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在哪个位置图推荐文章1:手把手教你看懂膀胱超声,快看看你有没有这6种疾病吧!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憋尿的经历,有的是正在开会不方便去厕所,有的是逛街时找不到厕所,还有的是和别人一起吃饭喝酒时怕别人笑话“肾虚”,即便有了尿意也强忍着。


  然而,这样强忍着真的不会内伤吗?答案是有!


  

  经常憋尿会导致腰痛、膀胱破裂、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等。


  其实,膀胱只是人体暂时储存尿器官,一般容量在300~500ml,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一定的量时,就会通过神经信号传给大脑产生尿意,提醒你该去厕所了。


  但如果憋着尿不排,尿液在膀胱内越积越多,把膀胱充盈起来,就会像吹气球一样,膀胱内压力巨大,膀胱壁被撑得越来越薄,直到超过最大负荷,膀胱壁就可能发生裂伤,导致腹膜炎和休克。一般来说,发生膀胱破裂的可能性极小,但如果憋尿过程中下腹部受到外力撞击,如肘击、跌倒、高处坠落、车祸等;或是本身有一定的基础疾病,如患有子宫肌瘤、前列腺肥大、尿路结石,就有可能导致膀胱破裂。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进步,膀胱疾病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人们也越来越信任超声,那么,我们来看看超声如何检出膀胱疾病?


  超声中的灰阶即灰度等级在屏幕上的显示,是由振幅的高低转变成黑、灰、白色。颜色越深代表振幅越高,表现回声越强,即亮区。颜色越浅代表振幅越低,表现回声越低,即暗区。


  CDFI表示彩色多普勒表现,即彩超检测血流情况的结果表达(图中红色和蓝色部分)。


  正常膀胱


  

  正常膀胱超声图像


  

  1.前壁 2.左侧壁 3.后壁 4.右侧壁 5.底部 6.顶部


  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测定


  

  测量方法:测量最大横切面的横径d1,厚径d2,以腹中线纵切面测d3。


  v 残余尿量计算公式:0.5d1×d2×d3


  常见膀胱疾病的超声表现


1.膀胱炎

  超声表现


  膀胱容量及形态异常 ,膀胱内部回声的改变:内可见散在的密集的点状或团状强回声,有漂浮感 ,膀胱壁的改变慢性炎症膀胱壁弥漫性增厚或局限性增厚,粘膜层不光滑。


  

  慢性膀胱炎膀胱壁呈“小梁状”结构 (箭头)弥漫性增厚结构(黄箭头)


  

  膀胱内部可见散在的密集的点状强回声(箭头)


  有漂浮感


2. 膀胱结石

  超声表现:


  v 膀胱无回声液性暗区内出现团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当体位改变时随体位移动。


  

  膀胱结石(SE):无回声暗区内团状强回声(箭头),后方伴声影(黄箭头)当体位改变时随体位移动


3膀胱肿瘤

  超声表现:


  v 膀胱内可见一乳头状、菜花状中、强回声向腔内凸出,肿瘤基底部常较宽,肿物大小不一,表面不光滑,不随体位移动


  v 膀胱壁局限性增厚.膀胱壁的正常结构消失,局部连续中断或层次不清晰


  v CDFI:显示肿瘤基底部有细条状血流彩色


  

  v 左图:菜花样团状中、强回声(箭头)


  v 右图:CDFI显示显示肿瘤基底部有细条状血流 (箭头)


4.膀胱憩室

  超声表现:


  v 膀胱的侧方、后方或某一部位处可见一类圆形的无回声液性暗区


  v 壁薄光滑,颇似囊肿,常为单发,可多发


  v 排尿前后憩室腔大小随膀胱容量多少而改变


  v 可寻找憩室与膀胱之间的通道-憩室口


  

  憩室 憩室口


5膀胱异物及凝血块

  超声表现:


  v 膀胱异物表现为液性暗区中可见杆状、细棒状等形态多样的回声水平不一的回声,内无血流信号显示,随体位移动,膀胱壁光滑,连续良好


  v 膀胱凝血块表现为液性暗区内可见絮状、团块状的中、低回声,随体位移动,团块内部及周边均无血流信号


  
6膀胱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超声表现:


  v 膀胱后壁可见团状低回声,向腔内隆起


  v 膀胱壁局限性增厚,黏膜光滑完整


  v CDFI:病变内无血流信号


  

  膀胱左侧壁3点处团状等回声(箭头M)


  CDFI:内无血流信号


7.膀胱破裂

  超声表现


  膀胱体积变小,膀胱壁连续性中断,破裂口处可形成血块,以及腹腔、盆腔的液性暗区。


  

