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长得漂亮吗推荐文章1:李清照:有一种忧愁是甜蜜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李清照如果还活着,是938岁,肯定老态龙钟,但是,读她的词,感觉她还活着,二三十岁,最多四十岁,青春不老,风韵长存。她最为脍炙人口的当然是《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许多读者就是这样走进她的艺术世界的。多少年来,李清照在读者心目中,定格为郁闷、忧愁、凄凉、孤独、深沉、面色苍白。其实,这只是她心灵肖像的一部分,她还有春心不能自持、风情万种的一面,即使忧愁,也是甜蜜的。


  李清照处在男性霸权的时代,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是制度化、道德化的,就是女性自己,也内化到潜意识里去了。李清照却相当叛逆。她在《词论》中,将上下百年的男性词坛权威纵笔横扫,说他们根本不懂得“词别是一家”,写词都不在行。诗和词,不是父子关系,而是兄弟关系。更准确地说,是姊妹关系。


  李清照18岁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那时没有自由恋爱,都是包办婚姻,但传说李清照比较独特,她的婚姻不完全是包办。她和赵公子是在庙里相遇的。两个人互相是怎么看上的?李清照是不是长得很漂亮?散文家在《乱世中的美神》中说“她一出世就是美人胚子”,其实没有文献根据。李清照也不是神,是人。“有暗香盈袖”,她是袖子里带着菊花香气的女人。


  有一点可以肯定,她的眼睛很水灵,她的《浣溪沙》中有“眼波才动被人猜”。这个“波”字,很出彩。当然,“眼波”并不是她的发明,比她早的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就有“水是眼波横”,但那是静止的,李清照的眼波是动态的,互动的,心照不宣。这个“眼波才动”,成为李清照少女时代灵魂的截图,很调皮,很狡黠。词的最后一句是“月移花影约重来”,被王实甫用来写崔莺莺与张生的密约。


  有时,她春心不能自持。在《点绛唇》中写自己打罢秋千,“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表面上是见了陌生男人,害羞,慌慌张张溜了,可到了门口,又回过头来,眼睛直勾勾的,装作是在嗅青梅。


  中国古典诗词绝大多数没有人称,无人称往往就是第一人称。这是女词人的自我形象:含羞逃离,只穿着袜子、金钗掉了都顾不上,不言而喻,慌慌张张;溜到门口,却“倚门回首”,可见慌慌张张是假的,或许是有意吸引眼球;回头是看人家,还是等人家看自己,由你去想象;《女论语》不是规定女孩子“笑勿露齿”吗,用花挡住嘴巴,就是露齿也不会暴露。汉语中“眼神”这个词,太神了,是英语的glimpse(一瞥)赶不上的——glimpse是有意的,“眼神”妙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外部行为有规矩约束,但是,眼神——心灵的讯息,你抓不着,管不了。


  这一点机灵、狡黠、诡谲、小花样,交织着自持与自得,正是女性的青春之美,美在刹那间的回首,风情万种,欲盖弥彰。这是超越时代的美。漂亮的脸蛋,充其量不过百年,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对他的爱人说:“不管你现在多么纯洁温柔,将来都免不了要变成腐烂的肉体为蛆虫所吞噬,发出腐臭。”而情感的灵动带来的艺术之美,则拥有穿越千年的生命。


  也许李清照就是以这样的眼神,吸引了赵明诚。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赵明诚不得不佩服她的词。


  对这位在艺术上自信得眼空无物的女士,赵公子多少有些不服。元朝人写的《嫏嬛记》,记载了鬼鬼怪怪的事,大多不可信,但其中这则应该是可信的——关于李清照很著名的《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她把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很自尊,觉得自己的才情不一定比她差,于是闭门谢客,花了三天三夜,写下五十首,和她的词混在一起,请朋友陆德夫品评哪一首好。陆先生推敲了一番,说几十首词里面有三句写得好。哪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是李清照的。赵明诚不得不服。


  陆德夫说得不错,但他只是出于直觉认为精彩,没有讲出道理来。当然,这是差不多一千年前的水平。古人的局限不是我们懒惰的理由,我们来彻底地分析一下这首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为什么要“薄雾浓云”?因为是写“愁”,大白天,光线要暗淡。光是“薄雾浓云”这样对称的词组,算不得有才气,才气表现在“愁永昼”。为什么觉得白天太长了?因为“愁”,所以难以消磨,烦闷,百无聊赖。“瑞脑消金兽”,香炉的形状是兽形的,“金兽”其实应该是铜的,“瑞脑”是瑞脑香,冒出香味来。这是很华美的环境啊,应该舒心,然而看着香烧完,过程很慢,有点难熬。再加上“佳节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更关键的是“又”,又一年过去了。年华消逝,女性普遍的隐忧,而丈夫又不在身边。“玉枕纱厨”,豪华的玉枕,透明的蚊帐,“半夜凉初透”,也不是太热,但是失眠了,思亲的苦闷。如果只写到这里,还是宋词一般的水准,精彩就在“东篱把酒黄昏后”,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这个“愁”发生了质变,典雅了。“把酒”,不在室内,而是跑到篱笆边,和陶渊明的菊花做伴。“莫道不销魂”,“销魂”用来形容像陶渊明那样饮酒,欣赏菊花,真切感受到陶渊明都忽略了的香气充盈着自己的衣袖,意味着郁闷变成了自我陶醉。“莫道不销魂”,用了反问句,强化而委婉。更精彩的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西风,这秋天的信使,卷起帘子来,提示时光荏苒,年华消逝。但是,从“愁永昼”到“把酒黄昏”,孤独的愁苦和陶渊明的菊花、暗香交融,即使身体消瘦了,这样的“愁”也是令人陶醉的。江淹在《别赋》里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是,在李清照笔下,离愁别绪带上了潇洒的诗意。


