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推荐文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关于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新京讯 据外交部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关于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全文)发布。


  一、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阁下邀请,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总统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阁下于2024年5月28至31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


  二、两国元首围绕双边关系、推动各领域合作以及加强多边框架下协调举行正式会谈,并就共同关心的诸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


  三、两国元首赞赏自2014年中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各领域合作取得的显著发展和巨大跨越,强调应以双方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为契机,通过密切两国政府、立法机构和地方政府间高层互访提升双边关系水平,为其开辟更广阔前景,以服务两国利益,实现友好的两国人民的期待与愿景,朝着新时代构建命运共同体目标,提升两国关系水平,推动中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


  四、两国元首对双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满意,这有助于促进两国发展繁荣。中方在基础设施、交通、铁路、造船、建筑、投资、空间科学等领域参与了多个埃及大型经济项目建设,其中包括参与建设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建成斋月十日城电气化铁路、投资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发射埃及2号卫星等。此外,双方加强金融合作,续签本币互换协议,埃及成功在华发行熊猫债;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增进协调,其中包括埃及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举办该行2023年年会、2023年正式加入新开发银行、2024年成为金砖机制成员。


  五、值此中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和塞西总统宣布今年为“中埃伙伴年”,将举办一系列外交、经贸、投资、文化和旅游活动,以促进和推动双边各领域关系发展。


  六、两国元首对2024年1月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实施纲要(2024-2028)》表示赞赏,该纲要以近年来两国关系取得的务实成果为基础,是发展双边关系并将其提升至更高水平的路线图。两国同意努力推进产业本土化和技术转移,并将其作为未来几年中埃合作的优先方向;还应努力扩大中国在埃产业投资,包括电动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化学工业、建筑材料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等领域;应努力推动双边贸易更加平衡,包括允许更多埃及优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生产要素进入埃及生产最终产品提供便利,探讨用两国本币进行贸易结算,推动中国游客赴埃旅游,鼓励中方在酒店建设和管理领域对埃开展直接投资;加强在新闻、文化、科学、人工智能和学术领域的合作。


  七、两国元首指示双方有关部门举行技术会谈,落实两国领导人关于推进和加强双边关系的共识,包括推动尽早召开中埃政府间合作委员会会议。


  八、双方赞赏在涉及彼此核心问题上相互支持。中埃两国相互支持彼此捍卫共同原则与核心利益,携手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特别是新冠疫情及其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负面影响。


  九、两国元首强调,双方应坚定支持彼此核心利益,照顾彼此关切,支持彼此的反恐努力。中方强调将继续支持埃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外部势力以任何名义干涉其内政的正当权利,支持埃方在面临挑战时维护自身安全与稳定的正当权利,支持埃方维护自身水安全、粮食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正当权利;埃方强调继续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支持中方在涉及自身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所秉持的立场,支持实现中国统一,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


  十、两国元首强调应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与埃及“2030可持续发展愿景”对接并共同保障两国有关合作项目安全顺利推进。埃方赞赏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认为这是一项有助于加快实现联合国2030议程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全球性倡议,埃方将继续积极参与该倡议框架下各领域合作;埃方赞赏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愿同中方围绕维护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加强交流、探讨合作;埃方赞赏“全球文明倡议”,因为中埃双方秉持相同的原则,即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人类文化和文明。中埃两大古老文明源远流长,均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鉴此,埃方支持中方提出的在每年6月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的建议。中方赞赏埃及“体面生活”倡议,认为这是一项旨在提升埃及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大发展倡议,强调支持这一倡议和埃方一切发展努力。


  十一、两国元首赞赏双方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富有成效的合作,欢迎在利雅得召开的首届中阿峰会所取得的成果,认为应共同落实包括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在内的峰会各项成果。中方欢迎埃方申请举办中阿峰会,埃方表示期待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取得成功。


  十二、两国元首赞赏双方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合作与协调,认为应继续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成果,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宣布的“九项工程”,期待将于2024年9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新一届峰会取得成功。


