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怎么灭亡的
唐朝是怎么灭亡的推荐文章1:唐朝灭亡时有多惨烈
唐朝灭亡时,三十多名朝堂重臣被投入黄河,九名皇子被灌醉毒死,就连皇帝也死于非命,这就是唐朝灭亡时的惨状,而这一切均出自朱温之手,名副其实的大唐掘墓人。
公元905年,朱温以酒宴为名,强行让几个皇子前来聚会,而皇子们明知道这是一场鸿门宴,却也不得不去,最后在酒席上被当场毒死。做完这件事后,朱温仍然感觉大唐的根还在,想要把大唐连根拔起,单单除掉皇子是不够的,还有许多忠于大唐的臣子,这些人如果还在,他日自己登基,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于是朱温便再一次制造杀戮,将30多名朝中大臣处死,史称“白马驿之祸”。
按理说处死也就结束了,可偏偏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叫李振的人,这人是朱温的谋士,他对朱温说:这些朝臣不是平常号称自己是清流吗?那就把他们扔进黄河,看一看黄河会不会变成清流。而朱温听到后,心中也激起了好奇心,于是安排人将那些大臣的尸首全部扔到了黄河里,那个时候的人讲究入土为安,可怜这些大臣不仅惨遭杀害,死后还没能留个全尸。做完这一切的朱温,也开始了自己的登基计划,公元907年4月接受了唐哀帝的禅让,于洛阳即皇帝位,建立大梁,史称梁太祖。禅位后的唐哀帝原本以为自己还能多活几年,可在迁往曹州没多久后,就被用毒酒毒死,至此唐朝算是彻底灭亡了,接下来便是五代十国,让整个中原大地进入了黑暗时期。
唐朝是怎么灭亡的推荐文章2:强大的唐朝最后灭亡的原因居然是被篡位了
中国人自先秦时期就是十分好战的,强大的汉朝将游牧民族匈奴打的只能背井离乡,因为汉朝的强大,后来的中国人都以汉人自居,而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中,大唐一直是我们的荣耀,但是我们真的了解唐朝吗?我们身边应该还有很多人连唐朝什么时候灭亡,灭亡的具体原因都不知道
中国的历史书记载的都是简史,导致很多人以为唐朝是直接被宋朝取代的,但其实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中间是隔了五十多年的,唐朝并不是直接被宋朝取代的,那唐朝是什么时候灭亡的呢?又是怎样灭亡的呢?唐朝最后一位皇帝的下场又是怎样的呢?
现在的历史教科书里说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走向了衰败,但其实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王朝还延续了一百多年,而唐朝总共就存在了两百九十年,唐朝灭亡最大原因就是唐朝后期的皇帝都没处理好藩镇手里的武装,导致藩镇手里都手握重兵,唐懿宗和唐僖宗又是著名的昏君,而唐顺宗又中风了,导致宦官手里的权利变大了,此时唐朝谁继承皇位都变成宦官决定了,唐王朝的皇帝变得像个傀儡一样
但是唐王朝在后期也产生有理想和抱负的皇帝例如唐昭宗,唐昭宗虽然很想改变唐朝宦官当政的局面,但是他一个人根本斗不过宦官集体,被手里掌握神策军的宦官刘季述软禁了,唐朝的朝政都一团乱了,地方武装力量根本就不听中央的命令了,到了公元904年,手握重兵的宣武节度使朱温以恢复唐昭宗为由,发兵长安,杀进皇宫后几乎杀光了宦官,但是朱温后来又杀了唐昭宗,并且将大量的朝臣也杀死了,唐朝最后一个皇帝是唐景宗李祝,李祝是在唐昭宗被软禁后,宦官集团另立的皇帝,朱温杀了唐昭宗之后并不想再玩宦官们那一套了,朱温想自己当皇帝了,于是到了公元907年,朱温逼唐景宗禅位给自己然后又杀了他,实际上就是朱温篡位了,朱温将国号改为了梁,所以唐朝是被梁直接取代的。
文章:萤火虫观历史
唐朝是怎么灭亡的推荐文章3:唐朝灭亡时有多惨?皇帝被杀,九名皇子被屠杀,30位大臣投尸黄河
唐朝,这个让亿万华夏子孙骄傲的朝代,因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民风,万国来朝、四海臣服的盛世气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顶点。
但没有几个人知道,这样的盛唐却在天灾人祸中迅速陨落:大唐宗室悉数被杀害,皇帝的尸体被随意抛进黄河,9名皇子在宴席上被人勒死,陈尸池塘,就连刚出生的婴儿也没能幸免。
图1
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唐朝就这样以极其惨烈的姿态潦草收场。而造成这一系列悲剧的关键人物,就是黄巢。
881年,黄巢带领农民起义军攻进首都长安,8天后建立政权,此后黄巢起义更是浩浩荡荡地持续了10年之久,是唐末农民起义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场,波及唐帝国疆域将近二分之一,甚至有人估计死亡人数达到全国总人口的76%。
这个黄巢并非皇亲国戚,也没有背靠外邦在朝堂内翻云覆雨。可为何他能凭一己之力让唐朝迅速走向覆灭呢?留着鲜卑人剽悍血液的李家人,又如何会沦落到血溅朝堂、陈尸黄河的地步呢?
