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发射日期推荐文章1:嫦娥六号、七号、八号发射时间来了

  新京讯(记者张建林)据央视网消息,近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我国探月工程四期、深空探测任务后续规划。嫦娥六号、七号、八号分别计划于2025、2026、2028年前后发射。


  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号任务计划于2025年前后实施,拟在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嫦娥七号任务拟于2026年前后发射,计划开展月球南极的环境与资源勘查,并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奠定基础;嫦娥八号计划将在2028年前后实施发射,届时,嫦娥八号和嫦娥七号将组成我国月球南极的科研站基本型。此外,火星采样返回任务计划在未来10年到15年实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嫦娥七号将在月球南极着陆,并开展飞跃探测。“在月球南极有些很深的洞穴,月球在自然生成那一瞬间形成的洞穴里,我们认为可能是有水的,只不过它终年不见阳光……水可能是以冰的形式存在。我们希望嫦娥七号能够用飞跃器,着陆后飞到1到2个洞里面去现场勘查,看能不能找到水。”


  吴伟仁表示,中国航天还将联合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在月球建立国际科研站,进行联合设计、科学数据共享、共同管理:“我们希望在2035年之前,能够建成月球国际科研站,也希望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大科学计划。”


  此外,我国正在论证以月球为主要基地,建立月球互联网。“这种数据中继信号的接收、转发、遥感和导航形成一体,以后对月球上一些飞行器、着陆器等实行有效管理。”吴伟仁说,“如果再往后面延伸,比如火星着陆我们也可以进行管理。”


  吴伟仁表示,我国计划在未来10年到15年实施火星采样返回。此外,我国还将对木星、天王星等行星以及太阳系边缘进行科学探测。


  另据吴伟仁透露,我国已经开始实施小行星探测,同时,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我国已在制定发展规划,未来将实施地外小行星防御任务。“我们现在准备实施一次对小天体防御的任务,即瞄准一个几十米的小天体,它从火星以外飞过来了,我们预测它会对地球造成严重威胁,那么我们要发射探测器确定其轨道,然后我们希望能够在1000万公里左右发射一个撞击器,改变它的轨道。这是未来10年之内要实施的。”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


  嫦娥一号发射日期推荐文章2:为什么美国登月后50年没有国家后继?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升空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为什么美国登月后50年没有国家后继?2007年10月24日:中国探月工程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自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这是载有人类的航天器首次在月球着陆。而美国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则成为了第一个在月球上行走的人类。


  随后的5年时间,美国执行了6次载人登月任务。除了阿波罗13号登月失败以外,前后共有6次登月成功,一共送上月球12名宇航员。


  从1972年12月以后,人类就没有再登陆过月球。


  为什么会这样?


  一句话,性价比太低。


  有意思的是,美国前总统布什在2004年承诺,会在2020年让美国宇航员重返月球。


  这个计划没有实现。


  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要力求实现“月球南极着陆”和“建立可持续月球基地”等更进一步的月球探索。


  作为计划第一步的阿尔忒弥斯1号原定于2017年发射,然而一直推迟到5年后的2022年才发射。


  而阿尔忒弥斯1号不是人类登月飞船,而是将宇航员送到月球轨道,进行环球月飞行而已。


  而阿尔忒弥斯1号此次携带的猎户座飞船,更是连人都没有,只有2个人体模型,目的是进行太空测试任务。


  这里插一句,那么美国60年代登月是不是真实的?


  这10年内,一些中国极端民族主义分子,攻击美国登月是伪造的。


  稍微有一些科学常识的人,都不应该对此有所怀疑。


  为啥?登月除了留下大量的照片、录像和录音以外,更采集了高达近400公斤地月球岩石样本,这是根本无法造假的。


  中国得到美国赠送的1克月球岩石,时间是1978年。其中的0.5克,至今保留在北京天文馆内。


  剩下的0.5克则用于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后来嫦娥项目的负责人之一欧阳自远,就根据这点月球岩石写了10多篇论文。


  虽然后来各国没有载人登月,仍然发射了很多月球探测器。这些探测器都可以清楚的拍摄到,之前6次登陆月球留下的痕迹。


  当年阿波罗任务期间,在月球表面安装了一种仪器,月球激光测距反射镜阵列。这种仪器是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的距离,至今仍然在持续使用,也就证明了载人登月确实是成功的。


  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目的只是煽动而已,事实到底如何不重要,反正中国民众的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又处于信息封闭中,更容易相信谣传。


  之前还有一些人,煽动什么西方古代文明史是伪造的。也不要说西方,仅仅中国研究西方文明史就有一二百年历史,无数专家花费了一生心血,都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


  你说整个西方古代文明史是伪造的,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为什么这些说法都能在中国广泛流传?仍然是因为政治正确,有人乐于看到民众相信这些。


  言归正传,人类这么多年没有再次登月,是技术力量不够吗?


