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演变过程推荐文章1:甲骨文的前世今生

  2019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向长期致力于传承弘扬甲骨文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诚挚的问候。


  从1899年发现至今,15万片甲骨相继出土,这种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记述着3500年前,商王朝从占卜中窥得的天机。


  本期《考古公开课》邀请到了著名甲骨文研究专家、清华大学黄天树教授,为我们讲述甲骨文的前世今生。


  甲骨文在身边


  甲骨文距今3500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以载体命名的,“甲”指“龟甲”,“骨”指“兽骨”。其中,兽骨以牛的肩胛骨为主。


  图为甲骨文的载体:龟甲与兽骨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这种古老的文字晦涩难懂,与我们的生活相距甚远。然而,仅从甲骨文的“数目字”来看,就有许多字的字形,与我们今天的汉字十分相像。


  甲骨文与汉字


  甲骨文出土至今,一共被发现有4500多个不重复单字,其中被释读出来的有1500个,至今仍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文字未被释读出来。因此,为了鼓励甲骨文的研究,中国文字博物馆以单字10万元的奖金,全球“悬赏”破译甲骨文。


  在第一轮“悬赏”中,首都师范大学王子杨教授拔得头筹,释读出了“阱”字,他在节目中将为大家讲述他释读“阱”字的心路历程。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文字大约出现在5000年前。在这个时期,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文字,主要有埃及的“圣书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


  同时期在中国,则有一个名为“仓颉造字”的传说。据说,黄帝有一个史官,名叫仓颉,他受到辨别飞禽走兽足迹的启发,创造出了文字。然后这些文字,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演变,到了夏王朝与商王朝交替之际,产生了成熟的文字体系——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活文字,相比其它古文明,如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等,它们的古文字早已成为死文字,唯有中国汉字延绵几千年直到今天,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甲骨文与历史


  在甲骨文被发现以前,中国东周以上的历史,仅见于文字史料的记载,主要于司马迁的《史记》,并没有实物的印证。20世纪20年代,学术界出现了“疑古派”,他们对仅有文字记载的中国上古历史提出质疑,认为中国“东周以上无信史”。


  图为甲骨文(左)与《史记·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传承对照


  随着越来越多甲骨的出土与研究,以罗振玉、王国维为代表的学者对“疑古”之说提出挑战。其中王国维更是将甲骨文中所发现的,商人祖先的名字及商王的世系传承,与《史记·殷本纪》等文献互相印证,证实了司马迁所记载的商代历史为信史,打破了“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说法,将中国的文字历史往上推了将近1000年。


  甲骨文与考古


  1899年,在北京城中有一位很懂古文字的金石学家,名叫王懿荣,他因为身患疟疾,需要抓中药。药材抓回来以后,他查看的时候,发现其中有一味“龙骨”,上面的刻画符号仿佛是一种文字,于是,他开始大量收购这样的带字骨片,并对这些骨头上面的文字进行研究,从而发现了甲骨文。


  在甲骨文被发现并认识到其价值以后,它的出土地河南安阳殷墟的盗掘现象非常严重。


  1928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为了考察甲骨盗掘等情况,开始对殷墟进行正式考古发掘。这是我国学者首次对古代遗址进行大规模科学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图为1928年殷墟第一次发掘工作人员合影


  从1928年至今,在对殷墟的考古发掘中,有三次甲骨的集中出土。第一次在1936年,发现了编号为Yp27的甲骨坑,共出土了17000多片甲骨。


  图为1936年殷墟Yp27坑的发掘工作


  后两次殷墟甲骨的重大发现,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考古公开课》邀请到了后两次甲骨重大考古发掘的亲历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一曼研究员,为我们讲述她与考古结缘的故事。


  后两次殷墟甲骨的重大考古发现都是因为偶然。


  第二次是1973年,因为一个农民工挖煤土时的偶然发现,在小屯南地出土了5000多片甲骨。这是新中国成立至今殷墟发掘中出土带字甲骨最多的一次。


  第三次是1991年,在花园庄东地,因为修路勘探而偶然发现的一批甲骨。在发掘过程中,因为甲骨碎裂严重,刘一曼等考古工们学习了Yp27坑的做法,将这批甲骨套箱带回了实验室进行整理。


  图为刘一曼在进行甲骨清理整理工作


  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考古工,刘一曼从小就喜爱历史、热爱考古,并为了考古工作终身奋斗。


  甲骨文发现120年来,一代代考古工,秉持着热爱,在孤寂、琐碎、艰深、晦涩的甲骨文研究当中,将我们的祖先3000多年前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明,一点一点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考古公开课


  《甲骨文的前世今生》


  播出时间:11月17日 18:20


  监制 / 闫东 主编 /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高贝贝(实习)


  甲骨文的演变过程推荐文章2:专家讲解“天”字5种演化过程,第1种看完后,我相信盘古开天地的神话

  人们通常用开天辟地形容某件事,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但你们知道天字的演变吗?小编带大家了解“天”字由甲骨文到简化字的演变,咱们往下看!


