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推荐文章1:法兰西第一二三四五共和国有什么区别

  法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自从法兰西王朝时期以来,就经历了多个政治体制的变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五个阶段,即一到五共和国,对于法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于1792年,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胜利。这个新政权的目标是建立民主制度,消灭封建特权,并推动法国社会向前发展。在该政权的领导下,法国实行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例如废除贵族特权、建立公共教育系统、颁布人权宣言等。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政治局势并不稳定,在其早期,法国政府遭遇了外部威胁和内部动荡。拿破仑·波拿巴成为法国领导人后,虽然推动了许多改革,但也打破了共和国的原则。最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在1804年被推翻,并被拿破仑宣布为法兰西第一帝国。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是在1848年成立的,其建立与欧洲大陆的一系列革命密切相关。这个政权对于法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在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期间,法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民主化措施,例如颁布宪法、扩大选举权等。


  在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期间,法国也进行了许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使得法国经济逐渐进入现代化阶段,同时也促进了法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在1848年至1852年期间,政府频繁更替,社会动荡不安。最终,路易·拿破仑在1852年发动政变并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帝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于1870年,是由于普法战争的爆发而建立的。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期间,法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颁布宪法、扩大选举权、改革司法体系等。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也见证了法国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个时期,法国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等过程,社会面貌开始发生变化。此外,法国的文化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遭受了重创,并在1939年被纳粹德国占领。最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1940年被推翻,并被纳粹德国占领。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1958)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成立于1946年,是在二战结束后建立的。该政权重视民主制度和人权保护,并试图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法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期间,法国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创新,例如制定了宪法、实行了普选制度、建立了福利制度等。这些改革使得法国逐渐恢复了其国际地位,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在经济和政治上都遭受了重创,并且因为政府不稳定而频繁更迭。最终,法国在1958年发生政治危机,导致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建立。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从1958年至今)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是由查尔斯·戴高乐将军在1958年发动政变并建立的。该政权采用总统制,强调代表性民主和权力分立制度,并试图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法国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


  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期间,法国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创新,例如实行区域自治、扩大社会保障、建立欧盟等。这些改革使得法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例如反恐斗争、移民问题、经济萧条等。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政治纷争和社会动荡,这对法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影响。


观点

  法兰西第一到五共和国这五个阶段的政治体制和社会面貌各有不同,但在其中每一个阶段,法国都在不断推进民主、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并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创新来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本文由上甘岭的旗帜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推荐文章2:法国国家概况

  法国国家概况


  (最近更新时间:2024年1月)


  【国名】法兰西共和国(The French Republic,La République fran?aise)。


  【面积】55万平方公里(不含海外领地),欧盟面积最大国家。


  【人口】6804万(2023年1月)。


  【首都】巴黎(Paris),市区人口210.3万(2022,法国国家统计局2023年2月预测)。海洋性气候,夏季温暖舒适,日照充足,气温15-25℃;春秋季温和凉爽,骤冷骤热时有发生;冬季白天凉爽、夜晚寒冷,最低气温一般在3℃左右,很少低于-5℃。平均年降水量641毫米。


  【国家元首】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2017年5月首次当选,任期5年。2022年4月24日连任,5月7日就职。


  【重要节日】国庆节:7月14日。1880年议会立法确认,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攻克巴士底狱日为国庆节。


  【简况】位于欧洲西部,本土呈六边形,三边临水。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摩纳哥、西班牙、安道尔接壤,西北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相望。平原占总面积的2/3。主要山脉有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汝拉山脉等。濒临四大海域:北海、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和地中海。本土边境线总长度为6337公里,其中海岸线3424公里,陆地线2913公里,海外边境线1263公里,海岸线2000公里。西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中部和东部属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北部1℃-7℃,南部6℃-8℃;7月北部16℃-18℃,南部21℃-24℃。


  古称“高卢”,公元1世纪被罗马人占领,5世纪,法兰克人移居到这里,843年建立查理曼帝国,成为独立国家。10-14世纪加佩王朝统治时期改称法兰西王国。17世纪下半叶波旁王朝路易十四统治时期达到鼎盛。1789年7月14日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发表《人权宣言》,废除君主制,1792年建立第一共和国。此后历经拿破仑建立的第一帝国、波旁王朝复辟、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1871年3月,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当年5月被镇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获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德国入侵,戴高乐将军组织了反法西斯的“自由法国”运动,1944年8月解放巴黎。1946年10月,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成立,进入政坛不稳定时期,12年间更迭了20多届政府。1958年,第五共和国成立,戴高乐出任首任总统。此后,蓬皮杜、德斯坦、密特朗、希拉克、萨科齐、奥朗德、马克龙先后出任总统。


  法国国旗为蓝白红三色旗,国歌为《马赛曲》。


  【政治】半总统半议会制,政局总体稳定。2022年马克龙总统当选连任。


  2015-2016年,法国先后3次遭受严重恐怖袭击,安全形势严峻,法国政府强化安全措施,全力加强反恐。近年来,法国再未发生重大恐袭事件,但小规模独狼式恐怖袭击事件时有发生。2021年法国颁布《巩固共和原则法》和《整体安全法》。


  【宪法】现行第五共和国宪法系1958年9月公民投票通过,10月4日生效,是法国历史上第16部宪法。曾进行过多次修改。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任期5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任免总理并批准总理提名的部长;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有权解散议会,但一年内不得解散两次;可不经议会而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在非常时期,总统拥有“根据形势需要采取必要措施”的全权。在总统不能履行职务或空缺时,由参议长暂行总统职权。


