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推荐文章2: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全解析。


  ·一、原文: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译文:盛世本无隐士,英才皆愿为朝廷效力。连你这谢安般的隐者,也不再效仿伯夷采薇。虽落第远离金马门,谁说你的志向有错?去年寒食你途经江淮,今春滞留洛阳自缝寒衣。长安道旁设酒饯别,同心知己却要分离。你乘舟南下归乡,不日便可轻叩家门。远树隐没你的身影,孤城浸染落日余晖。你暂未得志只是时运不济,莫叹世间知音难觅!


  ·二、重点字词与注音:綦毋潜(QiWú Qian):复姓綦毋,名潜,王维友人。东山客(dong shanke):指东晋谢安,喻隐士。采薇(cai wei):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喻隐逸。金门(jin men):汉代金马门,代指朝廷。桂掉(guizhao):桂木船桨,借指舟船。荆扉(jingfei):柴门,指故乡居所。


  易错字:"违"读wei(非wei);"晖"勿写为"辉"。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喻隐逸。(caiwei):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喻隐逸。柴门,指故乡居所。喻隐逸。


  →(cai wei):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柴门,指故乡居所。汉代金马门,代指朝廷。喻隐逸。


  ·三、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王维十年二十二岁尚未被贬冀州,友人綦毋潜科举落第,王维作诗送别以表慰藉。綦毋潜后于开元十四年(726年)中进士,此诗展现了盛唐文人间的真挚情谊与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四、诗歌赏析:


  →1.结构脉络:盛世劝勉(前4句)以"圣代无隐者"开篇,强调时代清明,鼓励友人再战科举。温情宽慰中八句,通过寒食、春衣等生活细节,表达对友人漂泊的关切。设酒送别,暗含不舍。豁达收书末四句,以"远树"、"孤城"渲染离别萧瑟,最终以"勿谓知音稀"劝慰友人莫失信心。


  →2.艺术手法:用点自然东山客,"采薇"借历史人物喻友人品格,含蓄赞美。"金门远"暗指落第,婉转表达遗憾。情景交融:"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以苍凉暮景烘托别情,画面感极强。


  →3.情感内核:知己之情:对友人落第的深切同情与鼓励,体现文人相重之风。时代缩影:反映盛唐科举制度下文人的普遍心态--失意不失志。


  ·五、名句解析:


  →1."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手法:直抒胸臆,奠定全诗昂扬基调。深意:既赞盛世人才济济,亦为友人落第开解--非才不遇,乃时运未至。


  →2."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手法:转折递进,情感真挚。深意:直言落第非因才华不足,而是机缘未到;强调自己始终是友人知音,消解其孤独感。


  ·六、文学地位:此诗被誉为"盛唐第一慰勉诗",清代沈德潜评其"反复曲折,诗中融合议论、叙事、写景,展现了王维早期诗风的清健明朗,与后期山水诗的空灵形成鲜明对比。


  拓展建议:对比孟浩然《送朱大入秦》,体会盛唐送别诗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推荐文章3: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赏析 送友还乡委婉慰勉

  在《唐诗三百首》中,明确标示劝慰朋友落第之作的,仅选此一篇。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①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②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③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④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⑤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⑥。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⑦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⑧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⑨


释词

  ① 綦毋潜:王维好友。綦毋,复姓。见本书附录诗人小传。落第:指考进士落榜。约开元十四年(726年)前后,綦毋潜中了进士。


  ② 圣代: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繁荣的时代。这是对王朝的称颂。英灵:人才英杰。尽来归:指人才都出来为朝廷效力。


  ③ 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故将隐居的士子称作“东山客”。此处借指綦毋潜。采薇:据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记,周得天下之后,伯夷、叔齐兄弟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隐居生活。


  ④ 金门:汉代金马门,汉代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金门远”指代应试不第。吾道非: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困于陈、蔡时对子贡说:“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孔子处境窘困,以质疑自己主张的反间语气叹惜自己的政策不能实行。虽然未能考中,但谁能说是因为我们的主张错了呢?


