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源里菜市场
北京三源里菜市场推荐文章1:北京网红三源里菜市场50份环境样本检测均为阴性 全体商户已完成核酸检测
:北京头条客户端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三源里菜市场,因地处使馆区和菜品丰富一直成为网红打卡地。近日,北京连续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且涉及新发地农贸批发市场,全市启动了食品安全大检查。6月16日上午,朝阳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走进这个网红菜市场,对这里经营牛羊肉、猪肉、禽类和水产商户的进货渠道、疫情防控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
“把你们6月份的进货台账出示一下。”39号和41号经营牛羊肉的摊位前,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左家庄食药所所长袁红和同事开始进行核查,每天的进货数量、进货小票都要一一查看。“你们除了记录上的从大洋路市场牛羊肉大厅进货外,有从新发地进的货吗?“”没有,没有,我们进货的渠道都在登记薄上了,没有隐瞒。“商户赶紧回答。袁红表示,在检查中,如果发现新发地货源的牛羊肉、猪肉、禽类和水产将会进行封存检查。随后,执法人员又来到了水产摊位,黄花鱼、大龙虾,摊位上的水产品琳琅满目,经过逐一检查,没有发现新发地的货源,水产清晰。
朝阳区市场监管局食品市场监管科科长许飞告诉北京青年记者,6月12日以来,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对辖区46家农贸市场进行全覆盖检查的基础上,持续加大检查力度,确保辖区食品安全。在检查过程中,执法人员要求市场开办者依法对入场食品经营者履行管理义务,加强对入场食品经营者进行管理,查验并留存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或者购货凭证、合格证明文件,核对入市畜禽类产品检疫合格证明标识内容与实际数量、等情况。“对无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或者购货凭证、合格证明文件一律不得入场销售。”许飞说。他还提醒商户在处理生鲜肉类产品时,要穿好工作服、戴好手套并做好面部防护。
三源里菜市场经理吴子毅向北青记者介绍,三源里菜市场共有摊位116个,目前113个正在营业。菜市场主要的进货渠道为大洋路、岳各庄、王四营等批发市场,和商户的自主进货渠道。目前,经过排查,市场内有19个水果摊位的货源地来自新发地。目前,这19个摊位和新发地有过接触的人员及其密切接触者都已经进行居家隔离,并接受了核算检测,他们的上货地点也进行了变更。6月15日晚,市场内所有商户和管理人员也完成了核算检测,预计6月17日出结果。此前,朝阳区卫生部门已经上门对市场内10个摊位进行了50个环境点位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文/北京青年记者 王薇
北京三源里菜市场推荐文章2:三源里菜市场往事:在自由市场接连消失的北京,每个幸存的菜市场都显得格外珍贵
↑点击上方,关注三联生活周刊!
网红与“秘籍”
大概是从2014年开始,厨师们有了新的街头暗语,“三源里菜市场见”。于是,这个位于北京三元东桥附近的菜市场,也成为美食爱好者们新的聚集场所。
三源里与其他菜市场有些不同,139个摊位构成了全城最齐全的烹饪品类,从常见的水果、蔬菜、肉,到鲜奶酪、西餐进口调料、东南亚食材、海鲜等等,摊主们不只能够讲出比秀水售货员更流利的英文,对于食材的选择和摆放,似乎也有着自己独到的审美。
懂行的人更喜欢在清晨光顾,早上7点,前来采购的商家刚刚大包小包地运走了输往各个餐厅的食材,尚有些零星的抢手货像是白芦笋、香椿苗短暂留在摊位上,于是他们便会趁这个工夫将这些珍馐一扫而光。7点半左右,菜市场便恢复到平静的样子。当然也有些厨师会在固定的时间露面,Suzumei居酒屋的主厨总是在下午4点出现在固定的摊位前,购买鱼生和贝类,因为他的餐厅会在两个小时后开始营业;鳗鱼爷爷会在午饭之后抵达市场,开始甄选他即将烹煮的鳗鱼。曾有从德国慕名而来的厨师喜欢空着肚子逛一圈菜市场,偶尔摘下一片青菜的叶子放在嘴里咀嚼,据说这样可以尝出北京的水质;也曾有好吃的朋友特意去采买那些刚卤出的豆腐或是北京奶酪,体验别样风味。总之,爱逛菜市场的人都知道,这是城市居民和大自然最简单的亲密方式。
午后的三源里菜市场
