雷霆再起》中出现的主要机甲,并非上图所有机甲。


  复仇流浪者(Gipsy Avenger)


  

  昵称:英勇美人


  驾驶员:杰克·潘特考斯特,奈特·兰伯特,阿玛拉·纳玛尼


  所属基地:中国莫玉兰基地


  启动日期:2034年1月12日


  机型:六代机


  高度:81.8米


  重量:2004吨


  武器与装备:双涡轮动力核,引力弹弓,肘击火箭2.0,链剑2.0,等离子加农炮2.0,等离子双链锯,敏捷升级,冲刺速度升级


  速度:8


  力量:9


  防御:8


  杀怪数量:1


  复仇流浪者是危险流浪者的升级版,也是六代战队的统领者。它继承了危险流浪者的外形、动力系统、武器和招牌动作,而且比它的前辈更灵活。


  

  胸前由单涡轮改为双涡轮核能驱动器,其产生的电能足够芝加哥使用一年。链剑升级为2.0版,一甩就展开,亮剑速度大大提高。等离子加农炮和肘击火箭也升级为2.0版。


  

  在西伯利亚与狂怒黑曜石的对战中,复仇流浪者的链剑被切断,后装上了狂怒黑曜石的等离子双链锯作为武器。


  引力弹弓是新加入的武器,从流浪者右手腕处可以伸出引力索,吸住汽车或建筑物掷向怪兽。


  

  

  复仇流浪者最初由机甲学院的教官杰克·潘特考斯特与奈特·兰伯特共同驾驶,在东京与超级怪兽一役中,奈特受伤,原本驾驶凤凰游击士的新学员阿玛拉·纳玛尼在自己的机甲被毁后毅然跳上流浪者,顶替奈特继续战斗。


  

  杰克(约翰·博耶加饰)与阿玛拉(卡莉·史派妮饰)


  复仇流浪者也是该战役中唯一战斗到最后的机甲。它最终化身“一道从天而降的掌法”与超级怪兽同归于尽,杰克和阿玛拉提前进入逃生舱弹出机甲,得以存活。


  

  军刀雅典娜(Saber Athena)


  

  昵称:沉默剑客


  驾驶员:良一,雷娜塔


  所属基地:中国莫玉兰基地


  启动日期:2033年12月20日


  机型:六代机


  高度:76.8米


  重量:1628吨


  武器与装备:背部离子双刃剑,N-16离子炮,X-411超级金属机身,RG-28四肢加速器


  速度:10


  力量:8


  防御:5


  它是有史以来线条最明快、造型最优美的机甲,也是战队中体重最轻、动作最灵敏、速度最快的一台机甲。


  

  武器主要是两把剑,在战斗中可以灵活地合为一把大剑。


  

  军刀雅典娜的原驾驶员不详。在莫玉兰基地被无人机甲破坏时,除了杰克和奈特,其余机甲驾驶员均有伤亡,因此除复仇流浪者外,其余机甲均由新学员操控。


  东京一役,军刀雅典娜最初与怪兽“白蛇”单挑。但当怪兽三合一为超级怪兽后,四台机甲均严重受创。雅典娜跃上怪兽头顶成功刺穿它的其中一个次级大脑,却不幸被怪兽的尾巴腰斩,上身被甩在一栋建筑上,失去战斗力。万幸是驾驶员无生命危险。


  

  雅典娜身手矫健


  凤凰游击士(Bracer Phoenix)


  

  昵称:上海护盾


  驾驶员:阿玛拉·纳玛尼,欧阳津海,维柯


  所属基地:中国莫玉兰基地


  启动日期:2025年11月1日


  机型:五代机


  高度:70.7米


  重量:2128吨


  武器与装备:M-19晨星落锤,旋涡磁轨炮,反怪兽导弹发射器


  速度:3


  力量:9


  防御:10


  凤凰游击士是六代战队里唯一的五代机,也是唯一的三人机,和第一部的俄罗斯机甲切尔诺阿尔法一样,属于重型机甲,抗击打能力强。


  

  M-19晨星原本是另一台机甲泰坦救世主的武器,但泰坦救世主在无人机甲突袭莫玉兰基地时被毁,这颗巨型狼牙球就被安在了凤凰游击士的手上,成为了它的标志性武器。


  

  凤凰游击士的胸部有个炮台,三位驾驶员中位置靠后的一位(维柯)可以垂直落入炮台,发射旋涡磁轨炮,威力惊人。


  

  不仅如此,炮口还能从胸前转移到背后,攻击后方敌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