  【议会】实行国民议会和参议院两院制,拥有制定法律、监督政府、通过预算、批准宣战等权力。国民议会共577席,任期5年,采用两轮多数投票制,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本届国民议会于2022年6月选出,总统多数派“在一起”赢得相对多数,复兴党(总统派)议员娅艾尔·布朗—皮韦(Ya?l Braun-Pivet)当选新任议长。


  参议院共348席,由国民议会和地方各级议会议员组成选举团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6年,每3年改选1/2。2023年9月,参议院举行三年一次的改选,中右翼阵营保持在参议院的多数派地位,共和人党参议员热拉尔·拉尔歇(Gérard Larcher)胜选连任。各党派在两院中所占席位如下:


  国民议会(资料:法国国民议会网站):


  复兴党


  161


  国民联盟


  88


  “不屈的法兰西”—生态与社会新人民联盟


  74


  共和人党


  58


  民主运动及独立人士


  51


  社会党及协同议员


  27


  远景党及协同议员


  27


  绿党


  23


  民主与共和左翼


  21


  民主运动、独立人士及海外领地


  21


  无党团议员


  5


  参议院(资料:法国参议院网站):


  共和人党党团


  132


  社会、生态与共和党团


  64


  中间联盟党团


  56


  民主、进步和独立党团


  22


  共产、共和、公民和生态党团


  18


  欧洲社会民主联盟党团


  16


  独立人士“共和国与国土”党团


  18


  生态、团结与国土党团


  【政府】本届政府于2024年1月成立,除总理外,目前另有部长11名、部长级代表3名(截止至2024年1月12日)


  【行政区划】分为大区、省和市镇。本土划为13个大区、96个省,还有5个海外单省大区、5个海外行政区和1个地位特殊的海外属地。全国共有34945个市镇(2023年1月)。


  【司法机构】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司法管辖体系,即负责审理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普通法院与负责公民与政府机关之间争议案件的行政法院。


  普通法院有两类:民事法院、刑事法院。


  普通法院系统纵向分为四级:初审法院、高等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是最高一级司法机关,负责受理对36个上诉法院所作判决的上诉。


  行政法院是最高行政诉讼机关,下设行政法庭。行政法院对行政法令的合法性作最后裁决,并充当政府在制定法律草案方面的顾问。行政法院院长名义上由总理担任,后者委托副院长行使管理权。


  法国的检察机关没有独立的组织系统,其职能由各级法院中配备的检察官行使。检察官虽派驻在法院内,但职能独立于法院,其管理权属于司法部。最高法院设总检察长1人,检察官若干人;上诉法院设检察长1人,检察官若干人;高等法院设检察官1人,代理检察官和助理检察官若干人。


  【政党】法国实行多党制,主要政党有:


  (1)复兴党(Renaissance):执政党和国民议会第一大党。2022年5月5日,共和国前进党(La République en Marche!,缩写LREM)宣布更名为复兴党参加6月的国民议会选举。前身为马克龙于2016年4月领导创建的“前进”运动(En Marche!),2017年5月更名为共和国前进党。其核心创始成员大多来自社会党改革派和民间社会,后又陆续吸纳了大量来自右翼温和派、中间派等其他派别成员。2017年6月赢得立法选举,取得国民议会的绝对控制权。主张超越传统左右翼理念分歧和党派之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经济上倡导改革创新,推行以促进就业、增强市场活力为核心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上重视民生教育,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稳定;外交政策上坚持以独立自主为核心的“戴高乐-密特朗主义”,以欧盟为重点,努力捍卫欧洲一体化,平衡发展同世界各大国的关系,维护法国在欧盟内部和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维护法国和欧洲主权。


  (2)共和人党(Les Républicains,简称LR):主要反对党和参议院第一大党,属中右政党。原人民运动联盟党,2015年5月更名共和人党。前身系2002年总统大选中的竞选联盟,核心为原保卫共和联盟(戴党),并吸收了自由民主党和法兰西民主联盟的主要力量。党员多为职员、官员、自由职业者、商人、农民和工人等。现任党主席为埃里克·乔蒂(Eric Ciotti),2022年12月11日当选。经济上遵循自由主义路线,主张减轻企业税负,增强市场活力;安全上主张加强安全保障,保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恐怖主义;社会政策上主张适度收紧移民政策,强调法兰西身份认同。


  (3)社会党(Parti socialiste,简称PS):反对党,左翼政党。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工人国际法国支部”,1920年发生分裂,多数派另组共产党,少数派则保留原名。1969年改组成立社会党,1971年与其他左翼组织合并,仍用现名。现任党首为奥利维耶·富尔(Olivier Faure)。该党对内注意体现左翼政党色彩,主张维护劳工利益,同时采取务实的经济政策;对外主张维护法国独立核力量,推动欧洲一体化建设,并加强南北对话。


  (4)国民联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简称RN):原名“国民阵线”(Front National),2018年6月1日正式更名“国民联盟”。极右翼政党,成立于1972年10月。1986年议会选举中首次进入国民议会。主张重振法大国地位、实现防务自主、加强边境管控、优先保障法国公民福利、加强法语和法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等。


  (5)不屈的法兰西 (La France insoumise):极左翼政党。成立于2016年2月。创始人兼主席为法国左翼政治家让-吕克·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宣扬以公平、公正、开放、包容等理念为核心的左翼传统价值观和政策主张。反对经济自由化政策,主张“彻底政治变革”。呼吁通过公投制定新宪法,建立第六共和国,号召民众发起“公民革命”,“用选票将执政者扫地出门”。


