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地下核工程
816地下核工程推荐文章1:涪陵“816地下核工程”解密:两万特种兵挖了八年
2010年4月25日,被称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的重庆涪陵816军工洞体,首次以旅游景点的身份对外开放。这条消息的发布,让一项与世隔绝长达40多年的中国涉核绝密军事工程,迅速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1967年,一支神秘的特种兵部队秘密进驻涪陵深山,开挖地下核工厂。40多年后,这座解密的核工厂,正在建设成为国防教育基地。
“816工程”开放的消息发布后,现为洛阳周公研究会副会长的李发立,与百余名当年参建工程的老战友故地重逢,第一次近距离探访他们亲手建造的庞大“核洞”。许多年前,他们从洛阳登上军列,被拉到这座不知道名字的大山里,与数万名年轻士兵一起,夜以继日地开山凿洞。
1972年冬天,18岁的李发立告别家乡,从洛阳参军入伍。“接兵的还是第一野战军,但政审时却换成了中央军委特种工程兵部队,代号8342。”李发立当时十分兴奋,因为他听说保卫×××和×××的是8341部队,便幻想“8342跟8341就差一个数字,两支部队是不是兄弟关系?”
在军列上的4天4夜,李发立憧憬着北京的景象,然而火车却开到了重庆,部队驻扎在了大山里。直到很多年后,李发立才知道那座山叫金子山,那个镇叫白涛镇。它们“因建‘816’曾经在地图上消失了几十年”。
李发立所在部队驻扎的山坡上,到处插着“军事禁区,严禁入内”的标牌,山上植被茂密,“居民都迁移到了别处,方圆几十公里内都没有老百姓。”大家都很纳闷:8342部队来这里做什么?
李发立来到白涛镇的时候,作为中国核工业建设人才的靳文国已经在这里待了6年。这里被称作“816地下核工程”,是1966年周恩来批准建造的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作为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厂,“816工程”一度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
靳文国先于大部队抵达白涛镇,“当时的方针是要进洞,所以我们要进行勘测。这么大的洞,世界上谁也没有打过,怎么打洞成了最大的困难。”经过前期的勘测,靳文国等人测算的结果是,“要挖上百万立方石头”。这么庞大的工程已经超出大家的想象,于是“816地下核工程”请来了专业的“打洞公司”上阵,但是以“打洞公司”当时的实力,公司负责人预测“至少要挖20年”。
于是,一个师的工程兵随即进驻,几乎在一夜之间,四川省涪陵市这个偏僻的山区涌入了2万多士兵。1967年,816核军工洞开工。工程前期由工程兵开山打洞,1975年后由816工厂进行厂房建设,前后共用人力6万多人。后来,许多名人的家属也陆续来到“816”,“有廖承志的儿子,有邢燕子的弟弟,还有华罗庚的亲家,他们的出现让大家倍感荣幸。”
靳文国还记得,“搞好三线建设,让×××睡个好觉”是“816地下核工程”当时的一句口号。作为技术人员,他每天负责检查工程质量,“工程兵的工作实在太艰苦了,当时洞里又闷又热,空气根本不流通,除了必须要戴的安全帽,工程兵经常只穿着一条裤衩,手持风镐在山洞里拼命作业。金子山的石头非常硬,对军工洞的质量而言是件好事,而对打眼、放炮的工程兵而言,却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噩梦。”
“我参军时工程基本到了扫尾阶段。”李发立回忆,由于采取的是分层施工,他们在洞内干活时,头顶经常响起开凿洞体的隆隆炮声。“这么大的工程,发生事故在所难免,打眼、放炮,作业面垮塌,仅主反应堆大厅的挖掘工作就牺牲了50多名战士,挖洞的8年时间中,近百名将士献出宝贵生命,平均年龄不足21岁。”
1972年冬的一天,李发立的战友陈先升在干活时不慎掉进一个3米多深的大水坑,牺牲时才19岁。当时战士们用“五面石头夹一块肉”来形容洞里的工作:五面石头是指坑道内上下左右和作业面都是岩石,而肉就是指战士们的身体。
这次重返“816”,李发立站在陈先升的墓碑前,失声痛哭,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掏出随身带的青稞酒,洒向墓碑。
在白涛镇的8年间,李发立只有一次受上级指派短暂离开过,其余时间都在大山里“挖洞”。“成都军区在山体周围设置了一个警卫团,主要是防止敌特进来破坏,当然也担负看管参建战士的军事任务,以免对外泄露任何有关‘816’的信息。”李发立回忆,当时部队出版着一份《工程兵》,有些内容涉及816。“所有参与编撰纸的人都受到严格的保密教育,任何人不能私自将纸带出洞。”战士间曾流传过这样一种说法,在重庆的敌特眼里,这份纸比黄金还要珍贵,“一张能卖5000元人民币”。
