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推荐文章1:分别29年,鲁迅临终前想见见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为何拒绝相见?

  1936年10月19日,文坛巨匠鲁迅在上海逝世。


  同年,日本福井县芦原町的一个小诊所内,一位日本老人手里拿着一张鲁迅的照片久久凝望。


  过了很久,老人郑重地把照片举过头顶,施了一礼之后,又在照片的背面,小心翼翼地写下“谨忆周树人君”这几个字。


  这位日本老人,就是曾经出现在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


  鲁迅当年从日本的仙台医专离开后,与这位曾给予他这个异乡学子不少帮助的老师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其实之前两人曾有一次见面的机会,可是却被藤野先生拒绝了。


初遇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之所以拒绝那次见鲁迅的机会,是因为当他知道鲁迅的消息时,鲁迅已经是声名远播的文学大师,而自己只是乡下一个看病的医生。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家境原本不错,但是在他11岁的时候,祖父因事下狱,父亲又生了重病,全家便搬到了乡下居住,家道也从此中落。


  给父亲治病需要花钱,家里又没有了收入,鲁迅只能靠典当家里值钱的东西换取医药费,也因为这个,他遭遇了很多冷眼。


  父亲去世之后,他们孤儿寡母又遭到同族的欺负,这让年仅16岁的鲁迅早早地就领会到了世态的炎凉。


  遭遇挫折的鲁迅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努力学习,在本县参加县考中榜后,又进入新式学堂学习。


  因为成绩优异,1902年,在东京上野樱花开得正灿烂的时候,22岁的鲁迅离开中国,与钱均夫等人赴日本公费留学,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


  初到东京的时候,鲁迅也没想过自己日后会成为一个用笔杆子奋力呐喊的人。


  两年之后,鲁迅从弘文学院毕业,又来到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


  鲁迅学医的初衷,是因为家道中落,病重的父亲得不到好的医治,所以他才立志学医,救治中国那些像他父亲一样患病的人。


  来到仙台医专后,鲁迅认识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解剖学的老师,鲁迅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描写对他的第一印象:


  黑黑瘦瘦的,留着八字胡,戴着眼睛,又挟着几本大大的书,语调缓慢地向学生介绍自己:“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


  话音落地,就有几个学生在后面大声笑了起来,藤野先生也没有理会,径自开始了授课。


  那时的中国还处于清政府的统治之下,积贫积弱的中国被列强环伺,成为列强的半殖民地,中国的学生在国外也是被欺压的对象。


  在仙台医专求学的时候,作为唯一一个中国留学生,鲁迅自然也受到了日本同学的排挤。


  在仙台医专的第二个学年,年级的干事来到鲁迅所住的公寓里,想要借阅鲁迅的课堂笔记,鲁迅没有多想,就把笔记本给了他。


  然而干事拿到笔记本后,只是翻阅了一下,并没有带走。


  谁知道他们一走,就有邮差给鲁迅送来一封厚厚的信,信的第一页,赫然写着一句新约(基督教典籍)里的话:你改悔罢!


  信中的内容,通篇都是指责鲁迅,他们认为鲁迅考了好成绩,是因为藤野先生在鲁迅的课堂笔记上做了标注。


  在那些人的眼里,中国人是绝不会考出这样出色的成绩,所以只能是作弊得来的,即使没有充足的证据,他们也要制造一些证据出来。


  藤野先生确实给鲁迅改过课堂笔记,但是却并不是那些人说的帮助鲁迅作弊,而是出于对鲁迅这个“留学生”的关怀,想让鲁迅更好地学习他教授的课程。


弃医从文,师生惜别

  日本学生对鲁迅的污蔑,来自于藤野先生对鲁迅学业上的关怀。


  藤野先生授课一周后,让自己的助手把鲁迅叫到了研究室,坐在一堆模型中的藤野先生问鲁迅,自己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能跟得上做笔记吗?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藤野先生就让鲁迅把记录的课堂笔记给他看看,等还回来时,上面已经添上了许多内容。