  膀胱壁连续性中断(箭头)


  

  膀胱在哪个位置图推荐文章2:感冒初起,快用两穴,当场见效

  01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感冒都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婴幼儿和老人以及体虚之人。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东边长了西边短。气血或者阴阳严重不平衡,很难全面兼顾。


  这个时候非介入或者说非药物治疗就显得很重要了。


  一般感冒初起,都是风湿寒侵淫体表以及膀胱经,所以张仲景总结为太阳病,寒湿初入,弥漫表层体液,慢慢渗入深层组织和内脏,顺经流转,一般以七天为期。


  正气足的人,会自动形成铁布衫金钟罩一样的防护层,整体防范传变的路径和速度;体虚者就没有这种自动防御机制了,处处如筛,如漏风的老屋,所以就会在药后出现各种现在所谓的“秘现反应”,没有经验的医生开药很难做到全面兼顾,补了东墙补西墙,表现在人体就是怎么都不舒服,甚至是越来越不舒服。


  02


  太阳体表尤其是上半身的体表体液,基本由三焦经主管,所以从三焦经入手是科学全面又及时的介入方法,通过气血的自动调配,提前阻断邪气的深层传变,从源头上加速感冒的恢复,减轻身体的各种损耗:


  1、取穴:液门、中渚两穴;


  2、针刺、艾灸、牙签点刺、取点重按或者压都可以;


  3、每次每穴以30分钟为度;


  4、当场见效的有,隔夜显效的多;


  5、可以连续刺激;


  6、以感冒初起效果最显,中后期也有有效的。


  膀胱在哪个位置图推荐文章3:膀胱经很重要,长揉按,捏脊疏通气机

  古人把膀胱经比喻成人身体的藩篱,说它是抵御外界风寒的一个天然屏障。同时,膀胱经又是人体最大的一个排毒通道,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剌激膀胱经,就可以增加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把人体的废物从尿液中排出去。


  膀胱经与腰酸背痛也有关系!


  在现在社会,不管是老年人还是青壮年,由于工作习惯或者生活习惯的原因,腰背疼者很多,本着“通则不痛”的原则,推动膀胱经,还可以可以缓解腰背疼痛、背部僵硬。


  如果是关注养生的人,可能会比较熟悉,通常拔罐、刮痧最多的地方就在背部,因为后背是膀胱经主要循行的部位,治疗的范围极其广泛。可以说身体内任何疾病,都和膀胱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它就象你家的污水管道,如果不通,整个日常生活全都会被破坏。


  膀胱经上的穴位众多可以改善很多问题


  1、膀胱经附近俞穴


  (腰俞穴、肾俞穴等等)治咳嗽老不好、心里发憋、心血管问题、胃痛、肝胆问题、腰酸腰痛 。


  2、八髎穴


  缓解腰骶部疼痛、坐骨神经痛、月经不调、小腹胀痛、妇科问题 。


  3、风池穴


  可缓解头晕头痛,咽喉肿疼。


  4、完骨穴


  可以宁神、祛风、清热、缓解失眠、头痛。


  5、肩井穴


  缓解肩背颈项痛、落枕、肩周炎 。


  6、肩中俞


  可以缓解咳嗽,气喘,肩背疼痛。


  7、肾俞


  缓解高血压、强壮肾气、增强肾功能、提升记忆力、改善耳鸣。


  8、大椎穴


  缓解腰背僵硬,颈椎酸痛等。


  9、天宗


  缓解气喘,肩膀酸痛、胸部胀痛。


  背部有效的养生手法,就是捏积


  “捏积”就是“捏脊”,其手法最早见于晋代葛洪《肘后方?治卒腹痛方》:


  “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


  就是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用力往上提,从尾椎骨一直捏到颈椎骨。现在流行的大众养生书中仍是这种捏法,所不同的是,遇到高血压患者,会换一个方向,从上往下捏。这种捏脊,是有很大的养生疗病作用的。


  脊背是人体的一个重要部位。从生理解剖看,脊柱中有脊髓,这是大脑的延伸,神经从脊髓分支出来,散布到全身各处,大脑通过脊髓和神经网络指挥全身的活动。


  从经络方面看,脊背正中间是督脉,督就是“都督”、“总督”的意思,督脉就是总督全身阳气的一条经脉。


  脊背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膀胱经是人体循行部位最广的一条经脉,阳气最多,而且膀胱经跟肾经相表里,肾主水,膀胱是总管主管全身的水液代谢。可以说,脊背是全身气血运行的大枢纽。


  更重要的是,膀胱经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它联系着其他的腑脏。肺俞、厥阴俞(就是心包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都在膀胱经上,分布于督脉两侧。


  所谓“俞”,就是“输”,比如,肺俞就是肺脏的转输、输注之穴,对于保养肺部和治疗肺脏的疾病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他腑脏的“俞”穴也是如此。捏脊疏通全身气血的大枢纽,同时把五脏六腑的气机疏通一遍。


  为什么要把捏脊叫“捏积”呢?


