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是什么朝代的推荐文章1:《周礼·天官》的“六廉”说

  :王杰(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周礼》是儒家重要经典,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际。《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周礼》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深远。《周礼》中记载了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


  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


  “(小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关于这段文字,郑玄注释为:“听,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计有六事;弊,断也,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善,善其事有辞誉也;能,政令行也;敬,不懈于位也;正,行无倾邪也;法,守法不失也;辨,辨然不疑惑也。”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就是:


  小宰的职责是以六项标准治理官府,公允地评断官吏的治理能力。这六项标准就是:是否廉洁并且善于办事,是否廉洁并且推行政令,是否廉洁并且谨慎勤劳,是否廉洁并且公正客观,是否廉洁并且遵纪守法,是否廉洁并且明辨是非。


  从西周开始,我国各个朝代都有一套较为严格的考核官吏政绩及其清廉的标准。从以上六条标准来看,都离不开一个“廉”字,体现了“廉”是为官之本和考核之要的基本精神。


  第一,廉善。廉善是道德指标,是对从政者个人素质、个人道德品质的严格要求。中国文化一直把个体的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寻求主动性适应的和谐。这是因为,中华先祖们很早就以高超的智慧悟出了一个真理:靠外界的制约规范个体行为是被动的,而靠内心的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是主动的。作为一个官吏,首先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最关键、最核心的是“善”,是天道之大美、人道之终极。


  第二,廉能。廉能是才华指标。能者,指能力、才华之谓。我们常说“德才兼备”,其中的“才”便是“廉能”的文化延续。廉能者,意即将才华奉献于社会,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上古时期,舜挑选管理国家的接班人,经过多方考察、检验,最后选中了禹,除了他的美德以外,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就是“贤能”——“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大禹治水十几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千古流传,成为历朝历代廉能行政的楷模和榜样,他“克勤于邦”“汝惟不怠”的敬业精神,在今天更是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三,廉敬。廉敬是人文指标,是一种深厚的人文精神的体现。许慎《说文解字》释曰:“敬,肃也。肃部曰:肃者持事振敬也……敬也。恭肃也。憜不敬也。”中国历史上贤明有为的政治家和有智慧的思想家,对天道——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人道——社会群体相处的守则和心之道(心性)——人类个体素质的终极追求等,都保持着“敬”的态度。廉政文化中的“廉敬”行为,与天道、人道、心性升华之道相适应,表达的是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源自“和谐”——人与自然万物的相互适应,人与社会群体的相互适应,人与自我身心升华过程的相互适应。


  第四,廉正。廉正是执政指标,是对官吏们处理行政事务时所提出的要求——公正客观。许多时候,人们都喜欢把“廉政”直接解读为“清廉、公正”,可见公正法则在行政过程中是何等重要。《尚书·洪范》曾用诗意的优美语言赞颂公正之道:“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第五,廉法。廉法是礼法指标。中国文字史上,“法”字的最初含义之一,是指自然法则、天地法理以及效法天地等天人合一的思维之法。廉法者,即要求深谙自然万物生命的运动真理,适应自然法则,适应人类相处法则,应用适应性和谐之道,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群体和谐相处。适应性和谐法则,是不伤害自然环境、不违背自然规律、不破坏群体规范的法则。在古代,法与礼是一体的。法是最高的自然法则,是自然不可变易的运行秩序和根本规律;礼是人类在文化行为各个方面进行探索、适应自然法则的具体体现,是运用法则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群体和谐相处的宝贵经验。


  第六,廉辨。廉辨是治理指标。辨,通“辩”,廉辨,是廉政监督官员的重要职务技能,也是每一个行政管理人员的必备行政技能。辨善恶,辨是非,辨真伪……廉辨不仅需要敏锐的眼光、冷静的头脑和对事物的把握能力,更需要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公正、廉洁的思想境界。墨子说,“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善于识别干部是廉政建设的大问题,“廉辨”说到底也是关系到行政公平、执政公正的大问题。


  那么,“六廉”思想有何历史意义呢?


