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推荐文章1:也宜风雨也宜晴

  《漫话东坡》(修订版) 莫砺锋 著 凤凰出版社


  临李公麟画苏轼像 明 朱之蕃


  【读书者说】


  修订版《漫话东坡》的腰封上,有一句综述全书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之语:“风雨人生中从容前行的足迹。”究其出处,应化用自东坡《定风波》一词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了东坡宠辱不惊、履险如夷的人生态度。然而具体要如何做,才能达到这样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境界?此书所描述的东坡一生行事,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漫话东坡》作为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的代表性学术普及读物,初版于2008年。时隔15年后再版,在修订了旧版中一些细节讹误的同时,也吸收了近年来学界关于苏轼研究的新成果,并添加了数十幅精美插图,可谓后出转精。全书以东坡的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其史实考辨将细致严谨、洞见深刻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而行文语言却活泼生动,通俗易懂,将一位至情至性的东坡居士活化在读者面前。书名题为“漫话”,结构亦采用了一种相对漫衍的随笔形式,分为十二个独立的专题,以共时性写法介绍了东坡的亲故交游、仕宦生涯,以及人生态度、艺术造诣和后世遗泽,可谓涉及东坡人生的方方面面。在看似“散漫”的娓娓叙述中,我们分明可以读出一种贯通全篇的神韵气度,即专属于东坡的通达气概与宽广涵容。


  人生交契无老少


  论交何必先同调


  东坡的这种涵容气概,首先表现在他与身边人的交往之中。诚如书中所说,东坡总是以充满善意的眼光看待别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东坡都能与他们推心置腹”。而这种善意的眼光,实则缘于东坡总能超越年龄与身份的限制,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之处。于是,在该书的第二章“东坡的交游”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那些曾与东坡知音相惜、患难与共的文人士大夫们成了他的至交好友,许多善良质朴的平民百姓也与东坡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遗我古贝布,海风今岁寒。”这些来自普通百姓的真挚友谊,曾给予困境中的东坡极大的关怀与温暖,也借由东坡的诗文得以千古传颂。


  对于自己的门生,东坡也以一种同样通达的态度,欣赏和尊重每一位弟子的个性所长。书中“东坡的弟子”一章,分九节将苏门名声较著者逐一论列。他们虽如众星拱月般聚集于东坡门下,但性格迥异,禀赋不同,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各成面目,如驰名文坛的“四学士”“六君子”,既有生新硬瘦如黄庭坚,亦有清新深婉如秦观、平易晓畅如张耒等,皆自出机杼,各有自己的风格与成就。相较于“好使人同己”的王安石,东坡真可谓“但开风气不为师”了。也正因如此,以苏门弟子为主体的“元祐诗坛”才会如此异彩纷呈、光芒耀眼。


  值得一提的是,东坡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涵容通达,并不仅仅是对关系亲密的亲友门生,甚至对自己的对立面,他也时常保有善意与宽容。于是,在“东坡的敌人”这特殊的一章里,我们看到,东坡于元丰七年(1084)离开黄州贬所后,曾特地前往江宁府,会晤已退居钟山八年的王安石,与这位曾经的政坛宿敌畅谈诗文学术,倾心相交,对王安石的人品学识真诚钦慕;晚年面对前来为父求情的章惇之子章援,东坡不念旧恶,即便章惇曾数次欲置自己于死地,仍然顾惜旧谊:“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甚至寄去“白术方”以助其养年。这一片有如光风霁月的畅达心胸,正缘于东坡识人每着眼于其善处,从不曾因一己私怨而对他人全盘否定。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关于东坡的仕宦生涯,《漫话东坡》以五章的篇幅分专题叙述,以见其无论在朝廷还是地方,乃至监牢与贬所,皆以凛然风节而秉一片至公之心。但颠沛于是,解脱亦于是。这种宽宏通达、不遗寸善的思维方式,每当在东坡陷于困境,又往往成为他消解苦难最有效的良方。被贬黄州时,甫到此地,在困顿窘迫之余,东坡便敏锐地发现了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好处。此后更是时常赞叹黄州鱼肉等食材的便宜易得,自创了诸多美食,其中便包括后来闻名遐迩的“东坡肉”。尤其当他在黄州有了足以为全家遮风避雨的住所后,逐渐适应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陇亩生涯,营生之余复可遨游于雄奇秀丽的山水之间,其怡然自得之乐,恐不输于“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时的陶渊明。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后世之人提到黄州时期的东坡,往往会过分夸大他这种乐观旷达、恬然自适的一面,仿佛谪居生活的种种困苦对他没有丝毫影响,而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正所谓“处患难不戚戚,只是愚人无心肝尔,与鹿豕木石何异”。作为一本以“言必有据”为首要写作宗旨的普及读物,《漫话东坡》通过种种史料文献以及诗文作品,为我们还原出的黄州东坡肖像,其底色实际上是不无忧戚的。曾自比“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之孤鸿的东坡,谪臣迁客身份为他带来的恐惧、孤独与痛苦同样极为真切。“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作为一位天才文学家,东坡拥有比常人更加敏锐的感知和更加细腻丰富的情感,那么当他首次遭遇人生中的重大挫折时,对于痛苦的感受程度,也自然更甚于常人。