  李清照显然偏爱“瘦”字。“人比黄花瘦”,这个“瘦”字把人体的消瘦变成花的凋零,但又回避了凋零。在《如梦令》中,是“绿肥红瘦”,瘦得高雅,瘦得美。


  唐朝的女性以肥为美,张萱的《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女性都是很肥硕的,唐三彩,大红大绿,很富丽,出土的唐女俑,都是胖胖的,以水桶式的身段为美,连书法,如真卿的字都是丰腴的。那时,一般来说,以瘦为苦。杜甫诗曰:“荒岁儿女瘦,暮途涕泗零。”到了宋朝,宋人不用唐朝的三彩,而是流行汝窑那样单色的瓷器,宋徽宗的字就是瘦金体,时代风气以瘦为美窥于一斑。


  李清照晚年国破夫亡,在著名的《声声慢》中,忧愁以那么精致的意象群落展开,没有未来,无所期待。和孤单得“凄凄惨惨戚戚”不同,早期虽然和丈夫有地理上的距离,相思是苦的,但有未来,可期待,因而令人销魂、陶醉,即使人“瘦”了,也像菊花一样高雅优美。这种感情相当丰富,难以用一个“愁”字言传。李清照早期的“愁”,和杜甫、李白那样的忧愁,和她晚年的“愁”,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其内涵如此丰厚,用语言直接概括出来,其实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李清照死了七百年以后,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里偶然地让人豁然开朗——“甜蜜,虽然忧愁”(Sweet though in sadness),后来又偶然地被徐志摩借用到《沙扬那拉》里,干脆写成“蜜甜的忧愁”。“人比黄花瘦”的忧愁当然是苦的,但其中不仅有回忆,而且有未来,有期待,所以又是甜蜜的。这样解读“人比黄花瘦”的内涵,也许可以弥补赵明诚的朋友陆先生出于直觉的品评之不足。


  (:孙绍振)


  :光明日


  李清照长得漂亮吗推荐文章2:李清照:有一种忧愁是甜蜜的

  :孙绍振


  李清照如果还活着,是938岁,肯定老态龙钟,但是,读她的词,感觉她还活着,二三十岁,最多四十岁,青春不老,风韵长存。她最为脍炙人口的当然是《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许多读者就是这样走进她的艺术世界的。多少年来,李清照在读者心目中,定格为郁闷、忧愁、凄凉、孤独、深沉、面色苍白。其实,这只是她心灵肖像的一部分,她还有春心不能自持、风情万种的一面,即使忧愁,也是甜蜜的。


  李清照处在男性霸权的时代,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是制度化、道德化的,就是女性自己,也内化到潜意识里去了。李清照却相当叛逆。她在《词论》中,将上下百年的男性词坛权威纵笔横扫,说他们根本不懂得“词别是一家”,写词都不在行。诗和词,不是父子关系,而是兄弟关系。更准确地说,是姊妹关系。


  李清照18岁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那时没有自由恋爱,都是包办婚姻,但传说李清照比较独特,她的婚姻不完全是包办。她和赵公子是在庙里相遇的。两个人互相是怎么看上的?李清照是不是长得很漂亮?散文家在《乱世中的美神》中说“她一出世就是美人胚子”,其实没有文献根据。李清照也不是神,是人。“有暗香盈袖”,她是袖子里带着菊花香气的女人。


  有一点可以肯定,她的眼睛很水灵,她的《浣溪沙》中有“眼波才动被人猜”。这个“波”字,很出彩。当然,“眼波”并不是她的发明,比她早的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就有“水是眼波横”,但那是静止的,李清照的眼波是动态的,互动的,心照不宣。这个“眼波才动”,成为李清照少女时代灵魂的截图,很调皮,很狡黠。词的最后一句是“月移花影约重来”,被王实甫用来写崔莺莺与张生的密约。


  有时,她春心不能自持。在《点绛唇》中写自己打罢秋千,“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表面上是见了陌生男人,害羞,慌慌张张溜了,可到了门口,又回过头来,眼睛直勾勾的,装作是在嗅青梅。


  中国古典诗词绝大多数没有人称,无人称往往就是第一人称。这是女词人的自我形象:含羞逃离,只穿着袜子、金钗掉了都顾不上,不言而喻,慌慌张张;溜到门口,却“倚门回首”,可见慌慌张张是假的,或许是有意吸引眼球;回头是看人家,还是等人家看自己,由你去想象;《女论语》不是规定女孩子“笑勿露齿”吗,用花挡住嘴巴,就是露齿也不会暴露。汉语中“眼神”这个词,太神了,是英语的glimpse(一瞥)赶不上的——glimpse是有意的,“眼神”妙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外部行为有规矩约束,但是,眼神——心灵的讯息,你抓不着,管不了。