  十三、两国元首一致认为,应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反对双重标准和单边行径,应致力于改革国际机构,使其更加公平,使发展中国家更具代表性,更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双方强调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应对威胁全球安全与稳定的热点和核心问题,实现经济复苏,解决粮食安全、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和荒漠化防治问题,各国应履行其在上述问题上的责任。双方强调,中埃双方将继续致力于共同应对上述全球性挑战,加强在金砖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地区和国际场合的合作与协调,并努力提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


  十四、塞西总统对习近平主席所给予热情接待和盛情款待表示感谢和赞赏,并邀请习近平主席访问埃及。习近平主席接受邀请并表示愿意在双方方便的时候尽早访埃。


  编辑 赵熹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推荐文章2: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关于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一、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阁下邀请,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总统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阁下于2024年5月28至31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


  二、两国元首围绕双边关系、推动各领域合作以及加强多边框架下协调举行正式会谈,并就共同关心的诸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


  三、两国元首赞赏自2014年中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各领域合作取得的显著发展和巨大跨越,强调应以双方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为契机,通过密切两国政府、立法机构和地方政府间高层互访提升双边关系水平,为其开辟更广阔前景,以服务两国利益,实现友好的两国人民的期待与愿景,朝着新时代构建命运共同体目标,提升两国关系水平,推动中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


  四、两国元首对双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满意,这有助于促进两国发展繁荣。中方在基础设施、交通、铁路、造船、建筑、投资、空间科学等领域参与了多个埃及大型经济项目建设,其中包括参与建设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建成斋月十日城电气化铁路、投资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发射埃及2号卫星等。此外,双方加强金融合作,续签本币互换协议,埃及成功在华发行熊猫债;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增进协调,其中包括埃及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举办该行2023年年会、2023年正式加入新开发银行、2024年成为金砖机制成员。


  五、值此中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和塞西总统宣布今年为“中埃伙伴年”,将举办一系列外交、经贸、投资、文化和旅游活动,以促进和推动双边各领域关系发展。


  六、两国元首对2024年1月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实施纲要(2024—2028)》表示赞赏,该纲要以近年来两国关系取得的务实成果为基础,是发展双边关系并将其提升至更高水平的路线图。两国同意努力推进产业本土化和技术转移,并将其作为未来几年中埃合作的优先方向;还应努力扩大中国在埃产业投资,包括电动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化学工业、建筑材料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等领域;应努力推动双边贸易更加平衡,包括允许更多埃及优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生产要素进入埃及生产最终产品提供便利,探讨用两国本币进行贸易结算,推动中国游客赴埃旅游,鼓励中方在酒店建设和管理领域对埃开展直接投资;加强在新闻、文化、科学、人工智能和学术领域的合作。


  七、两国元首指示双方有关部门举行技术会谈,落实两国领导人关于推进和加强双边关系的共识,包括推动尽早召开中埃政府间合作委员会会议。


  八、双方赞赏在涉及彼此核心问题上相互支持。中埃两国相互支持彼此捍卫共同原则与核心利益,携手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特别是新冠疫情及其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负面影响。


  九、两国元首强调,双方应坚定支持彼此核心利益,照顾彼此关切,支持彼此的反恐努力。中方强调将继续支持埃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外部势力以任何名义干涉其内政的正当权利,支持埃方在面临挑战时维护自身安全与稳定的正当权利,支持埃方维护自身水安全、粮食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正当权利;埃方强调继续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支持中方在涉及自身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所秉持的立场,支持实现中国统一,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


  十、两国元首强调应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与埃及“2030可持续发展愿景”对接并共同保障两国有关合作项目安全顺利推进。埃方赞赏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认为这是一项有助于加快实现联合国2030议程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全球性倡议,埃方将继续积极参与该倡议框架下各领域合作;埃方赞赏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愿同中方围绕维护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加强交流、探讨合作;埃方赞赏“全球文明倡议”,因为中埃双方秉持相同的原则,即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人类文化和文明。中埃两大古老文明源远流长,均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鉴此,埃方支持中方提出的在每年6月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的建议。中方赞赏埃及“体面生活”倡议,认为这是一项旨在提升埃及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大发展倡议,强调支持这一倡议和埃方一切发展努力。