唐朝陨落,早有伏笔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唐朝也不是一夜间灭亡的。黄巢虽然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大唐的没落早就有迹可循。
大唐鼎盛时期人口8000万,这个数字如今许多欧洲国家都无法望其项背。
文化传播方面,前有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后有鉴真和尚六渡日本传教;
商业交流上,远销欧洲的唐三彩、丝绸是最好的证明。
图2
在唐朝,首都长安是不折不扣的整个世界的文化、商业中心。
然而这国泰民安的繁华没有持续多久,唐朝在到达巅峰后开始走下坡路,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给了帝国致命一击,从此各方面的实力大不如前,战争频仍,人民苦不堪言。
此间虽有个别帝王想要扭转颓势,但终究无力回天。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农民起义,无论哪一个都是需要花上好一番力气才能根治的弊端,岂能在一朝一代就能见疗效?
黄巢起义,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晚唐时期要说哪一项祸害最深?非农民起义莫属。然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往往与天灾分不开。
时间来到公元874年,整个唐朝疆域绝大部分发生水灾旱灾,接着就是连年的歉收、饥荒。若朝廷能及时拨款赈灾,再调遣良将上一线指挥,也就能及时止损了。
只可惜那时候的唐王朝的中枢已经完全不作为,各州县要么无法上灾害的消息,要么上了也不了了之。
百姓们本来就吃不上饭,还要受到朝廷官吏的压榨,于是纷纷暴动。这时候,黄巢登场了。
图3
这个黄巢出生在山东曹县首富之家,祖上世代贩卖私盐,他自己却钟爱读书,一心想考取功名。但要知道,在中国千年封建社会里,士、农、工、商社会等级森严,无论财富多少,只要是商人出身就永远低人一等。
黄巢虽然饱读诗书,但备受世人冷眼,而且他屡次参加进士科考试最后总是以落第收尾。著名诗篇《不第后赋菊》就是黄巢在又一次名落孙山之后写下的: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早就对唐朝统治怀恨在心的黄巢,再加上国家四处又爆发了水难旱灾,终于决定收起笔墨,与另一个名叫王仙芝的盐贩子一起在山东揭竿起义。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一开始不过是没有组织纪律的农民军,因为地方政府的不作为所以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陷了郏城(今河南郑县)、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八个县。
黄巢、王仙芝所到之处,百姓们就像是看到了救世主一样。因为在他们看来,守着荒地还要被官员逼着缴纳沉重的赋税,还不如跟着起义军拼个出头之日。
图4
一首民谣开始在黄河下游流传起来:“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
仅仅两年,黄巢军已然成长为了一支声势浩大的军队,直逼洛阳城。都已经杀到了京畿重地洛阳城下,长安城里的皇帝怎么还坐得住?他还真坐得住,因为此时的皇帝不过是一个年仅13岁的顽劣少年。
当时的皇帝是唐僖宗李儇,在先王病重之际被宦官们簇拥着登上了太子之位,说白了也就是个傀儡皇帝。而这个李儇本来也就是个不学无术的人,成日只知道赌博、斗鸡、蹴鞠,对朝政是离得越远越好。黄巢起义时他当了2年的皇帝,就过了2年醉生梦死的日子,全然不理会宫墙外的冲天杀气。
有这样的皇帝,下面的官员自然不能精明强干到哪里去,所以洛阳城内既不组织军队镇压,也不疏散百姓,任由黄巢军骑着高头大马入内。这时候宰相向小皇帝李儇提议,说要招安黄巢、王仙芝两人,以平息这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于是李儇便派去了几个朝廷官员找二人谈判。
官员表示,愿意给王仙芝一个“神策军”的位子,只要他愿意收手归顺朝廷。当农民军头子哪有吃皇粮的体面?王仙芝立马就动摇了。另一边黄巢却十分嫉妒。
图5 唐僖宗李儇
明明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怎么你就有官做我还只是个领着一帮乞丐的盐贩子呢?
