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四川“5.12汶川地震”十周年,在滨州电视台建台三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回忆当年参与抗震救灾宣传道的点点滴滴。)我叫张旭,是滨州电视台的一名记者, 在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度过了四年青春时光,让我对四川有着特殊感情,感念那里的淳朴风情,不舍那里的点滴生活。“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第一时间向领导申请,“如果台里有机会安排去灾区援助服务,一定要算我一个”。


   踏上援川路


  2008年6月底,我接到通知,参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禹里乡援建宣传道。我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领导信任,把这重要的任务交给我去做,紧张的是怕这项工作太艰巨,害怕完成不好。“克服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这是当时我给自己的承诺。新闻部几位亦师亦友的同事在我待命期间,努力教导我如何在这种重要事件中做好宣传工作,让我短时间内掌握了很多宝贵的工作方法,更为完成任务增添了许多信心。没想到以这种机会再次回到四川,心里总有一种别样的五味杂陈,牵挂那里的人,更想立刻看到那里的样子。


  7月22日19:30分,乘坐从济南起飞的飞机到达成都,久违且又闷热的天气让我喘不过气来,没来的及整顿,就紧张的坐上了抗震救灾吉普车,赶赴援建地点:绵阳。一路看见的抗震援建标语,我深感这次道任务很艰巨,我在心底发恨要一心一意的把工作做好,顺利完成任务。


  绵阳市北川县禹里乡是我们滨州的援建单位,这次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我们援建禹里乡各项工作及时的宣传出去,及时的告知滨州人民我们在这边援建工作的各项情况。


  晚上九点半我们到达绵阳,匆匆吃过晚饭入睡时已经是次日凌晨了,回想一路上无数的抗震救灾标语、处处搭建的救援帐篷、随处可见的部队官兵,让我深信接下来的道工作是多么严肃、沉重和重要。凌晨三点就有一次余震,我没有感觉,这是之后援川人员告诉我的,有一点后怕,但是紧张忙碌的路程让我把它遗忘在一个角落里了。?


  艰辛禹里行


   7月23日早上六点,在胡炳山副市长带领下,我们一行动身向禹里乡进发。沿绵(阳)江(油)快速通道,很快到达了江油市。三辆来自鲁北平原的越野车在震后狭窄坎坷的山路上迤逦爬行,一侧是令人目眩的深谷密林加湍流,另一侧则是壁立千仞的陡坡断崖和巨岩。司机紧握方向盘,瞪大眼睛,小心翼翼。一路上,我们多次看到盘山公路路面因地震造成的巨大裂痕,很多地方的路基都已毁损。行至一急转弯处时,甚至发现了刚刚从山上滑落下来不久的土石。


  ?在前线指挥部工作的同志告诉我们,震前绵阳到禹里共70公里,仅需一个半小时路程,而目前从绵阳赴禹里,只能绕行两条远道:一条是5月底以来到现在一直在使用的江油—平武—松潘—茂县—北川墩上乡这条路线,绕个大圈儿,全长600余公里,沿途山路崎岖凶险,需克服强烈高原反应、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雪宝顶、耗时至少12个小时才能到达,现在运往禹里的所有物资都必须走这条路;另一条是近期开辟出的新路,即从江油转向北川县都坝乡,在这里采取搭乘摩托车和步行交替的方式,行至禹里乡下游的堰塞湖,改乘冲锋舟直奔禹里。为了早一点到达禹里,我们采取了后一条路线。连摩托带步行约2个小时,经过都坝、白坭两个山区乡镇,在一处堰塞湖的渡口,我们登上冲锋舟。这处堰塞湖的水下至今还淹没着禹里乡等几个乡镇的村落,岸边可以看到一些仅露楼顶的楼房和一半在水下、一半在山腰的公路。冲锋舟小心地绕开堰塞湖水下的电线、屋顶等障碍物,但我们还是不时感觉到冲锋舟底部与水下不明物体的碰撞摩擦(回想起来,在这冲锋舟上才是最让人害怕的地方)。又经过约半个小时,在综合采用了汽车、摩托、冲锋舟加步行多种交通方式后,我们终于到达了“神禹故里”禹里乡。


