苄氨基嘌呤的作用推荐文章1:玉米控旺新产品—苄氨乙烯利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旺长是一种常见的问题,会导致植株生长过密、茎秆细长、根系浅、抗逆性降低等问题,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而苄氨乙烯利作为一种新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玉米控旺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苄氨乙烯利的制备与使用方法


  苄氨乙烯利是以苄氨基嘌呤与乙烯利复配的一种可溶液剂登记作物为玉米的控旺剂。


  苄氨基嘌呤即细胞分裂素,对玉米叶片宽厚浓绿、提高光合作用效果更好,保证后期营养充足,不脱肥、不早衰,棒大穗长、籽粒饱满更高产。乙烯利作为玉米控旺的主要成分,在控旺的同时附带一些负作用。苄氨基嘌呤克服了以乙烯利为主的调节剂所引起的不利影响(因后期营养供应不足造成秃尖、瘪粒等)。


  在玉米控旺方面,苄氨乙烯利的使用浓度一般为20-30毫升/亩。具体使用方法有两种:一是在玉米苗期喷施,可以有效控制植株高度和根系深度,防止旺长;二是在玉米抽雄前喷施,可以促进茎粗和节间缩短,提高产量和品质。


  二、苄氨乙烯利的控旺效果及作用机理


  通过实验研究和田间试验,苄氨乙烯利在玉米控旺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为:能够显著降低玉米株高和节间长度,减少旺长现象的发生率;促进根系生长,增加根系深度和吸收面积,提高抗旱、抗倒伏能力;促进茎粗增加和节间缩短,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苄氨乙烯利的控旺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调节植物体内激素平衡实现的。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会自然产生一些激素类物质,如赤霉素、生长素等,这些物质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而苄氨乙烯利能够抑制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增加脱落酸等抑制生长的激素含量,从而控制玉米植株高度和节间长度。此外,苄氨乙烯利还能够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增加根系吸收面积,提高抗逆性。


  三、实验验证与田间应用效果


  为了验证苄氨乙烯利的控旺效果和作用机理,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一项实验是在玉米苗期喷施不同浓度的苄氨乙烯利,结果表明,在20-25毫升/亩的浓度下,苄氨乙烯利能够有效控制玉米植株高度和根系深度,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效果更为明显。同时,苄氨乙烯利还能够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和品质。


  为了进一步验证苄氨乙烯利的控旺效果,研究者还在田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应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常规种植条件下,喷施苄氨乙烯利的玉米田比未喷施的玉米田在产量和品质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同时,苄氨乙烯利还能够提高玉米的抗逆能力,降低倒伏率。


  苄氨基嘌呤的作用推荐文章2:苄氨基嘌呤除了促花还能干点啥?

  苄氨基嘌呤,是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细胞分裂素,常用于果树的花芽分化功能,比如催花调花,促进多成有效花的数量,还有就是常用来膨大果实,还有其他很多功能,今天我来给大家梳理一下。


  1、解除休眠,促进种子萌发:未经低温处理的桃种子在50~200毫克/升药液中浸泡24小时,促进萌发。未经低温处理的苹果种子胚在12.5~25毫克/升药液中浸泡6小时,很快萌发。莴苣、蔷薇、越橘、黄瓜、向日葵种子用10~100毫克/升药液处理,解除休眠,提前播种。


  促进侧芽和侧枝发生:国光苹果幼树在春季萌芽前或新梢长2~5厘米时,或夏季旺长时,用100~150毫克/升药液进行茎叶喷洒或侧芽涂抹法,促进新梢萌发,提高分枝量。可与赤霉酸混用。


  2、促进花芽分化:新红星苹果幼树施用300毫克/升药液,增加花芽数。增加坐果和化学疏果:柑橘花后喷800~1000毫克/升药液,隔30天再喷1次,提高坐果率。可与赤霉酸或2,4-D混合使用。苹果花后 14~18 天,果实大小约 10 毫米时,喷25~150毫克/升药液,疏果。


