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市属于哪个市
信宜市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1:颜值与内涵俱升,信宜钱排“精品小城”再升级
今年来,“中国三华李第一镇”信宜市钱排镇可谓喜事连连:穿镇经村的“最美绿色高速”云茂高速正式通车,省级三华李产业园初成投运,美丽乡村“信宜样板”双合村升级打造工程正式启动,万众期待的环城大道、钱排教育城、“三钱一合”城区风貌提升、钱排至洪冠公路(县域镇际)升级改造等重大项目即将开建……
蓝图正展,鏖战犹酣,前景可观,民心振奋!“李乡”钱排,正大手笔书写着由镇变城的深度“蝶变”!
“精品小城”一瞥。
城镇面积将增加三倍
2017年,因“李”而富、因“李”而名的钱排镇因“李”而利,晋级成为信宜市县域副中心城镇,按照“精品小城”的目标定位拉开了换挡提速的地方宏伟建设序幕。
几年来,“银妃”大道、森林公园、钱排“金街”、行政服务中心、水质净化厂、城区“三化”(绿化亮化美化)等一大批县域副中心规划项目先后建设完成,“小城市”面貌初现,“小城市”味道渐浓。
美丽乡村。
钱排村,是钱排镇原集镇所在地,集镇街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钱新村,是云茂高速钱排出入口所在地,是县域副中心“主战场”、未来新城区;钱新村、钱上村、双合村,于上下而紧邻钱排村,四点连一线,接驳无间,当地惯称“三钱一合”,四村人口逾3万人。几年来,随着县域副中心项目建设的稳步推进,“三钱一合”整体布局、一体化建设效果明显。按照目前建设推进,不久的将来,钱排城区覆盖面将由一村扩至四村,城镇面积将由1.5平方公里增至4.5平方公里以上。
“重量级”项目振奋民心
2021年,是乡村振兴接力赛的开跑之年。按照“产城融合”、“农旅互促”、“城乡互补”的发展思路,三华李特色产业饮誉全国的钱排镇,因势而谋将县域副中心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视为“一盘棋”,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同频共振。在茂名、信宜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确定双合村为美丽乡村“信宜样板”进行规划打造,规划项目总投资逾4亿元,目前多个子项目已相继动工。
热火朝天的项目施工场景。
钱排县域副中心环城大道原先属于远期规划项目,鉴于新城区建设、三华李产业发展和云茂高速通车后旅游产业升温的迫切需要,最近,信宜市委市政府决定把该项目建设推进靠前,明确定在2023年6月份前建成通车。该项目规划总长4.05公里,路宽25米(双向4车道)。目前,项目已展开征地和设计方案审等工作。
此外,目前当地确定于近期和今年内动工建设的还有钱排教育城(设置幼儿园、小学、初中)、“三钱一合”城区风貌提升、钱排至洪冠公路(县域镇际)升级改造等“重量级”建设项目。
信宜市、钱排镇主要领导实地调研,现场办公,推进项目建设。
“软硬”兼施颜值与内涵俱升
晋级县域副中心后的钱排镇,面貌逐年“高大上”,更为可贵的是,当地几年来坚持“软硬”兼施,在致力“小城市”建设和三华李产业支撑发展的同时,大力开展“创文”“创卫”工作,不断完善相关设施,实施“小城市”颜值与内涵同步提升工程,全面增强地方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创卫”进行时。
今年,也是钱排镇创建省级卫生镇的达标冲刺之年。创建进行中,该镇动员全镇干部群众主动参与,施行“门前三包”制,成立有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和“六乱”整治专项工作组,常态化维护城乡秩序和卫生清洁,并设定每周一为全镇“卫生清洁日”,实行集中行动与常态化工作相结合,全面根治城乡“脏、乱、差”。
【记者】杨建雄
【通讯员】陈子楷
【】 杨建雄
【】 南方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信宜市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2:广东侨乡信宜“蕉芋粉”:纯天然绿色食品成餐桌珍宝
中新社茂名6月12日电 题:广东侨乡信宜“蕉芋粉”:纯天然绿色食品成餐桌珍宝
梁盛 梁晶晶
广东侨乡信宜市盛产一种名为蕉芋的纯天然特色食材,当地人经过不断创新,将其加工成为白皙透亮的“玉粉”,集美食、食疗于一体,成为了当地人的餐桌珍宝,也是信宜最受欢迎的手信(礼物)之一。
