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折挺进大别山
大转折挺进大别山推荐文章1:红色走读 | 王大湾会议: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大转折
王大湾会议会址纪念馆
出奇制胜思刘帅 神机妙算仰邓公
1947年秋,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和浴血奋战,胜利渡过淮河到达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地区光山境内。
进入大别山后,开始有几仗打得不够理想,主要因为处于无后方作战,缺乏重型火炮,加上北方籍战士对山地、水田作战不习惯,水土不服吃不惯大米,出现了叫苦、埋怨等右倾情绪,影响了战斗力和军民关系。
当时敌军上百万人,已将我军十万余人团团包围,如果再不打胜仗、打开局面,我军处境将十分危险。
在这个紧要关头,9月27日至29日,刘邓首长和中原局及野战军总部在光山砖桥镇的文氏祠堂召开了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史称“王大湾会议”。
大转折挺进大别山推荐文章2:大转折—如何评价1947年挺进大别山
1947年夏,中国内战硝烟弥漫。国民党军队如猛虎下山,共产党却选择了一步险棋 - 挺进大别山。12万精锐将士,冒险深入敌后,命运未卜。这一壮举,究竟是绝处逢生的妙计,还是自取灭亡的死路?让我们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迷雾。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国共内战如火如荼,双方你来我往,战火席卷大半个中国。共产党虽有根据地作为依托,但形势岌岌可危。延安失守,陕北岌岌可危。东北战事胶着,华东被压缩在沂蒙山区。中原部队艰难维系,华北力量羸弱。更要命的是,国民党采取了釜底抽薪的策略,大肆破坏共产党根据地。苛捐杂税、还乡团肆虐,农村凋敝,民不聊生。这情形,不免让人想起十多年前中央苏区的覆灭。
形势危急,共产党高层绞尽脑汁。继续死守内线,迟早会被蚕食殆尽。可若贸然出击,又恐怕有全军覆没之虞。正当举棋不定之际,毛泽东拍案而起:"必须打到外线去!"此言一出,众人哗然。这可是要抛家舍业、深入虎穴啊!但细想之下,众人又不得不承认此计可行。
首先,继续龟缩已无出路。国民党的"围剿"步步紧逼,再不突围,内线就要崩溃。其次,正规化作战已成必然。游击战术虽曾立下赫赫战功,但面对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已显得力不从心。最后,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打破僵局。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
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应运而生:集结精锐,千里跃进,直捣大别山。这个计划,可谓惊世骇俗。要知道,大别山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是国民党的统治腹地。12万大军贸然深入,无异于自投罗网。但正是这种出其不意,反而可能创造奇迹。
计划虽定,但谁来执行?这可不是请客吃饭,而是要把12万将士的性命押上赌桌。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正忙于陕北,陈毅的华东野战军被数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聂荣臻的华北军区实力不济,李先念部已是残兵游勇。最后,目光落在了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身上。
这支部队,可谓是共产党的王牌之师。此前在上党战役中一举歼敌5万余,威名赫赫。但这次任务的难度,远非上党可比。无后方、无补给、无援军,简直就是一场九死一生的豪赌。
邓小平闻讯,沉默良久。作为政委,他深知此行凶险。但作为一名革命者,他又深感责任重大。最终,他一锤定音:"去!"刘伯承也表示赞同。就这样,这支铁血之师,毅然踏上了这条不归路。
1947年6月30日,大军开拔。12万将士,悄无声息地穿过封锁线,向大别山挺进。路上,他们要面对重重考验。首先是补给问题。没有后方支援,只能就地筹粮。这对一支十几万人的大军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其次是敌情不明。大别山是国民党的地盘,敌军布防如何,民心向背ra sao,全是未知数。最后是指挥难题。如此大规模的行动,稍有差池就可能全军覆没。
一路上,困难接踵而至。粮草匮乏,将士们只能忍饥挨饿。敌军围追堵截,几次险些暴露行踪。内部矛盾也时有发生,有人对这种冒险行为颇有微词。但在刘邓的铁腕统御下,大军依然保持着惊人的纪律性。
终于,在历经千辛万苦后,大军抵达大别山。然而,等待他们的并非胜利的曙光,而是更加惨烈的考验。国民党很快察觉到了共产党的意图,立即调集重兵围剿。一时间,枪林弹雨,炮火连天。
刘邓统帅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这陌生的环境中立足?如何与当地民众建立联系?如何应对国民党的疯狂进攻?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生死存亡。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邓小平力挽狂澜。他一方面坚持军事进攻,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群众工作。白天指挥作战,晚上深入农村宣传。他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我们是来解放你们的,不是来祸害你们的。""帮助我们,就是帮助你们自己。"渐渐地,当地群众开始对这支来历不明的军队产生好感。
与此同时,刘伯承也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面对国民党的重兵围剿,他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有时集中兵力,给予敌人重创;有时分散游击,消耗敌人实力。敌军虽然占据优势,却总是扑空。
然而,形势依然岌岌可危。补给线被切断,弹药粮草日渐匮乏。伤员越来越多,但没有足够的医疗条件。更要命的是,国民党调来了精锐空军,开始对共产党阵地进行狂轰滥炸。
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刘邓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分兵出击。他们将12万大军一分为三:一部继续在大别山周旋,吸引敌人注意;一部向西佯攻,威胁武汉;最后一部则悄然北上,直指中原。
这个决定无异于火中取栗。分兵意味着实力被进一步削弱,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但正是这种出其不意的举动,彻底打乱了国民党的部署。
国民党一时间不知所措。是继续围剿大别山?还是增援武汉?亦或是回防中原?就在他们犹豫不决之际,共产党各路人马已如鱼得水,纷纷站稳了脚跟。
这一仗,可谓惊心动魄。共产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过半,重火力尽失。但他们获得的收益,却是无法估量的。首先,他们成功打开了局面,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困境。其次,他们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为后续作战奠定了基础。最后,他们彻底打乱了国民党的部署,为其他战场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大别山之战,堪称一场伟大的战略转折。共产党由此实现了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这一仗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格局。此后,共产党在大别山、山东、西安形成了品字形的战略态势,如同两把大铁钳,让国民党处处挨打。
国民党虽然在兵力和火力上仍占优势,但已失去了战略主动权。他们不得不龟缩在重要据点,丧失了机动作战的能力。面对共产党的运动战,他们显得束手无策。
然而,胜利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代价。12万大军,伤亡过半。幸存者也大多带伤,实力大损。更重要的是,这种孤军深入的战术虽然取得了成功,但风险实在太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
大别山之战,无疑是一场惊世骇俗的军事行动。它既展现了共产党领导人的战略眼光,也体现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当年不可一世的国民党,最终还是败走台湾。而那些在大别山浴血奋战的将士,有的功成名就,有的默默无闻,更有甚者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饱受磨难。
细想之下,不禁令人唏嘘。那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当初共产党没有选择挺进大别山,历史会不会改写?这场看似冒险的行动,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先见之明?留给大家思考。
大转折挺进大别山推荐文章3:大转折[下]挺进大别山-兵器工业出版社1999 解放战争电影连画[上]
本文标题:大转折挺进大别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