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推荐文章1: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推荐文章2:黄庭坚草书欣赏《李太白秋浦歌十五首并跋》
释文
釋文:【其一】秋浦錦駝鳥,人間天上稀。山雞羞淥水,不敢照毛衣。【其二】秋浦多白猿,超騰若飛雪。牽引條上兒,飲弄水中月。【其三】愁作秋浦曲(客),強看秋浦花。山川如剡縣,風日似長沙。【其四】醉上山公馬,寒歌甯戚牛。空吟白石爛,淚滿黑貂裘。【其五】秋浦長似秋,蕭條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東大樓。正西望長安,下見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遙傳一掬淚,為我達揚州。【其六】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清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遊。何年是歸日,雨沛(淚)下孤舟。【其七】秋浦千重嶺,水車嶺最奇。天傾欲墮石,水拂寄生枝。【其八】江祖一片石,青天掃畫屏。題詩留萬古,綠字錦苔生。【其九】千千石楠樹,萬萬女貞林。山山白鷳鳥(鷺滿),澗澗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聲碎客心。【其十】邏人橫鳥道,江祖出漁(魚)梁。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其十一】水如一匹練,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其十二】爐煙(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其十三】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其十四】秋浦田舍翁,采魚水中宿。妻子張白鷳,結罝映深竹。【其十五】桃陂一步地,了了語聲聞。闕(暗)與山僧別,低頭禮白雲。
跋
紹聖三年五月乙未,新開小軒,聞幽鳥相語,殊樂,戲作草,遂書徹李白秋浦歌十五篇。時小雨清潤,十三日所移竹及田野中人致紅蕉卅本,各已蘇息。唯自籬外移橙一株著籬裏,似無生意。蓋十三日竹醉而使橙亦醉,亦失其性矣。知命自黔江得一畫眉云頗能作杜鵑語,故攜來。然置之摩圍閣中,時時作百蟲聲,獨不復作杜鵑語。為客談此,客云:此豈羊公鶴之苗裔耶?余少颇(擬)草書,人多好之,唯錢穆父以為俗,初聞之,不能不慊。己而自觀之,誠如錢公語,遂改度,稍去俗氣,既而人多不好,老來漸嫩(懶)慢,無復堪事,人或以舊時意來乞作草,語之以今已不成書,輒不聽信,則為畫滿紙,雖不復入俗,亦不成書,使錢公見之,亦不知所以名之矣。摩圍閣老人題。
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汇编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推荐文章3:李白诗“白发三千丈”中“三千丈”有多长?这么没道理为何成经典
曾经有个朋友和我开玩笑,称:“咱们吹牛的本事,都是从老祖宗那儿学来的!”这话虽然有甩锅给老祖宗之嫌,但细想起来还真是挺有道理的,毕竟仅仅是古诗词中,就有太多夸张得不行的吹牛。当然,论吹牛的水平,我还是最服李白。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千尺的潭水,令人多少有些不信;《侠客行》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固然是十分豪气,但古代武功真的这么高吗?此外还有《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看过庐山瀑布的人都明白,三千尺确实是夸张了。
对于古诗词中的夸张,咱们不能认为诗人在乱写,毕竟这只是一种写作手法。特别是对于李白这样洒脱飘逸的诗人,浪漫而不切实际的夸张正是他最大的特点。话虽这样说,但读到李白的这一首《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很多人还是不太能接受,诗如下: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首诗的名气自然不用多说,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爱好古诗词的朋友应该都耳熟能详。全诗最妙之处,在于虽只出现了一个“愁”字,却句句都在写愁,愁得是“荡气回肠”。为了写出自己不一般的愁苦,首句李白就劈空而来,直接来一句“白发三千丈”,语出惊人。
“三千丈”的头发有多长?一丈等于10尺,3千丈等于一万米。说实话,这个夸张个人觉得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还过分了。写自然景物,夸张一点其实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有时候自然景观气象万千,云之高、水之深等其实都是我们目所不能及之处,大家都能理解。但是,用一万米来形容白发的长度,就有些太敢写了。
那么为何看似这么没道理的诗,却还能成为经典呢?或许我们能从历代名家的评论中找到一些答案。 《唐诗直解》中用“语绝”和“有神韵”二词来形容李白这种写法,是从遣词和意境上来评这首诗。而《李杜诗通》一书,则用“发短心长”来理解这一句,这其实就说到了点子上。《左传·昭公三年》一文衍生出了古代的“发短心长”之说,头发稀少是因为心计太多,天天想了很多问题。诗仙的白发长,是因为心中的愁苦深。所以这个“三千丈”其实是巧妙地化用古意,这是很高明的虚写。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三千丈”是虚写,那为何不用四千丈、五千丈等,非要用这个“三”字。仅从平仄工整度来看,“三”字确实更有音律之美,但这首诗本来就并非绝句和律诗,而且按李白写诗不拘小节的风格来说,他也未必会把平仄工整的考虑放在第一位。
这个“三”字之不能换成其它数字,最大的原因是在古汉语中,“三”被赋予多种特殊的含义。“三”本身就可表示数量多,苏轼的“醉笑陪公三万场”、孟浩然的“胡地迢迢三万里”,都是用三来表示数量多。同时,古代讲人有“君、父、师”三尊,还有三生万物的思想,以及天、地、人这样的“三才说”,可以说三字在众多数字中是一个很特殊的字,也是诗人们用虚数时的首选数字。“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会须一饮三百杯”、“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都是如此。所以李白诗中的这个三千丈,显然是不可换成四千五千的。
除了首句的夸张,李白这首诗的妙处还在于全诗用的是倒装的手法,先写头发,后写照镜。同时,以“秋霜”形容白发的写法也十分巧妙。正如《梅崖诗话》中所说,如果让杜甫来写愁,肯定是低头苦吟,但李白哪怕是写愁都能写出“白发三千愁”的气势来,这就是李白和杜甫的不同,也是李白的诗后人很难模仿的原因。这首诗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推荐文章4:李白夸张至极的仙句,拜读三遍仍觉不够!