1984年,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和国民经济战略调整的需要,“816地下核工程”在即将竣工前夕宣告停工。原先非常热闹的军工洞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时任基建处长的靳文国因为最了解洞内情况,被领导留下维护洞内设备。
靳文国的手下一共只有十几个人,而维护洞体的叠加长度却近20公里。那些日子他们非常害怕洞内的电力照明突然发生故障,“每次巡视都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如果没有照明,人肯定会迷路,丧命都有可能。我们每天进出洞都清点人数,生怕走丢一个。”
2002年4月8日,国防科工委同意对“816军工洞体”部分解密。时隔多年,李发立才得知他们当年参建的01洞,就是眼下开放的816主体工程——核反应堆大厅。核反应堆大厅是816工程中最大的洞室,高达79.6米,总共上下9层,高度相当于20多层楼。洞体内部则由钢筋混凝土浇筑,异常坚固,可以抵御5000吨级原子弹的地面打击,即便发生8到10级地震也不能将它摧毁。
直到现在,核反应堆大厅内的第8层,仍保留着专门用于烧制核原料的“锅底”。9层楼的主控制室,则至今安放着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但它们却都从未真正用于生产。
战士们习惯将洞体称作“房间”,类似这样的“房间”,山里共有大小18个,掏出的石渣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长达1500公里。李发立记得,1973年8月中旬的几天,全体官兵集中进到山洞里学习,“3万多人,一个洞都没坐满”。
如今的靳文国早已离开了工作岗位,是建峰集团内为数不多的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的工程师之一,对于“816地下核工程”,他的评价只有“伟大”二字。“816地下核工程”已在2002年解密,他希望有更多人知道这一工程,“这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
816地下核工程推荐文章2:6万人掏空一座山,秘密建设17年,中国“816地下核工程”意义不凡
816地下核工程,当年6万人走进这个山洞后,直接与外界断绝了联系,他们在这里整整挖了17年,总体建筑面积相当于14个足球场大小,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洞体建筑。2002年的时候,这里悄然已经作为景点对外开放了!
值得一提的是,816地下核工程可以抵抗8级地震带来的破坏,它曾是国内为核武器提供核原料的秘密地下核工厂。当年,这项工程被列为军事机密。那年,隶属于第54师的3个团接到指令后,匆忙赶往重庆。
人们在1967年修建了这个地下核工程,地址在重庆白涛镇,为了保密,人们甚至让白涛镇这个地名从地图上抹去了。
那一年,数万名年轻的工程兵,带着简陋的工具,愣是在大山中开掘出了堪称“世界第一大的人工洞体”。人们甚至很难相信,在这个山高林密的小山包下,静静地躺卧着这样一个地下核工厂。
现在,人们可以步行进入,也可乘坐观光车进入,进入这里,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即便是炎热的夏天,这个洞里也不需要空调,就能让人感到十分凉爽。
进入洞内,我们能看到一个标有A2923的东西,没错,它就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的模型。在这里你可能会出现一种穿越的感受,如果说你玩过与二战相关的游戏,就一定能真实感受到,这个洞体的设计和游戏中存在不少相似点。
继续往下走,你会发现这里的结构十分复杂,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迷失方向。816地下核工程建筑设计师曾表示:他们在这里施工的时候,当地农户养的牛误闯到这里,等人们找到那头牛的时候,它已经在洞里死了好几天了,由此可见,这洞内有多复杂。
从设计上来看,我们就能感受到眼前的这个地下核工程有多么惊人,它共有18个大型洞室,这里的隧道和竖井等通道足足有130条,总长超过20公里。在这里,我们也能看到排风洞,可以说,它就像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地下世界。
这里最大的洞室应该是我们现在看到的101反应堆主厂房,这个核反应堆的大厅从3层直通9层,它的高度足足有79米之多。我们能看到核反应堆的监控仪表,在这里显得十分密集。最让人诧异的是,在湿度约为80%以上的环境下,这些仪器在几十年里仍未锈蚀。而我们看到的这些仪表只是一角,走出这里,你也许会好奇这里有没有电梯?答案是有,只是现在没有再使用!
