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爷是神还是鬼
城隍爷是神还是鬼推荐文章1:“城隍老爷”是位什么样的神仙
在不少地方,春节逛(城隍)庙会已经成为一项传统民俗活动。顾名思义,城隍庙乃是供奉“城隍”的地方。放眼全国,城隍庙往往有之,这位城隍老爷究竟是何方神圣得以拥有如此之多的信众呢?
被收编的神祇
实际上,“城隍老爷”是中国传统信仰与道教中的一位神仙。虽然往往“神”、“仙”合称,但两者仍有微妙的区别。汉代许慎的《说文》记载,“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可见,“神”是存在于天上具有超越人类力量的群体。而“仙”实际上是经过修炼而成的具有优异功行的杰出人物。《释名》释“仙”曰:“老而不死日仙。仙,迁也,迁入山也”。仙人长生不死,成仙之后就“迁入山也”,远离尘世,传说的“八仙”既是如此。因此,成“仙”也成为道教追求的最终目标。简而言之,凡人修炼可以成“仙”,若要成“神”就只有死后因其有功于国于民于族,而奉祀为神一途了。“神”与“仙”的这一差异,大概在神话小说《封神演义》里就有所表现,负责封神的姜子牙自己是“仙”,而位列“封神榜”中的诸位都是死后才成的“神”。
八仙图
城隍庙里当然不会供奉活人,所以“城隍”自然是一位“神”。“城隍”一词,最早可见于《周易》一书,泰卦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说文》里对“城隍”的解释是:“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易曰:城复于隍。从阜皇声。”可见“城隍”一词本意即城壕,后泛指城墙和城壕。
起初,城隍是位土地神,根据《礼记》的记载,岁末天子在岁末丰收之后对保佑农业的八位神灵进行祭拜,也称作“八腊祭”。所谓“八腊”指的是先啬(神农氏)、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沟渠)及百种。其中的“水庸”就是“城隍”,《五礼通考》载:“水,隍也,墉,城也”。可见早在三千年前,“城隍”的原型就已经作为保护城市的土地神接受国人的祭祀了。相传三国时代已有供奉城隍的庙观,“芜湖城隍祠,建于吴赤乌二(239)年”,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隍庙。南北朝时候的《北齐书?慕容俨传》已经明确记载:“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称城隍神,公私每祈祷。”
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开始模仿佛教的神佛观念,将仍然在民间活跃的社祭活动,纳入道教信仰体系,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神仙体系,并最终将“城隍”也收编入内。
根据老子的观点,“道”无处不在,道教崇奉的所有神灵都是“道”的化身,他们以其自身的不同特点、职能而被人们所供奉。因此,道教拥有一个十分复杂的神仙体系,各位神仙的起源、形成、性质、特点及其所具有的神通、功能各不相同。南朝时期的陶弘景倡导“仙亦有等级千亿”的理论,并以此给神仙世界划分等级差别,在《真灵位业图》第一次将纷乱的道教神灵整理为谱系,后来的道教又在其基础上进行完善,最终形成了以“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四御(一说为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祇)”为首的神仙谱系。
道教中的三清
这其实是个类似人间的仙官官僚体制。按照《道教三洞宗元》的说法,玉清、上清、太清三境,每境各有左、右、中三宫,宫中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可谓等级森严。至于从民间俗神收编的“城隍”,其上有主宰三界十方的“玉皇大帝”,下有判官等小吏,地位自然算不得尊贵。
钦定的暴发户
虽然是个神界小官,但毕竟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隍”的职权倒是变得越来越大。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平民百姓流离失所,保护城市的城隍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更高了,百姓赋予城隍神的职能,逐渐扩大到主管生人、亡灵、水旱、疾疫、赏善罚恶等,几乎对城市所有的一切全方位的保护和管理,俨然成为该城市的行政长官。唐代诗人张九龄在《祭洪州城隍文》中写到:“城隍是保,氓庶是依”,意思是城和城中的百姓,都要依赖城隍神的保护。
到了唐代,城隍的业务更繁忙了,除了保护城池外,还兼管当地的冥籍和水旱吉凶,成了一地阴间的最高神。《太平广记》就描述过一个唐洪州司马王简易的魂魄被城隍拘去的故事。换言之,唐代之后的“城隍”在“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外的另一个身份,是阎罗王的下属,阎罗阴司的派出机构的冥官和阴阳两界(现世尤其是来世)的司法神,他负责所辖地的人死后灵魂最初的审判,然后再送至十殿阎罗处处置。
《太平广记》