  许多鲁迅没有注意到的知识点,藤野先生已经帮他添上去了,错误的地方也已经一一改过了,藤野先生甚至连文法的错误都给他指了出来。


  从那之后,在藤野先生的要求下,每隔两三周,鲁迅的笔记都会拿给藤野先生去看,一直到他教完了所有的课程。


  这让鲁迅心里既感激又有些惭愧,因为当时的他学习并不是“特别努力”,有时候还会为了追求好看,故意将血管位置画的稍微偏离一点。


  对于这些小失误,藤野先生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指正,态度也非常和蔼。


  随着师生之间渐渐熟悉,藤野先生也会和鲁迅谈到中国人的信仰和一些习俗问题,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因为这些探讨变得又近了一步。


  在藤野先生的关怀下,鲁迅的学习成绩虽然不是出类拔萃的,却也一直处于班级的中游水平,然而也正是因为他的成绩没有垫底,也让同班的一些有心之人产生了质疑。


  这些日本学生认为鲁迅的成绩,完全是因为藤野先生的特殊照顾才有的,为此,他们翻查了鲁迅的课堂笔记,还写了一封警告信。


  其实在翻查笔记的前几天,这些人在黑板的一则通知中的“漏”字上就做了标注,用这样的方法讥讽鲁迅。


  “笔记事件”发生后,和鲁迅关系亲近的学生为鲁迅鸣不平,他们和得知消息的藤野先生一起,陪着鲁迅去找那几个干事据理力争,要求他们还鲁迅一个清白。


  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看到这么多人支持鲁迅,那些干事也只能悻悻地出面平息了流言。


  事情虽然圆满解决,可那些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质疑,却在鲁迅心中埋下了一根刺。


  在这之后,因为看到课堂上播放的影片中,日俄战争里中国人的麻木情况,让鲁迅意识到,医术只能救治中国人的身体,但是目前中国最缺的,是能振臂一呼,将中国人从麻木中唤醒的“呐喊者”。


  1906年3月,下定决心的鲁迅便从仙台医专退学,弃医从文,从此一步步成为唤醒国人的文学巨匠。


  鲁迅退学时,藤野先生十分惋惜,劝他慎重。


  为了安慰藤野先生,鲁迅便说自己只是想去学生物学,之前老师教授的内容还是很有用的。


  面对鲁迅的坚持,藤野先生只能深深叹了一口气,把自己的照片送给鲁迅留念,并在照片背后写下“惜别”二字,他也希望鲁迅也能给自己留一张照片做纪念。


  可惜鲁迅那时没有合适照片,两人相约之后寄送,谁知一别之后,师生两人却从此断了音信。


音信渺然

  鲁迅离开仙台医专之后,又回到东京专门从事译著工作,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了德语和俄语,之后又师从章太炎先生,成为“光复会”的成员。


  没有公费留学生的身份,鲁迅生活也变得艰难起来,只能依靠译著得到的补贴生活,既没有去拍照片,也因为生活的窘迫,不好意思联系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批改过的课堂笔记,也被鲁迅妥善收藏,但是后来却在迁居的途中被火焚烧,只留下了那张写有“惜别”的照片,被鲁迅珍重挂在书房的墙上日夜相对。


  鲁迅说,自己每次只要稍有懈怠的时候,看着墙上的照片,想起藤野先生当年的谆谆教诲,自己就会立马整肃精神,重新投入工作之中,由此可见藤野先生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


  而留在仙台医专的藤野先生,因为和鲁迅的这一段交集,被扣上了“亲中倾向”的帽子,在仙台医专并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之后,被学校以“资历不够”的原因解聘了。


  被解聘后的藤野先生回到了家乡福井县板井郡芦原町,开了一个小小的乡村诊所维持生计。


  从1906年师生分别,当藤野先生再次听到鲁迅的消息时,已经是29年之后了。


  1934年,鲁迅的日本学生增田涉想要把鲁迅的作品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写信征求鲁迅的同意和意见。


  鲁迅回复增田涉,可以翻译出版他的文集,选取哪些作品由增田涉全权处理,不过,他特意交代,一定要把《藤野先生》那篇文章放进去翻译出版。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后来收录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热烈赞颂了藤野先生辛勤治学、严谨踏实的作风,也肯定了他诲人不倦、对中国学生一视同仁的师者品德。


  在鲁迅的笔下,藤野先生是无私的,对他的眷顾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知识,是为了这些新的医学知识传播到中国。


  这些希望,完全是朴素的学者思维,藤野先生也完全没有想到,他释放出来的这一点点善意,到了鲁迅这里,却成了一生难以忘怀的感激。


  回到上海后,鲁迅还经常向人提起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并托自己的日本朋友打听藤野先生的消息。


  可是因为藤野先生已经迁居到乡村,大家都没有找到藤野先生的消息。


  1935年,病榻上的鲁迅不顾医生劝阻,于6月27日给自己的日本朋友又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细细描述了自己所知的藤野先生的所有信息,希望朋友帮他找到藤野先生。


  信的末尾,鲁迅先生说道:如果藤野先生还活着的话,应该已经70岁了吧!


