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主要内容
狂人日记主要内容推荐文章1:他概括《狂人日记》主旨,提倡男女平权,被誉思想界清道夫
1919年11月1日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刊载了一篇名为“吃人与礼教”的文章。文章由当时四川人吴虞所写。他在文章的起首即开宗明义指出:“我读《新青年》里鲁迅君的‘狂人日记’,不觉得发了许多感想。我们中国人,最妙是一面会吃人,一面又能够讲礼教。吃人与礼教,本来是极相矛盾的事,然而他们在当时历史上,却认为并行不悖的,这真正是奇怪了。”这段话,精炼概括了此前一年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主旨。
文章的吴虞,青少年时正值世界列强对中国侵略日益加剧时期。他少年时期跟随四川经学大师廖平学习经学,对儒家思想认知日深。但随着学识的增加,吴虞对儒学能否解救中国越来越迷茫。为寻求救国真理,他研讨“西学”,成为当时“成都言新学之最先者”,一时引蜀地风气之先。
1905年,33岁的吴虞留学日本,入法政大学求学,深研欧美各国的宪法、民法和刑法。毕业归国后,他先后在成都县中学、成都大学任教。吴虞后来创办《蜀》,发表文章《辩孟子辟杨墨之非》,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儒家学说。后来因为《蜀》大力宣传保路,反对清政府的政策,推动了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
清帝逊位后,吴虞决定从思想上批判传统文化的糟粕残余。1917年6月1日,吴虞以妻子吴曾兰的名义发表文章《女权平议》,文中称,“孔氏常以女与小人并称,安能认为主张男女平等之人?”
吴虞大声疾呼,要求解放妇女思想:“吾女子当琢磨其道德,勉强其学问,增进其能力,以冀终得享有其权之一日;同男子奋斗于国家主义之中。”
“五四”运动前后,吴虞在陈独秀主办的刊物《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一系列文章,批判以“孝”为中心的封建专制制度。他写《吃人与礼教》与鲁迅的《狂人日记》相为呼应。“吃人的礼教”成了那个时代青年学生响亮的战斗口号。胡适在1921年6月16日所写《吴虞文录·序》的文章中,赞誉吴虞是“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
狂人日记主要内容推荐文章2:鲁迅的《狂人日记》,狂在哪里?
觉醒年代
《觉醒年代》里有一个片段:
吃完饭回绍兴会馆,鲁迅说:刚才忘了问广明了,杨开铭最近在忙些什么呢?怎么一直没有他的消息?
弟弟周树人回:杨开铭师范毕业后,就回老家教书了,他这个人啊,心善,时常接济一名寡妇,却遭到寡妇族人的非议,有一天杨开铭喝醉了酒,在寡妇家的桌子上趴了一晚,结果被人知道,寡妇被族人沉塘淹死,杨开铭因此疯了。
鲁迅听后,愤怒不已,说:疯了,人疯了,天也疯了。
就在这时,一个人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嘴里喊“不要杀我,不要杀我”,原来说鲁迅的表弟阮久荪。
觉醒年代剧照
此时的阮久荪,人已经神经错乱了,嘴里一直喊着有人要杀他。
原来是在来北京的路上,看到大量饿死的人,遭受刺激,导致神经错乱。
不大一会儿,连续经历两件荒唐事,又想到那些“围观”杀头、围观别人被欺凌的群众,想到那蘸着人血的馒头·······
一桩桩一件件,涌上心头,便写下了《狂人日记》。
这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1 《狂人日记》的原型人物几年前读《狂人日记》,只觉得写了一个患有“被迫害妄想症”的人,走到哪儿都担心有人要杀他,然后吃他的肉,他看见谁都觉得不是好人。
那时候就想,这该叫《疯人日记》,因为不仅不狂,而且风言风语。
对鲁迅虽然将这部小说叫做《狂人日记》,但我实在没看出狂在那里,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是狂,《神雕侠侣》中杨过杨大侠那样无视世俗我行我素,娶了师傅小看世俗,那是狂。
可是《狂人日记》,哪里狂了?一个男人,看见别人家的狗,觉得那狗不怀好意,看见别人看他的眼神,觉得人家的眼神写着不怀好意,这确确实实就是疯子一个。
最近一段时间,《觉醒年代》热播,再现了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
