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推荐文章1:“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大同社会?是理想主义还是真实存在?

  “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的理想社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大同社会?是理想主义还是真的存在?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一、理想主义色彩理念的提出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出自先秦时期,“夜不闭户”出自《礼记·礼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路不拾遗”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这就是大致暗合先秦时期儒家士人追求的“大同社会”!


  二、“贞观之治”与“大同社会”理念的“构造”


  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贞观之治”与唐太宗唐太宗逐渐被“神话”,被逐渐被渲染成了神一般的人物,贞观年间也成了这样“天下大同”的一个时代,其中吴兢的《贞观政要》一书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宋代士大夫的“再构造”


  到了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一书里记录君臣对答时,评论唐太宗“贞观之治”说“自是数年之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旅野宿焉。”然而《资治通鉴》本来就是一本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的书,亦包含着司马光的个人思想和理想!


  四、区域性局面的存在与谋求推广的模式心理


  大同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在一定的较小的区域抑或是存在的,而且在很多地方很长时期都存在,所以如果全国全天下都是这样,那就是“大同社会”了,这也是古代士人一直追求的,这个理想化的追求不仅没有错,而且还推动着中国人性格、理想、社会、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哲学上辩证视角


  从哲学上看待:事物是辩证的,这是事物的前进发展运动、永无止境。大同社会那是一个理想的时代,一个区域外化的模式,一个致力追寻的理想和美好!会越来越接近越来越发展成这个理想的社会!


  #历史#本文由公子啊公子原创,欢迎评论、点赞、收藏、转发!


  易中天评乾隆皇帝“没干好事”“王八×”,努尔哈赤后人怒而举


  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四位帝王,与你心中一致吗?


  明清时期,中国是什么时候怎样落后的?


  屈原,集历史、文学、习俗于一身的Super Star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推荐文章2:明确告诉你:迄今为止还没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年代

  怀念过去的人总爱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描述某个年代,这种怀旧情结可以理解。我也怀旧,更知道讲些“光明”的东西讨人喜欢,还被标识以“正能量”,可我觉的还是正视现实,实事求是更应该。


  解放前那些烂事就不说了。解放后的确有个社会风气较好的年代,那是1956年前的一段时间。老百姓刚刚翻身解放,经过土改分到田地,对党和国家充满感激之情,一家一户忙着“单干”奔好日子,虽有个别不肖之徒,但总体风气较好。


  但从1957年“反右派”后,又是大跃进、浮夸风、大炼钢铁、人民公社、一平二调,又经历了几年严重困难,后来又经过轰轰烈烈的文革,吵吵闹闹、破四旧、打砸抢、文斗武斗,从此官僚主义、两张皮、说假话、无政府主义泛滥,社会风气就江河日下了。


  我在头条看了个帖文,不少网友仗义执言,亲身讲述了过去的经历,有的甚至献身说法,着实让人感动而钦佩:有这种敢于正视现实、解剖自我的精神和勇气,我们的社会风气一定会越来越好。(以下简列几则截图供参考)


  那个时候,人们普遍贫穷,农村大部分真的是家徒四壁,城里人虽然有点小钱包的严、抓的紧,但社会风气真的不好。不说文革中打砸抢抄盗,你坐公交、到火车站、商场等凡是人多的地方可要小心了。我同事的衣服被刀片划过,我被小偷偷过,家里也遭过撓门盗窃,这些事太多了。路上拾不到“遗”,也不敢“夜不闭户”?


  一个秋天,有个老乡从我们单位门前过,顺手把一件凉晒的上衣偷了,被眼尖的小伙子逮着将其放倒在地,几个人上来又踢又打。这种情况一般是年轻气盛的人表现正义的好机会。我见闹不好真出人命,赶紧叫人将其架到我办公室关门“审查”。那人枯瘦,一看就是营养不良,这时脸色腊黄满头虚汗,我赶紧让其躺在长靠椅上,又倒了几次开水喝下,“审查”了几十分钟将其放了。有人问我“小偷怎么处理”?我说让我臭骂了一顿,承认错误给放了。他们说“怎么能放走呢?”我说“不放走,未必你还要管他饭?再说,那小子万一死在这里谁负责?”那几个“积极分子”悻悻地走了。


  我是相信人性的。人在极端贫穷时是很难讲道德的,正所谓 “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应该面对现实,这些现象既不是中国人的专利,更不是对某个时代的抹黑。那个年代,阶级斗争“年年讲,天天讲”,领导教导我们“狠斗私字一闪念”,可是真正做到的有几人?正是这样,象雷锋、王杰、焦裕禄的品德才显的伟大高尚。我们总是纠结于妇儿到地里拾麦穗是“检”还是“偷”,去研判那么多人的“检”和“偷”真的没有意义。那守麦田人打人就打了,就象打偷衣人一样,这种革命表现也是一种无奈。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在正确路线的引导下的思想教育,社会风气会越来越好的。(21-11-23日)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推荐文章3:孔子:自律是“克己”的最高境界

