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作品简介
朝花夕拾作品简介推荐文章1:《朝花夕拾》:好的人生,都是一边怀想,一边遗忘
如果要在鲁迅的作品中选出一部最不“鲁迅”的作品,那一定非《朝花夕拾》莫属。
大师林语堂曾道:“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
作家张承志亦言:“先生文章,犀利有余,政治论战、投枪匕首有余,而纯粹艺术意味的文学性不足。”
诚然,只要一提到鲁迅的名字,人们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一个“金刚怒目”的斗士形象;可当我们打开《朝花夕拾》这本书时,却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我们恍然见到一位饱经沧桑的中年人,正倚着岁月的门槛,向来路张望。
他捻着一朵从旧书籍里取出的枯花,忽有所悟地微微一笑,脸上顿现一抹动人的温柔。
《朝花夕拾》以鲁迅少见的温情笔触,将记忆中一些难忘的片段,连缀成十篇文章。
而这些文章,引发了一代代读者一波又一波的回忆杀,触动了他们心中潜伏的怀旧情结。
无游戏,不童年
鲁迅小时候家里有一个园子,名曰“百草园”。
在他的记忆中,园子里除了一蓬蓬杂草,再无其它,可这并不影响它成为鲁迅儿时的乐园。
鲁迅常常站在园子里的石井栏上往下跳;
看黄蜂伏在菜花上,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
有时跑到墙根底下听蟋蟀弹琴、油蛉歌唱。
孩子大概是这个世界最容易轻信的人,听说何首乌根有像人形的,吃了可以成仙,鲁迅竟信以为真。
于是常常去拔,以致于弄坏了泥墙,还纳闷为什么始终没找到一根像人形的......
即便到了冬天,百草园一年中最索然无味的时候,鲁迅依然能找到新的玩法:在雪地上设罗网,捕鸟雀。
钱钟书在《论快乐》一书里对“快乐”二字有过精彩的论述,大意是说:快乐的快字,诠释了人生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
我们也有同样的感受:
玩着弹珠、跳着皮筋,还没分出胜负,已经传来妈妈呼唤回家吃饭的声音;
喝着汽水、吃着棒冰,惬意的暑假还没过够,开学的日子已经来临。
人生里走的最快的,总是最欢畅的时辰。
百草园的快乐时光转瞬即逝,鲁迅到了上学的年纪,被家人送去了三味书屋读书。
这是鲁迅人生中的第一次别离,他跑到百草园伤感又稚气地同他的蟋蟀、覆盆子和木莲们道别。
三味书屋里的生活乏味至极,可即便这样,也禁锢不了孩子向往自由和游戏的天性。鲁迅很快发现,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小园。
于是常常趁先生不备,和小伙伴偷偷溜进去,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等到先生发现,孩子们才一个个陆续回来,放开喉咙读书;等先生不注意时,孩子们又可以尽情嬉戏:
别的孩子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游戏;鲁迅则把纸蒙在小说书上,描绣像,一天天积累下来,竟描了一大本!
这情景,多像小时候的我们:上树抓鸟,下河摸鱼,趁老师转向黑板时各种恶作剧......
有人说:美好的童年总是相似的,因为都有游戏贯穿其间。
可是,如今的孩子,整天穿梭在各种兴趣班里,学着他们并不感兴趣的才艺;一些适当的游戏也被很多家长视为洪水猛兽,隔绝在孩子的生活之外。
李玫瑾教授曾说:毁掉孩子的不是游戏,而是错误的教育;《中庸》亦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游戏本就是孩子的天性,不该被禁止;大人们与其百般阻挠,不如放开手脚。
把游戏还给童年,让教育关注人性。
那些读过的书,
都成了我们去看世界的路
书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朝花夕拾》这本书里,就有很多篇幅提及鲁迅早年间读过的书。
他幼时最喜欢看的是清朝人著的《秘传花镜》,因为上面有许多图。儿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那些形象可感的图画自然容易引起幼年鲁迅的兴趣。
也因此,当他听说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上面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从此便念念不忘。
以致于,当他的乳母长妈妈给他买回来一本时,他顿时对这个不大佩服的长妈妈肃然起敬了。
这部《山海经》成了他幼时最心爱的宝书:给他插上了一对想象的翅膀,带着他遨游在一个个瑰丽奇幻的世界。
从信书到疑书,是一个阅读者必经的心路历程。
一次,一位长辈赠给他一本《二十四孝图》,开始他高兴极了,因为上面照例有很多图画。但他了解了书上的孝道故事后,便觉得扫兴了。
特别是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尤其令他反感:老莱已七十高龄,为了取悦父母,故意作婴儿状;而郭巨的孝顺更加可怖,为了省下口粮给母亲,竟把自己儿子给活埋了!