  3、改进果实品质:新红星苹果盛花期施用20~50毫克/升药液和赤霉酸的混合液,刺激萼端发育,五棱突起明显,提高果品商品价值。


  4、贮藏保鲜:甜樱桃采后用10毫克/升药液浸泡10分钟,延长保鲜期。芥菜、菠菜、花椰莱、石刁柏、甘蓝等采后用10~30毫克/升药液浸泡或喷洒,延长贮期。


  5、提高嫁接成活率:处理接穗基部、砧木头部,促进愈合,提高嫁接成活率。接穗后涂抹接芽,促进嫁接芽生长。


  6、促进生根:抽插条用15毫克/升6-苄氨基嘌呤加50毫克/升吲哚丁酸,将生长健壮、芽眼适宜的四季抽插条浸24小时,再扦插于苗床,促进生根,提高成活率。与吲哚丁酸混合液可用于处理橙、柠檬等插条。


  是不是很神奇,原来大家在平时的农业生产中仅仅用到了6-BA的部分功能,其实仅仅是冰山一角,其实他是一款性价比非常高的调节剂。


  当然还有很多人在使用原药级别的,是不是浓度含量越高效果越好?下次有机会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苄氨基嘌呤的作用推荐文章3:冬季果菜喷这个药,坐果多,畸形果少,产量高,品质好

  利用温室大棚进行反季节蔬菜生产,不但增加了蔬菜品种,满足了人们对蔬菜的需求,解决了蔬菜淡季供应问题,还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深受农民欢迎。但是,冬季由于温度低,光照弱,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质较少,常常发生果实畸形,商品性差,收入降低。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个优秀的调节剂,喷施后,能促进果实膨大,减少畸形果发生,提高产量和品质。


  药剂简介


  这个药剂就是苄氨·赤霉酸,该配方是由苄氨基嘌呤和赤霉酸复配而成的一直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活性成分是赤霉酸(A4+A7)和苄氨基嘌呤(6-BA),喷施后,能将氨基酸、生长素、糖类、无机盐等向果实部位调运等多种效能。促进作物花芽分化,有效促进花粉管伸长和花粉萌发,保持授精过程的持久,控制营养生长并促进生殖生长,从而达到提高座果率,促进幼果纵向细胞分裂,使果实膨大,正型美观,提高果实品质,显著增加产量。


  苄氨基嘌呤又称6-BA,是一种植物内源激素,可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细胞生长,抑制植物叶绿素的降解,提高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延缓叶片衰老等,防止植株早衰。但是,由于其移动性较差,单独使用效果不理想。


  赤霉酸也是一种植物内源激素,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打破休眠,提高座果率,促进果实快速膨大。单独使用易形成无籽果实,浓度不易控制。


  二者复配使用,弥补了各自的不足,增效作用十分明显,能明显提高座果率,促进果实膨大,显著提高产量,改善果实品质,是目前生产上使用最广泛的果实膨大促进剂。


  适用作物


  苄氨·赤霉酸可广泛用于西瓜、黄瓜、甜瓜、南瓜、丝瓜、苦瓜、番茄、茄子、辣椒、草莓、豆角、菜豆、葡萄、油桃、樱桃等多种作物。


  使用时期


  苄氨·赤霉酸主要用于果实膨大。一般在花蕾期、开花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等时期使用。


  使用方法


  (1)在黄瓜、番茄、辣椒、草莓、茄子等连续坐果的作物上使用,分别在初花期、开花期、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使用,可用3.6%苄氨·赤霉酸可溶液剂800~1000倍液均匀喷施花朵和果实部位,可促进坐果,促进果实的快速膨大,防止畸形果发生。


  (2)在温室栽培的葡萄、油桃、樱桃等果树上使用,在果树的花蕾期、盛花期、幼果膨大期各喷施1次,可提高坐果率,促进幼果快速膨大,预防畸形果发生,提高果实的含糖量。提高产量和品质。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内容,或有任何疑问,欢迎加入“睢阳农科服务圈”进行咨询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苄氨基嘌呤的作用推荐文章4:别再乱选!苄氨基嘌呤、噻苯隆、氯吡脲区别全解析

  农友们是不是常纠结苄氨基嘌呤、噻苯隆和氯吡脲怎么选?它们功能相似,却不能随意互换。今天就一次性讲清楚,建议先点赞收藏!