  1936年在医院治疗时,鲁迅还对藤野先生念念不忘,当有日本朋友来看望他时,他仍然不忘托朋友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


  这时的藤野先生,其实也因为在日本出版发行的《鲁迅选集》知道了中国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就是当年的“周君”,然而他却隐瞒了这个事情,同时也错过了和鲁迅的见面机会。


后悔不及

  1935年,由增田涉、佐藤春夫翻译的《鲁迅选集》在日本出版发行,书中依据鲁迅先生的嘱咐,把《藤野先生》这篇散文选了进去。


  这时候藤野先生的儿子藤野恒弥在福井中学读书,一天下课后,语文老师递给藤野恒弥一本书,并告诉他,这里面写了他的父亲,让他带回去给藤野先生看。


  儿子把书拿回去后,藤野先生认真阅读了那篇《藤野先生》,直到这时,藤野先生才知道,这位中国知名的文学家,原来就是他当年的学生周树人。


  看完鲁迅先生的文章,藤野先生百感交集,沉思了一会,他对儿子说道:写的是我,但是你不要和别人说。


  当时鲁迅在日本非常出名,反观藤野先生自己,回到乡村后一直不得意,45岁才结婚生了儿子,他不想让大家都知道,这个为鲁迅惦念了多年的老师,如今是这个样子。


  儿子遵照他的嘱咐,也告诉自己的语文老师不要宣扬这个事情,为此那位语文老师还特地登门拜访,拜访之后,也遵照藤野先生的嘱咐没有声张。


  直到鲁迅逝世两个月后,鲁迅昔日的同学小林茂雄才找到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这才知道,鲁迅对他的思念不止文章里写的那些。


  当得知鲁迅去世前一直寻找自己时,藤野先生这才无比后悔,早知道当初自己就主动联系鲁迅了,可惜现在已经办不到了!


  几个月后,有3名日本记者找到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将自己写的一篇《谨忆周树人君》的文章交给他们,这篇文章也于1937年3月,发表在日本的月刊《文学岸》上。


  藤野先生的文章发表后,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全面爆发,藤野先生的长子也被征召入伍,1945年1月病死在中国。


  几个月之后,72岁的藤野先生在路上晕倒,被人抬回去后,第二天就去世了,他去世之后又过了四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多年之后,日本福井县芦原町举行“藤野严九郎先生表彰碑揭幕式”,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也到场参加。


  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市,也因为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一段师生情缘,结为了友好城市。


结语

  与鲁迅先生离开仙台医专之初,因为自己境况的窘迫羞于联系藤野先生一样,藤野严九郎也因为自己晚年落魄,不肯表明自己就是鲁迅书里的主人公的心情一样,师生两个都有着自己的骄傲和自尊。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自尊,也让两人在分别29年之后,本有机会联系,却最终失去了这个机会。


  对于藤野严九郎来说,他当年只是简单地做了一个为人师表该做的事情:没有歧视中国留学生,在学业上给他力所能及的帮助,就让这个学生把自己尊为一生的恩师,这让他始料未及。


  对于鲁迅先生来说,当年他孤身一人,又是来自于当时处在弱势情况下的中国,能得到这样一位正直的老师的关怀,确实是能让他铭记一生的温暖。


  参考资料:


  1. 痴妄集.藤野先生[J].北方人,2020,(第10期).


  2.张映勤.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J].青年作家,2020(09):174-177.


  3.赵苗.鲁迅与藤野先生[J].人文丛刊,2016(00):296-308.