两人大吵一架之后,王仙芝彻底黄巢决裂,他虽然没有接受神策军的职位,但是分走了黄巢一半的兵力,与他分头作战。
没成想王仙芝在湖北兵败被杀,剩下的军队逃到了安徽,竟在豪州投靠了黄巢,还公推黄巢为“黄王”。兵力再一次壮大的黄巢自然喜不自胜,于是自封“冲天大将军”,定年号为“王霸”。
随后军团北上,渡过长江,跨过淮河,一路攻下洛阳。唐僖宗害怕极了,立刻向成都逃去。长安城空了出来,于是黄巢如入无人之境,两进两出长安城。
但时间久了,长安城坐吃山空,榨干全城的黄巢只能率领大军离开长安去别处谋生。
唐帝国宗室的血腥剧目,终于上演黄巢能背叛唐朝,自然也会被别人背叛,这个人就是他手下大将朱温。朱温联系上了逃亡四川的李儇,里应外合把黄巢从河南一路追到了山东。
造化弄人,黄巢在山东起义,最后又在山东兵败。这次李儇没有手软,重新回到长安城后便把黄巢的首级挂在了城门口,一来昭示自己的正主之位,二来安慰城内冤死百姓的亡魂。
搅得天下乌烟瘴气10年的黄巢终于变成了泰山上的一座坟头,他确实做到了“冲天香阵透长安”,但这阵仗里带着化不开的血腥味,和无数百姓的冲天怨气,黄巢实在死不足惜。
黄巢的戏份落幕了,但大唐的劫数还远没有历完。此前都是无辜黎民们遭难,现在唐朝宗室的血腥剧目,终于要上演了。背叛了黄巢的朱温是个野心家,当初与皇帝李儇的联手不过是为了除掉旧主,现在他要自立门户了。
图9
这个朱温生性残暴,视人命为草芥,而且异常淫乱,连他的亲儿媳也被要求侍寝。露出獠牙后,朱温带兵先后攻克河东河中,皇帝李儇早经不住这连年的战事了,终于撒手人寰。弟弟李晔继承大统。
当朱温攻进长安城的时候,李晔本来已经带着皇后和小皇子逃了出去,但很快就被朱温找到了。这时候朱温决定取代宦官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杀尽宦官数700人,废掉神策军,完全控制皇帝李晔。
904年,朱温终于杀掉了围绕了权力中枢的最后一个人,那就是宰相,然后他逼着李晔迁都洛阳。
进入洛阳城后,孤立无援的李晔对朱温再也没有任何威胁了,所以干脆命人把李晔杀死,其尸身就随手丢进黄河里。李晔当时年仅38岁。
杀死李晔后,朱温马上立李晔13岁的儿子李祝当皇帝,这也是唐朝的最后一任皇帝。为了斩草除根,朱温假意在九曲池大摆宴席宴请李晔的其他9个儿子。
正在大家喝得飘飘欲仙的时候,朱温大手一挥招来一众武士,把这9个皇子全部活活勒死,并抛尸池塘。
杀光了皇子,朱温还不放心,又把目光瞄向了对唐朝忠心耿耿的大臣们。他故技重施,下令将30多位身居要职的大臣集中在滑州白马驿,人一到齐就被全部杀害,尸体和先皇李晔一起沉到了黄河里。
战战兢兢的小皇帝李祝做了最明智的决定:禅位给朱温。
图10
907年,朱温终于自己坐上了龙椅,改国号为大梁,也就是后来的梁太祖。
盛世大唐终于在李家人的鲜血、朝臣们的殉国,以及无数百姓的哀号声中结束了。
李唐的毁灭的漫长而又血腥的,但影响却是深远的。
10年黄巢起义期间,长安、洛阳附近的高门贵族几乎濒临灭绝,从史书中或可窥见端倪:880年前权势熏天之人,在此后的历史中忽然全部没有了名字。
后来朱温杀光宦官凭武力篡夺皇位,开启了五代十国混乱的50年。
历史不是一个人写就的,但一个人的影响往往能穿透当下,波及另一个世代。历史历史,其实就是人经历的故事。
唐朝是怎么灭亡的推荐文章4:
唐朝是怎么灭亡的推荐文章5:唐朝咋灭亡的?黄巢起义是致命一击,大唐根基早因这事腐烂
时拾史事2018-05-09
赖正直
原创不易,请勿盗文,违者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文/(写文章必须12345的)赖正直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受价值规律支配,通货紧缩总是和通货膨胀交替出现。但在中国封建社会当中,由于采用铜钱为本位币,受铜矿产量的限制,铜币发行量在多数情况下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且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所以,通货紧缩的问题要比通货膨胀更为严重。唐朝虽然是富强至于极点的朝代,但最终也无法解决通货紧缩问题,以致灭亡。
