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推荐文章1:古老的爱斯基摩人:住冰屋,吃生肉,都是生存法则下的无奈选择

  爱斯基摩人,一个被视为历史的名字,其实他们真正的名字应该叫因纽特人。


  而回顾“爱斯基摩人”这个名称,竟然只是势力敌对所产生的一个称谓。据说,当年因纽特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矛盾不断,于是便被对方送了这样一个名称:爱斯基摩人。


  何为“爱斯基摩人”?它其实就是一种印第安语,翻译过来为“吃生肉的人”,这其中可以听出对因纽特人的贬低之意。


  不过,因纽特人吃生肉倒是事实。他们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圈地带,比如丹麦的格陵兰岛、加拿大的北冰洋沿岸等。


  而因为环境的制约,他们生活非常艰苦。为了活下去,他们只能降低自己生活的成本,或者说是生活的质量。


  吃生肉就是这种环境下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通过捕猎,满足口腹之需。平时打个猎物,只要将皮毛保留下来,再将油脂剔下来保存,剩下的肉便生吃掉。


  有人不解,皮毛、油脂保存就好了,肉不能烧一烧再吃吗?这就是因纽特人的无奈之一:维生素缺乏。


  他们的生活中很少有蔬菜、水果之类的,肉食中的维生素被视为拯救生命的基础。生吃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这些维生素,从而满足身体所需。


  当然,吃生肉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方便。对他们来说,生火做饭是非常浪费资源的事情,特别是过去的年代里,生食就是他们的习惯。


  事实证明,生食的肉类及动物内脏,本身是含有大量维生素的,它让因纽特人大大降低一些疾病的侵扰,比如说坏血病。


  生冷这种字眼,对因纽特人来说是不存在的,毕竟,他们从来都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就连住的房子都是冰块造成的。


  是的,因纽特人住在冰室里:一种用冰雪做成的圆形房屋,简易而方便。据说,一个因纽特人,往往用3、5个小时就可以打造一间新房。


  而且,冰屋的使用寿命并不长久,通常在住上50天左右,就必须要重新打造一间房子。这也就意味着,因纽特人不断搬家是有原因的。


  有一点倒是省心了:不需要为房贷、地产操心,想要新房子,只需要自己动动手,几个小时便拥有了新家。


  那有人好奇了:因纽特人住在冰室里,不觉得冷吗?


  怎么说呢,这种事大概只能是相对而言吧?因为冰室自身是凉的没错,可人家会在里面生火,比如烧油脂取暖。


  神奇的是,明明是冰做的房子,里面生火还不会融化。因纽特人住在里面比外面要暖和太多了,为此他们只能穿着单衣在室内。只有到外面去的时候,才会穿起皮毛的衣服。


  这样的生活方式,说实话,若是有所选择,相信没有人会愿意接受的。因此,吃生肉也好,住冰室也罢,那都是环境的现实所赋予的生活方式。


  可有一点人们就不知道了,因纽特人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以妻待客。


  什么意思?因纽特人在接待客人的时候,会鼓励妻子与客人在一起,从而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与重视。


  关于此,北极冒险家就有记载:从18世纪开始,因纽特人与白人有所接触,这个时候的他们普遍以妻待客,甚至成为了一种奇特的婚姻习俗。


  其实,因纽特人之所以有这样的习俗也是迫于无奈,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对后代繁衍的需求,他们必须要在人性方面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我们都知道,因纽特人普遍都很矮,而且,他们是黄皮肤,黑头发,这就是他们特有的种族基因。当然,这种基因对他们的生存并不产生什么影响。


  但是,因纽特人以部落群居,通常20个人便是一个部落,他们分散居住,成员混居的现象很少:大面积,少量人口,就是他们生活的现实。


  但这就意味着男女通婚方面选择变小,近亲结婚就成了必然。可近亲结婚的危害人人都知道:畸形、缺陷,甚至是存活困难。


  当因纽特人发现这一事实之后,首先想到的当然就是改变后代基因,减少近亲结婚。可天然的居住环境让他们根本没办法改变这样的现实。


  这时怎么办?出于改变后代基因的变异事实,以及接受其他强大基因的需求,让妻子与其他种族的男子在一起,然后怀孕生育后代,从而改变因纽特人基因的操作就成了最基本的解决问题方法。


  说起来还是非常可悲的,一个民族为了延续与传播,不惜将自己的妻子拿出来与人“共享”,是不是令人唏嘘?