  这里面的含义又要深一层。人体的气血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内感七情、外感六淫邪气,势必出现淤积、堵塞。哪里堵塞得最多呢?背部。


  我们捏一个健康小孩的脊背,会发现他脊背上的皮肉很松软,一提老高。而一个身体肥硕,明显有湿热壅滞或寒湿壅滞的成年人的脊背就不是那么容易提起来了。并不是因为他肌肉结实,是因为他体内的淤积造成了皮肉的粘连。


  我们捏积,就是要把这些粘连捏散,把淤积在背部的粘连组织捏开。脊背这个人体大枢纽的气血通了,自然百病不生,而我们身体上一些或大或小的毛病,也会消失。


  “捏积”的方法——“捏三提一”


  我“捏积”的方法,跟普通的“捏脊”也有些不同,我是用双手同时捏起脊背两边的皮肉,沿着一个方向捏,每捏三下,就要使劲往上提一下,这叫“捏三提一”。


  如果手法到位且被捏着体内粘连比较重的话,往往到了往上提的时候,被捏者皮肉下面会有“啪”的一声响。关于捏积的方向,我的原则是:


  七岁以下的小孩,从下往上捏,七岁以上的所有人,一律从上往下捏。因为一过七岁,人体的气机升降就改变了。


  小孩的病,通过捏积大部分可以解决。以前北京有位老中医叫冯泉福,专门为小儿捏积,一天要捏200多个。


  大多数消化不良脾胃失调的小孩,只要经过他一捏积,基本上都能改善。这一方面是因为老先生在长期的捏积治疗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在手法上有独到的功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小孩是“稚阳之体”,生机旺盛,容易调整。


  而对于一般人来说,捏积虽然没有那么好的功夫,或者已经成年,不再具备小孩的“稚阳之体”,但用捏积来养生防病,已经是绰绰有余地够用了。


  膀胱在哪个位置图推荐文章4:十二正经之足太阳膀胱经,动态循行,干货分享

  经脉循行原文: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胫骨至小趾外侧。


  语译:


  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本经穴】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三焦下合)、委中(合)、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络)、跗阳、昆仑(经)、仆参、申脉、金门(郄)、京骨(原)、束骨(输)、足通骨(荥)、至阴(井)。


  【交会穴】曲鬓、率谷、浮白、窍阴、完骨、临泣、环跳(足少阳),神庭、百会、脑户、风府、大椎、陶道(督脉)。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头重痛,眼睛要脱出,后项象被牵引,脊背痛,腰好象折断,股关节不能弯曲,腘窝好象凝结,腓肠肌象要裂开;还可发生外踝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就能主治有关“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痔,疟疾,躁狂、癫痫,头囟后项痛,眼睛昏黄,流泪,鼻塞、多涕或出血,后项、背腰部、骶尾部、膝弯、腓肠肌、脚都可发生病痛,小脚趾不好运用。


  足太阳膀胱经穴分寸歌(67穴)


  足太阳是膀胱经,目内眦角始睛明,


  眉毛内侧攒竹取,眉冲直上旁神庭,


  曲差入发五分际,神庭旁开寸五分,


  五处旁开亦寸半,细算却与上星平,


  承光通天络却穴,相去寸半调看匀,


  玉枕夹脑一寸三,入发二五枕骨边,


  天柱项后发际取,大筋外廉陷中献,


  自此夹脊开寸五,第一大杼二风门,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椎下论,


  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


  大肠十六椎下取,十七关元俞可推,


  小肠十八胱十九,中膂俞穴二十椎,


  白环二一椎下论,以上各穴皆可推,


  更有上次中下髎,一二三四腰空好,


  会阳阴尾尻骨旁,第一侧线诸穴了,


  再从脊旁开三寸,第二椎下为附分,


  三椎魄户四膏肓,第五椎下寻神堂,


  第六譩譆膈关七,第九魂门十阳纲,


  十一椎下意舍存,十二胃仓穴已分,


  十三肓门端正在,十四志室不须论,


  十九胞肓二一秩,第二侧线诸穴匀,


  继向臀部横纹取,承扶居下陷中央,


  殷门扶下方六寸,委阳腘外两筋乡,


  浮郄实居委阳上,相去只有一寸长,


  委中在腘约纹里,向下二寸寻合阳,


  承筋合阳直下取,穴在腨肠之中央,


  承山腨下分肉间,外踝七寸上飞扬,


  跗阳外踝上三寸,昆仑后跟陷中央,


  仆参跟下脚边上,申脉踝下五分张,


  金门申(申脉)前墟(丘墟)后取,京骨外侧骨际量,


  束骨本节后肉际,通谷(足通谷)节前陷中强,


  至阴却在小趾侧,太阳之穴始周详。


  本经共有67个穴位,其中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本经腧穴可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癫痫、头痛、目疾、鼻病、遗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后侧部位的疼痛等症。