  这一点机灵、狡黠、诡谲、小花样,交织着自持与自得,正是女性的青春之美,美在刹那间的回首,风情万种,欲盖弥彰。这是超越时代的美。漂亮的脸蛋,充其量不过百年,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对他的爱人说:“不管你现在多么纯洁温柔,将来都免不了要变成腐烂的肉体为蛆虫所吞噬,发出腐臭。”而情感的灵动带来的艺术之美,则拥有穿越千年的生命。


  也许李清照就是以这样的眼神,吸引了赵明诚。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赵明诚不得不佩服她的词。


  对这位在艺术上自信得眼空无物的女士,赵公子多少有些不服。元朝人写的《嫏嬛记》,记载了鬼鬼怪怪的事,大多不可信,但其中这则应该是可信的——关于李清照很著名的《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她把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很自尊,觉得自己的才情不一定比她差,于是闭门谢客,花了三天三夜,写下五十首,和她的词混在一起,请朋友陆德夫品评哪一首好。陆先生推敲了一番,说几十首词里面有三句写得好。哪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是李清照的。赵明诚不得不服。


  陆德夫说得不错,但他只是出于直觉认为精彩,没有讲出道理来。当然,这是差不多一千年前的水平。古人的局限不是我们懒惰的理由,我们来彻底地分析一下这首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为什么要“薄雾浓云”?因为是写“愁”,大白天,光线要暗淡。光是“薄雾浓云”这样对称的词组,算不得有才气,才气表现在“愁永昼”。为什么觉得白天太长了?因为“愁”,所以难以消磨,烦闷,百无聊赖。“瑞脑消金兽”,香炉的形状是兽形的,“金兽”其实应该是铜的,“瑞脑”是瑞脑香,冒出香味来。这是很华美的环境啊,应该舒心,然而看着香烧完,过程很慢,有点难熬。再加上“佳节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更关键的是“又”,又一年过去了。年华消逝,女性普遍的隐忧,而丈夫又不在身边。“玉枕纱厨”,豪华的玉枕,透明的蚊帐,“半夜凉初透”,也不是太热,但是失眠了,思亲的苦闷。如果只写到这里,还是宋词一般的水准,精彩就在“东篱把酒黄昏后”,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这个“愁”发生了质变,典雅了。“把酒”,不在室内,而是跑到篱笆边,和陶渊明的菊花做伴。“莫道不销魂”,“销魂”用来形容像陶渊明那样饮酒,欣赏菊花,真切感受到陶渊明都忽略了的香气充盈着自己的衣袖,意味着郁闷变成了自我陶醉。“莫道不销魂”,用了反问句,强化而委婉。更精彩的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西风,这秋天的信使,卷起帘子来,提示时光荏苒,年华消逝。但是,从“愁永昼”到“把酒黄昏”,孤独的愁苦和陶渊明的菊花、暗香交融,即使身体消瘦了,这样的“愁”也是令人陶醉的。江淹在《别赋》里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是,在李清照笔下,离愁别绪带上了潇洒的诗意。


  李清照显然偏爱“瘦”字。“人比黄花瘦”,这个“瘦”字把人体的消瘦变成花的凋零,但又回避了凋零。在《如梦令》中,是“绿肥红瘦”,瘦得高雅,瘦得美。


  唐朝的女性以肥为美,张萱的《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女性都是很肥硕的,唐三彩,大红大绿,很富丽,出土的唐女俑,都是胖胖的,以水桶式的身段为美,连书法,如真卿的字都是丰腴的。那时,一般来说,以瘦为苦。杜甫诗曰:“荒岁儿女瘦,暮途涕泗零。”到了宋朝,宋人不用唐朝的三彩,而是流行汝窑那样单色的瓷器,宋徽宗的字就是瘦金体,时代风气以瘦为美窥于一斑。


  李清照晚年国破夫亡,在著名的《声声慢》中,忧愁以那么精致的意象群落展开,没有未来,无所期待。和孤单得“凄凄惨惨戚戚”不同,早期虽然和丈夫有地理上的距离,相思是苦的,但有未来,可期待,因而令人销魂、陶醉,即使人“瘦”了,也像菊花一样高雅优美。这种感情相当丰富,难以用一个“愁”字言传。李清照早期的“愁”,和杜甫、李白那样的忧愁,和她晚年的“愁”,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其内涵如此丰厚,用语言直接概括出来,其实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李清照死了七百年以后,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里偶然地让人豁然开朗——“甜蜜,虽然忧愁”(Sweetthoughinsadness),后来又偶然地被徐志摩借用到《沙扬那拉》里,干脆写成“蜜甜的忧愁”。“人比黄花瘦”的忧愁当然是苦的,但其中不仅有回忆,而且有未来,有期待,所以又是甜蜜的。这样解读“人比黄花瘦”的内涵,也许可以弥补赵明诚的朋友陆先生出于直觉的品评之不足。


  《光明日》( 2021年11月12日15版)


  : 光明网-《光明日》


  李清照长得漂亮吗推荐文章3:李清照的名气才华在人们心中,肯定是重量级,可是她真的美丽吗?