鲁迅从这本书里,读出了封建孝道虚伪和灭绝人性的本质,也读出了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人一旦有了自己的思考,就会主动选择自己想读的书。随着自然科学在中国的兴起,鲁迅也开始关注自然科学类书籍。
他听说有一部叫《天演论》的书,就独自跑到城南花500文买了一本回来。
这本书带给鲁迅极大的思想冲击,从此他脑洞大开,强力吸收着“物竞天择”、社会进化等全新的理论学说,也为他将来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
高尔基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人活一世,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决定精彩程度的,只能是中间的过程。所以,多一些感知,多一些体验,人生才会更加绚烂多姿。
然而每个人生存于世,囿于时空的限制,能接触到的世界其实小之又小。
总有我们登不上的山,总有我们到不了的海。
可是书籍却可以打破这种限制,让我们的思想驰骋千里,畅游八荒。
人生没有白吃的苦,也没有白读的书,那些读过的书,铺展开来,就成了我们去看世界的路。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鲁迅的家庭在当地算得上是一个大家族,只是后来家道中落。恰在此时,鲁迅的父亲又卧病在床,无异雪上加霜。
在书中,鲁迅对于父子俩的关系没有过多着墨,但是从他为给父亲治病,不惜重金延请“名医”,可见他对父亲的感情之深。
“名医”的医术没有明证,只是他开的药着实稀奇:药引是一对原配的蟋蟀;药丸则须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
对于庸医的故弄玄虚,鲁迅也心存怀疑,但他还是踏破铁鞋地找寻药材,不过是想在绝望中觅一丝渺茫的希望。
可是,父亲还是撒手走了。
留给鲁迅的,只有无尽的遗恨。远渡日本学医,成了他弥补遗恨的唯一方式。
人生海海,人们总是不断地分别,再不断地相遇。
在日本,鲁迅与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相识。
藤野先生对鲁迅极尽关怀:给他指正解剖图;为他修订讲义;日本同学污蔑鲁迅考试得了教员泄漏的题目,也是藤野先生站出来平息了事端。
只是藤野先生的关怀,已不能重燃鲁迅业已熄灭的热情。
在日本的种种经历,让鲁迅意识到:医学只能医治人的肉体,却医治不了国民麻木的灵魂。
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不得不与藤野先生别离。
从此路遥山高,两人不复相见。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莫言说:“人一辈子,就是个过程。没有永恒的生命,也没有不老的青春。时间一到,该老的老,该走的走。”
生离死别,是每个人一生都要面对的课题。无论多么不舍,我们终将含泪转身,与亲爱的人挥手道别,永不再见。
既然不能再见,不如怀念;既然无法改变,不如释然。
只要彼此善待珍惜过,便不负此生遇见。
好的人生,都是一边怀想,一边遗忘
学者温儒敏这样评价《朝花夕拾》:“在爱与死的回顾里,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
的确,这些柔和的文字也牵引着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回溯一番,捡拾几枚闪光的珠贝。
但是,这种回顾毕竟隔着年月,不免带着些雾里看花的朦胧。
就像鲁迅自己在小引里所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够。这十篇就是我从记忆里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
人就是这样,因为有着记忆的功能,总要时时回顾;但记忆毕竟不是有着无限容量的存储器,可以保存所有过往的影像。
有些人,有些事,无论当时怎样的动魄惊心;待到仓惶回顾时,也大多模糊成了一片幻影。
也许,这恰是上天对人类的慈悲。
背负太多过往,就无法步履轻盈地奔赴前方。
所以,好的人生,就该一边怀想,一边遗忘。
在怀想中获得慰藉;于遗忘中重拾力量。
| 由缰,笔为缰,梦作马,驰骋天涯
图片 | 网络(如有请联系删除)
朝花夕拾作品简介推荐文章2:七年级语文上 必考名著《朝花夕拾》专题详解,只看一眼,果断收藏
记得右上角点击关注,防止丢失,每日更新,点击左上角“我的头像”,【最上方】更多实用内容!