  4.杨有业.鲁迅与藤野先生别后[J].鞍山师范学院学,1981(01):57-59.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推荐文章2:《朝花夕拾》:所谓人生,一半怀念,一半遗忘

  鲁迅,用战斗的笔书写一生,而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却饱蘸深情,回忆了悠悠往事。


  从童年到中年,从懵懂天真到历经沧桑,《朝花夕拾》不仅是他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人生百态的缩影。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尘封的往事,琐碎的日子,终究渐行渐远,让人遗忘。


  然而,生命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时刻,永远闪光。


  童年,苦与乐都是成长


  每个人的童年,都珍贵而难忘,拥有很多快乐,也夹杂些许苦涩。


  书中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曾让多少人艳羡鲁迅先生的童年: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这充满无尽乐趣的百草园,成为鲁迅儿时百去不厌、流连忘返的秘密花园,让人神往。


  然而,即便是孩子,也不能每天都在乐园里度过,还是要品尝生活的苦涩。


  不久,鲁迅便从浪漫的百草园,被送往附近的三味书屋。


  面对每天“之乎者也”的诵读、满满的枯燥课程、严厉的私塾老先生,还得时时提防戒尺、罚跪等。


  鲁迅唯一的慰藉是有同学相伴。


  但随着年岁渐长,更大的苦涩还在后面。


  父亲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也败落下来。


  作为家庭的长子,鲁迅不得不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他的生活,从天上掉落人间,从无忧无虑的大少爷,变成落魄忙碌、受人白眼的“小乞丐”。


  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然而,正因为年少经历的这一番生活苦难,让日后的鲁迅变得深刻而清醒,为改变黑暗的社会现实而奋勇前行。


  正因为曾经那弥足珍贵的儿时欢乐,让半生漂泊的鲁迅,内心总有一份笃定和温暖。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苦有甜,难得圆满。


  当拥有幸福欢乐时,哪怕是母亲的一次拥抱,老师的一句称赞,和小伙伴的尽情嬉戏,都让人心中承载了纯粹的喜悦。


  当身陷苦涩惆怅时,或者是一次误会、一次打击、一次变故,或者是不被重视、不被爱和看见,都让人产生长久的隔阂和挫败感。


  哪怕成年以后,内心还是会隐隐作痛,轻轻叹息。


  都说: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然而,童年只是人生的短暂驿站,无论悲欢,都是成长的底色。


  如何在这底色上,学会珍惜、经受历练,书写好自己的故事,才是幸运与否的关键。


  亲情,痛和爱是一体两面


  自古以来,严父慈母式的家庭,父亲多是一副严厉面孔,总是“恨铁不成钢”。


  鲁迅小时候拥有母亲和佣人等浓浓的关爱,唯独对父亲的严厉,心怀畏惧。


  书中谈到,有一次全家人去参加迎神会,难得的玩耍好时机,鲁迅兴奋异常。


  可偏偏在“万事俱备、只待出发”的节骨眼上,父亲严肃地说“去拿你的书来”,鲁迅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然后,父亲甩下命令: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慑于父亲的威严和对玩耍的渴望,鲁迅快速地完成了这枯燥无比的背书任务。


  然而,渴盼已久的内心,突然遭遇一番波折,再也提不起兴致。


  后来,鲁迅回忆游玩的全程,只记得背书一件事。


  这是少年鲁迅心头的一大遗憾和恨事,童年也因为父亲的严厉,失去了很多乐趣。


  可是,对父母的一时怨愤和忌恨,并不能掩盖真正深沉的爱。


  当父亲身患重病时,鲁迅日夜奔波,为父亲请医问药,侍奉左右。


  弥留时刻,听从隔壁衍太太的指示,他一声接一声地,在床边大声呼喊父亲。


  鲁迅后来回想,这样的做法极为不妥。


  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感到不安。


  然而,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孩子,对临终父亲深深的不舍?


  这一声声的呼唤,又何尝不是一种倔强的坚持和希望?


