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简介推荐文章1:四大名著人物系列谈《西游记》之唐僧 :张玉林

  四大名著人物系列谈《西游记》之唐僧


  唐 僧


  张玉林


  历尽磨难取典篇,


  宏扬佛教法无边。


  幼年生长在庙堂内,


  刻苦钻研上讲坛。


  不怕牺牲正克恶,


  劝人向善重任担。


  以身领率光明路,


  国泰民安梦圆。


  唐僧取经


  唐僧,姓陈,他是遗腹子,生于河南洛阳。十三岁跟随二哥去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唐僧出家


  唐僧刻苦钻研。皈依佛门后,经常挑灯夜读,对佛家经典刻苦学习,他的悟性很高,二十岁就名冠中国佛教,受到唐太宗厚爱,请他开“水陆大会”。


  李世民安排水陆大会


  唐僧弘扬佛教。唐太宗在贞观十三年,为取得大乘真经,遍求贤才。唐玄奘主动请缨说:“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太宗说:“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就去寺里佛前与他拜为兄弟。后来他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袈裟、九环锡杖、紧箍咒宝物三件。


  唐僧坚韧不拔。他勇敢顽强,不怕牺牲,执着追求的性格,使人们树立了楷模。那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坚强信念,启示人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西游记》蜘蛛精


  唐僧慈悲为怀。他对徒弟要求严格,教导徒弟们要慈悲为怀。孙悟空尽管本领高强,但在三打白骨精,连伤“良家”三人性命后,毫不容情地将他赶回花果山水帘洞。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


  唐僧修成正果。他在观世音菩萨的指点下,奉了唐太宗钧旨,不远万里前去西天求取真经,途中收下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三个徒弟,经历了九九八十一次劫难,取得真经返回唐朝,终成正果,被如来佛祖封为旃檀功德佛。


  唐僧加升大职正果为旃檀功德佛


  编辑:铁缘


  西游记的简介推荐文章2:你所看到的《西游记》,也许并不是吴承恩写的?

  原创不易,请点点关注!


  (《西游记》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当代中国的影响力,几乎无出其右)


  谈起《西游记》,你率先想到的应该是:它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而如果我问你这本书的是谁?你一定会毫不怀疑地说——吴承恩。


  但现存的所有明代流传下来的《西游记》,无论正本,刊本,都没有标注的姓名,而西游记最早的版本为金陵世德堂本。成书于明万历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592。


  书上除了校对者"华阳洞天主人",作序者陈元之外,再无其它。


  什么叫“华阳洞天主人”?说白了,就相当于现在的笔名、网名。


  想查?不好意思,查无此人。


  也就是说,历史上没有一本《西游记》上,标注了是吴承恩。


  那么,是谁率先提出《西游记》的是吴承恩?


  是鲁迅。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肯定了吴承恩为《西游记》的原)


  文学家鲁迅根据《山阳志遗》中的记载: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而认为《西游记》的是吴承恩。


  也就是说,鲁迅阅读了一本明代天启年间的县志,叫做《山阳志遗》,书中记载了一个人,叫做吴承恩,并且记录了这个吴承恩写了一本《西游记》。


  (《山阳志遗》中关于吴承恩的记载)


  不仅仅是鲁迅,另一位文学家胡适,也非常认同这个观点,认为《西游记》的是吴承恩无疑。


  (胡适公开支持过鲁迅的观点,认为吴承恩是《西游记》的原)


  两位近代的文学权威一拍而合,彻底坐实了《西游记》的是吴承恩这个想法,所以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所出现印刷本《西游记》,都署名了为吴承恩。


  但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个观点缺乏很多有力的证明。


  因为这本古代文献《山阳志遗》里,既没有说明吴承恩的《西游记》内容是什么样的,也没有说明有多少字、有多少章、也没有说明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作品,所以,仅凭一个书名,如何断定吴承恩写过的这本《西游记》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游记呢?


  正如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所说,你可以叫《西游记》,我也可以叫《西游记》,但是摘掉了这个名字,你又是谁?