  第一,“六廉”首次提出了系统考核官吏的思想。《周礼》中的“六廉”不是对官吏的一般性要求,而是指对官吏的考核标准。《说文解字》说:“计,会也,算也。”所谓“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即小宰要集中听取官府中各级官吏的汇,计算他们的功劳多少,从而达到评断官吏治理好坏的目的。由于官僚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萌芽与发展,严格考核官吏的思想与制度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如荀子说:“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荀子说的“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即考核官吏的上计制度,在战国时期已经普遍推行。我国历史文献中常把“六廉”也解释为“六计”,就是明确指出了“六廉”的本质内涵。


  第二,“六廉”首次提出了廉能并重、以廉为本的思想。先秦以来,关于民本、德、孝、礼、仁、正、俭、忠、敬、义、公、贤、信等概念的探讨,大都与廉相关。很显然,治国单纯靠廉是不行的,还必须有通晓法律、执行政令、尽责守职、不懈于位的治国之能才。为了获得这些人才,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在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如孟子呼吁“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荀子说“无能不官”。春秋战国许多国家在官吏的选拔、任用和管理上,都出现了新的制度,其目的就是为了选拔治国安邦之才。


  《周礼》正是将长期以来关于廉的思想与新的时代需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关于官吏廉能并重、以廉为本的思想。我国历史上后来德才并重的严密考核、考课制度,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我国古代廉政思想与文明产生相伴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廉政思想不断丰富发展,春秋战国以后,逐渐与廉政制度相结合,成为秦汉至明清历代王朝反腐倡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成为历代清官廉吏廉政行为的精神源泉。


  在丰富多彩的廉政思想中,《周礼》的“六廉”思想尤其值得重视。我国历史上廉政制度的基本框架、基本内容,官吏廉政行为的基本特点,都可以从《周礼》中寻找到根源。“六廉”思想是对古代廉政思想的继承和总结,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 人民政协


  周礼是什么朝代的推荐文章2:依然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周礼

  大众日记者 卢昱


  春节的脚步近了,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隐藏着一定的礼仪。礼仪是什么?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文化是礼乐文明。那礼仪之邦的特征是什么?礼乐文明,有哪些优秀的成分?今天我们面对如此的文明,应该如何看待哪些东西可用、哪些东西不可用?如果要用,该怎么用?这些问题都需要思考。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锷在做客齐鲁大讲坛时,以《周礼与现代社会》为专题,对上述问题作了解读。


  “把俗加以规范就变成了礼”


  王锷教授从孔子教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故事入手,引入了礼和周礼的问题。“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针对许慎的《说文解字》,清代的学者段玉裁有个注,说‘履,是足所依也。引申之,凡所依皆曰履。’换句话说,人在社会上生存,所要依赖的有关规则,这些都能叫‘礼’。”王锷分析,从本意来说,礼本来是指祭祀鬼神之事,随着社会的发展,礼的范围越来越大,由祭祀含义扩大到各种规范,甚至包括治国平天下的各种典章制度,都应该算到礼的范畴。


  王锷认为,礼是俗的规范化。“我们经常说礼俗,各地的风俗不一样,但当这个俗被大多数人所遵守、信从的时候就可能变成礼。礼的范围要比俗的范围大,当礼被某一个地方接受、大家都遵循,也可能会变成俗,礼俗之间是互动的。所以说礼是俗的规范化,把俗加以规范就变成了礼,且是现实生活的粉饰化。我用了粉饰这个词,粉饰是‘梳妆打扮’的意思。”


  在另一个层面上看,礼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如果人离开了礼,那你做事就不知道该怎么做。礼还是治国理政的典章制度。我们回顾中国历史,从周代以来,所谓周公制礼作乐以来,一直到现在,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时期,都会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种各样的法规制度等一些条文。这些条文是干什么的?放大来说就是礼。”王锷说。


  王锷指出,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礼不仅包括风俗信仰、礼仪制度、法律法规,还包括家规乡约。“这几年大家热谈一个话题,叫家风家训,家训也是属于礼的范畴。”


  从狭义来说,礼有两部分,包括礼物、礼仪。“拿礼物送人,要考虑这个礼物以什么样的形式送给对方,对方如何接受,这样一个过程就是礼仪。礼,简单来说包含礼物和礼仪两个部分,是人际交往的准则。”


  如果再细分,礼有很多要素,就是行礼包含很多要素,这些要素包含什么?包括礼法、礼容、礼器、辞令、礼义等要素。在中国谈到礼,必然会包含乐,乐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华文明也是礼乐文明。