  在人们的心中,美女有才有貌,是人们最喜欢的了,古代的才女,似乎也是这样,说起来是才貌双全什么的,今天就来和大家说一说这个问题。


  如果说古代才女,人们会想到李清照,她有着千古第一才女的称号。但一般来说,才女都有点心气,所以脾气不好,有的甚至很难看。比如李清照就是这样的人。但很奇怪的是,虽然李清照除了才华外,相貌并不是特别出众,但她的丈夫却很宠爱她。为什么?


  在中国古代,女性从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三从四德德的教育。很多长辈认为“没有才华的女人是美德”。只要她能照顾好家庭,她的生活就是完美的。所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才女并不是很受人们欢迎。


  李清照是不受欢迎的人之一。她从小就聪明出名。同时,李清照还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这一点可以从她的诗中看出。


  李清照曾经写过一首诗,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表现了一个刚刚恋爱的少女的羞涩。而这种情感,在当时,是一种隐晦的东西,男人很少写,更别说出自女人之手。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变得比较随便。她曾经写过一首诗:“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在当时,这首诗基本上被人们视为淫秽的语言。同时,李清照是一个无所畏惧的人。她敢于评价各种人物,比如苏轼,欧阳修。她多次批评过他们的诗。


  这样的李清照,在那个时代,一般是不受人喜爱的。然而李清照很幸运,遇到了赵明诚。赵明诚从小在官宦家庭长大,遇到了无数在规矩中长大的女人。他觉得这些人缺乏另一种反抗的精神。


  当李清照走进他的生活时,赵明诚久违的心突然怦怦直跳。他看着妻子,妻子肆意而真诚,心中充满喜悦。不仅如此,赵明诚还被妻子的才华深深震撼,非常欣赏她的作品。


  虽然李清照并不认为丈夫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人,但她也深深感受到了赵明诚的爱。所以他们结婚后生活很幸福,经常讨论知识,玩得很开心。同时,除了写诗,都喜欢收藏,大大增强了感情。


  其实女人的美丽不是在外表的,和人打交道,时间一长,真正吸引人的是她的内存气质和才华。李清照就是这样,才让她的丈夫这么爱她。


  李清照长得漂亮吗推荐文章4:为什么李清照是“千古第一才女”?主要因为她有一段古代女子所没有的幸福婚姻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是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在中国这样一个古典诗歌非常繁荣的国度,为什么说李清照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词人?请听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诸葛忆兵在“齐鲁大讲坛”为大家讲述的历史上真实的李清照。以下为讲座主要内容。


  诸葛忆兵教授在讲座中。 (图片由“齐鲁大讲坛”提供)


  『“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


  唐诗宋词历来并称双绝。说起唐诗,你一定会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等著名诗人,优秀的女诗人则并不多见;但说起宋词,女词人李清照可以和同时代的任何一位词人媲美,与苏轼、辛弃疾、柳永等相比,她都毫不逊色。


  中国是一个古典诗歌非常繁荣发达的国度,在2000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能够与优秀男性齐头并进的女,只有李清照一位,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清朝王又华在撰写的《古今词论》中曾引沈去矜所言,“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所以王又华是将李白、李煜、李清照相提并论,可见其对李清照的推崇。


  为什么2000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只出现了这么一位空前绝后的优秀女词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其中深层次的原因。


  我认为,第一个原因,与词的文体特征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大家都读过宋词,比如柳永的名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词和诗的定位有所不同。所谓“诗言志”,诗歌是写自己的政治理想的;而词的主题,一般都是写男女情感的,写春恨秋愁、离愁别怨、相聚和欢乐。


  古代的女子很少走出家门,基本都待在家里,所以写家国大事、写政治理想,她们一般没什么体验。但是,写男女感情,女性在这方面不仅有生活体验,而且更加细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女子不适宜写诗,却适宜写词。在宋代,除了李清照,还涌现出了朱淑真、张玉娘、吴淑姬等女词人,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李清照毫无疑问是一位文学天才。每一个伟大的作家,一定都是天赋过人,就看这种天赋能不能发挥出来。南宋有一位作家叫王灼,和李清照是同时代的人,他写的《碧鸡漫志》记载了当时的所见所闻。关于李清照,他这样写道:“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


  李清照18岁时结婚,“自少年便有诗名”,说的是李清照在18岁以前就才华过人,比前辈的成名毫不逊色。


  这句话可以用一个例子来佐证。苏轼门下有“四学士”,其中有个张耒,论辈分是李清照的叔叔辈。他曾经写过一首诗《读中兴颂碑》,当时才十几岁的李清照读了之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比张耒的诗有过之无不及。所以,王灼说的这话是有根据的。


  『一个文学氛围浓厚、宽松自由的家庭』


  我认为,李清照之所以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第三个原因是因为她有着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这一点对我们当代的父母们很有启发。一个孩子性格的形成,一个孩子智力开发得好不好,更关键的因素不在学校,而是在家庭。


  在中国古代,一个人的文献资料能够留下来多少,与他做官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官做得越大,他的生平资料就留下越多,因为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而李清照作为一名女性,不可能做过官,所以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生平资料。那么,我们怎么了解她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环境呢?只能从李清照的作品中来一窥究竟。


