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推荐文章1:浩气长存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2018-11-23 14:45 | 新华网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有一处墓园,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它就是为了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三·二九起义中牺牲的七十二烈士而建造的墓园,也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
1894年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就把武装起义作为救亡图存的主要手段。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连续在广东和西南地区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和中国同盟会的主要成员召开会议,认真总结失败教训,决定集中力量,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把革命的火焰燃向全国,最终推翻清王朝。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黄兴、赵声负责筹划起义,广州城内建立了38个秘密据点。但因突发事件、通信不畅等原因,当黄兴最终决定4月27日实施行动时,实际上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扑两广总督衙门。
1911年4月27日下午五点半,黄兴率领同盟会在全国各地及华侨中挑选出的130名“选锋”队员直捣两广总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听闻到风声从后门逃走,向广东水师提督府搬救兵。革命党人找不到张鸣岐,便放火焚烧总督署,起义军在退出总督署时,与张鸣岐搬来的救兵撞了个正着,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
黄兴率部分起义军辗转撤回香港,而未能撤出广州城的革命党人,不幸惨遭杀害。清政府将死难烈士的遗骸陈列在空地上。因当时的客观形势,烈士家属未敢前往认领遗体。革命党人潘达微以《平民》记者的身份,冒死收敛了72具烈士遗体,于当年5月2日葬于广州东北郊。
因此,史称此役革命党人安息之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通称最初安葬的革命党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花岗最初只是黄土一抔的墓地,甚为荒凉。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广东省军政府决定拨款10万元修建黄花岗烈士陵园,并于同年5月15日(农历三月廿九日)举行了周年祭典。由于局势混乱,10万元的修建款迟迟没有到位。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烈士方声洞之兄)再次倡议并募捐为烈士修墓。1919年,在参议院议长林森的支持下,发动海外华侨募款续修墓园,七十二烈士墓基本修成。1935年建立正门,形成现在的规模。
经查,除了七十二烈士之外,尚有十四名烈士牺牲于广州起义,因此共八十六人的姓名全部刻于国民党元老邹鲁撰写的《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石碑的背面。
黄花岗起义中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起义前夕,先烈们已知以寡敌众万难成功,但为了信守诺言以及唤醒同胞,依然坚持起义。先烈们纷纷写下遗书。林觉民烈士字字泣血的名篇《与妻书》便是遗书之一。在这封绝笔信中,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很多烈士都是国家栋梁之才,他们的精神不断激励后来者。
黄花岗以前称红花岗,潘达微认为红花不及黄花雄浑优美、风骨峥峥,所以潘达微在写安葬告中将“红花”改为“黄花”。黄花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是中国辛亥革命重要的纪念地。大家来到这里,了解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艰辛历程。我们坚信革命先烈的浩然正气,将激励我们前赴后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广州市黄花岗公园党支部书记陈凡说。
(原标题《浩气长存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编辑郭奕麟)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推荐文章2:广东省广州市各界人士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114周年
文/羊城晚全媒体记者 薛江华 通讯员 何通臻
图/通讯员 关辉
3月29日上午,广东省、广州市各界人士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114周年,共同缅怀革命前辈,追思他们的英雄壮举,弘扬他们的爱国精神。
纪念仪式上,全体人员肃立并向烈士三鞠躬致敬。随后,各方代表分别敬献花圈。花圈献毕,全体人员绕墓一周瞻仰烈士陵墓。
省委统战部、市委统战部有关负责同志,省、市各民主党派,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中国同盟会广州后裔联谊会等单位负责人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亲属代表参加纪念活动。
编辑:苏惠琳
:金羊网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推荐文章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16位来自这个村
家乡将建烈士纪念广场,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25日,记者从广州市花都区三华村获悉,该村将在“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集之徐公祠”修建“黄花岗起义花都籍烈士陈列室”,以及在村内修建“辛亥革命烈士纪念广场”。
烈士后人到黄花岗公园