  而周礼是指哪些内容呢?王锷分析,周礼有五礼,叫吉、凶、宾、军、嘉礼。吉礼是指有关祭祀之礼,凡是与祭祀有关的礼仪都是吉礼;凶礼是与忧伤有关的礼仪,比如人去世了,要下葬,有葬礼;宾礼是周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以及诸侯派遣使臣向周天子问安的礼节仪式;军礼是协同天下各国之礼;嘉礼,是使万民相亲相爱之礼,具体来说包括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贺庆之礼等。


  与现代社会相关的饮食礼、冠礼


  我们现在能看到哪些周礼的影子?哪些和我们现代社会还密切相关?王锷教授接着分析了《三礼》与周礼的关系。周礼为什么如此受周人重视?周礼关乎国家民俗民风、国家盛衰。通过《坊记》的记载即可见一斑:“君子之道,辟则坊与?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为之坊,民犹逾之,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


  这样的一些礼制,在哪些书中有体现?王锷说,要了解周代礼制,必然要读《周礼》《仪礼》《礼记》。


  《周礼》又叫《周官》,本来有6篇,可《冬官》丢掉了,现在能看到5篇。第五篇是《考工记》,里边记载了很多制作车子、制作弓箭等方面的一些资料。


  《仪礼》在汉代的时候据说有50多篇,而今看到的《仪礼》只有17篇,而且有两篇是分上下的,其实只有15篇。这部书中讲什么内容?大概讲就是男子、女子到一定年龄如何加冠、如何结婚。还有射礼、朝礼、聘礼,包括人去世之后如何举行丧葬礼、祭礼等。


  “《仪礼》这部书对中国人的生活影响非常深远。比如到一定年龄要结婚、家里有人去世要举行丧葬礼、祭祀祖先这些礼仪完全能追溯到《仪礼》。”王锷说。


  《礼记》有49篇。“《仪礼》是大量讲事情该怎么做,但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些没有讲。比如结婚,为什么新郎要迎接新娘子?《仪礼》没有讲,《礼记》中有《婚仪》阐释了为什么要迎接。因为男方家里迎接的是能传宗接代的女性。”王锷分析。


  古人讲的礼制特别多,概括起来,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大概有饮食礼、冠礼、丧葬礼。王锷以饮食礼、冠礼、丧葬礼和祭礼为代表,讲述了记载周代礼制的情形。


  以饮食礼为例,饮食文化中有一个关键词叫“酒肉”。“我们经常说‘酒肉朋友’,酒和肉很重要。吃饭没有酒、没有肉,那就是随便吃。对酒肉,中国文化特别重视。所以《礼记·坊记》中说,‘因其酒肉,聚其宗族,以教民和睦也。’就是用酒肉聚集宗族,教老百姓和睦相处。《礼记·丧服四制》中说‘老病不止酒肉’,就是年长一点的人不能禁止酒肉,当然不要喝多。这是古人对酒肉的理解。”王锷说。


  根据考古发掘的材料,大概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就有酒了。关于饮酒,古人制定了很多的礼节。主人招待客人,主人敬的酒叫“献”,客人得回敬叫作“酢”,然后主人再献酒叫作“酬”。根据不同的级别,最低是一献之礼,最多是九献之礼。


  在先秦时期,招待客人吃饭大概有三种礼仪:飨礼、食礼、燕礼。《左传》记载:“飨以训恭俭,燕以示慈惠。”飨礼规格最高,有酒有肉。食礼有牲牢、无酒,以吃饭为主。


  “食礼和飨礼是有规定的,要坐端正,吃完就走;燕礼没有规定,燕礼是明君臣义,前两种礼是象征性的、有级别的招待,燕礼是招待的时候有酒有肉,而且后面不限制你喝多少、不限乐,音乐伴奏一直在。但也有规定,孔子说过,‘惟酒无量,不及乱’,而且最好是‘饮酒不至变貌’。这样的一些规定,是把饮酒礼引导到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大家又高兴,又不至于喝醉耍酒疯。”王锷说。


  通过分析饮食礼、冠礼、丧葬礼的内涵,王锷指出,周代的这些规定对今天的社会是有一些影响的。从汉代开始,一直到清代,历朝历代都根据《周礼》《仪礼》《礼记》的相关记载,制定适合他们那个时代的相关礼制。


