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是诗还是词
陋室铭是诗还是词推荐文章1:《陋室铭》好在哪,为什么众多书法名家都要写它?
最近,查看了一些资料发现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用楷书、隶书、篆书、行书、草书等各种书体对刘禹锡的《陋室铭》诗词进行书法创作,据不完全统计有以下书法名人:
1、南宋文学家:文天祥行书《陋室铭》
2、元代大书画家:赵孟行书《陋室铭》
3、元代书法家:泰不华篆书《陋室铭》
4、明代大书画家:文徵明行书《陋室铭》
5、明代大书法家:祝枝山草书《陋室铭》
6、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草书《陋室铭》
7、清末书法家:姚孟起楷书《陋室铭》
8、清代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篆书《陋室铭》
9、民国要员、当代草圣:于右任 草书《陋室铭》
10、近代著名书画家:溥心畲行书《陋室铭》
11、中国现代思想家:马一浮 篆书《陋室铭》
以及王羲之、智永、米芾、黄庭坚等集字书法。
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我当然不能与以上大咖们比书法,但是我对刘禹锡的《陋室铭》的兴趣一点不比他们逊色,练习用行书写《陋室铭》不下100遍,尽管不尽如人意,但锲而不舍的精神一直在坚持。
以下是我练的刘禹锡的《陋室铭》行书拙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行书:刘禹锡《陋室铭》(:冯彬)
《陋室铭》好在哪,为什么众多书法名家都要写它呢?
就是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与白居易齐名的诗人,他写的这篇诗词《陋室铭》反映出了他淡泊名利、高洁傲岸的人生态度。
《陋室铭》书法不仅是“古今最美诗词”之一,还被清初吴楚材、吴调侯编入《古文观止》里,而且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的座右铭。如今以《陋室铭》为题材的诗词书法作品,更是被后人用来装饰家居,显示居住环境的高雅与格调。
行书:刘禹锡《陋室铭》前半部 (:冯彬)
永贞九年,刘禹锡再度被征召上京,后又因玄都观诗讽刺了保守派而外迁。外迁至今属广东省的连州任剌史,后又迁任今属四川的夔州,今属安徽的和州任剌史。陋室是刘禹锡和州剌史任上所造,时间在长庆四年即公元824年至宝历二年即公元826年之间。《陋室铭》大约就写于这段时间或之后不久。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行书:刘禹锡《陋室铭》后半部 (:冯彬)
我对读这篇文章的心得体会: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也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我们说这不但不过分,更突出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
陋室铭是诗还是词推荐文章2:15位历代书法名家写《陋室铭》,你最喜欢谁的?
写下千古名篇《陋室铭》的刘禹锡,“身居陋室,仍不改其高洁”之风范一直为后世所景仰。而以《陋室铭》为题材的书法作品更是被后人广泛用于家居装饰,以显示居住环境的高雅及格调。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以《陋室铭》为内容创作的书法作品,来感受一下不一样的陋室之美。
1、南宋文学家:文天祥
文天祥行书《陋室铭》
▼
2、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
赵孟頫行书《陋室铭》
▼
赵孟頫行书《陋室铭》纸本,
纵49、横131厘米;共19行,计86字。
款署“子昂”,钤“赵氏子昂”朱文方印、“松雪斋”朱文长方印。
3、元代书法家:泰不华
泰不华篆书《陋室铭》
▼
泰不华篆书作品欣赏《陋室铭》卷,纸本,纵36.9cm,横113.5cm。1346年43岁时作,书法兼善篆、隶、楷。篆法师宋徐铉,下笔多用方折,行笔圆活遒劲,结构疏朗工稳,末笔多作尖锋,即“悬针”笔法。此为迄今所见泰不华唯一的篆书真迹。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文人,能写如此齐整秀逸的汉字古体实属难能可贵。
4、明代大书画家:文徵明
文徵明行书《陋室铭》
▼
5、明代大书法家:祝枝山
祝枝山草书《陋室铭》
▼
6、明代书画家:董其昌
董其昌草书《陋室铭》
▼
7、清末书法家:姚孟起
姚孟起楷书《陋室铭》
▼
8、清代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
赵之谦篆书《陋室铭》
▼
9、民国要员、当代草圣:于右任
于右任 草书《陋室铭》
▼
10、近代著名书画家:溥心畲
溥心畲行书《陋室铭》
▼
11、中国现代思想家:马一浮
马一浮 篆书《陋室铭》
▼
最后,大咖入场!
王羲之也有《陋室铭》“作品”?
晋代书家写唐代诗篇?穿越么?
诸位别紧张,下面这些是集字作品。
我们依次呈现王羲之、智永、米芾、黄庭坚作品:
12、王羲之字《陋室铭》
王羲之集字书法《陋室铭》
▼
13、集智永楷书《陋室铭》
智永楷书集字《陋室铭》
▼
14、米芾集字《陋室铭》
米芾集字书法《陋室铭》
(集字:书法思考)
▼
15、黄庭坚集字《陋室铭》
黄庭坚集字书法《陋室铭》
(集字:书法思考)
▼
史无最全名篇大锦集,
15位古代书法高手创作,
含集字字内的15幅《陋室铭》,
您最喜欢谁?
