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勇军进行曲歌词推荐文章1:歌声嘹亮丨《义勇军进行曲》诞生83周年

  中国军网


  83年前的今天,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了,嘹亮的歌声,激昂的旋律唤醒了全体同胞不屈的信念与必胜的决心。下面就为大家盘点那个时代《义勇军进行曲》在内的六首抒发人民国之情的歌曲。


  一、《义勇军进行曲》


  词:田汉


  曲:聂耳


  简介:《义勇军进行曲》最早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1934年秋,田汉为该片写了一首长诗,其中最后一节诗稿被选为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但是歌词写完后不久,田汉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后来去监狱里探监的同志辗转带来了田汉在狱中写在香烟盒包装纸背面的歌词,这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原始手稿。当时,聂耳正准备去日本避难,得知电影《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写,主动要求为歌曲谱曲。歌曲完成后,迅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群众学生举行反日游行集会,军人战士前线奋勇杀敌,高潮之时,总会响起这段旋律。甚至在1944年,美国好莱坞公司拍的一部反映中国抗战的电影《龙种》,也是以它作为插曲。《义勇军进行曲》替四万万同胞向全世界发出了内心底处的吼声。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规定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


  二、《黄河大合唱》


  词:光未然


  曲:冼星海


  简介:《黄河大合唱》合唱曲目分为八个乐章,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该曲创作于1939年春天,同年4月13日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随即很快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黄河大合唱》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这首作品的创作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保卫母亲河,保卫祖国母亲的英勇士气。


  三、《松花江上》


  作词:张寒晖


  作曲:张寒晖


  简介:毛泽东主席说过,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松花江上》在日寇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三千万生活在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以及大批流亡在关外的东北军将士,在这首歌的激励下,奋勇反抗,斗争,他们知道,早晚有一天,日军会被赶出东北,他们也能在白山黑水之间继续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四、《延安颂》


  词:莫耶


  曲:郑律成


  简介:《延安颂》创作于1938年4月,这个时期,整个抗战局势极不乐观,国土沦陷,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共产党据守的解放区的工作生活也是非常艰苦,日军的封锁进攻频繁强烈。但歌曲热情地歌颂了延安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片欣欣向荣,积极乐观的革命战斗心态,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优美的旋律倾注了对革命圣的由衷赞美,又表达了延安边区人民不惧强敌,誓死捍卫国土的信心与勇气。


  五、《大刀进行曲》


  词:麦新


  曲:麦新


  简介:这首歌知名度其实很高,但不得不说它正在被人遗忘。绝大多数人只知道它的第一句歌词,或者把它的第一句词当成了它的歌名,这也是我们认为它在被遗忘的理由。歌曲创作于1937年,开始是对29军将士不怕牺牲,用大刀抵抗装备精良的侵略者精神的肯定与赞扬。但此歌一出,旋律歌词震撼了全国人民的心,再无苟且偷生者能安心于此歌之下。因此其也被誉为是吹响了中华儿女奋起抗战的冲锋号角。


  六、《旗正飘飘》


  曲:黄自


  词:韦瀚章


  简介:这首歌曲最早在1932年的一部故事片《还我河山》里作为插曲出现。歌词有力,旋律振奋人心,节奏铿锵有力,音调慷慨激昂。成为支撑广大人民团结支持抗战的精神力量。“快奋起莫做老病夫,快团结莫贻散沙嘲”歌词真实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人民急需团结抗争的紧迫形势,也唤醒了相当一部分麻木的国民,对抗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激励作用。


  义勇军进行曲歌词推荐文章2:《义勇军进行曲》的词田汉

  共产党员夏衍、阳翰笙、田汉等拍摄了一大批进步影片,在国民党统治区拥有大量观众。左翼文化的这种发展势头,连国民党的舆论也惊呼“似水银之泻地,无孔而不入”。


  受抗日救亡强烈氛围的感染,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一经问世,就迅速传遍祖国大地,成为时代最强音,对动员人民奋起抗日救亡起了巨大作用。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第55页


  田汉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戏剧家,也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现代的关汉卿,中国的戏剧魂”。《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中田汉的名字共出现两次,生动反映出他在党的领导下,追求真理进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光辉足迹。