当时,人们虽然把长辫子剪掉了,可是心里那老旧的传统道德还没有剪掉,大多数人,都是用一颗老旧的心,过着短头发的生活。
人们水深火热,处处都存在欺压,只有少部分人醒着,大部分人都在等待觉醒。
新文化运动虽然在进行,但是还只是少数人的尝试。
一些人用鲜血呐喊,一些人用笔在呐喊,鲁迅先生也是,《狂人日记》就是他喊出的第一声。
2 从传统中觉醒的人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开始撰文发声,“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这就是新文化运动。
这一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最重要的“觉醒年代”。
之所以说是觉醒,恰是因为在那之前,人们没有醒来,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皇帝”就是天,历来除了几个造反的,其余人都习惯了被统治,被奴役,就是鲁迅说的“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造反的人,要么被镇压,要么自己成了统治者,又开始以同样的方式统治别人。
几千年如此,无数人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甚至没有想过如何反抗,就算反抗,也除非是逼不得已跟着造反,就像《阿Q正传》里,在阿Q眼里,革命就是造反。
君为天,夫为纲,等级森严,人心麻木,孔夫子提倡的“礼”,狭隘地被统治者变成自己统治的工具。
1918年,钱玄同手握《新青年》绕过街道,敲响了鲁迅的屋门。
看着面前单手叉腰,一字浓胡的鲁迅,他面色涨红,语气激动,欲说服对方加入《新青年》。
鲁迅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答:“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鲁迅答应了,并于不久后发表了《狂人日记》,在里面高声呐喊: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人们还在这传统之中做着梦,过着自己的生活,鲁迅打破了这种“虚幻”,告诉他们:你们是吃人的人,然而你们也是被吃的人。
那些人目光惊恐地睁眼看着鲁迅,他们哂笑不已:从来都是如此,值得你大惊小怪吗?
“传统”越是强大,现实就显得越是荒诞。
人被束缚成奴隶,自己还不知道!
3 吃人的传统:从来如此便对吗鲁迅说“吃人的传统”,可是传统真的会吃人吗?
答案是,有些传统确实是会吃人,而且吃人不吐骨头,就像觉醒年代里,杨开铭所遭遇的事情,寡妇就不该接受别人的帮助,就算困难死,也不要接受别的男人的帮助,一旦接受了别的男人的帮助,就是“搞事情”,就是十恶不赦,而且不分青红皂白,就动辄生死。
在这种传统的眼里,寡妇应该是就算死也要保住自己的贞洁,即所谓“生死事小,名节事大”,这是什么道理?
不用说,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也在其中。
但传统的吃人,还不止这些苛刻的律条,著名的历史文化学家房龙在《宽容》一书的序言里讲了一个故事:
在一个偏僻的守旧村子里,祖宗的传统说,不能离开这个村子,村子里的老人,就用这些传统律条来教育和要求年轻人。
这些老人就是这些律条的守护者。
但还是总有人想出去,有些出去的人,再也没有回来。
有一天,一个偷偷溜出去的年轻人回来了,他找到了通往外面世界的路,他给人们描述外面肥沃的土地,繁华的世界,美好的生活,他希望族人们能够离开这个贫穷的小山村,去过更好的生活。
可是村里那些守旧的人说,这个人疯了,因为他违反传统,还风言风语,最后,他们用石头砸死了他。
后来有一年,村里出现了饥荒,人饿死了不少,人们突然想到,那个人说的外面的世界,可是守旧老人还是说:律法规定,不让他们出去,就是死也要死在这个村里。
可是,在死亡和饥饿面前,村里的人不再听从传统,他们纷纷走出去,沿着那个被他们砸死的人留下的路标,守旧老人也叫住了最后一个离开的人,坐上他们的马车,一起去到了外面的世界。
他们发现,原来那个人不是疯了,他说的都是真的。
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就是有些传统杀人的厉害之处,传统规定的,就要遵守,传统规定的,不管多么不合理,都不能反对,像这样的传统,就是在吃人。
然而鲁迅在《狂人日记》里说:从来如此,便对吗?