  目睹废墟状


   禹里乡位于北川县中部,是北川县老县城驻地,以其传说为大禹故里得名。这里气候宜人,风景秀美,人文荟萃,物产丰饶,历来是绵阳经北川西去茂县,北上黄龙寺、九寨沟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北川县重要的商品集散地。“5·12”大地震发生后,全乡所有村、社区都受到很大程度的毁损。全乡共死亡42人,失踪251人,受伤1260人。很多群众无家可归,中小学生无法上课。特别是唐家山堰塞湖淹没了乡驻地,迫使乡机关和公路沿线的13个村,5133人再次安全转移,群众土地,房屋,财产全部沉入水下。随着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成功,被浸泡了23天的禹里乡驻地又浮出水面。禹里乡的灾情十分特殊,不只是震灾与水患交加,损失惨重,更麻烦的是至今道路几乎不通。因交通困难,援助队伍很难进入,造成至今部分街道房屋废墟还未得到彻底清理。在乡驻地能明显感觉到空气中夹杂着潮湿的腐臭气味。虽然离大地震已过2个多月,所见所闻仍能强烈地感受到灾难发生那一刻的惨烈。“神禹故里”牌坊的基座被拉裂,残垣断壁随处可见,电线杆从根部断成两截,街上搭满了帐篷。目睹惨状,心情十分沉重,在感受到大自然的无情的同时,对灾区人民的同情油然而生。虽然烈日炎炎,虽然迷彩长衣长袖,但紧张的工作,让我忘记了热,汗珠顺着脑门流进了眼睛,沙辣辣的疼,使劲闭一闭眼,也来不及擦一下汗珠。随后,我们来到了设在禹里的指挥部,艰苦的工作环境,让我对陌生的滨州老乡产生了由衷的敬佩。工作结束后,我们按照要求来到了设在茂县的临时指挥部。从禹里到茂县70公里,但全是山路,需要走三个小时。沿途山石不断滑落,很紧张。 到达茂县后已经是六点过,紧张的心情略有一点放松,吃过晚饭,我和社的记者就抓紧工作了,写稿、编辑、回传……。


  工作完已经是24日凌晨2点了,灾区惨状触目惊心,心情很不好受。凌晨三点过,又有余震了,5.6级的青川地震,可是一天太累了,我又没有感觉到。次日下午3点青川6.0级地震,在茂县有强烈的震感,指挥部很多同事感受到了,纷纷通过楼道往外面跑,正在房间编辑图像的我和社记者抓起机器、手提电脑埋头就往外跑,心情紧张害怕到了极点,嘴里充满了苦涩的味道。茂县在地震中受灾不是最严重的,但是援建却很麻烦,因为所有房子都没有倒塌,却全都成为危房,市民没有敢在自己的家中居住的,全部沿街住在帐篷里,重建需要把这些所有的危房建筑垃圾再次清理,因此茂县被称为“不倒的废墟”。


  晚饭后接到通知:明天(25日)一早赶赴禹里,感觉可能是我们这次禹里之行最后一次去了。突如其来的紧张感让我感到很大的压力:算了算,可能只有一天半的时间,之前只是道了领导来视察慰问的工作,真正的禹里援建工作还没有道。为了做好道,晚上我就开始着手第二天去禹里的各种道策划,一共策划了8个道方案,为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我提前做好所有的前期工作,包括许多采访细节。准备充分后已是25日凌晨一点半了,躺在床上后辗转难眠,回想起这次禹里之行,回想起在路上的盘山公路、摩的、冲锋舟、余震……我开始胡思乱想了,没有睡着就已经噩梦不断了,我知道了失眠的痛苦,盘山公路碎石飞飞、摩的滑行的急转弯、冲锋舟底卡卡吟声……让我感到莫名恐惧,让我从心底觉得到了最黑暗的地方!回想起的后怕真的让人很难受。看了看手机已经是三点半了,躺在床上已经是两个半小时了,居然还没有睡着。可能是在恐惧中挣扎累了,朦胧中回避清醒时,天已经亮了,心里已经顾不上去想只睡了几个小时,而是庆幸天亮了,黑暗过去了,可以忙碌的工作来忘记害怕。


  重返禹里忙


  25日七点重返禹里,70多公里的山路走了近三个小时,在路上看到,当地村民无论年纪大小,见到人民解放军车队路过,都会挥手致意,以表达灾区群众对抗震救灾、援建队伍的感恩之情。按照计划,我可能这次在禹里只有一天半的时间,做好策划的8个宣传方案很紧张,所以到达禹里后,我放弃了午饭,直接就开始工作,在一个小孩的带领下,徒步来到我市先前驻扎在那的卫生防疫队驻地,上次随胡市长到这慰问,感觉到了卫生防疫队员开展工作的艰苦和困难,对他们敬佩万分,我在道中着重策划了两个题目展现他们的工作事迹。来到驻地,队员们都在午休,在得知我前来的目的后,他们非常配合,我也忘记了炎热和饥饿,快速开展工作。受工作的限制,不得不需要队员们再“作秀”一次,他们抛开正常工作的劳累,还是欣然接受了我的要求,着实让我很感动。他们穿着不透气的衣服、带着口罩和眼镜、浑身长满的湿疹,拍摄完后大汗淋淋,我向他们深深鞠了一躬,以表示我从内心深处对他们的敬意。鞠躬弯腰后我使劲抬头但还是没有抬起身子,眼前一黑差点昏过去,一个队员把我扶起来,我才发觉我太饿了、太累了。为了赶时间、怕他们物资紧缺,我拒绝了他们送给我的食品,独身返回指挥部,匆忙吃完方便面已是下午五点半了,我又来到我市援建禹里中心小学和民族中学活动板房施工现场继续拍摄采访,晚上由于施工不间断,我也一直忙碌到凌晨。