  然而,正是由于这份真实而沉重的痛苦,才使得超越痛苦之后的旷达乐观更为可贵。五年黄州生涯使东坡的人生态度更加坚毅、沉稳,也将他面对苦难时乐观通达的思维方式锻炼得更加纯熟。如果对东坡曾真实经历的困窘苦痛视而不见,反而是对他的一种误读。而对于这一点的着重强调,也正是此书作为一本学术普及读物,致力于澄清误解、还原真实的可贵之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此后东坡被远谪岭南之时,已完全是一种宠辱不惊、随遇而安的状态。他在惠州会赞叹松风亭下梅花的玉骨仙姿,会津津乐道于炙烤羊脊骨的美味,会“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及至被贬到更加偏远瘴疠的儋州,他仍然兴致勃勃地品尝中原之人不敢食用的海味,盛赞苏过发明的“玉糁羹”,并在桄榔庵中潜心于经学著述。当东坡最终遇赦北归,甚至将这段被贬岭海的经历描述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真可谓将通达自适的精神发挥至极。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作为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方家,探讨东坡的文艺创作,对于莫砺锋先生来说自为“本色当行”。于是,此书最长的一章“东坡与文艺”,读来也最令人感到酣畅淋漓。通过此章,我们可以看到,通达涵容、乐观自适的精神,同样鲜明地体现在东坡的文艺作品之中。由于这种思维方式带有一定的哲学思辨性,故时常以一种“理趣”的形式呈现出来。


  于是,当《赤壁赋》中的“客”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难免心怀忧戚时,东坡会从另一个角度指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并恬然满足于江风山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当东坡于杭州通判任上游赏西湖时,更是写下了题咏西湖的千古绝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无论是晴日还是雨中,带着哲人通透的思辨与诗人敏感细腻的审美眼光观照西湖,自然无往而不得其宜。


  后世论者谈及东坡诗文中的理趣,时有将其与佛道思想相联系者,并谓东坡所以有如此开阔的胸襟与睿智的哲思,乃因其兼宗三教思想之故。然而实际上正如书中所说,对于佛教,东坡只是将其“作为人生的一帖清凉剂”;对于道教,则主要讲求其养生之法以维护身体健康而已,皆谈不上如何宗信服膺,只是着眼于其中有益于生活的一面。与其说东坡因兼习三教而思想豁达通脱,毋宁说正是由于东坡心胸开阔涵容,故能兼容三教。或至少二者是互为因果、彼此促进的。


  也正由于这种涵容通达,使东坡总是饶有兴致地留意日常生活中平凡琐细的事物,以细腻的观照与体悟发现其中的审美意味,并形之于诗文题咏。正所谓“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于是,一座普通的亭台,一处简陋的寺庙,一条山石荦确的小径,都可以经由东坡的生花妙笔而点石成金,充满鲜活灵动的诗意。除了题材之外,东坡对于不同文学体裁的看法亦十分通脱,既无门户之见,亦不厚此薄彼或拘泥于某种风格。即便被时人视为小道的词,也能充分利用其一唱三叹、隽永可歌的特性,寄托自己的心胸怀抱,进而自成一家风格。也正因如此,东坡的文学作品,可谓无题不可作,无体不为工,呈现出清雄灵动、奇趣多姿的艺术风貌。


