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和尚的性格特点推荐文章1:《西游记》中的沙僧,形象虽不张扬,但他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沙僧是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本是天庭卷帘大将,因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后成为唐僧的三徒弟,随师徒四人西天取经。


  沙僧的形象朴实无华,他不似孙悟空那般机智灵动,也不像猪八戒那样憨态可掬,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品质。他忠诚可靠,自加入取经队伍后始终对唐僧忠心耿耿,从无二心。无论是面对妖魔鬼怪的威胁,还是艰难险阻的考验,他都默默坚守岗位,保护着师傅的安全。他的这种忠诚源于对取经事业的坚定信念,也源于对师傅的感恩与尊重。


  沙僧的踏实稳重也是他的一大特点。在取经途中孙悟空常常天马行空,猪八戒则时常偷懒耍滑,唯有沙僧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他负责挑着沉重的行李,从不抱怨,默默地承担着自己的责任。他的这种踏实使他在团队中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让整个取经队伍能够稳步前行。


  然而沙僧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他性格内敛,不善言辞,有时显得过于木讷。在与妖怪斗智斗勇时,他往往缺乏孙悟空的机智和猪八戒的灵活性,只能充当辅助的角色。但正是这种看似平凡的沙僧,却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在流沙河收服他时,他毅然决然地加入取经队伍,为后续的旅程增添了力量。在孙悟空被唐僧误会时,他又能从中调解,缓解师徒之间的矛盾。


  沙僧的形象虽不张扬,但他的品质却值得我们学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不需要像他那样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但他的忠诚踏实与担当精神却能激励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


  沙和尚的性格特点推荐文章2:为何猪八戒经常骂孙悟空为“弼马温”,沙和尚从来不骂?

  一部《西游记》,是一场师徒四人打怪升级的游戏;在这场游戏里,猪八戒和孙悟空之间的互动,占据了很大的戏份。


  有意思的是,猪八戒经常在背地里骂孙悟空为“弼马温”。


  在《西游记》第85回中,孙悟空骗猪八戒去巡山,导致猪八戒被一群妖怪抓住。猪八戒心中害怕,骂起了孙悟空:“这个弼马温,其实惫懒!他哄我说是这村里斋僧,这里那得村庄人家,那里斋甚么僧,却原来是此妖精!”


  不仅背地里骂,当面也骂。


  在《西游记》第76回里,猪八戒被妖精抓去,泡在水里。孙悟空变成阎王派来的勾司人向猪八戒勒索财物,被猪八戒听出声音。猪八戒在水里大骂:“天杀的弼马温!到这门苦处,还来打诈财物哩!”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沙和尚从来不骂孙悟空,总是毕恭毕敬地尊称“哥哥”“大师兄”等。


  这里面有什么蹊跷吗?


  一方面,是因为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和尚之间的关系不一样。


  在师徒四人打怪升级的小团队里,猪八戒是在高老庄加入,沙和尚是在流沙河加入,猪八戒更早成为孙悟空的“小伙伴”。不管是在黄风岭遭遇黄毛貂鼠妖怪,还是在流沙河收复沙和尚一役,孙悟空还与猪八戒并肩作战,尽显“革命友谊”。


  如果以现代职场来看,唐僧是董事长,孙悟空与猪八戒算得上是“创业元老”。他们共同组成最初的创业团队“铁三角”,自然有不同寻常的友谊。沙和尚加入这个团队时,已经属于“后来者”了。


  因此,孙悟空与猪八戒的关系更亲密。孙悟空要安排任务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必然是猪八戒,而非沙和尚。孙悟空外出打妖怪,需要有人帮忙时,往往将猪八戒带在身边,而非沙和尚。


  亲密的关系,带来了亲密的称呼。猪八戒称孙悟空为“弼马温”,从表面上来看,这是在骂他,揭他的短。其实,是在表示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样,孙悟空也会亲热地骂猪八戒为“呆子”“八戒”。


