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节是几月几日
光棍节是几月几日推荐文章1:你可知11月11日不仅是光棍节双十一,还是空军建军节?
每年的11月11日,也叫双十一,是很多人都期待的剁手节,淘宝电商平台很多商品都会有一定折扣,可以说是淘宝比较成功的营销,让这样一个日子变成了全民认知度非常高的一个促销节日。
在11月11日被冠以双十一剁手节的头衔之前,是以“光棍节”这样一个头衔存在的,这样一个头衔的由来是因为4个1组成这一天的日期,形似4根独立的棍子,来比喻形单影只的单身男女。
很多人对于这样的两个日子都非常熟悉,尤其现在的年轻男女,通常会选择在这一天里进行聚会或者买买买,不得不说电商平台的营销,以及各种折扣确实非常吸引人的眼球,但是11月11日这一天不仅仅是购物狂欢节或者所谓“光棍节”,这一天,还是空军建军节,显然这个节日并没有双十一或者光棍节那么出名。
空军建军节,就是空军成立的日子。这要从新中国成立开始说起,虽然在成立之前,我国已有部分规模的空军部队,并且在开国大典上,还派出飞机参与其中。但是成立全国统一的空军统帅,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空军作为建国之后成立的新兵种,空军司令部成立于1949年11月11日,随即取消了原来的军委航空局,相关工作人员也进行了移交,而11月11日这一天,也成为了空军成立的纪念日。这样一个纪念日,到现在已经有69个年头了。
一个国家的军队、国防等军事力量不仅仅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也是国家力量的组成。在另一方面,国防与经济等方面,都息息相关。军事力量强大的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话语权都高于一些军事力量薄弱的国家。
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是国家的国防是必不可少的。国家的军事力量不仅是国家现代化的必要组成部分,抵御外敌的铠甲,也是一个国家应对紧急情况的重要力量,例如在面对洪水、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时,走在抢险救灾第一线的,永远是我们国家的军队。
珠海航展也在近期拉开帷幕,在现场看过航展或是看过航展视频的人都震撼于我国空军力量。这样一个纪念我国空军成立的日子,值得被人民牢记。
光棍节是几月几日推荐文章2:十年中有26个结婚登记“高峰日”,最受欢迎的是……
2021年3月14日,是白色情人节,也是许多新人视为结婚登记的“好日子”,因为含有“1314”,谐音“一生一世”。
无论民政部门是否在呼吁中“加班”,从现代人钟爱的数字偏好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美好的期望。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高颖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谈到,婚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中国的传统礼俗中将选定婚期称作“选择吉日”,这是自古以来的习俗。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很多繁复的婚嫁礼节和程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结婚选择吉日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大重要传统习俗,一直保留至今。
高颖的团队和北京市民政局合作,以“北京市婚姻登记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库(2004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之间)为基础,进行了大规模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工作。
研究发现,现代人的“吉日”选择既有中国民间古礼的印记,又融入了新的时代流行元素,从年份、月份、日期、星期几均有明显的“偏好”。
2020年5月20日(谐音“我爱你”),民政部门迎来婚姻登记高峰。孙嘉敏 摄
登记“大小年”特点明显
比较十年来登记量可见,2005年、2007年和2010年这3年的登记量明显少于其它年份。
这是为何?通过查阅民俗学方面的相关资料可看到,2005年是农历鸡年(从2005年2月9日开始正式进入鸡年,直到2006年1月29日进入农历狗年),而2005年,立春这一天,即2月4日是农历猴年的腊月廿四,正好赶在了猴年的岁尾,这导致农历鸡年“无春”。
按照民间的说法,没有“立春”的年份被称为“寡妇年”或“瞎年”,而包含了两个“立春”的2006年则被认为是“双春双喜”的结婚好年份。