4月27日是黄花岗起义纪念日。近日,在进入黄花岗公园人群中,有来自广州市花都区三华村的徐姓代表等,“我们都是革命烈士的后代,去年我们村还专门组织大家前来祭奠,今年由于有疫情,我们只是派了代表前来。”
1911年中国同盟会发动的辛亥广州“三·二九”起义(即黄花岗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孙中山曾这样评价:“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三·二九”起义牺牲的七十二烈士中,有18名为广东花县籍(今广州市花都区),大多数为农民。他们出身平凡,怀揣着朴素的革命理想,为家乡、为国家慷慨赴义。
根据三华村有关负责人介绍,“安葬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烈士中,这18名花都籍烈士中的16位是花都三华村徐姓人。”
村中祠堂成为革命据点
位于花都区三华村的集之徐公祠是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当年黄花岗起义敢死队长徐维杨在此招募同乡参加革命。
根据三华村收集徐维杨后人的回忆文章等有关文献显示,1909年秋,徐维扬和莫纪彭受同盟会南方支部派遣,回三华村发展会员,组织成立番花同盟分会。分会机关设在花县三华村“集之徐公祠”后楼上,分会负责人曾多次在楼上聚会密商,黄兴也几次秘密到此指导。分会成立后,大力发展会员,上至清远,下至番禺,入会者达1000余人。
黄花岗起义前,徐维扬受黄兴之托,在分会中挑选勇敢善战、精悍可靠的青壮年百余人,组成“选锋队”(敢死队)。1911年4月27日(旧历辛亥年三月二十九)下午5时30分,革命党“敢死队”130多人,在黄兴率领下举行起义。
烈士家乡修建纪念广场
如今,三华村内祠堂、书院、门楼、民居、冷巷、禾坪、井泉、水塘、河涌、路桥、圩市、古树名木等,已然构成了花都区域内最大、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其中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资政大夫祠建筑群占地27亩多,是一组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融中原文化与岭南传统文化于一体的传统建筑。
据介绍,三华村正积极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根据计划,三华村将是充分发掘、保护和整合本村的历史文化资源,按“修旧如旧”原则对残破的旧建筑进行修缮,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进行提升。同时,村大力整治村落环境,全面清理收破烂的店档,疏浚周边的河涌,建设古董街、园林绿道、文化广场、临水栈道、滨水平台等景区,种植黄花风铃、宫粉紫荆等观赏性花木,形成一个环境清幽、设施完善、积淀厚重的文化历史街区。
广州市花都区三华村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村将在“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集之徐公祠”修建“黄花岗起义花都籍烈士陈列室”,同时计划在村内修建“辛亥革命烈士纪念广场”。
文/图:广州日全媒体记者 曾卫康 通讯员 刘康 广州日全媒体编辑 李琳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推荐文章4:黄花岗七十二位烈士:为了理想而燃烧的青春
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有一群年轻的烈士,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知,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烈火般永不熄灭。他们就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段历史,看看这些年轻人是如何用热血和勇气,书写出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一、历史背景:风云变幻的清末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外有列强侵略,内有腐败官僚,仿佛整个国家都在一场巨大的“闹剧”中挣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年轻的革命者开始觉醒,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国家的命运。
黄花岗起义的策划者之一,是一位名叫林觉民的年轻人。他不仅是一位充满理想的革命者,还是一位颇具文艺气息的诗人。为了激励同伴们,林觉民写下了《与妻书》,表达了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他在信中写道:“我以身殉国,岂不痛快!”这段话简直可以说是“爱国情怀”的最佳代言,连现代的情书都得甘拜下风。
二、黄花岗起义:年轻人的狂热追梦
1900年,黄花岗起义在广州悄然酝酿。起义的目标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参与者多为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怀揣着理想,充满激情,誓言要为国家的未来而奋斗。
然而,策划起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年轻的革命者们在秘密会议上,时常因为紧张而说错话。有一次,一位革命者在讨论如何获取武器时,激动地说:“我们要去抢银行!”结果引来一阵哄笑,大家纷纷调侃:“抢银行的事留给电影吧,我们是要抢回国家!”
在经过一番“热血沸腾”的讨论后,起义的计划终于确定。为了掩人耳目,参与者们甚至在起义前的几天里,假装在进行一场“文化交流”,结果却成了“革命者的聚会”。可见,这些年轻人不仅有着坚定的理想,还有着不拘一格的幽默感。
三、起义的那一天:激情与绝望的交织
1900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如期而至。清晨的广州,阳光明媚,仿佛在为这场“青春的燃烧”加油助威。七十二位烈士在林觉民的带领下,准备向清军发起冲锋。此时的他们,或许并不知道,今天将成为他们生命的终点,但他们的眼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起义开始后,年轻的革命者们如同一股狂风,直扑清军驻地。然而,清军的防备早已严密,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斗中,黄花岗的烈士们表现出无畏的勇气,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们仍然高喊口号,激励着彼此:“为了理想,我们绝不退缩!”