进入明代之后,城隍的地位陡然上升。这是因为朱元璋的关系。这位明太祖是中国历史上身份最卑微的开国皇帝,起自贫寒而深谙百姓对神鬼之敬畏。他看中道教“益人伦,厚风俗”的社会功能,也想利用城隍 “监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故而对其极为尊崇。大明开国伊始的洪武元年,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就诏告天下,府、州、县重建城隍庙,城隍庙也就成为中国惟一由皇帝颁布命令每一座县级以上的城市必须建造的庙宇。据统计,朱元璋统治时期,全国有城隍庙多达1472座,每一座城市中至少有一座城隍庙。
上海城隍庙
不仅如此,城隍的品级还要高于人间官吏。大致是京都城隍官级皆正一品;府城隍官级为正二品,州城隍官级为正三品;县城隍官级为正四品。换句话说,府城隍与朝廷中央六部尚书的官级相等,而县城隍则与地方知府官级相等。等于城隍的级别要比对应朝廷命官的地位高二三级。各地政府实际上有了“阴”、“阳”两个衙门。各级官吏在任与离任之时,都要先祭告于城隍,始终受到城隍老爷的“监察”,而城隍则像锦衣卫一样,随时监察官吏的一言一行,防止他们横行。
这样一来,明清时代的城隍老爷顿时就变得炙手可热起来。平日里的求雨、祈晴、禳灾、还愿等活动选定吉日在城隍庙举行自不待言。每逢春节和城隍老爷寿辰之日,这里更变得十分热闹,人们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善男信女都会到城隍庙里来进香礼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庙宇文化。比如是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上海城隍庙,人称“城隆庙不但在闭关自守时代,是阖城士庶唯一追寻快乐的地方, 就是在现时,也还依然保持旧日的热闹”。顺便一提,现存的上海城隍庙是在1926年毁于大火后由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三大亨出资重建的。重建的大殿贴有对联一副,上下联分别是“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仿佛是想告诫这三位黑社会头子什么一样。在供奉城隍的过程中,民众总是按照自己的生活模式来“塑造”城隍老爷的生活。明代以后,几乎每位城隍神都有了一位漂亮的夫人,每座城隍庙都增设了一间城隍夫人的卧室,有些城隍庙中还出现了城隍少爷、城隍小姐的塑像,让城隍老爷神有了一个圆满的家庭。
有名有姓的城隍老爷
作为神祇,城隍神还有一个独特之处。自宋代开始,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这样城隍老爷就变得有名有姓了。譬如北京以明嘉靖年间弹劾严嵩而被害的杨椒山为城隍神,苏州以战国时楚国公室大臣春申君黄歇为当地城隍神,郑州则以秦末汉初时刘邦的部将纪信为城隍神,莆田抗元英雄陈文龙被封为福州城隍神,抗元英雄陈瓒则被封为兴化府城隍神等。
宁波城隍庙
不仅如此,作为神官体系中的一员,城隍神似乎是没有编制限制的。一个地方有超过一位城隍老爷并不稀奇。就拿上海城隍庙来说,一开始供奉的是西汉大司马霍光,用以镇伏海潮和海怪。明永乐年间之后,供奉的城隍神则是秦裕伯。此人原来是元末明初上海地区的名人,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器重。洪武六年(1373)秦裕伯去世,与妻子合葬于上海。因为他本不愿为官,但是为“释主疑,明民志,不惜一身之去就,为国人请命”,朱元璋悼其“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敕封他为上海县城隍神。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期,为了鼓舞士气,民间又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驻守吴淞口的民族英雄陈化成神像移置入内,与原来的城隍秦裕伯背靠背坐着,享受市民的祭祀。这就形成了“一庙三城隍”的景象,以此观之,陈化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奉为城隍神的人。
城隍老爷既然有名有姓,又与民众生活尤其相关,自然成为历代小说家创作的题材。蒲松龄《聊斋志异》第一篇就是《考城隍》,叙述了蒲松龄的姐丈之祖宋公,病死后入冥司考取河南城隍的故事。《聊斋》中的另一篇小说《胭脂》也描写了学使施愚山在城隍内审案,利用城隍的威神,赚使凶手毛大自我暴露的故事。“大清第一才子”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里也有大量关于城隍的故事。其中的《槐西杂志》(一)中提到,城隍神的控马卒仗势欺人,为非作歹;社公(城隍的下级)怕得罪城隍,敷衍塞责。显然城隍的控马卒就是封建官场奴仆的写照,而社公就是对封建官员圆滑世故的影射。
《阅微草堂笔记》
差不多与纪晓岚同一时期的袁枚在《子不语?阴间中秋官不办事》里讲了一个更为有趣的城隍故事,湖北荆州府监利县举人罗之芳中进士后一病而殁,一年后的中秋节时,趁其家中请仙时附体而还,说自己在福建浦城县做城隍,“阴间比阳间公事更忙,一刻不暇。惟中秋一日,例不办事”,所以趁机回家探望。观此城隍所为,其心情、其言行简直跟人世间仕官在外地的人没有区别。
《子不语》
可以说,正是因为各地的有名有姓的城隍老爷原本就是来自人间,令百姓感到熟悉亲切;在民间信仰中,它作为神的神圣性、神秘性逐渐被人间性、生活化所代替,使得这位城隍老爷逐渐成为民情百态的缩影。于是,今天的城隍庙虽然褪去了宗教色彩,但正如1948年出版的《上海市大观》所说的那样,“城隆庙成为一个中国本来面目的游览场所,说它是中国本色的博物馆,或者中国本色的美术馆,也未尝不可吧。”
城隍爷是神还是鬼推荐文章2:城隍爷是谁?十二阴差鬼卒跟城隍爷是什么关系?