  礼是为了节制


  《礼记·乐记》中讲到人出生后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外物的触动。人对外物的触动越来越多,对有些东西喜欢,对有些东西不喜欢。如果人对外物触动的欲望不加以节制,就是人完全被外物带着走,那人就会胡作非为。如果形成这样一个局面,力量大的就会欺负力量小的,人多的就会欺负人少的,聪明的就会欺负愚蠢的,胆子大的就会欺负胆子小的,生病没有人管,鳏寡孤独老人小孩没有人管,这是大乱之道。


  “所以孔子说,正因为这样,先王治理国家的时候,要制定各种各样的礼制,目的就是要把人的性情引导在一个正常的范围之内,不要让他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不要让他做有害于他人且有害于自己的事情。”王锷分析。


  王锷认为周礼的现代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修身养性,二是诚实守信,三是尊敬他人,四是以礼治国。


  就修身养性来说,儒家特别强调人性和人情的关系。《礼记·大学》里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是一个人修身的结果。“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修养好自己的性情,让自己的性情符合当代礼的范围,这样的话,一个人才能正常发展。”王锷说。


  周礼中特别强调做事要守信。《礼器》中讲到“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就是要讲诚信。如果不讲诚信,规章制度是为部分人服务的,那肯定不行。


  修身养性和诚信,是针对一个人在发展中自我修养要注意的,但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一个人生存。父子之间、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夫妻之间,都有一个礼仪在。中国文化讲的五伦关系,把夫妇关系摆在最中间,说一个家庭夫妇关系搞不好,必然会影响父子关系、朋友关系、君臣关系等。所以夫妇关系特别重要。夫妇之间应该怎么相处?应该相亲相爱。


  “当你跟别人相处的时候,你要尊敬他人。那怎么尊敬?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在礼书中讲到很多要尊敬他人的做法,和他人交往,自己内心诚信、修身养性做得好,才有可能尊敬他人。只有你尊敬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所以《礼记》中有一句话叫作‘自卑而尊人’,就是每个人要把自己放低一点,而把别人抬高一点。”王锷分析。


  “以礼治国是儒家倡导的,也是孔子等人所倡导的。怎样以礼治国?各个时代不太一样,但是孔子对以礼治国在《礼记·礼运篇》也有详尽的论述。如果从广义来说,现代社会有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但也应该认识到,在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和有关单位,应该说大量存在着有法不依、有禁不止和违法乱纪的事情,现行的规章制度还是有纰漏之处的。所以从礼的广义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按照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借古鉴今,制定适合现代的完善的礼制,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话我想我们这个社会会更好,人民会更幸福,社会会更安定。”王锷说。


  周礼是什么朝代的推荐文章3:「方志百科」周礼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公众号


  《周礼》 记载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书籍。汉代称《周官》,又称《周官经》。西汉末年,刘歆改称其为《周礼》。全书共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6篇,每篇又分上下卷,合为12卷。《冬官司空》早佚,以战国时期的《考工记》篇补之。全书体例,每于六官篇之前,必先冠以“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数语(唯《考工记》篇无),然后指明六官职责的不同性质,之后分述六官及其属官的官名、爵等、员数,再叙各自的职掌。书中的六官体制,基本反映了西周晚期官制的特点。该书首次出现“方志”及“四方之志”。东汉郑玄认为,《周官·外史》所言“四方之志”是指古诸侯列国史。清章学诚视方志渊源于《周官·外史》所掌“四方之志”,提出“方志乃一方全史”的主张。北宋司马光认为:“《周官》有职方、土训、诵训之职,掌道四方九州之事物,以诏王知其利害,后世学者,为书以述地理,亦其遗法也。”黄苇认为:“在《周官·职方氏》的这类职掌中已露出后世方志之端倪,从而可以说是其渊源所在。《周官·诵训》所载与后世方志近同,从中可察知其间存在渊源关系。”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谭其骧对章学诚史志不分的观点持不同意见,认为地方志和地方史同时存在,不能强求合并。仓修良认为《周官》一书为战国时代托古之作,内容不可尽信,方志起源于《周官》不能成立的观点。


  (摘自:《方志百科全书》)