  匡雪 宋秀梅


  孔子画像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修订六经,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早年生活极


  为辛苦,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凭着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孔子平步青云,从“委吏”“乘田”这样的小官,一直做到鲁国的代理宰相,且辅政期间,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可惜好景不长,国君鲁哀公中了齐国的美人计,从此沉溺酒色,孔子痛心不已,被迫结束了政治生涯。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路,四处宣扬自己的思想和学说,其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他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正得益于他的坚持,他所倡导的“克己复礼”等观念至今影响深远。


  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自律是“克己”的最高境界,要克制住自己的行为和内心,尤其要“慎独”,如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么便能被称为“仁”了。对于为政者,孔子也是这样要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自身行得端、坐得直,百姓才会信服。体现到物质层面,便是“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提倡,先义后利,符合道义了,则取之无妨。


  孔子的后人很好地传承了孔子这一思想。在山东省曲阜市的孔府内有一幅“戒贪图”,图中描绘了一只名叫“贪”的动物因欲壑难填而葬身大海的场景。衍圣公(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将此图绘在了孔府宅门内壁上,每天外出经过此处时,跟班的差人都会大喊一声“公爷过‘贪’了!”以此来警醒自己及家人不要贪得无厌。


  山东省曲阜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治国说——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他胸怀天下、心系苍生、谋求“大同”,给后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文化资源,为万世所敬仰。


  近年来,依托“圣人故里”这一地缘优势,我们曲阜市检察院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汲取儒家思想精髓,打造兼具地方特色的廉政文化品牌。建设了“德政苑”廉政教育基地,通过讲述古代廉政故事,观看预防职务犯罪专题片,设置“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等游戏互动区,增强廉政文化的感召力。同时,成立政德教育讲师团,将孔府“戒贪图”作为现场教学点,让检察干警身临其境接受廉政文化洗礼,对标圣贤正身、正心、正德,戒贪、戒骄、戒奢,为建设一支思想干净、政治清明的检察铁军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撑。


  (本记者匡雪 通讯员宋秀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推荐文章4:全国镇压反革命运动实施3年后,很多地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为期3年的全国镇压反革命运动取得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从1950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揭开全国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序幕,到1953年秋全国镇压反革命运动全部结束后,很多地区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宁时期。


  镇压反革命运动的群众大会


  建国初为什么要镇压反革命?因为在国内没有解放的地区还有大量的反革命残余势力,包括政治性土匪200万人,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万人,以及潜伏在各地的各种特务分子60万人。这些反革命势力趁着新中国政权刚刚诞生,四处作恶,1950年全国有4万多名干部群众被杀!


  全国各地反革命势力的嚣张和猖狂活动表明,在全国开展镇压反革命的运动,特别是剿灭武装土匪,给人民群众安全感,巩固新生共和国政权,打击反革命嚣张气焰已经刻不容缓了!在这种形势和背景下,1950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揭开全国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序幕。


  中共中央这一指示明确要求,对于一切手持武器,聚众暴动,向我公共机关和干部进攻,抢劫仓库物资之匪徒,必须给以坚决的的镇压和剿灭,不得稍有犹豫!同时强调,对于这些反革命活动,各地必须给以严厉的及时的镇压,决不能过分宽容,让其猖獗。


  与此同时,指示对镇压反革命作出了明确的区分,对于愿意投降并改邪归正的土匪,一般是可以既往不咎的;但对于继续抵抗我军的土匪首领,有政治背景的土匪分子,窝藏与勾结土匪的豪绅地主,继续抵抗、不愿改邪归正的惯匪,则应加以严厉处罚,处以长期徒刑或死刑;对于参加土匪部队的一般群众,令其改过生产。


  在起始阶段,人民解放军与各级政府协同配合,采取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工作进展非常顺利,剿灭武装土匪成效显著。如四川省发动政治攻势,自新投降的土匪达38万人,被击毙、击伤和俘虏者3.8万人。盘根错节、长期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湘西、鄂西和广西的匪患基本上被清除了,全国社会秩序基本稳定下来。


  抓捕反革命分子


  1950年7月21日,政务院第42次政务会议通过了《政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强调要对一切反革命活动采取严厉的及时的镇压,在实行镇压和处理一切反革命案件中,又必须贯彻实行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就是“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政策,由此达到逐步肃清反革命分子的目的。指示经毛主席批准后于7月23日发布。


  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再次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强调重点打击危害人民的土匪、特务、恶霸、反动党团骨干和反动会道门头子等五个方面的反革命分子。提出对首要的、怙恶不悛的反革命分子,当杀者应立即判处死刑;对于罪恶较轻又愿意悔改的一般特务分子和反动党团的下级党务人员实行管制,加以考察。


