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推荐理由
伊索寓言推荐理由推荐文章1:好书推荐 | 《伊索寓言》:世界儿童共读共享的经典
口渴的乌鸦、与乌龟赛跑的兔子、吃不到葡萄的狐狸、喜欢喊“狼来了”的放羊娃……小读者们是不是对这些角色十分熟悉呢?
你能说出这些角色属于哪个寓言故事吗?其实这些熟悉的寓言故事都出自《伊索寓言》这本寓言集。相传这本寓言集是一个名为伊索的寓言作家所写的,但后来人们又将印度和阿拉伯流传下来的一些民间故事加入《伊索寓言》中,于是,这本寓言集流传到现在,成了一部汇集大众智慧的寓言集。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少部分以人或神为主,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通常在结尾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它们篇幅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上成就很高,对后代影响极大,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刺喻人的故事。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兔子和乌龟》《放羊娃和狼》《老农夫和他的儿子们》和《蚊子和狮子》等已成为了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
阅读《伊索寓言》,你会发现书里出现得比较多的是狐狸。在大家的印象中,狐狸就是“狡猾”的化身,这在《伊索寓言》中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比如《狐狸和乌鸦》中,狐狸只是略施小计就得到乌鸦口中的肉;而《丢了尾巴的狐狸》,则是一只狐狸识破了另外一只狐狸的诡计。
除了狡猾,《伊索寓言》中的狐狸也会以“智者”的形象出现,许多道理是通过狐狸的口说出来的。比如在《狐狸和面具》的故事中,当狐狸看到演员家中一个十分好看的面具时,它会明确说出“多么精美的人头啊!可惜它没长脑子,一点价值也没有”这种一语中的的话。书中的狐狸不局限于狡诈这一形象,而是丰富的、立体的。小读者们不妨翻开书看看,在书中的其他寓言故事里,狐狸还会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与狐狸这一形象相反的则是驴,它在《伊索寓言》中往往给读者一种蠢笨、无知的印象。如《驴子和巴儿狗》以及《驴子和蚱蜢》中的驴子,盲目地模仿别人的行为,结果赔上了自己的性命。但驴子的形象在书中并非一成不变,在《驴子和狼》的故事中,驴子为了不被狼吃掉,在危急之际随机应变,利用巧计,最终“脱离狼口”。在一些关于驴子的寓言故事中,驴子也会说出某些有道理的话。那么,也请小读者来看看,驴子的形象在书里还会有哪些变化吧。
除了上面所说的狐狸和驴,《伊索寓言》中还有许多动物:狼、羊、狮子、鹰、马……这些动物在寓言里一般都有特定的形象特征,往往代表着某一人类群体。像狼和狮子,一般代表着统治者或强者;而羊和马这类动物,则代表着平民百姓或弱者。
小读者们在阅读时会发现,《伊索寓言》中每篇寓言都十分短小,而且语言幽默。在每篇寓言故事之后还有一句简单的道理,对故事中的教训进行总结。这些道理教会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辨别好坏,如何抵御邪念与贪欲。或许很多道理,小读者们现在不一定能马上理解,但随着时光的飞逝,身心逐渐成长,见识逐渐增加,《伊索寓言》中的道理总有一天会在你内心得到共鸣。
这本书不仅适合孩子阅读,也适合大人阅读。或者一家人在灯下阅读之时,父母和孩子对同一个故事会有不同的理解。而这就是《伊索寓言》的趣味所在!
《伊索寓言》对后世的影响
作为一本教会人们为人处世的生活教科书,《伊索寓言》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它那浅显易懂的道理不仅是向孩子们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也让成年人爱不释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启迪。17世纪的法国人拉·封丹和 19世纪初的俄国人克雷洛夫的寓言创作,都深受《伊索寓言》的启发和影响。如拉·封丹的《龟兔赛跑》、克雷洛夫的《狐狸和葡萄》等都直接采用《伊索寓言》中的题材。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人在他们的论著中,也曾引用《伊索寓言》中的故事,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
简介
伊索 (约公元前620-公元前560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可能是埃塞俄比亚人,后做过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并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伊索环游世界,为人们讲述他的极富哲理的寓言故事,他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在古希腊已是人尽皆知的了,当时的古希腊寓言都归在他的名下,他创作的寓言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
名家解读
《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伊索寓言》与中国寓言的区别:
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
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
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
——钱钟书
《伊索寓言》与中国寓言的区别
《伊索寓言》是民间传播的寓言,于百姓;中国寓言则大多是于诸子百家的经典。前者以讽刺的手法告诉人们道理,而且方式比较直白;后者从正面告诉人们真理,表达的内容比较含蓄。前者的用语都通俗易懂;后者的用语比较深奥古朴。前者都是单篇呈现,而且篇幅短小简洁;后者多为文章中用来说理的一部分。前者大部分是拟人化的动物寓言,少部分以普通人或神为主人公;后者则是大部分以人作为主人公,少部分是拟人化的动物。
出自《伊索寓言》的谚语
兔子睡懒觉,乌龟跑赢了。
——《兔子和乌龟》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狐狸和葡萄》
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鹰和夜莺》
鸡蛋未孵出,先别数小鸡。
——《挤奶姑娘和她的奶桶》
面目易改,本性难移。
——《猫和维纳斯》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狼和小羊》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杀人凶手》
谁去给猫系铃铛?(谁愿意为大家冒险?)