  (6)民主与独立派联盟(Union des Démocrates et Indépendants,简称UDI):中间派政党,成立于2012年9月。现任主席埃尔韦·马赛(Hervé Marseille),2022年当选。该党定位为“开放、富有建设性的反对派”,“平和、可信的替代力量”,欧洲一体化建设、绿色增长和经济竞争力是其首要关切,提出建设“人性化的自由主义”。


  (7)法国共产党(Parti communiste fran?ais,简称PCF):1920年12月成立。二战后初期达到顶峰,最多时拥有党员80多万,曾是法第一大党。


  其他政党有:


  中间派:民主运动(Mouvement démocrate)、我们公民(Nous Citoyens)、共和人民联盟(Union populaire républicaine)、远景党(Horizons)等。


  右翼:法兰西站起来(Debout la France)、法兰西运动(Mouvement pour la France)、基督教民主党(Parti chrétien-démocrate)、团结共和党(République solidaire)等。


  左翼:共和与公民运动(Mouvement républicain et citoyen)、欧洲生态-绿党(Europe Ecologie les Verts)、进步主义者运动(Mouvement des progressistes)等。


  极右:全国共和运动(Mouvement national républicain)、南方联盟(Ligue du Sud)、土地和人民(Terre et Peuple)等。


  极左:工人斗争党(Lutte Ouvrière)、左翼阵线(Front de Gauche)、独立工人党(Parti ouvrier indépendant)、法国工人共产党(Parti communiste des ouvriers de France)等。


  【重要人物】埃马纽埃尔·马克龙:总统。1977年12月21日生于法国亚眠鲁昂。毕业于巴黎第十大学、巴黎政治学院和法国国家行政学院。曾历任奥朗德总统经济顾问,总统府秘书长,经济、工业和数字部长。2016年组建政治团体“前进”运动,并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加总统大选。2017年5月7日当选法兰西共和国第八位暨第十一任总统。5月14日正式就任。2022年4月24日连任,系希拉克以后首位成功连任的法国总统。5月7日就职。


  加布里埃尔·阿塔尔(男):总理,1989年3月出生,先后就读于巴黎二大、巴黎政治学院。2016年加入马克龙成立的“前进运动”,2017年任国民议会成员,2018年任执政党发言人,2018年至2020年任教育与青年部国务秘书,2020至2022年任政府发言人。2022年马克龙连任后,担任公共账务部长级代表,2023年7月起担任教育与青年部长。2024年1月9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任命加布里埃尔·阿塔尔为总理。


  【经济】法国是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在核电、航空、航天和铁路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根据法国国家统计和经济研究所数据,2023年法经济增长率为0.8%。


  【资源】铁矿蕴藏量约10亿吨,但品位低、开采成本高,煤储量几近枯竭,所有铁矿、煤矿均已关闭,所需矿石完全依赖进口。有色金属储量很少,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能源主要依靠核能,约63%的法国本土电力靠核能提供(2022年)。此外,水力和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比较充分。据法国国家林业局和国家地理和森林信息研究所统计:森林面积本土约1700万公顷,覆盖率31%,五个海外省森林面积870万公顷。


  【工业】法国是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2022年法国工业产值2740亿欧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5%。主要工业部门有汽车制造、造船、机械、纺织、化学、电子、日常消费品、食品加工和建筑业等,钢铁、汽车和建筑业为三大工业支柱。核能、石油化工、海洋开发、航空和宇航等新兴工业部门近年来发展较快。


  【农牧业】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产品和农业食品出口国。据法国国家统计局资料:2023年农业产值955亿欧元(不含产品补贴),同比增长2.9%。本土农业用地2670万公顷(2022年)。2021年,农业人口60万。


  农业的传统地区结构为:中北部地区是谷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产区,西部和山区为饲料作物主产区,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区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产区。法国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率很高。农业食品加工业是法国对外贸易的支柱产业之一。


  【服务业】服务业在法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连锁式经营相当发达,已扩展至零售、运输、房地产、旅馆、娱乐业等多种行业。据法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第三产业用工2390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79.9%。法国大型零售超市众多,拥有家乐福(Carrefour)、欧尚(Auchan)等世界著名品牌。


  【旅游业】法是全球旅游主要目的地之一。2022年接待国际旅客6660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约580亿欧元,位居世界第二。旅游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直接、间接创造就业岗位200万个(法国外交部资料)。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发达,水、陆、空运输均极为便利。


  铁路:由国家铁路公司(SNCF)管理和运营。2021年,法国国家铁路网全长约28000公里,连接9750个市镇,服务的站点和车站超过3000个,是欧盟第二长的铁路网络。全国铁路网每天约有15000列商业火车运行,每日运送旅客500万人次,每日货运量约25万吨。


  公路:法国公路网是世界最密集、欧盟国家中最长的,2021年法国公路网总长度超过110.5万公里,其中主要公路网2.12万公里(包括高速公路和国家公路)。法国公路网与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德国、卢森堡、瑞士等周边国家相连。


  水运:2021年主要内河航道长度5216公里,其中可通行1500吨级以上船舶的航道1729公里。巴黎是主要内河港口。主要海港有马赛港、勒阿弗尔港和敦刻尔克港。


  空运: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2022年,法国空运商业旅客1.74亿人次,较2019年下降18.8%,但较2021年增加91.8%,执行商业航班165.37万架次,较2019年下降16%,但较2021年增加47.6%。主要航空公司为法航,主要机场有巴黎戴高乐机场和奥利机场、尼斯机场等。2022年,巴黎的机场旅客数量8666万人,较2021年增加106.7%,较2019年减少19.8%。(资料:法国机场联盟)