  周礼是什么朝代的推荐文章4:风情摇曳的上巳节

  农历三月初三,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节日──上巳节。上巳,在干支纪日历法中是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称。古代的上巳节,有着曼妙的万种风情、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节日风俗,今天看来仍然是趣味盎然。


  鹊桥之旅有风情


  上巳节最初由周朝的祓禊祭日,逐步转变,经过历代文人诗词歌赋的熏染,成为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特殊地位、有着浓郁人文气息的游宴节日。


  古时上巳节这天人们要到水边洗澡、冠沐,希望洗掉往年不好的晦气,祈求在新的一年里有个好的兆头,称为“修禊”。早在《论语》中就有上巳节的记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到了汉代和三国时期,上巳节被定为节日。魏晋以后,人们感到三月上旬巳日日期每年都会不同,就将上巳节固定在三月初三。


  由于三月初三接近一年之始,人们又赋予了它很多新的内涵,进一步把节日搞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尤其是被年轻的男女演绎成了最早的情人节。传说三月初三那天,众人手持兰草在水边举行祭礼活动,参加和观看祓禊,于是成为古代未婚男女约会的好机会。《周礼·地官·媒氏》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也就是说,这一天,父母和官府都不会阻拦未婚男女相会,互结情好。因此,青年男女都喜欢在这天春游踏青,谈情说爱。


  《诗经·郑风·溱洧》一诗中,就明确记载了那时上巳节青年男女约会定情的情景,甚至衍生出了定情之物──芍药: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诗中写出了年青的姑娘们,非常热情主动地邀约她心中爱慕的青年男子,去观赏洧水;到那里尽情欢乐,相互赠送那寓意调和、结缘的芍药花。


  到了唐代,在杜甫《丽人行》诗中依然是风情满满:“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可见唐代未婚女子春游觅偶的情况仍然很盛行。


  曲水流觞尽开怀


  汉代以后,上巳节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在水边不再仅仅举行沐浴祓除的修禊仪式,还把它当成宴饮游玩的好机会,于是,出现了曲水流觞的活动。据《荆楚岁时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魏晋后,曲水流觞成为上巳日的主要活动。


  当时达官贵人或文人骚客到水滨结伴宴饮,并引水环曲成渠,曰“曲水”,然后将盛酒的“觞”漂浮于水面,从上游放出,使之借助水流之力传杯送盏,当杯子缓缓经过宾客面前时,即可取过一饮而尽,然后吟诗作赋,以为娱乐,此即曲水流觞。觞,是古代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另外也有陶制的杯,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体积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之上,使其沿流而下。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是晋代王羲之在兰亭举行的修禊活动。这次修禊活动,王羲之和东晋名士孙绰、谢安等四十余人聚会兰亭,游弋林泉,修目山水,临流浮觞,行令畅饮,各呈才藻,竞展风华,歌咏情怀,得序二,得诗三十七首,结为《兰亭集》。这次兰亭之会,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不仅是宴会中产生的《兰亭集序》的美文和“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而且这次宴会改变了上巳节的形式,突出了咏诗赋文、饮酒赏景的内容,因此广泛流传,此后产生了一大批宴会诗和诗序骈文。南北朝时梁简文帝、颜延年、王元长等人均有铺陈华丽、开阖动宕、情文相生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进一步丰富了曲水流觞的内涵。


  唐永淳二年(683),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率一群诗人在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锲云门献之山亭序》。同年秋王勃再次修锲于此,写下了《越州秋日宴山亭序》。此后大历浙东五十七诗人也有三月初三浙东唱和之作。显然唐代的诗人们又把三月初三曲水流觞活动进一步深化。


  赛诗大会显身手


  唐代是我国的盛世时代,文化政策和社会环境开明,文人更是社会活动的风向标,他们以自由豪放的姿态,参与各类节庆活动,展现了文人的自由率性和横溢才华。尤其是在那个诗歌的时代,三月初三上巳节期间,最为活跃的还是诗人们,他们参加宴饮赏景祓禊等活动,有感而发,唱和赋诗,留下不少这方面的佳作。