  通读此书,除倾心服膺于深湛的学术功底之外,也不得不感叹,对于一生行事立说“行于所当行,至于不可不止”的东坡而言,灵活自由、轻松平易的“漫话”,或正是最契合其精神风貌的写作形式。而对于东坡“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热爱之情,也只能在这样一种不必受制于冷静理性之学术语言的“漫话”中尽兴表达。这种基于深刻了解与理解的热爱,于字里行间为我们还原了一位亲切可感的东坡,以一种潇洒从容、旷达通脱的姿态,吟啸且徐行于人生中的高坡与低谷。由此再回看腰封上的那句“风雨人生中从容前行的足迹”,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除《定风波》外,东坡另一首名作《饮湖上初晴后雨》或也可作为理解此句的注脚:“晴”固然“方好”,而“雨”也不免“亦奇”。无论身当何种境遇,以近于审美的眼光自其善者而观之,终能收获其中“相宜”的一面。而以这样一种心态面对人生中不期而至的通达或失意,亦终能收获一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从容。这或许正是《漫话东坡》此书,以及东坡其人给予我们的鼓舞与启示。


  (:陶慧,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光明日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推荐文章2:苏东坡低谷时写下的千古名篇《赤壁赋》,迷茫的时候看一看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


  都会与苏东坡相遇。


  :洞见·yy


  作家余秋雨不止一次说过:


  “我最喜欢的文人是苏轼,而在他的作品中,我最青睐的则是《赤壁赋》。”


  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风光不再。


  可他却在人生的最低谷,顿悟世事的无常,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


  它是文学史上的高峰,更是我们前行路上的藏经阁,蕴含着苏东坡的智慧与格局。


  晚君精选了其中最经典的5句话,读懂人生不再迷茫。


  1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听过一句话,人生最大的难题,不是辨识人心,而是认清自己。


  每个人在天地之间,都不过沧海一粟,不把自己看太重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清醒。


  有一回,苏轼去乡下郊游。


  在田间小路上,他遇到一个挑着担子的农妇。


  两人各不相让,僵持不下。


  于是,他就口出狂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农妇毫不示弱,当即就提出对对子,谁输谁让路。


  然后立马出了上联:一担重泥挡子路。


  苏轼犯了难,想了半晌也毫无头绪。


  直到看见田里的农夫们哈哈大笑,他才受到启发,连忙答上一句:两旁夫子笑颜回。


  他看着农妇,顿觉羞愧不已,立马给农妇让出了一条道。


  古人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越有才华的人,越懂得谦逊低调。


  余华受邀录制《朗读者》节目时,主持人夸他行文简练,是当代大家。


  他却戏言,别人都说我的文章语言简洁,那是因为我认识的汉字少。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中的神谕说,苏格拉底是雅典最聪明的人。


  苏格拉底却反驳,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人这一生,谦卑基于见识,狂妄源于浅薄。


  当你读过很多书,走过很长的路,见识到世界的广阔,就越能明白自己的渺小。


  2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滚滚江水,看似奔腾而去,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逝去。


  正如月亮的圆缺,它按照周期变化,最终并未有增加或减少。


  人生亦是如此,本就是不断地失去,又在失去中,不断地获得。


  苏轼为人向来豪爽,好交友,家门前的访客总是络绎不绝。


  可乌台诗案爆发后,过往与他交好的人,都受到了牵连。


  他们为了保全自己,有人明哲保身,有人静观其变,还有人急着撇清关系。


  看着曾经把酒言欢的好友们一个个背他而去,他内心的防线一点点崩塌。


  就在这时,黄庭坚站了出来,他冒着赔上前程的风险,屡屡为苏轼上书求情。


  当时黄庭坚身份低微,甚至还没见过苏轼的面,只是有过几次书信来往而已。


  等到苏轼被贬黄州,他仍然毫不避讳,依旧四处为苏轼申诉奔波。


  二人书信唱和,最后结为至交,颇有高山流水之意。


  人生就是一趟长途列车,在旅途中总会有人离你而去。


  但也不用害怕,人生有失之东隅的伤心,也会有收之桑榆的惊喜。


  所谓失去,不过是为自己的内心腾出一个空子,把更重要的东西放进来。


  有人离开,也自然会有更重要的人到来。


  3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如果从事物易变来看,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但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世间一切皆永恒。


  既然天地与我们每个人都同在,那又何必去羡慕旁人呢?