版权说明:本平台以传播书法知识为宗旨,文章源自书法家园,网络素材无从查证,若所转载文章中的文字内容、美术、摄影等作品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
书法是每个中国人一生的修行!
“新歌墨韵颂中华”展作品选登(一)
“新歌墨韵颂中华”展作品选登(二)
“新歌墨韵颂中华”展作品选登(三) 十二届国展江苏入展参展作品
“新歌墨韵颂中华”展作品选登(四) 十二届国展江苏入展参展作品
教育部:这11所高校获批新设书法本科专业!
适合书法创作的30首诗词,值得收藏!
坚持练书法10年以上,会怎么样?
学好书法,这10本帖你逃不了!
书法正式纳入2019年中考,书法特长加10分!
1984年,这部动画片让百万孩子爱上书法
临帖十遍,不如精读一遍!
你的姓氏这么写,美极了!
第二届江苏书法奖电子作品集,107件作品震撼来袭!
书法即修养,修养即人生
书法100问,初学者必看!
最适合在书房静听的20首经典曲子
《兰亭序》单字示范动态图,宜教宜学!
陋室铭是诗还是词推荐文章3:《陋室铭》,刘禹锡,还是唐若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普遍认为是刘禹锡所作。但据《新唐书》中记有唐沔“尝作《陋室铭》以见志”,这样一来,《陋室铭》的原就存在争议了。
唐沔出生于673年,刘禹锡出生于772年,两人相距近百年。唐沔去世于739年,刘禹锡还没有出生。唐沔,字若冲,博陵安平。进士出身,授陆浑主簿,入为左补阙。唐睿宗即位,迁虞部郎中、检校御史中丞,敢于弹劾权贵,迁著作郎、太子左庶子。中书令张说执政,授中书侍郎,合作不洽,出任魏州刺史。入为检校吏部侍郎,分掌人才铨选。转左散骑常侍、集贤殿修撰,负责刊定户籍和制定礼乐,迁秘书监、太子宾客。享年六十七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孝。著有《陋室铭》《落星石赋》。
《新唐书》卷一二九唐沔:“性情敦厚,纯谨无二言。事亲笃孝,有才章,擢进士。玄宗时官左散骑常侍,秘书监,太子宾客。沔深明《礼经》,……性俭约自恃,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唐沔这个人持家俭省节约,俸禄随时散发给同宗同族的人,不营建住宅,曾经作《陋室铭》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刘禹锡比唐沔名气大,大家都熟知。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永贞革新”失败后,成了倒霉蛋,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史料记载,两人都著有《陋室铭》。崔沔在前,但时间并不是决定因素,而刘禹锡存在的疑点主要是当时他的《刘宾客文集》及《外集》都没有《陋室铭》。一是刘禹锡小传曰:“登贞元进士弘词二科。官监察御史。以附王叔文,坐贬朗州司马,作《竹枝辞》十余篇,武陵夷俚悉歌之。久之召还。又以作《玄都观》诗,语涉讥忿。出为播州刺史,易连州,又徙夔州。后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中,集贤直学士,复刺苏州。再迁太子宾客。禹锡恃才而废,乃以文章自适。素善诗,晚尤精,白居易推为诗豪。会昌中加检校礼部尚书卒。有《刘宾客文集》及《外集》。”两本书都没有提及《陋室铭》。
二是据《新唐书》卷一六八本传记载:“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辞》……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说明刘禹锡被谪贬到朗州,仿《九歌》作《竹枝辞》以屈原自况,与事实心境也切合。倘若作有《陋室铭》,应收入《刘宾客文集》或《外集》,但此二集中未见此文。
《陋室铭》究竟是谁的?现在已成疑案,无论姓唐,还是姓刘,其实也无所谓,今儿借此摆弄摆弄,实为再炒作一下《陋室铭》而已。这碗冷干饭,炒一下,还是很香的。(文/蔡驷 ) (图源自网络,如有,请告知删除)
陋室铭是诗还是词推荐文章4:
陋室铭是诗还是词推荐文章5: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究竟哪里有问题,为何后人会一直质疑?