来到核反应堆大厅的底部,也就是816核军工程的那三层,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穿过一个狭窄的回廊,然后来到这个弯着腰才能走进来的6厘米厚的铁门。相比之下,这个地下和工程里,这个位于8层的大厅足足有二三十米那么高,而当年人们制作的反应堆的支架部分依然保存得较为良好。我们能在这里看到一个近1米宽的“工”形钢做成的支架,它绕成了一个正方形。
从8楼向下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口如同大锅般的圆形池子,这里面有一个喇叭口。据说,所有的核废料都要从这里走进核反应堆的1楼,锅底会通过这1984个工艺管道,将原材料做成核武器的材料。
遗憾的是,1984年的时候,因国际局势有所变动,816工程被叫停了。
即便是这样,这项伟大的工程在中国人的心中,依旧是意义不凡的。
816地下核工程推荐文章3:816核工程:6万工程兵掏空山体,可抵御氢弹轰击,但从未使用
1967年,解放军一支6万人组成的部队在重庆涪陵深山“凭空消失”,当后人知道这支神秘部队时已经是35年后的事情了。这些工程士兵们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们在深山里挖出了“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完全能抵御100万吨当量氢弹空中爆炸的冲击,以及抵御8级大地震的破坏。
这个工程就是重庆涪陵的816地下核工程(代号816)。816地下核工程位于重庆东南面的涪陵区白涛镇的“金子山”,这个工程于2002年才解密,如今是一处旅游风景区。这个地下工程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当时美苏争霸,中苏关系又恶化,加上越南战争美军战机经常出现在北部湾、海南岛附近。
国家高层认为,如果军工厂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是很危险的,于是“三线建设”开始实行,“816工程”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修建。1965年初,国家核工业部决定选择一处地方生产核裂变材料钚239,勘测部门最终选择了重庆东南面的涪陵区白涛镇。
地点确定后,白涛镇这个地方便在地图上消失了。1967年工程正式开始修建,6万工程兵参与开凿岩洞,实行三班倒工作制,昼夜不停工。这座工程前后耗时8年修建,开凿出来的石方量达151万立米。什么概念?如果将这些开凿出来的碎石土,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长度可达1500公里。
如果大家参观过816工程,一定会被彻底震撼。洞内的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大型洞室有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等达到130条,汽车、卡车完全可以自由出入。据资料,洞内共有9层,主洞空间最大,高达79.6米,侧墙开挖跨度为25.2米,拱顶跨度为31.2米,面积为1.3万平方米,大概相当于20层楼高。
如此巨大的工程,一直处于绝密状态,可见当时的保密水平。当时为了保证施工速度,816工程是由单独的设计院来设计,同时白涛镇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山坡上除了新盖的一排排以竹片为墙、油毡遮顶的工棚营房外,没有其它任何建筑。
当年的工程兵没如今现今的设备,山西省平遥县的陈怀文是当年工程兵中的一员,他直到2002年解密后才知道自己当年修建的工程在重庆。陈怀文对这座巨型工程印象太深刻,他回忆时说:“那里夏天温度很高,常达40多度,蚊子一窝蜂地钻了出来,战友们常常被叮得一身大包,痛痒难耐。到了冬天,川东的大山降了温,湿度又大,一股阴森森的冷气。”
816工程没有投入使用,到了1984年鉴于国际局势缓和而停止修建时,已经完成了总工程的85%,设备安装则完成了60%,当时总投资达到了7.4亿人民币,折合如今的物价水平至少是千亿元以上规模。毫无疑问,816工程是我国70年代军工技术的巅峰代表作,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它倾注无数人的心血。
参考资料:《揭秘816地下核工程》
816地下核工程推荐文章4:816:中国最大地下核工程的前世今生
“816”是一个代号,它曾是中国最大的地下核工程。50年前,我国开始在西南深山腹地建设第二个核原料生产基地。从1967年到1984年的17年间,动用6万大军掏空大山,建成了一个总长超过20公里的庞大地下工程。
“地下长城”
816地下核工程完全隐藏在山体内部。这座掏空山体的人工奇迹,洞厅共9层,高达79.6米,拱顶跨高31.2米,总长24公里。
整个工程,在山体周围共有大小19个洞口,根据不同规划,人员出入口、汽车通行洞、排风洞、排水沟、仓库等应有尽有;里面共有大小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等130多条,大多数的宽度和高度都能通行卡车。洞体内厂房进洞深度400米左右,顶部覆盖层最厚达200米,核心部位厂房的覆盖层厚度均在150米以上。
816最核心的部位是核反应堆大厅,也是整个洞体内最大的洞室,洞内有九层高,在第九层的中央控制室里,曾装配着当年中国最先进的中央控制计算机组。
816并不是生产核武器的基地,作为我国第二套核反应堆,它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原子弹的原料——钚239。原子弹装的核燃料一般有两种:铀235或钚239,分别称为铀弹和钚弹。和钚239相比,生产铀235费时、费力的多。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世界为之震惊,更震惊的是美、苏这样的核大国。
美国情机关根据对我国核爆放射性尘埃等的搜集,惊讶地发现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内爆式铀弹,这比其他国家的第一颗原子弹难度都高得多。
原子弹有枪式和内爆式两种引爆方式,枪式相对简单,但需要太多铀235核材料,我国刚刚起步的铀浓缩工业暂时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因此把装药量较少的内爆式钚弹技术用在了铀弹上。
由于钚弹的技术含量更高,在当时的“核俱乐部”内,钚弹的研制才是主流。于是,1965年,中国决定建设第二套核反应堆,也就是816地下核工程。
2009年4月下旬,因为816核工程以旅游景点的身份对外开放,重庆涪陵邀请了百余名曾参与洞体施工的老兵重返816。在身边遍插“军事禁区,严禁入内”旗子的大山内工作了若干年,这些老兵并不知道自己当年参建的地下核工程究竟是什么样子,可见当时的保密工作多么严格。
原子弹就长成这个样子
(:诗说江湖)
816地下核工程推荐文章5:我国军事绝密816地下核工程重见世人!曾在地图上消失20多年 816地下核工程内部结构图曝光
中国小康网讯 综合道 这是一个埋藏在重庆山区地下50年的重大国家机密,先后有6万多人参与施工。工程所在地 “白涛”作为地名在地图上消失了20多年。近日,军事绝密816地下核工程重见世人!当年为何会消失?一起来看看原因吧!