  李清照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是李清照18岁结婚前写的。


  这首词一开始说 “常记”,是她回忆自己少女时代的一段快乐时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在相当于今天初中或高中学生的年龄,李清照去了一个叫溪亭的地方玩,一直玩到天都黑了,还喝醉了酒,连回家的路也找不到了。“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一直玩到尽兴。试想,一个女孩子,在外玩到天黑,似乎一点也不担心回家要被父母训斥,在诗中感受不到一丝害怕、恐惧的心情,反而读出了其中新奇、兴奋的感觉,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情和愉悦。这首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清照的家庭环境应该是很宽松的,父母对她的管束不是非常严格。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门下,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据说文章写得非常漂亮。她的母亲王氏是当时的状元宰相王圭的孙女,文笔也非常好。所以说,李清照的文学修养是有家学渊源的。


  刚才提到王灼的《碧鸡漫志》,说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李清照的诗名是怎么被别人知晓的呢?要知道,古代女子不允许走出家门,其作品又不可能经印刷出版。我认为,唯一的可能就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经常邀朋友们来家里作诗聚会,席间请出女儿和大人们一起写诗,李清照的名气就是这样被传播开来的。所以说,如果李清照没有这样的父亲以及这样的家庭环境,她不可能“自少年便有诗名”。这在古代女子中是很少见的。


  『一个志趣相投、心心相印的好丈夫』


  为什么李清照能够成为一位空前绝后的优秀女词人?如果说前面3个理由许多古代女子都具备,那么第四个原因更是少之又少,那就是李清照有一段古代女子几乎不可能有的幸福婚姻。


  在古代,女人出嫁以后就得专心侍奉公婆、养育子女。宋代文人写自己的妻子,几乎不写妻子漂亮不漂亮、和妻子的感情好不好,而是写妻子贤惠不贤惠、养育子女怎么样,基本都是这样的套路。相比之下,李清照的婚姻生活称得上是举案齐眉、琴瑟和鸣。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山东青州人,李清照是山东章丘人,两人不仅是老乡,两家的父亲都是进士出身,也都在朝廷为官。可以说,两家的婚姻是真正的门当户对。此外,两人年龄相当,他们结婚的时候,赵明诚21岁,李清照18岁。


  更关键的是,赵明诚也是一位优秀人才。在赵明诚去世以后,李清照曾写过一篇文章叫《金石录后续》,回忆了他们两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李清照与赵明诚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但是夫妻俩的爱好不一样,李清照喜欢诗词创作,赵明诚则喜欢收集古董。赵明诚是宋代第一古董收藏家,欧阳修只能排在第二位。


  李清照曾经写过一段他们刚刚结婚时的情景。那时赵明诚还在住校读书,只有假期可以回家。回家的时候,夫妻二人就一起去开封的相国寺逛地摊、觅古董。有一次,赵明诚看上了一幅南唐时代的画家画的牡丹图,他们很想把它买下来,但是钱不够,怎么办?他们就对卖画的人说:我们要买你的画,可现在钱还没有筹足,明天你来我们家里拿钱吧。结果那天晚上,夫妻俩没有睡觉,一直对着画反复欣赏,第二天很心痛地把画还给人家了。


  李清照还写了一件往事。宋代有新旧党争,苏轼是旧党,苏轼的门下学生也全部归为旧党,而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则是新党的领袖,所以,李清照的娘家和婆家处于对立的两大政治阵营。当时朝廷下令,凡是旧党的家庭一概不许在京城居住和做官,因此李清照的父母都离开了京城。幸好她的丈夫赵明诚和父亲政治态度不一样,坚决站在李清照这一边,才使留在京城的李清照不那么孤独。


  后来,赵挺之去世,他的三个儿子都被罢官回到山东青州老家闲居。李清照把房子命名为“归来堂”,自号李易安,像陶渊明那样潇洒度日。在那段日子里,他们夫妻俩的日常消遣是什么呢?吃完饭泡上一壶茶,但要想喝上第一口茶,先来做个游戏。一方讲一个典故,另一方要说出这个典故出自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说对了才能喝茶。据李清照的记录,每次赢的都是她,最后他们两人笑着把茶都泼掉了。虽然妻子总是处处占上风,但是赵明诚显然并不在意,他对妻子的才情是非常佩服的。


  过了一段时间,政治风波逐渐过去,赵明诚官复原职。赵明诚去外地做官了,李清照留在青州老家,因为两地相思,李清照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喜欢古董,他有个习惯,每收集到一件古董,就会写一段话记录这件古董的情况。有一次,在莱州巡视期间,他在一个农民家里见到了唐朝白居易写的佛经。这件古董很珍贵,赵明诚得到之后非常开心,他立刻骑马狂奔回家拿给李清照看。由此可见,他们夫妻的感情非常之好。


  幸福的婚姻生活,使李清照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其自主、自强、自信的性格逐渐形成;否则的话,如果18岁的李清照出嫁以后境遇大变,恐怕就诞生不了一代伟大的女词人了。