《陋室铭》是一篇唐代的铭文,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兼顾思想性与艺术性,因此历来受到好评。不过围绕着这篇文章,一直存在许多的“疑点”与争论。
比如,这篇文章的到底是不是刘禹锡;“金经”和“素琴”该如何解释;《陋室铭》在传抄中,是否出现了讹误,以及文中的“白丁”,到底作何解释。
特别是“白丁”的解释,一度在网络上掀起了风波。由于对这篇铭文的解读谬误,一些学生的家长指出,《陋室铭》有歧视“平民”的嫌疑,于是要求将这篇铭文从语文课本中剔除。
下面我把关于这篇《陋室铭》的种种疑问,与学术界的各种解读做了一个简单汇总,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顺便尝试解答关于“白丁”的疑问,希望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共同探讨。
关于《陋室铭》的问题目前,关于《陋室铭》的问题一共有四个:一、它的是谁;二,“金经”和“素琴”的正确解释是什么;三、《陋室铭》是否在传抄中出现了谬误;四、刘禹锡对“白丁”的态度如何。
先说第一个问题:《陋室铭》的是谁。《陋室铭》的到底是不是刘禹锡,事实上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包括吴小如、卞孝萱、北山等在内的一批学术界名人,都一致断定《陋室铭》是“托名伪作”。换句话说,就是有人借刘禹锡的名义,创作了这篇文章。
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这篇铭文从未被收录进刘禹锡的个人文集。另外,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曾经提到过,一个叫崔沔的人创作了《陋室铭》。
在民间传说里,《陋室铭》的是刘禹锡。但是在北宋的时候,欧阳修、刘昫等人驳斥了这种说法。欧阳修在他编修的《新唐书》里面采用了颜真卿的说法,认为是崔沔。
南宋后期,有人编写《古今集成》,第一次正式采用了刘禹锡的署名。到了清代,这篇铭文被选入《古文观止》,于是《陋室铭》的是刘禹锡这个说法,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了。
不过吴小如等学术界的名人却认为,此文的既非刘禹锡,又非崔沔,应该是一个“无名氏”。由于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正确答案,所以在这里就不深入探讨了。
《陋室铭》的第二个问题:“素琴”、“金经”到底指什么。许多相关的注释里面,都把“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中的“素琴”解释成没有装饰的琴,把“金经”解释成用“泥金”书写成的经书。
但有学者指出,《陋室铭》中的“金经”,就是指“佛道两家”的普通经书,它并不一定是“泥金”书写而成的。“素琴”也不是普通“未装饰”的琴,这篇文章里的“素琴”源于一个典故。
相传,晋代的陶渊明本身是不会弹琴的。所以每当有客人到来的时候,他就会取出一张没有弦的“素琴”,装做在演奏的样子来娱宾,唐诗中经常用到“素琴”的典故。
比如李白诗里有“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的句子,白居易的诗里有“素琴欲弄半无弦”,里面提到“素琴”就是没有弦的。所以这些文人弹奏的,事实上是“无形的琴”。
弄明白了这个问题,也就可以解释关于《陋室铭》的第三个问题了:文章是否在传抄中出现了谬误。
因为在从前的解读里,不知道有“素琴”的典故。所以有人认为,“可以调素琴”一句,与后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相互矛盾。
所以有人怀疑其原文是传播中出现了讹误,“无丝竹之乱耳”应为“有丝竹之悦耳”。但是事实上揭开了“素琴”之谜后,这个疑问也就不复存在了。
《陋室铭》的第四个问题,就是关于“白丁”的解释。一直以来,网上都有一些家长指出这篇文章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说法不妥当,是不是在歧视“白丁”。
看过很多文章,想通过对“白丁”一词的解释来替开脱,说明根本就没有歧视普通人的意思,但是我在读过一些文献后发现,大家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可能出了一些问题。
“白丁”原本指的是没有功名的普通人,在这篇文章里其实是指“鸿儒”之外的那些人。想要知道为什么这样讲,你就联系前后文,彻底理解当中的含义。
在提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前,曾经交代过自己住的这间陋室的环境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青苔长到了台阶上,野草都长进了门帘里。可想而知,他居住的地方岂止是“无白丁”,事实上也不可能有什么“鸿儒”。因为根本就没有人去,就只有他自己一个人。
在写完“谈笑有鸿儒”二句后,连用六句话,进行一段虚实相间的精彩描写。他自称在陋室里可以“隔空弹琴”,阅读一些佛道典籍。好处是“没有丝竹之乱耳”,也没有“案牍之劳形”。
联系上下文,我们不难判断出,所谓的“鸿儒”是基于想象的存在。事实上这些“鸿儒”是哪里来的呢?全部都是出自那些“金经”里面。
因为他独处陋室,只能与佛道经典为伴,阅读书籍就是与书的进行思想交流。阅读的经典,也都是由“鸿儒”写成的,所以自然也就“往来无白丁”了。
如果有“白丁”也写成了这样的鸿篇巨制,那么“白丁”也就成“鸿儒”了。因此《陋室铭》的定下“往来无白丁”这句话,自然不是因为他瞧不起“平民”。
结语难怪有人说,今人读古文,不亚于读外文。一篇短小的唐代铭文,在学术界里尚且有那么多的“疑问”与争论,普通人因为看不懂它,误读“白丁”,以为刘禹锡歧视平民,就很正常了。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陋室铭》的很有可能根本不是刘禹锡。于是无论文章里那句“往来无白丁”,到底有没有歧视“平民”的意思存在,好像都不关刘禹锡什么事儿了。
这篇文章真正的到底是谁,第一个比较权威的说法,是来自颜真卿的“崔沔说”。至于是刘禹锡的说法,一开始就是源于“民间”的“小道消息”。
陋室铭是诗还是词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陋室铭是诗还是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