  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有这么一个桥段,让我感触颇深。


  德善的父母总是不对付,互相嫌弃不说,还时常闹脾气。


  在一个雨天,德善的父母各自撑着一把伞,去面馆吃饭。


  邻桌有对夫妻,他们相互夹菜,有说有笑,恩爱有加。


  德善母亲看着他们,又瞅一眼正狼吞虎咽自顾自吃着面的丈夫,就气不打出来。


  她心里就想,跟别人换不了丈夫,好歹可以换一把好伞吧。


  于是她故意拿走了旁边夫妻留在门口的伞。


  哪知道出了门,才发现这是一把破伞。


  原来看似幸福的夫妻俩,也有不为人知的心酸。


  每个人的世界里,都下着一场自己的雪,飘落的雪花,藏着无数的委屈与烦恼。


  只不过你习惯于站在自己的雪地里,一边抱怨天冷,一边艳羡他人的美丽雪景。


  就像莫言说的:


  人来到这世上,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也会有许多的不公平;会有许多的失落,也会有许多的羡慕。


  你羡慕我的自由,我羡慕你的约束;你羡慕我的车,我羡慕你的房;你羡慕我的工作,我羡慕你每天总有休息的时间。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心累,不是自己过得有多差,而是源自一颗攀比之心。


  要知道,幸福是过出来的,而不是比出来的。


  做人,不羡慕,懂知足,自然才会欢喜常随,快乐如影随形。


  4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俗话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哪怕一分一毫也不要去拿取。


  人生之苦,多数就在于强取一瓢而饮。


  李健出道多年,很多综艺和商演都邀请他出头露面,经纪人也劝他多炒热度。


  可都被他一一拒绝了,他说:


  “争名夺利没意思。该出名时自会出名,强取热度不会有好结果。”


  回归生活的他,除了喝茶读书,就是埋头创作,深耕音乐。


  多年后,一向淡泊的李健,广受好评不说,还有了超高人气。


  子曰:“君子不争,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属于你的东西,不争也来;不是你的东西,得到了也会失去。


  生活中,我们看过了太多的人起高楼,宴宾客,可最后还是楼塌了。


  说到底,一个人的塌房只是对强取名利的偿还。


  不沉湎于得失,不汲汲于功名,微笑接受命运的馈赠,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5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一天夜里,苏轼与好友杨世昌乘一叶扁舟,夜游赤壁。


  看着三国时的折戟沉沙,想着自己被贬黄州的悲凉,心中愁云惨淡。


  可这时江上一阵清风拂过,他抬头看见圆月高挂,心情陡然畅快起来。


  原来,人生最好的享受,不是苦苦追求的功名利禄,而是触手可及的清风明月。


  生活中,很多人觉得自己过得不好,只是我们习惯了给快乐标上价格。


  年轻时,我们都曾告诉自己:


  等以后月入多少多少,我一定会很开心;


  等我买了房子买了车,我肯定会非常满足。


  虽然口袋比年轻时鼓了不少,却也不曾寻见期待的那一份幸福。


  其实,世上最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只是缺少一颗能感知幸福的心。


  少不更事时,总以为钱能买到一切。


  年岁渐长,才懂得真正难得的,是一颗感受快乐和品味生活的心。


  无论得也好,失也好,能豁然开朗,就是美好的一天;


  无论此刻有钱也好,没钱也罢,活在当下,无忧无虑,就是幸福美满的一生。


  ▽


  作家祝勇曾写道: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与苏东坡相遇。”


  你在不经意间,就会触碰到他的琴弦,奏响人生境遇的共鸣。


  他在低谷时写下的《赤壁赋》,文不过千字,却暗藏一本人生指南。


  它能指点失意的人,重拾信心;也能告诫身处高峰的人,低调谦卑。


  点个赞吧 ,读懂《赤壁赋》中这5句人生哲言,在风雨兼程的路上,愿你像苏东坡一样乐观豁达,一蓑烟雨任平生。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推荐文章3:夜读丨如何面对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澎湃新闻记者 蒋立冬 AI创意