  十一、两国元首赞赏双方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富有成效的合作,欢迎在利雅得召开的首届中阿峰会所取得的成果,认为应共同落实包括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在内的峰会各项成果。中方欢迎埃方申请举办中阿峰会,埃方表示期待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取得成功。


  十二、两国元首赞赏双方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合作与协调,认为应继续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成果,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宣布的“九项工程”,期待将于2024年9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新一届峰会取得成功。


  十三、两国元首一致认为,应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反对双重标准和单边行径,应致力于改革国际机构,使其更加公平,使发展中国家更具代表性,更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双方强调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应对威胁全球安全与稳定的热点和核心问题,实现经济复苏,解决粮食安全、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和荒漠化防治问题,各国应履行其在上述问题上的责任。双方强调,中埃双方将继续致力于共同应对上述全球性挑战,加强在金砖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地区和国际场合的合作与协调,并努力提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


  十四、塞西总统对习近平主席所给予热情接待和盛情款待表示感谢和赞赏,并邀请习近平主席访问埃及。习近平主席接受邀请并表示愿意在双方方便的时候尽早访埃。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 人民日 》( 2024年05月30日 02 版)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推荐文章3: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关于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关于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一、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阁下邀请,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总统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阁下于2024年5月28至31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


  二、两国元首围绕双边关系、推动各领域合作以及加强多边框架下协调举行正式会谈,并就共同关心的诸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


  三、两国元首赞赏自2014年中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各领域合作取得的显著发展和巨大跨越,强调应以双方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为契机,通过密切两国政府、立法机构和地方政府间高层互访提升双边关系水平,为其开辟更广阔前景,以服务两国利益,实现友好的两国人民的期待与愿景,朝着新时代构建命运共同体目标,提升两国关系水平,推动中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


  四、两国元首对双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满意,这有助于促进两国发展繁荣。中方在基础设施、交通、铁路、造船、建筑、投资、空间科学等领域参与了多个埃及大型经济项目建设,其中包括参与建设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建成斋月十日城电气化铁路、投资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发射埃及2号卫星等。此外,双方加强金融合作,续签本币互换协议,埃及成功在华发行熊猫债;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增进协调,其中包括埃及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举办该行2023年年会、2023年正式加入新开发银行、2024年成为金砖机制成员。


  五、值此中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和塞西总统宣布今年为“中埃伙伴年”,将举办一系列外交、经贸、投资、文化和旅游活动,以促进和推动双边各领域关系发展。


  六、两国元首对2024年1月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实施纲要(2024-2028)》表示赞赏,该纲要以近年来两国关系取得的务实成果为基础,是发展双边关系并将其提升至更高水平的路线图。两国同意努力推进产业本土化和技术转移,并将其作为未来几年中埃合作的优先方向;还应努力扩大中国在埃产业投资,包括电动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化学工业、建筑材料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等领域;应努力推动双边贸易更加平衡,包括允许更多埃及优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生产要素进入埃及生产最终产品提供便利,探讨用两国本币进行贸易结算,推动中国游客赴埃旅游,鼓励中方在酒店建设和管理领域对埃开展直接投资;加强在新闻、文化、科学、人工智能和学术领域的合作。


  七、两国元首指示双方有关部门举行技术会谈,落实两国领导人关于推进和加强双边关系的共识,包括推动尽早召开中埃政府间合作委员会会议。


  八、双方赞赏在涉及彼此核心问题上相互支持。中埃两国相互支持彼此捍卫共同原则与核心利益,携手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特别是新冠疫情及其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负面影响。


  九、两国元首强调,双方应坚定支持彼此核心利益,照顾彼此关切,支持彼此的反恐努力。中方强调将继续支持埃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外部势力以任何名义干涉其内政的正当权利,支持埃方在面临挑战时维护自身安全与稳定的正当权利,支持埃方维护自身水安全、粮食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正当权利;埃方强调继续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支持中方在涉及自身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所秉持的立场,支持实现中国统一,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