当然,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政治问题,但政治问题并非凭空产生,往往也是由经济问题引起,所以,唐朝之亡,最终可归结为经济原因。本文所谈及的通货紧缩,当是经济原因中的一大主因。以下,将简要论述其中的因果关系。
一、唐朝通货紧缩概况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是采用铜钱为本位币的,这是秦汉以来形成的习惯。但由于铜矿产量的限制,铜钱铸造数量普遍不足,因此不得不同时采用金银和谷帛(谷物/布帛)。
写在布帛上的文字
金银价高,只在社会上层流通,用于大宗交易。谷帛本身笨重,且质量不一、不便分割,本来很不适合做货币,但铜钱数量不足,加上盗铸严重,谷帛反而成为日常交易中人们所乐于接受的货币。在铜币信用度差、物价不稳的时候,谷帛就会成为货币的补充,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五铢钱
汉朝发行五铢钱,虽然历经波折,但总体信用还算良好;东汉末期,董卓发行小钱以代五铢钱,引起物价混乱,谷帛交易又开始在民间盛行;曹魏政府多次试图着手解决货币问题,基本思路就是恢复五铢钱,取消谷帛交易,但因为形势尚未稳定,一直未能实行;南北朝长期混乱,一直没有发行新的铜币,谷帛交易乃至物物交换也就长期实行下来;隋朝发行新五铢钱,情况有所改善,但到隋末,盗铸蜂起,私钱滥恶,引起通货膨胀,“货贱物贵,以至于亡”。
唐朝初期政府发行“开元通宝”,恢复铜钱的本位币地位,但仍广泛使用谷帛。所谓“租庸调”制度,收的就是谷帛;赏赐、度支,也多用绢帛;从唐初《永徽律》的规定来看,除赎罪用铜外,其余罚金、计赃等全部用绢匹。金银在唐朝已发展为储藏手段,但尚未成为交换流通的手段,但在岭南,因为缺铜而多产金银,反而多用金银,这是一个例外。唐朝中后期以后,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铜币使用已较前期更为广泛,但是,由于币制不稳定,经常发行新钱,新旧钱交互使用,兑换率不等,且差异巨大,常使铜钱失去货币作为价值计算标准的作用。再加上铜矿不足,铸造不善,铜钱始终处于供应不足的紧张状态,因此,民间交易杂用谷帛的情况也就始终存在。
初唐租庸调制示意图
货币供应量不足,就会引起通货紧缩,导致钱重物轻,更由此产生严重的盗铸问题。盗铸在高宗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政府尚有实力,能够以二比一的比值收购劣质盗铸钱,但成效不明显。乾丰元年(666年)又铸“乾丰泉宝”钱,以新钱一兑换旧钱十,这种比价实际上相当于减重,结果是打击了国家通货的信用,更刺激盗铸,增加币制的混乱。后来虽然又恢复了“开元通宝”,但盗铸之乱一旦开启,就极难控制,湖广、江淮一带的盗铸者,往往隐于江湖山岭之中,州县根本不能禁止。盗铸问题,遂贯穿唐朝始终。
对于货币供应量不足的问题,唐朝中后期的政策是:
(1)允许使用谷帛交易,甚至规定钱十贯以上必须兼用绢帛,以弥补铜钱的不足;
(2)限制铜钱流往边远地区,如唐宪宗曾下诏:“禁现钱出岭”,保证中原地区的货币流通数量;
(3)不准盐、茶商人随意“便换”现钱,防止商人囤积铜钱牟利;
(4)允许“除陌”,即以不足值铜钱充当足值铜钱,开始是除陌二十,以八百文充一贯,后来唐穆宗时规定:“以九百二十文成贯”、“每贯一律除垫八十”;
(5)唐武宗时,实行更加极端的政策,废浮图之法,毁天下佛寺、招提、兰若五万处,以其铜像、钟皿铸“会昌开元”钱,由于铜料充足,这一批铸币质量较好,一度缓解了通货紧缩的问题,但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货币供应量不足,一方面受制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反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矛盾,在唐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到唐末五代时期,谷帛兼用和物物交换的现象仍在广大乡村大量存在,也说明“会昌开元”钱对通货紧缩的缓解是非常有限的。
