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鲁是什么意思
巴图鲁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老北京话和普通话区别在哪?了解这些口语的出处就明白了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满语列为极度濒临灭绝的语言。与其他即将失传的语言不同,清朝统治时期很多文件都是用满文书写的。因此,保护满语文不仅是在保护一种古老文字,而且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2月23日,“旧京图说”请来满语文研究者李松龄(网名:松鹤延龄)老师为我们做了一次“漫谈满语文”的讲座。“旧京图说”将分四次在公众号分享此次讲座的实录,以飨读者。今天推送的是讲座实录之三。
主讲人
李松龄,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研究员、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会员。1975年入职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先后参与《中俄关系乾隆朝满文档案史料选编》《全国满文图书资料》译著工作;主编《中国禁毒史料》清代部分。发表数十篇有关清代宫廷史、京城史地民俗方面的文章,曾任《北京档案》杂志社副主编。策划、主创“档案见证北京”文化讲堂,获得北京市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品牌奖。荣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工,北京市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称号。
1644年,清入主中原之后,满汉杂居导致汉语和满语互相碰撞,两种语言文化的交流融合,汉语也吸收了一些满语的词汇。
萨其马
我们最爱吃的糕点“萨其马”就是源于满族的一种冬令食品。萨其马”是满语Saqifei mamulanbi两个动词的缩写。Saqifei是切。mamulanbi是码。
萨其马一词,最早见于清乾隆三十六年所编《御制增订清文鉴》一书:“萨其马,把白面(指和好的)经芝麻油炸后,于糖稀中掺和”。迨至光绪二十六年《燕京岁时记》记载“萨其马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和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木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
汉文曾一度管萨其马叫“糖缠”,但是由于人们的习惯叫法,此名没有叫开,而萨其马却被人们接受下来,一直沿称至今。
姥姥
近日热播的电视剧《芝麻胡同》中不乏老北京话,其中就有一句常说的“姥姥”一词。
我曾写过一篇小文《姥姥一词出自满语》。语出康熙五十二年所编的《大清全书》,是这么记载的:“姥姥”指乱谈、多言无忌之人,恶调。词意后来就演变成:不相信、不可能、没门儿、不行等意思。
有幸这篇小文被胡德平先生看到了,在他的《说不尽的红楼梦——曹雪芹在西山》一书中,谈了他的看法。
他说,查“姥姥”一词,有四种解释,一种就是《辞源》上所说的:北方方言一般我们称外祖母。第二,老北京表示不服气、不相信的口气。比如《骆驼祥子》里,虎妞的爹就说了:“我管教女儿,与你什么相干。揍我?姥姥!”这就是我们听到的这个口吻。“你?姥姥!”不可能、不服气。第三,天津和北京地区管接生婆,也叫姥姥。第四,据李松龄先生考证:是满语的音译;并指在《大清全书》记载,姥姥指多谈、乱谈、多言无忌之人,恶调。
胡德平考证认为这四种解释,第四种比较合乎曹公命名之本意,就是曹雪芹命名刘姥姥的本意。
电视剧《红楼梦》中的刘姥姥
他说,因为曹雪芹是满洲正白旗包衣,红楼梦写的是清初满族上层社会的故事。再结合书中刘姥姥为贾宝玉瞎编女孩儿抽柴草的故事。戏谑吟诗:“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的歪诗。奉承王熙凤: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等胡言乱语之写。通而观之,他认为刘姥姥整个是一个多谈、多言无忌之恶调的老妇形象。哪儿有一点外祖母的尊严。
哈尔巴
老北京人管肩胛骨叫“哈尔巴”(音)。有时候也叫“哈拉巴”、“哈累巴”、“哈利巴”,只是不同地区的音变。实际上,本音还是“halba”(音)就是肩胛骨,也叫琵琶骨。
额淋
我们通常指被液体侵蚀过留下的痕迹说 “额淋”,一般指汗渍、奶渍、水渍,乃至血渍等等。大家可能听过 “额淋” “额利”,都是不同的音变。其实是 “额淋”,这个词源于满语 “额淋”,满语意为精液、精神。根据满语Oori的谐音来的。
巴图鲁
老一辈北京人给小孩儿起个小名儿,尤其对男孩一般爱叫“巴图鲁”,或简称“巴图”。满语是baturu。蒙语巴特尔和它发音也非常相似,都是英雄、勇士的意思。
哈尔滨
其实,在东北地区汉语中满语就更多了,尤其是地名。例如:“哈尔滨”一词,据现在《辞海》的解释是晒网厂,晒鱼网的场子。
但根据最新的研究是“扁状的岛屿”之意。这是黑龙江省档案馆一位研究员数十年研究得出的结论。他根据1864年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里的满文记载翻译过来的。这是比较靠谱的一个解释。“扁状的岛屿”在满语发音为“Harbin tun”音译成汉语便是“哈尔滨屯”四字,后来省略了屯字,简称“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吉林,图们江这都是来自满语。
有关汉语中的满语词汇,今天就先说到这儿。(未完待续)
:北京日?旧京图说
主讲人 | 李松龄(松鹤延龄)
音频整理 | 壹天
文字整理 | Margaret
编辑 | 黄加佳
流程编辑:王宏伟
巴图鲁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清朝建立初期,皇太极封的六个铁帽子王,你知道都有谁吗?