  而换一种更为实在的说法,就是吴承恩的确写过一本《西游记》,但是很有可能是一本别的类型的作品,而不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西游记》。


  这样的猜测并不是胡说八道,而是因为一则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历史记载。


  明末,一位叫做黄虞稷的藏书家撰写了一本叫做《千顷堂书目》的目录书。何为目录书,就是将历朝历代的书籍进行整理分类,相当于现在图书馆的索引指南。


  而在这本《千顷堂书目》中,吴承恩所著《西游记》被分类为游记类的书籍,游记类:即是旅游手记,具体可以参照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所著的《徐霞客游记》。


  这类游记作品,主要是以散文形式,记录旅行过程中的种种见闻,风土人情,和神魔小说《西游记》的类型大相径庭。


  而和这本吴承恩的《西游记》分类到一起的书,有《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诸如此类,全都是旅游类的小散文。


  种种线索都指向——吴承恩写的《西游记》,有可能并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本,而是一本普普通通的旅游小日记。


  而我们把目光放到吴承恩本人身上时,我们又能发现吴承恩曾经做过明代藩王——荆王手下任职,荆王的属地在薪州,而吴承恩的故乡是在江苏淮安,如果吴承恩从家乡赴任,赶往薪州,正好是由东向西的旅程,那么他创作一本游记性质的《西游记》就完全合情合理。


  (吴承恩(1500年—1583年))


  当然,这些蛛丝马迹的推敲,并不能完全否定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游记》不是吴承恩写的,但当代史学所拿出来的证据,也无法完全肯定《西游记》就是吴承恩写的。


  那么如果《西游记》的另有其人,会是谁呢?


  无巧不成书,清代学者吴玉搢曾经发现元代作家李志常也写过一本《西游记》,但此《西游记》也非彼《西游记》。


  (长春真人即为丘处机)


  李志常版本的《西游记》全称叫做《长春真人西游记》,讲述的是元末文学家丘处机(不是金庸小说里那个)一路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故事,严格意义上来讲,也是一本游记。


  更有研究表明,明代宰相李春芳,少年时曾经在江苏华阳洞读书,所以号称““华阳洞主人”,可以和早期《西游记》上标注的“华阳洞天主人”相对应,于是认为李春芳才是《西游记》真正的,不过,这种猜测也多属推敲,难以令人信服。


  (李春芳是明朝重臣,素有文才,是《西游记》的疑之一)


  时至今日,《西游记》的真实在史学界和文学界仍有讨论,但绝大部分媒体权威和学界以及大众认知都普遍认为西游记的就是吴承恩。


  《西游记》在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是不可被磨灭的。在世界文学史上,它是古代浪漫主义的巅峰,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者。“玄奘取经”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对中国小说、民俗、戏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早在西游记成书之前,从唐代开始,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杂戏杂剧《陈光蕊江流和尚》等有关玄奘西行的作品就已经层出不穷,后世真正的《西游记》创,更像是一个揽众家之所长,收纳整理而来的集大成之作,所以无论《西游记》的真正是谁,都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创作。


  你对《西游记》还有什么独到的看法?欢迎评论区分享!


  西游记的简介推荐文章3:西游记:丘处机、吴承恩、李春芳都曾是,谁才是真正的原

  在读书的时候,有一道语文必考题——四大名著的分别是谁,这个问题在现行的教科书上是有标准答案的,所以现在咱们不假思索都可以回答出来。


  但是在学术界,除开《三国演义》的是罗贯中基本没有异议以外,其余三部的,或多或少都存在争议,比如《红楼梦》,现代有很多红学专家对到底是不是曹雪芹也有过争论,关于《水浒传》的,也有施耐庵和罗贯中合著的说法,但其中争议最大的,当属《西游记》。


  《西游记》的,我们都知道是吴承恩,但是在清代的时候,知道吴承恩的人少之又少,最主流的说法,认为西游的是元代著名的长春真人丘处机,说到这个丘处机呢,很多人对他的了解都是因为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当然丘处机在历史上也的确是真实存在的道教名人。