  【财政金融】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于税收,税率高于美、日等国。主要税种有增值税、所得税、公司税、社会福利税等。据法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法国公共财政支出1.5361万亿欧元,财政收入1.4117万亿欧元,公共财政赤字为1245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法国公共债务3.088万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1.7%。根据法国经财部数据,截至2023年底,法国官方储备资产和其他外币资产总额为2231.67亿欧元。


  据法国央行数据:截至2021年,法共有注册金融机构769家。巴黎国民银行、兴业银行、农业信贷银行、里昂信贷等八大银行资产占全国银行总资产的一半以上。


  【对外贸易】与世界各大地区和100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世界第六大出口国。据法国经财部数据:2022年,货物出口贸易额5945亿欧元,同比增长18.5%,货物进口贸易额7581亿欧元,同比增长29.1%,贸易逆差1636亿欧元;服务出口贸易额3101亿欧元,同比增长21.9%,进口额2602亿欧元,同比增长19.4%,顺差499亿欧元。近年来,法国政府把促进出口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在保持和扩大原有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发拉美、亚太等地区的市场。


  法国进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业原料、设备等,出口商品主要有纺织品、药品、农食产品、化工产品和化妆品、航空航天产品、汽车、能源等。2022年,55.5%的法国货物出口在欧盟内部,主要货物出口伙伴为德国(803亿欧元)、意大利(542亿欧元)、美国(480亿欧元)、比利时(455亿欧元);主要进口货物伙伴国为:德国(925亿欧元)、中国(777亿欧元)、比利时(687亿欧元)、美国(615亿欧元)。(资料:法国经财部)


  【对外投资】据法国中央银行数据,截至2020年底,法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26万亿欧元。根据法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法国对外投资456亿欧元。法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欧盟成员国,对美国和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非洲、拉美的投资也较高,并以工业、能源、服务部门为主。大多数投资采用企业兼并或购买公司股份的形式。


  【对外援助】2023年4月,经合组织公布了2022年全球官方发展援助初步数据,法国成为全球第四大援助国,官方发展援助占国民总收入的0.56%。资金使用的五大方向为卫生、教育、男女平等、气候与环境、改善脆弱性。非洲国家是法国官方发展援助的主要受援国,包括塞内加尔、乍得和马里等国。


  【外来投资】近年来,外国对法国服务业和工业部门的投资加快,主要领域有机械、汽车、化工产品、钢铁、农产品、食品、服装等。根据法国央行数据,截至2021年底,外国对法直接投资存量8460亿欧元。根据法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外国对法投资346亿欧元。据法国商务投资署数据,2022年,法国吸引1725个外资项目,同比增加7%,美国为第一大投资国,其次为德国、英国、意大利,为欧洲最具投资吸引力国家。


  【人民生活】法国是高福利国家。社会保险制度始建于1945年,现已发展得较为完善。2021年社会保障总支出5641亿欧元。资金主要于雇员和雇主交纳的社会分摊金以及对工资外收入征收的普通社会税金,保障范围涵盖退休金、养老金、医疗保险费、家庭津贴、待业金(失业补助和职业培训费)、残疾人补助等。法国长期实行最低标准工资制度,2024年1月1日起最低工资为每小时11.65欧元,即每月1766.92欧元(每周35小时工作)。


  【军事】法国目前的国防体制是在1959年《国防组织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8年宪法规定,总统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只有总统本人有使用核打击力量的决定权,在其领导下的国防决策机构包括内阁会议、国防委员会、小范围国防委员会和高级国防委员会,其中内阁会议是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国防政策、任免将级军官,有权宣布总动员、发布戒严令和紧急状态令等。


  武装力量由陆、海、空三军和宪兵组成。根据法国国防部数据,2020年,法国总兵力205853人,后备役41162人(不含宪兵)。2023年国防预算为439亿欧元,占GDP的2%。


  【教育】法国教育在20世纪50-60年代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逐渐形成现今极具特点、复杂多样的教育体制。6-16岁为义务教育。公立小学和中学免收学费,免费提供小学和初中教材。高等学院除私立学校外,一般只缴纳少量注册费。初等教育学制5年,入学率100%。中等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两类。普通中等教育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学制7年,各为4年和3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年来发展较快,主要包括技术高中、职业高中、艺徒培训中心、就业前教育适应班4种类型和层次。高等教育分为综合性大学、高等专业学院、高等技术学校和承担教学任务的科研教育机构4类。根据法国高等教育署数据,法拥有超过3500所公立和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包括72所大学、25所大学社区、271所博士学院、227所工程学院、220所商业和管理学院、45所公共艺术学院、22所建筑学校和3000所私立学校。2022年高等教育和科研部预算246亿欧元。


  法著名高校有: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里尔大学、里昂大学以及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国家行政学院、巴黎政治学院、巴黎高等商业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巴黎高等矿业学院等。


  【新闻出版】2020年全国共有各种纸杂志6050种(法文化部数据),注册记者3.5万名。发行量最大的全国性纸是《费加罗》,2021年发行量约33.9万份,其他发行量较大的全国性纸主要有《世界》、《回声》、《队》等。发行量最大的地方纸是《西部法兰西》。主要杂志有《快》、《观点》、《新观察家》、《巴黎竞赛画》、《费加罗杂志》等。法约有1万家出版社(国家出版工会数据)。通讯社:法新社(AFP),世界主要通讯社之一。1835年创立,原名哈瓦斯通讯社,1944年8月改组并改用现名。1957年政府确定法新社的独立地位,但其财政管理仍由国家控制。在国外有260多家分社,约2400名员工,辐射151个国家,向全球约7000家纸、2500家电台和400家电视台供稿。