“铁帽子王”是清朝独有的一个爵位,能获此殊荣的不仅要战功赫赫,而且是嫡出,最重要的是还得是旗主,因此能受封者,寥寥无几,清朝入关前受封铁帽子王的也只有6人,你知道都有谁吗?
1,代善。
代善
代善是努尔哈赤次子,骁勇善战,16岁便跟随努尔哈赤征战四方,每逢作战都是身先士卒,掌管正红旗、镶红旗,在统一女真部落以及后来对明朝的战斗中,代善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努尔哈赤时期,设了四个贝勒,其中代善为四大贝勒之首,因作战勇猛,努尔哈赤称代善“古英巴图鲁”,意思就是最牛的勇士。尤其在努尔哈赤长子死后,代善作为最年长的贝勒,论功绩和地位,在当时无人可及。除此之外,代善还有两次从龙之功,他先后拥立皇太极和顺治继位,本来身为大贝勒,努尔哈赤去世候后,代善的威望在当时是最高的,是有机会争夺汗位的,但是他为了顾全大局,放弃争夺汗位,拥立皇太极为大汗,皇太极建立大清后,封代善为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
代善从努尔哈赤时期到皇太极时期,前后统兵几十年,立下的功劳数不胜数,战功赫赫,位高权重,根红苗正,所以代善也是清朝第一代“铁帽子王”。65岁去世。
2,齐尔哈朗。
齐尔哈朗剧照
齐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自幼被努尔哈赤收养,努尔哈赤对其视如己出,不是亲生胜似亲生,而且齐尔哈朗自幼与皇太极一起长大,这也是日后齐尔哈朗能平步青云的原因。
齐尔哈朗也是一员虎将,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努尔哈赤时期就被封为和硕贝勒,统领镶蓝旗,跟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跟随皇太极征战朝鲜,征伐明朝,曾在与明朝的作战中,取得过九战九捷的辉煌战绩,为清朝立下了赫赫战功。皇太极称帝后,齐尔哈朗受封和硕郑亲王,齐尔哈朗不仅勇猛,而且为人谨慎,所以一直能屹立不倒,有“清朝不倒翁”之称。与多尔衮共同辅佐顺治帝时,面对多尔衮的咄咄逼人,齐尔哈朗没有与多尔衮正面冲突,而是默默带兵外出征战,选择了隐忍。顺治帝亲政后,齐尔哈朗位极人臣,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终57岁寿终正寝,成为清初亲王中最幸运的一个。
3,多尔衮。
多尔衮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个儿子,也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一生戎马,战功赫赫,位高权重,是清朝初期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
多尔衮16岁开始跟随兄长皇太极征战,骁勇善战,在对明朝的作战中,打过许多胜仗,给明军以沉痛的打击,立下了赫赫战功。皇太极称帝后,论功行赏,封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位列六王第三。之后又在松锦之战中重创明军,名将祖大寿和洪承畴投降,经此一役,明朝已经大势已去。
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拥立顺治登基,稳固了朝政,以摄政王的身份监国,掌管正黄旗和镶黄旗,此时的多尔衮的权势达到巅峰。之后他率军出征,击败李自成,覆灭南明政权,确立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是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功臣。正在多尔衮人生达到巅峰之时,却意外坠马而亡,年仅39岁。