  “欲在沉闷的中国新文坛鼓动一种清新芳烈的艺术气”。田汉189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就对戏剧表现出非同一般的领悟力和超出常人的热情,戏剧成为他一生追求民主和光明、倡导救亡图存,投向腐朽没落的旧社会的一把最为锋利的“匕首”。


  1916年,田汉赴日留学,其间兼收并蓄西方戏剧理论,立志要做“中国未来的易卜生”。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具有伟大历史意义事件的爆发,汹涌澎湃的国内救亡浪潮给田汉带来极大震撼,他苦苦求索救国救民真理,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和创造社。回国后不久他创建南国社,“欲在沉闷的中国新文坛鼓动一种清新芳烈的艺术气”,掀起一场影响深远的戏剧改革运动。


  1924年,田汉与妻子易漱瑜创办《南国》半月刊,但仅仅发行4期便宣布停刊。1925年,他又创办《南国特刊》,也在编发24期后“戛然中止”。紧接着在1926年他成立南国电影剧社,意图“宣泄吾国民深切之苦闷,努力不懈,期于大成”。1928年,他筹建南国艺术学院,要给“混乱时期的文学美术青年以紧切必要的指导”,吸引了陈白尘、郑君里、吴作人等一大批有志献身艺术事业的青年踊跃参加。从1928年开始,田汉率领南国社多次在上海、南京等地公演,演出的剧目敢于针砭时弊、批判蒋介石的独裁专制、抒发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引起国民党的恐慌与仇视,南国社遭到查封。


  与聂耳结识,共同创作《义勇军进行曲》。南国社的经历使田汉意识到,仅靠文艺活动无法改变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主动向中国共产党靠拢,积极投身政治运动。1930年他参与发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左翼戏剧运动的杰出领导者。


  1931年,田汉在上海明月歌舞团结识聂耳,两人合作的处女作是电影《母性之光》里的《开矿歌》。1934年,两人共同为电影《桃李劫》的主题歌《毕业歌》作词谱曲,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号召青年朋友们勇敢地“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同年田汉编写电影《凤凰涅槃图》并创作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电影后来改名为《风云儿女》。在田汉歌词的基础上,聂耳以精湛的艺术造诣出色地完成了谱曲工作。《义勇军进行曲》一经传唱便迅速风靡大江南北,发出了坚决抵抗侵略的时代怒吼,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起抗争的生动写照。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议,以《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后被正式确定为国歌。田汉、聂耳共同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经历成就了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是两人友谊的见证。


  令人遗憾的是,1935年7月,年仅23岁的聂耳不幸英年早逝。当时田汉正被国民党关押狱中,得知聂耳去世的消息,他极为震惊,撰诗痛悼:“高歌共待惊天地,小别何期隔死生。”1945年聂耳逝世10周年之际,田汉评价他“创造了为中国人民谋解放求独立的新的歌曲,而且也喊出了中华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时间的流逝难以冲淡记忆,在后来的岁月中田汉多次表达对这位朋友的哀思。


  投身抗日救国和民主建国事业。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田汉参加文化界的救亡工作,担任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理事,呼吁拼死抵抗日本侵略,否则“中国生机殆有断绝之虑”。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成立,田汉出任第六处处长,负责文艺宣传。在第三厅中,他与郭沫若、阳翰笙等人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抗日救亡工作,组织10个抗敌演剧队和4个抗敌宣传队奔赴各地开展巡回演出。皖南事变后,他坚决反对蒋介石破坏抗战的行径,移居桂林组建新中国剧社,潜心推动戏剧改革。


  抗战胜利后中国迎来和平民主的曙光,但蒋介石背弃人民意愿,顽固坚持一党独裁,甚至加紧迫害民主人士和悍然发动内战。1946年7月11日,民主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特务暗杀,田汉“感着无比的哀伤和愤怒”,断言“打伤或暗杀一两个民主战士,民主大潮不会因而阻滞”。7月15日,他撰文称赞李公朴是“民主运动的一员骁将”,认为谁要是“放弃了人民基本自由的争取,谁就是公朴的罪人!”不料同一天闻一多也被刺身亡。田汉闻讯后极为愤慨:“反动派用无声手枪来打,就让他打出一个有声的中国来吧!”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得到社会各界热烈响应。10月,田汉排除重重阻碍到达华北解放区,呼吁“为新民主主义戏剧而奋斗”。他坚定表示:“新民主主义民族的、科学的、民主的(人民大众的)内容,民族歌舞剧的形式——这应该就是我们明确的原则。”此后他积极投身新中国的筹备工作。1949年1月22日,他与到达解放区的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等55位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民主人士联名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他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各界贤达共商建国大计。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向全世界宣告成立,田汉矢志追求的民族解放、民主建国的理想终于得以实现。(刘东庆)