自从“新课标”提出对课外阅读的要求,文学名著阅读几乎成了考试必考内容。
但是在和学生们交流的过程中,却发现了很多问题。很多学生因为小说篇幅过长,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和耐心去读完整篇小说,而是囫囵吞枣式的读完作品,这样就导致效果并不是很好。
因此,接下来会开始分享这方面内容,今天分享的是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考名著——《朝花夕拾》。内容将从【易失分点解读】、【易失分点“避雷”】、【对点过关训练】三方面去解读名著以及应对考试内容。
受篇幅限制,只展示部分内容,需要完整版免费领取可以留言。
朝花夕拾作品简介推荐文章3:读懂了鲁迅的《朝花夕拾》,你就看清了生活,看透了人性
:墨迹(富书)
《朝花夕拾》的推荐语说:
这本书中的鲁迅,是只给成年人读的鲁迅。
年少时读不懂鲁迅,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阅历和人生的体验。
多年以后重读鲁迅,不禁潸然泪下。
散文集《朝花夕拾》更像是鲁迅先生的个人成长史,也像是读者的阅读成长史。
少时读《朝花夕拾》,没有觉得它有什么可爱之处,相反还有几分晦涩;
长大后再读《朝花夕拾》,读到了人生,读懂了人性。
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在作品中能看见生活,在生活中又遇见作品。
不了解生活,无法读懂作品;
不在作品中思考,无法参透人生。
作家王蒙说,中国文坛因为有一个鲁迅,变得很伟大。
鲁迅的作品,就是一面镜子,外照生活,内映灵魂。
再读《朝花夕拾》,重新认识了鲁迅。
他是毛泽东口中的中国第一等圣人,也是写生活写人性的第一高手。
人生落魄时,最能辨清人和鬼
杨绛说,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中医的欺诈,族人的欺凌, 让年少的鲁迅过早看到了人间冷漠。
鲁迅在《三味书屋》中曾提及,少时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奔走于当铺,是因为家道中落;
奔走于药铺,是适逢父亲重疾缠身。
为鲁迅父亲问诊的第一位名医每隔一日来一回,诊费是当时一元四角的巨款。
这位名医很会“把握”时机,看急病、重病,价钱不到位绝不出诊。
可治疗了两年后,鲁迅的父亲几乎不能起床。
再医下去恐怕要出人命,他“诚恳”地推荐了另一位名医陈莲河。
陈莲河用的丸散和药引很是奇葩。
比如,药方的药引须是原配的蟋蟀,丸散是只一家药店出售的“败鼓皮丸”。
待到鲁迅的父亲连汤药都已灌不下去时,他说,请人看一看前世的事吧,医能医病,不能医命。
救死扶伤的医生,让病人去问天命?
