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牛和牦牛的区别推荐文章1:

  耗牛和牦牛的区别推荐文章2:西藏牧区,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西藏,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那么藏区牧区的一些事情你又知道吗?撞到牦牛会倾家荡产吗?藏区所有的牧民都很有钱吗?在藏区牧区会遇到狼和狗熊吗等等,快过来看看吧!


  

撞到牦牛会倾家荡产吗?

  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在藏区开车千万别撞到牦牛和羊。因为如果你撞死了牧民的牦牛和羊,他们会拉着你说,我家的牦牛和羊是要生小崽的,然后向你索要巨额赔偿。


  但在牧区马路上撞到牦牛和羊真会让你倾家荡产吗?当然,答案是不会的,你只要参考市场价格赔给牧民就行了。


  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在牧区开车要注意控制车速,注意路上的牦牛和羊。


  因为你会发现路上的牦牛是不会主动避让车辆的,它们的眼神带着一种轻视,毕竟牦牛是很倔很任性的。


  

藏区所有的牧民都很有钱吗?

  在藏区每户牧民的牦牛一般都有几十头,按照每头牦牛的市场价格算,我们往往会觉得这么多牦牛,这家牧民家肯定很有钱。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牧民一般不贩卖牦牛的牛奶和酥油,牛肉也都是他们自己吃。每年牧民只会杀生一头牛自己吃,并会放生十几头牦牛。


  放生的意思是一生都不杀它,在藏区牧区,如果你发现牦牛耳朵上带绳,那么它就是被放生的。


  牧民并不靠牦牛赚钱,所以放牛的牧民不一定很有钱。


  

在藏区牧区会遇到狼和狗熊吗?

  在牧区会遇到狼和狗熊吗?其实也会遇到的。那么遇到狼和狗熊会有危险吗?


  在牧区牧民放牧的时候都会吹口哨,狼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听到口哨声便会跑掉。


  遇到狗熊的话可能会相对危险一些,狗熊并不会专门害人,牧民和它相遇了,牧民和狗熊都害怕,然后狗熊因为害怕就会发死起攻击,所以牧民在去深山或者去牧区的时候,一般都会多唱歌多吹哨,让狗熊和狼知道他们在这里,避免相遇。


  那么我们自驾去西藏路上会不会遇到狼和狗熊?


  在我们熟悉的川藏线等一些人流多的线路上,一般都不会遇到狼和狗熊。毕竟狼和狗熊都是怕人的,它们会主动避开有人的区域。而在一些偏僻的地方是有可能遇到狼和狗熊的,但我们只要坐在车里,不去主动招惹它们,一般是没有危险的。


  

藏区,牧民家的牦牛会走丢吗?

  很多人会好奇牧民家的牦牛会不会走丢,其实会的。


  一般走丢的牦牛还是很少的,只有个别。牧民会连夜去找它,因为丢失的牦牛一个晚上不回家的话,可能会遇到野兽和危险。


  如果牧民家人手不够,会雇一个放牛的。牧民会给这个雇的放牛的包吃包住包穿,每个月1万块钱的工资。


  说的我都心动了,你要去放牛吗?


  

藏区,牧民家的牛粪墙是干啥的?

  在藏区牧区,有时候我们会看到牧民家旁有一道牛粪墙。那么这些牛粪是用来干啥的呢?


  每天有牧民都会背着竹篓在自己的牧区拾取干的牛粪,然后拿回家堆起来继续晒干。


  在藏区,牛粪的处境和地位完全是“金子”级别的,它不仅是生产中的肥料,生活中的燃料,更是民俗节目中的吉祥物,藏人心目中的好宝贝。民间有句谚语:“一块牦牛粪,一朵金蘑菇。”


  藏区牧民想做饭喝酥油茶还得靠牛粪,牛粪在藏区牧区是最佳的燃料。


  而且在藏区牧区还有一个说法,就是谁家的牛粪墙越高,就说明这家的人越勤奋。


  

牧区牧民上厕所是怎么解决的?