  当然不是。


  这40年航天技术有很大进步,技术力量比当年要强得多。


  别的不提,就计算机一项来说,这40年时间进步就是极为惊人的。


  70年代载人飞船的计算机,在今天看来是极为原始的。这些用了当年美国最高科技的计算机运算能力,还不如今天人手一个的智能手机。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说来说去,就是钱的问题。


  在当年,美国为了同苏联竞争,是倾全国之力,不惜血本推动了登月项目,花钱如流水一般。


  美国媒体认为,70年代登月计划一共花费了相当于今天2800亿美元的巨资。将这笔钱分给美国民众,每人可以得到差不多1000美元,这可不是小数字。


  客观来说,美国登月以后研究的东西不多,月球本来就是一片荒芜。


  而美国政府是一个民选政府,政府买个马桶都要把账单拿给人民看。


  对于昂贵又似乎没有多大用处的登月计划,美国民众基本不感兴趣,反正以前都登上去了,现在还要上去干嘛?


  美国民众的想法有一定道理,同宇宙有关的项目基本都是吞金怪兽。


  仅仅以宇航服为例,美国NASA为了研究新一代宇航服,将项目承包给两个商业公司。这两个公司也毫不留情的狮子大开口,提出了高达35亿美元的研发项目。


  美国的镇国之宝,先进的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造价不过就这么多。


  上面提到的NASA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可不是载人登月这么简单,还要设立月球轨道空间站。而任务的远期目标,是设立人类月球基地,为未来的登陆火星做准备。


  而阿尔忒弥斯计划使用的技术,均是新一代技术,需要从头进行测试,不但费时费力,更非常费钱。


  阿尔忒弥斯计划的初期预算,到2025年就有高达930亿美元。


  这还是初期预算,后期花钱是无法估计的。美国媒体认为,阿尔忒弥斯每一次发射火箭、飞船或者探测系统,都要花费40多亿美元,火箭本身的成本就有90多亿美元。


  今天的无人技术很发达,利用各种月球探测器,可以实现大部分载人登月的科研任务。


  以往研究月球表面,需要利用直径超过10米,重量超过3000吨的超级火箭,来推动登月飞船。


  今天我国的嫦娥三号和四号无人登月机器,只需要发射直径3米多,重量400多吨的小型火箭就搞定了。就算需要带回月球岩石等东西,我国的嫦娥五号使用的火箭不超过1000吨,火箭直径不超过5米。


  既然如此,还要拼命送人上月球吗?


  还不如转而登陆火星。


  说起来,金星距离地球更近,不过表面的环境过于恶劣(表面大气压力是地球的92倍,平均温度高达462 °C),火星才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想要登陆火星可不容易。


  从月球到地球的飞行时间,大概是3到5天,载人往返不超过14天,也就是两周。


  飞行时间很短,出事的可能性也就相应降低,也不要太多考虑补给问题。


  火星距离地球平均为2.25亿公里,最近距离也有5500万公里(每15年出现一次),上一次出现还是2003年。


  人类目前最先进的飞船,飞到火星也要250天左右。那么,加上在火星上的科研时间,往返一次最快也要600天。


  花费时间如此之长,航行距离如此之远,对于技术的要求就更高,经费的投入自然更大。


  不谈技术和资金问题,宇航员要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在狭窄密封空间生活,随时还可能有生命危险且难以得到救援,对于人类心理是极大的考验。即便受过长期训练的精英人类,未必可以胜任。


  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比如要在火星研究这么久,就必须建立火星研究基地,以及月球支援基地,这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搞定的。


  对于马斯克这些私人富豪来说,钱不是主要问题,反正大爷有钱任性,怎么用都可以。


  对于美国NASA来说,钱就是主要问题,技术的要求更高,砸钱也就更多。


  大部分民众通常不关心生活以外的事情,不愿意花这份冤枉钱,中国人也差不多。


  中国某著名的科幻作家,曾在本省顶级作家研修班上,发表了关于人类是否可能移民外太空的眼见。


  有趣的是,台下的众多作家听得毫无兴趣,无精打采,打着哈欠甚至闭眼睡觉。


  下台以后,这个作家的好友埋怨他:你说得都是什么玩意?写文章就写文章,操这份闲心干嘛?有这个精力,不如想想怎么将自己的书多卖点钱!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请通知删除。


  嫦娥一号发射日期推荐文章3:

  嫦娥一号发射日期推荐文章4: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一文回顾中国的探月之旅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图 / 人民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表示,2020年11月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嫦娥五号要从月球上采样回到地球。如果这个过程得到圆满完成,中国的探月工程“绕、落、回”也将圆满完成。那么,中国便实现了对月球从全面、局部、深入的探测,在科学理论、技术上取得长足进步,中国探月工程也为人类对月球的探测做出了新的贡献。


