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传统节日推荐文章1:【网络中国节·七夕】一起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


  七夕节就是其中一个


  它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特殊的含义


  2023年8月22日就是七夕节


  七夕节也被我们称为“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


  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


  七夕节的由来是什么?


  七夕节有哪些故事和传说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七夕起源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于此,古人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节日习俗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牛郎织女的故事


   / 网络


  中国五大传统节日推荐文章2:【网络中国节】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七夕

  提到七夕节,大家的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故事。


  但是你知道吗?七夕节起源比牛郎织女神话的历史更久远。


  【 七夕起源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于此,古人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 七夕演变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七做一回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已成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而“乞巧”之举则成为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更为有趣的是,由于魏晋文化的繁荣,此时的登楼晒衣改为了登楼晒书。


  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的时期,虽然其习俗基本上和魏晋相同,但其规模和盛况远超前朝。比如七夕期间以锦彩结成楼殿,“嫔妃穿针,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的场景,在《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明清时期,七夕做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据记载,明代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动则是家家陈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牵牛郎、织女二星乞巧。


  时至今日,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七夕习俗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七夕节不只有


  牛郎织女爱情的传说


  还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最普遍的就是


  女子们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各地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


  各有趣味


  【闽南:七娘妈】


  七娘妈,也称“七星娘娘”、“七仙姊”、“七仙姑”等。七娘妈原来是由天上的牛郎织女两星的神话演变而来。在闽南地区,传说中的“七仙女”并非一个仙女,而是七个神娘,俗称“七娘妈”,并且传说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七夕”并不仅仅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也是纪念七仙女“七娘妈”的节日,还是为十六岁少年举行成年礼的日子。


  在闽南的古老传说中,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时,把孩子托付给了其他的姐妹来照顾。所以,闽南人七夕节祭拜的“七仙女”可不只织女一人,而是七位仙女。“七娘妈”就是这七位仙女,她们是美丽、善良、慈爱、吉祥的化身,她不仅能给小孩子带来抚爱、温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长。


  《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七夕“乞巧”、“陈瓜果”、“小儿拜天孙”。按照这一习俗,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头一个“七夕”要做“新契”,意为新拜“七娘妈”为义母(闽南话称“契母”),并于当天解去新生儿于端午节系于手腕上的“续命缕”(用五色丝线搓成)。到了十六岁,当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对其长大成人、与“七娘妈”脱离关系进行洗礼,答谢“七娘妈”长年的护佑。


  【江苏:香桥会】


  在江苏宜兴等地


  每年七夕节


  人们都搭制“香桥”


  祭祀双星、乞求福祥


  然后将“香桥”焚化


  象征着双星相会


  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


  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浙江:接露水】


  在浙江部分地区


  流传着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


  传说七夕节的露水


  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


  如抹在眼上和手上


  可使人眼明手快


  【山东:吃巧巧饭】


  山东鄄城、曹县、平原等地


  有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


  七个要好的姑娘


  集粮集菜包饺子


  把一枚钱 一根针 一个红枣


  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


  乞巧活动以后


  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


  传说吃到钱的有福


  吃到针的手巧


  吃到枣的有好姻缘


  【广东:迎仙】


  广东广州地区


  在农历七月初六、初七


  姑娘们穿上新衣服


  戴上新首饰,焚香点烛


  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


  自三更至五更,连拜七次


  姑娘们手执彩线


  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


  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为得巧


  被称为巧手


  :剑阁发布


  中国五大传统节日推荐文章3:喜迎二十大 | 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回顾之中共五大

  1921年至今,中国共产党举行了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中国革命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为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为中华民族开启了发展进步的新纪元。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为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各民族平等团结、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2022年下半年召开,为深入学习党的历史进程,领会党的奋斗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坚定强国信念,香河县文化馆开辟“喜迎二十大”专栏,开展重温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活动,通过对十九次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回顾,探寻会议历史、学习会议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