4,多铎。
多铎
多铎是努尔哈赤第15子,多尔衮同母弟,多铎以勇猛著称,13岁封贝勒,统领正白旗,是清初一位重要人物。
多铎早年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在与明朝的战斗中,骁勇善战,屡立战功,皇太极称帝后,多铎受封和硕豫亲王。在著名的松锦大战中,多铎功劳最大,大败明军,俘虏明朝名将洪承畴,祖大寿看大势已去,举城投降。此战过后,明朝败局已定,仅剩下宁远一座孤城,关宁锦防线被彻底摧毁,多铎加封豫郡王。
顺治帝登基后,多尔衮为摄政王,独揽朝政大权,多铎也水涨船高,权势达到巅峰,成为多尔衮之下的清廷二号人物。之后随多尔衮进取中原,扬州之战多铎率军攻克扬州,杀明朝名将史可法,败李自成,俘虏南明福王,可谓战功赫赫,被乾隆帝称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36岁因感染天花病逝。
5,豪格。
豪格
豪格是皇太极长子,也是一个骁勇善战之辈,早年便跟随父亲征战四方,屡立战功,努尔哈赤在世时,豪格就被封为贝勒,统领正蓝旗。
皇太极继承汗位后,开始征伐明朝,豪格配合其他皇子数次击败明军,因功受封和硕贝勒,皇太极称帝后,封豪格为和硕肃亲王,成为铁帽子王之一。皇太极去世后,豪格作为长子与多尔衮争夺汗位,不过豪格作战勇猛,却不善权谋,最终与汗位失之交臂,因此也与多尔衮结怨,也正是如此,豪格一生两次被剥夺爵位。顺治帝继位后,随着李自成的被灭,农民起义军成气候的只剩下四川的张献忠。此战,豪格作为统帅大败张献忠,并亲手射杀张献忠,几乎平定了四川,为清朝为清朝开疆扩土、定鼎中原立下汗马功劳。
因豪格素来与多尔衮不和,此时多尔衮把控朝政大权,豪格西征班师回朝不久,便被多尔衮以莫须有的罪名囚禁,不久,豪格就死于狱中,年仅40岁。顺治帝亲政后,为豪格平反,恢复和硕肃亲王封号,乾隆时,入太庙。
6,岳托。
岳托
岳托是清朝开国元勋,代善长子,努尔哈赤的孙子,与父亲同时执掌两红旗,是努尔哈赤众多孙子中最杰出的一个。
岳托早年跟随祖父努尔哈赤驰骋沙场,骁勇善战,有勇有谋,屡立战功,深受努尔哈赤的器重。努尔哈赤去世后,四大贝勒争夺汗位,剑拔弩张,局势紧张之时,岳托劝说父亲代善拥立皇太极继位,代善听取了岳托的建议,放弃争夺汗位并拥立皇太极顺利继承汗位。之后征战朝鲜,又跟随皇太极征伐明朝,立下了赫赫战功,皇太极称帝后,封岳托为和硕成亲王,与叔父们同时封王,同级别的也有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可见岳托的优秀。
岳托虽然战功赫赫,但是性格耿直,数次忤逆皇太极,爵位数次遭贬。1638年,岳托与多尔衮同为统帅,兵分两路征伐明朝,一连攻克六十余座城,在驻扎济南时,岳托染上天花,病逝军中,年仅39岁,死后,皇太极追封克勤郡王,世袭罔替,乾隆时,配享太庙。
图片于网络。
巴图鲁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鹿鼎记》鳌拜为何是“第一巴图鲁”?原来清朝能打的基本死光了
新版《鹿鼎记》的鳌拜,一点都不符合清朝“第一巴图鲁”的气场。
“巴图鲁”是一句满语,意思是勇士,英雄,为满洲传统封号之一。
而被称为满清第一巴图鲁的,正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物——鳌拜。