  至于孙悟空和沙和尚,由于关系比较远,因此彼此之间的称呼就会显得很正式。沙和尚尊称孙悟空为“哥哥”“大师兄”,孙悟空也会尊称他为“沙师弟”。


  另一方面,是因为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和尚的性格不一样。


  孙悟空与猪八戒都是属于外向型的性格,“调皮捣蛋”是他们共同的标签。


  当年,孙悟空在天宫负责管理蟠桃园时,因为喝醉了酒,搅乱了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还偷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将天宫搞得鸡犬不宁。


  猪八戒也不含糊。作为玉皇大帝手下的天蓬元帅,猪八戒本来属于天宫的体制内人物,有正式编制,比孙悟空那种临时工还高一个档次。可是,猪八戒竟然也因为喝醉了酒,调戏了霓裳仙子,偷吃了灵芝仙草,从而被玉皇大帝打下人间。


  这样看来,孙悟空与猪八戒还真是“臭味相投”。


  外向型的性格有一个特点,就是做事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猪八戒骂孙悟空一句“弼马温”,孙悟空不会往心里去;孙悟空骂猪八戒一句“呆子”,猪八戒也不会翻脸。


  可是,沙和尚就不同了。沙和尚性格内向,憨厚耿直,不苟言语。这样的人不管是做事,还是说话,都一本正经。在沙和尚面前,孙悟空还真不敢“嬉笑怒骂”;反过来讲,沙和尚也不会像猪八戒那样,称孙悟空“弼马温”。


  小小一个“弼马温”,折射出如此复杂的关系,吴承恩真是高!


  沙和尚的性格特点推荐文章3:西游记沙僧的水行人格分析

  高泽民


  在《西游记》这部经典文学作品中,沙僧(悟净)作为唐僧的三大徒弟之一,展现了独特的性格特质和行为模式。通过五行人格理论的视角,我们可以将沙僧的性格归类为“水行人格”。水行人格代表着适应性强、情感细腻、善于沟通以及具有灵活性等特点。以下是对沙僧水行人格的具体分析:


  一、水行人格的核心特质


  1. 适应性强


  沙僧原本是天庭的卷帘大将,因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在流沙河做了水怪。尽管身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他依然能够适应环境,并最终皈依佛门,成为取经队伍的一员。这种强大的适应能力正是水行人格的典型特征。


  2. 情感细腻


  沙僧虽然外表沉稳,但内心情感细腻。他对唐僧忠心耿耿,对师兄弟们也表现出深厚的情谊。例如,在孙悟空被误解时,沙僧往往会挺身而出维护师兄;在猪八戒与孙悟空争吵时,他也会尽力调解。


  3. 善于沟通


  沙僧在团队中常常扮演调解者的角色。他善于倾听他人的想法,并能够以平和的态度化解矛盾。这种沟通能力使得他在取经团队中起到了重要的平衡作用。


  4. 灵活性高


  沙僧虽然不像孙悟空那样机智多变,但他也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行动策略。


  二、水行人格在取经旅途中的体现


  1. 默默付出与忠诚


  沙僧在整个取经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踏实的态度。他不像孙悟空那样抢眼,也不像猪八戒那样爱表现自己。他的忠诚和默默付出为团队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2. 调解矛盾与维护和谐


  在师兄弟之间发生争执时,沙僧常常是那个冷静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的人。例如,在孙悟空与猪八戒因意见不合而争吵时,沙僧往往会站出来缓和气氛,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3. 灵活应对挑战


  尽管沙僧的实力不如孙悟空,但在面对妖魔鬼怪时,他依然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降魔杖与对手周旋。他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在多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情感的隐忍与释放


  沙僧虽然情感细腻,但他很少直接表露自己的情绪。例如,在得知唐僧即将被妖怪抓走时,他虽然焦急,但却没有像孙悟空那样冲动行事,而是选择了冷静思考并制定对策。


  三、水行人格的优点与局限


  1. 优点


  - 适应性强: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变化,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 善于沟通:在团队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促进和谐氛围。


  - 忠诚可靠:对师傅和团队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忠诚度。


  2. 局限


  - 犹豫不决:在面对重大决策时,有时会显得犹豫不决。


  - 缺乏主动性:相比孙悟空和猪八戒,沙僧的主动性较弱,容易被忽视或低估。


  四、水行人格的成长与启示


  1. 从适应到成长


  沙僧的水行人格使他在取经途中不断成长。他从最初的沉默寡言逐渐学会了如何在关键时刻发表意见,并在团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沙僧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支持。他的性格特质让他成为了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