信宜白石镇蕉芋粉厂负责人张恩华12日受访时告诉记者,白石镇是历史悠久的蕉芋主产区,无论村头巷尾还是坡上田间,蕉芋随处可见。过去,当地人一直把蕉芋这种土生土长的食材与番薯、芋头等同视之,用作充饥和饲养家禽。
几年前,当地政府为帮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带动乡亲大规模种植蕉芋,发展蕉芋加工产业。当蕉芋被制作成白皙透亮的蕉芋粉并推向市场后,立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人们对这份口感极佳的绿色“玉粉”又惊又喜。如今,官山村蕉芋已实现了种植、采购、生产、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条,不仅摘掉省定贫困村的帽子,蕉芋粉产业还解决了数千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作为马来西亚归侨侨眷的张恩华还说,信宜是广东知名侨乡,旅居海外的侨民众多,他平时与海外亲属联系时不仅互通乡情乡音,还会分享家乡美食,蕉芋粉深得海外乡亲们的喜爱。他们经常托人捎带,返乡省亲的,更是必吃一道正宗的炒蕉芋粉解馋。
白石镇蕉芋种植户陈伯介绍,蕉芋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食材,不用打药,只需定期施些农家肥料即可,每年春天种下蕉芋,冬天就有收成。蕉芋属于纤维食材,经过清洗、削皮、磨碎、过滤等工序制成淀粉后,用水调和后边煮边搅拌至糨糊状,然后放到方形的餐具容器冷却,冷却后切成薄片,再用韭菜、炒熟捣碎的花生米等作为佐料,加油盐而炒。烹饪成品的蕉芋粉色味俱佳,晶莹透亮,嫩滑可口,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具有清热利湿、美容解毒等功效,对消化道、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痔疮等也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信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毛炳权介绍,信宜市近年来通过打造“粤菜师傅”工程助力乡村振兴,蕉芋粉自2019年参加该工程“一镇一特色菜”的大比拼中斩获一等奖后,立即火爆全城,成为全市各大酒楼饭店必备菜式。
“粤菜师傅”工程成功推动了蕉芋粉产业的蓬勃发展,如今,在“粤菜师傅”特色菜研发中心的帮助下,蕉芋粉又被研发出了更多新菜式,如蕉芋饼、蕉芋卷、炸蕉芋、牛奶蕉芋等,并成为当今信宜最受欢迎的手信之一。(完)
信宜市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3:(岭南写真)探访“中国南玉之都”广东信宜:一石一玉总关情
中新网茂名12月3日电 题:探访“中国南玉之都”广东信宜:一石一玉总关情
梁盛 梁晶晶
“中国南玉之都”广东信宜市盛产南玉,有着近200年的南玉工艺品生产历史。从玉都之城走出去的信宜人,无论是他乡游子还是海外侨胞,每逢见到玉器,总有自己家乡南玉满满的记忆。
信宜市珠宝玉器协会会长罗裕振3日介绍说,南玉是岫玉中的一个品种,被列为广东省“四大名石”(玉石、云石、英石、砚石)之一,信宜是唯一盛产南玉的地方。早在1856年,信宜金垌镇泗流村就开始开采南玉,目前信宜南玉库存量仍有约3600吨。发展至今,信宜全市约有500家从事南玉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和商户,分布在信宜玉器商贸城、玉器一条街、玉器城等地,年产值逾10亿元人民币。
在信宜玉器商贸城,记者看到每间店内的南玉工艺品琳琅满目,这些作品精美绝伦,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还有体现社会发展变化和当下民众美好生活主题的人物、景物、饰品等,皆于方寸间见天下,毫厘间见功夫,栩栩如生。
在人民路一家玉器店,店里摆着大大小小的南玉工艺品,其中一件长为3米的“龙船”玉雕格外引人注目。该店店主、信宜玉雕代表性传承人陆克列说,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爱玉、玩玉的传统,信宜南玉属于蛇纹石玉,玉质柔润细腻,不仅颜色美观,而且硬度中上,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非常适合制作工艺玉雕和首饰等。
