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读后感推荐文章1: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推荐文章2:读过《天朝的崩溃》理科生考进清史所

  :张芮驰


  书籍对人的影响,大多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在求学择业的成长节点上,能通过读书找到新的方向,那真是实打实的“影响人生”了。在我的读书经历中,还真能找出这么一本书。


  《天朝的崩溃(修订本)》茅海建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公司


  我在初中参加过省级物理学学科竞赛,在高中参加过省级生物学学科竞赛,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理科生。高考选择大学专业时,也认准了“以理性思维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学。


  进入大学后,课外时间多了起来,我也一本本读起了人文社科类图书。历史类图书有人物有故事,天然就带着可读性,我读的也相对较多,从通俗讲史到专题研究都有涉及。其中《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可以说是改变了我对鸦片战争乃至历史研究的认识。


  教科书里的历史,往往被提炼成了若干条目的“背景”“意义”“作用”,只要记住背过,为答题应试做好准备就成了。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在教科书中也只是给人留下一个粗线条的印象:清政府故步自封、目无海外,帝国主义狼子野心、步步入侵,人民群众、爱国将领奋发抵抗,最终因为吏治腐败等政治体制的原因,不得不签署城下之盟。


  《天朝的崩溃》给我震动最大的一点是,茅海建从海量的史料中整理出不少历史的细节,让人重回历史现场。他从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等诸方面证明,当时的清军无论如何抵挡不了英国侵略军的进攻,鸦片战争也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对外战争。


  比如从兵力对比上来说,清朝虽在人数上占优势,但当时的清军驻防分散,难以集中,调动也很困难,除训练、打仗外,很大程度上还担负警察的职责。而且当时的清军不论八旗还是绿营,战斗力都已经相当差劲。就是这些部队,也要从各地、各省抽调而来,对于南方沿海的战场条件,从北方抽调来的军队,相比于英军来说,在适应程度上也没有太多优势。


  从一个个历史细节可以看出,19世纪的“天朝”有着一种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观念,这场战争并非简单的胜败屈辱,而是两种全然不同的观念的碰撞。此书1997年初版时,在业界也引发了不小的关注,传达了一个理念:史家的任务不仅仅是重建历史并作出通俗表达,更要在史料考证之上体现作为史家之眼的“洞见”。


  有人说,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我们从小就是在历史故事中分辨忠奸善恶的,也正是那些从小接触的历史故事,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埋下了一颗历史的种子。读过《天朝的崩溃》之后,我突然感觉,自己心中的这颗种子要萌发了。


  在大三面临保研考研的抉择时,我没有太多犹豫地就放弃了保送经济学研究生的机会,决定要考一个历史学的研究生。从就业的角度来看,放弃热门的经济去选冷门的历史,即便是我看到别人做这样的选择,也会有些不解和疑问。但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实际上很简单,就是本科期间读过的《天朝的崩溃》等历史类图书,激发了我潜在的历史研究兴趣。


  因为有兴趣指引,整个考研复习的过程很充实也很快乐,最终我也顺利地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更值得庆幸的是,还凭考研高分被分进了清史研究所——这里可以说是国内甚至国际上清史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学术机构之一。在清史所我读了三年硕士。虽然毕业后我没有继续从事历史研究,但这段经历确实是一笔人生财富。(张芮驰)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推荐文章3:读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有感

   鸦片战争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毕竟是初中到高中历史课本中频繁出现的历史事件。但是,当我读到茅海建老师的这本著作后,突然发现自己耳熟能详的鸦片战争远远不是自己认识中的那么简单,其背后有着深厚、丰满的细节与脉络,反映出了那个时代中的深层次问题。


   这本书的特点是:茅海建老师从清王朝本身的条件出发去理解和解释当时的遭遇,尽量避免以当下的条件去评判历史中的事件,以求获得最为宝贵的历史教训。


   从虎门之战到舟山之战,从广州炮战到定海之战,无不体现出近代化的英国与君主专制的清王朝之间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清王朝的军事动员体系远远落后于应用近现代军事理论的英国军队。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清王朝将原本用来保家卫国的军事力量分散在全国各地,用以维持地方稳定,当战争来临时再从各地临时调兵。军队承担了过多的职能,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