这是一家有官方网站的菜市场,虽然已有数月没更新了,但上面仍罗列着每一个摊位的信息,其中也不乏美食圈中的明星摊位:92号的刘淑珍把她家的蔬菜堆得最高,自然吸引了不少前来拍摄的镜头;85号的福建美女张小华和阿林经营客家和东南亚特色调料已有数年,两个姑娘总是乐此不疲地把客家酸辣汤、马来西亚薏米水或是冬阴功汤的做法和功效介绍给前来购物的客人,据说张小华最近在泰国包下一片农场,专门种植香茅、沙姜、柠檬叶。
新入市场的客人,自然很容易被这些网红店铺和市场布局打乱早已盘算好的菜单,他们常常被新奇的黑松露或是洋蓟所吸引而驻足,生硬的讨价还价常常会遭到拒绝。“深入”是唯一的秘籍,里面摊位的往往更便宜,这是所有市场的“潜规则”,也是成为菜市场老饕的诀窍。当然,即便是职业厨师,也很难不被那些精致的摊位所吸引。主厨刘鹏第一次走进三源里菜市场是在2012年,那时的他还没有获得“亚洲冠军厨师”的称号,此前几乎只在曼德琳这样的公司进货,而当他第一次走进这个品类齐全的菜市场,并且触碰到各种蔬菜时,突然觉得自己的烹饪思路被打开了。
事实就是,随着三源里菜市场成为打卡地标,市面上的菜单也随即产生了一轮更迭。几年前,互联网公司蓄势待发地“入侵”传统餐饮行业,私厨、网红餐厅、食物展览、外卖等新的餐饮形态孕育而生,爱下厨的人也多了起来。我曾在水锥子、劲松、大红门见到过类似级别的市场,从销售的农产品中不难发现,菜市场和它所处的地带会达成一种共识,当然,菜市场也会左右这个地方的餐桌,而三源里的不同,则是因为它的客人可以来自任何地方。
菜场往事
114号摊位专售蔬菜,这个被挤在蔬菜摊中间的铺子没有刻意摆出网红造型,算不上打眼,出入这里的大多是熟客和订户,摊主阿姨名叫王云巧,她几乎见证了这个菜市场近30年的变迁。
1983年,北京也实行了土地承包到户,作为太阳宫五大队的菜农,王云巧在五里沟和牛王庙(今天的三元桥附近)一带种菜。在她的印象中,当时三元桥以东的地区,随处可见农田。1986年时,为了修建三环路,农田开始被征收,市区周边的耕地也随着城市的扩张逐渐消失,王云巧不得不开始谋划别的生计。一年后,她辗转来到三源里的自由市场,在这个只有顶棚、冬冷夏热、四面透风的地方驻扎下来。据她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时,这里已经有了100多个摊位,不过每家经营的菜品无非是白菜、茄子、黄瓜、西红柿、扁豆这些粗菜。王云巧说,当时北方人家很少会吃绿叶菜,随便种点菠菜、水萝卜都能让人抢光了。
王云巧至今还记得,当时来到菜市场买菜的外国人大多是使馆工作人员家属,还有第一批来到北京工作的外企职员。今天,他们中的大多数早已退休离开中国,而其中一位老客人,可以算得上是第一个改变了这个菜市场的人。在80年代,法香几乎是全世界西餐中最常见的装饰香草,相当于今天常见的三色堇或是酸模叶,在80年代的中国菜市场里,不要说法香,就连今天常见的迷迭香、百里香都是踪迹全无。某一天,这位驻京的外国公司主管带着一包种子找到了王云巧,由于经常买菜的关系,他托付巧姐帮他种植这种菜苗。王云巧一口答应,并在两个月后如期交付了一大包法香给这位烹饪爱好者,不过,那时的她还不知道这些株苗的价值。
没过多久,三源里卖法香的消息散布到了各大使馆,厨师们先后抵达菜市场询问这种“稀有的香草”,但因为种子稀缺造成了长时间的断货,法香的价格也随即飙升到40块钱一斤。苦于没有种子,这些香草常常是有价无市。再后来,外国厨师们开始帮助菜农们从国外带回种子,一些有种植园的摊主也开始有意识地托人在国外采购,尝试着将这些稀罕的物种引到中国市场。1992年,当三源里菜市场正式开业时,这个市场上已经有了一些固定购买新鲜香草的客人。
几年前,王云巧和老伴成立了斌度芳香种植有限公司。不过,她在通州的耕地最近又被征收了,她一边聊着菜市场,一边盘算着未来,顺便翻着账本,气急败坏地嘟囔着“还有个叫什么时光的,欠着两万多菜金可一直没结账”。提到老客人,王云巧紧锁的眉头很快舒展开来,她前一阵卖了些比较罕见的黑色核桃纹的羽衣甘蓝。她说,那个最初带给她种子的外国人最近又回到了北京,每次带些新菜种子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从某种意义上讲,35号的袁美荣是这个市场最近一次“变革”的发起者。2006年,她在工体附近开了家奶站,随着拆迁搬入三源里市场。她很清楚地记得,当时这个菜市场并没有太多特别之处。她声称自己在2007年时遇到一位贵人,那是一位在使馆工作的中国厨师,某次结账时随口说了句“你也卖点黄油吧”。袁美荣心想,反正黄油也是奶制品,不如尝试一下。当年的黄油供应商还没有今天这般多,进货成本不低,为了保鲜还要买个冰箱,但袁美荣还是咬着牙把黄油做了起来。为此,当时的菜市场管理员还找她谈过一次话,袁美荣的回答很直接,卖一袋奶才挣几分钱,既然市场有需要,为什么不能卖呢?