  1600多年前,王羲之在暮春时节与名流雅士们在会稽山阴(今绍兴)的兰亭聚会。三月的江南,“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们在青山绿水、茂林修竹之间,随意列坐,曲水流觞,感兴赋诗,“畅叙幽情”。真可谓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信可乐也”。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王羲之笔锋一转,乐极而哀,兴尽悲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曾经的欣然自得、“快然自足”,转瞬间便不复存在。今朝欢笑,明日何在?欢愉易散,人事无常,这让他感慨不已。


  不仅人事如此,生命亦如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衰老不可阻挡,死亡是必然归宿,生命的短暂与无奈听凭造化,“岂不痛哉!”


  不约而同,600多年后,被贬到湖北黄州的苏轼,在一个清风拂面,皓月当空的夜晚,与好友们泛舟赤壁,饮酒放歌。面对浩渺江水和澄澈夜空,他们仿佛神仙一般,飘然自在,无牵无挂。


  兴致正浓时,吹箫的友人却悲从中来,其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被问到为何会如此悲凉时,他感慨说,曹操当年攻破荆州时是多么意气风发,而在赤壁被周瑜所困时又是如此狼狈不堪。而且,“一世之雄”,“而今安在”?终也逃不过一抔黄土的结局。


  吹箫的友人其实代表了苏轼的另一面。无论是他“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悲叹,还是王羲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怅惘,他们的触发点是一样的,“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他们的感慨也是一样的:人生的短暂、渺小和无常。


  这样的感慨,今天的我们也并不陌生:誓言散落,热爱冷却,曾经的温柔缱绻露出了青面獠牙;岁月蹉跎、理想幻灭,一直渴望着遵从内心,成就自我最终却误落尘网,徒劳挣扎——


  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且看王羲之和苏东坡是如何救赎自己、抚慰人心的。


  面对盛景难逢,快乐易逝,王羲之怅惘过,但他并不悲观,他没有否定生命的意义。他把这次诗会的作品结集整理成册,并为之写序,流传于世,目的就是保存与会诗人的艺术创作和生命感受,刻下他们存在的痕迹,让后人能够触摸到那个暮春的温暖和忧思,这便是生命的意义。


  王羲之肯定生的意义,这从他批判庄子“一生死”,“齐彭殇”的“生死观”可见一斑。庄子认为生死是一样的,死是生的延续。但如果生死真的相等,生随着死一了百了,如果一切的努力最后都归于尘土,那也就消解了生的意义,这看似是超脱,其实是虚无。王羲之更愿意直面人生的痛苦、短暂与无常,悠然从容地过好当下。


  春日固然短暂,但是他有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畅快,体验到了大自然的无边与丰饶;人事虽然无常,他也能体会到“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的快乐。饱览山水之乐,文人雅集之乐,物我俱忘之乐——这一刻的快乐是真真切切地体验过。


  王羲之不只重视生命个体的体验和感悟,他还看到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前人的生命体验启发着后来人,供后人借鉴、共情或批判反思,后人与前人的感悟产生联结,又会启发着更后面的人。这样,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感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看法,建立了联结的感慨和看法,便超越了时间与空间,成为了永恒。


  这与苏轼在《赤壁赋》中开出的解药如出一辙。“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水一直在流动,但它一直没有消失;月有阴晴圆缺,但它始终挂在天上;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就消解了其短暂性,获得了永恒性,那还有什么可伤感的呢。人生的短暂是相对于大自然的永恒而言的,苏轼却说,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人类的宝藏,为何要把人和大自然对立起来呢。


  苏轼和王羲之不谋而合,他们都把生命个体放到了横向的天地万物和纵向的历史长河之中。也就是说,他们用达观的心态和宏阔的视野告诉我们要把目光放长远,不必画地为牢、为一时得失所困。当一个人把自己的“过不去”和“不如意”放在广大天地之中、放在世世代代的情感流动中,他就会发现有许许多多同他一样的人,于是个体的孤独感也就淡化了,个体从被限定走向了无限延伸。