在《鹿鼎记》的小说或电视剧或电影中,鳌拜被刻画成满洲第一勇士,孔武有力,战功赫赫,武功无敌,总舵主陈近南武功高强,带着一伙武林高手,也不是鳌拜一个人的对手。
可以说,在《鹿鼎记》中,鳌拜就是像项羽、吕布一样的无双战将,神挡杀神,魔挡杀魔,秒天秒地秒空气的主。
所以,他从不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虽然鳌拜对清朝有莫大功劳,但对康熙帝来说,他对自己的威胁太大,所以一直想找机会将他除掉。
于是康熙联合小桂子韦小宝,加上索尼的儿子索额图,决定豢养一批同龄人,天天练习摔跤和角斗,最后将鳌拜擒于武英殿,最后死在了囚牢之中。
当然,在正史中,没有小桂子韦小宝,但是索额图是真实存在的,康熙帝扳倒鳌拜的过程也大致相同。
在正史中,鳌拜的称号的确是清朝“第一巴图鲁”。
但是咱们不禁冒出一个疑惑,《鹿鼎记》毕竟只是小说,它可以把鳌拜刻画成无双战将,但是真实历史可不会。清朝初期战功赫赫的将领,数不胜数,怎么轮到鳌拜这个在关外从来没有名气的人得到这个“第一巴图鲁”的称号?多尔衮呢?多铎呢?实在不行,吴三桂也能算一个候选人吧?
难道鳌拜的战功能排在清朝初期那些真正的开国元勋之上?
鳌拜何德何能能成为清朝“第一巴图鲁”?鳌拜在明清战争(1642年入关之前的战争)中,的确多次荣立军功,为此当时的清太宗皇太极亲自授予“巴图鲁”称号的嘉奖,这就是鳌拜“第一巴图鲁”最早的。
然而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掌权,鳌拜也只是清朝众多猛将之一而已。
直到顺治末年,康熙初年。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罗洛浑1646年病死(被封为衍禧郡王,此人是努尔哈赤二子代善的长子长孙,在关外参加过多场同明军的战斗);阿巴泰1646年病死(被封为饶余郡王,努尔哈赤第七子,屡随征战,立有赫赫战功);豪格(皇太极长子)1648死于监狱中(死于夺权内斗);多铎1649年死于天花(攻下南明弘光政权和南京的第一功臣);多尔衮1650年病死(这个谁都认识,清朝摄政王,清朝入关第一功臣,清朝前期真正的统治者);阿济格1651年被赐死(多尔衮、多铎长兄,同样是死于夺权内斗);满达海1652年病死(被封为巽亲王,代善第七子);勒克德浑1652年病死(被封为顺承郡王,此人是清朝第四代皇族将领,是代善第三子萨哈璘的第二子,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博洛1652年病死(被封为端亲王,阿巴泰之子);瓦克达1652年病死(被封为多罗谦郡王,代善第四子);尼堪1652年阵亡于衡阳(被封为谨亲王,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第三子,被著名将领李定国杀死);济尔哈朗1655年病死(清朝初期摄政郑亲王,唯一一个可以和多尔衮并列的亲王)。看了以上数据大家就会明白,到了顺治晚期,清朝真正的能打的开国将领和功勋基本都死绝了。
后来,连二流水平都算不上的济度(济尔哈朗之子)和多尼(多铎之子)都开始带兵出征,可见到了顺治晚期,清朝将领实在是派不出人去了,
清朝真正的能打的开国将领和功勋一个接着一个挂了,就产生了两个深远的能响。
第一个就是二流将领鳌拜成为满洲八旗的中流砥柱,明星将领;一个就是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汉人将领的坐大,最终引发三藩之乱。于是后来洪承畴出任五省经略,也是因为清朝会打仗的将领基本上都死光了,只能让汉官洪承畴出山带兵。