——《老鼠开大会》
欣赏故事
-END-
文章于木头马图书公众号,想看更多的文章请关注木头马图书公众号。
伊索寓言推荐理由推荐文章2:从古希腊到启蒙运动 被不断演绎的《伊索寓言》
:王立新(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寓言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历经上千年的发展,文字由简到繁,表达从叙事到抒情,是与现实共鸣的产物,是经验、理性与智慧的结晶。《伊索寓言》发端于古希腊,对欧洲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相同的题材被演绎成许多不同的作品。
1、下层平民和奴隶思想感情的直接体现
伊索生活在约2600年前的古希腊,有关他的确切文献资料非常少。据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载,伊索曾是萨摩斯的一名奴隶。阿里斯托芬在《马蜂》中写道:“德尔斐人控告伊索——偷了神的酒杯。”伊索奉吕底亚国王之命,为德尔斐人发钱,其间他与德尔斐人发生争吵,德尔斐人便诬告他,并将他处死。德尔斐位于希腊半岛,吕底亚位于小亚细亚,两地分处爱琴海的西部和东部。
委拉斯凯兹绘画作品《伊索》 资料图片
伊索生活的萨摩斯岛位于爱琴海东部,隔米卡勒海峡与小亚细亚相望,最近距离1.6公里。作为海上航线交会点,萨摩斯与亚洲、欧洲、非洲均有贸易往来,造船业发达,海军强大。《伊索寓言》中“造船厂”“海角”“乘船出海”等词语频频出现,这和萨摩斯的地理位置、社会生活有必然联系。
伊索生活的“古风时代”,古希腊正值奴隶制城邦形成时期,共有城邦200多个。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出:“希腊分为许多独立的小国家,每个国家都包括一个城市及其附近的农业区。”所以,古希腊城邦具有国家性质。彼时,手工业已与农业分离,城市中的手工业者依靠自身技术形成独立行业。根据《伊索寓言》的描述,造船厂有工匠,漂布人把布匹漂白,锉刀是铁匠的常用工具,雕像者制作雕像并开店销售,陶工制作陶器需把坯子晒干,鞣皮匠加工、处理动物皮毛时会散发出臭气……各个城市一片忙碌,庸医、小偷、浪子也混迹其中。在农村,农夫拉犁,用鹤嘴锄挖地,他们种植大麦、小麦、葡萄等作物。大麦做成的大麦饼是官员公餐时的常规饭食,而小麦面包片则仅在节日食用。另外,天文学家、运动员、弹唱人、哭丧女也都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古希腊的社会生活通过《伊索寓言》在我们面前生动呈现。
寓言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鸽子扔给就要落水而亡的蚂蚁一根树枝,蚂蚁得救了。当鸽子就要被捕鸟人捕捉时,蚂蚁在捕鸟人脚上咬了一口,捕鸟人由于疼痛扔了捕鸟工具,鸽子因而得救。“以恩恩”“善有善”得到了有形的诠释。一句“说说容易做起来难”给人的印象不够直观,伊索借用小蟹和母蟹的对话阐明道理:螃蟹妈妈要求孩子直着走,自己却只会横着走。把“说”与“做”之间的关系具体化、生活化,家长式的作风及后果得以呈现。
伊索的地位反映在《伊索寓言》中,成为下层平民和奴隶思想感情的直接体现。通过驴和马在战争中的不同经历,伊索告诫读者:不应羡慕权贵,要安于贫贱。而通过鹅和鹤的不同命运,伊索希望人们明白:在城市毁灭时,富人被财产拖累,留在城里,会沦为奴隶;穷人因为一无所有,可以轻松离开。这些寓言在当时具有一定安抚人心的意义。
2、没有老虎的“动物大聚会”