事实上,“双春”和“无春”的出现,仅是一种人为的历法现象,而且每19年中便会出现“单春”5次、“双春”和“无春”各7次,与婚姻的成败和长久与否并无干系。不过,很多人“宁可信其有”。
类似的,2007年、2008年和2010年登记量的下滑,以及2009年登记量的井喷,也与“无春年”“双春年”之说相关。
2020年2月14日,许多新人前往办理婚姻登记。刘忠俊 摄
登记月份具明显偏向性
一般而言,8月、9月和12月是典型的结婚“旺季”,其次为1月、3月和10月。
同时,“无春年”的说法则往往使岁末和岁头的两个月(12月和1月)的登记量激增。不过,即使剔除此类特殊情况的影响,12月、1月和3月分别处于春节前后,与人们期待“双喜临门”“喜庆成双”的心理相符;8月则因与近年来火爆的数字“8”(发)相应、9月与“久”谐音而颇受青睐。
与之相对,4月、5月、7月和11月则是结婚登记的“淡季”,5、7和11都是典型的单数。
2020年2月14日,婚姻登记大厅窗口,新人正在办理结婚证。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
登记日期呈明显规律性
从结婚登记的日期选择来看,每月6日、8日、16日、18日、26日和28日,登记量均显著高于其它日期,一方面因为是双数日期,另一方面因有“六六大顺”和“八即是发”的寓意。同时,9日因谐音“久”也是高峰日。
而在尾数为1、3、7的单数日子以及4日,登记量则显著减少。当然,不排除2月14日、3月14日这样的日子,登记量会明显增加。
两位市民手持结婚证合影留念。殷立勤 摄
十年来,有26个登记“高峰日”
在结婚登记数据库所涉及的总共3287天中,日均结婚登记量为401.3对。其中,有26个“高峰日”,日均结婚登记量达到4828.9对。
这26个日期中,占据前5位的均是年月日数字相重合的日子:
2008年8月8日寓意“发发发”且与北京奥运会同日;
2009年9月9日谐音“久久久”;
2010年10月10日意味“十全十美”;
就连11月11日原本是民间的“光棍节”,但因与2011年相配而有了诸如“出双入对”“爱你一分一秒一心一意一生一世”等时代寓意,也颇受浪漫青年的青睐;
2012年12月12日这一天有三个“十二”叠加,被网友称为“非常完美”。
26个登记“高峰日”中,2009年9月9日因为恰好处在“双春年”而在众多“好日子”中独占鳌头。
高峰日中,还有三个2月14日(西方的情人节)和两个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情人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对青年人行为的双重影响。
2020年11月11日,新人们领取结婚证书。张金川 摄
周六登记颇受青睐
从10年来的数据看,周一是新人们选择登记结婚的高峰日,其次为周二,而周四则备受“冷落”。
近年来,中国多地民政部门除了五天工作日外,在每周的周六也开始提供婚姻登记服务。北京民政部门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新政,从此周六结婚登记量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一方面新人登记不必再专门向单位请假去登记,另一方面“六”被看作是个非常吉祥的数字。
一对准新人正在一家婚庆公司咨询。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结婚登记日期选择偏好具普遍性
高颖谈到,年轻人对于结婚登记日期的选择偏好具有普遍性。研究分析表明,尽管简约的婚姻风尚日益深入人心,但中华传统的民俗信念和社会流行文化的影响力依然强大,它寄托了民众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
“发掘并正视公众行为中的规律性特征,对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管理均有重要意义。”她认为,从研究的角度讲,人们不会片面地在结婚登记数量的降低与进入法定结婚年龄的人口数减少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从现实的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度讲,则有助于相关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合理安排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下一个“吉日”,新人正翘首以盼,期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中国新闻社
光棍节是几月几日推荐文章3:11月11日到底是光棍节?还是令男人闻风丧胆的剁手节?
#双十一好物节#?#你是否还记得双11是光棍节#?