  三月初三这一天,皇帝、官员、百姓都会到水滨举行祓除不祥的活动,曲江池、灞河、洛河、渭河都是著名的戏水圣地。古人认为沐浴能够消除灾祸,祈来福气。大唐诗人们一展身手,张九龄虽为上层官员兼诗人,对于祓禊活动也是情有独钟,他在《三月三日登龙山》中写道:“伊川与灞津,今日祓除人。岂似龙山上,还同湘水滨。衰颜忧更老,淑景望非春。禊饮岂吾事,聊将偶俗尘。”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则这样写上巳节的:“金钿耀桃李,丝管骇凫鹥。转岸回船尾,临流簇马蹄。闹翻扬子渡,蹋破魏王堤。”王维《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也写道:“渭水明秦甸,黄山入汉宫。君王来祓禊,灞浐亦朝宗。”由此可见,在宫廷行为的推动下,祓禊活动已经成为上巳节极为重要的活动之一,而被唐代诗人大量记载了下来。


  唐高宗调露二年(680)的三月初三上巳节,在王明府山亭举办了一场有记载的上巳节诗会,著名诗人陈子昂等出席。诗会上陈子昂和席元明、韩仲宣、高球、高瑾和崔知贤分别赋诗一首,而且皆是四言古体诗,题目均为《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收入《全唐诗》。其中陈子昂的写道:


  暮春嘉月,上巳芳辰。


  群公禊饮,于洛之滨。


  奕奕车骑,粲粲都人。


  连帷竞野,袨服缛津。


  春郊树密,翠诸萍新。


  今我不乐,含意维申。


  上巳节已经成为唐代文人融古雅与欢愉于一体的重要节日活动,这些上巳节诗会的和诗,是到场诗人对参加此次三月初三上巳节的感悟,虽为应和之作,但也充分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把当时上巳节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以及诗人对生活、对现实的表白,读来很受启发,是难得的三月初三上巳节诗歌史料。


  曲江盛宴展风采


  唐代科举有个不成文的习俗,就是新科进士正式放榜之日恰好就在上巳节之前,而上巳节时长安皇亲贵族的主要活动区域在曲江,因此上巳日举办的新科进士庆祝宴会就叫曲江大会,这更给三月初三上巳节增加了热闹的气氛。


  那时,能够参加曲江宴会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盛事,也是进士们展示才华风采的绝佳机会,他们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宣宗时,诗人刘沧中进士赴宴后,写了七律《及第后宴曲江》记叙了当时的盛况: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


  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


  霁景露光明远岸,晚空山翠坠芳洲。


  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


  曲江宴上,还要从新科进士中挑选两名最年轻者充当探花使,走遍长安城,把城中最美的鲜花采集带到宴会上,以示隆重。


  由于唐政府高度重视,进士们乐于参加,所以曲江宴活动丰富多彩,还设有题名席,宴会后,又一同前往慈恩寺题名于塔壁,在同年中选出善书法者书写,后世称之为“雁塔题名”。题名毕,大家即乘画舫游玩。有时,皇帝高兴起来,还会优诏新进士进入芙蓉园游赏,这对于新进士们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诗人李绅就有亲身体会:


  春风上苑开桃李,诏许看花入御园。


  香径草中回玉勒,凤凰池畔泛金樽。


  绿丝垂柳遮风暗,红药地丛拂砌繁。


  归绕曲江烟景晚,未央明月锁千门。


  曲江宴之日,京城公卿之家倾城出动,“钿车珠幕,栉比而至”,争相到仕宦新星──进士中为自家挑选乘龙快婿。而百姓也想一睹进士们的风采,于是曲江风景区内“车马填塞,莫可殚述”,曲江大会使本来就很热闹的三月初三上巳节更加繁华了。


  遗憾的是,宋代以后,汉族的三月初三上巳节逐渐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陈保琳)


  周礼是什么朝代的推荐文章5:“三礼”到底啥内容?

  “礼”究竟是什么,它的内容如何?“三礼”又到底讲的啥内容?