整理一下关于城隍爷的资料
在古代,城隍信仰有着非常广泛的民间基础,并且发展出了完整的体系,城隍制度是古代社会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与乡贤制度一起维护着古代的基层统治。
具体来说,城隍是衔接阳间与阴间的使者,这一身份是在古代以国家名义册封的。
在明朝建立的第二年,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为其设立王、公、侯、伯四级官阶勋爵,并在天下京、州、府、县建设规格与当地官署正衙等同的城隍庙,无城池的地方,不称城隍, 而称为“境主尊神”。这套制度说的再直白一点,就是以国家的名义正式请神下凡当官。
由此开始,城隍制成为官方定制,为后代所沿用。各地除了节日定时祭祀之外,每逢新官上任,第一天便要到城隍庙里祭祀城隍,如此方能名正言顺。
明太祖朱元璋
其实,城隍祭祀在唐朝便已进入国家祀典。但细究起来,城隍信仰自古有之,下面捋一下城隍的源流。
什么是城隍?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城市又叫城池,其实它也叫城隍。在城墙外面都有护城壕沟,如果壕沟里面有水,则叫池;如果壕沟里面没水,则叫隍。
城池
城隍
城隍根据不同规制,又分为殿、阁、府、庙等。
明朝的定制里只有王、公、侯、伯四级官阶勋爵,换句话说,这只是四级官职名称,各地具体任职的阴官是由各地自行评选出来的。
而能够当选阴官的,生前都是名声极佳的人士,这涉及到古代的乡贤制度,或者可以这么说,选阴官是乡贤制度的一部分。
在古代,要爱惜名声绝对不是空口白话,岳飞墓前跪着的秦桧和城隍阁里供着的文天祥就是很好的例证。
著名的城隍爷
比如文天祥,逝后便被请进杭州城隍阁当了城隍爷。
又比如大清官海瑞,逝后被请去安徽青阳当了城隍爷。
城隍爷不仅限于官,皇帝逝后也可以当城隍爷,比如广州请的城隍便是皇帝爷刘龑。
城隍都能管什么
城隍爷既然是被请去当官,当然要有手下,所以各地的城隍里供奉的可不光是城隍爷一个,他们全有配套的下属,这些下属全部有名有姓、生前名声极好,是由乡贤们评选出来的。
各地建设的与当地官署正衙等同的城隍庙,可不是个摆设,里面有完整的职能部门和人员配置,城隍就是通过他们来履行职责。
一般来说,阴阳司、速司和纠察司这三司是标准配置。各地的配置因地制宜,有的地方有六司,甚至有的地方有廿四司或卅六司,以与道教这一明朝国教的天罡对应。
阴阳司其中阴阳司为诸司之首,阴阳司大神是城隍爷的第一辅吏,专管生死大事,其形象是黑白各半的阴阳脸。
赏善司:魏征执掌善薄,身着绿袍,笑容可掬。生前行善者由他安排,根据行善程度大小予以奖赏,在六道轮回中,或登天成神,或投胎做人。
罚恶司:钟馗执掌恶薄,身着紫袍,怒目圆睁。死者化鬼之后先经孽镜台,显明善恶,生前作恶者由他处置,他根据阎罗王的“四不四无”原则量刑,四不——不忠、不孝、不悌、不信;四无——无礼、无义、无廉、无耻,轻罪轻罚,重罪重罚,再交阴差送到罚恶刑台上,送往十八层地狱,直到刑满,再交轮回殿,拉去变牛变马,变虫变狗等等,重返阳世。
察查司:陆之道《聊斋志异》中“陆判”的原型。双目如电,刚直不阿,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其职责是让善者得到善,好事得到弘扬,使恶者受到应得的惩处,并为冤者平反昭雪。
阴律司:崔珏他的形象广为人知,左手生死薄,右手勾魂笔,职责是为善者添寿,让恶者归阴。《西游记》里孙猴子改生死薄时,出来与猴子打交道的就是他。
近几年大火的某游戏,其文化背景就有这些影子。
下面介绍城隍制度里的十二阴差
十二阴差