《伊索寓言》成书于公元一世纪,是后人在伊索创作的基础上把古希腊民间口头流传的寓言集合而成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由罗念生等人翻译的《伊索寓言》,共收录寓言330篇,《龟兔赛跑》《农夫和蛇》《乌鸦与狐狸》等著名的寓言故事均出自其中。书中狐狸出现在42篇寓言里,是全书故事最多的动物。他是鹰面前的弱智,也是被关起来的狮子面前的强者;他嫉妒受欢迎的猴子,也嘲讽胆小的猎狗;他算计狼和山羊,也善于从驴的灾难和自身的失败中学习;他还会把摘不到的葡萄说成酸葡萄,以此自我安慰。在《伊索寓言》中,狐狸称得上机敏聪慧、狡黠多变。
《伊索寓言》多以动物为中心,用拟人的手法进行创作,包括燕子鸽子蝙蝠,鲸鱼海豚河狸,骡子骆驼大象,鸡猫猪狗马牛羊……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和家里养的,有近百种动物。平时人们讨厌的动物也被《伊索寓言》赋予了新的形象:蚊子向狮子挑战,“你并不比我强”;苍蝇为自己的贪图享乐而反思;屎壳郎见义勇为,敢于向鹰实施复。
《伊索寓言》可谓动物大聚会,然而其中却不见老虎的影踪。依据科学研究,距今200多万年前,生活在中国河南渑池兰沟的古中华虎,可能是虎的祖先。随着种群不断繁衍,虎向四面八方迁移,寻找新的栖息地和水源。其中一支到达了亚洲西部,被称为波斯虎或里海虎(1980年最后一只里海虎死亡)。从名称上可以看出虎已经到了亚、欧两洲的交界地带,但它最终并未到达欧洲,因此伊索没有见过老虎。
1485年意大利文版《伊索寓言》 资料图片
3、了解古希腊的一扇窗
《伊索寓言》以创的生活时代为背景,是人们了解古希腊的一扇窗。《黑人》一篇中,“有人买了一个黑人”,几个字就把读者带到《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美国,奴隶拍卖市场戴着手铐、脚镣的黑人被奴隶贩子扳开嘴摸牙齿,扳开手掌查看,人像动物一样被合法买卖。不知道古希腊这个黑人是否也经历了妻离子散的厄运,但他肯定遭受了背井离乡的痛苦。
《狐狸与鳄鱼》中,鳄鱼向狐狸吹嘘高贵的家世,说他的祖辈当过体育场场长,这是个了不起的职位。在古希腊,根据财产,公民被分为四等,无产者为第四等,贵族和富人被分为第一至第三等,他们是少数,但享有尊荣,可以分配官职。体育场场长是一个国家的公益职位,没有薪酬,需要担任者付出金钱、投入精力,凭借自身财力开办体育场并自行管理,代表国家举办诸如五项竞技赛等赛会。富有且热爱公益的人才能享有荣耀。难怪鳄鱼要编造祖先的荣光,可惜他只能以谎言满足一下虚荣心。
通过《狐狸和面具》,读者了解到古希腊的悲剧演员演出时要戴面具。相传在西方,面具是演员忒斯庇斯首先使用的。面具以轻质木料或麻布等制作,可以绘成恐惧、愤怒、仇恨等表情,同时,还表明角色的年龄、性别等,以利于观众了解人物、理解剧情。但是,面具尤其是金属或木制面具,不利于表演者面部表情及内心活动的传达,限制了表演,从而影响艺术效果,面部化妆的优势便显示出来。
从面具到面部化妆历经了漫长的过程。16世纪末英国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中,魔鬼一角戴着面具表演。18世纪德意志戏剧中的丑角戴假发,蓄胡须,画着粗重的眉毛……面具的应用从古希腊开始,持续了上千年,才被面部化妆部分取代,这一点从中国戏剧的发展中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张衡在《西京赋》中描绘了汉时京城长安的文化活动:“总会仙倡,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戴着假面具的白虎、青龙或弹奏或吹奏,鼓声笛声此起彼伏,读者身临其境,和众神相聚、与熊豹共舞。