  ⑤ 寒食:清明节的前三天为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寒食第一天到清明节之后三天共七日,在唐朝是节假,因此唐诗中涉及寒食、清明的诗很多。京洛:指东京洛阳,即今河南洛阳。江淮:指长江与淮河,是綦毋潜返乡必经的水道。綦毋潜去年寒食节正经过江淮,因科考滞留京洛,现在又到缝春衣的时节。时光匆匆,眨眼已过一载。


  ⑥ 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音。违:分离。


  ⑦ 行当:将要。桂棹:桂木做的船桨,指代船。未几:不久。拂荆扉:把自家柴门扣开。你将要行船返乡,不用多久就会打开自家柴门。


  ⑧ 行客:指毋潜。这两句写诗人眼中,友人舟行渐远与周边景色构成的图景。


  ⑨ 吾谋:我们的谋划。适:偶然。知音稀:语出汉代无名氏《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这两句是宽慰綦毋潜,此次落第只是偶然,你不要认为知音稀少而徒自嗟叹。


赏析

  “落第”一语说得气派,毫无怨尤,可见唐古温厚。


  很多选本都不翻译“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这两句。


  直译起来确实费力不讨好,原因在于王维不仅在用丹青笔法写诗,也在用言考达,所以此处不译、意会就好,不必言传。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推荐文章4: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推荐文章5:(11) 唐诗三百首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一、背景与诗歌主旨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是王维为友人綦毋潜科举失利所作,旨在通过慰藉与劝勉帮助友人重振信心。唐代科举竞争激烈,落第者常感前途渺茫,王维以“圣代无隐者”开篇,既赞颂政治清明的时代背景,又暗示友人才能终将被识。全诗通过叙事、写景与抒情结合,传递对友人的深切同情与期许,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是唐代送别诗的代表作之一。


二、原诗与版本差异

  原诗全文: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版本差异:


末句“孤城当落晖”或作“孤村当落晖”。三、逐句翻译与核心解读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译:盛世无隐士,英才皆效力朝廷。解读:以颂圣开篇,暗示友人落第并非才能不足,而是时运未至。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译:连你这样的隐士(谢安典故)也不再效仿伯夷、叔齐采薇而隐。解读:以历史人物类比,肯定友人积极入世的态度。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译:虽未入金马门,谁说你的主张错误?解读:直指落第非能力问题,坚定友人信念。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译:去年寒食过江淮,今春在京城制衣。解读:通过时间线暗示友人滞留京城的艰辛与坚持。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译:长安城外设酒送别,同心知己却要分离。解读:以“同心”强调志同道合,淡化离愁。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译:你将乘舟南归,不久即能归家。解读:归乡的轻快意象,缓解落第的沉重感。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译:远树掩你身影,孤城映落日余晖。解读:以苍茫暮色暗喻人生低谷,却隐含“夕阳无限好”的慰藉。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译:谋略暂未被用,莫言知音稀少!解读:全诗点睛之笔,以“适不用”弱化挫败感,强调未来可期。四、艺术特色与情感表达结构层次:前四句颂圣喻才,中间四句叙事表慰,后八句写景抒情,层层递进。意象运用:“东山客”“采薇”借典故暗示友人品格高洁;“孤城落晖”以景喻情,哀而不伤。语言风格:质朴自然,无华丽辞藻,却通过“同心”“知音”等词传递深厚情谊。情感内核:哀友人失意,更重劝勉:以“圣代”宏观背景消解个人挫折,以“吾道非”“知音稀”的反诘激发斗志。五、历史评价与诗坛地位

  此诗被誉为“唐代落第诗典范”,因其突破了单纯同情或感伤的窠臼,将个人际遇与时代背景结合,彰显盛唐文人“积极入世、豁达进取”的精神风貌。后世评其“写景清新,勉励挚敬”,尤其末二句“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成为鼓励怀才不遇者的经典名句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推荐搜索词:

  

  1.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带拼音

  

  2.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原文及翻译

  

  3.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翻译朗读

  

本文标题:送綦毋潜落第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