  广播电台:法国国家广播公司成立于1975年,下设7个广播电台:国内综合台、新闻台、文化台、音乐台、蓝色台、巴黎联合广播电台、青年摇滚电台。此外,为加强对外宣传,国家广播公司专设独立的法国国际电台RFI,除了法语,以12种语言全天对外广播,几乎覆盖全世界。1982年政府通过法令,取消国家对电台的垄断,允许私人和团体设立电台。2017年,法国本土有1229家广播电台、其中9家为公立,1220家为私营。


  电视台:现有5家全国性国营电视台由法国电视台100%控股:法国2台、法国3台、法国4台、法国5台、CultureBox(文化频道),另有FranceInfo(资讯台)、TV5 Monde、Arte等频道。25家全国性私营台,包括法国1台、法国6台、CANAL+(收费台)等。几十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线电视台,主要通过ADSL和TNT(数字地面电视)方式播出,另可接收大部分国际卫星电视频道。TV5和法国国际台France24是覆盖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法国电视台。


  【外交】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欧盟创始国及北约成员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刑警组织、经合组织、欧洲议会等重要国际和地区组织总部所在地,同19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驻外机构数量居全球第三。(资料:法国外交部)


  中国同法国的关系


  (最近更新时间:2024年1月)


  一、双边政治关系


  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建交后,两国关系总体发展顺利。


  2018年1月,马克龙总统对我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习近平主席同其就全面提升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水平达成重要共识。12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期间同马克龙举行会晤。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开启了中法关系的新篇章。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就打造更加富有雄心和活力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双方还发表《关于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的联合声明》。6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大阪峰会期间,两国元首再次成功会晤。11月,法国总统马克龙结合出席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对华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中法关系行动计划》和《中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北京倡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两国元首以通话、信函等多种形式保持密切沟通。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主席以录制视频方式出席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线上全会。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以录制视频方式出席纪念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达成5周年气候雄心峰会。12月30日,习近平主席同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视频会晤。2021年4月16日、7月5日、2022年3月8日,习近平主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朔尔茨三次举行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2021年10月,马克龙总统以录制视频方式出席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致辞。2022年7月,马克龙总统作为主宾国领导人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发表视频致辞。2022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巴厘岛峰会期间,两国元首举行会晤。2023年4月,马克龙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2023年6月,李强总理访问法国并出席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双方其他各层级交往频繁。


  二、双边经贸关系


  法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实际投资国。中国是法国亚洲第一大、全球第七大贸易伙伴。2022年,中法双边贸易额812.28亿美元、同比下降4.4%,其中中方出口额456.63亿美元、同比下降0.5%,进口额355.65亿美元、同比下降9%。2023年1-11月,中法双边贸易额719.34亿美元、同比下降2%,其中中方出口额378.47亿美元,同比下降9.9%,进口额340.87亿美元、同比增长8.6%。


  三、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双边交往与合作


  (一)两国签有科技交流合作协定、环境保护合作协定、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卫生和医学科学合作协定等。


  (二)两国设有政府文化混合委员会。2002年11月,双方签署了两国政府关于互设文化中心及其地位的协定,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同月在法揭牌,2004年10月法国文化中心在北京正式揭牌。


  中法两国文化交流活跃。2003年至2005年中法互办文化年活动。2014年,为纪念两国建交50周年,双方全年共举办800多项活动。其中在北京举办的法国“名馆、名家、名作”、法国机械龙马巡游、罗丹雕塑回顾展,在巴黎举办的中国汉代文物展、“中国之夜”晚会等活动反响热烈。2016年4月,双方正式启动“千人实习生计划”,每年最多互派1000名青年到对方国家企业实习。2019年,为庆祝中法建交55周年,双方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庆祝活动。《摇滚莫扎特》、《巴黎圣母院》等法国经典音乐剧先后来华巡演,中国美术馆举办“法兰西艺术学院雕塑展”,法国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在北京举办“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展览。2024年1月5日,中法文化旅游年开幕式在哈尔滨举行。


  (三)中法双方签有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定期举行磋商会议。我国是法国主要留学生国之一。2020-2021学年,在华学习的法国学生超过3000人。两国均有一批大学和中学设置教授对方语言的课程。我电视台、电台开办法语教学节目。


  (四)旅游。2019年,我国是法国在亚洲的最大游客国,法国是最受中国游客欢迎的欧盟国家。2019年,我国公民出境游首站赴法73.56万人次,法国公民访华49.10万人次。2023年10月,中国驻巴黎旅游办事处在巴黎国际旅游专业展设立中国展台,并首次推出“你好!中国”旅游推广标识。2023年3月15日起,中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恢复经营中国公民赴法国团队旅游业务。2023年12月1日起,中国对法国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和过境,试行15天内单方面入境免签政策。2023年1至9月,中国公民首站访法18.64万人次,法国公民访华10.18万人次。(五)地方交往。截至目前,两国间已有友好城市和省区113对。


  : 外交部网站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推荐文章3:1964年,法国为何能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1964年1月27日,中国和法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成为和新中国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大国,这件事情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巨大的反响,被称为“外交核爆炸”。那么,法国为何能成为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呢?