二、两税法与通货紧缩唐朝通货紧缩的最重要原因是货币供应量不足,以及币制不稳定,不能保证铜币质量。到了后期,实行两税法之后,通货紧缩又被进一步加剧。
所谓的两税法,就是取消租庸调和其他一切杂税,改为两税(按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全部用铜钱缴纳。农民平时手里并没有现钱,需要将生产出来的谷米绢帛卖成铜钱,然后才能缴税。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钱重物轻,谷米绢帛的价格低,农民必须卖出较多的产品才能换到足够的铜钱用于缴税,负担被大大地加重了。据史载,两税法初行之时,绢一匹折钱三千三百文,两税法实行十余年后,绢一匹仅折钱一千五百文,价格下跌一半多。陆贽在奏议中说,初定两税之法,“万钱为绢三匹,近者万钱为绢六匹”。陆贽的说法与上述记载相印证,说明在德宗时期,通货紧缩就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了。
两税法之实行,从历史上看,是由人头税向财产税转变,缓解农民对土地的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同时也便利政府收税。但由于采用现钱缴纳的办法,在当时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等于是对农民进行公开合法的经济掠夺,对生活本来就很艰难的农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在唐朝中后期,诸多有识之士,如陆贽、韩愈、白居易、元稹等,均反对实行两税法。从现在的观念来看,他们的主张可能有点保守,但当时并无对货币经济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其实只是着眼于民众的经济负担而已。
唐代主要通货开元通宝铜钱。铜钱的大量流通,为唐代税制的改革奠定了物质条件。
到唐穆宗长庆年间,距两税法实行已有四十余年,铜钱在市场上仍很缺乏,通货紧缩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当时纳税折钱需要绢八匹,而在实行两税法初期仅需二匹半,货币升值了三倍多,物轻钱重,导致豪商囤积铜钱以求暴利,一方面加剧了通货紧缩,一方面使农民更加陷入困苦。
唐朝政府对通货紧缩的问题一直保持着关注和控制的姿态。长庆元年(821年),户部尚书杨於陵建议,天下两税、榷酒、盐利、上供、留州、送使钱,全部改用布帛谷粟缴纳,并出内府之钱,“收市廛之滞,限边裔之出”,使“货日重而钱日轻”,执政者遂行其议,只是盐酒之榷仍用钱。
到唐武宗时,更不惜毁灭佛法,收铜铸钱。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些措施都是收效甚微的。因为货币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如果社会上的商品货币关系还没有发达到一定的阶段,统一的铸币制度就缺乏推行巩固的基础条件。