  病候


  外经——头、项痛,头、项强痛,眼痛多泪,鼻塞,流涕,鼻血,痔疮,经脉所过的背、腰、骶、大腿后侧、腘窝、腓肠肌等处疼痛,足小趾不能运用,疟疾。


  内脏——癫狂,小便淋沥、短赤,尿失禁。


  足太阳膀胱经病证的证候分析:


  膀胱经行于背部,易受外邪侵袭。邪客体表,卫阳郁滞,故是发热,恶风寒,鼻寒流涕。本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故是头痛,项背痛;又因足太阳经起目内眦,还出别下项、抵腰中、过髀枢、下合(月国)中、贯踹内,故本经有病,疼痛得眼珠好象要脱出一样,颈项好象被人拉拔一样,腰好象要折断一样,膝弯部位好象结扎一样不能弯曲,踹部(即小腿肚)象撕裂一样疼痛,股关节属各曲不利,其所过部位均疼痛,足小趾不能随意运动;热邪极盛则发生癫痫、狂证、疟疾;热聚肛门,气血壅滞,则酿生痔疮。


  膀胱为州都之官,藏津液,居太阳经,少气而多血。足太阳膀胱经病证,是指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膀胱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足太阳膀胱经运行时间及养生


  申时(15:00~17:00)


  膀胱贮藏水液、津液,水液排出外,津液循环在体内,如果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另外,膀胱此时最活跃,适合多喝水,最好喝250毫升白开水。要想尿尿,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总是憋着,长期憋尿会发生“尿潴留”。


  膀胱经从头到脚有67处穴位,申时可以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捏按脊柱两边肌肉,从上向下,然后十指并拢再从下向上点揉敲打,充分刺激穴位,每日一次。


  膀胱在哪个位置图推荐文章5:中医的州都之官 膀胱

  膀胱,大家都知道是我们人体贮存和排泄尿液的脏腑。也是六腑之一。膀胱与肾联系密切,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构成表里属络的关系。古时称膀胱为“脬”,脬——出自《史记》,多用来形容物体体积大,呈现鼓起的圆弧状态,指膀胱在人体的形态。另一方面,脬也用作量词,例如一脬尿等。无论哪种意义,都与膀胱以及其生理功能紧密联系。


  膀胱,位于下腹部,在肾脏之下,大肠的前部,是一个中空的囊状器官,故而能够贮存尿液。上端通过输尿管与肾脏相连,开口于前阴,通过前阴与外界相通,这也是保证其排泄尿液正常进行的前提。


  膀胱主要的生理机能是贮存尿液以及排泄尿液。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脏、脾脏、肾脏等多个脏腑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其滋养濡润机体的作用,各个脏腑代谢后的浊液废水下注于下焦,汇入肾与膀胱,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升清降浊,轻清者回流体内,进一步滋养人体,重浊者变成尿液,暂时贮存于膀胱内。


  膀胱是一个中空的囊性器官,其容量自然有限,膀胱内所贮存的尿液,并不能无穷无尽的增加,必须按时排泄。尿液的排泄与贮存必须在肾气以及膀胱之气的激发、固摄作用下进行有节制的调节。肾气与膀胱之气协调作用,则膀胱开阖有度,尿液才能及时、适时的排出体外。


  传统中医学中,有一个观点是把膀胱定义为人体水液汇聚的场所,并非单纯的指盛尿器官。《灵枢》称膀胱为“津液之府”,《伤寒杂病论》称膀胱为“水府”,均强调了膀胱与人体水液代谢的密切联系。膀胱的生理机能正常运行,才能保证人体水液的代谢有条不紊的进行,否则就会出现水液代谢异常,从而出现小便难、尿急、尿频、尿痛,甚至小便失禁等症状。


  喜欢中医的小伙伴们,别忘了点点关注,帮忙转发下!有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评论或者私信我!谢谢!


  膀胱在哪个位置图推荐搜索词:

  

  1.膀胱在哪个位置图男性

  

  2.膀胱在哪个位置图女

  

  3.人体的膀胱在哪个位置图

  

本文标题:膀胱在哪个位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