时下流行的节日特别多,中国的,外国的,什么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到现在的愚人节、万圣节,再到中国的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每个节日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越过越红火,越过越兴旺。这也印证了一句话,我有钱,我任性。
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11月11就成了光棍节了,还真的无从考证,但是从网络上查询,光棍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被人广为接受的是,它起源于光棍节起源于南京大学宿舍文化。
1993年,南京大学"名草无主"寝室四个大四学生每晚举行"卧谈",一段时间卧谈的主题都是讨论如何摆脱光棍状态,卧谈中创想出了以即将到来的11月11日作为"光棍节"来组织活动,从此,光棍节逐渐发展成为南京高校以至各地大学里的一种校园趣味文化。
随着一批批学子告别校园,这个节日被渐渐带入社会,并随着成年单身男女群体的庞大,以及群体活动和网络媒体的传播,光棍节在社会流行开来,并由光棍节发展出了"脱光节"。光棍节的其他说法或系后来编造。
现在的光棍节不光是光棍的节日里,更不是青年男女想“脱单”了,竟然演变成了购物节,你看各大购物网络平台,那是提前宣传,加大力度促销,某猫竟然是红包连串,只要你购物红包有的是,哗哗的在网络上飘,就怕你不敢点,鼠标一点就是你的。
还有的平台一打开电脑就蹦出来,11月11优惠大促销,而且时不时的就蹦出个促销广告,实在是讨厌至极。
11月11这一天,男人都不敢出门,就在家里看着媳妇,而且是特别听话,只要媳妇说的,立马照办,只要不上网购物就行,就是怕媳妇把家里败光了。
还有的男爷们为了看住媳妇不上网购物,竟然吓得厕所都不敢上,11月11 这天,可把这群看门的男爷们,想购物的小媳妇们憋得够呛。
好不容易找个借口,把自己的男爷们支出去,手机还没打开,就见自己的男爷们就回来了,这一天,撒泼、哭闹、上吊都不管用了,看来为了剁手节,这群老爷们也是疯了。
但是接下来的几天,可就苦了这帮男爷们了,烟不准吸了,晚上不准出门,酒更不要想了,吃的是剩饭剩菜,真的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了,这就是“剁手节”后遗症呀。
所以11月11被称为“剁手节”,顾名思义,剁了手就不能购物了,也就省下钱了,令人防不胜防的是,现在都是语音控制了,根本就不用手了,只要语音一喊,我要买XXX,立马给你下单,什么白条呀,什么花呗呀,可以分期,可以免利息,消费完只看到快递送来大包小包的东西,根本不见钱少,过几天就来了男爷们的“好事”了,掏腰包还白条、花呗吧。所以现在的爷们是无可奈何了,只能昂天长叹,讨厌的网络呀,马哥呀。
一个“剁手节”要多少男爷们勒紧了裤腰带好几个月呀,可怜可叹的男爷们,也是无计可施,为了心爱的女人,买吧,大不了吃糠咽菜几个月,唉,谁让我爱她呢!