这也就是为什么清朝入关之前,鳌拜没有什么名气,到了顺治晚期,鳌拜突然变成“第一巴图鲁”,因为清朝真正能打的将领都死的差不多了。
这也是顺治帝任命鳌拜为四大辅政大臣的重要原因之一。
到了康熙时期,鳌拜就已经越来越居功自傲,以前皇太极、多尔衮、济尔哈朗、博洛等人还能压制他,这些人死后,孝庄皇太后和顺治帝已经开始压制不住鳌拜。
顺治帝死后,康熙帝继位,鳌拜被任命四大辅政大臣之一,他的权势进一步膨胀,鳌拜彻底无人能压制,开始专横跋扈,网罗党羽,排斥异己。
他的弟弟穆里玛,侄子塞本特、讷莫和当时的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班布尔善,阿思哈,噶褚哈等人,都是他的心腹死党。
在四辅政大臣中,鳌拜虽然排位在最后一名,却事事都要凌驾真正的四大辅政大臣之首的索尼之上。他也丝毫不把当时年纪轻轻的康熙帝放在眼里,经常当面顶撞康熙帝。
《清实录》记载鳌拜在年幼的康熙帝面前“施威震众,高声喝问”,“稍有拂意之处,即将部臣叱喝”。“凡事在家定议,然后施行,且将部院衙门各官,于启奏后常带往商议。"以至当时“文武各官,尽出伊门下”,俨然成了当时的太上皇。
这也坚定了康熙帝要扳倒鳌拜的决心。
巴图鲁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猎犬巴图鲁的秘密 (连载之一)
原创:李良苏
2022-10-24 07:38
发表于北京
多少年来,猎犬巴图鲁身世的秘密,一直困扰着我,使我念念不忘。现在终于解开了,我如释重负,心里多少有了一丝轻松、一些宽慰。
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远去,我越来越思念猎犬巴图鲁,常常回忆起和它相处的时光,回想起它精心护卫着我、伴随着我,在险峻、苍茫、雄浑的昆仑山里,跋涉考察艰辛而又快乐的日子……
猎犬巴图鲁
巴图鲁,是哈萨克语,翻译成汉文,是“英雄”的意思。
在昆仑山下阿尔顿曲克草原的哈萨克牧人中,没有人不知道猎犬巴图鲁、没有人不认识猎犬巴图鲁。
巴图鲁是阿尔顿曲克草原哈萨克牧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一次,因为它的提前警,使居住在阿尔顿曲克草原上的牧民,避免了一次特大洪水的袭击。
那是一年夏天的一个深夜,东部昆仑山地区下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
当时,电闪雷鸣,大雨如注,没有多久,平地起水。由雨水组成的千万条河水,从昆仑山里冲出,全都汇入格尔木河中。平时只是一道浅浅细流的格尔木河,立刻洪流滚滚,浪涛拍岸,变得疯狂起来。洪水腾起十多米高的巨浪,冲出堤坝,向下游的阿尔顿曲克草原猛烈扑来。
正值深夜,喜好喝夜酒的哈萨克牧人们,此刻都正沉浸在香甜的睡梦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场灭顶的灾难,正朝着他们的草原、他们的畜群、他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家园猛烈扑来。
最早发现洪水险情的就是猎犬巴图鲁。
它粗犷而尖利的警吼叫声,惊醒了它的主人——哈萨克族猎人霍加库勒老爹。
懂得狗语的霍加库勒老爹立刻叫醒他的五个儿子,骑快马分头向大家传递草原即将爆发大洪水的消息。
由于警及时,等洪水到来时,牧人们都已把自己的帐篷和畜群,转移和驱赶到山岭、沙丘等地势较高的安全地带,避免了一场重大的人畜和财产损失。
牧人们为了感谢猎犬巴图鲁,许多人家用草原人招待客人的最高礼遇——宰羊时特意把羊心和羊肝留下,送给巴图鲁吃。