城隍庙里除了各司的阴官大神之外,还有一些阴差鬼卒也广为人知,民间一般按他们的排序,称为某爷。
排名如下:
大爷是文判官,二爷是武判官判官其实就是各司之首,分为文武两类。
三爷是牛头,四爷是马面牛头形象与佛家有关,民间将之与马面合称勾魂使者。他们一半是佛家的产物,一半是中国民间的产物。根据传说,他们是曾经犯错的人,被除却官身,贬为鬼差,不以本来面目现身。他们区别于黑白无常的地方是专管厉鬼,黑白无常只管普通鬼魂。
五爷是金枷将军,六爷是银锁将军金枷银锁面相凶狠,分别穿红蓝袍,在非鬼月时脸分别为红色与绿色,二者在民间又被称为大鬼小鬼、枷爷锁爷。人死化鬼之后,由金枷银锁两位将军负责引领至奈何桥。
七爷是黑无常,八爷是白无常黑白无常大概是最广为人知的鬼差,他们并称无常二爷,手执脚镣手铐和哭丧棒,分别身穿黑袍白袍,以与阴阳对应。白常是吊死鬼形象,口吐殷虹长舌,形象骇人。他们专职缉拿鬼魂、协助赏善罚恶。
白无常名叫谢必安,官帽上写着“一见生财”四字,给恭敬神明之人以好运。
黑无常名叫范无救,官帽上写着“天下太平”四字,对违抗法令身负罪过者一概无赦。
行善积德之人碰到白无常,会得到好运;碰到黑无常,会得到黑无常的帮助。
为恶之人碰不到白无常,碰到黑无常,则会被索命勾魂。
九爷是甘将军,十爷是柳将军甘将军就是甘鹏飞,柳将军就是柳钰,他们主管执行刑罚。
在南方,特别是台湾地区,有八将军、八家将之说,即甘、柳、谢、范、何、张、徐、曹八位将军。
其中,何、张、徐、曹分别为四季主神:何将军被封为春神、张将军被封为夏神、徐将军被封为秋神、曹将军被封为冬神。
他们各司其职:谢、范二将军执行捉拿,四季大神执行拷问、甘、柳二将军执行刑罚。
十一爷是日游神,十二爷是夜游神日夜游神,指的就是日游神温良和夜游神乔坤,又称日游巡、夜游巡。他们分别于日间、夜间监督人间的善恶。
城隍祭祀的源流追溯
城隍神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城隍”二字,始见于《易经》泰卦的上六爻辞:“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华夏族群有年终祭祀的风俗,即在腊月初八这天举行大祭祀,旨在祈求来年农事顺利,五谷丰登,享受供奉的有八位神:
司啬(神农)司啬(后稷)农神(田啬夫,古时的督耕官)邮表畷(督耕官的田畔居所)督耕官在古代除了监督农业生产,防止撂荒土地之外,最大的职责是处理各大氏族之间的矛盾,比如维护引水秩序、处理田地分界矛盾等,所谓县官不如现管,督耕官在民间有着非常高的威望,他在的田畔的临时居所大至上相当于现在农村地区的流动法院,在民间有着非常神圣的地位。猫虎(吃田鼠的猫,抓野猪的虎,鼠和野猪是农业生产的两大害)坊(田间分流引水的土堤埂,是水利设施)水庸(引水的沟渠)昆虫(各种农业害虫的合称,昆虫类害虫问题在古代基本无解)腊八节在古代可不是喝一碗腊八粥这么简单,它是从皇帝到民间小民都会参加的狂欢节,有着盛大的仪式。
因为水庸神与城隍的相似性,又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在民间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更是与祭祀活动密不可分。
所以,当城隍在唐朝进入祀典、在明朝成为国家公务员制度中的一部分时,一点都不让人奇怪。
有了这些了解之后,你还会害怕城隍爷和他手下的阴神鬼差们吗?
最近几年,民族文化逐渐兴盛起来,游戏、国漫、小说等作品中越来越多的出现了传统文化的身影,比如说城隍里的黑白无常便经常出现,甚至在一些游戏、漫画里是以情侣身份出现的,这种创作你喜欢吗?
