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简介和历史推荐文章1:首都北京 颐和园介绍

  本篇文章介绍的是北京颐和园,让小编带你走进颐和园,了解历史!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原名清漪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于乾隆朝始建,是乾隆为母祝寿建造的。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慈禧于1888年重建,改名颐和园; 1900年又遭到八国联军的严重破坏,1903年再次修复。慈禧为了享受,不惜挪用建设海军的费用,终使国力不堪重负。


  颐和园


  颐和园面积约290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其中水面占3/4,全园不同形式的建筑有3000余座。这座风光绮丽的古典园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园林建造艺术,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园中的建筑巍峨有致,亭台楼榭散布于花树丛中,碧水蓝天,石舫垂柳,长廊孔桥,构成了一幅绮丽的画卷。


  颐和园分为三大区域:勤政区、居住区、游览区。


勤政区

  勤政殿是皇帝在颐和园坐朝理政的地方,现名仁寿殿。慈禧执政之后,从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始,仁寿殿成了“金銮殿”。其陈设仍和当年一样,中间的九龙宝座,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殿内两侧的暖阁,是慈禧和光绪朝会王公大臣时休息的地方。慈禧曾在仁寿殿过生日宴请王公大臣,也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居住区

  玉澜堂是一座大型的四合院,是光绪的生活居住区。这里四通八达,既可到昆明湖,又通仁寿殿,后面又可通达宜芸馆。


  乐寿堂是慈禧的寝宫,她的晚年生活几乎都在这里度过。堂中间是慈禧的起居处,东边是更衣室,西边为卧室。乐寿堂院落的正门叫“水木自亲”,临昆明湖而建,慈禧从水路出入颐和园,都要在这里的码头上下船。


  永寿斋在乐寿堂的东院,慈禧心腹、太监李莲英就住在这里。斋中布置显示出主人的显赫地位。


  德和园在仁寿殿北面,是专为慈禧看戏修造的一个建筑群,由戏台、扮戏楼、戏廊等组成。


  排云殿是慈禧举行生日庆典时,接受文武大臣朝贺的地方。


  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建筑,阁高41米,它建筑在20米高的台基上。慈禧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到此烧香拜佛。


游览区

  万顷碧波的昆明湖,占据了颐和园3/4的面积。湖中所造的大小岛屿和众多建筑: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境桥、练桥、柳桥、十七孔桥;南湖岛、廊如亭、文昌阁、知春亭、铜牛等,将园林点缀得如同瑶池仙境。


  颐和园 十七孔桥


  西堤是乾隆年间修建清漪园时,仿杭州西湖的苏堤修筑的,因为它在东堤的西边,所以称为西堤。这道长堤和玉泉山、西山组合在一起,使人感到颐和园之大似乎无边无际。西堤上的玉带桥是乾隆皇帝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必经之地。玉带桥半圆的桥洞在湖中的倒影,犹如一轮明月,这一景色为爱好摄影的人们所倾倒。


  颐和园 苏州街


  对于颐和园的介绍就这些啦。查阅整理资料不宜,感兴趣的读者们可以给文章点点赞,为小编点点关注。谢谢大家!


  颐和园简介和历史推荐文章2:颐和园:皇家园林的辉煌历史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占地面积达290公顷。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金代(1153年),当时这里曾是皇家行宫。明代时期,园林逐渐荒废,直到清代乾隆皇帝下令重建。


  1750年,乾隆皇帝为庆祝其母孝圣宪皇太后的六十大寿,开始大规模扩建园林,并命名为“清漪园”。工程历时15年,耗资448万两白银。


  然而,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遭到英法联军的严重破坏。


  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园林,并更名为“颐和园”。重建工程耗时10年,耗资约3000万两白银。1900年,颐和园再次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但随后又被修复。


  1949年后,颐和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颐和园简介和历史推荐文章3:《颐和园》 :带你“亲历”清朝皇家园林的辉煌与雅致 | 新书

  汉武帝的一池三山如何在清代被大加重现?乾隆所说的“屋包山”与“山包屋”孰优孰劣?颐和园的营造暗藏怎样的太极阴阳,又如何叠山理水、分区布局、借景境外、移天缩地,“偷师”杭州西湖、无锡寄畅园、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南市集与西藏佛寺的妙趣灵光?


  清华大学建筑史学者贾珺诚意力作《颐和园》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集专业解析、文史爬梳、审美点评于一体,以40幅示意线图+200张全彩实景+77张文史珍图,带你沉浸式体验颐和园之美。


  在清代所有的皇家园林中,颐和园是造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座,也是目前北京西北郊唯一保存完整的御苑,被誉为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传世绝响。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 年),以西北郊的万寿山和昆明湖的自然山水为依托,又以杭州西湖为蓝本进行了大规模的仿建和改造,在此基础上吸取了很多传统造园的经典手法,兴建了大量的宫殿、楼台、亭榭,并叠山引水,栽种花木,营造出一个山清水秀、如诗如画的名园胜景,是几千年以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最杰出的范例之一。