  十、两国元首强调应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与埃及“2030可持续发展愿景”对接并共同保障两国有关合作项目安全顺利推进。埃方赞赏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认为这是一项有助于加快实现联合国2030议程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全球性倡议,埃方将继续积极参与该倡议框架下各领域合作;埃方赞赏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愿同中方围绕维护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加强交流、探讨合作;埃方赞赏“全球文明倡议”,因为中埃双方秉持相同的原则,即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人类文化和文明。中埃两大古老文明源远流长,均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鉴此,埃方支持中方提出的在每年6月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的建议。中方赞赏埃及“体面生活”倡议,认为这是一项旨在提升埃及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大发展倡议,强调支持这一倡议和埃方一切发展努力。


  十一、两国元首赞赏双方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富有成效的合作,欢迎在利雅得召开的首届中阿峰会所取得的成果,认为应共同落实包括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在内的峰会各项成果。中方欢迎埃方申请举办中阿峰会,埃方表示期待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取得成功。


  十二、两国元首赞赏双方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合作与协调,认为应继续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成果,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宣布的“九项工程”,期待将于2024年9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新一届峰会取得成功。


  十三、两国元首一致认为,应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反对双重标准和单边行径,应致力于改革国际机构,使其更加公平,使发展中国家更具代表性,更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双方强调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应对威胁全球安全与稳定的热点和核心问题,实现经济复苏,解决粮食安全、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和荒漠化防治问题,各国应履行其在上述问题上的责任。双方强调,中埃双方将继续致力于共同应对上述全球性挑战,加强在金砖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地区和国际场合的合作与协调,并努力提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


  十四、塞西总统对习近平主席所给予热情接待和盛情款待表示感谢和赞赏,并邀请习近平主席访问埃及。习近平主席接受邀请并表示愿意在双方方便的时候尽早访埃。


  编辑 刘佳妮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推荐文章4:古埃及文明到底被谁摧毁了?希腊人、罗马人,还是阿拉伯人?

  古埃及文明,与中华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一同被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最能代表古埃及文明的标志物是金字塔、神庙,以及象形文字。


  据现代考古证明,古埃及文明诞生于公元前5500年左右,古埃及国家的第一次统一则是在大约公元前3100年,比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始于公元前2070年)还要早1000多年,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埃及的旅游名片,却与现代埃及人没有直接关系


  然而,今天埃及的国名叫“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显而易见是一个阿拉伯人占主体的伊斯兰国家,属于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与古埃及文明完全不同,两者之间没有传承关系。


  历史上,曾经征服古埃及的国家可不少,从波斯、希腊、罗马到阿拉伯帝国,如此众多的征服者,到底是谁真正摧毁了古埃及文明?


  ▲法老陵墓里的壁画和象形文字


  一、太阳神国度


  古埃及文明的诞生,离不开尼罗河独特的水文条件。这条世界第一长河,不但水量充沛,而且每年都会定时泛滥,给两岸敷上一层肥沃的土壤,从而使尼罗河中下游具备了得天独厚的耕作条件。


  ▲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据考证,早在大约9000年前,尼罗河两岸就有人类居住,种植小麦和大麦等粮食作物,7500年前出现城市,并开始使用铜器。


  而中国要到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才大规模普及铜器。


  ▲古埃及人把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


  公元前3300年,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随后又出现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以及建筑、医学、造纸(莎草纸)等科技,这些都标志着古埃及文明已经趋向成熟,并开始向周边地区辐射,古希腊人还借鉴象形文字发明了自己的字母。


  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古埃及创立了第一王朝,他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帝王。


  随着统一国家的建立,统一的古埃及民族和语言基本形成,国力也愈发昌盛。由于古埃及人信仰以太阳神为核心的多神教,因而被称为“太阳神的国度”。


  ▲古埃及人为建造金字塔付出了巨大代价


  据照史学家的划分,古埃及文明的历史上一共有31个王朝,金字塔和木乃伊是古埃及文明最显著的标志,目前已发现的金字塔有100座左右。


  其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高达137米,是第四王朝第2位君王胡夫的陵墓。从第十八王朝起,“法老”成为君王的固定称呼。