虽然商品经济在唐朝已有相当发展,全国性商业、大城市商业乃至国际贸易都有一定的规模,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着绝对的主体地位,相比之下,商业贸易经济不过是九牛之一毛,只占据着补充性的地位。因此,既然两税法是财产税,就必然要用货币缴纳,农民手中无钱,只能出卖劳动产品以换取现钱用来缴税,中间多一层剥削,必然增加额外的负担。在通货紧缩严重的情况下,物价很低,兑钱纳税,无疑又再多一层负担。于是,在两税法之下,一方面刺激通货紧缩,一方面政府敛钱的利益和农民利益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其背后,则是上述自然经济与商品货币经济的矛盾,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一矛盾无法调和,只能愈演愈烈,最后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唐朝灭亡唐朝晚期社会矛盾激化,实出于两税法之弊与通货紧缩的合力作用。两税法本来不算是很坏的政策设想,但任何良好的政策,若无相应的法治环境和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是难以贯彻落实的。现代社会要实现这一点尚且相当困难,何况唐朝之时。中国历代所行之变法,不论设想如何美好、构思如何巧妙,皆不能脱离传统政治体制,最后不是无疾而终,就是反变为弊政。两税法即属后者。
两税法本来是要统一税种,除两税外不再课征,但实行不久,各地方就“变征役以召雇之目,换科配以和市之名”,又滋生出各种不同名目的杂徭差役。
前面已经讲到,由于通货紧缩的作用,两税法本身已经是农民的极大负担,再加上杂徭差役,农民的负担可以说是繁重不堪。这样还不算,各地富豪之户,没有官位的,往往通过贿赂的方式,将自己的财产挂靠在有官位名爵的所谓“衣冠户”之下,享有减轻两税、免除徭役的特权,于是,唐朝的各种赋税徭役,实际上绝大多数都被转嫁到最贫苦的底层民众身上去了。
唐朝实行榷盐税茶(即盐茶专卖)的政策,政府利用通货紧缩,物价下跌的市场行情,以低价收购盐茶,另一方面又利用专卖权力,以高价卖出,牟取暴利。因此,淮南、宣歙、荆襄一带多有私贩盐茶者。唐朝政府在盐茶产地设立监院,以连坐等严刑峻法来镇压盐茶私贩,而私贩们则结成群体,公开与政府进行武装对抗。王仙芝、黄巢皆出身盐贩,这决不是偶然现象。
通货紧缩也好,苛捐杂税也好,都还不足以直接引起民众反叛,在物质生产水平尚不十分发达的古代,如果加上天灾,社会就有可能走上失控、崩溃之路。唐朝到懿宗、僖宗时期,统治集团高层的腐化已经达到极点,对南诏的战争也步步升级,因此苛捐杂税只会有增无减,更加加重人民负担。关东一带,当时已经连续数年水旱,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灾情特大,自潼关至山东海滨,秋收全无,农民以蓬蒿为粮、以槐叶为菜,但税收征管的力度却一度也未曾放缓,不少人拆屋卖儿,仍然连税吏的酒食之费都难以凑齐。在这种情形之下,唐朝不亡,简直天理不容。
于是,在僖宗乾符元年(874年)爆发了王仙芝、黄巢起义,经过起义的打击,唐朝中央政府名存实亡,其最终将被某个割据一方的军阀所取代,已是大势所趋。至于这个军阀是朱温、还是李克用、李茂贞,或是其他人,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简介
赖正直,男,80后,南蛮,刑事法官,法学博士。原本爱读史书,为稻粱谋选择了法律专业。法学和史学其实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都重视证据,都是在利用残缺的不完整信息拼接还原已经过去的事实真相,因而在写文章时常常会有把历史事件当作悬案来查的感觉。著有《机能主义刑法理论研究》、《毒品犯罪案件证据认定的理论与实务》等书。
目前的小目标是写一部历史小说。
往期目录
中世纪的奇葩性生活
教科书为何称他“民族英雄”
埃及人在修金字塔,中国人在做什么?
日本人的起源是哪里?
被邀请出席新中国开国庆典的帮会大佬
新疆是先有了汉族还是维族
死人是怎么结婚的?——聊聊冥婚
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是怎么失去南京的呢
投稿请发(有偿)
唐朝是怎么灭亡的推荐搜索词:
1.唐朝是怎么灭亡的宋朝怎样建国的
2.唐朝是怎么灭亡的原因
3.唐朝是怎么灭亡的,又传到什么朝代
本文标题:唐朝是怎么灭亡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