随后,她出售的酸黄瓜、黄芥末、奶制品和罐头调料等,成为外国厨师们光临这家菜市场的主要原因,一些摊主也跟着她卖起了西餐调料。袁美荣说,五六年前,前来购买西餐食材的食客们无非是买些意面和比萨的配料,而今,客人们变得更专业,常常说出各种稀奇的菜式名称,这也让她不得不去思考,是“推荐马苏里卡还是奶清奶酪,是帕尔玛还是伊比利亚”。
林依轮、王铁成、倪萍、洪金宝、韩红后来都成了她的客人,袁美荣把自己的店名从食品店转成了公司,生意越做越大,却始终觉得自己和这个城市有些隔阂。她反复地说,孩子上学太费劲了。随着菜市场的进化,似乎每个摊主都有一箩筐的故事可以倾诉。48号摊主梁玲红,在80年代末期从老家直奔菜市场工作,至今没有在这个城市好好逛过;69号柜台贩售水产、海鲜的田小乐一家两代人昼夜在这里奔波,那个充满盐水和鱼腥味的摊位,几乎浓缩了全家人的喜怒哀乐。
这些年,三源里菜市场一直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地面的瓷砖变成了大理石,小门头换成了大门脸,刷卡机变成了二维码,2018年末,熟食、切面摊位和很多菜市场一样,从北京彻底消失了。但无论怎样变化,每个幸存的菜市场都会在自由市场接连消失的北京,显得格外珍贵。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26期,本文图片均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
北京三源里菜市场推荐文章3:揭秘谢霆锋姚晨都爱去的网红菜市场——三源里菜市场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荷兰的奶酪、泰国的南姜、日本的味增、韩国的辣酱……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顺源里的三源里菜市场,始建于1992年10月,营业面积1560平方米,现有摊位139个。这里既有家常小菜,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特色食材,既安慰了外国友人的思乡胃,也通过食物为我们打开了看世界的大门。
摄影:仇旸
红橙黄绿蓝,各种颜色一网打尽。勿忘我,牡丹花,金丝黄菊,墨红玫瑰……听说勿忘我泡水是蓝色的,你想尝试一下吗?
摄影:仇旸
好东西都摆在最上边。摆在货架最上面C位的黑崎18价值6500元一瓶,而货架最下面的Grant's只要70。
摄影:仇旸
别小看这些摆在墙角瓶瓶罐罐,这些可都是分子料理的原材料,每罐价值200~1000元。
摄影:王诗瑶
三源里菜市场的货架一般都直抵天花板,为客人取个东西都要脚踩底下的大冰柜才够得着。
食材的“联合国”:天南海北的食材在这里汇聚
摄影:仇旸
来自巴基斯坦的大米,仔细看看确实比咱们的大米细长一些,可以做特色手抓饭。
摄影:王诗瑶
东南亚风味的各式各样的调味料和罐头。货架上有曾经的外国客人写的货物名称,看来以前这里还卖鹅肝(goose liver)。
海纳百川,这里有的食材你可能从来没有见过。
既专又全的调料店,几百种调料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找不到的。
水果也疯狂
摄影:王诗瑶
蛇皮果。让我想起了《海贼王》里路飞吃的恶魔果实,不知道你吃了会不会有超能力。
摄影:王诗瑶
黄色燕窝果,好奇里面切开什么样子吗?