  : 学习时


  义勇军进行曲歌词推荐文章3:音乐国魂:《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


  作词:田汉(湖南长沙人 1898年3月—1968年12月)


  作曲: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


  创作背景:《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这部影片描写了三十年代初期,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它在影片中首尾两次出现,给观众极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它很快就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把它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后又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很多人对这首歌想追根寻源,刊上也多次刊登过介绍文章,但说法不一。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是说这首歌的歌词,是田汉同志于1935年在上海被捕以后,在国民党监狱里,用一张包香烟的纸写的。不久,他托人带出了监狱,转给了孙师毅和夏衍同志,另一说法是田汉被捕前写的,在他的“凤凰的再生”文学剧本之后,他为了证实这几种说法哪一种更确切,更真实,有人问过田汉同志,田汉同志说他也记不清了,直到1983年1月27日,夏衍同志为此专门给《北京晚》编辑部写了一封信,这件事才算有了可靠的依据,夏衍同志在信里这样说:“这支曲子是聂耳于1935年在日本谱写后寄回上海的”。


  义勇军进行曲歌词推荐文章4:《义勇军进行曲》发出中华民族最强音

  :孟红


  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一经问世就因其奋进的词文和激昂的曲调迅速传遍祖国大地。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展开,其影响更远远超出中国。多少年来,这首不屈之声、不朽之歌伴随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伴随着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为祖国独立富强而英勇斗争的战斗号角。它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正因为这样,它最终被定为象征一个国家尊严和民族精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外族入侵,促田汉写出鼓舞斗志词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随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规模,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全国人民纷纷要求国民党政府放弃不抵抗政策,抗日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许多知识分子纷纷走上街头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有的甚至拿起武器奔赴华北。


  1933年,夏衍、司徒慧敏等成立党的电影小组。随后,聂耳、田汉与司徒慧敏等都在左翼的电通影片公司工作。面对时局,中共秘密党员田汉与聂耳商议,要搞一首像《国际歌》《马赛曲》和《船夫曲》那样有气势的歌,来鼓舞人们的斗志。在此之前,聂耳虽已创作了《毕业歌》《卖歌》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但总觉得还没有一首能鼓舞全国人民抗日斗志的好歌。


  两人说干就干,于是找来了《国际歌》《马赛曲》和《船夫曲》等反复吟唱,从中寻求创作的灵感。但或许是给自己定的要求太高了,创作写了一稿又一稿,却总是感到不满意。


  正当两人为此感到苦恼时,电通影片公司编导孙师毅找到了田汉,要他为公司创作一部电影本子,并说:“题材由你定,只是希望在时间上能快点。”


  当时,田汉正在构思一部关于抗日题材的剧本,孙师毅的邀请自然也是适得其时。当年年末,田汉完成了以古北口长城抗战为背景的《凤凰涅槃》(也称《凤凰的再生》)故事梗概,并交给了孙师毅。


  这个故事描写上世纪30年代初期,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参加义勇军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田汉为剧中男主角、诗人辛白华创作了一首激昂奔放的自由体诗《万里长城》,其中一段成为电影的主题歌,即《义勇军进行曲》。


  其时,田汉正因“抗日反政府”罪名遭国民党特务追捕,过着逃亡生活。但严峻形势并未消弭田汉的革命斗志,反而激起他更高涨的革命激情。创作时一直处于亢奋状态,终在1935年2月19日化成一首日后闻名世界的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血肉来筑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每一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大炮飞机,前进!前进!前进!”