  宋代就有一个反面的例子。我刚才提到的女词人朱淑真,她的词也写得很好,但她死得较早。为什么?因为她所嫁非人,嫁错人以后,她变得抑郁、痛苦。有才华的女子往往更忍受不了痛苦的现实,所以朱淑真的词集叫《断肠集》。一位优秀的女词人就这样陨落了。


  总而言之,婚后的李清照为什么还能一如既往写出那些动人心扉的诗词?因为她有一个欣赏她、宠爱她、与她心心相印的好丈夫。


  『荣辱兴衰集于一身,才出了这么一个李清照』


  然而,活跃在两宋之交的历史年代,易安居士李清照的一生注定大起大落。


  说起来有些悲凉,李清照的后半生仓皇错愕,始终绕不开一个“愁”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她之所以能写出这些传颂千古的名句,第五个原因正是因为她后半生经历了国破家亡等坎坷与不幸。


  公元1127年,也就是李清照44岁那年,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宋高宗继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宋开始。


  这一年,赵明诚被宋高宗任命为江宁知府,相当于今天的南京市市长。当时发生了一次兵变,虽然有人提前向他作了告,但赵明诚没有采取应对措施,而是选择弃城而逃,因此被罢官。


  赵明诚在南京病倒了,他把药方抄写下来寄给李清照。李清照看到药方之后,发现药开错了,于是火速赶往南京,但她到了南京之后,赵明诚已在弥留之际。公元1129年,49岁的赵明诚病逝,这一年李清照46岁。


  国破家亡、背井离乡,这些打击使得李清照大病一场。李清照没有子女,丈夫赵明诚给她留下了南下逃难时携带的15车金石古籍,这些东西是赵明诚和李清照半生心血的结晶。然而,李清照晚年的很多厄运,都和这些价值连城的古董收藏有关。


  当时有谣言称,赵明诚没有死,而是带着古董跑到北方去投奔金人了。这是要灭九族的大罪,把李清照吓坏了。于是她带着古董,一路行贿,去追赶皇帝,想把事情说清楚。结果没有追上宋高宗,却损失了一大批古董。


  据李清照自己的记载,她晚年居住在今天的浙江金华,有一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租的房子墙上被人挖了个洞,偷走了五六箱古董。她正在痛苦之际,姓钟的房东走进来,说自己有一些古董要出售,一看正是昨天晚上被偷走的古董。李清照没办法,只好忍气吞声凑钱买回了一小部分。


  最不幸的是李清照晚年的第二次婚姻。李清照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她要追求自己的个人幸福,这在那个时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她的第二任丈夫叫张汝舟,其实是个市井小人。他为什么会迎娶49岁的李清照呢?我认为他是想占有李清照的古董收藏。结果婚后,双方都很失望,张汝舟发现李清照已经没有多少古董,而李清照则发现张汝舟非常浅薄、暴虐、恶俗。


  于是,李清照在结婚100天的时候,向朝廷举张汝舟利用欺瞒手段获取官职,并要求离婚。根据宋代的法律,子女告父母、妻子告丈夫,首先自己要进监狱关3个月。为了摆脱这个恶棍,李清照宁可自己坐牢,也要把丈夫告进去。


  虽然经过亲友的大力营救,李清照坐了9天牢就被释放了,但是因为第二次婚姻,李清照得罪了赵家和自己的娘家以及整个上流社会,所以造成了她晚年凄凄惨惨戚戚的境遇。


  最后,我来总结一下。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学天赋出众的女子,在宋代遇到一种适宜她抒发感情的诗词体裁,她早年家庭环境这么好、婚姻这么幸福,后半生却又碰到国破家亡,以及第二次婚姻的折腾。在中国古代2000多年的文学史中,这么多荣辱兴衰集于一身,于是才出了这么一个优秀女词人李清照!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徐蓓 题图: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诸葛忆兵(徐蓓整理)