  成年后的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总有一种无法言明的疏离和落寞。


  我们曾经向往星辰大海,无法忍受父母的管束和期待,渴望摆脱亲情的羁绊,渴望远离故乡。


  然而,总有一天会明白,父母永远是我们心头最重要的依托。


  父母,是这个世界上,你花心思、花时间最少,但却最爱你、不图回的人。


  我有一个朋友,小时候特别叛逆,常与父亲争吵不休,直到成年,他和父亲的关系仍若即若离。


  然而,当得知父亲身患重病,时日不多时,朋友却挺着中年发福的身体,风雨无阻地给父亲送汤送饭。


  一得空,他就赶往医院看望、陪伴老父亲。


  医院里的病友,都啧啧称赞他的孝顺,却不知他们以前是水火不容的死对头。


  心理学上说:


  “痛和爱是一体两面,你有多爱,就可能有多恨。”


  透过病痛,更能学会理解爱。


  面临得失,更能懂得珍惜情感。


  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亲情。


  在一场场痛和爱的交织里,我们终将认清,谁才是世界上最亲的人。


  所谓人生,一半怀念,一半遗忘


  人一路成长,不免跌跌撞撞、困顿迷茫。


  然而,一生里总会有那么几个人,在你的记忆里一直闪光。


  鲁迅幼年时的保姆阿长妈妈,保守又唠叨。


  然而,她却为了鲁迅心心念念、求而不得的一本《山海经》,默默想尽办法,帮他实现愿望。


  这份热忱和记挂,成为一个孩子一生的温暖和慰藉,这本书也成为他“最为心爱的宝书”。


  可是,直到后来,鲁迅连她真正的姓名,都还不知道。


  之后,鲁迅远赴日本求学时,又遇到藤野先生。


  他正直严谨,亲手为鲁迅的讲义做修改,足有厚厚的三大本。


  然而多年以后,藤野先生已对这个中国留学生,了无印象,但鲁迅一直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书房。


  每每在疲倦懈怠时:


  “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也许在保姆阿长妈妈、老师藤野先生眼中,他们只是恪尽职守,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然而,在鲁迅眼中,他们却似心底永远的火炬,对他的一生产生久远的影响。


  生活就是这样,你在怀念别人时,也许早已被别人遗忘。


  你早已遗忘了别人,别人却一直将你珍藏。


  经历岁月的浮沉,有谁已经忘记你,有谁一见你,却还能立刻喊出你的名字?


  晚年的鲁迅,再次见到童年最好的玩伴闰土,跟他提及儿时的趣事,而闰土只是说了一句:“有吗?我不记得了。”


  现实中,遇到多年未见的密友,提起曾经的相处细节,对方可能也是同样的话:“不记得了。”


  貌似不经意的一句回答,却能击破整个回忆和想念的心海,让人唏嘘感叹。


  时空和岁月让往事泛黄,心底的想念却倔强地闪亮。


  老师、同学、故人、老友之间,终是会有一个人,记得过去种种,对方却早已释怀。


  所谓人生,一半怀念,一半遗忘。


  ▽


  生命如白驹过隙,平凡的点滴匆匆即逝,无处可寻。


  正如书中提到,鲁迅儿时最爱的瓜果,成年后再欣欣然地吃起,却再也没有了童年时的美妙滋味。


  然而,那些经过时光长河,而历久弥新的,却是对几个人、几件事的刻骨念想。


  善良朴素的阿长妈妈,正直热忱的藤野先生,不苟言笑的父亲,是鲁迅生命中永远的光。


  而我们的记忆中,何曾没有这样的光?


  正是他们,让我们不再迷茫,不再无助,胸怀温暖,迈向前行的路。


  而我们,或许也在不经意的时刻,成为照亮别人生命的一线光。


  “不思量,自难忘。”


  :微信公众号“有书”


  :远山近水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推荐文章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电子课本

  今天分享八年级上册


  第6课《藤野先生》——鲁迅


  电子课本:


  赏析: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收录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这篇文章展现了鲁迅对恩师藤野严九郎的怀念以及对医学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开篇,鲁迅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藤野先生的形象——“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这一形象的塑造,既朴素又鲜明,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严谨治学的学者形象。鲁迅通过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展现了藤野先生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的关怀。


  文章中,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他提到藤野先生在教学中的严谨态度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以及在学术上的执着追求。这些细节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藤野先生的人格魅力,也反映了鲁迅对师道的尊重和对知识的追求。


  结尾,鲁迅通过“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这一描述,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国人的精神状态,表达了他对民族觉醒的深切期望。


  总的来说,《藤野先生》不仅是一篇充满敬意的怀念文章,也是一篇深刻的反思之作。它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这篇文章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对恩师的深情怀念,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推荐文章4:让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鲁迅先生的青年时代,绝对是谁也不怕的“愤青”,他针砭时弊,毫不留情。嬉笑怒骂皆是文章,一个笔名骂废了,再取一个继续骂。