唱“单身情歌”的不再是光棍,疯狂购物的不一定不打白条,不管男女老少,不管青年男女,每年的光棍节,都是他们期盼的日子,11月11,值得纪念的日子“光棍节”。
光棍节是几月几日推荐文章4:十年中有26个结婚登记“高峰日”,最受欢迎的是……
2021年3月14日,是白色情人节,也是许多新人视为结婚登记的“好日子”,因为含有“1314”,谐音“一生一世”。
无论民政部门是否在呼吁中“加班”,从现代人钟爱的数字偏好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美好的期望。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高颖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谈到,婚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中国的传统礼俗中将选定婚期称作“选择吉日”,这是自古以来的习俗。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很多繁复的婚嫁礼节和程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结婚选择吉日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大重要传统习俗,一直保留至今。
高颖的团队和北京市民政局合作,以“北京市婚姻登记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库(2004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之间)为基础,进行了大规模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工作。
研究发现,现代人的“吉日”选择既有中国民间古礼的印记,又融入了新的时代流行元素,从年份、月份、日期、星期几均有明显的“偏好”。
登记“大小年”特点明显
比较十年来登记量可见,2005年、2007年和2010年这3年的登记量明显少于其它年份。
这是为何?通过查阅民俗学方面的相关资料可看到,2005年是农历鸡年(从2005年2月9日开始正式进入鸡年,直到2006年1月29日进入农历狗年),而2005年,立春这一天,即2月4日是农历猴年的腊月廿四,正好赶在了猴年的岁尾,这导致农历鸡年“无春”。
按照民间的说法,没有“立春”的年份被称为“寡妇年”或“瞎年”,而包含了两个“立春”的2006年则被认为是“双春双喜”的结婚好年份。
事实上,“双春”和“无春”的出现,仅是一种人为的历法现象,而且每19年中便会出现“单春”5次、“双春”和“无春”各7次,与婚姻的成败和长久与否并无干系。不过,很多人“宁可信其有”。
类似的,2007年、2008年和2010年登记量的下滑,以及2009年登记量的井喷,也与“无春年”“双春年”之说相关。
登记月份具明显偏向性
一般而言,8月、9月和12月是典型的结婚“旺季”,其次为1月、3月和10月。
同时,“无春年”的说法则往往使岁末和岁头的两个月(12月和1月)的登记量激增。不过,即使剔除此类特殊情况的影响,12月、1月和3月分别处于春节前后,与人们期待“双喜临门”“喜庆成双”的心理相符;8月则因与近年来火爆的数字“8”(发)相应、9月与“久”谐音而颇受青睐。
与之相对,4月、5月、7月和11月则是结婚登记的“淡季”,5、7和11都是典型的单数。
登记日期呈明显规律性
从结婚登记的日期选择来看,每月6日、8日、16日、18日、26日和28日,登记量均显著高于其它日期,一方面因为是双数日期,另一方面因有“六六大顺”和“八即是发”的寓意。同时,9日因谐音“久”也是高峰日。
而在尾数为1、3、7的单数日子以及4日,登记量则显著减少。当然,不排除2月14日、3月14日这样的日子,登记量会明显增加。
十年来,有26个登记“高峰日”
在结婚登记数据库所涉及的总共3287天中,日均结婚登记量为401.3对。其中,有26个“高峰日”,日均结婚登记量达到4828.9对。
这26个日期中,占据前5位的均是年月日数字相重合的日子:
2008年8月8日寓意“发发发”且与北京奥运会同日;
2009年9月9日谐音“久久久”;
2010年10月10日意味“十全十美”;
就连11月11日原本是民间的“光棍节”,但因与2011年相配而有了诸如“出双入对”“爱你一分一秒一心一意一生一世”等时代寓意,也颇受浪漫青年的青睐;
2012年12月12日这一天有三个“十二”叠加,被网友称为“非常完美”。
26个登记“高峰日”中,2009年9月9日因为恰好处在“双春年”而在众多“好日子”中独占鳌头。