  都说藏区有三大怪“厕所随身带,墙上晒牛粪,手臂漏外面”。这样你差不多应该知道了吧。


  在牧区牧民一般都会随身携带一把伞,需要上厕所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随便找个地方撑开伞就解决了。


  所以我们在藏区旅游,如果遇到了撑着伞蹲在地上的,一定不要上前哦。


  

牧民是怎么放牦牛的呢?

  大部分农村人小时候都放过牛,这让我们觉得放牛也是很简单的,但放牦牛也简单吗?并不是,何况还是是几十头。


  相对于野牦牛而言,牧民家的家牦牛们性格比较温和,但易受惊。牦牛们进入天然草场后,为了避免牦牛到处游走而不安静采食,牧民们都会跟牦牛犬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又为了防止牦牛越界或被狼偷袭,牧民们一般都会选择一处能顾及全群牦牛的高地进行瞭望守护。


  每位放牦牛的牧民都需要学会一项神奇的技能:打乌朵。


  打乌朵就是用特定的呼唤、口令声,用放牧鞭甩出小石块,来提醒牦牛们乖乖听话。


  这项技能其实挺具有考验的。用小石块投击离群的牦牛,投掷距离远及数10米,距离较远时,用放牧鞭投掷。


  石块的落地以及它在空中飞行的声音和放牧鞭的抽鞭声,都是给毛牦牛的警告和信号,牦牛会根据石块落下地点和声音的来判断应该前去的方向。


  牧民利用放牧鞭驱使牦牛前进集合或分散。


  

牧民的黑帐篷是用什么做的?

  黑帐篷代表了藏族最原始最古老的一种文化。藏族是一个游牧民族,藏民的家就是黑帐篷,是驮在牦牛背上的,随着牦牛的迁移而迁移。


  黑帐篷的制作是用牦牛毛的,大概需要用到300头牦牛毛。黑帐篷外面用于搭建的绳子是用牦牛毛织成的,外层帐篷也是用牦牛毛织成的。


  帐篷越大就代表这家牧民的经济实力越强大或者队伍越庞大。


  

黑帐篷和白帐篷的区别

  黑帐篷和白帐篷在材料上的区别就是白帐篷是用布做的,黑帐篷是用牦牛毛编制的。这两者都是用来住人的。


  黑帐篷是牧民长住的一种帐篷,而白帐篷是当地牧民为自家的女儿相亲准备的。男孩子进入了帐篷并且被女孩子相中就可以结婚。


  我们去藏区的旅游的时候,看见白帐篷的话还是建议不要乱钻,毕竟惹上麻烦就不好了。


  

牧区的饮用水是从哪里来的?

  牧民的驻地,一般都是不固定的。这样就没有一个固定的输水点,牧民们一般都是就近取水。


  在西藏,牧区身处高原,雪山比较普遍。冬季的时候,牧民们一般都会取一些干净的雪,烧火加热化成水。这些水用来做饭以及饮用。


  夏季,雪山山顶积雪融化,雪水顺流而下,形成一条条小溪流。牧民们在这一条条小溪流中取水饮用以及做饭。


  

牧区的用电是怎么解决的呢?

  因为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一些能够产电及储存电的设备就很重要了。


  西藏是高原,太阳光很强烈。牧民家一般都会携带太阳能面板,通过太阳能发电,然后给手机等设备充电。


  

可以借住在牧民家吗

  大部分牧民都很好说话,也很热情。在路途中遇到天色很晚,去牧民家借宿一晚一般是没有问题的,想多住的话给点住宿费也还是可以的。


  但借住牧民家时记得一定要遵从他们那边的习俗,尊重他们,借住之前最好问下别人或者上网查下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大家还有什么想知道,来告诉我吧!