  图/ 人民日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的探月之旅。


  十年磨剑


  开展月球探测不仅具有积极的科学意义,同时还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苏两国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向月球进军。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于2004年正式开始以月球探测为起点的深空探测活动。这是我国在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的又一个重大的航天项目。


  回顾我国的探月历程,在月球探测正式立项之前,我国科学家已经开展了十多年的前期准备工作,可谓是“十年磨剑”。


  图/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三大战役


  依据分步实施、不断跨越的原则,无人探月工程需要进行“绕、落、回”这三大战役,整个工程预计在2020年前后完成。


  第一步“绕”。第一步为绕月探测,即在2004—2007年研制、发射绕月探测器。这一阶段要突破地月飞行、远距离测控和通信、绕月飞行、月球遥测与分析等技术,并建立了中国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初步系统。


  第二步“落”。第二步为落月探测,即在2007—2013年研制和发射落月探测器。这一阶段将主要突破月球软着陆、自动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信、月夜生存等关键技术, 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和物理参数。


  第三步“回”。第三步为采样返回探测, 即在2013—2020年研制和发射采样返回器到月球表面特定区域进行分析采样, 然后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进行详细研究。


  “绕”


  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1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器由长征三号甲火箭送入太空,并于2007年11月20日传回所拍摄的第1幅月面图像。这也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继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之后, 第3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


  中国国家航天局于 2007 年 11 月 26 日正式公布的嫦娥一号传回的第1幅月面图像。图/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2008年7月1日, 嫦娥一号完成了全月球影像数据的获取。2008年10月24日, 它实现了在轨1年寿命, 完成了各项任务。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受控撞击了月球丰富海区域, 成功完成硬着陆。


  嫦娥二号原来是嫦娥一号的替补,由于嫦娥一号表现出色,所以就将嫦娥二号改作我国探月二期工程的技术先导星。它主要完成两大任务:一是对新技术进行试验验证,对未来的预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二是获得更加丰富和准确的探测数据,深化对月球的科学认知。


  嫦娥二号上的发动机监视相机在近月制动时对月面成像 (距月球 100 千米) 。


  图/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2010年11月8日,我国首次公布了嫦娥二号传回的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月面虹湾区域局部影像图它标志着嫦娥二号工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落”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当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这个着陆点被命名为“广寒宫”。着陆器上还搭载着月球车—玉兔号,它们身上携带的相机拍下了彼此的身影,这样广寒宫、玉兔的神在月球上成为了现实。嫦娥三号调查了着陆区与巡视区月表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着陆区与巡区月表物质成分、月球内部结构以及可利用资源以及探测地球等离子体层以及开展月基光学天文观测。2013年12月16日,中国官方宣布嫦娥三号任务获得成功。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创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长纪录。


  嫦娥三号着陆器和月球车。


  图/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2018年12月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全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除了搭载“玉兔二号”月球车外,嫦娥四号的着陆器还有一个金属罐,里面是来自地球的土壤,在浇水之后,长出了月球上第一片植物的嫩芽,这也预示着是时候进入下一阶段“回”。


  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示意图)。


  图/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2020年6月28日1时00分,嫦娥四号着陆器结束第十九月昼工作,进入月夜休眠。截至第十九月昼,“玉兔二号”月球车累计行驶里程463.26米。


  “回”


  “回”是探月的最后阶段,也是嫦娥五号的重要任务。它需要采集月球的土壤,再带回地球,如此复杂的任务意味着嫦娥五号相比之前,机器的重量翻了一倍多,达到8.2吨,包含上升器、着陆器、返回器和轨道器,也正因此,嫦娥五号是在切向速度更高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目前运载能力最强的长征五号火箭发射,送入地月转移轨道。而进入月球轨道后就是一步步惊险的接力。嫦娥五号会分为两部分,其中的上升器和着陆器将在月球正面西北方风暴洋附近的吕姆克山软着陆,分别采集两米深处和表面的土壤。接着,上升器带着土壤样本升空,与环绕月球的轨道器和返回器交接样本。之后,轨道器和返回器就会带着月球上这份准备了45亿年的信物重返地球。


  图 / 人民日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从“绕”到“回”,中国探月旅程已经走了16年,而嫦娥五号“回”的完成,也意味着不久之后,嫦娥将不再只带着机器,而是直接带着人与月亮再次相逢。


  :知识就是力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嫦娥一号发射日期推荐文章5:

  嫦娥一号发射日期推荐搜索词:

  

  1.中国第一颗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日期

  

  2.嫦娥一号发射日期是多少

  

  3.嫦娥一号发射日期和任务

  

本文标题:嫦娥一号发射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