  3. 自我突破的可能性


  尽管水行人格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沙僧最终克服了自己的弱点,完成了取经的任务。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力突破自我,实现更大的目标。


  五、总结


  通过对沙僧的水行人格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西游记》不仅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故事,更是一部蕴含深刻人性洞察的作品。沙僧作为水行人格的代表,在取经旅途中展现了适应性强、情感细腻、善于沟通等优点,同时也面临着犹豫不决和缺乏主动性的挑战。通过他的成长历程,我们得以明白:每个人的性格特质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断努力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就一定能够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远、更稳。


  沙僧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适应环境和理解他人,更在于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通过不断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沙和尚的性格特点推荐文章4:沙僧的真实面目:他才没有西游记中那般憨厚!最初是“生杀神”

  在我们熟知的《西游记》里,沙僧常被视为一个忠诚、沉默的角色。然而,你知道吗?他的形象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简单。在唐僧师徒的取经路上,沙僧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今天,我们就来揭开沙僧神秘的面纱,看看他背后的真实故事。


  首先,沙僧的形象并非单一,它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在《史记》中,太史公提到的诸子百家中,有一个学派是与沙僧形象非常契合的——名家。名家的学说强调“名实之分”,即名称和实际事物之间并非总是对应的。这个学说认为,事物的本质往往隐藏在名称之下,而只有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辩论,才能揭示事物的真面目。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沙僧的形象往往和“生杀神”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杀神,又名申杀神,是一个源自印度佛教的护法神,他的外形通常非常威严,手持蛇杖,形象凶狠。在唐代,随着佛教的传播,生杀神逐渐融入到中国的民间信仰中,成为一种与佛教密切相关的保护神。


  但是,沙僧与生杀神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转化。在早期的传说中,生杀神的形象是相当复杂的,他既被视为一种凶猛的神祇,也承担着某种保护作用。这个形象最初出现在《佛说摩尼罗胆经理》一书中,书中讲述了生杀神的神通与恶行,以及他如何帮助众生摆脱灾难。然而,这些故事中的生杀神与后来的沙僧形象差异较大,沙僧的温和与忠诚似乎与生杀神的凶狠形象格格不入。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沙僧如何与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产生联系。玄奘法师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佛学家之一,他的西游取经不仅仅是一段传奇,更是对佛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沙僧的原型并非直接来自玄奘法师,而是源自更为复杂的民间信仰和宗教背景。在早期的佛教故事中,沙僧作为“生杀神”的化身,扮演着一种护法角色,时而凶猛,时而温和。


  与唐僧的取经之路相似,沙僧也经历了从凶猛到温和的转变。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与佛教的教义和民间信仰的变迁密切相关。最初,沙僧作为“生杀神”出现在各种佛教故事中,担任护法神的角色。然而,随着佛教思想的深入人心,沙僧的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护法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人性光辉的角色。


  事实上,沙僧的形象和唐僧的取经故事紧密相连。在《西游记》最初的版本中,沙僧并未成为核心人物,而是作为一名随行的和尚出现。沙僧的设定最早出现在元代的《唐僧取经图册》中,这时的沙僧形象仍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他的外形和性格特征也未完全定型。随着后来的版本不断加入新的元素,沙僧的形象逐渐被塑造为一个忠诚的角色,性格温和、谦逊、任劳任怨。


  在元代《唐僧取经诗画》中,沙僧的形象开始逐渐固定。他不再是那个冷酷的“生杀神”,而是一个具有佛教教义和人性关怀的“沙和尚”。这一转变反映了中国社会对佛教的日益接受,以及文化背景的变化。沙僧的性格和外形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一个仅仅依赖力量和神通的神祇,而是一个具有情感、能够为他人着想的角色。


  沙僧最终成为《西游记》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他的忠诚、坚韧和无私奉献,成为了他最鲜明的特点。作为唐僧的第三徒弟,沙僧虽然话不多,但他始终以坚定的信念陪伴着师父取经,最终完成了使命。沙僧的形象逐渐从“生杀神”演变为佛教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成为了佛教护法的象征。