  而且,这种以妻待客的操作也是因纽特人所不希望面对的,至少,他们知道道德与伦理,他们了解自己这样做的行为本身是不合法的。


  但当生存问题被摆在最重要的层面时,还有什么是不被道德所突破,又或者是不被伦理所接受的呢?


  不得不说,那些每天坐在冰室里吃着生肉,低头缝制皮毛的因纽特女性,才是真正托起一个民族生存大计的奉献之人。


  只不过,她们没有任何选择,想要让自己的后代身体良好,想要让因纽特人不断传承下去,她们只能让自己为民族“献祭”,以达到种族永存的需求。


  另外,很多人认为因纽特人是一夫一妻制度的。但在不少部落,则实行着一夫多妻制度,比如2-3个妻子,这就是他们生活的现实。


  好在,时代在不断向前,因纽特人的生活也必将被慢慢改变。新生的因纽特人已经在这种生存环境中看到了新的出路。


  他们作为新生一代因纽特人,慢慢放弃吃生肉的生活习惯,也不再以捕猎为生,从而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生意来赚取生活所需。


  这也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传统的因纽特人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有着因纽特人基因,但改变了生活方式的新新人群。


  也许,只有到这个时候,因纽特人才会真正走向文明生活,不再面对生肉、冰室、以妻待客的习俗。


  其实,但凡是一个民族,又或者是一个时代,总是要经历若干年的变迁才会走向健全与完善生活的。


  因纽特人作为一个冰雪世界里的特别存在族群,也是如此,他们正从茹毛饮血的时代一步一步向前跨越,直到真正的文明生活成为日常。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势必要付出很多不为人知的辛酸与艰难。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推荐文章2:屋外零下50度!因纽特人为何在冰屋里生活?烤火时冰屋不会化吗?

  因纽特人也称爱斯基摩人,是北极圈附近一群独特的黄种人族群,散居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直至格陵兰岛的广阔北极地域,是分布最靠北的黄种人。


  因纽特人很自大,他们自称为“真正的人”,而“爱斯基摩”这一名字实则源自其印第安阿尔衮琴部落的敌人给取的,意为“食生肉者”,因纽特人很不喜欢这个名字。


  其实因纽特人会生火,即便是在古代,因纽特人以前的住宅是冰屋,在冰屋里面烤着海豹的脂肪,是因纽特人最享受的时光。


  那么问题来了?火不会把冰屋给烧塌吗?


  我们来看看因纽特人住的冰屋的构造。冰屋的建造材料主要选择密度高、质地坚实的雪或冰块,这些材料会经过精心挑选和处理,以确保冰屋的稳固性和保温性。


  在结构设计上,冰屋通常采用圆顶结构,这种设计不仅美观大方,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分散压力,增强冰屋的稳定性。同时,圆顶形状还能减少热量的散失,因为圆顶的表面积相对较小,与外界的接触面积也相应减少。


  冰屋的入口被设计为低矮通道,这种设计独具匠心。低矮的通道可以阻挡冷空气的侵入,同时防止暖空气过快地从屋内逸出,从而保持冰屋内部的温度稳定。在建造过程中,因纽特人还会用雪或冰块填充墙体之间的缝隙,以确保冰屋的密封性。这些填充物在压实后会变得非常紧密,能够有效地阻挡寒风的侵入。


  为了进一步提高保温效果,因纽特人会在冰屋内部挂上兽皮等隔热材料,这些兽皮不仅可以阻挡冷空气的侵入,还能吸收并储存人体散发出的热量,为冰屋内部提供了一个温暖的环境。


  此外,冰屋顶部或边缘通常会留有小孔,以便通风和透光,这些小孔既能保证冰屋内部的空气流通,又能让阳光照射进来,为冰屋内部提供一定的热量。


  可以看出,因纽特人所住的冰屋的所有设计都是为了保暖,但是大家不要误会,因纽特人的暖和我们的认知不一样。


  营销界曾经有一个段子,说顶级的销售员能把梳子卖给和尚,能让因纽特人用上冰箱,没有需求就创造需求。其实冰箱里的温度,对于因纽特人来说简直太热了。


  因纽特人生活的地区位于北极圈内,全年温度极低,年平均气温几乎都在零下40度至零下50度左右。这里气候极端,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则非常短暂。