  《颐和园》贾珺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解读,以通俗而感性的笔触,深入挖掘颐和园背后的历史、造园手法和人物逸事。


  全书共分八章。前五章勾勒颐和园前身——清漪园的历史脉络,从皇权的威严与私欲的交织中,深入剖析其造园理念、精妙布局、诗意韵味及深层含义,同时,缓缓揭开乾隆帝鲜为人知的一面:他那出尔反尔的造园执念,对江南尤其是杭州西湖风光的偏爱痴心与深情复刻,以及“缩地成寸,纳景入怀”的恢弘构想。乾隆帝每次入园游玩都自喻为“画中游”,独独为清漪园作了1500多首诗。从长廊上的精美彩画,到昆明湖的波光粼粼,每一笔描绘都让人仿佛听到历史的低语,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从书中的历史档案看,乾隆帝去清漪园基本都是从圆明园出发,有时坐船,有时乘轿,有时水陆两路换乘,偶尔于清漪园吃早饭、办公、拜佛,逛完一圈后原路返回,全程紧凑丰富,只花去半天时间,可谓工作休闲两不误的时间管理王者、Park walk资深玩家。随后的三章,则聚焦于颐和园历经沧桑后的重生之路,详尽探讨了其如何在劫难后得以修缮恢复,再现了帝后生活空间的奢华与雅致,以及现今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风貌与魅力。


  《颐和园》不仅是一部引领我们领略中国皇家园林艺术巅峰之作的精致导览与审美手册,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对于空间布局的独特追求、心灵世界的丰富图景以及深邃厚重的历史记忆,让我们漫步园林间,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文化韵味与历史沉淀。清华大学教授楼庆西认为,“《颐和园》细绘皇家园林之美,深掘历史文脉之韵,为园林艺术与文化传承之佳作,读来如临其境,品之韵味悠长。”


  本书贾珺,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筑分馆馆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主要从事建筑历史、风景园林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教学与设计工作,著有《北京私家园林志》《圆明园造园艺术探微》《给孩子的中国古建筑》等。


  记者:钱欢青 编辑:钱欢青 校对:冬平


  颐和园简介和历史推荐文章4:

  颐和园简介和历史推荐文章5:颐和园:一座皇家园林,半部晚清血泪史

  在北京西郊,有一座占地290公顷的“露天历史档案馆”——颐和园。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座皇家园林的每一块砖瓦、每一幅彩画背后,都暗藏着晚清权力斗争的腥风血雨。


  

乾隆都想不到的“偷天换日”

  1780年,乾隆为给母亲贺寿,在瓮山泊(今昆明湖)建清漪园。但这座耗费15年打造的园林,核心秘密竟藏在水系设计里:工匠用“暗渠引流”将玉泉山水引入昆明湖,形成京城首个“活水系统”。更惊人的是,万寿山佛香阁的“九层塔刹”内,埋着密宗法器,暗合乾隆“镇龙脉、固江山”的玄机。


  1860年英法联军焚园时,士兵撬开佛香阁地宫,却只找到一尊被刻意损毁的佛像——原来真正的镇物,早被太监偷换成空箱。


  

慈禧的“权力密室”

  1888年重修颐和园时,慈禧秘密挪用海军经费中的800万两白银。这笔钱不仅造了长廊彩画,更在乐寿堂地下修建了三条密道:一条直通玉澜堂(软禁光绪处),一条通往昆明湖码头,第三条至今未被勘测。更诡异的是,德和园大戏楼的“活顶”设计,能让演员从天而降——这竟是法国工程师参照凡尔赛宫机关改造的“逃生通道”。


  档案显示,慈禧曾命人在仁寿殿龙椅下埋藏金匣,内装甲午战争前夕与李鸿章密谈的“海防十二条”。直到2005年修缮时,工人才在墙缝中发现泛黄的奏折残片,揭开了挪用军费的惊天交易细节。


  

彩画里的“亡国暗号”

  长廊14000幅彩画中,暗藏晚清最后的挣扎。1894年甲午战败后,画师在“岳母刺字”图里,将“精忠国”的“国”字少写一点,隐喻山河残缺;在“八仙过海”图中,何仙姑手持的荷花变成枯枝,暗指“大清气数已尽”。更离奇的是,佛香阁西侧“转轮藏”经幢上,工匠用满文篆刻的经文,竟预言了1911年武昌起义的日期——这些密码直到2010年数字化修复时才被破译。


  

比风景更震撼的真相

  如今的颐和园,游船划过昆明湖的水痕,恰似历史书页的折痕。当你在十七孔桥数石狮时,或许该想想:为何484只石狮无一重复?答案藏在每只狮子爪下的纹路里——那是对1860年、1900年两次浩劫的无声控诉。


  这座园林从不是简单的“避暑山庄”,它是用白银、鲜血与谎言浇筑的权力祭坛。那些雕梁画栋间,至今回荡着王朝末路的叹息。


  颐和园简介和历史推荐搜索词:

  

  1.颐和园简介和历史背景

  

  2.颐和园简介和历史讲解

  

  3.圆明园简介和历史

  

本文标题:颐和园简介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