城隍爷是神还是鬼推荐文章3:城隍爷和土地爷谁官大?其实他们都是古代官方基层社会控制的手段这是头条号“懒龙说”的第78篇文章
我自己现在是生活在西安。即将过年了,我每年过年都是要回老家内蒙古呼和浩特去。因此总是会错过一些西安本地的过年庆祝活动。
比如,我经常路过的位于西安西大街鼓楼西边的都城隍庙,在每年年关将至时,都会举办盛大的新春祈福法会,引得很多居民和游人都会前去祈福和游览。关于城隍神,我曾经在很多明清小说笔记中读到过,比如《聊斋志异》中就曾经有很多城隍神显灵的故事,故事里面的城隍神,往往是作为地方上管理司法的神灵,为那些蒙受冤屈的人提供帮助,用雷霆手段来铲奸除恶,匡扶正义。
明 请客城隍像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可是,还有一位大家熟悉的地方管理神灵,也在我们的民间神仙谱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也是掌管地方各种事物,某种程度上说和城隍的管辖范围存在一定重叠,他就是老百姓都很熟悉的土地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土地爷。
《大闹天宫》里的土地爷
土地爷嘛,在民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了。《西游记》里面,唐僧师徒走到哪里有啥情况不明白的,都知道把土地叫出来问问,无论是蟠桃园、狮驼岭、火焰山、五庄观等等,到处都能见到土地爷的身影。在老百姓心中知名度绝对是相当高了。土地作为地方管理的神祗,城隍也是地方管理神祗,他们俩也常常会让老百姓感到迷惑,到底谁的能力更大呢?
那么,在古代的民间信仰中,这城隍爷和土地爷到底谁官大呢?他们俩在历史上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今天的话题,我们就来聊聊城隍神和土地神的民间信仰历史,看看他们身上有什么不同。
一、城隍爷和土地爷起源不同——一个是沟渠神,一个是土地神其实,城隍爷和土地爷确实有着很多的区别,首先就是从源流上来讲,二者就截然不同。
城隍这个词,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道:“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这里城就是指城市,隍指的就是城墙外的壕沟,这沟有水就叫护城河,也可以叫池,没水的时候就叫隍。其实,城隍这个词最早属于一个工程概念,是城市建造过程中为了保护城市不受外敌入侵而修建的起到防守和保护作用的一个设施,也是城中百姓的保护屏障。
城隍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在《礼记》中曾经记载,每年岁末周王室要祭祀八种神灵,称为“大蜡八”,这个也是我们现在“腊八”的由来。在这八种神灵中,有一个神灵叫做“水庸”,《礼记》中说:“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明人王崇简在《冬夜笺记》里说到:“城隍之名见于易,若庙祀则莫纠其始。记以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盖蜡祭八神,水庸居七。水则城也,庸则隍也,此正祭城隍之始。”意思就是说水庸应该是城隍最早的起源,这里的水庸应该指的是引流灌溉的水沟。这也就是说,城隍神的起源应该是负责农田水利灌溉的沟渠神。
而土地爷则是起源于土地崇拜。土地神其实源于古代的“社神”。注意,是“社神”,可不是灶神啊。社这个字本身就带有着明显的土地崇拜意义。一边是“示”字旁,代表祭祀,一边是土,代表土地,整个字合起来就是祭祀土地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社,地主也,从示从土。”这就解释了社代表了土地祭祀的起源。
土地信仰起源也是在周朝,在《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社者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所以尊天而亲地也。”这意思就是说土地崇拜是被认为与上天崇拜并列祭祀的。在《礼记》中,还规定了上至周天子下至老百姓各个级别都要祭祀土地神,而且不同级别祭祀采用的规格是不同的。这种土地崇拜,就是为了答土地承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功绩。
《西游记》里的土地
所以说,某种程度来说,城隍信仰和土地信仰虽然源流不同,但是最初本质上都是起源于自然崇拜,崇拜的是一种自然现象以及其对生产的影响力。这个角度来说,虽然他俩一个是沟渠神一个是土地神,但是反映的都是原始自然崇拜现象。
二、城隍爷和土地爷工作地点不同——一个在城里,一个在乡村前面说的是城隍爷和土地爷在起源上有着不同,其实在工作地点上,二者也有着显著的不同,一个是在城里“上班”,一个是在乡村“工作”。
城隍神的信仰形成其实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有着很大关系。