李白是我国诗歌艺术中最灿烂的一颗明星,一千多年以来,他的诗歌就像明月一样映照着人们。
他的诗总是以人的视角去体会时间和空间交错的自然之美,运用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营造一种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读之只觉豪迈飘逸。
今天邀您一起品读李白的夸张仙句,跟随他一起上天入地,遨游仙境。
01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夜宿山寺》
山上寺院好似有百丈之高,站在上边仿佛都能摘下星辰。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02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03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白发长达几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般长。
04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05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06
一风三日吹倒山,
白浪高于瓦官阁。
——《横江词六首·其一》
最大的风浪有多大?最大的风能刮三日不歇,猛烈的风势能吹倒山峰,江中翻起的白浪有瓦官阁那么高。
07
地白风色寒,
雪花大如手。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大地白茫茫一片,风色寒厉,纷纷扬扬飘洒的雪花如手般大小。
08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那九天云外。
09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山极为高峻,就连四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10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襄阳歌》
百年共有三万六千日,而我每天都要喝它个几百杯。
11
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
雪能有多大呢?大得如一张张竹席,一片一片撒落开来,飘荡在轩辕台上。
12
太白与我语,
为我开天关。
——《登太白峰》
日落时分登上太白巅峰,太白星向我问候,要为我打开天关。
13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
——《侠客行》
侠客武艺盖世,十步可斩杀一人,千里之行无人可挡。
14
惊波一起三山动,
公无渡河归去来。
——《横江词六首·其六》
横江上波涛大浪一起,三山都会被之摇动,江水湍急,千万不要轻易渡江,因为很可能有去无回。
15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听蜀僧濬弹琴 / 听蜀僧浚弹琴》
濬从峨眉山怀抱着绿绮琴来看望我,为我挥手弹奏名曲《风入松》,刹那间仿佛听到万壑松涛声。
16
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蜀道难》
蜀国从建国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了吧,秦蜀被秦岭阻隔从不沟通来往。
17
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登上岳阳楼,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
18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剑阁所在崇峻巍峨高入云端,一人把守关隘,千军万马也难攻占。
:三味诗屋
编辑:倪杰(实习生)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推荐文章5:一天一首古诗词 | 唐诗,李白《秋浦歌》
《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译文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注释
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西。
白发:白头发。亦指老年。
缘:因为。
个:如此,这般。
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抒情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通过白发,写尽了自己的壮怀激烈,一生功名未立,而壮心不已的执着精神。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两句是说,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这是写“壮志之未酬”。
李白的一生洒脱不羁,天纵奇才,唯独在功名这件事上耿耿于怀。他最仰慕的人是鲁仲连,“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然而,事未了,这就成了李白一生最大的意难平,一生道不尽的忧愁。
写这首诗时,可以说是李白政治生命的结束,宣告了他政治理想的破灭。这是安史之乱的前一年,他从长安回到了安徽池州,基本远离了政治中心。他早年学的那些纵横术,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想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学鲁仲连“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也就失去了最后的机会。这是李白愁的根源,与酒无关、与金钱无关,只与理想有关。但他却并没有被现实打败,仍然在寻找机会,等待机会,这才是李白的可爱、可贵之处。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两句是说,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这是写“年华之老去”。
与功名未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年华老去。此时的李白已经五十四岁,头发早已斑白。但是他认为,令他白发这么多的,并不是年华老去,而是功名未立。若是能给他机会,他一定会把握每一个机会。事实证明,李白后来担任永王李麟幕府,就是他壮志未灭的一种表现。所以,只要实现了壮志理想,李白就永远是年轻的,是激情的,是昂扬的。
有人说,李白永远不会老,杜甫没有年轻过。可见在李白的血液之中,永远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有一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
“哀莫大于心死”,正是李白心仍在,梦仍在,所以看到秋浦,才能一口气写出悲愤之极的《秋浦歌十七首》。爱青春,就去爱李白吧。就连愁中,也澎湃着一种青春的气息,浪漫而执着。
赏析公众号:古诗词日历,:严勇。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推荐搜索词:
1.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原文
3.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动画讲解视频
本文标题: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