  甲骨文:天是一个象形字,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突出了头部的方框。


  金文:金文的天和甲骨文的天没有特别大的改变,但是人的头部由一个方框变成了一横。


  小篆:小篆的天由金文的天演变而来,进一步符号化。


  隶书和楷书:隶书和楷书的天字在小篆的基础上,将两只下垂的手臂变成平直。


  而现在的天字基本由此形成。


  今天关于天字的讲解就到这儿,对于天字的演化你们看懂了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点赞!


  甲骨文的演变过程推荐文章3:汉字解密:天字的5种演化过程,知道第2种算你赢

  人们通常用开天辟地形容某件事,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但你们知道天字的演变吗?小编带大家了解“天”字由甲骨文到简化字的演变,咱们往下看!


  甲骨文:天是一个象形字,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突出了头部的方框。


  金文:金文的天和甲骨文的天没有特别大的改变,但是人的头部由一个方框变成了一横。


  小篆:小篆的天由金文的天演变而来,进一步符号化。


  隶书和楷书:隶书和楷书的天字在小篆的基础上,将两只下垂的手臂变成平直。


  而现在的天字基本由此形成。


  今天关于天字的讲解就到这儿,对于天字的演化你们看懂了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点赞!


  甲骨文的演变过程推荐文章4:中国文字极简史:3分钟看懂甲骨文到简体字的千年演变

  早期


  文字尚未形成,部落用结绳记事(如打结计数)和彩陶符号(如鱼纹代表猎物),属于原始信息记录方式,尚未具备文字功能。


  夏朝


  考古发现二里头陶器上的“十”“百”刻符,可能是早期计数符号,标志从图画向符号过渡,但未形成完整文字系统。


  商朝


  甲骨文成熟(刻于龟甲兽骨),4500余字用于占卜(如“雨会来吗?”),具备象形、会意等造字方法,是已知最早的系统文字。


  西周


  金文(青铜器铭文)取代甲骨文,字型圆润规整,内容多为祭祀记录(如“王赏赐土地”),字数增至3000余,但内容多歌颂祖先。


  春秋战国


  各国文字分化(如楚国蚁鼻钱文、秦国大篆),因地区隔阂形成“文字异形”,秦统一后推行小篆终结混乱。


  秦朝


  李斯简化大篆创小篆,笔画匀称对称,但书写复杂,民间流行隶书(简化版小篆),为后世汉字简化埋下伏笔。


  汉朝


  隶书成为主流(波磔分明),《说文解字》收录9353字并确立部首体系,汉字从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型,但隶变导致部分古义丢失。


  三国两晋南北朝


  楷书定型(钟繇、王羲之),行书、草书兴起,书法成为艺术,但因南北分裂形成“南秀北雄”两种风格。


  隋唐


  楷书标准化(颜真卿字帖),雕版印刷术诞生(《金刚经》首例),但印刷体僵化限制书法创新,科举推动字体规范化。


  宋元


  宋体字(雕版印刷体)普及,馆阁体成为科举标准字(工整如印刷),朱熹批评“文字俗化”,但印刷术大幅提升文化传播效率。


  明清


  馆阁体垄断官方文书,《四库全书》全用馆阁体,满汉双语混用。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作为意大利传教士,1603年编写《西字奇迹》,首次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发音(如“天”写作 *Tian*),为汉字注音提供新思路。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577-1628)在1626年推出《西儒耳目资》,改进拼音体系,但仍限于传教需求。白话小说(如《金瓶梅》《红楼梦》)在明清兴起,冲击文言文正统地位,推动汉字通俗化。现代拼音直至1958年由新中国制定《汉语拼音方案》,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结合国际音标原则,成为全民通用的注音标准。


  近现代


  简化字方案(1956年)合并繁复字形(如“龜”简化为“龟”),拼音输入法普及扫盲,网络语言(如“囧”“怼”)赋予汉字新活力,数字化技术(Unicode)收录数万汉字。


  中国文字三千年演变,从甲骨占卜到微信聊天,始终围绕 实用、统一、创新 三大主线。利玛窦的拉丁文尝试汉字注音,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的诞生,标志着汉字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终极跨越。


  甲骨文的演变过程推荐文章5:考古证实:甲骨文前有初熟文字,持续长达1300年,才演化出甲骨文

  我们都知道,甲骨文是一种成熟文字,字形结构已经基本确定,与今天的相差不大,但按照文字演化规律,文字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有一个逐渐升级的过程,在成熟文字之前,理应还存在“初熟文字”、“原始文字”等。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一直没能发现更早的“初熟文字”,以至于甲骨文起源不明,仿佛是突然从天而降。本世纪初,在山东发现的一种文字,距今大约在4600~3300年之间,比甲骨文还要早1300多年,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字与甲骨文之间存在传承关系。