  01


  《土地问题议决案》等文件的通过


  大会议程的最后一天,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之决议》《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对于土地问题决议案》《对于职工运动决议案》《对于组织问题决议案》《对于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决议案》以及《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大会还发表了《为“五一”节纪念告世界无产阶级书》和《为“五一”节纪念告中国民众书》。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


  02


  首次提出要争夺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党的五大第一次提出要争夺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会议批判了陈独秀放弃领导权的右倾错误,认为我们的党“只注意于反帝国主义与反军阀的斗争,而忽略了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会议还提出了争夺领导权的具体办法,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要使无产阶级壮大起来,认为:“必须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有了保证,他才能完全实现这个政治上的功用而行使其革命的领导权。须有英勇的革命斗争,才能获得光明的政治发展。工资低微,营养恶劣,衣服褴褛受尽剥削的工人,决不能负担这个责任。”


  03


  提出了彻底实行土地革命的主张


  大会明确提出:必须彻底实行土地革命,才是革命胜利的唯一保障。《土地问题决议案》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决议的形式肯定了“无代价的没收地主租与农民的土地,经过土地委员会,将此等土地交诸耕地的农民”。这一革命原则,无疑有重大历史价值。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中明确指出,暴动的目的是要“实行中央土地革命政纲”。这个“中央土地革命政纲”就是五大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


  04


  首次强调在南方坚持与发展革命根据地


  五大批判了鲍罗廷、陈独秀等人的“西北学说”。大会决定:“党有一个目前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浙江诸省,毫不留情地与反动势力作战。这个任务的完成,其意义是在很大的地域上建立革命的民主政权,这地域在社会情形及经济上都是合宜的。这样可以铲除封建资产阶级消灭革命的企图。”对“西北学说”的深刻批判,为大革命失败后党在湘鄂赣粤等省直接举行武装起义,奠定了稳固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05


  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取得许多创新成果


  1、五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使用“中央委员会”的称谓,以取代二大党章所规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并沿用至今。


  2、五大选举周恩来、任弼时、李立三、彭湃、赵世炎、罗亦农、陈延年、陈乔年、刘少奇、恽代英等为中央委员,选举毛泽东、陈潭秋、郭亮、林育南、李震瀛等为候补中央委员,为八七会议和土地革命作了最重要的组织准备。


  3、五大选出中央委员会后举行了五届一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选举产生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及常委会制度,对于加强党中央的领导、发挥民主集中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共产国际首席代表罗易也认为五大选出了“目前情况下尽可能好的领导”。


  4、五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成立以王荷波为书记的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规定监察委员“得c参加中央及省委员会议”。监察委员会的设立,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就高度重视廉政建设。据李维汉回忆,八七会议召开之时,“中央委员到了不过半数”,“便只有召集在武汉的中央委员、监察委员、共青团中央委员及湖北、湖南、上海的负责人开会”。而监察委员参加会议,是符合五大相关规定的,这就赋予了八七会议在组织程序上的合法性。


  5、五大党章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五大通过的《组织问题议决案》明确指出:“中央应该强毅地实行集体的领导。”以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均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组织原则写入党章。


  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


  党的五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如何对待武汉国民政府和国民党,特别是如何建立党的革命武装等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都未能做出切实可行的回答,因此,难以承担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挽救大革命的重任。而真正结束中央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制定正确的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方针,是在三个月后的八七会议上完成的。然而,用发展的眼光看,会议作出了一些影响深远的决策,对后来的革命运动和党自身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每一次的全国代表大会都做到了结合时代背景,解决现实问题,探索发展道路,规划更好明天,使我们从中学习到脚踏实地的现实意义,迎难而上的奋斗勇气。重温会议,穿越时空,见证百年不辍耕耘、仰望百年辉煌功绩。振奋人心,凝练思想,全体员工斗志昂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满怀憧憬、奋发图强,以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国五大传统节日推荐文章4:【网络中国节·七夕】一起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


  七夕节就是其中一个


  它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特殊的含义


  2023年8月22日就是七夕节七夕节


  也被我们称为“中国情人节”七夕节


  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


  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七夕节的由来是什么?


  七夕节有哪些故事和传说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于此,古人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节日习俗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