这种质问,对于有些人来说,是苍白而无力的,因为传统没有告诉他们这句话,但也总会有一些人听进去了,并且记住了,虽然暂时不能反叛传统,可是种子毕竟已经种下了。
觉醒年代剧照
4 大多数人的“囚徒困境”在鲁迅那个年代里,鲁迅的话,也对于传统来说,也无异于是“疯子”的言语。
即使到了今天,你要是突然对着某些守护传统的人说“你们在吃人,吃人不好,请你们不要再吃了”,那些人多半也会觉得,这是疯话,这人疯了。
就像尼采对着一群人喊:“上帝死了”。
人家就说他疯了,因为上帝怎么可能会死呢,上帝是不死的呀,然而尼采喊的是“信仰死了”,真正的信仰没有了。
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里,讲了一个故事:
一群人在黑暗的洞里面壁,后面是一堵墙,墙后面有人举着火把。当光照过来,他们面前的墙上出现影子,这时候他们会以为这就是“真实”。
直到有人转身、看见火把,出去洞穴、看到太阳,才知道真正的“光”是什么。
看过光的人再回洞穴,告诉他的同伴“影子”不是“光”,同伴却都嘲笑他,觉得他疯了。
这就是著名的囚徒困境。
长期以来的习惯和行为,会让人觉得,那些常见的东西就是对的、就是真的,因为他们想象不到别的可能。
囚徒困境之所以存在,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处于这种困境里,一旦他意识到了,并且有勇气承认外面的真实,这种困境就不存在了。
但鲁迅所在的那个年代,他小的时候,虽然也洋务,但是绝大多数人还是长辫子,抱着剪头发就是不孝的观念,等到1912年,有人强迫说要把辫子剪了,人们不得已剪了头上的辫子。
可是心里的辫子,毕竟没有那么容易剪,头发短了,但人还是睡着的,睡在濒临死亡死亡之地。
鲁迅做的,是想把人从那种状态里叫醒过来,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醒着的,有同情心,有分别力,而不是一个专门作为看客看热闹的“两脚兽”。
因为一个“两脚兽”,可能不经意就参与到某种巨大无明的洪流中,吃人血馒头,充当同胞被杀的看客,甚至充当恶人呐喊助威的帮手。
当然,更让人难受的,是这首人在这里面,完全不懂得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自由。
觉醒年代剧照
5 学医救得了人的身体,救不了人的灵魂但鲁迅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想这么喊的,他是完成了自己的“觉醒”后,才如此的。
小时候,鲁迅由于父亲生病,经常出入当铺和药铺,去当铺当东西换钱,去药铺买药为父亲救命,各种奇奇怪怪的药方都见过,经霜三年的甘蔗,原对的蟋蟀,冬天的葛根,结子的平地木····
家道一天不如一天,可是最终,父亲还是不治而亡。
“鲁镇”的人,就是这样的,鲁迅以为外面会有不一样的,所以就想去外面学习,别人都是读书应试,他却走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学洋务。
在别人看来,这是将灵魂卖给鬼子,是很丢祖宗的脸面的。
因为学“洋务”,后来得以去日本留学,在日本学医,想要帮助像父亲那样受苦的病人。
鲁迅学医学得很认真,学了一年,都学了解剖了,可是有一次看“电影”,是一个“砍头”的场景,被砍的是一个中国人,周围站着一群中国人在围观,神情麻木。
那一刻,鲁迅意识到,就算是让人身体健康,体格健壮了,也只能是围观砍头的看客。
学医救得了人的身体,救不了灵魂。
于是就选择学文,提倡文艺运动,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就决定创办杂志,取名“新的生命”,即《新生》。
可是由于资金断裂,杂志办不下去了。
本意是好的,然而在人群中叫喊,却没有人有反应,鲁迅如同站在荒原里,孤独无依。
但心里还是有一团火,一直在燃烧。
直到1918年,这团火才吼出来,燃烧的目标,就是那老旧的“传统”,吃人的“传统”。
拿起笔的鲁迅,就好像一个战士,一个人对着一大群麻木的人叫喊,一个人对着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叫喊。
这确实是狂。
6 今日的人,还在“吃人”直到今天,《狂人日记》依旧是狂的,因为吃人的传统,永远会有。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规矩,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束缚,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前几天,“阿里员工聚餐遭遇性侵”,闹得沸沸扬扬。
起因是女性员工陪酒喝醉,领导“动手动脚”,做出违法举动,甚至有言论说“酒局而已,搂抱正常”这样的荒诞言论。
还记得之前有一个事件是:在公司聚餐上, 员工不能喝酒,但已经向同事和领导说明了原因,但还是被领导狂扇耳光。
这样的传统,岂非也是吃人的传统?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否则,就不会有吴亦凡的事件,也不会有员工遭性侵的事件,更不会有不喝酒就被扇耳光的事件。
“传统吃人”的可怕之处在于,利用这些传统“吃人”的人,觉得这是正常的,而“被吃”的人,有时候迫于压力,甚至不敢反抗,甚至难免也会加入这“吃人”的队伍里,明知道不该如此,却因为害怕与大多数人不同而被排挤而参与其中,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鲁迅最后说:救救孩子。
因为孩子里面,可能还有一些没有被这传统“规训”要求吃人的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传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难。
诗人顾城在其诗《一代人》里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
我们在传统中长大,如要不用传统“吃人”,就需要看到传统之外的光明,不然,一种习俗传统如果僵化了,难免要“吃人”。
7 一切特立独行,都意味着强大再说回来,《狂人日记》是一个“疯子”日记,一个清醒着的人生活在那样一个环境里,处处都格格不入,够勇敢的,就奋起反抗了,不够勇敢的,就只能疯了,否则活不下去。
因为一个清醒的人如能忍受并且和别人一样“吃人”,那他就不能算是一个正常人。
而一个清醒的人如能在人群里保持正常,又必然会被视为异类。只有最勇敢的人,才敢于做异类,对于懦弱的人而言,异类就是灾难。他疯了,是有足够的清醒,却没有足够的勇气。
荒诞的哲学家加缪说:一切特立独行,都意味着强大。
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强大,一种敢于自我、敢于清醒、敢于不同、敢于反抗的强大。