唐朝时,面部化妆已在宫廷出现,诗人王建的《宫词》使我们看到涂面化妆的运用:“舞来汗湿罗衣彻,楼上人扶下玉梯。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银泥。”化妆用的白色脂、粉仿佛散发着幽香,唐代面部化妆的唯美已历历在目。但由于古代交通、技术等原因,三四百年后,面部化妆对于元朝农民还是陌生的。杜仁杰的散曲《庄家不识构阑》为我们勾勒出元代的面部化妆。一位庄稼人讲述自己初次进城看戏的起因、经过。有关演员的脸部化妆,作品写道:“一个女孩儿转了几遭,不多时引出一伙。中间里一个央人货,裹着枚皂头巾顶门上插一管笔,满脸石灰更着些黑道儿抹。知他待是如何过?浑身上下,则穿领花布直裰。”庄稼人因为第一次看戏,错把演员头上的簪子当作一管笔,面部化妆被误解为白石灰上添些黑道儿。黑白用色配以花布长袍,反映出古人的审美情趣,即使在今天也相当时尚。
4、对欧洲寓言的影响
《伊索寓言》作为古希腊文学的组成部分,在思想性、文学性上都具有首创的性质,对后世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大鸦和狐狸》一篇中,狐狸想得到大鸦抢到的肉,便“夸大鸦高大、漂亮,说他最适于做鸟类的王,要是他能发出声音,那就毫无疑问了。大鸦想表明他能发出声音,便放开肉,大叫起来。狐狸跑上去,抢到那块肉……”寓言简洁、质朴,阐述了深刻的道理。《大鸦和狐狸》在欧洲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产生了不同版本,这些版本是对《伊索寓言》的发展与创新。
拉封丹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的诗人,以寓言闻名。古典主义文学在创作上提倡师法古人,模仿古典。拉封丹的《乌鸦和狐狸》中,乌鸦嘴里衔着一块奶酪,狐狸见了,甜言蜜语:“早上好,乌鸦先生。说实话,你长得太英俊了。如果你那亮丽的外表能够配上美妙的歌声,那你就是百鸟之王。”拉封丹在效法《伊索寓言》的同时,把原作品中的肉换成奶酪,还用歌声营造出艺术氛围,突出法国特色。
莱辛是18世纪德国启蒙文学的剧作家、戏剧评论家。莱辛的散文体寓言第二卷《乌鸦和狐狸》中,伊索和拉封丹笔下泛泛的一棵树被莱辛具体为檞树。檞树常出现在俄罗斯诗歌中——19岁的普希金写道:“在迷人的檞树林的浓荫下,我是缪斯的孤独的恋人,我亲眼看到檞树林的令人难忘的年青的欢欣。”檞树在中国则出现在史书中,如《左传》《汉书》,指的是一种松树。
莱辛笔下巧舌如簧的狐狸照样骗到了肉,然而,因为发怒的园丁企图毒死邻居的猫,所以肉已被涂上毒药,自以为聪明的狐狸这次得到了肉却送了命,乌鸦则体验了一回因祸得福的喜悦与兴奋。莱辛的寓言把《伊索寓言》的二人故事发展为复杂的五人故事,情节也一波三折。
18世纪末—19世纪初俄国作家、寓言家克雷洛夫,继承了欧洲的启蒙思想,又具有现实主义的写作立场。克雷洛夫的寓言诗《乌鸦与狐狸》,较之莱辛的散文体寓言,已发展为双行押尾韵的自由体诗歌,具有语言的音韵美。背景采用地域特色明显的耐寒冷杉——枞树,狐狸的谄媚轻声曼语,因为《伊索寓言》中的准鸟王已变为能歌会唱、娇羞可人的美丽姑娘:
乌鸦姑娘,你长得可真漂亮!
瞧你那眼睛,瞧你那脖项!
童话里的描写才能把你配,
小鼻儿,羽毛儿,哪样不美!
嗓音也一定使人心醉。
唱吧!不要害臊,不要推诿!
唱吧,唱吧!我的朋友!
难为你长得这样俊秀,
如果唱歌也是能手,
你可不就是鸟中皇后?