  从美尼斯建立第一王朝至第二十六王朝,古埃及文明经历了大约2600年的时间里,尽管中间经历过周边民族的入侵,但后来都被古埃及人人重新统一。


  二、征服者来临


  古埃及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处,又是一片平原,有利于文明发展的同时,也有难以防御的弱点。


  ▲鼎盛时期的埃及帝国


  更致命的是,周边其他文明在不断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越来越强大,随着铁器、马匹、航海等技术的成熟,波斯、希腊等文明后来居上,逐渐超越了原地踏步的古埃及文明。


  公元前525年,波斯人灭亡了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建立第二十七王朝,其实只是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统治者变成波斯人,臣民依然是古埃及人。


  ▲由于距离太远,波斯没能在古埃及建立稳固统治


  建立在纯粹武力基础上的波斯帝国很不稳定,频繁发生内战,给古埃及人复国提供了机会。公元前404年,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的后代趁波斯帝国再一次内战,赶走了波斯统治者,建立第二十八王朝。


  ▲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


  由于这里差不多是波斯帝国统治的极限,波斯人只满足于平息反抗和榨取财富,无力改变古埃及人的宗教和生活,使古埃及文化基本上没有受到摧残。


  尽管复国的过程不算艰难,却揭示了一个真相:称雄北非—西亚区域近3000多年的古埃及文明,面对新崛起的国家已经力不从心,赶走波斯人后仅仅70年,新的征服者——古希腊人来了。


  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统一希腊半岛后发动远征,灭亡了古埃及第三十一王朝。从此,古埃及人再也没有建立过自己的王朝,作为国家,古埃及可以认为已经灭亡了。


  ▲亚历山大一死,马其顿帝国马上分裂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东征途中病逝,马其顿帝国随即分崩离析,各路将领和地方诸侯纷纷割据自立,亚历山大任命的埃及总督托勒密趁机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托勒密时期的壁画继承了古埃及风格


  托勒密在地中海边兴建亚历山大城作为首都,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经营,亚历山大城已经成为东地中海及希腊地区最繁华的城市和港口,规模仅次于同时期的罗马城,并且是欧洲、西亚、北非及印度之间最重要的贸易中心。


  ▲托勒密王朝也曾是东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有史学家把托勒密王朝算作古埃及第三十二王朝,因为托勒密虽然是古希腊人,却以古埃及王朝的继承者自居,他的称号同样是“法老”,并努力将两个文明融为一体。


  古希腊字母原本就受到象形文字很深的影响,两者在文化上也有相通之处,因此古埃及的希腊化过程相对较为顺利。托勒密甚至宣扬两者的神灵是相通的,古埃及的太阳神即是古希腊的宙斯,古埃及人也很快接受了这一点。


  托勒密王朝在推广希腊语、促进希腊化的同时,还致力于收集、翻译各类古埃及著作,收藏于亚历山大图书馆,并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以及最大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聚集了大量希腊知识分子。


  ▲影视剧复原的托勒密王朝亚历山大图书馆


  从公元前525年开始,古埃及王朝先后被波斯和希腊征服,但古埃及的宗教、文化、风俗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托勒密王朝是一个上层为希腊人,臣民以古埃及人为主的国家,希腊语是官方语言,底层民众仍然说着古埃及语,但两者已经开始了民族融合。


  三、罗马基督教


  托勒密王朝统治古埃及的同时,古罗马人在波河平原上崛起,很快冲出意大利半岛,向地中海周围扩张。而托勒密王朝的内乱,给了古罗马人可乘之机。


  ▲公元前44年的罗马共和国,东地中海就剩下埃及没有并入罗马


  公元前51年,托勒密十二世去世,他的一对子女因继承权纷争发生内战。


  为了夺取王位,女儿克利奥帕特拉引入古罗马军队,带队的将领正是凯撒。在凯撒的支持下,克利奥帕特拉取得了埃及王位。


  ▲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的复原图


  此时的托勒密王朝名义上仍然是独立的,实际已经成为罗马的附属国。公元前44年凯撒在死于罗马内乱后,继承者屋大维在公元前30年,将古埃及变成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克利奥帕特拉自杀身亡。