  笔者上学的时候,鲁迅先生的文章可以说贯穿了一个九年制义务教育,《从三味书屋》的童年趣味;到《故乡》中捕“猹”的少年闰土;再到严谨教学的《藤野先生》。仿佛这也是鲁迅先生的一个个人生阶段,从青葱懵懂的少年到奋笔疾书的爱国文人。


  青年鲁迅


  那个时代的人,一定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正像周恩来说的那样,他们读书真正的是为“中华之崛起”。那种信念与情怀,至今都鼓舞着“后浪”们奋勇前进。


  年少懵懂的鲁迅从中国来到日本的仙台,在这里他遇到了藤野先生,他受到了藤野先生严谨治学的影响,也感谢藤野先生无微不至地照顾,在后来,鲁迅还给那段时光书写了一篇《藤野先生》,后来被选入《朝花夕拾》的散文集中。


  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人,其实他们都是来给你上课的,有些课是正面积极的,有些课是消极无奈的,但是无论哪一堂课,都会你的人生充满丰富性。


治学严谨的藤野先生,温暖着鲁迅这种远离家乡的留学生

  鲁迅感恩藤野先生对自己的照顾,从而写下一篇散文,可是当有人拿着鲁迅的照片找到他时,藤野先生却说,他并没有对鲁迅有特殊的照顾,因为他是留学生,担心他语言不通,才那样做的。


  虽然鲁迅记得藤野先生的好,但是他却认为这是职责所在,并不居功自傲。


  藤野先生的真名叫做藤野严九郎,家族世代行医,他的童年时代有一段学习汉学的经历,所以他本人对中国极其友好,在日本战争情绪高涨的时代,难得藤野严九郎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认为日本不应该对中国发动战争,那是不正确的。


  正因为日本国内的战争情绪热烈,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是极其不受欢迎的,那些日本人认为中国人智商低下,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可以想象,鲁迅当时在日本的处境并不太好。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反差,鲁迅才感恩藤野先生的大义。


  然而三年后,年少而热血的鲁迅还是退学了,这一次他对藤野先生说了谎,他说要回去学生物学。可实际上是日本放了一部电影,里面有屠杀中国同胞的影像,当放到屠杀画面时,那些日本人群情高涨,最让鲁迅接受不了的,在围观的群众中,还有中国的同胞。


  鲁迅意识到医学只能救治身体,却无法救治麻木的心灵,决定放弃医学,用手中的笔对敌人发起最猛烈的进攻。


  鲁迅走的那天,去了藤野先生的家中,藤野先生送给他一张照片,上面写着“惜别”。


鲁迅多方打探藤野先生的下落,却一直未有结果

   人生总有低谷之时,如起起伏伏的大江大河,回到祖国的鲁迅一开始也没有找到适合的路线。救助民众麻木的思想,哪里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鲁迅回国之后,也是处处遇到阻拦。


   退学之后的第二年,鲁迅写了几篇古文,包括《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等,这些文章即使现在看起来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可是当时的中国积弱积贫,战乱纷起,谁能看得懂他要说的话呢?


   鲁迅回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在事业上没有一点突破,如果不是在1918 年他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狂人日记》,并且受到了大众的认可,也许他就那样籍籍无名了。


  1926 年,45 岁的鲁迅先生又发表了散文《藤野先生》,这之后鲁迅托人去寻找过藤野严九郎,可是都未有结果,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在那战乱纷纷的时代,信息并不发达,寻找一个人谈何容易。


   更何况那时,藤野先生已经离开了仙台,鲁迅这个遗憾一直到去世也没有弥补上。


藤野先生善始善终,却认为他当时那样对鲁迅是自己的本分

   藤野严九郎生于 1874 年,大鲁迅 7 岁。他家世代行医,他自己毕业于爱知县立医学校(现为名古屋大学医学部)。


   藤野先生对教学非常认真,从来不因为私人情感而放纵学生,即使是日本本土的学生不认真学习,他也不会放他一马,由于他严谨的态度,在学生中造成了一种非常刻板的印象,很多学生都不太喜欢他,甚至有些狠他。