  在冰屋里烤火并不会让冰屋迅速融化,反而会让冰屋变得更加保暖。即使在冰屋里生火,大部分热量也会被保留在屋内,而不会传导到冰屋的墙壁上。因为即便是在冰屋里,气温也是在冰点以下,而白色和晶莹剔透的冰雪会反射火光,把热量重新聚集到冰屋的中间。


  其实因纽特人生火的方式也很有意思。因为北极圈周边可利用的树木是很少的,靠烧木柴来取暖做饭不现实,因纽特人自古就喜欢用一种燃料——海豹油脂。海豹的油可以用来做蜡烛,也可以用来做饭取暖。


  因纽特人炼制海豹油就和我们炼猪油一样,他们也不过滤油渣,把炼好的海豹油就放在一口大锅里,然后用夏季收集的干苔藓当蜡烛芯,放在海豹油上面,点着火后既可以照明也能让整个冰屋变得暖和起来。


  当冰融化再次冻结之后,冰屋的冰砖之间连接的就更加牢固,而表面的冰层还可以反射热量,圆形的屋顶好像一口大锅,把热量反射到了冰屋的中心,这是因纽特人千百年总结出来的智慧。


  因纽特人的床和被子主要是由动物皮毛制作,他们的“床”上会铺着几层厚厚的动物皮毛,比如海豹皮、北极熊皮等,这些皮毛具有天然的抗寒作用,保温效果极佳,比工业生产出来的被子还要暖和。因纽特人通常会钻进这些皮毛中睡觉,以抵御北极的严寒。


  因纽特人还会用这些动物皮毛制作贴身大衣和其他保暖衣物,以在极寒的环境中保持体温。这些衣物和床品不仅保暖效果好,而且非常耐用,是因纽特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


  不过现在很多因纽特人不再住冰屋了,主要是水泥屋、木屋还有石头堆砌的屋子。因纽特人出门也不坐雪橇让狗拉着跑了,他们很多都开上了雪地摩托。我们现在看到的冰屋其实很简陋,是因纽特人为了吸引游客而随意搭建的,以前因纽特人的冰屋可没有这么简陋,里面的墙壁也不是冰,内衬盖有兽皮,刷海豹脂肪油。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推荐文章3:爱斯基摩人暖和的小冰屋

  看着小房子,我们大多数人都在想,"你怎么能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住在这么奇怪的房子里?"但是北方人知道,没有什么比冰屋更可靠的了,如果你建对了,外面的温度是40,里面的温度是20!关于在极端气候带中,要在舒适的环境中生活需要做些什么,我们接下来的讲述。


  伊卢是爱斯基摩人的传统冬季居住地。


  从冰雪形成的小半球来看,生活在温带或亚热带地区的普通人甚至很难想象人类如何能够在这种条件下生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难以理解,只要了解建筑技术和一些物理定律,就会很清楚为什么冰屋被认为是所有北方民族最可靠的冬季住所。


  最近,伊格拉酒店变得非常流行。


  冰屋是一种圆顶结构,由冰块,压实的雪组成,或由密度和大小合适的雪堆切割而成。该建筑是从格陵兰到努纳武特和楚科特卡东北部北美极地沿岸土著人民的传统居住地。这些人是北极种族的一部分,他们更熟悉的名字是爱斯基摩人。


  冰屋越小,里面就会越暖和,越舒服。


  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房间越小,里面就会越暖和。正是这些知识充分利用了爱斯基摩人在建造冰冷或雪地房屋时所拥有的知识,因此没有人会制造巨大的圆顶。直径为2.7米的半球被认为是建造一个人居住冰屋的最佳尺寸。对于一个三口之家来说,直径3.4米就足够了。一般来说,任何这类建筑物的高度都不超过2米。


  获得住房的最快方法是在一大块雪中做一个冰屋。


  由于从冰层中切割出所需形状的方块非常困难,所以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被风压实或结冰良好的积雪,在施工结束后从外部浇水,以加强和尽可能地"保温"构筑物。但最简单的住房建造方法被认为是在深雪堆中选择多余的积雪,将墙壁压实,并加固出口。而且,入口处(传统入口处没有名字!)总是在地面以下。如此奇特的布局是由物理规律解释的,这些规律有助于使雪屋保持舒适的温度,并确保适当的空气通风。如果雪堆不够深,就在最低处穿过墙,然后用雪砖单独建造一条通道,使你可以爬进你的房子。


