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学习体会:红军的三个伟大转折
伟人毛泽东著作图片(一)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伟人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总结,是一篇弱军战胜强军的方法论,是一篇实现伟大转折的军事著作。
红军胜利图片(二)
一、实现了弱军战胜强军
一是一至四次反“围剿”胜利。《毛泽东选集》原文,“江西红军打破第一次“围剿”,从初战到结束只有一星期,打破第二次“围剿”只有半个月,打破第三次“围剿”就熬上了三个月,第四次是三星期,第五次就熬了整整的一年”。一至四次反“围剿”胜利,是伟人毛泽东军事原则的成功运用。
二是运动战跳出重兵包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江西红军失去瑞金而出走,然后是湘江浴血,红军极大地消弱,由八万红军锐减到三万。遵义会议后,伟人毛泽东的运动战快速机动灵活,四渡赤水出奇兵,走出了敌人万千围困,走出了国民党妄想落空,走出了红军三万部队得以保存。
三是弱军战胜强军的标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打破敌人的“围剿”就是胜利;跳出敌军铁壁包围给敌人以重创就是胜利。
红军长征会师图片(三)
二、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由听命共产国际走向自主决策”。第五次反“围剿”,理论脱离实际,照搬照抄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了领导地位,红军付出了巨大代价,第五次未取得反“围剿”胜利。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原则,确定了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我党由完全听命共产国际,走向我党自主决策,走客观实际独立自主的军事路线,完成了我党从挫败到胜利生死存亡的伟大转折。
第二个伟大转折“长征实现了红军战略转移”。十年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四渡赤水堪称中国革命史上经典战役,体现了伟人毛泽东军事智慧的独特魅力。红军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伟大壮举,途经十一个省,长途跋涉两万五千里,红军克服了千难万险,包括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实现了红军战略转移的伟大转折。
第三个伟大转折“准备对日作战”。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武装侵华战争,中国又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一九三七年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伟人毛泽东完成《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著作后,当时曾在陕北红军大学作过讲演,客观上培养了战胜民族敌人的高级指挥员,准备对日作战,同时也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论持久战》战略的基础。
红军“会理会议”图片(四)
三、从理论到实践将复杂战略简单化
第一个简单化“复杂战略通俗易懂地写明白”。伟人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当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在战争实践中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研究到极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战略著作。例如,战略上“以一当十”,战术上“以十当一”,说明了集中兵力的两层含义,每段都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和道理,每段都是指路灯塔。
第二个简单化“复杂战略简单明了地讲明白”。伟人毛泽东在战争中研究战争,首先总结战争的发展规律,然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给红军指战员讲课,发挥了领袖的领导和引导作用。例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解释了当时红军兵力不足,没有阵地战所需的补充弹药,“运动战”成为弱军战胜强军的一个方法。十年的战争历史证明,伟人毛泽东运用其战略战术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走向了正确的军事战略。
第三个简单化“登山道理解释运动战”。遵义会议后,长征中的经典战役“四渡赤水”是运动战的成功运用,但红军部队长途行军,急行军,夜间行军,走弓背路,走回头路,部队十分疲劳,军中存在不满情绪,一位红军将领要求“换将”。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会理县召开专门政治局扩大会议,称为“会理会议”。当时的背景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开始长征,前有长江天堑,风高浪急过不去,上有敌机轰炸,下有四十万敌军铁壁合围,三万红军的出路只有运动战。会议中,伟人毛泽东用“登山走直路上不去,多绕几个弯路就上去了”,简单的道理讲明白了复杂的运动战,受到全体参会将领拥护,统一了思想为红军继续长征实现战略转移解决了思想障碍。
个人学习体会,供参考! 2025年2月21日
本文标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学习体会:红军的三个伟大转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