  丘处机是西游的说法,出现在清朝顺治年间,一个道士怎么成为了西游记的,这个待会我们再说,先来看《西游记》这部著作是怎样诞生的。


  其实早在元代以前,《西游记》的故事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但那个时候都是一些零散的传说,没有形成完整的小说出版物,第一次真正出现完整的纸质小说,是在明朝的万历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592年。


  当时在南京有一个叫世德堂的书店,这个书店不仅卖书还买来各种小说的版权自己印刷发行,大致就相当于现代的出版社,万历二十年,这个世德堂就出版了一批《西游记》,很快就成为了当时的畅销书。


  但是这个世德堂版本的西游记,并没有署名,只是在卷首的序文当中含糊其辞地介绍了这本小说的来历,世德堂说自己在出版的时候也不知道是谁,有可能出自某个王府,也有可能是某个举人或者进士写的,反正写这个书的肯定不是个简单的人物。


  随着西游记的畅销,大家也就开始对这个越来越好奇,经过很多人的考证,就认为这个西游记的一定是出自于某个王府里面的大佬。


  因为要写出这么好的作品,首先肯定要有文采,是个知识渊博的人才行,其次呢,还必须要有在仕林摸爬滚打的经历,否则就写不出小说中那些影射的事儿。


  既然这个小说出版之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反响,那这个为什么不主动现身说这是我写的呢?这就和当时文坛的风气有关,那个时代的文人,以吟诗作赋为雅,写这种娱乐百姓的小说,被视为是不入流的雕虫小技,所以写西游记的这个如果真的是一个有身份的人,他是绝对不敢公开署名说是自己写出来的,因此也就一直没有人站出来承认自己是。


  时间很快到了清代,顺治年间,有一个叫残梦道人的道士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说西游记的,经过他的考证,应该就是咱们道教的丘处机。这个残梦道人的名字叫汪象旭,当时在道教领域是一个很有名气的人,那么他的证据就是:丘处机曾经受到过成吉思汗的邀请率领弟子去过西域,而且西游记里面有大量关于道教的内容。


  丘处机


  丘处机是西游记的说法,得到了清代很多学者的支持,所以在清朝的时候,假设小朋友参加考试要考西游记的,那就必须填丘处机才算是正确答案,当然,在清代也有学者对这种说法提出过质疑。


  比如著名的纪晓岚就找了个比较有力的证据来反驳,他说:在西游记里面多次出现锦衣卫和司礼监的描写,司礼监和锦衣卫只有在明朝才有,丘处机是元朝人,他怎么可能写得出明朝的东西呢?所以到了清代后期,丘处机是西游记的这种说法也开始摇摇欲坠。


  第一次出现是吴承恩的说法,是在乾隆时期,江苏淮安有个考古学家叫吴玉搢,他在整理淮安县志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上面记载说吴承恩著写了西游记一书。吴承恩是淮安人,所以淮安县志上对历史上有一定名气的本地人都有记载,吴承恩是西游的观点,很快得到了朝廷里很多淮安籍官员的支持,吴承恩之说逐渐声势浩大。


  不过,说吴承恩是西游的,除开淮安县志的记载以外,并没有其他铁证支持,属于很脆弱的一种观点,因此在整个清代,吴承恩是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公认,到了清代晚期的时候,甚至在一百年以前,吴承恩这个名字还依旧是默默无闻。但是到了民国的时候,吴承恩之说得到了胡适和鲁迅的支持,胡适和鲁迅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他们两人的表态,几乎可以说是一锤定音,从此吴承恩是西游记就成为了标准答案。


  那么到了七八十年代以后,学术界又开始对西游记的之争进行自由讨论,有学者提出是明代内阁首辅李春芳的说法,并提出了一些推理性的证据,但却不足以推翻吴承恩之说,所以,时至今日,西游记的著作权仍然属于吴承恩。


  :南宫寻欢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


  西游记的简介推荐文章4:400年来旷日持久的一桩公案:《西游记》真的是吴承恩吗?