  通过这些历史和文化的背景,我们不难发现,沙僧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他的形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融。在早期的佛教故事中,沙僧的原型可能与“生杀神”有着深厚的联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形象逐渐与唐僧的取经故事融合,成为了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佛教角色。


  沙僧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佛教角色,更是中国文化中一段历史的见证。他的形象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对宗教信仰的逐渐接受,以及文化和思想的深刻变革。通过沙僧这一角色的演变,我们可以窥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以及它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


  所以,沙僧的故事远不止是一个取经故事那么简单,它背后承载的是中国文化和佛教思想的深刻变革。从“生杀神”到忠诚的沙和尚,沙僧的转变象征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包容性和历史的进程。而这一切,正是《西游记》这一伟大文学作品的重要魅力所在。


  沙和尚的性格特点推荐文章5:为什么说沙僧看似打酱油,却最能看懂唐僧的心思?

  西游记中有一个人物,在几百年的传承中逐渐消弭了原本的模样,他在读者的概念中固化,成为一个符号化的象征,被作为任劳任怨,坚定执着的代名词,他就是沙僧。


  

  疑 团


  在西游记第81回小白鼠的章节里,出现了这样令人费解一幕:


  猴哥自夸的火眼金睛,在小白鼠面前失效,被小白鼠一只绣花鞋给骗了,唐僧也被小白鼠捉了去。之前的夸下的海口全部落空,恼羞成怒之下——也不管好歹,捞起棍来一片打,连声叫道:“打死你们!打死你们!”


  这时候八戒是靠不住了,沙僧站了出来,软款温柔,近前跪下道:“兄长,我知道了,想你要打杀我两个,也不去救师父,径自回家去哩。”


  不要小看这段话,很是厉害,首先,他延缓了猴子的发怒的节奏,只要他停下来说话,就不会继续打人,而且他把“打杀我两个”和“不去救师父”绑定在一起,打我们就是不去救师父,去救师父,就不能打我们。这样一来猴子不能不应口,不然就是承认了不去救师父。


  猴子多聪明啊,他不上当。


  “我打杀你两个,我自去救他!”


  

  破坏节奏的工作胜利完成,猴子不由自主的进入了沙僧节奏,主动权已经悄然移位了。接着沙僧就说出了如下一段话:


  “兄长说哪里话!无我两个,真是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兄啊,这行囊马匹,谁与看顾?宁学管鲍分金,休仿孙庞斗智。自古道,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望兄长且饶打,待天明和你同心戮力,寻师去也。”


  这段话说的,有理有据有节有俗有雅,几乎把所有关于团结一致的词汇全部囊括进来,不仅点出了猴子的漏洞,“行囊马匹”,而且提出解决方案:“待天明和你同心戮力,寻师去也”。


  这一幕实在出人意料,在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沙僧一向是个不善言辞(台词都没几句),老实巴交,任劳任怨的角色,实在很难想到在这个关键时刻,能一言镇住盛怒之下的猴子。


  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真的像一些阴谋论中所说,沙僧是个深藏不露的高手?


  其实,在这段开篇之际,救很明显的点出了缘由:


  沙僧却是个灵山大将,见得事多。


  这一句说是解释,反而带来了更多的谜团,沙僧不是天庭的卷帘大将吗?怎么又成了灵山大将了呢?难道沙僧和灵山还有什么渊源吗?


  要命的是全书仅此一处,提到灵山大将,再无它处,怎样理解呢?


  任何一个形象设定,不会是空穴来风,完全出自空想,一定是在此之前受过相应的影响,就好像一个人成年的作为,必定受到儿时的影响;一个国家的今天,一定可以从历史上找答案。


  缘 起


  沙僧形象最早出现是在西游记魔幻化的源头——《大慈恩寺玄奘法师传》里,记述了玄奘法师在徒步穿越八百里瀚海——就是今天的莫贺延碛——一个巨大的沙漠,这里,正是流沙河的原型。


  玄奘法师历经五天四夜的跋涉,水米未进,就在他近乎灯尽油枯,几乎绝望之际,恍惚中看到一个手持长戟的神祗,怒目斥责他:“站起来继续走,趴着干什么,就快走出去了(何不强行,而更卧也)!”