  上图_ 法国解放后戴高乐回到巴黎


  第一,法国在1950年代后期外交政策的转向。


  二战后期,法军在盟军的帮助下解放了国土。法国成立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政权。到了1958年后,法国又成立了第五共和国政权。第四共和国和第五共和国针对中国的外交认识是有很大不同的。


  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奉行亲美外交政策,其具体做法包括:派出法军到朝鲜战场参战,派出法军介入越南抗法救国战争。对新中国采取不承认的态度。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法国经常把中国和苏联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即便中国想在中法关系上取得突破,法国方面迫于美国的压力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举动。


  上图_ 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但到了第五共和国时期,法国外交出现了重大转变。戴高乐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支持在欧洲建立以法国为主导的政治经济体系,反对美国霸权和北约军事组织。支持非殖民化运动,奉行相对积极的第三世界政策。


  在中国问题方面,戴高乐认为,决定国家外交走向的应该是国家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随着中国通过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在国际舞台上发声,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升。戴高乐认为,中国是重要的国际力量,法国的一些外交政策离不开中国的支持。在越南战争的问题上,法国希望通过中国的力量制约美国,期待越南战争问题能得到较好地解决。这种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对中国的重视,给中法两国1964年建交奠定了基础。


  上图_ 越南战争 旧照


  第二,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1950年代后期是一个多事之秋。


  中国和苏联的关系逐渐恶化,这使得中国同时面对美苏两国超级大国的压力,为了能在对外交往中找到更多的朋友,中国把外交突破点转移到欧洲和第三世界国家。


  对于中国来说,法国在欧洲有绝对的影响力,一旦中法在外交上取得重大突破,这对于中国和西欧国家的交往是非常有帮助的。中法建交相当于中国在欧洲大国外交方面用钥匙打开了一扇大门。


  上图_ 1963年10月至11月,周恩来会见戴高乐总统代表、法国前总理富尔(中)


  第三,中法两国在政治、外交等方面的一系列共同观点看法和做法,成为了1964年中法两国建交的直接原因。


  1.中法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是促成中法建交的基本因素。


  这一点可以从1963年,周总理会见法国前总理富尔这里找到答案。


  1963年年底,周总理就《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问题和法国前总理富尔做了交谈。周总理表示,莫斯科三国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法国没有签字,中国也反对。周总理还特意强调,中国和法国都愿意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愿意被外来事物所干涉。“我们(中法)都愿意维护世界和平,不愿意少数几个大国垄断事务。”“只有世界上所有国家取得平等地位,大家都有权过问世界事务,才能维护真正的和平。”


  周总理的讲话内容说出了中法两国在反对大国侵略干预,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某些共同点。


  上图_ 埃德加·富尔,法国政治家


  在1960年代,美国和苏联2个超级大国展开全方面的争夺,美苏都以全球领导者而自居,希望其他国家在外交内政上和自己完全靠拢,以利于自己在全球的霸权行动。而美苏的这种举动必然激起了很多维护独立自主外交,反对他国干预的国家的强烈反对。比如,法国就在欧洲积极地反对美国的干预。而中国则反对苏联的大国霸权主义,就连东欧原属于苏联阵营的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等国也反对苏联的大国霸权主义。


  虽然中国和法国在反对苏美霸权方面的动机可能有某些不同,但他们的重要共同点都是反对美苏超级大国的干预,坚持各国一律平等的外交政策。尤其反对美苏损害第三国的利益。这是中法建交的不可忽视的基本因素。


  上图_ 原本在苏联阵营的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等国


  2.中法两国都谋求希望自己能成为有分量的大国,追求自己的话语权。


  法国在二战后成为二流大国,很多事情都要看美国的脸色行事。但戴高乐却并不认为法国是二流大国,戴高乐希望法国能成为一流国家,在全世界有自己的话语权。在外交和军事方面,法国坚决反对美国的干预和驻军,迫使驻法美军撤出法国本土。法国实现了常规武器和核武器的独立生产,坚决制约美国的霸权。在对苏联外交上,法国以国家利益至上,奉行对苏“缓和、谅解和合作”平等对话外交。而和中国的建交能帮助法国更好地处理亚洲,尤其是东南亚的事务,随着中国和法国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成为了国际社会中唯一一个和中美苏三大国同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


  上图_ 中国重返联合国决议全文 (英文版)


  而中国和法国的建交,有利于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承认,打破美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对中国的封锁。而中法建交就为欧洲国家和我国建交提供了很好的榜样。到了1970年,中国和意大利、加拿大2个西方大国建交。随着中国重返联合国,以及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迎来了新的外交高潮。英国、比利时、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以及一批第三世界国家陆续中国建交,中国的朋友遍布全世界。


  正因为中国和法国都希望自己在冷战这个特殊的国际博弈环境中成为有话语权,有分量的大国,中国和法国就逐渐走到一起,两国之间在外交等方面的互相帮助,能对两国在国际舞台上共同寻求话语权起到更大的作用。


  上图_ 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


  3.两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以及互相对对方的认可。


  法国总统戴高乐非常赞赏中国,戴高乐称赞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在未来一定能成为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强国。戴高乐承认,法国文化并不被中国人讨厌。


  而中国领导人也非常重视中法关系,毛主席称赞戴高乐的独立外交为“有勇气同美国闹独立”,周总理亲自主持了中法的建交谈判。富尔作为戴高乐的特使多次访华,和中国领导人做了友好的商谈。两国领导人的智慧让中法的建交谈判解决了一系列分歧,直至促成1964年1月的中法建交。


  上图_ 让-雅克·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第四,文化交流的影响。


  中国和法国文化交往时间较长,法国的作家和思想家——巴尔扎克、雨果、卢梭等人被中国人民所熟知,法国通过中国的诸子百家、四大发明了解到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而法国大革命的发生让在黑暗中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中国人深受启发。而中国的多名领导人有留学法国的经历,再加上戴高乐本人对中国文化历史的认可,文化交流已经在中法人民心中架起了两国交往的友谊桥梁。