语言形式在发展,但阐述的道理并未改变,克雷洛夫再一次满怀感喟地警示读者:“逢迎诚可耻,谗言更可畏。这话我们说过多少回!怎奈人们心灵的窗扉,敌不过别人工谗善媚。”经过两千多年,《伊索寓言》被俄语重新诠释,其影响范围愈加扩大。
被认为是伊索的雕像 资料图片
5、经典与现实结合
受《伊索寓言》影响的不仅是欧洲的寓言创作,还包括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
列那狐的故事流传于十二、十三世纪的法国民间,玛特·艾·季罗夫人据此编写的《列那狐的故事》语言活泼,讲述了列那狐戏剧性的生活经历。主人公列那狐与贤淑体贴的老婆艾莫丽带着三个懂事的孩子住在漠北堆。小儿子狐赛尔名字的中文译法既包含狐狸本身,又代表父母希望子女超越自己的美好愿望,特别能体现汉语的意境。另外,大公鸡叫天晓,绵羊叫裴羚,野兔叫作窟挖儿……整个故事的翻译既传递了法国文化的情趣,又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所以,罗新璋先生和他“译得最有趣、最愉快”的译文都应该被中国读者铭记。
《列那狐的故事》中,列那狐欺骗、偷盗、坑害朋友,但他爱家、治家,是一只可爱又可恨的狐狸。在《爱听吹捧的乌鸦》一章中,当看到乌鸦吉失灵抓到一块干酪,列那狐就开始了他长辈般亲切的吹捧:“令先尊霍哈勋爵,唱歌堪称一绝,像他那样嘹亮的嗓子,我再没听到过。你也一样吧,我要是没记错,你从小就擅长唱歌。你的嗓子还那么好听吗?能不能唱两句给我听听?不才我,算得是音乐迷。能聆听你的妙音,其乐何如!”干酪掉下来,但列那狐还奢望把乌鸦肉当作美味,因此谎称自己爪子疼,讨厌干酪的臭味,希望乌鸦把干酪拿走。幸亏列那狐耐心不够,幸亏乌鸦反应灵敏,否则不但干酪被骗走,乌鸦的命也难保。相对于《伊索寓言》,作为大灰狼的外甥、山獾的老叔、山雀长子的教父,同时为人夫、为人父的列那狐,也因为社会关系的复杂而变得更加贪婪、更加诡计多端,故事的可读性、趣味性亦随之增加。
《卢卡诺伯爵》是14世纪西班牙散文家堂胡安·曼努埃尔的作品。作为皇室成员,曼努埃尔12岁率军戍边,后协助国王收复国土。他晚年专注写作,1335年,曼努埃尔53岁时完成《卢卡诺伯爵》一书。《卢卡诺伯爵》又名《卢卡诺伯爵和帕特罗尼奥的事例之书》,全书共51个事例,以日常生活为出发点,探讨问题,寻求真相。《一只狐狸和一只嘴里衔着一块奶酪的乌鸦的故事》中,卢卡诺伯爵因为要与朋友合作生意,这位朋友就对伯爵大加赞扬。谋士帕特罗尼奥为伯爵讲述了乌鸦与狐狸的故事,伯爵因此没有上当受骗。在帕特罗尼奥的故事中,狐狸先假托他人对乌鸦的贬低之词,再予以批驳:“虽然您的羽毛是黑褐色的,但它黑得如此闪光耀眼,黑得深而发蓝,蓝得就像世上最美丽的珍禽孔雀的羽毛一样……上帝赐予我这样的机会让我能见到您……如果能听到您一展美妙的歌喉,我将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狐狸了。”西班牙狐狸以退为进,使自己的奉承听来与众不同。也正因为如此,狐狸的阿谀才更露骨,使读者看清了当面恭维者的真面目,从而达到讽刺劝诫的目的,难怪《卢卡诺伯爵》会成为西班牙小说创作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的作品。
上述两部欧洲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以《伊索寓言》为蓝本,依据时代、国情,对《伊索寓言》予以发挥、拓展,是经典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伊索寓言》短小凝练,富有哲理。最短的《狮子与狐狸》仅30多字,狐狸嘲笑母狮每胎只生一子,母狮回答说:“然而是狮子。”高大的橡树对抗大风被连根拔起,柔软的芦苇随风摆动而得以幸存,顺时施宜、灵活机动被形象地阐释。《伊索寓言》历经千年,跨越国界,被不同语言演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光明日》(2024年06月13日 13版)
: 光明网-《光明日》
伊索寓言推荐理由推荐文章3:《伊索寓言》推荐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我小时候很喜欢看的,叫《伊索寓言》,伊索据说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古希腊我们都知道,虽然它不属于四大文明古国,但却是西方文明的发源,伊索虽然是个奴隶,但却是个有智慧的人,后来也因此而获得自由。
《伊索寓言》大多数讲的是动物的故事,我们知道这实际上是以动物再喻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统治者的蛮横,也有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经验与智慧的内容。
它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个性突出的语言表达形式,有趣的故事形象。
伊索寓言推荐理由推荐文章4: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读《伊索寓言》有感
在《伊索寓言》里,每一个故事都是生活中的倒影:《北风和太阳》里骄傲的北风和太阳比谁更厉害;《鹿角和鹿腿》中小鹿喜欢的珊瑚般鹿角让它差点送命,而一向不喜欢的难看鹿腿却让它狮口逃生;还有《龟兔赛跑》里意想不到的结局……而我心中最喜爱的倒影便是《狐狸和葡萄》,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想吃院子里葡萄架上的葡萄,但想尽办法都没有吃上,便自欺欺人地说葡萄酸、难吃。
看到这,我不禁想起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不也有这样的吗?有人事情没做好,就说那件事太难了;有人东西没得到,就说那东西不好;有人迟到,就说时间太急了……这不就是为自己打“掩护”吗?这些理由不都是在找借口吗?