  这是他俩的默契,是他俩不约而同告诉我们的内心从平和到激荡再到平和的秘方。


  带着这样宏阔的视野和心胸,无惧生命短暂和无常,从容活在当下,认真对待生命,去经历,去体验,去珍惜那多样人生,便不负这人间韶华。有人无视时光流逝,企图与时间抗争,恨不能让时光倒转,只争朝夕,志在必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有人依照自己的内心,顺应天命,随遇而安,闲适自由,“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有人把自己困在“无常”里,沉醉于过去,无法醒来,李煜从成为阶下囚起,他的生命也就停留在了对往事的无尽追忆之中,凝滞不前。


  有奋发、有苍凉、有超逸,这是个体生命在当下某个时刻的真切感受,生命的这趟列车,他们曾经来过。他们的创造和感悟,他们留下的痕迹,也将超越时空,形成深广的天地,成为渡人的船。


  池大红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推荐文章4:苏轼散文名句15则,跟苏轼学做人、处世,你会受益无穷

  苏轼是宋代大文豪,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成为文学史上宝贵的财富。


  在古文方面,苏轼也著述颇丰,他留下四千余篇散文,其中不少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篇。苏轼将自己人生的心得、处世的智慧、家国的看法融入文字中。


  诗词君总结了其中的一些名句,来看一看,哪一句话,更入你心呢?


  1.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教战守策》


  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


  居安不思危的人,会最快走向灭亡。


  2.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留侯论》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宰相肚里能撑船并不是一句空话。


  3.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凌虚台记》


  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更何况人世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岂不更难持久?


  人的生命转瞬即逝,谁也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4.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超然台记》


  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快乐的秘诀。


  5.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宝绘堂记》


  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把它看作是快乐的事情,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害。如果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快乐。


  执著是一个优点,可是太过于执著,多会伤害到自己。万事万物,过犹不及。


  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7.成事在理不再势,服人以诚不以言。——《拟进士对御试策》


  事情成功是因为符合真理,而不是依靠强大的权势。让人信服是因为真诚而不是因为言语。


  以原则办事,以理服人,方能成就大事。


  8.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黠鼠赋》


  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人能够搏取猛虎,可见到蜂蝎时不免变色,这是不专一的结果。


  有的人,走过大风大浪,却在小沟里翻船。


  9.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


  余我们每个人都害怕死亡,然而,比起害怕死亡,会不会觉得没有好好珍惜时光更为可怕呢”?


  10.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岁月流逝,带走了很多东西,但是,岁月沉淀,又留给我们很多东西。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会有新的感悟。


  11.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贾谊论》


  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


  有时候,选择大于努力。静静等待机会,找准时机,才能一飞冲天。


  12.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司马温公行状》


  修身最重要的是孝顺,治国最重要的是公平。


  修养品德,孝是第一要务;治国,公平才能长久。


  1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成功只有两个秘诀:不屈不挠,坚持到底。


  1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15.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拟进士对御试策》


  办事谨慎,事先考虑周密,行动中兢兢业业,种种困难都可以克服,所以必然成功。轻举妄动,事先不作谋划,行动中马虎草率,所以难免失败。


  小心谨慎,才能驶得万年船。


  :微信公众号“古典文学与诗词”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推荐文章5:苏东坡:我太难了,但我一笑而过

  文 | 物道君


  物道(ID: wudaoone)


  人生最重要的能力,是无论生活多难,也能让自己快乐。


  他这一生,风雨多,晴天少。


  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2岁差点死去,45岁起不停被贬谪,49岁丧子,直到60岁还被贬,终于在66岁,走到生命的尽头。


  东坡这一生,太难了!


  但他给人留下的印象,一直是嘻嘻哈哈,即便生活已如此艰辛,他还是让自己开开心心。


  而我们呢,年岁渐长,抱怨生活,浑噩不停,叹息不止,已经再难有什么能让我们快乐。


  学会让自己快乐,是东坡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苏东坡像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做了个不完全统计:


  我选了唐宋有贬谪经历的大诗人,看他们现存的诗词里,带“笑”字的篇数占比有多少。


  东坡约3000首,有344首带“笑”,占比11%;


  东坡的偶像白居易,被贬江州,2741首有171首出现“笑”字,占比6.2%;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柳州,一生154首,仅7首带笑,占比4.5%;