巨型洞体宛如迷宫,装备精良
重庆“816”地下核工厂始建于1966年。1983年,国家对“三线企业”进行调整,这个地下核工厂于1984年停建。当时,洞体已完成建筑工程量的85%、安装工程量的60%。2002年,816核工程被解密,如今成为重庆旅游开发项目。2009年9月,“816工程遗址”被列入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4月24日,816洞体首次对公众开放。目前出于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洞体只对国内游客开放。
“816”核工程的洞体紧邻乌江,背靠武陵山,在山高林密的小山包下,隐匿性极好。但是进入洞体,你会发现“洞中有楼、楼中有洞、洞中有河”,颇为壮观,在这里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迷路。
“816”核工程建筑设计师潘开泰:“我们在施工的时候,老乡养的牛不小心跑进来了,在一个洞子里,等到我们发现那头牛的时候,它已经死在那个洞里了。”
核洞内最大洞室为101反应堆主厂房,核反应堆大厅从3层直通9层,它的高度为79.6米。
位于8层的大厅就有二三十米高,当年反应堆的支架部分依然保存,将近1米宽的“工”型钢做成的支架,绕成一个正四方型,支架下偌大的圆形工艺管插孔密密麻麻。
从8楼望下去,空洞底部有一口如同大锅的圆形池子,里面还有一个喇叭口,所有的核废料要从这里进入到核反应堆的1楼。在这个地方工作极其危险。
“816”地下核工程景区经理石磊:“有些时候机械不能处理的故障,就要靠人工处理,也只有短短的几十秒时间到这里面排除故障。”
9楼的中央控制室是整个核工程的大脑,为了实时准确地监控核原料生产的全流程,在这个中央控制室内安装的计算机系统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设备。
在主控制室,安放着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计算机控制台正对的4个直径约2米的圆形控制盘上,分序号标注了2,001个小孔,这些小孔一边同主控室内的计算机相连,一边同核反应堆内的2,001个核反应孔相连。
整个洞体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洞内建成大型洞18个,是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据说可以承受100万吨氢弹空中爆炸冲击,还能抵抗8级大地震的破坏。
埋藏五十年,国家机密重见世人
“816”,3个并不复杂的数字,却代表着一个埋藏在重庆山区地下50年的重大国家机密。
“816”地下核工程当年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由工程兵第54师承担建设,并陆续从全国征调大批技术人才,前后共有6万多人参与工程施工。因为保密原因,工程所在地“白涛”作为地名在地图上消失了20多年。
经过17年秘密建设,又经过18年岁月尘封,直到2002年4月被解密后,“816”地下巨型核军工洞才得以重见世人,近年来作为景点向游客部分开放。
张丽萍是“816”景区的讲解员,她的父亲原来是一名工程兵战士,1970年复员被调到了“816”工程之后,当时还在四川老家的张丽萍就很难见到父亲,更不知道他的工作性质。
“816”地下核工程景区讲解员张丽萍:
“这里作为旅游景区开放之后,我们才知道,这儿有个‘816’地下工程,里面有个很宏伟的地下核燃料工厂。”
76位烈士长眠于此
在距离“816”核工程洞体3公里的“一碗水”烈士陵园,长眠着在工程建设中牺牲的76位烈士,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1岁。
“816”工程
为和平而建又为和平而停,承载太多的历史记忆,留下了永恒的精神!
“816工程”是我国三线建设这段不能被磨灭历史的重要代表性工程。
同时,作为曾经的核工厂实体,“816工程”以旅游产品的形式对大众开放,无论在国内还是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816地下核工程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816地下核工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