年少的鲁迅第一次体会到了无力感,被人欺骗、被人勒索,却又毫无还手之力。
人穷无亲,树瘦无荫。
人真的是在落魄时,才能看清身边所有的人。
鲁迅曾因祖父的科场舞弊案,躲到过舅舅家。
舅母和邻居闲聊时,背地里称他和弟弟是讨饭的,自尊心很强的鲁迅深感受到了侮辱。
父亲重病,在遭到周围人挤兑时,鲁迅体会到了世态炎凉。
但彼时的鲁迅已能放下尊严,他匆匆而悲伤地为父亲的疾病奔走。
有人说,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命运如果要让你逆流而上,即使渺如扁舟,你也得扬帆起航。
父亲去世后,17岁的鲁迅,作为家中长子参加了家族的分房会议。
家族的长辈分给了他们最破最小的房子。
鲁迅反抗过,但他的拒绝签字遭到了叔辈们的斥责。
雪中送炭,炭不贵,可愿意馈赠的人很少,趁人之危,危不惧,可乐意出手的人最多。
千万别在你窘迫时,高估你身边的人,更不要对人性有过高的期待。
有多少善良和温暖暴露在阳光下,就有多少凉薄和邪恶藏匿在阴影中。
恃强欺弱,踩低攀高,就是生活的常态之一。
落难时,是检验人性最好的机会;
有利时,是称量人性最好的时机。
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风雨,成为了痛,也成为了鲁迅成长的力量。
毫无防备时,最易遇到伪善的人
电影《釜山行》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穿得过六节车厢的丧尸,却穿不过最后一节车厢的人心。
最可怕的敌人,从来都不是你肉眼可见的敌人。
不经一事,不懂人心。
《琐忆》里的衍太太,让鲁迅看到原来这世间还有另一种“善人”。
鲁迅起初觉得“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但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
大清早衍太太看到孩子们吃冰,她不会如沈四太太般去给家长告状。
她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孩子们打旋子,她高兴的让孩子们比赛。
可等到阿祥摔倒,阿祥的婶母经过时,她却又责备阿祥不听劝。
她故意把黄色书籍展开给鲁迅看。
她怂恿鲁迅去偷母亲的东西。
鲁迅还在内心挣扎时,衍太太的流言已四处散播开去,说鲁迅偷了家里的东西变卖了。
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不能欺骗,一个是天真的孩童,一个是善良的老实人。
可衍太太,取笑的就是纯真,把玩的就是善良,利用的就是信任。
鲁迅父亲去世的早晨,衍太太来了。
父亲痛苦的模样让鲁迅手足无措,衍太太却一遍遍地催逼着鲁迅为父亲“喊魂”。
这个通晓礼节的女人,把将息者最后的安宁毫不留情给剥夺了。
慈父已逝,可活着的少年却永远活在了内疚与自责之中。
以君子之名,行伪善之事,比恶更恶。
央视曾对 “感动河南十大人物”之一的李利娟,进行过专访。
这个收养了118个孤儿的爱心妈妈,朴实沧桑,说到孩子们时声泪俱下。
可后来,她利用人设非法敛财,资产高达千万。
顶着爱心的光环,行着苟且之事,这是最大的伪善。
用善的面具隐藏真实的意图,远比真恶更令人防不胜防。
鲁迅写伪善的人,也写真诚的鬼。
白无常看到失去儿子的母亲悲痛至极,于是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打了四十大棒。
白无常的“鬼格”显然超越了伪善之人的“人格”。
鬼虽无心却未伤人,人虽有心却算计人。
世人万千,品行千万,是恶是善,难以看透。
人生的路走多了,就会发现伪善的人最易在你毫无防备时出现。
被伪善的人利用多了,就会发现时间阅人、生活识人。
我们几千年的糟粕,在于伪善,鲁迅先生这样说。
面对伪善,我们不妨做个伪恶之人。
如鲁迅所说,榨出那皮袍下的小来。
灵魂清醒时,最懂看客的丑陋
被流言中伤后,鲁迅前去南京求学的过程并不顺利。
他在《琐忆》中写道:“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国外去。”
之所以选择去学医,意在救治如他父亲般可怜的国人。
他在日本仙台,遇到了亦师亦友的人生导师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期盼着鲁迅能将所学带回国内,鲁迅也不忘初心,奈何这一切…
鲁迅中等的考试成绩,竟被日本同学质疑有水分。
不过,无怪乎他们会质疑。
樱花下油光可鉴的盘辫,会馆里震天响雷的舞步,醉生梦死就是当时很多留学生的状态。
异国同学的诽谤,鲁迅尚且能忍,可国人没有灵魂的围观,则让鲁迅心如灰烬。
观看教学影片时,中国人为俄军做侦探被枪毙了,围观欢呼的是日本人,也是中国同胞。
看客的冷漠是在默许悲剧的发生,看客的兴奋则是给丑陋在助力。
鲁迅意识到,社会悲剧的看客,原来就是社会悲剧的制造者。
在《示众》中,鲁迅再次描写了看客。