文|不有趣灵魂
狂人日记主要内容推荐文章3:鲁迅的《狂人日记》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仁义道德
这段文字摘取自《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狂人日记
我们要想了解《狂人日记》,必须要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1)《狂人日记》写的是日记吗?
(2)《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为啥开头的序言却是文言文?
(3)《狂人日记》写的是“吃人”?
别着急,我们慢慢道来。
一、
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任何的小说也没有把自己写的日记当作小说发表的,比如你是个爱写日记的人,内容开头写着“今天某某日,今天多云转晴,再写今天的感概等等”,写日记是好事,而它却不是以小说发表的。
而《狂人日记》是日记体小说,什么是日记体小说呢?
【日记体小说】是小说体裁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是以日记形式作为小说基本结构的小说类型。这类小说在叙述方式上多采用第一人称,以日记主人公所见、所闻、所感的方式叙述事件、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所以,《狂人日记》写得不是日记,而是以日记体小说为体裁的一种独特小说形式。
二、
在那个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亦或者封建时代,读书识字的人都是豪门官绅,世家贵族,都是大户人家,当官的子弟们去私塾学习的,普通人别说读懂文言文了,大字不识一个,所以要推行中华文化,唤醒民众沉睡的心,必须要用大家听的懂得话来交流,这是其一。
其二,鲁迅是借"狂人"来写白话的,也就是说只有狂人,才能用白话文来写,而序言中的"我"则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这个传统的读书人在当时的社会,他则是一位精神"正常的人",所以用文言文来写。
三、
我们开头摘取了这样一篇文字,“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说起“吃人”文章中的“易子而食”在历史中,是存在的,食物没有可以吃得
了,只有互换孩子来填饱肚子,所以说,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就是不再“吃人”。
那么,《狂人日记》写的是和“吃人”有关的事情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鲁迅要表达的社会,那是一个病态的社会。
“吃人”是鲁迅对现实的隐喻,不仅指吃人肉,也指人间苦难的事实和产生苦难的根源。
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
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
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
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
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在小说的开头“狂人日记序”中写道:“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狂人病体痊愈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地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
《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
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
由此,我们这才明白《狂人日记》到底是在写什么!
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人,小说中,狂人异乎常人的思想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狂人的怪异言行是彻底而纯粹的。狂人在日记中所叙述的环境缺乏写实性,却一语道破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
文章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鲁迅明写狂人的狂态,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心弦。狂人不是一般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
《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狂人日记主要内容推荐文章4:1918年的今天,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1918年的今天,鲁迅创作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发表。
鲁迅在文中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一句话证明你背过他的文章。
:人民网 新华视点
狂人日记主要内容推荐文章5:《狂人日记》叙述了怎样一个狂人的世界?
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是记录在日记中的故事,名字叫做《狂人日记》。一听到“狂人”两个字,大家就该明白了,写日记的这个人,不大正常,不如走进日记,去感受一下他的内心世界。
(一)
今天月色很好呀,过去三十年都十分昏暗,但我还是要小心,因为赵家的狗,刚刚看了我两眼。
(二)
今天晚上一点月光都没有,这可不妙啊,早上出门的时候,那个赵贵翁看我的眼神就不正常,还有另外七八个人也偷偷在议论我,有个小孩也是,你说这小孩能和我有什么仇,我忍不住对他们大声说:“你告诉我!”结果他们就跑掉了。我知道了,20年前我曾经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这些人一定是相约和我作对呢!