  :竺洪波


   :解放日


  《西游记》的问题,是400年来旷日持久的一桩公案,谜底可以说至今未解。今人常说是吴承恩,其实并非定论。事实上,《西游记》问世之际,即告佚名。


  资料图片


  邱处机是宋元之际人,如果是他创作的,《西游记》中怎么会有锦衣卫、司礼监、会同馆、东城兵马司等诸多明代的官制与官职?借用现代刑侦学术语,邱处机“没有作案时间”


  《淮安府志》记录“吴承恩《西游记》”,并没有注明体裁及卷回篇幅。根据文史传统,小说未必能够入方志,入方志的必定不是小说。所以,有人怀疑它有可能是一部记录吴承恩某次西行方向的游记


  《西游记》的问题,是400年来旷日持久的一桩公案,谜底可以说至今未解。今人常说是吴承恩,其实并非定论。事实上,《西游记》问世之际,即告佚名。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当时小说属于不登大雅之堂的稗官野史,不愿署名;二是《西游记》内容广袤,其中不乏讽刺“今上”和时政等敏感话题,书商不敢署名。当然,《西游记》显然不是“飞来峰”,也不是花果山上无父无母的石卵。它应有一个或若干个存在。


明清以来:署名跨越哪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明代,佚名。今见最早的《西游记》版本是明代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未署姓名。《刊西游记序》中明确说:“《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有趣的是,该版本虽然不署姓名,却在扉页显著位置有“华阳洞天主人校”字样,似乎是想故意“造局”,用一个校者来搪塞,而且还用了一个假名来混淆视听。大凡明代梓行的《西游记》百回本小说,皆沿用此本惯例,告佚名。


  第二个阶段:清代,丘处机。清康熙年间,有汪澹漪者将《西游记》笺评为《西游证道书》,首倡为元初道士邱处机(邱本作丘,因讳孔子改)。其卷首置有假托元代大文豪虞集《西游记原序》云:“此国初长春真君所纂《西游记》也。”汪澹漪还在原序后面添置了邱长春真君传和玄奘取经事迹两则附录,分别介绍邱处机生平和玄奘大师的取经史实。这样的三者互证,致使一些人深信不疑。由此,“邱作”说开始风行于世。现在所能看到的七种清代《西游记》版本,无一例外都以邱处机为,有的还径直标明“邱长春真君著”。


  第三个阶段:现代,吴承恩。五四运动之际,鲁迅、董作宾等人根据清人提供的线索,多方搜寻史料,经过综合考证、反复论辩,先是批驳“邱作”说这一“不根之谈”,剥去长期以来被邱处机“冒名顶替”的著作权,之后根据《淮安府志》“吴承恩《西游记》”的记载予以最终论定。上世纪30年代,郑振铎、孙楷第、赵景深、刘修业等学者又不断进行引证、申述。从此,“吴著”说几成学界共识。以后刊行的《西游记》,亦均署名吴承恩;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也写上了“吴承恩原著”。


“邱作”说:以讹传讹的“郢书燕说”?

  进入新时期,有关《西游记》的问题纷争骤起。先是海外学者在不同场合不断提出反对“吴著”说的意见,还对“邱作”说以及其他候选对象予以深入研究,终于在1983年以章培恒先生《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载《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一文为标志,对“吴著”说提出全面质疑。时至今日,许白云、蔡金、唐新庵、李春芳、陈元之、朱观锭、闫希言等人或遭淘汰,或基本退出“竞选”,只剩吴承恩、邱处机双峰对峙。


  邱处机,始为“全真七子”之一、全真教教主,后自创全真道磻溪派、龙门派,有《大丹直指》《磻溪集》和《鸣道集》等著作传世。因其道教身份与玄奘取经的佛教题材具有先天性矛盾,“邱作”说很容易遭受多方质疑。


  其一是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他在《西游记》中发现了“多明制”的现象,于是怀疑“邱作”说时间不合。邱处机是宋元之际人,如果是他创作的,《西游记》中怎么会有锦衣卫、司礼监、会同馆、东城兵马司等诸多明代的官制与官职?借用现代刑侦学术语,邱处机“没有作案时间”。