  这便是田汉写出的抗日剧本《凤凰涅槃》框架中的终节诗稿,后成《义勇军进行曲》原版歌词。


  这首歌既是为电影中的主人公而作,也是为全国人民抗日斗争所作。危急中,田汉将歌词顺手写在随身带着的香烟盒锡箔衬纸上,并将它夹进刚完成的电影故事本子中。不久,田汉还没来得及对歌曲进行抄写整理便被捕入狱。好在电影梗概和歌词经中共秘密组织之手,转到了夏衍手里。


  随后,夏衍赶写成电影文学剧本,并改名《风云儿女》。他忆写道:“我拿到田汉留下的电影故事本,在里面发现了那张写着歌词的香烟衬纸。歌词写在一张香烟纸的衬纸上,因在孙师毅同志桌上搁置了一段时期,所以最后一页被茶水濡湿,有几个字看不清楚了。”夏衍就和孙师毅很仔细地一个字一个字辨认,将看不清的字句填补上去,原稿上的“冒着敌人的××××前进”,原文已很模糊,两人反复琢磨,认为是“飞机大炮”四个字。随即认真誊抄下来。


  爱国激情,催聂耳谱出雄壮激昂曲


  田汉被捕后,身为左派活跃分子的聂耳也成为国民党特务追捕的目标,被列入黑名单。考虑到他的安全,党组织决定让他先去日本,然后转道去苏联和欧洲学习考察。就在聂耳动身之前,他得知田汉创作抗日题材的电影及其终节诗稿一事,马上联想到此前他和田汉关于创作一首理想的抗日歌曲的约定,便主动找到夏衍,要求为主题歌谱曲。


  聂耳见夏衍顾虑其赴日本怕耽误拍摄进度,就赶忙表态将写好歌稿尽快寄回。夏衍欣然允诺。


  聂耳回家轻展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仿佛沉夜中一声惊雷,民族呼声、祖国召唤、战士怒吼,爱国激情顿时胸中奔涌,汇成雄壮激昂旋律……聂耳满腔激愤仅用两夜谱出乐谱初稿。


  为了使曲调节奏更有力,聂耳找来《风云儿女》导演许幸之、孙师毅等一道切磋、研讨,集思广益。大家被这首歌曲的革命精神感动,并就歌词提出几点意见,具体修改三处:在原歌词开头将“起来”与“不愿……”分开,在句尾加休止符以强调;第六句“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改“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句尾也加休止符;第七句“前进!前进!前进!”后再增个“进!”字。


  聂耳抵达日本后,在爱国激情一次次催生下,很快推敲完善提升,定稿谱出雄壮激昂、振奋精神的曲子,寄回祖国。


  然而,无论聂耳还是田汉,都未能在第一时间听到这首《义勇军进行曲》。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电影《风云儿女》放映之时,1935年7月17日,从日本传来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的噩耗。《义勇军进行曲》竟成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作曲家生命中的绝响。


  1935年7月,出狱的田汉首次听到歌时极为兴奋。可当他惊闻聂耳遇难时失声痛哭,作悼诗曰:


  一系金陵五月更,故交零落几吞声。高歌共待惊天地,小别何期隔死生!乡国只今沦巨浸,边疆次第坏长城。英魂应化狂涛返,好与吾民诉不平!


  《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是散文式的自由体新诗,鲜明表现了我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民族危机时刻,誓死不做亡国奴,坚决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捍卫民族尊严正义和国家领土及人民家园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人民的呼声、民族的怒吼。聂耳用6个长短不等的乐句,组成单段体的一部曲式。整首歌曲激昂雄壮,义愤填膺,气势磅礴,战斗性极强。它以号角式的音调作为全曲旋律发展的基础,壮怀激烈而稳健豪迈。它是时代绝唱式的不朽作品,全歌如此短小,内容的表达和形式的完善是如此高度统一,浑然天成为一曲不可模仿的时代强音。在当时成了动员中国人民起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最响亮的号角,它强烈的节奏,激昂的曲调,永远鼓舞着中华民族奋勇前进。


  民族最强音,共识推举为新中国国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这首歌成为全民族不屈抗日的心声。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也定期安排播放,被戴安澜的国民革命军第200师定为该师军歌。