“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从古至今,看客靠自己的不幸好过更不幸者,快意着自己。
而当看客成为多数,围观成为常态,悲剧就会在社会上演。
看客终会成为被看的人,围观者也终会成为被围观的人。
心理学上曾提到过一个名词—“围观者效应”。
一件事情发生时,围观的人数越多,抑制责任感的程度越高。
施暴者施暴时,如果观众在增加,那么施救的可能性就在降低。
施暴者越发肆无忌惮,终有一天,围观的人可能就成了下一个受害者。
自己不作恶,也不去阻止别人作恶,就是集体的沦陷。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先生这样说。
我们每个人的样子,就是这个世界的样子;
我们怎么做,世界就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的人格,也将决定社会的良心。
人生漫长,勿做看客,因果皆有轮回,善恶都有回音。
我们如此盼望长大, 却又在长大后收获遗憾。
我们如此渴望得到,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
原来长大和收获,遗憾和失去,是我们每个人相生相伴的人生课题。
朝花带露香,夕拾意味长。
早上的鲜花留到晚上来采摘,少时的故事等到长大去阅读,
从前的人生待到成年去思考,也许才能品出生活的厚味。
每一个成年人,值得再读鲁迅,值得再读《朝花夕拾》。
值得停下匆忙的脚步,回看岁月里的你我。
简介:墨迹,富书,一个用文字疗愈自己的上班族,遇见文字,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本文: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图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中,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朝花夕拾作品简介推荐文章4:
朝花夕拾作品简介推荐文章5:《朝花夕拾》主要内容概括(七年级必考)
我邻居家的儿子书读的很不错就是不爱看书,结果考课外阅读时严重失分.成绩在班上成了最后十几名.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对于学的重要性.你如果不多看看课外书,以后就会后悔一辈子!好了,进入正题.
七年级,鲁迅先生的作品:《朝花夕拾》是这个年级很重要的一本文学作品.所以今天给打击带来《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介绍(简短)
《猫·狗·鼠》写了鲁迅对于猫的描写,以及为何仇猫的原因.
《阿长与山海经》写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与长妈妈给他讲山海经的回忆.表达了对于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二十四孝图》写了鲁迅先生回忆叙述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于封建时期的孝道的批评.
《五猖会》写了重大节会时,鲁迅非常想去看看,却被父亲勒令在家里背那些“四经五书”表达了鲁迅先生抨击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描绘封建家长制的摧残.
《无常》写了鲁迅先生描绘勾魂使者无常,讽刺了当时军阀统治文人的情形.
《父亲的病》写了鲁迅的父亲去世时的场景,以及封建时的一些有名的中医故事.表达了一种庸医害人的情感.
《琐记》写了鲁迅先生离家求学时的经历,其中描绘了令人憎恶的太太形象.
《藤野先生》写了鲁迅先生回忆与藤野先生的故事,追述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过程.
《范爱农》描写老乡范爱农的故事,表达了对旧时民主革命的失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了童年时期在百草园的快乐时光,表达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之情.
鲁迅先生,是旧时期的一代文学巨头.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他的文学作品都是经典中的经典,让我们为这位伟人致敬!!!
朝花夕拾作品简介推荐搜索词:
1.朝花夕拾作品简介100字
2.朝花夕拾作品简介30个字
3.朝花夕拾作品简介主要内容
本文标题:朝花夕拾作品简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