  二是乾嘉朴学大师钱大昕。他于清乾隆六十年在苏州玄妙观正统《道藏》中,发现并抄出邱处机二卷本《长春真人西游记》。于是,所谓邱处机《西游记》的另一个真相得以揭露。该书是全真教道士李志常代师操刀的一本游记,主要记述邱处机率领十八弟子历时四年远赴雪山参见成吉思汗的途中见闻,还包括邱处机与成吉思汗的几场对话,薄薄两卷不足5万字,与《西游记》百回本小说实为同名异书。因而,以邱处机为《西游记》,纯属以讹传讹的“郢书燕说”。


  鲁迅等人正是凭借纪昀、钱大昕以及吴玉搢、丁宴、阮葵生等清人提供的材料,运用现代学术方法对“邱作”说作出深入考证和辨析,最终揭穿了有关的诸种把戏。但现在学界还有人坚持“邱作”说,主要辩护理由有:其一,以《长春真人西游记》否定“邱作”说未必充分,邱处机有可能是两部《西游记》的共同;其二,《西游记》是世代累积之作,邱处机所作或为某一原始的《西游记》;其三,《西游记》客观存在着许多道教全真教内容,邱处机理应是《西游记》的合适人选。


  鉴于这些“翻案”辩护具有一定的迷惑力,特作辨析如下:邱处机“大小通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古代文人有“多歧为贵,不取苟同”的为文追求,即使同类文字也必定会在书名上翻新求变,起码会标出之一、之二。所以,提出邱处机一人独撰两部同名著作的逻辑“充分律”,并无实际的可信度。


  原始的《西游记》,大概是指《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以及《西游记》杂剧、《西游记》平话。这里面的问题是:原始的《西游记》不等同于《西游记》,其也不等同于《西游记》的。所以,所谓“邱处机是《西游记》的原始”本身即是一个伪命题,等于自我否定邱处机曾创作《西游记》百回本小说。事实上,相关原始“西游”作品的署名情况是有迹可查的,根本没有邱处机的影子:“诗话”系唐五代时寺院讲经话本,无名氏作;杂剧据说为明代戏曲名家杨景贤所作;明代平话全本已佚去,至今只发现两则片断,分别保留于《永乐大典》和古代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佚名。


  至于“《西游记》有全真教内容,即为道教中人”,此论更不靠谱。《西游记》是我国文化宝典,三教共处、九流杂存,具有多元化文化底蕴,儒释道抑或诸子百家,任何一方都无法以此将其“拿下”。按其逻辑推论,《西游记》的故事中有不少儒家言论,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将其视为《论语》《孟子》,断定出于孔孟之手?


“吴著”说:遭遇死结还是合理指代?

  “吴著”说的流行并非偶然,具有丰富的证据支撑。主要有:吴承恩曾任职于湖北荆宪王府,符合《刊西游记序》中指出的“《西游记》出于藩王府”这个条件;《淮安府志》关于吴承恩生平个性,特别是“吴承恩著《西游记》”有明确记载;吴承恩《射阳先生存稿》(现编为《吴承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与《西游记》存在多方互证;《西游记》具有诸多淮海地缘特征,如孙悟空原型为淮河神猴无支祁、唐僧籍贯为海州聚贤庄等。


  但是,从学理上作仔细考量,“吴著”说似乎也难以成为定案。其遭遇的证据“短板”在于:《淮安府志》记录“吴承恩《西游记》”,并没有注明小说体裁及卷回篇幅。同时,根据文史传统,小说未必能够入方志,入方志的必定不是小说。所以,有人怀疑它极有可能与邱处机《西游记》一样,是一部记录吴承恩某次西行方向的游记。后来有人发现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有“吴承恩《西游记》的著录”,却被编入舆地类,显然进一步证实了它的地理类、游记类著作特质。如此一来,“吴著”说被套上了一个死结。