“从艺50年来,我痴迷于每块玉石的形状,用心去与玉石对话。玉雕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其不可预见性,只有下刀后才能见分晓。从选料到成品,可谓‘步步精心’,所以50年来我只做一件事,就是南玉雕的设计与雕刻。”陆克列如是说。
定居东莞多年的信宜籍商人陈云告诉记者,他随身总戴着一件南玉挂饰,都说玉石通灵,他相信这块南玉就是他与家乡、与祖先心灵对话的桥梁。
据了解,信宜南玉产品主要有玉雕摆件,各种挂牌、挂件、佩饰,各种仿古玉件及实用器皿,已有花色品种达六千多种。信宜南玉除畅销中国各地,还出口美国、加拿大、日本、泰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1997年广东省政府贺香港回归礼品“一帆风顺”龙船,1999年广东省政府贺澳门回归礼品“九州同心”玉雕,被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教授作为国礼赠送给瑞典国王的“青凤南玉盘”,这些精品均采用信宜南玉精工制作,构思独特,寓意深刻,深受各界好评。(完)
(中国新闻网)
信宜市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4:广东信宜古城--详解
说明:现代建筑千篇一律,只有古建筑/古文化是城市独有的旗帜。本文是根据现有大数据分析,围绕古城来进行重点历史梳理,从古城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城市历史,提高对古城遗址以及古城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因个人阅历有限,文中对于个别关键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另外,不习惯看长文的,只想简单了解过程的,可以直接听简化后的视频版本。
视频汇总在的视频合集:广东省古城史系列
先秦至南北朝:信宜地区的早期归属
先秦时期,信宜这片土地就已有人居住。秦代,信宜地属于桂林郡,当时这里是百越族群聚居的地方。百越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他们擅长渔猎、农耕,以部落形式聚居,创造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到了汉代,信宜划归苍梧郡端溪县管辖,隶属于交州。在这个时期,中原文化逐渐传入,与当地的百越文化相互交融,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直到南朝梁天监元年,也就是公元502年,梁武帝萧衍下令,从端溪县(今肇庆附近)分出一块地,设立了梁德县,同时成立梁德郡,这可是信宜独立建置的开端。梁德县县城在今池洞镇,城的形状像个椭圆形的鸡蛋,东西长456米,南北宽235米。当时,信宜地区开始有了自己明确的行政划分,也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
1.俚僚底色与中原文化的初融,千年俚僚的“丰收节”,信宜年例并非传统春节,而是粤西土著俚僚人(百越分支)的原始“谷熟节”。南朝梁设立梁德县后,俚僚人受冼夫人影响吸收中原习俗,将“腊日祭谷神”与汉人正月庆典结合,形成“年例”。如今各村年例日期不一,核心仍是杀牲祭神、游神巡村、宴请亲友,保留俚僚人“以食为天”的原始信仰,对应南朝梁德郡时期的民族融合
2.中原地区正月十五吃元宵,但信宜人至今保留“包籺”习俗(类似糯米糍粑)。这种差异源于南朝至唐初,俚僚人尚未完全接受中原节庆体系,以本地主食糯米制作祭品,对应梁德县时期“汉俚分治”的过渡状态
隋唐至宋元:名称更迭与行政调整
隋朝统一后,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灭南陈,梁德郡被取消,梁德县改属泷州(今罗定市一带)。到了开皇十八年(598年),梁德县更名为怀德县,取“感怀隋德”之意,也有一种说法是寓意“怀念德政”。这一改名反映了当时新政权对地方的影响和期望,希望当地百姓能够感恩隋朝的统治。
到了唐代,信宜地区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阶段。武德四年(621年),唐朝从怀德县分出两块地,新设了信义县(现信宜镇隆镇周边区域)和潭峨县(现信宜水口镇旧县村一带)。信义县是以境内的信山和招义山得名,体现了当地山川对地名的影响,也反映出古人对诚信、义气的重视,这也是信宜重要的文化精神内涵。潭峨县则是以潭峨江命名,潭峨江至今仍是信宜的地理标志,潭峨镇等地名也保留了这段历史记忆。同时,唐朝还成立了南扶州(现信宜市及周边地区),管辖怀德、信义、潭峨三县。第二年,又从怀德县分出特亮县(现金洞镇木威村一带),以特亮山为名,四县同属南扶州。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