  玄奘大为惊骇,拼尽最后一点气力,终于走出了八百里瀚海。


  据说这位神祗,就是是当年丝绸之路上被往来商旅广为传颂的佛教卫戍司令,护法大神——毗沙门天王。


  在佛教传播到西域之后,这里就流传着毗沙门天王的传说,他在这一带以非凡的武力和法力,守护者丝路的和平。一些国家甚至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作为军神来崇拜。


  在宋代话本《取经词话》中,毗沙门天王作为第一大神出现,在猕猴王化身的白衣秀士引荐之下,玄奘作为嘉宾出席了天王宴,得到天王的法宝和加持,路上遇到任何阻碍,只要喊一声“天王”,马上填坑,简直就是无敌的存在,就是后来的观音也多有不及。


  更重要的是,玄奘还得知自己前世也曾尝试取经,结果修为不够,被深沙大神吃了。这次练级够了,又有了天王庇佑,可以顺利通关了。


  师徒一行人到了流沙河,在这里他们遇到了深沙大神,深沙大神这次不仅没有为难他们,还施展法力建了一座桥,护送取经团过关。


  这位深沙大神就是沙僧的原型。


  

  这位深沙大神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而且是一位在佛教中真实存在的神祗。


  日本朝圣僧常晓在公元838-839年间到中国旅行时,带回了一尊深沙神的塑像,他声称这是玄奘在沙漠中遇到的神,并进一步确定他是毗沙门天王的变体,也可以说就是毗沙门天王的化身,是毗沙门天手下之大将,为七千药叉之上首,12世纪日本的绘画显示这个神的形象是头发竖立的凶相,头为火炎,口为血河,以髑髅为颈璎珞,以畜皮为衣,以象皮面为裤膝,以小儿为腹脐,足踏莲花,右手屈臂,扬掌置于右胸前。


  由此可见,我们今天的沙和尚就是以深沙神为原型创造的,而他的出身是毗沙门天手下之大将,甚至就是其化身,当然是不折不扣的灵山大将!


  那么作为灵山大将,深沙大神又是如何来到天庭,成为卷帘大将的呢?


  外 援


  在唐之前,中原道教是没有军神的。


  虽然长期战乱,北方却没有中断佛教的进入,尤其是丝路没有被阻隔,因此带来佛教战神的传说。


  汉传文化一个最优秀的品质就是兼容并蓄,不在乎你的出身,只在乎是否可用,于是,毗沙门天王就引入了道教文化,作为军神出现。而且这种影响力跨越了时空,历经十六国,隋唐,直到宋元时期。


  脑补下道教统治的天庭,毗沙门天王应该也是在这一时期,被作为外援聘请到天庭,并执掌帅印的。


  既然是高就,自然也不能空手而来,毗沙门天王带着自己的嫡系——爱子哪吒,心腹大将深沙大神,作为自己的班底,一起来到天庭任职。


  作为毗沙门天王的心腹大将和化身,深沙大神自然是法力和忠诚双重可靠,于是被介绍并安插在玉帝的身边,作为保镖时刻陪伴在玉帝左右,官拜卷帘大将。风头一时无两。


  但是,自唐以来,一个中原本土的统帅崛起,使得这一切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崛 起


  这个人就是李靖。


  隋末唐初的军神李靖,生活在一个激情四溢,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一生东征西讨,从无败绩,除了东方的高丽,因为当时年事已高无法参战以外,几乎打遍了南北西的全部对手,尤其是一战3000精骑破颉利可汗,二战1万灭东突厥的战例,已近乎神话,因此被纳入传说的演绎范围,成为中国神话体系中的一员。


  进入元代,天庭的军事管理体系已经开始有所变化了,在杨景贤杂剧《西游记》中,李天王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李天王上,云)天兵百万总归降,金塔高擎镇北方。四海尽知名与姓,【毗沙门下李天王】。


  要知道,这个金塔可是毗沙门天王的法器,日本的时光寺依然留存有毗沙门天王的造像,左手托宝塔。很显然,这时候的塔已经为李天王所有了。


  不过这个时代,哪吒还在李天王和毗沙门天王间徘徊:


  叫大小神将,与我驰与吾儿【那叱】:下方着意关防。


  但是哪吒的自称呢?