  今天我要在禹里睡帐篷,这是一个让人头皮发麻的概念。白天帐篷温度接近50°,晚上凌晨后,帐篷的温度却不到10°,而且非常潮湿,睡觉的时候还要穿着衣服盖被子,怕蚊虫叮咬,浑身喷满花露水。盖上潮湿的被子,动都动不了。


  在禹里这两天,指挥部的同志们都在忙碌自己的工作,年龄都比我大,看见他们头顶烈日克服困难艰苦工作,我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希望通过年轻人的热情来带给他们更多的快乐,我也是这样做的。由于道路阻断,我在禹里度过了三天两夜。在禹里灾区的时候,白天忙的忘了劳累和害怕,生怕忘下没有拍到的细节;晚上累得入睡忘记了胡思乱想。艰苦的环境激发了我工作的动力和干劲,这是我在禹里采访时的深刻体会。我想,每个记者在这种情况下都会这样做的。 返回茂县后,把先前的前期工作转为后期工作而又在忙碌着,直到28日凌晨4点,工作才算告一段落,“睡觉”在这次四川之行中对于我是最奢侈的事情了,“做好本职工作、宣传好援建队员工作”是我对在灾区援建的同志们艰苦工作最大的回。晚上,收到前线总指挥的短信,明天返回绵阳,然后去重灾区:北川县城。也就是说这次禹里之行就要告一段落,在庆幸对援建禹里充分拍摄道的同时,也在担心马上面临的又一次更加严峻的考验:从茂县到绵阳,必须绕路经过黄龙、松潘、平武、江油,最后到达绵阳,路程600多公里,行驶16个多小时才能到达。一路绕行环山公路,一边悬崖峭壁、一边万丈深渊,极其危险。 ?


  再渡艰难路


  早晨5点正式出发赶赴绵阳,天还没有亮,汽车缓缓穿过茂县县城,刚走到县城边缘紧接着就是环山公路,本来还在困倦的双眼一下打起了精神,不禁感叹道: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就直接进入了攀山公路,没有一丁点儿的过度。山路是危险的,像走惯了平原平坦道路的我们,确实很紧张,不敢打盹。紧张的我们,不敢留恋路途山水的半点景色,司机紧握方向盘,满头大汗,我们也帮着师傅死盯着盘山公路,抬头看着前面山体有没有滑坡。为了不打扰师傅开车,我们也不敢多交流,沉默中,默默祈祷这艰难路程能够顺利通过。一路上我们的心情都是紧张和担心,为了赶时间赶路,我们早饭和午饭都是干吃方便面、喝矿泉水,我在短信中编辑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一边悬崖峭壁、一边万丈深渊、前面巨石挡路、后面滑坡滚滚、上面碎石飞飞、下面路面断裂…… 晚上十点,带着疲倦我们到达了绵阳。


  难抚内心痛前往北川县城,又是一次艰苦的历程,心情难受至极。北川县是这次地震中受灾损失最惨重的城市,不仅受到地震的创伤,再加上当晚的山体滑坡,使整个城市的三分之二都被淹没在泥石之下,至今废墟还没清完,北川县交通管制,关卡附近都是全副武装的武警、白色的消毒军车、标识牌上醒目的骷髅头,漫天的消毒水味……整个环境和气氛非常紧张。在离北川县城不远的北川中学,倒塌的教学楼废墟前插满了家长祭祀的香火、摆满了孩子们的照片、书包、和零食,我们所有人的心情都是万分沉重的,泪水占据了我的眼眶,止不住的流下来。返程路上,大家因为心情沉重都没有说话。


  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灾害是巨大的,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精神是伟大的,四川人民自力更生、自救的精神可歌可敬,抗震救灾援建者客服外界艰苦环境的制约和内心沉痛煎熬等众多困难,坚守在灾区一线,同舟共济、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帮助灾区重建家园,为灾区的未来发展规划蓝图,更值得我们学习。这次参与四川禹里抗震救灾宣传道,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增长了许多知识。回想起来,我的工作距离“圆满完成”还有很大差距,其实任何一位新闻工在这种环境下,都会被感动、被激励,都会出色的圆满完成任务。我们身处山东富饶平安的环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更应该用抗震救灾领悟的精神和道理来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奉献自己的终生追求!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愿逝者安息,生者无恙,愿事业繁荣、祖国强盛。


本文标题:原逝者安息,生者无恙,一位80后电视记者十年前北川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