  而史上最悲苦的诗人杜甫仅为3.9%。


  他们与苏东坡一样命途多舛,有的还没东坡惨,可诗中却鲜见快乐。


  《苏轼词意图》:范曾


  “我太难了,但我一笑而过”,是苏东坡本相。


  他热爱生活,能在满目疮痍的日子里挑出快乐,在枯燥无味的路途中点出色彩。


  人生最重要的能力,是无论生活多难,也能让自己快乐。


  所以,他让自己开心,也顺便取悦了世界。


  悦己的开始,是先与自己和解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东栏梨花》


  东坡是天生乐观者,但政治上却是幼稚鬼。因为他太真了。


  王安石改革时,他觉得太激进了,怼了王安石,开始了贬官人生。后来,司马光来了,东坡又觉得太保守,说以前王安石改革多好多好。东坡又被贬了。


  一言概之,他不是在贬官之地,就是在去的路上。如此起伏的人生,换做常人早就崩溃了。


  可他说: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身处凡俗心自清,把人间看得透彻清明。


  所以他与自己和解了:认清现实,放下过去,活在当下。


  既然从文人落魄成农夫了,就接受自己,索性当个快乐的小农夫。


  他跟朋友要了块荒土,穿上芒鞋布衣,清草除石,引流灌溉,锄地松土,插秧播种。直到吃着亲手种的粮食,才心之所安。


  没钱落魄不要紧,他能从这农作中获得快乐。


  《苏东坡小像》唐寅


  一个人,只有开始接受生活,与自己和解,才会更坦然地面对波折的人生,也才能学会如何利用外界让自己身心愉悦,找到自己的生活品味。


  就如松浦弥太郎说:


  你的爱好,你的生活方式,都是为了取悦自己,当你懂得取悦自己,你的生活自然有了品味。


  生活这么苦,吃得开心点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春天到了,鸭子想:春江水暖了,可以游泳了。


  而苏东坡想的是:芦笋、河豚可以吃了!


  东坡一生为口忙,他惦念着荔枝石榴与葡萄,不忘龙眼木瓜与樱桃;想着猪肉鲈鱼羊蝎子,馋着生蚝河豚与兔子。


  我们的苏东坡来到黄州后,自朝廷新秀一下子沦落为小城官吏,工资骤减,一度在贫困线徘徊,粮食靠自己种,肉食更是难得吃上一回。对于吃货来说,真的很痛苦了。


  但东坡令人惊叹的地方是:在艰难时,也想尽方法让自己吃得开心。


  宋朝的肉食,主要是牛羊肉,而猪肉则为下品,所以价格便宜。东坡却吃不起羊肉。


   东坡肉


  但他对吃发自内心的热爱,为猪肉注入了灵魂。


  “他慢著火,少著水,待他自熟,等他火候足时自然美。”


  正如人生,慢慢享受,只管开心过活,火候到了就顺利起来。


  苦闷日子因那块红烧肉,开始变得活泼起来。


  生活实苦,不如吃得开心点。


   东坡酒煮蚝肉


  当东坡被贬到惠州时,身为罪官的他不敢与权贵争羊肉吃,所以只好偷偷吃没人要的羊脊骨。


  爱做饭的人,往往能在贫瘠里笑出声来。


  他发挥手艺,先把骨头煮熟,倒点酒去腥,撒点盐接着烧烤,把羊脊骨煮得嘎嘣脆。


  写信给弟弟说:“这羊蝎子能吃出海鲜的味道,连身边的几条狗都嫉妒我了。”


  最简单的食材,能吃出滋味,是苏东坡的高超能力。


   东坡豆腐


  记得有次东坡吃完肉打算诵经,佛印说:吃肉不可以诵经。


  东坡默默地拿起一碗水装模作样地漱口,我漱个口再诵总可以了吧。


  是啊,生活多苦都好,用清水漱漱口,总会有一丝甘甜。


  诗意,是失意的铠甲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阳春三月的一天,东坡与朋友路上遇大雨,大家都没伞,十分狼狈。只有东坡不这么觉得。


  只见他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快速地在树林中穿梭,从容地在路上唱歌,雨停了就把这一切写进诗里。在东坡眼中,万物皆可入诗。