  我是柒川,每天分享一点小知识


  #活水计划#


  #点亮好奇心#


  耗牛和牦牛的区别推荐文章3:藏民把牦牛赶下山花费数万元喂食草料

  长江源旁的努日巴村家家户户屋顶上飘扬着五星红旗。


  长江日特派记者范芃 摄


  炉子里的酥油茶咕嘟咕嘟烧开了,香气扑鼻。白杨和尼玛邀请长江日记者喝酥油茶,用碗口大的高脚藏式杯盛着,有点像咸奶茶,实在太好喝,记者刚喝完一杯,尼玛提壶再加满,不知不觉,连喝了三大杯。


  饮茶时,47岁的白杨羞涩地弹起扎念琴,唱着藏族牧民们熟悉的小调;而她的丈夫尼玛,穿着最正式的红色绣金藏袍,秀了一把当地牧民赶黑熊的绝活:用一根红色的抛绳,把一块石头打到数十米开外。


  11月12日下午,记者随“大江大河大征途”长江行考察团走进唐古拉山镇努日巴村的几户藏民家中,感受到了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长江源头的藏族牧民的淳朴和热情,以及他们对长江源头生态环保发自内心的认同和积极行动。


  尼玛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藏族牧民,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牧场,养着200多头牦牛,11日刚刚赶着耗牛下山来,因为天气冷了,牦牛如果还在山上吃草,会破坏高原脆弱的草场植被。他说:牦牛春天赶上山,冬天赶下山,每年冬天要花3万—4万元买草料喂牦牛,不过,能够为保护长江源做点事,也值得。


  从他们的藏式小院和屋内的摆设,看得出来,尼玛和白杨的日子过得不错。他说:“这些年国家给牧民草原保护奖励性补贴,每个人一年能补贴1.1万元;儿子还当上了草原管护员,每个月有1800元工资。”


  尼玛的邻居扎拉,6年前被村里聘请为草原管护员,每年都会两三次到长江源保护区捡垃圾、保护野生动物。39岁的他是西藏安多人,11年前到唐古拉山镇打工时与当地女子立群结为夫妻。他们虽然拥有一块草场,但不再放牧牛羊,经过培训,扎拉学会了装修藏式房屋,接待记者前正为邻居装修房子,补贴家庭收入。


  扎拉对于自己的草原管护员身份很是自豪:“我们村靠近109国道,往来的大车多、游客多,带来的生活垃圾也多。我作为一个环境卫生的宣传员,每年都会深入牧区去捡垃圾。从牧区到镇里有三四十公里的山路,牧区没有集中的垃圾处理站,每次都靠牧民和我们这些草原管护员把垃圾带到镇上统一处理。另外,我还对外来人员进行保护长江源的宣传工作,劝阻一些破坏草原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作为生活在长江源头沱沱河边的村民,扎拉感受最深的是:原来家附近的垃圾比较多,现在村里、镇上和沱沱河变得更干净了、环境更好了,野生动物也更多了,村子外面经常能看到野驴。


  尼玛、扎拉所生活的唐古拉山镇,被誉为“长江源头第一镇”,它高寒缺氧、地广人稀,面积约4.75万平方公里,比北京、上海的面积还要大得多。


  唐古拉山镇党委副书记白玛多杰说:“目前全镇人口大约1700人,有500多个像扎拉这样的生态环保管护员,都是当地18—50岁之间的牧民,他们必须熟知当地的自然条件,利于就地开展环保工作。”


  白玛多杰介绍:2004年,为了保护生态,响应国家退牧还草政策,全镇很多牧民都搬迁到格尔木市或唐古拉山镇上,当地牧民对于长江源的生态保护,作出了特别大的贡献。政府近10年来给每家每户都发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金,每家都至少安排一位草原管护员,通过捡垃圾等工作领工资。下山的牧民对于城镇就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积极参加政府和社会各界组织的劳动技能培训,现在已逐渐融入城镇生活。


  白玛多杰也是长江源的原住民,从沱沱河边的藏族少年成长为长江源头第一镇的干部。“我从小在长江边上,喝着沱沱河的水长大。保护好长江源,对我个人意味着跟生命一样重要。”


  临别时,记者问扎拉:作为一个普通牧民,你认为保护好长江源头对于长江有什么意义?