哈萨克猎人,可以说是猎人中的猎人。
彪悍的哈萨克猎人
由于工作、由于爱好,我曾游走了地球的许多地方,他们是我所见过的这个世界真正的猎人部落。
哈萨克猎人都非常爱自己的猎犬。他们喜爱猎犬,就如同喜爱亲人;相信猎犬,就如同相信朋友。
巴图鲁头大如狮,毛发浓密,高大健壮,是稀有珍贵、很少一见的纯种昆仑犬。
它对主人忠诚不二,对陌生人有很强的警惕性,经过训练,不但能看家护院,而且能放牧羊群、牛群、马群等牲畜。它嗅觉灵敏,四肢粗壮有力,奔跑速度快,能独自挑战棕熊、狼群等猛兽,是理想的护卫犬、放牧犬和狩猎的好帮手。
据动物学家们考察,昆仑犬是产自于昆仑山地区特有的一个独立犬种。它与西藏的名犬——藏獒,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另外,也有动物学家经过对昆仑犬仔细考察和遗传基因分析后,曾大胆推测说,昆仑犬曾是当年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大军中,一个重要军犬种类。它们曾跟随蒙古大军,横扫大半个欧亚大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它们被遗弃在昆仑山里。
动物学者们说的这番话,并不是异想天开、空穴来风,其理论根据是,在对多只昆仑犬的DNA生物遗传检测分析中,先后发现它们融合继承有俄罗斯高加索犬、意大利那不勒斯獒、巴西非勒犬、法国波尔多犬、阿根廷杜高犬、中亚牧羊犬、西班牙加纳利犬、德国杜宾犬、巴基斯坦库达犬、英国猎狐犬、中东沙克犬、爱尔兰猎狼犬、希腊比格猎犬、英格兰惠比特犬、非洲罗得西亚背脊犬、阿富汗牧羊犬等国外优良犬种的遗传基因。
草原上的牧羊犬
霍加库勒老爹可不这样看。他一直固执地认为,巴图鲁的祖先成员中,一定与狮子或老虎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他曾多次对我说:
“朋友,你看,巴图鲁大嘴阔鼻,多么像狮子啊!它的四条腿和四个爪子粗壮有力,多么像老虎啊!”
巴图鲁是霍加库勒老爹一次在昆仑山里打猎时,从狼窝中捡到的。
那天,他追踪一只阴险而狡猾的老母狼。这只母狼咬伤了为他驮给养、水和行李的牦牛,偷吃了他作为旅途干粮的羊肉干和牦牛肉干。
在追踪母狼途中,霍加库勒老爹在一个狼住过的草窝里,捡到了巴图鲁。当时,巴图鲁比一只成人的手掌大不了多少,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
不知什么原因,它的背上,被什么东西抓了一道伤痕,好在伤口没有发炎化脓,已经止血结痂。
霍加库勒老爹凭借猎人的眼光和多年的养狗经验,立刻看出,这是只难得一见的好狗崽,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只优秀的放牧犬和好猎犬。
(下一篇:《猎犬巴图鲁的秘密》连载之二;另外,特别声明:文中照片平台提供,侵删。)
简介:李良苏,动物文学作家,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志愿者联盟会员,多年来,致力于动物文学写作和野生动物保护,决心为中国动物文学创作走向世界贡献力量,也希望得到朋友们的关注、点赞、评论、转发和支持!
巴图鲁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大清第一巴图鲁称号:男人的终极荣耀还是皇帝的顶级PUA?
就在现代男人还在为“成功人士”的标签内卷时,清朝为麾下猛将们颁布的“巴图鲁”终极称号玩的更狠。满清帝王们早就明白了男人的终极容易:给他们一个华丽的“英雄皮肤””,比发万两黄金管用百倍!