  此歌不仅传唱中国,还随着中国人民反对日本法西斯的英勇事迹传遍全世界,激励许多国家的革命者为争取解放而斗争。美、英、法、印度及南洋各广播电台也常播放。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听后大为感动,并在纽约一次演唱会上引吭高歌。他不但四处演唱,还特地灌制了一套名为《起来》的中国革命歌曲唱片,并请宋庆龄为唱片撰写序言。1944年,马来西亚一支由华侨和其他各民族青年组织起来的抗日队伍将此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改为“马来亚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作为抗日游击队队歌四处传唱。


  1949年7月15日至26日,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在《人民日》等国内外纸上,连续刊登了“国旗、国徽、国歌征集启事”,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截至8月20日,仅国歌一项应征曲谱就收到632件,歌词694首。


  征集选定国旗和国徽图稿的工作都进展得比较顺利,唯有国歌,虽征集到数以千计的稿件,却没有一首满意的。


  9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主持召开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广泛讨论确定国歌等事宜。参加会议的有郭沫若、茅盾、黄炎培、陈嘉庚、张奚若、马叙伦、田汉、徐悲鸿、李立三、洪深、艾青、马寅初、梁思成、马思聪、吕骥、贺绿汀等人。


  在座谈会上,马叙伦等主张暂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著名画家徐悲鸿和建筑学家梁思成等全国政协首届委员也表示赞成。代表们认为,国歌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义勇军进行曲》经受了斗争的考验,完全可以选作新中国的国歌。只有极少数代表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句质疑。随即大家畅所欲言又热烈讨论……最后,毛泽东表态说:“虽然我国就要完全解放了,但今后还要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所以还是保持原有歌词为好。”他的讲话赢得大家一致掌声。


  《义勇军进行曲》被庄重定为新中国第一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历经修改、恢复、立法,更完全确定为国歌。(孟红)


  : 天津日


  义勇军进行曲歌词推荐文章5:国家的歌,人民的歌——《义勇军进行曲》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本期嘉宾:田青、于海、蒋建农


  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


  上海杨浦区荆州路151号,是《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地方。


  2009年建立以来,接待了两百多万参观的群众。馆中珍藏着大量有关《义勇军进行曲》的文物和照片,向人们展示这首歌曲的创作、流传及被确定为国歌的故事。


  

  ▲国歌展示馆


  


  国歌展示馆的镇馆之宝就是首版《义勇军进行曲》唱片。1935年5月9日,由当时中国最大的唱片经营和制造企业——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唱片的编号为34848b。


  这张唱片是为上海电通公司的一部电影灌制的,电影的名字叫《风云儿女》。


  

  ▲《义勇军进行曲》首版唱片


  


  


  ▲电影《风云儿女》


  


  电影《风云儿女》以抗日救亡为主题,讲述了上海的青年知识分子断然奔向东北地区,勇敢地走向抗日前线,参加民族解放斗争的故事,电影的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乐谱


  “觉醒年代”里走出的词曲


   田汉和聂耳


  ▲聂耳、田汉


  1930年,18岁的聂耳来到上海,加入了明月歌舞剧社。1931年,田汉担任左翼剧联、左翼音乐小组的领导,吸收、团结、鼓励更多的进步青年共同抗日。


  他发现了聂耳的才华,很喜欢这个阳光男孩,几次深谈,两人成为莫逆之交。田汉介绍聂耳加入左翼剧联的音乐小组,从1932年到1935年,他们俩开始了在电影、话剧、歌剧方面的合作。


  

  ▲聂耳


  1934年的八、九月份,电通影片公司邀请田汉写《风云儿女》的剧本。1935年2月,田汉等左翼人士相继被捕,这个时候电影《风云儿女》的台本还没来得及完成,后续工作由夏衍来接任。作为田汉的合作伙伴和亲密朋友,聂耳不顾个人安危,向夏衍主动请缨为电影作曲。


  为创作《义勇军进行曲》,聂耳几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一会儿在桌上打拍子,一会儿在楼板上不停地走动,一会儿又高声地唱起来,房东老太太以为他发了疯,跑到楼上大骂他一顿。


  ▲聂耳


  就在歌曲创作初步完成的时候,聂耳也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组织上准备送他出国留学,由日本转道到苏联学习音乐。1935年4月,聂耳乘船离开上海,抵达日本后又加以修改,最终把谱好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寄回国内。