城市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来看看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咋说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指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农业和工商业的分工,逐渐推动了工商业和乡村的分离,导致了城市的形成。
既然原来的乡村逐渐升级成为了城市,那原来农田周围的水沟也自然升级成了城墙周围的护城河了,这时的城隍,也从沟渠神逐渐向着城市保护神的神格进行转变。历史记载中第一次将城隍作为城市守护神的记载,是出自《北齐书·慕容俨传》:一位大将军被敌军围困,此时才想起城中有一座城隍神祠,他就赶紧去祈祷,结果城隍神真的显灵,帮他击退了敌军。这说明,在南北朝时期,城隍已经作为城市保护神,在城市中有单独的庙祭祀了。
而我们后面对于城隍的了解大多是基于他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司法神。在很多明清小说中我们都能够看到城隍爷显灵赏善罚恶的光辉事迹。不过无论是城市保护神还是司法神,城隍的“办公地点”始终都是在城市中,都是在城市中设庙供奉的。
城隍庙
而土地神的“办公地点”的变迁可就是一句两句说不清楚了,这主要是源于土地神崇拜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分流”。
在土地崇拜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向着庙堂和江湖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出了不同的分支,这也代表了官方和民间对待土地信仰的不同态度。一方面,土地作为古代农耕社会的基本生产条件,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具有着孕育万物的恩德,所以土地信仰在民间有着很广泛的受众。另一方面,在官方层面,随着统治者所统治的领域不断增加,统治者也逐渐需要将土地神格化,并且加以无限提高,以构建“君权神授”的理论体系,加强自己统治的合理性。
因此,土地信仰逐渐分出了两个分支,即代表官方的“后土”信仰和民间的“土地爷”(或者“土地公”)的信仰。这里的后土,也就是“皇天后土”里面的后土,代表了官方认可的最高土地神。早在汉武帝时,就将“后土皇地”作为总司土地的最高神。而随后一直到宋朝,后土都是君王祭祀的最高级别的神灵之一,通常与皇天上帝共同祭祀。后来在宋朝,随着道教的广泛流行,后土以“后土皇地祗”的名号被奉为道教中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御”中的一位成员,成为道教最高神灵体系中的一员。
北京白云观所供奉的后土皇地祗
而另一个代表民间分支的土地爷崇拜,也在民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分支最初起源于我们提到的周朝的土地祭祀的不同级别中,有一个是老百姓举行土地祭祀的,叫做“置社”,后来到了秦汉,这种民间祭祀被称为“里社”。并在隋唐时期随着地方民间土地信仰与鬼神信仰进行了融合,最终产生了比较接近后来土地管辖范围的“人鬼土地神”,由管地方的神进化到连地面上的鬼也一起管了。
比如宋朝就有人写诗:“田夫击鼓祀田神,盘案相呼尽欲醺。”这就是说老百姓在田间地头摆开台案,打起鼓敲起锣就可以祭祀土地爷了,可见在宋代土地爷是乡村农民和下层民众的祭祀的神灵。所以要说土地神在哪办公,可得分两头说,要是说“后土”那可是高了去了,皇家祭祀都有她,要是说“土地爷”,那又低的没边,田间地头都能“办公”。,当然,我们本文所谈到的就是指土地爷,所以说,土地爷的“工作场所”应该就是主要在乡村了。
三、城隍爷和土地爷等级不同——一个级别高,一个级别低正是由于前面提到的,城隍爷和土地爷办公地点以及信仰受众不同,导致了二者在官方认可的程度上也逐渐有了差异,而在城市里办公,更受到官方认可的城隍爷就获得了各种荣誉称号加持,甚至还给封了品级,而“扎根基层”广泛受平民百姓认可的土地爷在这方面自然就相形见绌了,这也就造成了二者在民间的“神职”有了高低之别。
城隍最被彰显弘扬,飞黄腾达的时代应该是在明朝。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倡导下,城隍信仰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城隍庙几乎遍布全国。仅仅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就多次就城隍祭祀颁发诏书,给很多地方的城隍都加官进爵。比如奉南京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封开封城隍为“显圣王”。此外,朱元璋还把神界的城隍体系和现实中的官僚体系基本上做了高度的融合,在天下各府、州、县都建了城隍庙,并且分别加封府、州、县城隍为“威灵公”、“灵佑侯”、“显佑伯”,按照朝廷正二品、正三品、正四品定待遇。这几乎完全照搬了现实生活中的地方官制。