  :孙毅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中法建交背景及原因浅析》 李军、周小军、华岚、唐小玲 《国际关系学院学》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所有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推荐文章4:为什么在非洲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偏偏是法国?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也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洲。时至今日,非洲依然有很多国家,没有摆脱殖民主义的控制和西方国家的影响。


  而对非洲影响最大的国家,不是当今世界唯一的霸主美国,不是过去无比强大的苏联,也不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而是经常投降的高卢雄鸡——法国。


  在非洲国家,流传度最高的语言是法语;经济方面,非洲有14个国家在使用非洲法郎;政治方面,法国和很多法语非洲国家定期召开首脑会议,通过频繁的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军事方面,法国在东非、中非、西非国家都直接驻扎了军队;文化方面,很多非洲国家更是深受法国思想影响,在西非,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收到法国的电视传媒和收音机广播,书刊亭有大量从法国空运而来的杂志。


  马克龙


  很多非洲人对法国总统,娱乐界大咖,著名新闻主持人等人物耳熟能详,甚至他们在给孩子起名的时候,也偏向于起法国名字。


  要知道法国只有6000万的人口,它既没有中美俄的实力,也没有英国曾殖民全世界所遗留下来的强大文化影响力(比如英语),但它却依然能稳坐联合国五常之一的席位,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法国在非洲有着难以替代的影响力,是很多非洲地区国家的代言人和保护人。


  那么,为什么在非洲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偏偏是法国呢?


其他洲的生意不好做

  在大航海时代和欧洲殖民的前期,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家充当了对外扩张的主力军,而法国的表现并不出众。


  但随着不断发展,英国和法国的体量优势渐渐显现出来。18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成为了欧洲的霸主,也成为了殖民扩张的主力军。


  英国是当时世界的NO.1,在北美洲,东非,南非,南亚和澳大利亚都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地。法国则紧随其后,法国的殖民地主要集中在北美洲中部,南美洲西部,北非、西非,缅甸越南和叙利亚等地。


  法国人可以向任何敌人投降,除了英国人,因为英法是几百年的宿敌,积怨颇深。当时德意志尚未崛起,由于地缘的原因,英法两国分别掌控了欧洲的海洋和陆地。法国的海洋力量弱于英国,导致自己在开发海外殖民地的路上,没有英国人那么顺利。


  1775年,英国的北美洲殖民地闹独立,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这可把法国高兴坏了,立刻给这些人提供了莫大的支持。英国人战事不断失利,不得不在1783年承认美国独立,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被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1803年,拿破仑时期的法国,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将自己在北美中部的殖民地——路易安那地区卖给了美国人,折合下来每英亩土地仅卖三美分,几乎是白给。法国这样做,一来是为了彰显法国与美国的“革命友谊”,二来是当时路易斯安那的开发情况,能给法国带来的经济效益,还不如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小岛。最后,正如拿破仑亲口所说,这片领土给了美国,可以让美国的地位屹立不倒,“我给英国创造了一个能在海上挫其锋芒的强大对手”。


  美国也确实没让拿破仑失望,美国人进入并开发了路易斯安那,随后继续向西展开了西进运动,领土直接开拓到了太平洋沿岸。可能拿破仑也没有想到,他不仅是给英国人创造了砸烂霸权的对手,也给整个欧洲创造了一个“大爹”。


  就这样,法国几乎失去了所有在北美洲的殖民地。


  18世纪中期,法国在七年战争中战败,被迫放弃了在南亚的法属东印度公司。1815年,拿破仑战败,法兰西第一帝国被推翻,随之而来的,还有法国的海外殖民地被分割得支离破碎,法国在亚洲和美洲的殖民统治元气大伤。


  但殖民地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是稳赚不赔的生意。亚洲和美洲的生意不好做了,法国就想起了非洲。


殖民时期大力经营非洲

  在非洲,法国拥有其他国家不具备的地缘优势:法国与北非仅隔一个地中海,英国佬不容易前来插手。


  1830年,法国人编造一个借口,入侵了隶属于奥斯曼土耳其的阿尔及利亚地区,将其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此后,法国以阿尔及利亚为跳板,不断向南渗透,先后将突尼斯、利比亚等地区的一部分划到了自己麾下,并让摩洛哥成为了自己的附属国。


  19世纪70年代,法国继续在非洲扩张,建立了“法属西非”这一庞大的殖民地。最后,几乎整个中西非地区都受到了法国的管辖控制,占到了非洲总面积的35%。


  被瓜分的非洲


  可能是殖民地的接连丧失,激起了法国人的控制欲,法国对殖民地的统治与英美等国家都不同。


  英国人和美国人仅仅把殖民地当成殖民地,殖民地就是用来榨取利益的,他们不会把殖民地的人当成本国公民。英国人在殖民地实行间接统治,说白了就是寻找“精英代理人”,通过“精英代理人”来监管当地的民众,再通过殖民地的英国总督,来管理这些“精英代理人”,赚取当地的财富。


  美国师出英国,但比英国更懒。美国人连殖民地总督都懒得派,直接扶植当地人当殖民地领袖,只要你亲美,并且能让这片地区为美国服务就行。殖民地领袖不亲美的话,就把他干掉再找一个。这种模式,放在当今世界依旧适用。


  而法国人呢,法国对殖民地的统治模式更类似于“直接管理”。法国对非洲可谓是苦心经营,几乎将殖民地视为了本土,不但向法属殖民地派遣法国总督,还规定殖民地的行政人员也尽量是法国人或者亲法国分子,官方通用语言必须是法语。