  冰屋的入口将永远低于地板水平。


  注意:在用任何"建筑"材料制造冰屋头时,必须将入口"门"定位为低于地面的适当直径的孔,因此只能通过爬行进入内部。


  一个普通人不可能自己造出冰屋,这是爱斯基摩人一生都在学习的手艺。


  用冰雪打造的"砖"组装爱斯基摩人的房子是一个更加复杂和耗时的过程。多亏了加拿大极地探险家,人种学家和作家比利亚尔穆尔·斯特凡松,他是第一个在1914年亲手建造了冰屋头的非爱斯基摩人,现在我们也可以知道爱斯基摩人冬季庇护所可靠性的所有秘密。


  为了让冰屋暖和起来,你必须知道建造的所有技术细节。


  事实证明,北方传统民居的持久性归功于构成民居的独特街区形式。正是这样的精细使得小屋能够以螺旋状(蜗牛状)折叠起来,逐渐变窄到顶部。还应注意安装冰块/雪块的方法。在铺设每块"砖"时,要知道要在三个点同时,用同样的止点与前一排紧紧接触。在结构的上部,当砌体完工接近尾声时,必须留下一个小的空隙,作为烟囱。为了进一步加强结构的圆形的墙壁和小屋的稳定性,将完成的结构从外部浇水,就像上面所述的冰屋头方法一样。


  为爱斯基摩人的家庭照明,用脂肪和灯芯。


  一些定居点在其住房中安装窗户,以确保更多的阳光。自然,传统的上釉在这里是不可行的,所以使用合适形状的冰块或分割和清洗的海豹胃作为"窗户"。如果不这样做,主要的光源就变成了雪本身或冰的半透明,以及烟囱和冰屋头入口的开口。在极地冬季,使用由苔藓和鹿脂制成的油腻蜡烛或装有鱼油/海豹脂和灯芯的小碗来照明。


  如果冰屋建造得当,冰/雪设施内的温度是相当舒适的,没有"暖气"。即使外面的温度计柱低于零下40摄氏度,它也会保持在16到20度之间。


  爱斯基摩人冰屋的传统内部。


  爱斯基摩人住宅的简单内部装饰在地球上所有北极地区都是一样的。为了创造某种舒适感,冰屋头的地板上总是有毛皮,有时还挂在墙上。为了在严寒来临时提供更高的温度,冰屋居民开始用同样的脂肪来加热他们的房子,只有平板和灯芯已经更大了。在这个火的上方还准备着食物和热饮。


  类似的"加热装置"不仅有助于在这个节能住宅中保持舒适的温度,而且只从结构内部促进额外的结构加固。通过加热墙壁和拱形天花板,积雪开始变得有点低沉,尽管凝结水和水不会滴落到地板上,因为上面的一层会像海绵一样被吸收。在最上面的地方,水会在几分钟内结冰。由于这种特性,多余的水分被蒸发,形成额外的防风和防寒保护,同时冰屋内始终保持干燥和舒适。


  只有一块冰块可以保护北极熊不受它们的侵扰。


  关于住房安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为了在夜间保持更多的温暖,并防止北极熊的不速之客出现,冰屋的入口被一大块冰堵住了。目前尚不清楚,当定居点的所有房屋之间都有额外的雪下隧道连接时,他们是否设置了这样的路障,但确实存在这样的路障。冰构筑物不仅受到爱斯基摩人的重视,在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冰地下室从很久以前就很受欢迎。它们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建造的,直到今天,这些没有房子的屋顶仍然使今天的大都市居民感到惊讶,但在遥远的村庄里,人们不认为没有他们的存在。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推荐文章4:百年前阿拉斯加爱斯基摩人:拥有黄皮肤,他们的先祖是中国人吗?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推荐文章5:为什么爱斯基摩人的冰屋室内温度达到20℃也不会融化呢?

  朋友们,大家好!