  同时提出,对真正的胁从分子、自动坦白以及在反对反革命斗争中有所贡献的,应分别给予宽大的待遇,或给予适当奖励。为了防止在镇压反革命活动中发生“左”的偏差,指示强调必须坚决反对逼供信,禁止肉刑,重证据而不轻信口供。判处死刑须经省以上有关机关直至中央批准。


  1950年11月3日,周恩来总理签发《政务院关于加强人民司法工作的指示》,强调“对反革命分子来说,首先是镇压,只有镇压才能使他们服罪,只有在他们服罪后,才能谈到宽大”。从12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展开镇压反革命运动。毛主席及时提出镇压反革命的三字方针:稳,就是要注意策略;准,就是不杀错;狠,就是坚决杀掉一切应杀的反动分子。


  1951年1月17日,毛主席给各中央局、中央分局书记发出电,批转第47军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告,毛主席指出,第47军在湘西21个县中杀了匪首恶霸特务4600余人的处置是很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敌焰下降,民气大伸。如果我们优柔寡断、姑息养奸,则将遗祸人民,脱离群众。在这些文件指导下,镇压反革命运动掀起了惊人的声势。


  镇压反革命运动召开的公审大会


  1951年2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对各种反革命行为规定了具体的量刑标准,强调对首要分子,解放后怙恶不悛、继续进行反革命活动的特务间谍分子,经过宽大处理还作恶的反革命分子采取从重处理的原则。条例发布第二天,人民日、司法部和最高人民法院等都发布文章大造声势,动员全国各界群众行动起来,形成了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强大舆论攻势。


  3月30日,毛主席针对镇压反革命的宣传不够,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及各界人士参加镇反工作,真正过问其事做得太少的现象,要求各地必须大张旗鼓,利用纸和广播电台、展览会,大力宣传,使家喻户晓。此后,各地纷纷响应,召开各界代表会议、座谈会、控诉会、公审会、广播大会等,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镇反运动影响之深,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1951年上半年,全国有80%以上群众参加了各种镇压反革命的集会。广大群众发动起来纷纷向政府控诉、检举和协助逮捕反革命分子。江西省10天内全省各地同时行动,逮捕反革命分子2.5万人。在此期间,杀害刘胡兰烈士的凶手、当年参与制造“二七惨案”杀害林祥谦的凶手、杀害李公朴和闻一多的凶手、杀害邓演达的凶手全部遭到严惩。


  1951年5月8日,毛主席代表中央拟定《关于对犯有死罪的反革命分子应大部采取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政策的决定》,提出这种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以观后效的政策,是新中国在司法上的一个创举,具有深远意义。决定要求判处死刑一律要请大行政区或大军区批准,有关统一战线的重要分子要请中央批准。1951年5月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后,全国镇反运动实行谨慎收缩方针,集中力量处理积案。


  到1953年秋,全国镇压反革命运动全部结束。为期3年的全国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上清除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势力,以及长期危害人民和社会安定的各种匪患与黑社会势力,全国社会治安情况大为好转。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以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很多地区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宁时期。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推荐文章5:“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还会再见吗?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两个词,最早出自是北宋时期,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原文是“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种社会状况,说的大概意思是,路上不管掉了些什么东西,都没有人会因为贪财而把它捡起来,据为己有,到了晚上的时候,睡觉都不用关门,因为不会有人进来偷东西。一般也用来形容此时社会风清气正,安宁祥和,国泰民安,国富民强,天下太平,国家繁荣昌盛,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记得小时候,学校没有院墙,好多乡村学校连校门都没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也是一样的,没有保安,没有监控这么一说,也很少有人丟钱落物,入室盗窃更是稀罕,几乎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状态。尽管当年物质文化生活跟现在没法比,大家都过的辛苦,但那时的人思想单纯,追求没那么多,要求也没那么高。


   不象现在各部门,各单位家家都是高墙大院,门有防盗门,窗有防盗窗,锁有防盗锁,全方位无死角监控,各类五花八门安防设施齐备还不放心,24小时安保人防双管齐下,时不时还是防不胜防。就连乡村农户家里十有八九都安了监控,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也许是现如今信息传播渠道又多又快的缘故,小偷小摸时有发生,总体来说大案要案还是很少。


   条件差时社会风气好,生活好了环境相反不如从前了,是因为好人变少了,坏人变得更多更坏了。这不是时代的错,归根到底是人的错。人性的弱点一旦无所控制,贪婪和欲望就会象洪水猛兽一泻千里。所以路不拾遗就变得越来越少了,夜不闭户就变得越来越难了。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推荐搜索词:

  

  1.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什么意思

  

  2.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出自哪里

  

  3.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什么朝代

  

本文标题:路不拾遗夜不闭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