(三)
每天晚上我都睡不着觉,因为很多事情,要细琢磨才能弄明白,昨天那些人对我的态度是什么意思呢?最奇怪的就是那个女人,她打自己的儿子,还说“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但她的眼睛分明是看着我呀……还有前几天邻村那个佃户来找大哥,说他们村里把一个大恶人打死了,还挖出他的心肝煎着吃,我插了句话,两人就奇怪地看着我,眼神和昨天那些人一样一样的!我记得古时候确有吃人一说,于是便翻开史书,歪歪斜斜地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即使是这样,我还是不放心,半夜爬起来又仔细看,终于在字缝里看出字来,原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他们是真想要吃我了!
(四)
今天早上,家里人端了一碗鱼进来,可我吃上去感觉滑溜溜的,不知道是鱼是人,于是便吐了出来。他们肯定是在打什么坏主意,果然!大哥找来了一个老头子,这老头子肯定是一个刽子手,借着诊脉的名义,看看我身上肉的肥瘦,不然,为啥他总是说,“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几天,就好了。”
诶呀我去,这是想让我养肥点给他们吃啊!我知道了,想和别人一起合伙吃我的,就是我的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五)
这几天我仔细想了想,那个老头可能不是刽子手,真是医生,但也真的会吃人,因为他们那个祖师爷的“本草什么玩意”的,里面写着人肉是可以吃的。大哥呢,我也没冤枉他,以前讲书时,曾经亲口说“易子而食”,还有前几天来的那个佃户以及他们聊的内容,我对他们的怀疑,非常合理!
(六)
外面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七)
我想,我知道他们的想法了,直接杀了我肯定是不敢,所以才联络起来,想逼我自杀,最好啊,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紧紧勒死,这样他们就没有杀人的罪名了啊!我记得书上有一种叫做“海乙那”的东西,专门吃死肉的,它和狼是亲眷,狼又和狗是本家,得!我知道赵家的狗为啥那样看着我了。我那大哥也是可怜,咋就和他们同流合污了呢,我诅咒吃人的人,我要劝解吃人的人,就从我大哥下手。
(八)
今天,见到了一个人,才二十多岁,我问他:“吃人的事,对么?”他假笑着回答:“又不是荒年了,怎么会吃人。”
我不甘心,追问道:“对么?”他开始转移话题了:“今天天气很好啊。”
“对么?”“不……”
“不对的话,为什么他们还要吃人?”
我眼看着小伙脸色变了,他说“也许有,这是从来如此……”
“从来如此,便对么?”
“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我直跳起来,张开眼,这人便不见了。自己出了一身汗,对方年纪这么小,居然和他们是一伙的,所以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我知道之前的那些小孩,为什么都那样的眼神看我了。
(九)
哎,人要是都能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该多舒服啊,只可惜,大家都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有些各不相识的人,还结成了一伙。
(十)
今天,我去找大哥谈判了,我和他讲道理。
“大哥,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便变了真的人。
有的却还吃,同虫子一样……
我说了很多,起初大哥只是冷笑,随后眼光便凶狠起来。
果然,一说破他们的隐情,脸都变青了。很多大哥的同伙都在外面看,我知道他们的心思,都怕被我说破,这时候,大哥也忽然高声喝道,“都出去!疯子有什么好看!”
好啊,原来是想给我定一个疯子的名号,然后名正言顺地吃我。我不甘心,仍然一直喊着,我要他们真心地改邪归正!
(十一)
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日日是两顿饭。我一吃饭就想起大哥,因为妹妹死了,大概都是因为他。母亲不停的哭,大哥还在劝她,估计是因为妹妹被自己吃了,心里过意不去吧,母亲知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呢,我不清楚。
(十二)
不能想了。我今天才明白,妹妹死了,大哥又管家务,谁又知道他不会在饭菜中暗暗给我们吃妹妹的肉呢?哎,想要成为真的人,太难了,我已经被拉下水了。
(十三)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吧……
日记咱们看完了,小说的原著,其疯言疯语比起这些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先生的这本《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狂人日记主要内容推荐搜索词:
1.狂人日记主要内容概括
2.狂人日记主要内容概括100字
3.阿q正传狂人日记主要内容
本文标题:狂人日记主要内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