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曾说:“朕设京师城隍,统各府、州、县之神,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卑幽明举不能幸免。”这无疑是用城隍信仰作为工具,来改善社会风气,弘扬正能量了。这么一来,城隍爷在明朝受到了空前绝后的超级待遇。
这么一来再看看土地爷,地位就比较寒酸了。前面说了,信众主要是贫民百姓,祭祀也就在田间地头,这样的神仙在人们的认知中肯定在神界地位也不会太高的。所以,在很多小说中,就出现了土地爷向城隍爷告工作的故事。
西游记里的土地爷
比如土地爷戏份最多的《西游记》里,就有一段关于土地爷向城隍爷告的剧情。在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菩萨奉旨上长安”中,观音菩萨领了如来佛祖的法旨,要往长安城寻找取经人。到了长安城中,没地可去住,只好住进土地庙。菩萨进土地庙,吓得土地胆战心惊,赶紧去告城隍。原文说:“敛雾收云,师徒们变作两个疥癞游僧,入长安城里,早不觉天晚。行至大市街旁,见一座土地神祠,二人径入,唬得那土地心慌,鬼兵胆战,知是菩萨,叩头接入。那土地又急跑与城隍。”从这里看,土地至少从明朝开始就逐渐在民间成为了城隍的下属了。
四、其实无论城隍爷还是土地爷,都是古代官方对基层实行管理控制的手段无论城隍爷还是土地爷,其实说白了都是官方借此进行基层管控的手段。而从官方对于城隍和土地信仰的抬举和支持,也能够看出清醒的动机以及宏观的控制。
前面提到,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抬举城隍的地位,其实也有控制民间舆论,让老百姓各安其职,有所畏惧,从而不敢作恶,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朱元璋曾说过:“朕立城隍庙 ,使人知畏 ,人有所畏 , 则不敢妄为 。”而把城隍庙建造的跟衙门官署一样,使得城隍俨然成为了阳间官署的补充形式。城隍信仰为广大老百姓提供了一个精神寄托的场所。人们希望在阳间的贪赃枉法,贪官污吏能够在阴间由神灵进行处置,这也是通过一个迂回的方式,对儒家主流的社会伦理教化系统进行了合理的补充,让大家对于社会黑暗所累积的负面情绪有一个疏解的出口。
而这种官方控制的示例,就是城隍爷的升迁、贬谪其实往往是由人间的君王来决定。比如清光绪七年(1881年)时,传说台湾新竹城隍庙据说出现了显灵,防御外匪有功,光绪皇帝御赐匾额“金门保障”,此后,这个庙就从县城隍升级为府城隍,后来乃至成了台湾所有城隍庙中神位最尊的城隍庙。
而作为最基层的民间信仰的土地爷,也承担了官方对基层教化的作用。比如在宋朝的时候,地方遇到水旱灾害的时候,地方官员总是要到土地庙进行“祈社”。这些行为当然是起不到啥作用的,但是他们郑重其事的祭祀行为,能够给广大的灾民以心理的安慰,进而达到一种稳定社会群体,防止社会动乱的作用。
正因如此,也有一些地方官会基于此有意识的利用群众的土地信仰来达到树立自己威信的目的。宋代的《宝庆四明志》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桃源县知县,遇到地方上有老虎。“乡有虎,祷于社,谕以文,越三日,虎仆于社旁。”意思就是他给土地爷祈祷,焚表祭祀,三天以后老虎就倒在了土地庙旁边。当然了,这个很明显是作秀了,但是也确实会让群众对于土地爷更加信仰,在地方遇到灾难的时候就有一定心理依托,对于稳定民众心理,防止社会动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由于民间在祭祀土地爷的时候,往往也是邻里之间聚会和饮宴的日子,比如说唐代在社日(也就是祭祀土地爷)的时候,就有诗句云:“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所以土地爷也变相的加强了民间邻里之间的和睦,促进了社会单元的和谐和安定,无形中也起到了稳定基层的作用。
总结一下,从源流上来看,其实城隍爷和土地爷都是源于朴素的自然崇拜,在后来发展过程中,城隍爷和土地爷由于办公地点的不同而逐渐导致了“官位品级”存在了区别。其实,无论是城隍爷还是土地爷,都是古代官方对于基层采取管理和控制的手段,官方通过推动城隍爷和土地爷信仰,达到教化民众向善,塑造社会秩序,稳定基层社会,防止社会动乱的目的。这也就是我们在研究古代民间信仰的时候,感到非常有趣的地方吧。
参考文献
1、《西游记》、《说文解字》、《礼记》、《北齐书》、《宝庆四明志》等
2、《城隍信仰初探》 黄强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唐宋土地神信仰研究》 沈阳 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论宋代土地神信仰与基层社会控制》 杨建宏 湖南科技大学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5月