  某乃毗沙天王第三子那叱是也。


  但是下面李天王指挥哪吒时,却是老实不客气:


  (天王上,云)【兀那】那叱,那胡孙又走了。


  总体来说,在元代,毗沙门天王作为外来神祗,已经开始式微,他的多数标签已经开始和本土神祗李靖融合,形成一个形象更加丰富饱满的新神祗——托塔李天王。


  

  颠 覆


  元代之后,在所有的神话文学作品中,再也没有毗沙门天王掌管天庭军事的设定了,因为中原文人已经不再像唐代那样可以自由进出西域,也没有兴趣到西域建功立业,同时佛教传说也再没有拿出毗沙门天王足以服众的战绩,再没有刺激人的新的传说,于是香火不再旺盛,粉丝也逐渐离去。


  无人供养的他于是被彻底颠覆了,儿子哪吒也转换门庭投靠了新崛起的李天王,成了李天王的儿子;甚至是他的本源——佛国也因为得不到香火和众生瞻仰而放弃了他,而封李靖为药师琉璃光如来,一如当年毗沙门天王故事,只不过是颠倒了因缘。


  毗沙门天王到此已经失去了一切,作为曾经的功臣,天庭也不好把事情做绝,于是就将毗沙门天王安排到了天庭北门做门卫,这就是后来的北方多闻天王。


  

  坠 落


  这时候深沙大神的位置就变得极其尴尬。


  作为前军事统帅的心腹甚至化身,无疑是个极不稳定的因素,而且他的位置太过敏感了——玉帝的贴身侍卫,新晋势力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这一点,但是,无论行为举止,深沙大神没有任何错处——这又让所有人极其为难,一个抓不到错处的人,你又怎么处理他?颠倒黑白?莫须有?


  机会终于等到了,王母的蟠桃宴上便邀请诸位将领,这个当口,深沙大神——


  失手打破玉玻璃,天神个个魂飞丧。玉皇即便怒生嗔,却令掌朝左辅相:卸冠脱甲摘官衔,将身推在杀场上。


  到此便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不过打碎了一个工艺品而已,玉帝就会震怒到这种地步,甚至要杀他而后快。到底是被赤脚大仙劝住,留条活命。


  玉帝把深沙大神打了八百,收回了虎头牌和各种披挂,贬下界来,变成妖怪模样;“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下方回,故此这般苦恼。”


  从天堂掉落到了地狱,取经团中,只有猴子和沙僧体会的最为深刻,八戒至少还有自由,还可以选择是取经还是当土匪,“肥腻腻的吃他娘”,只有猴子和沙僧不可以,猴子是脱身之旅,甚至还有花果山可以藏身,而沙僧是回归之旅,一旦不成,必将无家可归,因此,沙僧在整个取经团中表现的最为坚决。


  所以,观音许诺,事成之后官复原职,而最终被封金身罗汉,沙僧没有任何异议,正是因为他原本就是佛国的一员。


  

  谨 慎


  沙僧入伙后,就时刻保持谨慎。


  作为最后一个成员,沙僧对一切持严谨态度,他要确保自己绝对安全的回到佛国,所以在取经团面临第一次分裂时(白骨精),沙僧一言不发,他需要确认取经团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在取经团中的地位,以及应该怎样和他们相处。


  当老和尚盛怒之下,要敢猴子走的时候,沙僧在等待,他要通过实践测试出每个人到底在取经团中的分量有多重。很快事实证明,取经团不能没有猴子,他很快就摆正了位置,一切尊重大师兄的意见,但是却不着痕迹。


  他明显能看出八戒是个有小聪明的人,他能看懂师父的心思,很多混账话从八戒口中说出,其实却是老和尚想说的话,于是老和尚很多时候尽管骂着八戒,其实心理上却是和八戒走的近的。