高峰日中,还有三个2月14日(西方的情人节)和两个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情人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对青年人行为的双重影响。
周六登记颇受青睐
从10年来的数据看,周一是新人们选择登记结婚的高峰日,其次为周二,而周四则备受“冷落”。
近年来,中国多地民政部门除了五天工作日外,在每周的周六也开始提供婚姻登记服务。北京民政部门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新政,从此周六结婚登记量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一方面新人登记不必再专门向单位请假去登记,另一方面“六”被看作是个非常吉祥的数字。
结婚登记日期选择偏好具普遍性
高颖谈到,年轻人对于结婚登记日期的选择偏好具有普遍性。研究分析表明,尽管简约的婚姻风尚日益深入人心,但中华传统的民俗信念和社会流行文化的影响力依然强大,它寄托了民众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
“发掘并正视公众行为中的规律性特征,对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管理均有重要意义。”她认为,从研究的角度讲,人们不会片面地在结婚登记数量的降低与进入法定结婚年龄的人口数减少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从现实的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度讲,则有助于相关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合理安排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下一个“吉日”,新人正翘首以盼,期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杨蓉 题图: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雍凯
::中国新闻社
光棍节是几月几日推荐文章5:95后单身青年不过光棍节?如果没打折不会注意今天几月几日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林栎昕 记者 王维佳
11月11日,现在的购物节,曾经的“光棍节”。
如果没有购物打折,95后女生李妍不大会注意这一天是几月几日。当天对她和另外两名95后青年马倩文和郭凯来说,都是普通的一天。至于自己处于单身状态,他们都暂时拒绝脱单。不过,他们也会“阶段性想脱单”。
李妍在巴萨皇马球场。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双十一”:普通的一天
11月11日,李妍像往常一样,上班、下班、学习。
最近几个月她的生活都很规律。晚上6点左右,她结束一天的实习,回到宝山区的公寓里,习惯性地打开灯,放下钥匙,把自己埋进沙发里。
24岁的她是国外高校的研究生,原本今年12月毕业,为了能一边实习找工作,一边兼顾学业,由一学期四门课改为两门课,推后半年毕业。
“工作和生活都快融为一体了。”李妍说,上网课几乎填满了她实习之外的时间,甚至出现过“下班刚开完会,直接无缝衔接到小组作业的讨论”。
她也会给自己找一些娱乐活动。周末,她喜欢和朋友们约饭。消磨一个人的闲暇,她会看F1、篮球等体育比赛,或者看电影。每当这时,她会有一种孤独感,“想要有一个人一起陪着,可以很开心地去分享所有的感受。”
她坦言,自己从未谈过恋爱,也想体验恋爱的感觉,但目前只能随缘。
和李妍一样,马倩文也是24岁,也从没谈过恋爱,也在上网课但没实习,因此她的生活节奏慢了许多。早上,她会打开电脑,进入学校官网,开始学习。
自从去年11月辞职,她说自己的生活便一直这样充实而悠闲。学习之余,她喜欢和朋友出去吃饭,或者在家追剧,也会在微博上追星。
去年底,刚收到国外大学研究生offer时,她憧憬着可以在异国脱单,然而疫情打破了她的幻想,“我现在上网课,也接触不到什么人。”
“双十一”这天,因为要跟着国外大学的时间参加期末考试,马倩文早上六点半就从床上爬起来,从七点开始考第一场,在考试和休息的循环中,度过了白天。
24岁单身男子郭凯的这一天,也和考试有关。从事金融业的他,白天上班,晚上复习精算师考试。为了这场考试,他暂停了一切娱乐活动。
就算不考试,他的生活也被填得满满的。工作日的晚上,他偶尔会抽空和朋友约饭,也会在下班的地铁上站定后,掏出手机,和朋友们商量周末的安排。他的周末通常都很忙,去Livehouse、约桌游、到朋友家看电影、逛商场……
郭凯有过女友,上一段恋爱结束于一年多前。如今的生活很充实,他并不打算脱单,也不把“双十一”当作“光棍节”。