  后世将这段历史演绎为《埃及艳后》,从而名噪天下。


  罗马的统治方式类似于古希腊人,一边继续推行罗马化和希腊化,一边也不禁止古埃及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但罗马人始终未能彻底打败波斯等西亚民族,埃及等东地中海地区经常沦为双方交锋的战场。


  ▲埃及行省是罗马帝国最主要的粮仓之一


  在长期战乱以及罗马帝国的残酷统治下,巴勒斯坦地区的人们为了寻求精神寄托而产生了基督教,并很快传播到相邻的埃及行省。


  虽然基督教作为一神教,被信奉多神教的罗马人严格禁止,可基督教不仅没有消亡,反而蔓延到整个帝国。


  为了吸引更多民众和贵族归皈,基督教的教义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这样一来,埃及的基督教便更多地保留了原始教义,与当时的主流教义已经有了一定区别。


  ▲中国史书称埃及的阿拉伯王朝为绿衣大食


  越来越多的古埃及人信奉基督教,按照基督教义生活,以多神教为核心的古埃及文化被渐渐抛弃。


  公元3世纪末,亚历山大图书馆毁于战火,无数古代文献记录损失殆尽,大大加剧了古埃及文化的没落。


  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罗马帝国统治者开始发现基督教对于自身的有利之处,基督教宣扬教众要忍受苦难,不反抗统治者。


  于是,慢慢放松了对基督教的禁令,后来连很多贵族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基督教的合法化已经势不可挡。


  ▲埃及行省属于分裂后的东罗马帝国


  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发布《米兰敕令》,终于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25年,亚历山大正教会成立,能与罗马教廷、君士坦丁堡教廷分庭抗礼。


  公元380年,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国教,其他宗教被禁,古埃及文明留存下来的各类神庙纷纷被拆毁,太阳神的信众越来越少。


  亚历山大城仍然是埃及行省的首府,受罗马帝国和基督教的影响越来越深。亚历山大图书馆毁灭后,再加上远离作为古埃及文明核心区域的尼罗河中下游,这座城里的古埃及文明痕迹越来越淡。


  ▲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加速了古埃及文化的消亡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半,基督教也出现罗马和拜占庭两个教廷。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更多地受到希腊文化影响,被后人认为是一个希腊化的国家。


  拜占庭帝国加快了对埃及行省的希腊化和民族融合进程,用希腊字母代替古埃及字母,再加上基督教的深刻影响,当地人的宗教、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641年阿拉伯人在开罗南郊建都,973年开罗成为首都至今


  在宗教上,埃及行省不属于拜占庭教廷,有自己的亚历山大正教会,保留着更原始的基督教义,使用古埃及语举行宗教仪式,但这种语言已经脱离了古埃及象形文字,改用古希腊字母书写。


  差不多在公元5世纪以后,古埃及人的血缘和语言依然在延续,但不再有人认识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古埃及字母,他们不再信仰太阳神,而是严格遵从基督教义,古埃及文明可以说是已经名存实亡。


  ▲亚历山大的古罗马剧场


  四、阿拉伯化


  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文明伴随伊斯兰教崛起于西亚的大沙漠中。632年阿拉伯帝国建立,立即展开波澜壮阔的对外征服。而当时占据西亚、北非大部分区域的是拜占庭帝国,成为阿拉伯人首先冲击的对象。


  641年,阿拉伯军队攻占埃及行省,将其并入帝国,大批阿拉伯移民成为统治者和中上阶层。


  阿拉伯帝国通过武力和税收等手段大力推广伊斯兰教,使大部分当地人归皈,与阿拉伯人融合,最终形成埃及阿拉伯人,一直延续到今天。


  ▲开罗最古老的阿慕尔清真寺


  642年,阿拉伯人在尼罗河三角洲南方十多公里处的一座要塞里,建起埃及第一座清真寺。


  经过不断建设到10世纪中期,这里变成法蒂玛王朝的首都开罗,从此成为埃及的政治中心和最大城市。充当了600多年埃及首府的亚历山大城因此衰落下去。


  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标志着古埃及文明彻底消亡。失去原主人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成为了古埃及文明的遗存。