   《苏轼月夜访友图》


  诗,是东坡的热爱,也是他失意时的盔甲,是对抗生活的小确幸。


  当命运被拽入低谷,总要有热爱去化解这样的悲伤。


  东坡来到赤壁时,也是他人生低谷时。


  这个戈壁已在此等候他千年,它把所有的一切都为这个失魂落魄的失意诗人准备好了。


  那时清风徐徐,江面如镜,东坡一饮而尽,吟诵起诗来。这才感到残酷世界里有了些快乐,困顿都随酒气蒸发,他眼中只有江山明月。


   《苏东坡赤壁夜游图》


  他已年过半百了,尝遍了人间的冷暖,他并没骂这人间,只是悄然来到了这个地方,喝一壶酒,吟一首诗,就已经很开心了。


  如同所有伟大思想的诞生一般,苏东坡也用诗文凝练出了人生哲学。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若从事物易变一面来看,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若从事物不变的角度看,万物与我都是永恒不变的。


  《苏轼造像》


  变与不变的辩证,让苏东坡真正意识到:所有的困苦都将逝去,永恒的是自己的初心。


  他用诗给予自己安慰,也不小心安慰了后世的我们。


  人生有点热爱,有所坚持,灵魂就有所寄托,就能在枪林弹雨的现实世界中,找到一个屏障。


  《苏轼与米芾》:萧平


  有趣的朋友,是沉闷生活的出口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


  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中国文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自古都活得沉闷克制。


  只有苏东坡是个异数,他像个快乐的大男孩,在众人不苟言笑时,也能哈哈哈哈哈哈。


  林语堂说过:“苏东坡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绝对是个“损友”,爱拿朋友打趣。他想:我都被贬得这么惨了 ,总要给自己找点乐子吧。


  他有个朋友叫陈季常,有点惧内。


  我们的东坡生性豪放,常来找季常喝酒,有时还带歌妓来喝花酒,这就惹得陈妻不开心了,常常用木棍敲打墙壁,惹众人尴尬。


  有次东坡找季常聊天,一直谈到深夜不眠,陈妻受不了,就突然呵斥,吓得季常柱杖都抓不稳,也打断了他们的聊天。


  回来后,东坡就打趣这位朋友:“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河东狮吼由此风靡。


  《苏轼赏秋图》:杜滋龄


  他也爱捉弄朋友,佛印最初只是个书生,有次他们看到京师有剃度的道场。


  东坡就忽悠佛印:“你不是喜欢佛教吗?为什么不假装侍者进去看看呢?”


  佛印一进去,人家看他有佛相,就帮他剃度了。


  佛印剃度为僧后,东坡哈哈哈大笑:“人家都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还有‘时闻啄木鸟,疑是扣门僧’,你看,都是用僧对鸟,老兄,你今天怎么就非要当个鸟呢?”


  只见佛印淡定地说:“我现在不就正对着你吗?僧对鸟也。”


  鸟在宋朝是粗俗之语,言下之意,就是佛印现在是僧,正好对着的东坡就是只“鸟”了。


  生活如同一堵墙,层层框住了无聊与沉闷。


  可对于东坡这样的人来说,永远都能找到出口,哈哈大笑。


  而朋友,就是那个出口。


  《龄苏轼留带图》:崔子忠作


  我一直在想:苏东坡究竟有怎么样的魔力,千百年来一直被我们喜欢?


  我觉得,无非是他懂得怎么让自己开心。


  在那个克己复礼的时代里,他活得自然,在一条满是荆棘的路途上,他过得自在。


  庙堂进不去,他就去江湖里浪迹,生活不能顺流而下,他就逆流而上,没钱没权没地位,他就写诗写词游山水。


  不管生活多难,他都能取悦自己,暗夜突围。抓住苦难,绝地反击,活成有趣的样子。


  困境就如生命的裂缝,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这束光,不仅让苏东坡在千百年来熠熠发光,也照亮了918年后同样暗夜突围的我们。


  :物道,每晚7点,用文字诉说美好生活方式,为你搜罗全世界匠心好物,跟着物道,把日子过成诗。本文图片于网络,如有请联系删除。本文经授权转载。


  主播:应犹,有着知性声音的暖心主播,微信公众号:枕边经典。个人微信号:z67021247,新浪微博:@应犹uull,喜马拉雅电台:枕边经典。


  责任编辑x塞柏 值班编辑x晨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