1.鲤鱼”与“利余”的谐音崇拜,年夜饭必备鲤鱼(象征“年年有余”),源于唐代信义县农耕社会对丰收的祈愿。信宜水系发达(如潭峨江),渔业曾是民生支柱,此习俗对应唐代“以水兴县”的经济背景。
2.唐代因信山、招义山得名“信义县”,这一价值观延续至今。例如:?压岁钱压到正月十五:长辈给孩子“利是”后,要求压于床头至元宵,寓意“守信不提前拆封”。
潭峨古城在今水口镇旧县村,如今还能看到夯土城墙的遗迹,东西长386米、南北宽274米;
特亮古城在金洞镇木威村,夯土城墙南北长320米、东西宽215米。这些古城遗址见证了当年的繁华与变迁。
注:唐代“潭峨”之名沿用至县制撤销,宋代后该河段逐渐统称?西江?,但局部仍保留古称。
贞观八年(634年),为了加强管理,唐朝将南扶州更名为窦州,但管辖范围不变。宋代,信宜地区又经历了一些变化。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宋朝灭南汉国后,废除了怀德、潭峨、特亮三县,将它们合并到信义县。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因为要避宋太宗赵光义的名讳,信义县改名为信宜县,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熙宁四年(1071年),宋朝撤销窦州,信宜县改属高州(今茂名高州市)。
明清时期:城池建设与防御升级
明清时期,信宜在城池建设和防御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朝永乐年间,当时的县官姚原立在旧县城址上重建县城,但规模很小,周长仅185步(约277米)。
到了正统五年(1440年),由于瑶族起义的威胁,朝廷派副使贺敬、都指挥张演主持,用砖石筑城墙,周长达到255丈(约850米),高1.8米。这一举措与当时瑶族反抗压迫的历史背景有关,体现了明清时期边疆治理的复杂性。瑶族是当地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与汉族等民族相互交流、碰撞。
正德五年(1510年),千户丁川在城门外建“子城”(外城),进一步加强了防御。嘉靖三年(1574年),又增建了13座敌楼(城楼),用于瞭望和射击,这些防御设施的不断升级,反映了古代军事防御技术的提升。
?除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夕夜全屋点灯“防瑶乱”?,明清瑶族起义频繁,信宜城墙多次扩建防袭。衍生出除夕夜每间房点“长命灯”的习俗,最初是为防夜袭,后演变为“驱邪保平安”,对应明清城池建设的军事化背景。
清朝时期,信宜的城墙得到了更大规模的扩建。顺治十三年(1656年),知县徐鸣珮和城守管登魁主持扩建,城墙用砖石加固,周长增至525丈(约1750米),高2.6米,并开了四座城门。东门叫“寅宾”,有迎宾之意;西门叫“寅饯”,表示送客之意;南门叫“迎薰”,寓意迎接和暖之风;北门叫“拱辰”,象征着拱卫北极星,表达忠诚。
嘉庆十八年(1813年),因为南门靠近文庙(学宫),所以将南门改为“文明门”,寓意“文运昌盛”。这一改名也体现了当地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在古代,文庙是传播儒家文化、培养人才的地方,南门改名后成为了文运的象征。
近现代:城墙消失与城市变迁
进入近现代,信宜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1939年,为了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政府下令拆除城墙,仅保留了南门“文明门”,城墙基址被改建成环城马路。“文明门”(现位于镇隆镇)成为了信宜古城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信宜人心中的文化地标。
1952年,信宜县政府从镇隆镇迁至东镇(今信宜市区一带),开启了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东镇原本是清代的古墟,有着一定的商业基础和人口聚集,政府的迁移为信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1995年,信宜撤县设市,隶属茂名市,城市现代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清代将南门改名“文明门”以倡文教,如今镇隆镇家长常带孩子触摸文明门遗址,祈求“学业有成”。此俗对应明清书院群(如起凤书院)的科举传统,亦是1952年县治迁离后,镇隆人对古城文脉的追忆。