  爱斯基摩人本来生活在西伯利亚,但由于那里食物匮乏,迫使他们不断地向世界各地迁徙。其中一部分人迁徙到了北极圈,依靠捕鱼为生。在酷寒的冬天,由于气温极低,帐篷无法御寒,所以他们建造了有名的圆顶冰屋用来保暖,迁入地下居住。可是冰是冷的象征,一提到它,人们就会不寒而栗。那么,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是怎样起到保暖防寒作用的呢?难道不会越住越冷吗?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


  爱斯基摩冰屋又称雪屋,是爱斯基摩人发明的独特居住建筑,雪屋是用各种规格的冰砖垒砌而成的。在冰屋里,一般储藏有相当数量的日常食物,比如面粉、茶叶、鱼、麋鹿肉和海兽肉等等。在冰屋的最深处,有一块用冰筑成的高台,这就是爱斯基摩人的床榻。他们休息、吃饭都在这张用冰做的床台上,却不会把人冻坏了。


  从工程学的角度来看,冰屋的结构着实令人惊叹,因为这些由冰砖制成的房屋在室外温度为 -40℃,而室内温度可高达 20℃ 的环境下居然不会融化。


  这些建筑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


  爱斯基摩冰屋


  在北极圈内,有取之不尽的冰,又有用之不竭的水。每当冬天到来之前,爱斯基摩人都要建造冰屋。他们就地取材,先把冰加工成一块块规则的长方体,这就是“砖”;用水作为“泥”。材料准备好以后,他们在选择好的地方,泼上一些水,垒上一些冰块,再泼一些水,再垒一些冰块;前边不断地垒着,后边不断地冻结着,垒完的房屋就成为一个冻结成整体的冰屋。这种房屋很结实,被誉为爱斯基摩人的令人羡慕的艺术杰作。


  众所周知,冰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很好地隔热,屋里的热量几乎不能通过冰墙传导到屋外,而室外的低温又能对冰屋起到很好地凝固和保护作用。事实也是如此,冰的良好隔热性和外面的低温共同保证了冰屋墙壁不会融化,而且外面越冷,墙壁可以承受的温度就越高。


  此外,冰屋内额外的水分会凝结在冰墙上,形成额外的冰层覆盖在墙壁上,这不仅保护了建筑物免受热量侵蚀还能使冰屋内的空气保持干燥,让冰屋墙体更加牢固。


  爱斯基摩冰屋


  冰屋一般修建成圆形,且入口紧贴地面,并向地下挖一个通道抵达室内。怎么理解呢?也就是说,要进入室内,您需要向下爬过隧道进入屋内。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物理学告诉我们,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所以热量不可能从这个入口隧道离开冰屋。而圆形的建筑设计是为了让冰屋与环境的接触面积尽量减小,面积越小保温效果越好。因为一个具有最小表面积的冰屋就是一个球状体。


  半球形的冰屋从外表看很像一口大锅扣在地上,或者像一个小小的蒙古包。最大的冰屋地面直径只有七八米,小的则只有两三米。对于1~3个人居住来说,这么大小的建筑足够了。


  爱斯基摩冰屋的堆砌方式


  爱斯基摩人是游牧民族,因此冰屋也是临时住所。一个有经验的爱斯基摩人可以在 45 分钟内用雪建造这样一座房子。为了使冰屋足够牢固可靠,他们会把冰块用螺旋状的方式堆砌成墙并在墙体上留下一个小洞或一个小窗户来用来释放室内的烟雾。


  由于冰屋结构密不透风,能够把寒风拒之屋外,所以住在冰屋里的人,可以保暖并免受寒风的袭击。正因为如此,冰屋内的温度甚至可以保持高达 20℃以上的温度,这相对于-40℃的屋外,要暖和得多。此外,为了保持冰屋内的温度,爱斯基摩人会在特殊的碗中燃烧大型动物的脂肪,就像我们生活中用蜡烛一样。


  任何冰都可以制造冰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冰屋不是用任何冰都可以建造的,而是先用压缩的雪制成冰块,再从中切割出合适的冰块来堆砌冰屋。


  在我们生活的绝大多数城市里,不可能有这么酷寒的冬天,也找到如此厚的积雪。所以你不可能建造一个完整实用的冰屋。


  (本文完结)


  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写下来。谢谢!


  非常感谢阅读这篇文章的每个人!朋友们,别忘了点“赞”,发表评论,如果愿意,可以关注我。


  声明:我们引用图文完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推荐搜索词:

  

  1.爱斯基摩人的冰屋内部温度

  

  2.爱斯基摩人的冰屋英文

  

  3.爱斯基摩人的冰屋图片

  

本文标题:爱斯基摩人的冰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