  抗战最强音


  

  ▲“七君子”合影


  1936年,“七君子事件”事件发生后,全国各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营救运动。1937年7月,国民党被迫释放了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位爱国领袖。得知这一消息,大批群众前来迎接他们,“七君子”与群众在监狱门口共同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可见这首歌曲唱出了当时人民的心声。


  ▲刘良模


  


  为了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战,1940年春,留学美国的爱国青年刘良模把《义勇军进行曲》带到了大洋彼岸。在20世纪30、40年代,《义勇军进行曲》不仅是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民族战歌,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国际战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义勇军进行曲》就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49年成为代国歌


  1949年建国前夕,新政协筹备会正式发出了征集国歌的启事,仅仅一个多月,收到征集国歌632件,词、谱694首。


  

  ▲毛泽东、周恩来


  开国大典日期临近,国歌还没有最终确定。1949年9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召开座谈会,专题讨论国旗、国歌、国徽等问题。


  周总理认为《义勇军进行曲》原歌词可以激励感情;毛主席表示:虽然全国快解放了,但我们还受帝国主义的包围,争取中国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要“安不忘危”,还是原有歌词好。最后,与会者一致赞同不改歌词。


  1949年9月27日,经过两个多月的征集、讨论和投票表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最终通过了《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


  

  ▲开国大典奏响《义勇军进行曲》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军乐队现场演奏的《义勇军进行曲》,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歌词田汉当天在天安门亲历了这一庄严时刻。


  《义勇军进行曲》是国家的神圣象征


  《义勇军进行曲》被确立为代国歌以后,在共和国的各个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更深厚的精神象征意义,在神州大地上唱响。


  于海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指挥,参军近五十年,是中国唯一一位在天安门广场经历过五代领导人的检阅的指挥家,在他任职期间多次参加国家的重大活动,并上万次指挥国歌,特殊的经历使他对《义勇军进行曲》产生了特殊的感情,这首歌是他心中最神圣的旋律。于海说:“我指挥演奏过100多个国家的国歌,我们的国歌是最好的国歌。”


  

  ▲于海做客《中国文艺 · 向经典致敬》


  国歌是主权的象征。于海回忆道:“1997年香港回归,英方要求在当晚零点先奏英国国歌,再奏我方国歌,这是主权问题,不能让步。经反复磋商,最后决定零点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此我们练习了好多次。结果当天,英国国歌提前结束,中间空了十几秒,我们在零点准时奏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97年香港回归


  国歌立法


  于海从2007年开始,连续十年提案国歌立法,他认为国歌是国家第一歌,应该受到全民的尊重。


  ▲于海的提案


  终于在2017年,国歌立法在人大会议上正式讨论,那一天正好是于海62岁生日,他说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国歌法于201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共84个字,37小节,46秒。


  

  ▲于海现场指挥《义勇军进行曲》


  80多年前,《义勇军进行曲》从上海唱响,由此流行全国,传遍世界。这首歌是国家的歌,人民的歌!无论是危难时刻还是欢庆时刻,这首歌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奋勇前进。


  本期致敬嘉宾: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田青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指挥、指挥家 于海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蒋建农


  


  致敬词


  四十六秒,


  唤醒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八十四字,


  凝聚共和国澎湃的春潮。


  见证历史,


  被迫发出的吼声改天换地。


  巨龙醒来,


  血肉筑起的长城永远不倒。


  这是民族精神的高地,


  也是国家意志的宣告,


  这是中华儿女的誓言,


  这是万众一心的坐标。


  《义勇军进行曲》,


  催发我们出征的嘹亮号角。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


  致敬词撰文:杨启舫


  


  播出时间:


  7月24日(本周六)18:00 CCTV-4


  《中国文艺 · 向经典致敬》


  ——《义勇军进行曲》


  想要抢先一览本周的节目吗?


  7月24日(本周六)12:00


  登陆央视频客户端


  搜索并关注【中国文艺】


  观看全网首发


  :CCTV4《中国文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制片人/杨修雯


   责编/杨君君 实习编辑/王奥夫


  剧照/和卫


  END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