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志传


  昨日,赖清德参观郑南榕纪念馆,公开发表言论,称台湾言论自由正面临严峻挑战。此言论引发了深思,表明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言论自由可能受到某种限制。同时,这也提出了关于民众在表达观点时是否需要经过审核与许可的问题,以及如果言论与民进党意志相悖,是否会遭受网络暴力、人身攻击或人格毁灭的厄运。这些问题反映了对于言论自由和民主制度的关注和思考。


  以那位曾采访蔡英文的钟姓博主为例,他在赴京沪考察后,对中华文化之美及大陆建设成就赞不绝口,却因此遭受了无端的指责与攻击。然而,这位年轻人并未因此屈服,他坚定地说:“我就是喜欢,我就是要讲,又能如何?”这种敢于坚持自我、勇于表达真实想法的态度,正是台湾许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他们不畏世俗眼光,只愿追求心中所爱,其勇气与坚持令人敬佩。期望更多的台湾年轻人能够走出孤岛,亲身感受大陆的发展变化,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唯有通过亲身经历与深入了解,他们才能摆脱偏见与误解的束缚,以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视角认识这个世界。否则,他们将继续沉溺于狭隘的观念之中,难以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提及郑南榕,对于多数大陆网友而言,或许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在民进党的历史长河中,他却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象征着争取言论自由的艰难历程。关于他自焚的真相,民进党内部流传着多个版本,这些版本在过往的电视道和媒体杂志中时有出现,使得这一事件变得扑朔迷离。有观点认为,郑南榕并非自愿赴死,而是受到了某种逼迫,甚至可能是被人设计陷害。这些纷繁复杂的说法,使得郑南榕自焚的真相始终未能完全揭示,但是有一点却是无可争议的:郑南榕的自焚并非出于他的本意,生命的尊严与价值绝不应成为争取言论自由的代价。


  郑南榕作为外省人的身份,在民进党内部引发了一定程度的争议和反思。由于民进党成员多为本省人,外省人的牺牲似乎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和道德困境。在这种背景下,后来也有本省人选择了自焚这一极端方式,但背后的真实动机和真相至今仍不得而知。自此以后,民进党将争取言论自由这一行动赋予了极高的政治意义,并将郑南榕奉为神明般的存在,对其进行了神话般的塑造。每逢郑南榕自焚的纪念日,民进党都会大肆宣扬,以彰显其对于言论自由的坚定立场和无私奉献。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不少民进党成员实际上是踩着郑南榕的尸体,利用他的牺牲来为自己的政治目的铺路,他们深知生命的可贵,却选择将郑南榕作为替罪羊,为他们争取言论自由的道路铺平。郑南榕,就这样成为他们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和垫脚石,其悲剧性的命运令人扼腕叹息。


  郑南榕事件的内幕,在时间的冲刷下,对于多数人而言依旧扑朔迷离,或许这本身就是民进党在争取言论自由历程中的一种政治策略与手段。多年来,民进党始终高举言论自由的旗帜,然而,当他们真正掌握政权之后,我们不禁对台湾的言论自由环境产生深刻的疑虑。所谓的言论自由,难道只是沦为对日常琐事的过度监管,如同因购买到坏鸡蛋便需在限定时间内接受法律制裁一般严苛?或是对那些怀揣寻根之情,赴大陆旅游的民众施以无端的法律惩罚?只要与大陆有所牵扯,似乎都会遭到以言论自由为名的打压与钳制。在社交媒体这一言论的战场上,任何对民进党的质疑与批评,都可能迅速引发禁言,甚至面临账号被封锁的风险。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不禁要追问:真正的言论自由究竟何在?


  言论自由,作为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本应意味着在发表言论时,个体需自行承担其言论所带来的责任与后果。现实却是,一旦有人敢于揭示真相,挑战权威,民进党豢养的网军便会如同嗅觉敏锐的鲨鱼一般,迅速发起猛烈的攻击,不顾一切地撕咬,无论对错,先下手为强。这种现象,不仅背离了言论自由的初衷,更是对“民主精神”的践踏。更令人费解的是,美国居然对这样的民进党表示支持,声称他们崇尚言论自由,这无疑是对言论自由精神的极大讽刺与亵渎。


  美国的言论自由现状正悄然展现出与民进党类似的趋势,批评当政者往往面临着被调查的风险。以美国自居的民主国家身份,在面对民众对巴勒斯坦的支持时,却出现了FBI上门询问的情况,这种干预行为令人不禁对犹太人在美国的影响力产生怀疑,以至于对美国总统的身份产生了混淆。因此,美国并无资格对他国进行嘲讽,他们之所以推崇民进党,正是因为民进党的做法与他们所奉行的民粹主义理念日益趋近,几乎如出一辙。


  在民进党的狭隘定义下,所谓的言论自由变得扭曲,仅允许那些符合其立场的声音存在,而将任何批评之声排除在,这种对言论自由的片面解读,显然是对民主精神的背离。事实上,民进党在诸多事务上的表现也远非尽善尽美,真正的言论自由,应当是一个充满包容和多元性的环境,允许各种声音和意见的自由表达与交锋。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言论自由。


  民进党往往自视甚高,坚信其决策与立场无懈可击,当面对错误时,他们有时会选择逃避或归咎于他人。民进党对于言论自由的理解,似乎也有其特定的标准,即他们认为自身所言皆为正确,但是这种自我中心的观点并不符合真正的言论自由原则。对于民进党的应对策略,采用罗智强先生的方式,将过去的言论回溯并用于反驳,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其真实面目。


  版权声明:本文系原创文章,图片资料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同意并注明。


本文标题:双重标准?郑南榕自焚真相揭秘:民进党言论自由之路的牺牲与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