电视剧中,如果出现“满清第一巴图鲁”,多半是某位傻大粗硬的武将即将登场。凡是能获得“巴图鲁”称号的,本质上是一场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饥饿游戏”。
一、巴图鲁真相:从血海尸山到影视神话当年努尔哈赤东征西讨,为满洲开创基业之时,为了继承先世遗风,酬奖有功文臣武将,将“巴图鲁”作为一种赏赐手段,大量赐封有功将士。
天聪三年(1629),喀克都里跟随皇太极讨伐大明。《清史稿》记载:“围遵化,八固山环城而攻,分隅列阵。继之,城遂拔。
在这场战役中,喀克都里进荣升二等总兵官,赐号‘噶思哈巴图鲁’。
“噶思哈”,满文的意思是“疾如飞鸟”。意思就是,说这位武将善于突击,率领部队攻击速度贼快。
巴图鲁,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勇将,勇士”之意,汉语和满语的意思都是为“英雄”。因此,巴图鲁又称为“勇号”。
真实战场上,能得“巴图鲁”称号的,已是人中龙凤。清朝前期,能获得“巴图鲁”名号的,都有个前缀。褚英赐号“洪巴图鲁”,代善赐号“古英巴图鲁”,舒尔哈齐赐号“达尔汉巴图鲁”。
满清言情电视剧“钉子户”多尔衮就被封为“墨尔根戴青巴图鲁”。
“墨尔根戴青”是多尔衮的赐号,简称墨尔根,汉语翻译就是我们熟悉的“睿亲王”。
多铎号“额尔克楚虎尔巴图鲁”,简称“额尔克”,汉语翻译为“豫亲王”。
在电视剧里动辄满清“第一巴图鲁”,我们翻遍清史,查无此号!
二、巴图鲁的KPI有多变态鳌拜的“满洲第一勇士”纯属后世杜撰,他真正封号不过是“巴图鲁”三字。随着立下战功的越来越多,“巴图鲁”前面不再加美称。
凡是电视剧中能够被提上一句的武将,基本是曾经的“大清第一猛男”。比如:苏克萨哈、莽依图、海兰察、阿桂、福康安、僧格林沁、关天培等等都获此殊荣。
据历史学家统计,清代初期获得赐号的共50人,其中努尔哈赤时期18人,皇太极时期27人,顺治时期5人。
想拿“巴图鲁”称号,绝非账下攒几颗脑袋那么简单。在清朝早期,能被赐予巴图鲁名号者并不多,而且获赠勇号者均为满族武将。
《雍正王朝》、《甄嬛传》中反复提到的大将军年羹尧,自始至终都没有获得过“巴图鲁”这一荣誉。
早在康熙征噶尔丹时就定下铁律:“单骑破阵、斩将夺旗”“救主护驾、扭转战局”四项条件,必须满足其一。
到了乾隆二十四年,是“巴图鲁”的转折点。为了区别满汉,乾隆搞出了“清字”与“汉字”,分流的骚操作。
乾隆三十八年(1773),福康安平定金川有功,获得“嘉勇巴图鲁”称号。福康安就成了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汉字的“巴图鲁”。
和珅的弟弟和琳,也因为战功获得了“巴图鲁”这一称号。获得巴图鲁称号后,会获得100两银子的“特殊津贴”。
清朝最狠的是要数海兰察,这位《书剑恩仇录》中的大BOSS,从马甲兵一路砍到一等超勇公,身负27处刀伤,成了大清朝名副其实的“猛将兄”。
他在乌什血战中带箭冲锋的细节,在《啸亭杂录》记载为:“矢集如猬,犹大呼杀贼”。
真正的巴图鲁,连阎王殿的生死簿都要撕掉重写。
三、三夺三赐背后的政治暗流《甄嬛传》经常说: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巴图鲁”这一称号可以晋升,也能够被虢夺。
比如:许世亭因从征金川之功加“劲勇巴图鲁”。乾隆五十二年(1878),又因平定台湾林爽文有功,改赐“坚勇巴图鲁”。
“巴图鲁”这一称号,也会被剥夺。乾隆时期,舒亮带着刚获得的“穆腾额巴图鲁”名号横扫大小金川。嘉庆元年(1796),舒凉又因“纵贼渡滚河”,被夺去“穆腾额巴图鲁”名号。
《资治通鉴》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在清朝的军功簿上,“巴图鲁”的荣耀从来都是“薛定谔的猫”。