  面对多方质疑,“吴著”说阵营事实上也有所退却。在不少著作和论文中,出现了“《西游记》,一说为吴承恩”“以吴承恩为《西游记》,学界尚有异见,这里聊备一说”等委婉而严谨的表述。我以为,在当前的学术大背景下,“吴著”说虽然未成定论,但吴承恩有理由作为《西游记》的一个合理指代,主要理由在于目前吴承恩著《西游记》具备最大的可能性。


  信者存信,疑者存疑。这种“悬置”的方法,其实已有许多成功的范例,并为我们作出了有益的借鉴。解放前叶德均作《西游记研究的资料》,开篇即指出:天启《淮安府志》卷十九《艺文志》、康熙《淮安府志》卷十二均著录吴承恩《西游记》。此《西游记》是否即通俗小说,不无可疑,但在尚无确证可以推翻“吴作”说之前,仍不妨认他为《西游记》的一个修订者。


  此外,考虑到“邱作”说明显于理不合,在邱处机与吴承恩的“二人对决”中率先出局,那么我们暂时别无选择,只能采纳“吴著”说。毕竟,退回到“无名氏”的混沌状态,可能并不是大家所乐见的。(文/竺洪波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西游记的简介推荐文章5:《西游记》到底是吴承恩还是丘处机?原来一直有争议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钟一


  谈起《西游记》,国人都知道它的是吴承恩。然而在清朝至民国这一段时间内,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西游记》的是长春真人。真人是道教中的称呼,长春真人自然是道教中人,可是《西游记》是一部与佛教密切相关的小说,为何道教的人要写佛教的小说呢?


  我们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长春真人是谁。其实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长春真人是我们心中一个非常熟悉的人物,这个人就是丘处机。金庸先生的小说人物大多都能在历史上找到相对应的原型,而历史上的丘处机比小说中更富有传奇色彩。


  丘处机为何写下《西游记》,这是放弃道教,皈依佛门的做法吗?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真相下面隐藏着一位不为人所了解的丘处机。


道学大师

  丘处机在1148年出生于山东登州栖霞,人生的苦难很早地就降落在了他的身上。他自幼就失去了自己的父母,生活的万般疾苦经常登门拜访丘处机。于是在他的心中很早地就升起了修炼成仙的想法,也许只有神仙能够摆脱这人世间的万般疾苦吧。


  1168年,丘处机遇见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人——王重阳,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王重阳见他一向求道、真心无二,便将他收为自己的弟子。之后王重阳给这位年轻人取名为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


  可惜造化弄人,丘处机才跟王重阳学道不满一年,王重阳就仙化归天了。在王重阳弥留之际,他向众弟子嘱咐道:"处机所学,一任丹阳。"自此之后,马丹阳就成为了丘处机的传道人。


  到了1174年的时候,丘处机对于道学有了许多新的感悟。于是他便在陕西宝鸡找了一块了无人烟之地,潜心研究道学。七年之后,他又到陇州龙门山潜修了六年。这一段时间的潜修让丘处机的道学造诣达到了顶峰,一代道学大师就此横空出世。


  丘处机在出山不久之后,就收到了金世宗的诏书,命其塑造王重阳、马丹阳的雕像,并到燕京(今北京)主持"万春节"醮事。丘处机成功地完成了金世宗安排的任务之后,就告诫金世宗要"持盈守成"。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让金世宗以和为贵,不要发动战争。


  因为这份告诫,丘处机顿时名声大振。丘处机本可以凭借这份名声让自己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但是他永远也不会这样做,因为道学就是他心中最宝贵的财富。离开燕京的丘处机回到了他的故乡,并在家乡修建了滨都宫(赐号太虚观)作为传道之所。在此之后,他将自己心中最宝贵的财富分享给了无数的人,挽救了尘世间的诸多苦难。


  1219年五月,丘处机的名声传到了成吉思汗的耳朵里,一代天骄便打算利用丘处机的名声壮大自己的声势,另一方面也想寻求养生之术。于是成吉思汗派使者刘仲禄等人前往山东,邀请丘处机来蒙古帝国相见。