摄影:王诗瑶
别看这位大哥卖的都是家常菜,但是要小心了,在你跟他拉家常的时候不知不觉已经买了满满一袋,不过他还会送你几根小胡萝卜尝尝。
菜市场是人间烟火气最重的地方,而三源里菜市场可以让你在卖菜的同时感受到一点来自异国他乡的气息。今天下班你准备买什么菜,做什么样的饭呢?(实习生 王诗瑶)
北京三源里菜市场推荐文章4:北京三源里菜市场缘何成网红?曾经荒草地如今变“生鲜联合国”
上午9点刚过,三源里菜市场就热闹起来,西餐厅大厨前来购买午餐食材,年轻的妈妈挑选着进口水果,外卖小哥快步穿行忙着送货。鲜翠欲滴的蔬菜、五颜六色的水果、来自世界各地的海鲜、稀奇古怪的调料……这座面积只有1560平方米的菜市场虽小,却网罗了天南海北的各种美食。
菜市场中,一条狭长通道贯穿南北,140个商户分列两侧。在只有几平方米的摊位上,各商家用简易框架搭成阶梯摆放菜品,层层叠叠的蔬菜将卖菜人包围,他们只能从阶梯一角钻入钻出。
对于59岁的李学玲来说,上货是件体力活儿,但她乐在其中。天还没亮,她全家人就驱车赶到各大批发市场挑选新鲜“尖货”,运回菜市场后还要择掉脏叶子、裹上保鲜膜,一番初加工后再摆上摊位。“早上是最忙最乱的时候,但一到开张前,市场就立马儿整整齐齐。”李学玲说。
朝阳区三源里菜市场整洁规范,干净卫生,商品齐全,由于靠近使馆区,还吸引了不少外国人前来选购。 北京日记者 邓伟摄
“大姐,给我来一小盒甜豆仁,一斤西红柿。”刚开张,老顾客孙女士照例出现在李学玲的摊位前。两样蔬菜近百元的价格并未让孙女士意外,熟练地扫码支付后,她拎起袋子往水果摊走去。
吸引孙女士的,是这里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20元一斤的有机西红柿、常卖断货的日本小南瓜、酷似迷你卷心菜的抱子甘蓝、颜值又高又好吃的鲜花……小小菜市场让人大开眼界,令人尽享氤氲在食物中的美好。
“30年前谁能想到现在蔬菜种类这么多?”李学玲想起她和丈夫从保定老家来京、一人一辆平板车就加入了卖菜大军的情景。当初放眼望去,各家摊位上全是一样的大路菜,只有五六个品种。那会儿的她没想到,每天回家经过的那片荒草地上,居然能建起这样一座“网红”菜市场。
1992年,国家彻底取消居民凭票购买猪肉政策前后,三源里菜市场建起了蔬菜大棚,路边商贩们推着手推车进市场摆摊儿。此后,这座老菜市场经历多次升级改造,硬件提升的同时,还演变成充满情调的国际化菜市场。
如果说开业是天时,国际化就是地利。由于毗邻使馆区,三源里菜市场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顾客,各式各样的需求也让商户们嗅到了商机。这个花两三分钟就能快步走到头的菜市场,逐渐成了“生鲜联合国”。
昨天傍晚,刚结束加班的白领刘蓉走进三源里菜市场,径直奔向一家奶酪店,黑色的黑柠檬奶酪、彩色的红沙司芝士……刚学习做西餐的刘蓉看得眼花缭乱。
“在我这儿,没有你找不到的奶酪。”店铺老板温国臣自信满满。22年前他还是市场里的一名菜商,因不少来买菜的外国人找不到本国奶酪,温国臣决定转行。他托进口代理商搜罗到各式各样的奶酪和调料,满足了外国顾客的胃。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光顾他的小店,生意越做越好。
刚送走顾客,一名打扮时髦的美食主播就走进店里,将镜头对准冰柜里的奶酪,手机屏幕上闪烁着粉丝的提问。对于这样的场景,温国臣早已见怪不怪。这几年,有艺术家前来办展,有作家来开新书发布会,有经济学家来开经济学小课堂,独特的“网红”气质让这座菜市场给人带来无穷想象。
李学玲感受到,近两年,菜市场的客流有所减少,但手机里的微店却更忙了。“有人来逛过一次,就加了微信,不方便来的时候,就在网上下单。”和李学玲一样,商户们纷纷经营起手机上的菜市场。在市场中穿梭的外卖员、闪送员,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北京日 记者 马婧