   这样的藤野先生像极了上学时碰到的严厉老师,一道题做错就板子伺候的下场,当时非常讨厌,但是随着时光流逝,也受了些生活捶打之后才发现,这样的老师才是认真负责的。


   当然那些学生是不理解藤野先生的良苦用心的。


  藤野先生


   即使是认真学习,虚心讨教的鲁迅(当时还叫做周树人),也没有得到藤野先生额外的照顾,只是给了他一个勉强及格的成绩,甚至还有一课是不及格的,就这样差的成绩,还引起了其他学生不满,说鲁迅受到了藤野先生的照顾。


   鲁迅离开之后,藤野先生也遇到了人生中的滑铁卢。


  1915 年,仙台医专并入东北帝国大学,那时大学风气崇洋媚外,41 岁的藤野严九郎因为没有留学经历而失业。然后他尝试去别的学校找个教授职务,都被拒绝。


  无奈之下,藤野去东京进修临床外科,学习行医。结业后进了东京一家慈善医院做医生,但很快又失业。


   在藤野严九郎的人生低谷时,妻子去世了,他回到了老家福井县,投奔他二哥藤野明二郎。明二郎在镇上开小诊所,收留严九郎在此行医。


   后来二哥去世,他又开了一家诊所,他一个人支撑着两个地方,可是他脾气倔强,只看自己擅长的耳鼻喉,其余一概不接。


   但是藤野严九郎又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他收费非常低廉,甚至在病人没钱之时,他还会免费治疗。


阴差阳错的错过

   其实藤野严九郎在鲁迅找他时,他已经知道他是大文豪这件事情了。


   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的话,周君该会有多么欢喜啊。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


   也许这是源自藤野严九郎内心的自卑而已,他说自己在偏僻的农村,对文学也不理解,这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借口。


   藤野严九郎离开仙台之后的人生境遇不是太顺利,但是好在他生性淡泊,能安于现状。


   藤野严九郎发表了一篇《谨忆周树人君》,这篇文章发表于1937 年 3 月。当年 7 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全面侵华。


   藤野是反对战争的,他对自己的孩子说,“你们记着,中国,乃是将文化教给日本之先生。”藤野严九郎认为战争是罪恶的,对中国发动战争就是错上加错。


   1945 年 1 月,藤野先生的长子藤野恒弥病死在广岛。老年丧子,71 岁的藤野先生极为悲伤,一度不振。但由于生活所迫,很快他又回诊所工作。


   不久藤野先生就去世了,结束了这一生的颠沛流离。


   有些感情是距离阻止不了的,藤野先生与鲁迅的师生情谊,在岁月洪流之中,大浪淘沙。随着时光流逝,那友谊之花也开放得格外美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必删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推荐文章5: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9年后,他们曾有一次见面机会,藤野却拒绝

  “藤野严九郎”便是鲁迅先生选入中学课本的课文《藤野先生》里的主角:藤野先生,他是鲁迅就读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时的恩师。


  1935年,即鲁迅辞世前一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时,负责选文的鲁迅的学生增田涉和日本诗人佐藤春夫问他选什么文章好。鲁迅的回答是“一切随意”,但他却接着说:“就是一定要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鲁迅特别提出希望自己文集中选录《藤野先生》这年,距离他弃医从文、告别藤野先生课堂已经过去了30年。而此时,鲁迅已经成了中国极有名气的作家。


  鲁迅之所以对藤野先生如此念念不忘,自然因为他曾与藤野先生有过一段特殊的师生情缘。


  鲁迅在仙台求学时,正是他最迷茫的时候,当时在日本留学的他刚刚结束他在弘文书院的学业。鲁迅入仙台学医的原因,他自己在《朝花夕拾》里曾经阐述过:全因父亲病中受了“名医”的欺骗,他励志要学好医术,好治病救人。


  也是因此,鲁迅才来了藤野先生所授课的学校,并成了他的学生。藤野先生的长相,是标准日本人的长相,鲁迅曾在文章里这样描写他的样貌: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藤野先生当时上的是解剖课,他对班上这个唯一的“清国留学生”鲁迅非常友好,在鲁迅的印象中,他对自己总是格外亲切,他甚至将鲁迅的讲义收去,并做了极其详细的批注。在鲁迅文章《藤野先生》里,鲁迅这样讲述藤野先生给他批注过的讲义: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