从俚僚人的“谷熟祭”到唐代“信义”伦理,从明清防瑶乱的“点灯”到现代触摸“文明门”,信宜风俗绝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建城史、民族融合、经济形态环环相扣。这些习俗如同古城残墙的夯土,看似零散,实为层层叠压的文明切片。
#信宜##历史##古城##文化##传统文化#
#窦州##镇隆##
信宜市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5:广东侨乡信宜:快捷交通助推民宿旅游业发展“如鱼得水”
中新社茂名12月11日电 题:广东侨乡信宜:快捷交通助推民宿旅游业发展“如鱼得水”
梁盛 梁晶晶
广东侨乡信宜市是茂名市辖内的北部山城,北与罗定市、广西岑溪市接壤,旅游资源丰富。在云茂高速信宜段平塘出口20公里处,有一片粤西地区最具规模的毛竹林叫“马安竹海”,近段时间,它吸引了一批批慕名前来赏“竹”的观光客。
在马安竹海经营民宿“竹园山庄”的李成继告诉记者,山城通高速是山里人最大的福音。高速公路开通后,以前闭塞落后、人迹罕至的马安竹海,变成旅游打卡的“香饽饽”,“竹园山庄”的住客经常“爆满”,尤其是在节假日里,必须提前预订。游客不仅喜欢竹海,还非常爱吃这里极具地方特色的农家菜,如怀乡鸡、凼仔鱼、杨桃鸭、食惯嘴粉等。
信宜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陈绍辉受访时说,信宜山清水秀,境内河溪纵横,风景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是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国长寿之乡,旅游资源丰富。以前,囿于山城的落后交通状况,当地养在“深闺”的众多旅游景点无人识。自包茂高速开通,特别是今年6月云茂高速营运后,信宜融入了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当地政府及时出台政策,鼓励民宿产业差异化发展,使得民宿旅游产业“如鱼得水”,蓬勃发展。
从广州前来“马安竹海”度假的游客张知告诉记者,“这里就像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交通非常便利,从广州驱车两个半小时即可到达。是个天然大氧吧,空气清新怡人,吃的更是地道原生态的农家菜,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健康与快乐。每逢假期,我都会和亲朋好友一起,来信宜小住,不是镇隆镇书香八坊民宿,就是怀乡镇赖德新旅馆,又或者天马山河谷部落,目的就是享受这里自在惬意的慢生活。”
据了解,今年9月,信宜市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出“山水绿城,画廊信宜”的生态旅游品牌,建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窦州古城、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锦江画廊碧道、广东旅游风情小镇钱排,以及“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八坊村等。目前,该市正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民宿产业,统筹规划建设三华李主题公园民宿群、钱排双合村民宿群、“锦江画廊”田园民宿群和高城水库慈孝湖景区民宿群,突出生态特色和旅游康养功能,带动全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
陈绍辉说,由于高速公路交通带来的便利,信宜旅游产品供给、旅游线路不断丰富,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向往信宜民宿。预计,明年春节前,将有新建的近百间民宿房间开始投入使用。这将成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完)
:中国新闻网
信宜市属于哪个市推荐搜索词:
1.信宜市属于哪个省份的城市
2.广东信宜市属于哪个市
3.贵州信宜市属于哪个市
本文标题:信宜市属于哪个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