  法国在非洲展开了有限的、以法语为主的公立教育体系,并给殖民地的“优秀人才”赋予法国公民权,派他们去法国本土留学学习,这些人也是最早的一批移民法国的黑人。


  虽然法国试图从文化上同化非洲人,对非洲殖民地的统治也具有压迫性质,但这无疑给这些非洲地区带来了现代文明的成果,推动了这些地区的发展。很多非洲人因此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学识,成为了日后能在非洲翻云覆雨的“优秀人才”。


  如果说英国和美国把殖民地当成了赚钱的驿站,那法国就是把非洲殖民地当成了自家的后花园。法国的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当地的文明程度,加强了非洲对法国的认同感,二战前,很多法属西非的人甚至以为自己就是法国人。


  这要是放在中国,那妥妥的是文化入侵,因为我们本身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可放在当时的非洲,反倒可以说,是法国人的“文化入侵”,填补了他们文明的空白。


二战时期的法属非洲

  很快,“欧洲法国”就出事了。


  1940年,德国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攻破了法国的防线,法国投降,建立起了傀儡政权“维希政府”,开始为德国服务。法国投了,但没有完全投。戴高乐将军流亡英国,建立了“自由法国”政权,号召法国人继续抵抗。


  既然“欧洲法国”已经沦陷,戴高乐就想起了“非洲法国”。在英国的帮助下,戴高乐将自己“自由法国”的大本营迁到了阿尔及利亚,他计划联合法国在非洲的力量,光复法国本土。


  这就要怪轴心国给机会了。本来“非洲法国”是服务于维希政府的,相当于间接服务于轴心国,可奈何意大利太菜,连自己家门口的地中海都守不住,正规部队在北非,被英国的驻殖民地部队打得抱头鼠窜,还要求救于德国。


  利比亚都难以完全控制,更不要说阿尔及利亚了,于是戴高乐的政权迅速在北非站稳了脚跟。这下轮到非洲大兄弟懵了:两个法国,我到底帮谁?太伤脑筋了。


  最后,法属非洲殖民地决定:不管了,谁来我就帮谁。


  就这样,戴高乐来到北非后,刚果、乍得、喀麦隆等国纷纷宣布脱离维希法国,转投到“自由法国”的麾下。


  1943年,法国的全部非洲殖民地都宣布效忠戴高乐政权,戴高乐在这里组建了“自由法军”,并在日后反攻回了欧洲本土,光复了法国。而这支人数多达40万的“自由法军”中,有75%是黑人。


  可以说,“非洲法国”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起扛过枪的交情,也让法国和非洲之间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


独立了,但没完全独立

  但即便是说得天花乱坠,殖民地依然是殖民地。二战以后,美国和苏联作为新的超级大国,开始致力于肢解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外殖民地。一时间,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独立、解放的浪潮。


  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拿起武器反抗殖民者,印度、越南、叙利亚、新西兰等,大量的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随着非殖民地化浪潮的推进,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也迎来了独立的曙光。


  阿尔及利亚于1962年独立,宣布建立阿尔及利亚人民民主共和国。马达加斯加、科特迪瓦等国也纷纷掀起民族解放运动。


  法国人明白:时代变了,殖民统治已经维持不下去了。


  英国人发挥传统的“搅屎棍”艺能,在退出自己殖民地的同时,故意制造各种事端和遗留问题,让独立后的国家不得安生。比如印巴分治和克什米尔问题,塞浦路斯的希腊族和土耳其族问题,中东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问题。然后英国坐看世界动乱,寻找插手获利的机会。


  但“浪漫”的法国人没有这么做,法国对非洲采取了较为柔和的政策。简单地说,法国对非洲不是“我求你,我挽留你”,而是“我散发出魅力,吸引并暗示你,让你主动靠上来”。


法国的非洲政策

  由于在二战中损失惨重,法国向非洲殖民地敞开了大门,欢迎殖民地的优秀人才移民法国,支持法国的战后重建。因为语言文化上的认同,很多非洲人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纷纷移民到法国。如今法国足球队中的黑人,大都是这些人的第三代或第四代后裔。非洲精英阶层的加入,让法国在今日依然能对非洲产生不俗的影响。


  法国还极力塑造法语非洲国家对法国的文化认同感。自上世纪80年代起,法国每过两年都会举行一次法语国家首脑会议,参加这个会议的大多数是非洲国家。


  当然,法国待这些国家也还不错,比如,在上沃尔特国内连年入不敷出的时候,法国还对其进行过不求回的援助,让他们“薅法国的羊毛”。再加上法语这一根深蒂固的官方语言,相比于跟英美、苏联交流,这些非洲国家更愿意跟法国打交道。


  法属非洲殖民地的很多国家使用非洲法郎,法国用自己的金融和外汇做担保,保证了法国法郎和非洲法郎1:100的汇率,推动了非洲法郎成为国际上的可兑换货币。非洲的政权更迭非常频繁,相较于换一个政权就要换一种货币制度,非洲法郎明显更有信誉,更具稳定性,也有利于国家间的货币流通。


  非洲法郎对法国和这些非洲国家来说,是双赢的。法郎在这些国家畅行无阻,使法国对非洲的经济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法国借很多国家企业私有化的机会,大量收购和兼并了许多国家的矿产、能源等产业。在贸易上,法国也是这些非洲国家的首选对象。


  而且法国需要非洲国家的支持,来维持自己的大国地位。非洲国家也需要法国的支持,来获得经济上的援助和一些国际话语权,双方一直保持着比较默契的关系。


  可以说,相较于英国,法国“撒手殖民地”的政策非常成功,很多非洲国家虽然名义上脱离了法国,但实际上仍是法国的后花园或者殖民地。虽然法国的国际影响力日渐衰微,但在非洲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