  第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真实信息难以上传至皇帝。


   无论是琦善还是奕山,均因畏惧喜怒无常的皇帝而不敢将前方真实的战况及时地传达中央,导致道光皇帝一直做着“天朝迷梦”,认为大清王朝对付几个蛮夷还是有能力的。


  第三,长期封闭自大,严重与世界脱节。


   古代中国有“天下”与“夷夏”之分,认为中国就是天下而中国以外都是蛮夷,这就导致在面对近代化的西方世界时,清王朝仍旧以过去的观念采取行动,没有认识到西方世界因工业革命而取得的划时代进步。


   以上就是我读了大半本茅海建老师的著作而做的一些思考。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推荐文章4: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推荐文章5:《天朝的崩溃》:血与泪的教训

  对侵略者应不应抵抗?若这种抵抗注定要失败,是否仍应抵抗?


  尽管这两个问题看起来颇带些屈辱的滋味,却极有讨论的必要。


  鸦片战争是一场失败的战争——一场在战争开始之前,就已注定要失败的战争。


  从道德层面来讲,无论侵略者强大与否,都应抵抗。可从政治层面来讲,若这种抵抗注定要失败,那么抵抗的意义就有待商榷了。


  虽然历史不能重演,可对于历史的思考,却从未停下来过。


  我当然不是在说,那些成千上万的将士于鸦片战争里的抵抗与牺牲是毫无意义的。事实上,他们的抵抗与牺牲,极大地彰显了我们这个民族身上所具备的那些优秀品质——生生不息、顽强拼搏……


  可针对历史的回顾讲究客观。


  若是可以避免无谓的牺牲,同时又能得到比注定要失败的战争结束后更好的结果,我们还有必要抵抗吗?


  我绝不是在说我们要怯懦,也绝不是在亵渎亡灵——我们不是畏难者,我们也不要当盲目牺牲的傻瓜。我只是在假设,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假设……


  当然,历史已然不能重演。


  来吧来吧,那么就抵抗吧!哪怕失败也并不可怕。拼尽全力后的尝试,就算失败又如何。一次失败并不代表永远的失败。


  可前提是要学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失败是成功之母,反省是成功之父。


  但让人痛心疾首的是,鸦片战争失败后,大清的当权者们汲取教训,从而在反省中觉悟了吗?


  没有!没有!没有!


  成千上万将士的鲜血白流了。他们的牺牲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鸦片战争失败的真正原因,不在于所谓的“汉奸”的助力,不在于对敌情的不够了解,不在于将士们不够英勇,不在于主帅的指挥无度……


  鸦片战争失败的真正原因,在于我们不够近代化!


  这是一场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结果的战争。它提醒我们,在近代化的军事实力面前——船坚炮利,我们为抗争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显得那么渺小而无助。


  而战败后的国家要想站起来,只有一条路可走!


  近代化!近代化!近代化!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不知怎么站起来,抑或根本没想过要站起来。


  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里写道:“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但是道光、咸丰年间的人并没有领受到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前和战后几乎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以为“天朝上国”无所不能。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都打到北京去了,才有少数人觉悟,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历史的偶然里带着必然。鸦片战争的失败即是必然。


  《天朝的崩溃》指出,我们的诸多历史学者在书写鸦片战争的历史之时,一方面承认由于客观的差距是不能够取胜的,一方面又怀着一种只要民族上下团结一心就能够取胜的不甘。这当然无可指摘。因为这是他们爱国、怀着深沉民族情结的体现。


  可历史的客观性就摆在那。


  我们回顾鸦片战争,自然是要“铭记耻辱,以期发愤图强”。


  铭记耻辱固然重要,可发愤图强才是重点。


  只有弄清楚失败的真正原因,才能找到发愤图强的正确方向!


  只有找到发愤图强的正确方向,并为之努力前行,屈辱的历史才不会再次上演!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推荐搜索词:

  

  1.天朝的崩溃读后感600字

  

  2.天朝的崩溃读后感五百字

  

  3.天朝的崩溃的读后感

  

本文标题:天朝的崩溃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