然而,战斗并没有按照他们的计划进行,清军的火力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强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烈士们的伤亡逐渐增加,最终,他们不得不选择了绝望的自杀,以示对理想的忠诚。林觉民在最后时刻,写下了“宁死不屈”的豪言,成为了他们不屈精神的象征。
四、后续影响:精神的传承与激励
黄花岗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却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一笔。七十二烈士的英勇事迹,激励了无数后来者,他们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无论是孙中山还是其他革命者,都从中汲取了勇气与力量。
在后来的岁月中,黄花岗成为了革命精神的象征,广州的黄花岗烈士墓更是成为了后人缅怀烈士的圣地。每年,许多人都会前来祭奠这些年轻的英雄,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与怀念。
五、总结:青春的燃烧与理想的追求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告诉我们,青春不仅是激情与理想的代名词,更是勇敢追求梦想的象征。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为理想而燃烧”,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在今天的我们,或许也可以从这些烈士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无论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挑战,保持一颗坚定的心,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或许就能在自己的历史舞台上,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传奇。让我们一起铭记这段历史,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致敬!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推荐文章5:浩气长存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新华社广州11月22日电(记者李雄鹰)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有一处墓园,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它就是为了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三·二九起义中牺牲的七十二烈士而建造的墓园,也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
1894年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就把武装起义作为救亡图存的主要手段。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连续在广东和西南地区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和中国同盟会的主要成员召开会议,认真总结失败教训,决定集中力量,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把革命的火焰燃向全国,最终推翻清王朝。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黄兴、赵声负责筹划起义,广州城内建立了38个秘密据点。但因突发事件、通信不畅等原因,当黄兴最终决定4月27日实施行动时,实际上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扑两广总督衙门。
1911年4月27日下午五点半,黄兴率领同盟会在全国各地及华侨中挑选出的130名“选锋”队员直捣两广总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听闻到风声从后门逃走,向广东水师提督府搬救兵。革命党人找不到张鸣岐,便放火焚烧总督署,起义军在退出总督署时,与张鸣岐搬来的救兵撞了个正着,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
黄兴率部分起义军辗转撤回香港,而未能撤出广州城的革命党人,不幸惨遭杀害。清政府将死难烈士的遗骸陈列在空地上。因当时的客观形势,烈士家属未敢前往认领遗体。革命党人潘达微以《平民》记者的身份,冒死收敛了72具烈士遗体,于当年5月2日葬于广州东北郊。
因此,史称此役革命党人安息之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通称最初安葬的革命党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花岗最初只是黄土一抔的墓地,甚为荒凉。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广东省军政府决定拨款10万元修建黄花岗烈士陵园,并于同年5月15日(农历三月廿九日)举行了周年祭典。由于局势混乱,10万元的修建款迟迟没有到位。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烈士方声洞之兄)再次倡议并募捐为烈士修墓。1919年,在参议院议长林森的支持下,发动海外华侨募款续修墓园,七十二烈士墓基本修成。1935年建立正门,形成现在的规模。
经查,除了七十二烈士之外,尚有十四名烈士牺牲于广州起义,因此共八十六人的姓名全部刻于国民党元老邹鲁撰写的《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石碑的背面。
黄花岗起义中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起义前夕,先烈们已知以寡敌众万难成功,但为了信守诺言以及唤醒同胞,依然坚持起义。先烈们纷纷写下遗书。林觉民烈士字字泣血的名篇《与妻书》便是遗书之一。在这封绝笔信中,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很多烈士都是国家栋梁之才,他们的精神不断激励后来者。
黄花岗以前称红花岗,潘达微认为红花不及黄花雄浑优美、风骨峥峥,所以潘达微在写安葬告中将“红花”改为“黄花”。黄花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是中国辛亥革命重要的纪念地。大家来到这里,了解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艰辛历程。我们坚信革命先烈的浩然正气,将激励我们前赴后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广州市黄花岗公园党支部书记陈凡说。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推荐搜索词:
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2.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名单介绍
本文标题: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