  ▲独具特色的埃及科普特教堂


  阿拉伯人虽然大力推广伊斯兰教,但并不禁止其他宗教,利用重税来吸引更多人改信伊斯兰教。


  而坚持基督教信仰的当地人称为“科普特人”,由此产生了科普特语和特普特教派。“科普特人”的本意就是“埃及人”,后来特指信仰基督教的古埃及人后裔。


  由于很早脱离了拜占庭帝国和教廷, 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对科普特人没有产生多少影响,他们有自己的亚历山大正教会,也被称为科普特教派。在阿拉伯人的影响下,科普特人改用阿拉伯语,科普特语只用于宗教场合。


  五、古埃及人的后裔


  埃及凭借尼罗河滋养出的丰富物产和人口,始终是伊斯兰世界的重要中心之一,多次形成割据政权。


  1517年,埃及变成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1882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53年才真正独立。


  这是自从公元前30年托勒密王朝后灭亡的1920年后,埃及再次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现在的埃及仍然属于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并且在国力和影响力方面,都在阿拉伯国家里名列前茅。主体民族是埃及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


  ▲曾担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加利是埃及科普特人


  根据不同的统计方法,科普特人占埃及1.04亿总人口的10-20%,大多信仰基督教科普特教派,以古埃及人后裔为主,融入了一部分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的血统,平时说阿拉伯语,宗教仪义上用科普特语。


  ▲科普特语被归类为埃及语


  科普特语与古埃及语有关联,用古希腊字母书写。


  总体上说,科普特人在埃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不高,但受教育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高于穆斯林。1992-1996年间出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加利,就是来自埃及的科普特人。


  ▲1822年法国人商博良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


  诞生于将近8000年前的古埃及文明,5000多年前进入王朝时代,2000多年前随着罗马人入侵后开始消亡,至1300多年前因阿拉伯人入侵,古埃及文明这才彻底灭绝。


  与古埃及人关联最大的是科普特人,信仰基督教、说阿拉伯语,在文化上与古埃及人没有了传承关系。直到19世纪,象形文字被重新解读出来,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纱才被渐渐揭开。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推荐文章5:同一民族、同一语言,阿拉伯世界的22个国家为什么无法统一?

  亚欧大陆曾涌现出许多大型帝国,如中国汉唐时期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横跨亚欧非的罗马帝国(存续503年,不含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存续626年)。


  汉唐都是在结束战乱、分裂后再度统一的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分裂后,再也没有统一。


  ▲罗马帝国


  如今,罗马帝国曾统治的土地,分散在亚欧非50个主权国家的国境内,阿拉伯世界也已分裂成22个主权国家,总人口约4.3亿。


  为什么这个延续600年的帝国分裂后再也没有统一过?阿拉伯人为恢复统一又进行过哪些努力?


  ▲阿拉伯国家


  一、帝国崛起:阿拉伯民族的高光时刻


  中东地区是人类文明发源地,早在公元前,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古埃及、古巴比伦、波斯、腓尼基等古代文明。


  阿拉伯民族起源于西亚的阿拉伯半岛,与中东的其他古代文明相比,阿拉伯人居住区是中东自然条件最差的地区。然而,恶劣的环境没有让阿拉伯人就此消亡。


  ▲中东地形图


  7世纪,出身哈希姆家族的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并建立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凭借伊斯兰教的凝聚力迅速崛起,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


  阿拉伯帝国推动伊斯兰教向外传播,伊斯兰教影响范围超越帝国疆域,形成世界第二大宗教(即将第一大)。


  阿拉伯帝国在文学,哲学,艺术,天文等各个学科都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大量东方科技成果借助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等地。


  ▲阿拉伯帝国


  时至今日,对于每一名阿拉伯人来说,那个曾经存在过的阿拉伯统一时代,就是阿拉伯民族记忆中的“盛唐”。


  当然,阿拉伯帝国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伊斯兰教分化出的逊尼派、什叶派等派系对抗激烈。