转自:北京日客户端北京三源里菜市场推荐文章5:北京三源里菜市场缘何成网红?曾经荒草地如今变“生鲜联合国”
上午9点刚过,三源里菜市场就热闹起来,西餐厅大厨前来购买午餐食材,年轻的妈妈挑选着进口水果,外卖小哥快步穿行忙着送货。鲜翠欲滴的蔬菜、五颜六色的水果、来自世界各地的海鲜、稀奇古怪的调料……这座面积只有1560平方米的菜市场虽小,却网罗了天南海北的各种美食。
菜市场中,一条狭长通道贯穿南北,140个商户分列两侧。在只有几平方米的摊位上,各商家用简易框架搭成阶梯摆放菜品,层层叠叠的蔬菜将卖菜人包围,他们只能从阶梯一角钻入钻出。
对于59岁的李学玲来说,上货是件体力活儿,但她乐在其中。天还没亮,她全家人就驱车赶到各大批发市场挑选新鲜“尖货”,运回菜市场后还要择掉脏叶子、裹上保鲜膜,一番初加工后再摆上摊位。“早上是最忙最乱的时候,但一到开张前,市场就立马儿整整齐齐。”李学玲说。
朝阳区三源里菜市场整洁规范,干净卫生,商品齐全,由于靠近使馆区,还吸引了不少外国人前来选购。 本记者 邓伟摄
“大姐,给我来一小盒甜豆仁,一斤西红柿。”刚开张,老顾客孙女士照例出现在李学玲的摊位前。两样蔬菜近百元的价格并未让孙女士意外,熟练地扫码支付后,她拎起袋子往水果摊走去。
吸引孙女士的,是这里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20元一斤的有机西红柿、常卖断货的日本小南瓜、酷似迷你卷心菜的抱子甘蓝、颜值又高又好吃的鲜花……小小菜市场让人大开眼界,令人尽享氤氲在食物中的美好。
“30年前谁能想到现在蔬菜种类这么多?”李学玲想起她和丈夫从保定老家来京、一人一辆平板车就加入了卖菜大军的情景。当初放眼望去,各家摊位上全是一样的大路菜,只有五六个品种。那会儿的她没想到,每天回家经过的那片荒草地上,居然能建起这样一座“网红”菜市场。
1992年,国家彻底取消居民凭票购买猪肉政策前后,三源里菜市场建起了蔬菜大棚,路边商贩们推着手推车进市场摆摊儿。此后,这座老菜市场经历多次升级改造,硬件提升的同时,还演变成充满情调的国际化菜市场。
如果说开业是天时,国际化就是地利。由于毗邻使馆区,三源里菜市场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顾客,各式各样的需求也让商户们嗅到了商机。这个花两三分钟就能快步走到头的菜市场,逐渐成了“生鲜联合国”。
昨天傍晚,刚结束加班的白领刘蓉走进三源里菜市场,径直奔向一家奶酪店,黑色的黑柠檬奶酪、彩色的红沙司芝士……刚学习做西餐的刘蓉看得眼花缭乱。
“在我这儿,没有你找不到的奶酪。”店铺老板温国臣自信满满。22年前他还是市场里的一名菜商,因不少来买菜的外国人找不到本国奶酪,温国臣决定转行。他托进口代理商搜罗到各式各样的奶酪和调料,满足了外国顾客的胃。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光顾他的小店,生意越做越好。
刚送走顾客,一名打扮时髦的美食主播就走进店里,将镜头对准冰柜里的奶酪,手机屏幕上闪烁着粉丝的提问。对于这样的场景,温国臣早已见怪不怪。这几年,有艺术家前来办展,有作家来开新书发布会,有经济学家来开经济学小课堂,独特的“网红”气质让这座菜市场给人带来无穷想象。
李学玲感受到,近两年,菜市场的客流有所减少,但手机里的微店却更忙了。“有人来逛过一次,就加了微信,不方便来的时候,就在网上下单。”和李学玲一样,商户们纷纷经营起手机上的菜市场。在市场中穿梭的外卖员、闪送员,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北京日 记者 马婧
流程编辑:RB013
北京三源里菜市场推荐搜索词:
1.北京三源里菜市场在哪里
2.北京三源里菜市场卖菜的微信
3.北京三源里菜市场为啥那么贵
本文标题:北京三源里菜市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