5、《城隍神与土地神祭祀在清代豫北地区的争夺》 单磊 河南教育学院学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
6、《城隍庙文化琐谈》 石佳 傅岩 城市问题 2003年第2期
感谢您关注头条号“懒龙说”,如果您喜欢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评论下方与我留言交流,或者可以转发朋友圈,甚至可以点击文章下面的“赞赏”,为提供一点点支持,谢谢~
城隍爷是神还是鬼推荐文章4:宋明时期祭祀城隍爷已成规矩,可城隍到底是怎样履行职责的
城隍原本指的是护城河,班固在《两都赋序》中就说:“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南北朝时期,把城隍当神敬。唐代已经普遍流行敬城隍神,韩愈、杜甫、杜牧、张九龄、李商隐等人都有诗文祭城隍。宋明时候,祭祀城隍神已经成了国家制度,也是从那时候起,城隍进入道教的神仙系统。
但城隍位居阎王爷和东岳大帝之下,相当于一个高管。既然是高管,旗下必然还有喽啰,或者说小鬼,八大将、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钟鼓神以及十殿阎王、十八司等等就在鞍前马后干一些具体的事情。
城隍负责任,他和阳间的知州、知府、知县等有明确的分工。知州、知府、知县在白天处理城中公务,城隍夜间处理公务。这些公务当然有事关本地发展的大事情,也有邻里之间错收了一枚鸡蛋的小事情。
知州、知府、知县等等月亮刚一露头就关紧衙门,回到自己的家里,把腿一翘等候家丁和内眷的伺候,或者约上三几喽啰猜拳行令,美酒过喉。这时候,城隍出来值班,确保城里的和谐安宁。
朱元璋觉得城隍管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情,太辛苦。他不满意前朝对城隍的潦草和慢待。下令都、府、州、县皆立城隍,并且给宋濂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或可说是阴间的巡抚、知州府和县令。城隍也由护卫神变为阴界监察大员,其主责是剪除凶逆,领治亡魂、保国护邦。这就要求城隍爷必须刚正不阿,执剑秉公。城池有大小,城隍爷就有了都城隍、府城隍的区分。
这下好了,城隍不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殊荣,而且履行职责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一、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教育对象基本上是各级官员。府、州、县的新任长官,凡是一到任就要在城隍庙里吃住三天,既要体察城隍的良苦用心,还要一开始就必须下势与城隍神、与老百姓荣辱与共。
二、坚持反面警示教育,教化对象基本上是平头百姓。坐拥城隍的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青面獠牙,蒸煮、油炸各色心术不正或者作恶多端的屑小之徒,老百姓看见提心吊胆,收敛歹心。
三、坚持寓教于乐,规劝向善之辈。城隍庙对戏楼,戏楼上定时出演忠孝怜爱的折子戏,乡人从四邻八乡赶过来,既过了眼福,又通过高台教化陶冶性情,心眼向善。
四、坚持两下乡,对履行职责不留死角。一是城隍晚上走出去,到处巡查,即就是自己累了,还要派黑白无常之类的配神四处走走,不给坏人可乘之机。二是经常让小鬼抬着,走街串巷,主动看看谁家遇到了难事,还常常给人传授一些处世的基本常识。
五、监察同级官员,一般不留私情。白天执掌府、州、县政事的行政长官,谁弄下贪赃的事情,城隍手头有一枚记账的算盘,晚上他眼睛眯着,把算盘珠子一拨,帐记在日后。
六、既惩恶,又扬善。谁干了坏事情,不用说城隍要一管到底。谁家有了难事情,城隍还要给与帮助。谁家有个大事情,城隍还要主持一个公道。关键是城隍要负责构建一个和谐的环境,让大家有获得感。
当然,现在看,前人点灯熬油过日子,风寒雨雪打得人精神紧张,人期盼美好的生活和良好的生存环境,城隍神才出现了。今天的日子好得跟神仙一样,人就得学着向善,学着敬畏一些东西。
城隍爷是神还是鬼推荐文章5:城隍爷是个什么神
凡是有城池的地方,大多建有城隍庙,敬有城隍爷。可城隍爷到底是个什么神灵,为什么要敬他,却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祭祀,是《周礼》所记载的八神之一。《周易·泰封》曰:“城复于隍,勿用师”;《易经》又言:“城复于隍,其命乱也。”意思是说,如果城墙倾覆时,是为乱兆,为政者应该息武止戈,不可穷兵黩武。可见,祭祀城隍早在周代就开始了。历史文献中,将“城”与“隍”连用,最早出现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说文解字》曰:“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城隍”的意思就是防守城池的护城河,那么,守护城池的神灵就是城隍爷了。
在南北朝时期的《
本文标题:城隍爷是神还是鬼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