  从基础功能看,它们都能打破种子休眠、推动细胞分裂,在保花保果、提高坐果率和助力果实膨大上也都有作用。但在化学结构、移动性、活性及应用场景上,区别可大了。


  1. 化学结构大不同:苄氨基嘌呤和噻苯隆都属苯基脲结构 ,但苄氨基嘌呤还有嘌呤结构,这赋予它外部传导性细胞分裂素的特殊身份。使用时,它会影响作物体内原有的内源细胞分裂素含量,而作物株根发育与内源性细胞分裂素水平紧密相关,根系发达的作物,内源性细胞分裂素水平通常较高,苄氨基嘌呤的介入会改变这一平衡。噻苯隆不仅细胞分裂素活性超强,还会抑制内源细胞分裂素的积累量,进而影响作物整体生长节奏。


  2. 移动性和活性有差异:移动性和活性方面,苄氨基嘌呤和氯吡脲移动速度比噻苯隆慢。相同浓度下,活性排序为苄氨基嘌呤<氯吡脲<噻苯隆。活性越高,促进细胞分裂进程的效果越好,作物生长发育更具优势。


  3. 应用场景不同:苄氨基嘌呤性质温和,常和特种叶面肥配合全株喷洒。果树种植中,花芽分化前使用苄氨基嘌呤搭配特种叶面肥,可促进花芽分化;花芽期能保花保果,减少落花;想要果实膨大,苄氨基嘌呤一般与其他调节剂及膨果类特种叶面肥一起使用,促进果实糖分积累,让果实个头增大、口感更好。氯吡脲主要在花期果期发挥作用,常见方式是喷花、蘸花、沾果,能保花保果、促进果实膨大。瓜果种植中,西瓜、甜瓜幼果期用合适浓度的氯吡脲沾果,能让果实大小均匀、个头饱满。噻苯隆活性高、移动性强,作物生长各个时期都能发挥作用。蔬菜种植中,番茄从苗期开始定期使用合适剂量的噻苯隆,能让植株茎秆粗壮、叶片肥厚 。


  使用这三种调节剂,浓度至关重要,浓度过高极易引发副作用,比如果实畸形,失去商品价值。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市面上有不少效果好且安全性更高的特种肥,融合多种营养成分和天然活性物质,既能提供全面营养,又能调节作物生长。不同作物用法用量不同,大家把作物打在评论区,我来给你发详细搭配方法,记得关注我获取更多农业知识!


  苄氨基嘌呤的作用推荐文章5:苄氨基嘌呤使用技术分享

  苄氨基嘌呤(6-BA)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嘌呤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以下是关于苄氨基嘌呤使用技术的详细解析:


  一、主要功效


  苄氨基嘌呤具有比较高的细胞分裂素活性,主要功效包括:


  1. 促进细胞分裂、增大和拉长果实。


  2. 抑制叶绿素降解,提高氨基酸含量,延长叶片变黄变老。


  3. 诱导组织的分化和器官(根和芽)的分化,促进作物和果树的侧芽萌发,促进分枝。


  4. 提高开花后坐果率,形成无核果实。


  5. 调节蔬菜类叶片气孔开放,延长叶片寿命,有利于保鲜。


  二、使用方法


  1. 在不同作物和生长阶段,苄氨基嘌呤的使用方法有所不同。例如,在水稻秧苗1叶至1叶1心期,喷施2%制剂2000倍液,能延缓下部叶片变黄,增强根系活力,提高插秧后成活率。在孕穗期或者扬花期,喷施1000~2000倍液,可以促进灌浆,使籽粒饱满,增加谷粒产量。


  2. 对于小麦,在播种前用2%制剂1000~2000倍液进行浸种24小时,可以提高发芽率,出苗迅速整齐,促进幼根和幼苗生长。在孕穗期间或者扬花期喷雾1000~2000倍液,可促进灌浆,使籽粒饱满。


  3. 在果树方面,如柑橘在谢花后1周和第2次生理落果初期,喷施2%可溶性液剂400~600倍液,可以提高坐果率。采收果实后用40~80倍液浸蘸或喷洒,可以提高贮藏保鲜作用。


  三、注意事项


  1. 苄氨基嘌呤的移动性小,叶面处理时单独使用效果可能不佳,通常与某些生长抑制剂混用才能获得较理想的效果。


  2. 用作绿叶保鲜时,单独应用才有效果,与赤霉素配合效果更佳。果园用作坐果剂时,与赤霉素混用效果也更好。


  3. 在使用时,苄氨基嘌呤可与农药混用,但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4. 喷施时选择晴朗天气,以早8点后到下午5点前为最佳时间,避免阴天或吹风天气。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


  苄氨基嘌呤的作用推荐搜索词:

  

  1.苄氨基嘌呤的作用与功效

  

  2.苄氨基嘌呤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3.苄氨基嘌呤对植物有什么作用

  

本文标题:苄氨基嘌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