  沙僧于是自觉的扮演了一个秤砣的角色,悄无声息的在两大阵营徘徊,苦心维护的取经团不要分裂。他经常旁敲侧击,点到为止的揭露八戒懒,贪,馋,提醒老和尚不要总是和八戒走的近。


  更重要的是,他也看出了整个西游就是一出编好的剧本,作为剧本中的人,他必须摆正位置,就是作为取经团的稳定器,同时必须保护好自己的安全。


  这才有了他和八戒一起讨伐黄袍怪,因为,他认为,大师兄走后,二师兄就成为了安全屏障,和老和尚在一起未必安全,二师兄尽管又懒又馋,打架还是有两下子的,和他在一起才是安全的。


  然而他还是低估了八戒的低能和无耻,他被八戒无情的出卖了,于是他坦然选择被俘,只要还活着,一切就有希望。


  事实上,直到平顶山,也就是金角银角一关的时候,取经团才是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磨合,每个人确立了自己在取经团中的地位,沙僧也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任务,更重要的是,他确定了哪里是最安全的——师父身边!


  既然明了的取经的意图,那么过程就不重要了,只要确定安全所在就好。


  所以沙僧后面除非必要,一律以保护师傅为名,守在老和尚身边,被抓就被抓,只要不受伤,不死就行,反正大师兄一定回来救我们的!


  

  危 机


  西游路上注定不太平,处处都是危机,处处都是诱惑,妖精坑,美色坑,一点闪失,都将是万劫不复。


  和悟空挖空心思建功,八戒挖空心思抢功不同,沙僧一切都是遵循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一大原则,于是被几乎所有的文艺作品忽略掉,“正好”沙僧想:“我就是希望不被发现,我要的是绝对安全”。


  其实,在人情世故方面,沙僧绝对高出两位师兄很多。


  红孩儿一章,猴子一听说是牛魔王之子,立刻计划上门攀亲,沙僧就立刻点出了问题:“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那里与你认甚么亲耶?”


  这话当今天也仍然有效,再红的明星,哪位胆敢三年隐身,还有复出的机会么?早就物非人也非了。


  后面的一切果然证明了沙僧对人性的把握之准确。


  然后,沙僧就悄悄地推到幕后,静静的看着师兄们建功,只有确认绝对安全时,才会出手,比如牛魔王的玉面狐狸。


  直到遇到真假悟空。


  和其他危机不同,真假悟空可以说才是取经团真正意义上的危机。


  因为这次危机来自内部,更重要的是,政治领袖和技术领袖开始了路线之争。


  作为技术总监的悟空生了二心,和老和尚起了白骨精之后最严重的一次分裂,两人因为政见不同,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老和尚忘恩负义的言行让猴子很寒心。


  于是悟空做了一个局,用一个法身去袭击了老和尚,复老和尚的薄情寡义,这一次沙僧再也坐不住了,他不再信任八戒,而是自己亲自去了花果山,打死了假沙僧,然后绝不恋战,直接跑到南海找上级领导——观音菩萨出面解决——猴子造反,绝不是他沙僧自己能解决的,他必须抱住自己的安全。


  一旦各级领导出面,进入角色处理真假悟空的问题,沙僧立刻缩了回去,退回自己的老本行——保镖,时刻不停的陪在老和尚身边,大概沙僧也不止一次的看这老和尚吐槽:“这草包真是一堵挡风的墙!”


  

  回 家


  当一切尘埃落定,回到熟悉的灵山时,已是恍如隔世,当年熟悉的一切都变得如此陌生。


  当年的一切,似乎都成为尘埃,再没有想起,也再没有人记得他,这样也挺好,不是吗?


  当佛祖宣读“幸皈吾教,诚敬迦持、保护圣僧,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的时候,很难揣测沙僧当时的心境,是历尽艰辛,最终回家的解脱,还是物是人非的感慨?


  这一世,风光过,落魄过,隐忍过。


  不管怎样,回家了。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张奕


  沙和尚的性格特点推荐搜索词:

  

  1.沙和尚的性格特点有哪些

  

  2.沙和尚的性格特点四字词语

  

  3.唐僧的性格特点

  

本文标题:沙和尚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