  ▲伊斯兰教主要派别分布


  9世纪初,帝国中央政府衰微,伊朗高原、埃及等地割据自立。帝国仅能控制两河流域及阿拉伯半岛部分地区。


  至10世纪中叶,帝国的哈里发沦为割据势力的傀儡,部分割据政权仍承认哈里发是他们的宗主,但阿拉伯帝国已陷入分裂。


  ▲帝国分裂


  阿拉伯帝国分裂后,位于巴格达的帝国中央政府朝廷依然存在,很多阿拉伯人认为政治分裂只是暂时的,帝国迟早会再度统一。


  事实上,当时割据北非的法蒂玛王朝、立足埃及和叙利亚等地的阿尤布王朝先后试图恢复阿拉伯世界的统一,奈何没有绝对实力,阿拉伯帝国的统一最终没能实现。


  ▲一度强大的法蒂玛王朝


  1258年,蒙古灭亡阿拉伯帝国,蒙古人在西亚建立了伊尔汗国。属于阿拉伯人的荣耀时代就此终结,这个曾建立横跨亚欧非三洲大帝国、创建伊斯兰教的民族,最终沦为异族的臣民。阿拉伯人自此开始了长达7个世纪被异族统治的黑暗时代。


  到15世纪末,土耳其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崛起,蒙古帝国灭亡后,阿拉伯人没有恢复阿拉伯帝国,反而沦为土耳其人的奴仆。


  ▲奥斯曼帝国鼎盛疆域


  奥斯曼帝国苏丹继承了哈里发之位,成为穆斯林世界的宗教领袖。


  土耳其人还占领了阿拉伯人的祖地——阿拉伯半岛的东西两岸,控制了伊斯兰教的两座圣城麦加和麦地那,大半岛内部则恢复成部落纷争的原始状态。


  奥斯曼帝国拉拢上层阿拉伯人帮助其统治阿拉伯地区。如“圣裔”哈希姆家族就替土耳其人管理麦加和麦地那两座圣城,大量阿拉伯贵族子弟被送往土耳其沦为政治人质。


  ▲麦加的位置


  多数阿拉伯人不愿意接受异族治理,想方设法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如阿拉伯半岛内陆的沙特家族等部族,就多次发起起义,但均被土耳其人和亲土的阿拉伯势力联合绞杀。


  18世纪后,奥斯曼帝国陷入衰落,殖民势力开始入侵。殖民者的介入让阿拉伯人看到了合作的机会,毕竟列强的综合实力远强于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希望借此打破异族统治枷锁。


  到19世纪末,英国控制了北非的埃及、苏丹,西亚的科威特、巴林、阿曼、也门、卡塔尔、特鲁西尔诸国(阿联酋前身)。法国则占据了北非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和东非的吉布提、科摩罗。意大利占据了利比亚和索马里。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上述地区多数是列强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割取的,这些地区在日后的去殖民化独立浪潮中将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一个个主权国家,应当说殖民入侵加剧了阿拉伯世界在政治上的碎片化。


  20世纪初的奥斯曼帝国仍保留对主要阿拉伯人聚居区的控制,如两河流域、叙利亚、阿拉伯半岛东西两岸等。


  ▲19世纪末的奥斯曼帝国


  殖民者同时带来了近代民族思潮,这刺激着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形成。一些阿拉伯上层政治贵族投靠西方殖民势力,试图通过与英法合作让阿拉伯人彻底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并逐步实现阿拉伯世界的统一。当时的圣裔哈希姆家族被看作这一行动的最合适的实践者。


  二、意志不息:阿拉伯人归来


  1914年一战爆发,奥斯曼帝国加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对抗英法俄主导的协约国。阿拉伯精英看到了脱离奥斯曼帝国的机会。


  ▲20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


  此时,哈希姆家族的领袖是“老侯赛因”,阿拉伯半岛西部的汉志地区是哈希姆家族的控制区,伊斯兰教两大圣城麦加、麦地那均坐落于此。


  1916年,老侯赛因在汉志发动起义,他在英国帮助下驱逐了当地的奥斯曼驻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