  在省图书馆尼山书院承办的“朱子学公开课”上,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朱杰人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我们俗称的“三礼”,是指现存最古的三部礼书,即《仪礼》《礼记》和《周礼》。


  《仪礼》是中国先秦时期一部关于礼制、有关社会习俗的总汇。学术界一般认为,古礼的历史久远,就《仪礼》而言,周公可能做过增删,孔子也做过一定的整理,其成书的年代大概在春秋和战国之际。


  《仪礼》的内容,包括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聘礼、士丧礼等等。很多前面都有一个“士”字,“士”是古代卿大夫的通称,也就是说,这些礼主要是针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士”阶层这些人来讲的。


  士冠礼,是讲贵族子弟的成人礼。成人礼是西方流传过来的一种说法,我们中国人不讲成人礼,而是讲冠礼和笄礼,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男子、女子成人了以后,要分别行冠礼或者笄礼。具体怎么做,《仪礼》作了非常详细的规定。


  士相见礼,意思是士人初次相见时,要举行的仪式。乡饮酒礼,是指在乡学中间那些读书的人,聚会饮酒时应该遵循的礼节。乡射礼,是指每年的春秋两季,各乡的乡大夫要邀请当地卿、大夫、士和他的子弟,在乡学举行乡射礼。古人射箭并不是简单的射箭比赛,包含很多礼节,有着丰富的内涵。


  总而言之,在先秦时代,《仪礼》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礼”都涵盖了。


  《礼记》古时候也称作《礼》或者《记》。《礼记》和《仪礼》是什么关系呢?朱子认为,“礼”指《礼经》,即指《仪礼》;而“记”,是对《仪礼》的注释和补充或总结。按朱子的观点,《仪礼》是经,而《记》是传,是用来解释《仪礼》的。至西汉,《礼记》还不是经,但是它的地位在西汉以后就已经得到了确立。到唐代,《礼记》正式成为经。


  《礼记》的内容非常庞杂,可以说是一部关于礼学的百科全书。


  以《礼记》的开篇《曲礼》为例。如果没有读过《礼记》,或者没有读过《礼记》注释的人,往往会被“曲”的字面意思误导,那么,《曲礼》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谈歌曲谈音乐的?或者是讨论曲折之礼?其实都不是。这个“曲”,是指蕴含在那些微文细节里的礼,也就是说,《仪礼》里规定的一些礼制内容,是非常细微的,阐释这些细微礼节,就叫“曲礼”。如《曲礼》中谈到,“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叔嫂不通问,诸母不漱裳”,里面均涉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礼节,非常琐碎,规定又极细致。


  随着时代的演进,《礼记》的地位越来越高。《礼记》中,有两篇很重要的文章《大学》和《中庸》,被宋代的礼学家专门抽出来,重点进行阐释解读。这一做法从“二程”就开始了,朱子则把《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集合在一起,编成了一部书,叫做《四书章句集注》,“四书学”由此建立起来。后来,“四书”就成为新儒家的一个经典。


  值得重视的是,在《礼记》中,还有《学记》《乐记》两篇重要的文献。《乐记》保留了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基本文献。《学记》则是中国最早的关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制度的文献,从中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我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如孩童几岁入学,入学以后教什么,怎么教,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如何,都有一整套制度,《学记》对此作了非常详细的阐释。比如,“师道尊严”,就是《学记》提出来的。今天看来,对比这个提法,有好多现象值得深思。受某些条件限制,有时候“师道”显得不那么“尊严”了,老师不敢负责任,连郊游都不敢去了,体育课都不敢上了,对学生放任自流,甚至反过来讨好学生。读读《学记》会发现,这些现象显然与古人规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不相符合。


  《礼记》中还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献《礼运》篇。《礼运》篇完整地表达了中国人“世界大同”的理念。甚至于先秦时,中国人就已然产生了一种“大同世界”的憧憬。这个“大同世界”是什么样的呢?整体描述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这个天下,要“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等。“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邪恶不行,盗贼不起,民众不必锁门闭户,这就是大同世界。中国古人认为,这是人类要追求的一个最完美的社会。所以《礼记》的《礼运》篇,对世界发展设想了一个非常好的模式,对世界文明来说是一个很独特的贡献。


  《周礼》也叫《周官》,是一部记载周代典章制度的书,主要是谈官制,由此关涉到极为丰富的内容。如“天官冢宰”,是讲中央一级官员的制度设立、官员设置的。后世官制“六部制”的设立,其实正是本于《周礼》的六官,即本于《周礼》的政治制度设计和官员设置。


  从“三礼”来观察,礼包含了中国人的礼仪、制度、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是社会运行、国家发展的重要规范和保障。


  周礼是什么朝代的推荐搜索词:

  

  1.周礼是什么朝代的著作

  

  2.周礼是什么朝代的法规

  

  3.周礼是什么时候的

  

本文标题:周礼是什么朝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