  李清照长得漂亮吗推荐文章5:为什么说李清照是“千古第一才女”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是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在中国这样一个古典诗歌非常繁荣的国度,为什么说李清照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词人?请听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诸葛忆兵在“齐鲁大讲坛”为大家讲述的历史上真实的李清照。 在中国古代2000多年的文学史中,这么多荣辱兴衰集于一身,于是才出了这么一个优秀女词人李清照!——诸葛忆兵 “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 唐诗宋词历来并称双绝。说起唐诗,你一定会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等著名诗人,优秀的女诗人则并不多见;但说起宋词,女词人李清照可以和同时代的任何一位词人媲美,与苏轼、辛弃疾、柳永等相比,她都毫不逊色。 中国是一个古典诗歌非常繁荣发达的国度,在2000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能够与优秀男性齐头并进的女,只有李清照一位,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清朝王又华在撰写的《古今词论》中曾引沈去矜所言,“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所以王又华是将李白、李煜、李清照相提并论,可见其对李清照的推崇。 为什么2000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只出现了这么一位空前绝后的优秀女词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其中深层次的原因。 我认为,第一个原因,与词的文体特征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大家都读过宋词,比如柳永的名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词和诗的定位有所不同。所谓“诗言志”,诗歌是写自己的政治理想的;而词的主题,一般都是写男女情感的,写春恨秋愁、离愁别怨、相聚和欢乐。 古代的女子很少走出家门,基本都待在家里,所以写家国大事、写政治理想,她们一般没什么体验。但是,写男女感情,女性在这方面不仅有生活体验,而且更加细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女子不适宜写诗,却适宜写词。在宋代,除了李清照,还涌现出了朱淑真、张玉娘、吴淑姬等女词人,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李清照毫无疑问是一位文学天才。每一个伟大的作家,一定都是天赋过人,就看这种天赋能不能发挥出来。南宋有一位作家叫王灼,和李清照是同时代的人,他写的《碧鸡漫志》记载了当时的所见所闻。关于李清照,他这样写道:“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 李清照18岁时结婚,“自少年便有诗名”,说的是李清照在18岁以前就才华过人,比前辈的成名毫不逊色。 这句话可以用一个例子来佐证。苏轼门下有“四学士”,其中有个张耒,论辈分是李清照的叔叔辈。他曾经写过一首诗《读中兴颂碑》,当时才十几岁的李清照读了之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比张耒的诗有过之无不及。所以,王灼说的这话是有根据的。 一个文学氛围浓厚、宽松自由的家庭 我认为,李清照之所以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第三个原因是因为她有着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这一点对我们当代的父母们很有启发。一个孩子性格的形成,一个孩子智力开发得好不好,更关键的因素不在学校,而是在家庭。 在中国古代,一个人的文献资料能够留下来多少,与他做官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官做得越大,他的生平资料就留下越多,因为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而李清照作为一名女性,不可能做过官,所以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生平资料。那么,我们怎么了解她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环境呢?只能从李清照的作品中来一窥究竟。 李清照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是李清照18岁结婚前写的。 这首词一开始说“常记”,是她回忆自己少女时代的一段快乐时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在相当于今天初中或高中学生的年龄,李清照去了一个叫溪亭的地方玩,一直玩到天都黑了,还喝醉了酒,连回家的路也找不到了。“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一直玩到尽兴。试想,一个女孩子,在外玩到天黑,似乎一点也不担心回家要被父母训斥,在诗中感受不到一丝害怕、恐惧的心情,反而读出了其中新奇、兴奋的感觉,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情和愉悦。这首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清照的家庭环境应该是很宽松的,父母对她的管束不是非常严格。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门下,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据说文章写得非常漂亮。她的母亲王氏是当时的状元宰相王圭的孙女,文笔也非常好。所以说,李清照的文学修养是有家学渊源的。 刚才提到王灼的《碧鸡漫志》,说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李清照的诗名是怎么被别人知晓的呢?要知道,古代女子不允许走出家门,其作品又不可能经印刷出版。我认为,唯一的可能就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经常邀朋友们来家里作诗聚会,席间请出女儿和大人们一起写诗,李清照的名气就是这样被传播开来的。所以说,如果李清照没有这样的父亲以及这样的家庭环境,她不可能“自少年便有诗名”。这在古代女子中是很少见的。 一个志趣相投、心心相印的好丈夫 为什么李清照能够成为一位空前绝后的优秀女词人?如果说前面3个理由许多古代女子都具备,那么第四个原因更是少之又少,那就是李清照有一段古代女子几乎不可能有的幸福婚姻。 在古代,女人出嫁以后就得专心侍奉公婆、养育子女。