崇德六年(1641)正月,二等副将劳萨有罪,被革去“硕翁科罗巴图鲁”名号。八月,劳萨在锦州外城立下战功,又被恢复了“硕翁科罗巴图鲁”的赐号。
同治元年的镶蓝旗猛将郭宝昌,这位跟《大宅门》导演同名同姓的人物,创下"三日失三号"的官场纪录。1862他因为剿捻立功赐号“卓勇巴图鲁”。
很快,因为曹州大败主将战死,事后追究他救护主将不力,惨遭夺号革职。戏剧性的是,两年后他在“捻首”张宗禹老巢反杀成功,不仅拿回"卓勇",还蹭蹭升级成"法凌阿巴图鲁"(智勇双全)。
真正的猛将,既要能在马背上砍人,更要学会在圣旨上翻跟头。据军机处档案统计,1860-1874年间共有47名武将经历"夺号-复号"循环,平均每人消耗2.3个勇号。
咸丰十年,武昌城外,把总雷正绾带着"直勇巴图鲁"的称号横冲直,五年后却在甘肃饿得啃树皮。当回军冲破防线时,这位游击将军的勇号和黄马褂瞬间蒸发。但历史总是充满黑色幽默——他靠着"自绑请罪"的苦情戏码,竟在半年后奇迹般拿回封赏,还喜提新皮肤"达春巴图鲁"(雷霆之勇)
据陕甘总督的奏折显示:雷正绾在职期间,一共被弹劾11次,其中9次因为战功被豁免。
在权力的钢丝上,能活下来的不一定是猛虎,但必须是打不死的蟑螂。更绝的是,这位在生死线上反复横跳的雷总兵,最后带着“双料勇号”全身而退,堪称晚清官场最强“伞兵”。
再如英翰于同治三年(1864)因剩捻之功,赐号“格洪额巴图鲁”。寻以请奖冒滥,夺勇号。后又立功复赐号“篷僧额巴图鲁”。同治四年(1865)晋号“达春巴图鲁”。光绪元年(1875),因随员招摇,为广州将军长善等所幼,夺号。 光绪二年(1876)卒,赠太子太保,复勇号,赐恤,溢“果敏”。
英翰第一次获得"格洪额巴图鲁"(刚毅之勇)时,恐怕没想到这个称号会成为他的"职业诅咒"。
这位汉军旗出身的狠人,先后经历:1864年因虚战功被夺号→1865年靠剿捻复得"铿僧额巴图鲁"(雄鹰之勇)→1875年“请奖冒滥”再失荣耀。同治四年,晋号达春巴图鲁,光绪元年因为随员招摇,被弹劾后夺号,光绪二年,死后追授"果敏"谥号,复勇号。
其实,英翰的每次的夺号与复号,都精准踩中湘、淮军内斗的空档。当曾国藩要打压李鸿章时,他就成了制衡的棋子。
四、巴图鲁大甩卖清朝初年,年羹尧求而不得的“巴图鲁”称号的艰难程度堪比诺贝尔奖,到晚期却跌成了超市的甩卖货。
清朝在乾隆年间仅有50人,此后巴图鲁称号开始了大批发。嘉庆朝白莲教起义时,一场战役下来就能批发50个勇号;
同治年更魔幻,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及其它起义中立有战功的武职官员,就大量采取赏给巴图鲁勇号的形式同治六年(1867)十一月,赏巴图鲁名号者为111人;同治七年(1868)八月,陕西官军“抗匪”出力112人被赏给巴图鲁名号。同治十年(1871)十月,甘肃荡平金积堡、肃清宁夏灵州出力,赏给巴图鲁名号者竟达223人之多。
左宗棠麾下杨昌濬,竟因“运粮有功”混到“达桑阿巴图鲁”。
尾声:当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京师,最后一位“法什尚阿巴图鲁”恩泽在朝阳门被机枪打成了筛子。那些用血肉堆出的勇号,在炮弹面前碎成了笑话。一个残酷真相摆在人们面前:冷兵器时代的雄性美学,终究敌不过马克沁的钢铁洪流。
历史的车轮轧过,碾碎所有虚名,只留下带血的生存法则。现代男人还在为“车房存款”焦虑时,不妨看看国博橱窗里的巴图鲁腰牌。当年能换命的硬通货,如今不过是玻璃柜里的展览品。《资治通鉴》说的透彻:“富贵荣华,转瞬尘埃。”
巴图鲁是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满族巴图鲁是什么意思
2.蒙古语巴图鲁是什么意思
3.第一巴图鲁是什么意思
本文标题:巴图鲁是什么意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