  

比甲骨文早1300年的文字

  上个世纪,随着考古不断发现上古遗址,在山东、关中、内蒙、淮河流域等地,经常发现一些带有刻画符号的骨块,但当时并未引起注意。


  本世纪初,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见下图),发现这些刻符不同凡响,于是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些骨块上的刻符是一种文字,并将之命名为“骨刻文”。


  根据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赤峰地区1000多块骨刻文,和属于骨刻文时期的8件刻字玉石器、7件刻字陶片统计,骨刻文一共大约3000个字符,比甲骨文字符大概少1500个。


  其中,刘凤君研究告中的一段介绍尤为重要:骨刻文上一般是1到5个字,还有一部分是10个字左右,但也有刻写20个字、甚至有刻100多字的,辞章已经出现。换言之,骨刻文已经可以连词成句,辞章已经出现,无疑表明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距今3700年—4600年为前期骨刻文,骨片上的字数少,基本都在10个字以下,字形图画性很强,有的字很复杂接近于绘画;距今3700年—3300年为后期骨刻文,处在岳石文化时期和商代早中期,骨片上文字量激增,形成了一篇篇文章,且字形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增强,与甲骨文造型相似。


  因此,骨刻文是在慢慢完善,从原始文字逐渐发展成较为成熟的文字,前期还处于初熟文字阶段,或许后期的已经可以称之为“成熟文字”。


  

骨刻文与甲骨文一脉相承

  更为重要的是,从骨刻文与甲骨文对比来看,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传承关系,而且也可以看到骨刻文的成熟度,比如下图中的一些文字,著名文化学者丁再献的研究结果,部分骨刻文与甲骨文几乎一样。


  比如下图中的上、下、丁、史、山、卜、齐、少等字,与甲骨文明显存在传承关系。


  尤其是其中的史字,骨刻文与甲骨文略有差别,原因大概在于随着时代发展,史官手中的道具出现了变化,所以字形才会显得略有不同。巧合的是,早在4500年时,史字就已出现,说明地位独特且崇高的史官也随之诞生,而史书上记载黄帝设史官,仓颉是第一任史官并造字,竟与骨刻文出现时间惊人的一致。


  除了下图之外,丁再献一共破译了几百个骨刻文,其中还有黄帝之黄、炎帝之炎、华夏之华等字。当然,丁再献破译的究竟对不对,如今还存在一些争议,但其中部分骨刻文与甲骨文字形几乎一样,无疑证实骨刻文与甲骨文存在传承关系。


  不过,通过下图可见,骨刻文中的不少文字是以图画的形式出现,反映出骨刻文还不如甲骨文成熟,但后期骨刻文与甲骨文已经极为接近。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骨刻文存在的下限是距今3300年,正好此时商代甲骨文出现,两者近乎完美地对接。


  

骨刻文应时代之势而生

  根据考古发现,骨刻文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积累,可以说是到了距今4600年时应运而生。


  首先,骨刻文出现前,中国人已经大量使用原始刻符,甚至是原始文字,比如贾湖刻符、双墩刻符、半坡刻符、青墩刻符、庄桥坟刻符、大汶口文化刻符等等,从贾湖刻符到骨刻文中间相隔4500余年,有足够的时间孕育出成熟文字。


  其次,距今4500年左右,恰是龙山文化兴起,而龙山文化非常发达,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与骨刻文分布范围大致相同。换言之,骨刻文伴随龙山文化的兴起而流行,是龙山文化的文字。


  第三,最早的骨刻文距今4600多年,出土于山东,当时是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遗址主要分布于山东)晚期,即骨刻文始于大汶口文化晚期,流行于龙山文化时代。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极为发达,传承时间久远,完全有可能孕育出文字。


  甲骨文的出现,将中国文字史提前到了商代,骨刻文的出现,证实了甲骨文并非“来历不明”,而是有着至少1300余年的“初熟文字”阶段,最终才形成了更系统的、更成熟的甲骨文!但由此也出现了另一个问题:骨刻文的直接源头何在?


  值得深思的是,史书上的三皇五帝、大禹与夏朝,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传说、不可信,因为那一段历史没有文字记载,光靠口头传说太容易失真,但骨刻文的发现,证实三皇五帝时代已有文字,他们的事迹可能通过骨刻文流传了下来,无疑在某种程度上佐证了三皇五帝、大禹与夏朝的真实性。


  参考资料:《昌乐骨刻文》、《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等


  甲骨文的演变过程推荐搜索词:

  

  1.甲骨文的演变过程五年级

  

  2.甲骨文的演变过程研究告

  

  3.甲骨文的演变过程手抄

  

本文标题:甲骨文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