西行之路

  同年十二月,刘仲禄等人来到了丘处机的道场,将成吉思汗的诏书交给了丘处机。此时的丘处机已经迈入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龄,而从山东到蒙古帝国有万里长的路,一个壮年男子都会在路上吃尽苦头和艰辛,更何况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呢。


  但是丘处机欣然答应了成吉思汗的召见,当时没人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但是之后全天下的人都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1220年农历正月,丘处机带着赵道坚、宋道安、尹智平、李志常等十八位弟子启程西去。一行人面对了无数次的风沙、无数次的险路、无数次的饥寒,终于在几个月后到达了蒙古帝国统治的燕京(原金朝中都,1215年5月31日被蒙军攻陷)。


  可是当时的成吉思汗正领兵西征中亚的花刺子模沙朝,丘处机只能向成吉思汗写信问问能否在燕京相见。丘处机收到成吉思汗的回信之后,得知成吉思汗忙于西征,不能东回燕京。丘处机只好继续西行,他势要与成吉思汗见上一面。


  1221年四月的时候,丘处机等人走出了居庸关,途经了漠南和中亚地区。之后众人在漠北草原拜会了铁木哥斡赤斤,然后又途经了镇海城、回纥城、昌八刺城、阿里马城、赛蓝城、撒马尔干。


  到了1222年的四月,丘处机众人途经铁门关,最终抵达了大雪山八鲁湾行宫,历时两年有余的西行之路终于到了终点。丘处机擦去了脸上的风尘,觐见了成吉思汗。因成吉思汗属马,丘处机属龙,此次会面也被称为"龙马相会"。


  成吉思汗在与丘处机会面交谈之后,内心油然地升起了尊敬之情。之后又三次召见丘处机,询问治国之法和养生之道。丘处机则以敬天爱民、减少屠杀、清心寡欲等道学思想作为回应。


  丘处机的一言一句都在成吉思汗的内心扎了根,深深地影响了成吉思汗的思想。此后蒙古铁骑征战,大大减轻了对平民的伤害。而此时,人们才明白丘处机不远万里与成吉思汗会面的原因。他不顾年迈的身体,仍然要为天下苍生寻得一条活路,这才是道的真正意义。


  之后丘处机向成吉思汗辞行,回到了宣德府。而跟随丘处机一路西行的十八名弟子之一的李志常,根据他们在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写下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这本书详细记录了西域的山川地理、人情风俗以及丘处机等人往返西域的经过,是后人研究13世纪中亚历史与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无解谜题

  在明代版本的《西游记》中,当时的人们将《长春真人西游记》写的序放在了最前面。这就造成两个不同的西游故事交融到了一起,于是长春真人是《西游记》的说法就逐渐流行了起来。到了清朝的时候,人们都认为丘处机就是《西游记》的。


  清代的诸多学者也都认同这个观点,如:汪象旭的《西游证道书》、陈士斌的《西游真诠》、张书绅的《新说西游记》、刘一明的《西游原旨》等等。这些书都中的内容都是以丘处机作为《西游记》的。


  虚假的东西就如气球一般,始终有破灭的那一天。而用针扎破丘处机是《西游记》这个气球的人,是淮安学者吴玉搢。他发现了《淮安府志》中的记载,其中记载道:"淮安人吴承恩著有《射阳集》四卷册、《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胡适对《西游记》的作了进一步的考证,最终肯定了吴承恩就是《西游记》的原。自此之后,每一本《西游记》在出版时,才写上了吴承恩的名字。


  然而关于《西游记》是吴承恩这个观点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因为《淮安县志》中的记载只有简略的一句话而已,不能作为吴承恩是《西游记》的充分证据。但是不管《西游记》的是谁,这本书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END


  图片于网络


  喜欢本文/,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


  西游记的简介推荐搜索词:

  

  1.西游记的简介20字左右

  

  2.西游记的简介50字

  

  3.西游记的简介及创作背景

  

本文标题:西游记的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