郭凯在Livehouse拍摄的照片
95后单身青年:“阶段性想脱单”
郭凯觉得,自己三十多岁结婚也不算晚。
他偶尔也会想脱单,特别是在吃快餐遇到“买一送一”或者“第二个半价”的时候,但又会留恋单身的自由,也不想让某个她失去自由,“如果是谈恋爱,避免不了要两个人一起出去干什么事情。但我不喜欢强迫别人,不用为了我去喜欢,反过来也一样,这是相互的。”
独自在上海打拼的生存压力,也降低了郭凯对爱情的渴望,“连自己都养不活,就不想那么多有的没的了。”
一边实习一边上网课的李妍也有类似感觉,她常常感到时间不够,“其实平时真正能从私人生活里再挤出一部分给感情的时间不多,如果没有这种客观条件的话,脱单、结婚也都难,都顾不上自己了,更别说孩子、家庭了。”
马倩文复习功课的书桌
不过,李妍和身边的很多朋友时不时都会有“阶段性想要脱单的冲动”。
遇到一个人无所事事的时候,李妍就会想脱单。“更多的是精神孤独吧。静下来的时候,会发现缺失了一段亲密关系,这种体验感是无法通过亲情或友情来排解的。”她自认为是一个精神世界不够强大的人,需要寻找情感寄托。
但是,她又无法迈出“单身的舒适圈”。现在,她觉得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经营感情,也没有太多的社交,还觉得年纪渐长会考虑很多现实问题,无法“纯粹地恋爱”。
她憧憬童话的美好,同时又不相信,“只要出现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就会早早放弃,其实就是担心结果不好,自己会更受伤。”她将这种心态归因于母亲,“总告诉你,现实是多么残酷。”
马倩文最近最想脱单的时刻,是看到两个高中同学结束多年的爱情长跑,在朋友圈宣布结婚。她也觉得,像同学那样“单纯的爱情在步入社会以后不太可能再有了”,异常羡慕。
经常在微博上追星的马倩文,感到自己找对象的标准也被偶像影响着,但她也很矛盾:“我的理智一边跟我说,你在现实中不可能遇到这样的人,一边又不想放下本来也不高的要求。”
她也不着急脱单,觉得单身比较自由:“不知道对方的某些缺点你能不能接受,还要费精力去磨合。现在大家都会比较自我一点,不愿意将就吧。我觉得我也挺忙的,没有想花特别多的心思在这上面。”
这三个95后青年虽然都不着急脱单,但都遭遇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相亲,而他们最初的反应都是抗拒。
马倩文去年就被介绍过一个比她大5岁的男生,是她妈妈朋友的儿子。马倩文以“年纪太大”为由拒绝了,觉得对方是奔着结婚去的,而“自己还没有潇洒够”。朋友也给她介绍过几个男生,但要么只加微信聊了几句,要么连微信也没加。
她说,爸妈一直告诉她“女孩子一定要结婚”,催着她脱单,认为“不结婚的女孩或男孩性格会比较古怪”,但所幸没给她定结婚年龄。她曾经很排斥相亲,现在也能接受了,“一切看时机和缘分”。
马倩文和李妍都拒绝“只用条件的加成去适配感情”,但都接受抱着认识新朋友的心态面对相亲局。
不过,马倩文也坦言,也许等到周围同龄人都结婚、自己还单身的时候,她会接受如今自己很排斥的“明码标价”的相亲局。
与两个女生不同,郭凯认为在相亲中谈条件是合理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条件,只是说与不说,我也能进行逆选择。”他还觉得,在当代年轻人生活节奏这么快的情况下,相亲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方式,“用一顿饭、一杯咖啡的时间聊一聊,不合适就换下一个,挺好。”
不过,他拒绝现在相亲,还用在上海工作的经历说服居住在县城的父母,生活在大城市无法“像小城市早早就结婚,把一切都定下来”。
谈到生活在大城市,李妍觉得上海的包容性让单身青年松了一口气,虽然脱单很难,但如今的标准不像以前那么统一,到相应的年纪不结婚也不会显得格格不入。相反,现在的感情状态只是个人选择。
至于多年前11月11日被作为“光棍节”来庆祝,当时还是孩子的他们并没有什么印象,李妍说自己因为现在的购物节,才知道曾经的“光棍节”。
那时为什么要过“光棍节”?三个95后分别给出了自己的推测。
“是一种单身的狂欢吧,单身本来就不配过情人节这种节日,只能找一个有特殊含义的节日给自己庆祝,还是源于一种需求。”李妍分析道。
“人家小情侣过节,单身的可能也想参与一下吧。”马倩文猜测。
“找个机会high,就是为了一块玩儿找个借口呗。”郭凯说。
(本文人名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沈关哲
光棍节是几月几日推荐搜索词:
1.光棍节是几月几日?
2.光棍节是几月几日2024
3.光棍节是几月几日几号农历
本文标题:光棍节是几月几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