宋代文人写自己的妻子,几乎不写妻子漂亮不漂亮、和妻子的感情好不好,而是写妻子贤惠不贤惠、养育子女怎么样,基本都是这样的套路。相比之下,李清照的婚姻生活称得上是举案齐眉、琴瑟和鸣。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山东青州人,李清照是山东章丘人,两人不仅是老乡,两家的父亲都是进士出身,也都在朝廷为官。可以说,两家的婚姻是真正的门当户对。此外,两人年龄相当,他们结婚的时候,赵明诚21岁,李清照18岁。 更关键的是,赵明诚也是一位优秀人才。在赵明诚去世以后,李清照曾写过一篇文章叫《金石录后续》,回忆了他们两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李清照与赵明诚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但是夫妻俩的爱好不一样,李清照喜欢诗词创作,赵明诚则喜欢收集古董。赵明诚是宋代第一古董收藏家,欧阳修只能排在第二位。 李清照曾经写过一段他们刚刚结婚时的情景。那时赵明诚还在住校读书,只有假期可以回家。回家的时候,夫妻二人就一起去开封的相国寺逛地摊、觅古董。有一次,赵明诚看上了一幅南唐时代的画家画的牡丹图,他们很想把它买下来,但是钱不够,怎么办?他们就对卖画的人说:我们要买你的画,可现在钱还没有筹足,明天你来我们家里拿钱吧。结果那天晚上,夫妻俩没有睡觉,一直对着画反复欣赏,第二天很心痛地把画还给人家了。 李清照还写了一件往事。宋代有新旧党争,苏轼是旧党,苏轼的门下学生也全部归为旧党,而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则是新党的领袖,所以,李清照的娘家和婆家处于对立的两大政治阵营。当时朝廷下令,凡是旧党的家庭一概不许在京城居住和做官,因此李清照的父母都离开了京城。幸好她的丈夫赵明诚和父亲政治态度不一样,坚决站在李清照这一边,才使留在京城的李清照不那么孤独。 后来,赵挺之去世,他的三个儿子都被罢官回到山东青州老家闲居。李清照把房子命名为“归来堂”,自号李易安,像陶渊明那样潇洒度日。在那段日子里,他们夫妻俩的日常消遣是什么呢?吃完饭泡上一壶茶,但要想喝上第一口茶,先来做个游戏。一方讲一个典故,另一方要说出这个典故出自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说对了才能喝茶。据李清照的记录,每次赢的都是她,最后他们两人笑着把茶都泼掉了。虽然妻子总是处处占上风,但是赵明诚显然并不在意,他对妻子的才情是非常佩服的。 过了一段时间,政治风波逐渐过去,赵明诚官复原职。赵明诚去外地做官了,李清照留在青州老家,因为两地相思,李清照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喜欢古董,他有个习惯,每收集到一件古董,就会写一段话记录这件古董的情况。有一次,在莱州巡视期间,他在一个农民家里见到了唐朝白居易写的佛经。这件古董很珍贵,赵明诚得到之后非常开心,他立刻骑马狂奔回家拿给李清照看。由此可见,他们夫妻的感情非常之好。 幸福的婚姻生活,使李清照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其自主、自强、自信的性格逐渐形成;否则的话,如果18岁的李清照出嫁以后境遇大变,恐怕就诞生不了一代伟大的女词人了。 宋代就有一个反面的例子。我刚才提到的女词人朱淑真,她的词也写得很好,但她死得较早。为什么?因为她所嫁非人,嫁错人以后,她变得抑郁、痛苦。有才华的女子往往更忍受不了痛苦的现实,所以朱淑真的词集叫《断肠集》。一位优秀的女词人就这样陨落了。 总而言之,婚后的李清照为什么还能一如既往写出那些动人心扉的诗词?因为她有一个欣赏她、宠爱她、与她心心相印的好丈夫。 荣辱兴衰集于一身,才出了这么一个李清照 然而,活跃在两宋之交的历史年代,易安居士李清照的一生注定大起大落。 说起来有些悲凉,李清照的后半生仓皇错愕,始终绕不开一个“愁”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她之所以能写出这些传颂千古的名句,第五个原因正是因为她后半生经历了国破家亡等坎坷与不幸。 公元1127年,也就是李清照44岁那年,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宋高宗继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宋开始。 这一年,赵明诚被宋高宗任命为江宁知府,相当于今天的南京市市长。当时发生了一次兵变,虽然有人提前向他作了告,但赵明诚没有采取应对措施,而是选择弃城而逃,因此被罢官。 赵明诚在南京病倒了,他把药方抄写下来寄给李清照。李清照看到药方之后,发现药开错了,于是火速赶往南京,但她到了南京之后,赵明诚已在弥留之际。公元1129年,49岁的赵明诚病逝,这一年李清照46岁。 国破家亡、背井离乡,这些打击使得李清照大病一场。李清照没有子女,丈夫赵明诚给她留下了南下逃难时携带的15车金石古籍,这些东西是赵明诚和李清照半生心血的结晶。然而,李清照晚年的很多厄运,都和这些价值连城的古董收藏有关。 当时有谣言称,赵明诚没有死,而是带着古董跑到北方去投奔金人了。这是要灭九族的大罪,把李清照吓坏了。于是她带着古董,一路行贿,去追赶皇帝,想把事情说清楚。结果没有追上宋高宗,却损失了一大批古董。 据李清照自己的记载,她晚年居住在今天的浙江金华,有一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租的房子墙上被人挖了个洞,偷走了五六箱古董。她正在痛苦之际,姓钟的房东走进来,说自己有一些古董要出售,一看正是昨天晚上被偷走的古董。李清照没办法,只好忍气吞声凑钱买回了一小部分。 最不幸的是李清照晚年的第二次婚姻。李清照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她要追求自己的个人幸福,这在那个时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她的第二任丈夫叫张汝舟,其实是个市井小人。他为什么会迎娶49岁的李清照呢?我认为他是想占有李清照的古董收藏。结果婚后,双方都很失望,张汝舟发现李清照已经没有多少古董,而李清照则发现张汝舟非常浅薄、暴虐、恶俗。 于是,李清照在结婚100天的时候,向朝廷举张汝舟利用欺瞒手段获取官职,并要求离婚。根据宋代的法律,子女告父母、妻子告丈夫,首先自己要进监狱关3个月。为了摆脱这个恶棍,李清照宁可自己坐牢,也要把丈夫告进去。 虽然经过亲友的大力营救,李清照坐了9天牢就被释放了,但是因为第二次婚姻,李清照得罪了赵家和自己的娘家以及整个上流社会,所以造成了她晚年凄凄惨惨戚戚的境遇。 最后,我来总结一下。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学天赋出众的女子,在宋代遇到一种适宜她抒发感情的诗词体裁,她早年家庭环境这么好、婚姻这么幸福,后半生却又碰到国破家亡,以及第二次婚姻的折腾。在中国古代2000多年的文学史中,这么多荣辱兴衰集于一身,于是才出了这么一个优秀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长得漂亮吗推荐搜索词:

  

  1.李清照长得漂亮吗知乎

  

  2.李清照长得漂亮吗?

  

  3.李清照为什么讨厌苏轼

  

本文标题:李清照长得漂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