  他认真地想了想,用藏语说:“没有源头,哪有长江?只有保护好长江源,才能保护好母亲河长江。”


  (长江日特派记者柯立 发自沱沱河畔)


  : 长江日


  耗牛和牦牛的区别推荐文章4:

  耗牛和牦牛的区别推荐文章5:牦牛肉比普通牛肉好吃,为啥在内地很难见到,可以引进养殖吗

  有位从青海回来的朋友不解地表示,牦牛肉营养价值比黄牛肉高那么多,为啥在市场上不是那么流行呢?在内地基本上看不到牦牛肉的身影,即便是深加工后的牦牛肉干,在超市里也很难一见,这是为啥呢,是因为价格贵吗?


  其实,对于价格,就生牛肉而言,牦牛肉价格并不占优势,看来价格决定市场的猜想,无疑是不成立的。


  但凡深入了解牦牛的朋友,想必都会对牦牛有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谈牦牛肉为啥没有走向全国市场,结果就比较具有说服力了。


  

养殖数量决定市场容量

  对于牦牛来说,它们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上,主要以放牧食草为主,很难实现规模饲养化,据当地牧民介绍,一头成年牦牛,每年需要15亩的牧草供应,而青藏高原优质牧场有限,养殖的牦牛数量自然也是有限的。


  和黄牛相比,牦牛的生长周期也比较长,一头牦牛若要达到出栏标准,通常要经过3年多的时间。


  有人说,为啥不让牦牛走下高原,来到内地繁衍生息?


  这是因为,牦牛为适应高寒地区,已经通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已经具备了高寒地区生长的条件,比如那一身长长的牛毛,就是为御寒而用,即便在空气稀薄的高寒地区,以及牧草生长期较短的环境下,依然能够繁衍生息,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高原之舟”或“全能家畜”,而一旦走下高原,来到气温较高的内地,牦牛所具备的这些优势全都不在,反而会因环境的不适应而导致饲养失败。


  不然的话,别说规模养殖了,就连内地动物园里,也很难见到牦牛的身影。


  即便能走下高原,由于牦牛的生长周期过长,不利于规模饲养,一头成年牦牛,往往不足千斤,如果喂养3年,单纯以销售牛肉为目标的话,养殖户养殖起来是很难回本的。


  最后,养殖数量决定市场容量,牦牛再好,毕竟属于地方特产,由于养殖规模、运输成本、饮食习惯等各个方面条件的制约,牦牛肉注定无法像黄牛肉那样走进千家万户。


  

消费习惯决定市场容量

  据相关部门检测数据显示,牦牛肉的营养价值是普通牛肉的10倍,只是由于生长期较长,肉质较为紧密,而黄牛的出栏期只有一年,在煮牛肉或制作牛肉馅包子、饺子等牛肉食品时,牦牛肉的肉质明显没有黄牛肉鲜嫩。


  所以,牦牛肉大多都被制作成各式牛肉干对外出售,嚼起来确实比普通牛肉制成的牛肉干筋道。


  只是,毕竟牛肉干属零食范畴,销售规模并不大,加上牦牛养殖数量不多,即便是牦牛制成的牛肉干,一时间也很难走进全国各地。


  

结语

  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和“全能家畜”,由此可见牦牛在高原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牦牛毛可编制衣服或者帐篷,牦牛皮制革质量比普通牛皮要高很多,牦牛奶也是当地人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牦牛肉更是大受欢迎。


  世界上90%的牦牛都生活在我国,其中绝大部分又都集中在青藏高原地区。


  由于牦牛的稀缺性,自然无法像可以规模养殖的黄牛肉那样可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肉类,所以,目前只能作为地方土特产对外销售,在这种前提下,不被大家所熟知,也就不奇怪了。


  耗牛和牦牛的区别推荐搜索词:

  

  1.耗牛和牦牛的区别读音

  

  2.牦牛

  

  3.耗牛和牦牛的区别怎么读

  

本文标题:耗牛和牦牛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