果然,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真希望这个道理可以让全地球的人们都知道:做不好就要努力,不要怪别人,而是要让自己变得更好!
指导老师意见:何牧是个爱阅读的孩子,思想深刻,见解独到。“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从课文中来,映射到课文中去,再印刻在脑海里,如题、点题、展题,妙哉!“倒影”是课文《宇宙的另一边》里的“秘密”,丰富的想象的写作方法在小的构思中筑起一个稳固的框架,让她写出了思考、写出了读《狐狸和葡萄》的所得,更写出了对生活的联想,妙哉!
文:何 牧(汝城县第一完全小学三年级1916班)指导老师:何苗苗
[责编:王德和]
[:新湖南客户端]
伊索寓言推荐理由推荐文章5:三个“伊索”,你喜欢哪个?
聆听伊索寓言
提起伊索寓言,大家都不会陌生。虽然它的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希腊,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和我们相距遥远,但是这个由一位出身卑微的奴隶创造的“动物世界”中的很多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狼和小羊》……伊索寓言流传很广,在受到欢迎的同时也成为了后世作家仿作和改编的对象——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寓言作家费德鲁斯和公元一世纪后半叶的希腊寓言家巴布里乌斯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两位。不过,虽然他们选取了伊索寓言的众多故事,体现了其创作与伊索寓言间的传承关系,但其叙事风格已同伊索大为不同:伊索寓言因为最初是讲给社会底层人的,不仅篇幅短小,而且语言通俗易懂,甚至大部分寓言之后都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教训”——它们多是后人添加的;而费德鲁斯和巴布里乌斯的作品则是文学再创造,不仅用词讲究,而且文体也变成了工整的诗体,显然不再是为底层服务。下面小编带大家体会一下三个不同风格的“伊索”:1. 伊索:《狐狸和葡萄》狐狸正饥饿,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葡萄,很想摘它们,但摘不着。狐狸离去时,自言自语地说:“他们还是酸的。”有些人也是这样,他们本来能力弱,办不成事请,却推诿于时机不适宜。2. 费德鲁斯:《衔肉过河的狗》贪求他人者理应失去自己之所有。有条狗衔着块肉过河,晃晃悠悠,看见水面如镜地映出自己的形象,以为那是另一条狗衔着另一个猎获,就想把它夺来。但贪婪欺骗了他,他放弃了嘴里衔着的这块食物,又未能得到他如此渴望得到的那块肉。
3. 巴布里乌斯:《兔子和青蛙》兔子产生一种想法:不再活下去,一起跳进池塘乌黑浑浊的泥水里,因为他们是世界上最最弱小的动物,心灵怯懦,只有善奔跑着一种长处。当他们来到一座宽阔的池塘岸边,看见岸边成群的青蛙见他们到来,纷纷屈起后腿,跃进深深的水塘时,他们停住了,有一只兔子壮着胆子说:“现在让我们回去吧,我们不应该寻死,因为我看见还有动物比我们更懦弱。”
怎么样,三个风格不同的“伊索”你更喜欢哪个?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伊索寓言》是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距今已有整整两个甲子。
商务印书馆1903年版《伊索寓言》(林纾译)版权页
现在,我们为大家奉上著名古典学家、翻译家王焕生老师译自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原汁原味的《伊索寓言》,里面收集了三个“伊索”的两百多篇寓言,更有四种不同风格的精美插图让你在阅读文字之际尽情畅想。
伊索寓言推荐理由推荐搜索词:
1.伊索寓言推荐理由30字三年级
2.伊索寓言推荐理由20字
3.伊索寓言推荐理由简短
本文标题:伊索寓言推荐理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